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静脉穿刺会诊范文(共含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阳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随着医学的进步,为了减轻患者对于静脉穿刺时的疼痛,尤其是那些血管比较细的人,每次静脉穿刺都非常困难,聪明的人类发明了留置针,针头可以在患者身上保存一些天,这样就不用每次都受到穿刺的疼痛了,那么对于医生护士来说,如何使用留置针呢?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介绍关于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
正静脉留置针穿刺是临床上治疗疾病与补充液体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护理操作,它具有血管刺激性小;液体外渗少,不易脱出血管;利于危重患者抢救,护理工作效率高等优点。,总结出一些经验,穿刺前认真准备,正确选择血管,遵循保护血管的原则,尽量选择上肢
1.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对血管的总体要求是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首选前臂掌侧静脉,婴幼儿可选择头部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等较粗直的血管;外周循环不良、大面积烧伤病人宜选择股静脉或颈外静脉;长期卧床及老年病人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对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输液量较大时,应选择粗大静脉输入。
2.穿刺者的手自然放置在穿刺部位上方6cm处扎止血带,常规消毒后。传统握拳法易影响穿刺者的操作灵活性,且由于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时官腔瘪陷,进针后易穿破血管。在临床中背隆掌空杯状手法和握指法更有利于静脉穿刺的成功。嘱病人手部自然放松,手腕下垂,除拇指外四指并拢向掌心面,使手背部隆起,如握空杯状。
临床上,我们发现一些体形消瘦的中、老年人血管大都很清晰地暴露在瘦骨嶙峋的手背上,且常常突出于手背表皮。穿刺时,患者握不握拳头对血管的绷直度毫无影响,且血管非常的浅、特别脆。如果我们按惯例嘱患者紧握拳头穿刺,却常常会失败,不妨换个方法成功率会高些。
穿刺时,嘱病人五指自然伸直,医护人员手心与病人手心十字相向,用四指和掌根部握紧病人的手,使手背高高突出的血管,又回到肌肉当中,顺血管方向穿刺,有把握见回血再稍作前进即可。此法对于缺少穿刺经验的年轻护士尤其实用。
1、做好家长、儿童的思想工作:必须事先做好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合作,要求家长帮助固定病儿,不让他乱动。对于学龄儿童,她们懂得了一定的道理且有一定的自制力,只要取得他们的信任,讲清道理,就能配合治疗。 2、静脉穿刺时应选择好部位和血管,避免在骨隆突出、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以15---20度为易,过大过小都易穿破血管壁,而且进针时各组织的进针力度和速度也不相同,进入皮下组织时用力要大,速度要快;穿刺血管壁进入血管腔时,用力要轻、稳、慢。
3、穿刺时有空虚感而不见回血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拔出针头,一定要设法证实针头确实不在血管内才能重新进行穿刺。如把穿刺针头和输液管接头分开,也可轻捏输液管下段,还可用注射器接针头边进针边抽回血等。4、穿刺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减少穿刺的失败率。进入冬季,患病的人数逐渐增多,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的也不断增加,由于许多患者在输液前都是从室外进入室内,室外温度较低,寒冷的刺激会使患者的体表静脉收缩,使手背的静脉变得很细甚至看不清,因此,给静脉穿刺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使穿刺的成功率大为降低。
在工作中遇到此类情况,医生、护士往往会让患者在室内稍坐20~30分钟,以促使手背静脉恢复充盈,再行穿刺。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患者采用前法依然很难让手背静脉充盈,此时若将患者双手放入温水泡7~10分钟,可迅速使双手静脉血回流增加,让静脉完全充盈,此时再行静脉穿刺,成功率将会大大地提高,同时也可给患者减轻痛苦。
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均有微循环障碍。因此,休克病人各科均能遇上。当病人进入病房后, 医生护士象接到指令一样,立即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抢救。护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良 好的静脉通道,它是决定抢救是否成功的前提,也是考验护士静脉穿刺水平的手段。 休克时病人的血管为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淤滞、粘稠度高,通透性增大 ,给静脉穿刺带来一定困难。
(1)针头堵塞。
(2)穿刺后无回血,继而外渗。
