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知识:静脉输液中应注意的技巧问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渺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基础护理知识:静脉输液中应注意的技巧问题(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渺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基础护理知识:静脉输液中应注意的技巧问题

篇1:基础护理知识:静脉输液中应注意的技巧问题

静脉输液是门诊输液中心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及护理技术操作。笔者从事临床护理30年,在静脉输液操作上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了达到促进护理业务进步的目的,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除按操作规程外需特别注意的技巧问题按操作顺序总结如下。

1  配制液体的技巧

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2  排气的技巧

排气时把滴壶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使滴壶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当液体流入滴壶1/3时关紧调节器放下手中输液管,待滴壶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滴壶里的液面后,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滴壶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滴壶下关紧,排气成功。

3  选血管的技巧

3.1  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  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操作者用左手握患者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0.5cm处进针,以3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当针尖已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快稳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徐徐进入少许,用4条胶布固定。

3.2  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  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笔者在临床上经过上千例逆行输液观察,未见局部肿胀及其他不良反应。

4  控制滴速的技巧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护士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

5  更换液体的技巧

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将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架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6  拔针的技巧

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

6.1  传统拔针法  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1)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2)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

6.2  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针尖刺入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高0.2~1.5cm,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

7  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技巧

输液环境过于肃穆与安静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但过于喧嚣又不利于护理工作开展。我院采用在门诊输液中心安装大彩电1台,空调前后各1台,摆放30张专用输液沙发,炎热的夏天输液中心空气凉爽适宜,冬天暖意浓浓,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舒适之感;在输液中心输液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分散了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少了疼痛和寂寞,有利于患者康复。

篇2:基础护理知识:静脉输液技术操作要注意的几点

作为一名临床护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及护理带教工作中常常感到临床部分具体操作中和现行护理教材中有差异,现以静脉输液操作相关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1 有关输液的解释

目前我们要求进行操作前说明目的,操作完毕后交代注意事项,在整体护理病房输液过程中还会结合健康教育。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补液中病人一般要求卧床,尤其是接受输液治疗较长的病人,穿刺部位很可能是一些较脆弱的小血管,不好固定的部位,护士千叮咛万嘱咐别乱动,病人小心翼翼地躺在床上,因此最想知道今天自己要补多少液。而多数护士常常是习惯在打完针第三次核对时告诉病人今天的补液量。病人想知道今天补液量的意愿没有得到满足,必然会产生焦虑。所以建议护士在工作中加强灵活性和主动性,在首次查对时就告诉病人他今天的补液量。现在很多医院已进行了电脑化处理医嘱,打印输液卡,如果在输液卡上自动统计输液量,也是一项减少护士工作量的有效方法。

2 进针前嘱病人握拳视操作部位而定

为了使血管充盈,操作规程中要求护士嘱病人握拳,但临床中病人握拳后拳头呈一金字塔形,如果穿刺部位是在临床护士最常选用的手背静脉,那么此时护士很难绷紧手背皮肤,操作也很不方便,因此,通常的做法是护士用左手握住病人需穿刺的手,大拇指在病人手背绷紧皮肤,其余四指轻持病人的手心。同时,护士的手与病人相握,使病人感到镇定和放松,有利于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而穿刺的部位在肘正中静脉或手臂上的静脉,则嘱病人握拳是不影响护士的操作的。

3 进针的角度视穿刺的血管部位和粗细而定

为了避免较细的血管穿透,学校操作规程中要求20°角进针,但在穿刺肘中静脉等粗大静脉时,可采用60°角进针,见回血后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少许。这种方式进针,由于角度高,通过真皮层时间减少,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并且由于血管粗大,不易穿透静脉。

4 针管固定

目前大多数医院已有输液贴代替以往用胶布和小纱块进行固定。以往用胶布固定时常用的三条胶布固定法是第一条胶布固定住针柄,第二条交叉固定,第三条固定覆盖进针点的小纱块和部分头皮针软管。而现在所用的一次性输液贴含小纱块的那条很宽,可以一下完成固定针柄和覆盖进针点的两个步骤,而如果在病人安静配合的状态下,是不需交叉固定,因为交叉的胶布贴紧了含小纱块的胶布,在输液完毕后拔针用含小纱块按压的操作变的较为复杂。所以这样的病人只要两条胶布固定即可,当然在病人烦躁、昏迷、不配合的情况下必须交叉固定。

5 拔针的手法及按压时间

拔针以前是用棉签在血管上方,如今采用输液贴,可以先分离胶布,用左手大拇指轻放在进针点侧边,右手迅速拔针,然后左手大拇指绷紧皮肤,压迫静脉,再右手大拇指用带小纱块的输液贴按压针眼。这样的拔针方法病人疼痛感较棉签按压拔针法轻。而按压时间目前尚无明确规定,有些护士只按压到不再见有血液流出体表,而这样往往会造成病人皮下瘀血。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瘀血,一般要按压3~4min,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皮下瘀血 。

总之,由于整体护理的普遍开展,临床护士已逐渐重视病人的心理、社会、文化、精神方面的需求,而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护理方法也有相应的调整。

篇3:基础护理知识:小儿静脉穿刺技巧

1、做好家长、儿童的思想工作:必须事先做好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合作,要求家长帮助固定病儿,不让他乱动。对于学龄儿童,她们懂得了一定的道理且有一定的自制力,只要取得他们的信任,讲清道理,就能配合治疗。 2、静脉穿刺时应选择好部位和血管,避免在骨隆突出、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以15---20度为易,过大过小都易穿破血管壁,而且进针时各组织的进针力度和速度也不相同,进入皮下组织时用力要大,速度要快;穿刺血管壁进入血管腔时,用力要轻、稳、慢。

3、穿刺时有空虚感而不见回血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拔出针头,一定要设法证实针头确实不在血管内才能重新进行穿刺。如把穿刺针头和输液管接头分开,也可轻捏输液管下段,还可用注射器接针头边进针边抽回血等。

4、穿刺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减少穿刺的失败率。

篇4:基础护理知识:冬季静脉穿刺技巧

进入冬季,患病的人数逐渐增多,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的也不断增加,由于许多患者在输液前都是从室外进入室内,室外温度较低,寒冷的刺激会使患者的体表静脉收缩,使手背的静脉变得很细甚至看不清,因此,给静脉穿刺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使穿刺的成功率大为降低。

在工作中遇到此类情况,医生、护士往往会让患者在室内稍坐20~30分钟,以促使手背静脉恢复充盈,再行穿刺。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患者采用前法依然很难让手背静脉充盈,此时若将患者双手放入温水泡7~10分钟,可迅速使双手静脉血回流增加,让静脉完全充盈,此时再行静脉穿刺,成功率将会大大地提高,同时也可给患者减轻痛苦。

篇5:基础护理知识:输液后的止血技巧

输液是护理工作中最基本的护理操作之一,将药液,血液等通过静脉输进人内,往往临床实习生对这项操作很感兴趣,因此,他们会很谨慎的为病人进行输液操作.然而在输液拔针后,会出现输液部位的肿包,有青紫,造成手背大面积青紫,疼痛,这说明拔针后止血不完善.此时,有的实习生会说:"应把针眼处多压一下就不会出血了."因此,输液后的止血往往不会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重视.

为何会出现拔针后输液部位的肿包,青紫和渗血?我们都知道,静脉穿刺通常会有两个针眼,即表皮处和