(3)血管塌陷变 硬是造成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延误抢救时间。医生因无法用药而一筹莫展。护士围着 病人找血管,又是揉搓,又是轻轻拍击,力求血管暴露。上述原因使穿刺屡屡失败,护士们急得满头是汗,焦急的心情不言而喻。这里介绍一种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休克病人静脉穿刺法。
(1)当病人进入病房后,在准备输液的同时,由另一护士选择中粗较直和局部平坦易于固定的血管热敷,应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血管充分扩张,增加充盈度,使血管变软,即可穿 刺成功。
(2)穿刺时必须用直刺法。
(3)采用注射器回抽法和将输液瓶与穿刺部位平行,打开开关,也可将开关推至滴管处, 都是快速回血的好办法。然后绷紧皮肤,快速进针后由浅入深进入血管,见回血后胶布固定 。尽可能做到轻、稳、准、快。 随着药物和大量液体的输入,血管的病理变化将得到改善,穿刺难度将会降低。尊敬的同 行朋友们请不妨一试。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
静脉注射是临床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医疗水平和输液要求的不断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已成为临床护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功。相比之下,掌握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技巧则更困难。做到一针见血,既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又为治疗和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与下列几点密切相关。
1 小儿头皮特点
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至心脏。因此,顺行和逆行进针都不影响静脉回流,正中静脉是头皮静脉较大的一支,此静脉直、较大、不滑动、易固定,但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外渗缺点,额浅静脉及颞浅静脉具有不滑动、易固定、暴露明显、不外渗等优点,是头皮静脉输液的最佳部位,但此静脉较细小,技术难度大些,耳后静脉较粗,略弯曲,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要剃去头发,才便于穿刺固定,但由于小儿多动,不易护理。
2 操作者的心理
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正常稳定、轻松的情绪,多与小儿及家属沟通,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增加信任感。
3 光线强弱
一般明亮、自然光线最佳,光线太暗,瞳孔散大,眼睛容易疲劳、眼花,看不清血管;光线太强,瞳孔缩小,眼睛容易刺痛,影响穿刺,晚上及阴暗天气可借助100~150w灯位于操作者前方,距穿刺部位40~50cm。
4 药液配制
在没有穿刺成功之前,液体内不要先配入药液,以免在排空气及多次穿刺时浪费药液,剂量不准确而影响治疗,待穿刺成功后按医嘱所需加入药液。
5 小儿头部固定
在穿刺时,小儿头部固定正确与否决定穿刺成功率,固定时助手或家属双手抱住小儿颧骨、颊部及下颌部,双肘为支撑点,小儿双手位于助手双手下,固定住小儿头部,不要压住小儿躯体及四肢,以免增加抵抗力而不易固定。
6 进针手法
穿刺时一般采取直刺法,针头与皮肤呈10°~15°,进入皮肤后,根据血管粗细直曲,在皮肤内潜行0.5~1cm,由浅入深,缓慢进入血管,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
7 固定针头
鉴于小儿多动欠合作等特点,针头固定很重要,针头固好,利于护理,顺利完成治疗。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穿刺成功后针头固定不好而致使液体外渗,重新穿刺。针头黏贴时,针头附近皮肤不能有汗渍,第一条胶布一定要把针柄黏贴牢固,以后的胶布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黏贴,胶布不能太长、太宽,以4~5cm×1~1.5cm为宜,太长一是浪费、不美观;二是拔针头时黏住毛发及皮肤引起疼痛。
8 对特殊小儿的穿刺
对于皮肤黑、血管暴露不明显的小儿,穿刺难度大,要认真辨别血管走向、深浅,做到心中有数,采取直刺法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不要盲目进针,增加小儿痛苦。对于脱水小儿,血容量不足,头皮血管凹陷,回血差。需要助手配合。用5~1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吸相应空液体接头皮穿刺针,待针进入头皮皮肤后,边进针边抽吸,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固定针头的同时缓慢推行液体,以免针头被黏稠血液堵塞。
9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配制药液时剂量要准确,注意查对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输液过程中经常巡视,观察有无输液不良反应等意外的发生。
作为一名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努力学习、总结经验,熟悉掌握头皮穿刺技巧及特点,提高头皮穿刺输液的成功率。
静脉穿刺后加压包扎带的制作及应用
静脉穿刺适用于静脉输液、静脉注射和抽血,患者在静脉穿刺后,按压针眼时间不够或位置不准确,造成局部止血不力而致出血、渗血、皮下淤血形成淤斑,不仅损伤血管,还给护士下次穿刺的选择增加了难度,并且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心理。我院自1~6月对250例门诊静脉穿刺患者,采用自制加压包扎带应用于静脉穿刺后止血,无一例发生皮下淤血,便于护士操作,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便于推广。
制作方法:
取弹力绷带(注:安吉恒泰卫生材料厂生产,规格7.5cm×450cm)长20cm,宽3.75cm(弹力绷带对折),在一端钉上一个输液瓶塞,瓶塞帽向外,在带的中间及另一端钉上自粘带,即制成了一静脉穿刺后加压包扎带。
临床资料:
收集201~6月由临床医生诊治需进行门诊输液的病人250例,男140例,女110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8岁;每天输液一次,疗程3~5天;均无凝血功能障碍。将25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操作方法:
拔针后包扎:拔针后常规敷贴后立即使用加压包扎带一端的`瓶塞帽先压住针眼上的敷贴,再用加压包扎带包扎一圈,压力适中,粘上自粘带即可。包扎5~8min既可拆除包扎带,若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可适当延长包扎压时间。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静脉穿刺拔针后,往往利用输液敷贴按压穿刺部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常静脉穿刺共有两个针眼,一个是穿过皮肤的针眼,看得见;另一个是针头进皮肤后再将针头沿着血管进一段再进入血管,穿过血管壁的针眼,看不见。两个针眼之间有一定距离,如果按压皮肤的针眼而不按压血管上的针眼,则血液仍会从血管壁这个针眼流入皮下,形成淤血,若只按压血管针眼而不按压皮肤针眼,穿过皮肤时受损的毛细血管仍会有血液流出,因此,按压针眼的正确方法是敷贴顺着血管方向按压,这样,两个针眼均被压住了,血液就再也不会渗出血管外了。经验表明,静脉穿刺拔针时,利用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按压敷贴同时按压住两个针眼,能大大降低静脉穿刺部位的皮下淤血率,但对一侧上肢活动障碍的患者不方便按压,或有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因急于上厕所或按压时与护理人员按压部位不同或按压范围不够等均可导致出血,采用该方法后瓶塞帽一方面能加压另一方面能扩大按压面积(瓶塞帽直径2.5cm),且输液瓶塞是天然橡胶材料,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柔软舒适,易被患者接受,使用后能有效杜绝了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出血。
针头拔出后按压的时间,正常人一般出血时间是1~3min,凝血时间为2~8min,血小板为10~30万/mm3,按压针眼的时间与发生皮下淤血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拔针后按压针眼的时间至少要3min,有凝血机制障碍者,更要延长按压时间。嘱患者在静脉穿刺拔针后局部暂勿用力,如手背静脉输液或肘静脉穿刺时,应防止拔针后腕关节及手臂负重。如果穿刺失败时,也可使用加压包扎带进行按压,工作人员可在对侧肢体进行穿刺,避免因工作人员按压时间不够而产生皮下出血。加强健康教育对每一位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健康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细致、耐心的解说注意事项也是减少出血、淤血的必要环节。加压包扎带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可提高护理工效和质量,易于推广。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1. 上肢静脉
包括手部及手臂的静脉。这类静脉比较表浅而且安全。紧急输液时采用肘部静脉。
2. 头皮静脉
多用于婴幼儿,因为小儿头皮有较多的浅层静脉,易固定且活动不受限。
3. 下肢静脉
主要是足背静脉弓、大隐静脉等。由于下肢活动限制,且危险性高,因此较少使用。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每个儿科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首次成功率是每个儿科护士普遍遇到的问题。笔者曾对上万名小儿施行头皮静脉穿刺。年龄最小的为新生儿,年龄最大的为5岁左右的儿童,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首次成功率能达到90%以上。现将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首次成功率的体会报告如下。
1 操作前具体措施
(1)操作前应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消除顾虑,以取得其信任及配合。(2)选择血管应慎重,应选择易于首次穿刺成功的血管。对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应注意保护血管,有计划地选择血管进行穿刺。应区分动、静脉血管,尽量避免穿刺动脉血管。(3)根据血管大小选择小儿头皮针头型号。临床上应用的型号一般有4.5号、5号、5.5号。(4)操作者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深吸一口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防止不良情绪。对自己的操作技术应充满信心。(5)操作者选择好穿刺部位,操作时要轻快、稳妥、准确,不要轻易下针,也不要将针刺入皮肤后再寻找血管,这样会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1]。
2 操作时具体措施
(1)左手要绷紧皮肤,特别是对于皮下脂肪比较薄的患儿。否则皮肤易滑动,造成穿刺困难。(2)根据患儿血管位置,操作护士应进行护理评估,决定进针角度。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主干,由于这些血管粗、管壁厚、弹性好、活动度大,所以进针时应增大进针角度。以45°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后挑起皮肤以25°角进血管,见回血后平行进少许。这样成功率高且疼痛小[1]。对血管细、短、活动度小、较固定血管,宜以15°~20°角进针皮肤,再挑起皮肤以5°~10°角进血管[2]。(3)穿刺时切忌过速,否则易穿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4)对于血管细小、不充盈而无回血者,可试推入极少量液体,如畅通无阻、皮肤无隆起及变色现象,滴入顺利,证实穿刺成功。
3 操作后应注意的问题
(1)胶布固定应将输液管道弯成s形,对于针头易滑出者,可用一长胶布绕头部1周。(2)应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指导家属应适当固定患儿肢体。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首次成功率的提高,可减少患儿痛苦,减少护患矛盾,有利于治疗和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陈翠华.静脉穿刺角度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31(6):365.
2 郭永红,舒慧芝.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赣南医学院学报,,23(3):304-305.
关键词: 静脉穿刺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快速穿刺的方法。方法 对400例患者800次双侧上肢同部位一般穿刺法与快速穿刺法两种方法对比。结果 观察两组穿刺方法,两组之间比较疼痛反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穿刺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45°角快速静脉穿刺法既可保持高穿刺成功率又可减轻局部疼痛,患者乐于接受。
【关键词】 45°角;快速静脉穿刺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基础操作技术,也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但静脉穿刺常常引起疼痛,部分患者难以接受。笔者在8月~8月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在原有静脉穿刺法(简称一般法)基础上总结出一种快速静脉穿刺法(简称快速法),对减轻疼痛有很好的功效,患者反应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8月~208月我科收治患者共400例,男280例,女120例;年龄18~75岁;400例患者双侧上肢分别接受一般法和快速法两种静脉穿刺。
1.2 快速法操作要领 (1)紧:绷紧皮肤。(2)角度:采用穿刺针与皮肤呈45°角进针。(3)直:直接从血管上方穿刺。(4)快:动作敏捷,皮肤及血管一次性穿刺到位。(5)平:见回血或突破感后迅速改变角度平行将穿刺针沿血管方向约进1mm后固定。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400例患者进行800次双侧上肢肢体同部位两种穿刺法对比,固定一人操作,统一用7号针头,观察疼痛反应及成功率。见表1。
表1 两种静脉穿刺法临床观察对比 (略)
注:经χ2检验,疼痛反应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穿刺成功率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3.1 一般法疼痛原因 (1)有效穿刺力小,根据物理学的合力分解原因,与皮肤呈20°角方向上力的垂直分解力即有效穿刺力小,尤其对于结缔组织致密且较厚的患者穿刺较费力,患者疼痛感很强,易失败。(2)穿刺速度慢,机械性损伤刺激大。由于是先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血管[1],故时间长、速度慢、机械性潜行对皮肤及皮下组织(浅筋膜)刺激大,致痛物质释放增多。尤其刺激真皮乳头层及皮下组织时,含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使痛觉增强[2]。(3)进针角度小,针头斜面接触皮肤面积相对大,机械性刺激游离神经末梢易产生快痛[3]。
3.2 快速法疼痛反应小的原因 (1)有效穿刺力大,与皮肤呈45°角的有效穿刺力比作用20°角的有效力大约1.06倍,容易穿刺皮肤及血管。(2)穿刺速度快,采取皮肤及血管一次性穿刺到位,缩短了机械性潜行过程,对皮肤及血管损伤减轻,致痛物质释放减少,疼痛减轻。(3)进针角度增大,针头斜面接触皮肤面积小,机械性刺激皮内神经末梢减少,达不到动作电位阈值[4],局部疼痛反应很小甚至无痛。(4)提高穿刺成功率,由于穿刺速度快,直接从血管上方穿刺可避免血管滑动,从而穿刺成功率亦很高。
【参考文献】
1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7.
2 姚泰.生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8-299.
3 王明珠.实用护理技术解剖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87,10.
4 周衍椒.生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417-418.
方法:针头纵轴需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用面球压住穿刺点,抬高患肢少许时间即可。称为“先慢后快”拔针法。用此法拔针完全无疼痛感觉,也无出血现象发生。当常规快速拔针时,即感到疼痛又有出血现象发生。当棉棒压针头的压力越大和针头纵轴与血管纵轴角度越大时,疼痛和出血的并发症就越严重。
原因分析:一般情况下,针头在血管腔中成漂浮状态,与周围的血管壁并不相接触,若针尖与血管壁紧密接触时,输液时就会发生速度减慢或停止。当用常规快速拔针时,棉球压住针头,血管壁也被压瘪,针头如同小刀刃,当刀刃与血管垂直时,棉球继续向下加压,这时针尾再向上提,向外拔针时,针头的刀刃损伤血管壁而引起疼痛和出血。先慢后快拔针时,将漂浮状态的针头慢慢向外拔,血管壁不受损伤,这就是不引起疼痛和出血的原因,但强调针头与血管纵轴平行,切勿用棉棒压针头部,这一点也是此法的关键之一。
作者为写此文章,在自己身上做拔针实验,在此向作者的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致敬
关于拔针方法,还有如下观点:
1、先拔针,拔针后立即按压棉球,棉球压于静脉穿孔处,而不是皮肤穿孔处。
2、棉球应平行于静脉放置。
3、拔针前再针两侧绷紧皮肤。
4、应用手折起输液管,而不关闭调节器,以防回血及污染被褥和地面。
锁骨下静脉较表浅、粗大、固定、常处于充盈状态、不易塌陷。因管腔大,血量多,输入刺激性药物时,能很快被稀释。
1.体位
病人去枕平卧,头低肩高(肩下垫软枕),头转向对侧,显露胸锁乳突肌。
2.穿刺点部位
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锁骨上缘所形成夹角的平分线上,距顶点0.5~1cm处。[见图]
关键词:静脉穿刺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常见的技术操作,静脉的选择,原则上由远端到近端,避免靠近关节、硬结、感染的静脉,而在选择头静脉穿刺后患者感觉剧痛的穿刺比较少见。我科12月13日1例患者穿刺头静脉时损伤桡神经,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2岁,月1日,以双耳混合性耳聋收住入院,遵医嘱常规每天给予静脉改善血液循环、预防感染等治疗,输液第13天,常规为患者输液时,选择了左上肢头静脉穿刺,常规消毒后,即行穿刺,穿刺过程中,患者即感疼痛剧烈,见回血后,患者仍诉疼痛剧烈,即刻拔出,按压穿刺点止血后,另选血管进行穿刺,未诉不适。并于12月15日结账出院。3天后,患者到病房诉头静脉穿刺处疼痛,未引起重视。第7天,患者再次到病房,仍诉头静脉穿刺处疼痛,且触摸到一硬结,左手拇指及示指麻木,活动受限,经骨科医师会诊,考虑损伤桡神经浅支,嘱给口服复合维生素,肌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局部周林频谱治疗、按摩、热敷和冰敷交替治疗30min,如症状不缓解,宜行手术松解治疗。27天后,经以上治疗,左手头静脉穿刺处疼痛及拇指、示指麻木疼痛感消失,左手活动自如。
2 讨论
神经的分布比较广,在前臂桡神经分为浅支和深支[1,2]。浅支的肌支仅支配桡侧伸腕短肌,其中感觉支是主要的,它分布于腕及手的桡侧背部及桡侧一个半或两个半手指背部皮肤。深支又称背侧或后骨间神经,无感觉纤维。正常情况下,桡神经浅支与头静脉平行,且在头静脉内侧,在静脉穿刺时,由于针头刺入皮肤后未直接进入血管而沿血管方向潜行一段距离后才进入血管,针头在皮下组织行进的距离长,对组织的切割和损伤严重,从而损伤桡神经浅支,导致患者感觉疼痛剧烈,拇指、示指皮肤麻木,此表现在临床上少见。
周围静脉穿刺技术是临床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也是临床治疗、抢救患者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护士基本功的衡量和对护理工作质量标准的检验,稳、准的穿刺是每个护士应该做到的。
认真观察和选择血管,严格判定静脉炎和血管损伤征象,根据用药的种类、时间,对选择血管、穿刺位置、进针角度、次数进行全面的计划、评估,再进行输液治疗。穿刺时观察外周静脉弹性的程度,及有无硬结、肿胀、血管的选择,原则上由远端到近端,避免使用靠近关节、硬化感染的静脉。
进针的方法,应采用直接进针法,使针头进入皮肤的同时直接进入血管,减少对皮下组织的切割和撕拉现象,避免刺伤桡神经浅支。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疼痛与神经分布有关,通过治疗会痊愈的,让患者放松,给予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使患者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尽早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情绪。
穿刺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询问患者有无特殊不适,如遇患者诉疼痛剧烈、麻木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穿刺,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何特殊变化。本例患者穿刺后,只做按压处理,未注意观察,直到患者症状明显才引起重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导致了患者对输液的恐惧,这是护理人员值得注意的。
颈外静脉属于颈部最大的浅静脉,位于颈外侧皮下,表浅而且较易固定,易于穿刺,但不可多次穿刺。临床上常用医用人体硅胶管插入静脉内。
1.体位
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头部尽量后仰,必要时肩下垫小枕,使颈部伸展平直。
2.穿刺点部位
下颌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联线的上1/3处,颈外静脉的外侧缘 。 [见图]
3.护理
(1)输液完毕,自输液器处分离,以含肝素或枸椽酸钠的生理盐水注入硅胶管内,取无菌静脉帽[见图],与针栓部旋紧,固定于耳后颈部。
(2)隔日用70%乙醇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用0.5%过氧乙酸溶液擦拭硅胶管,同时更换硅胶管外的纱布。再次输液时,常规消毒静脉帽即可。
(3)拔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折断硅胶管。拨管后在穿刺点加压数分钟,以防空气进入静脉或出血,最后消毒穿刺点并覆盖纱布。
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注射的告知程序
1锁骨下静脉穿刺是手术前,手术后营养支持的必要手段,由于穿刺管相对较粗,可以将分子量较大,浓度较高的氨基酸及脂肪乳等营养液直接输入静脉,而且,穿刺管放置较深,可以保留较长时间,不易脱出,不易发生静脉炎症,活动也很方便。有利于临床。
2此操作为有创操作,要求患者及家属签字,术前要进行必要的谈话(有医生进行),操作在护士陪同下到无菌换药室进行。
3护士会协助患者完成穿刺过程,根据穿刺要求摆放合适的体位,向患者简单介绍在穿刺过程中可能会有的感觉,如注射局麻药处有酸胀感,置管过程中有一过性心律不齐等,减少患者的紧张感,在置管过程中,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4置管后,患者不要进行剧烈活动,最好穿开身上衣,更换衣服时防止导管脱出,穿刺部位敷料定期更换,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穿刺点处的皮肤如有红,肿,痒等不适感觉,要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给予妥善处理。
5穿刺结束时对患者的配合表示感谢。
★ 会诊规章制度
★ 会诊制度
★ 静脉输液名词解释
★ 护理会诊制度
★ 会诊记录范文
★ 内科护理会诊范文
★ 会诊记录书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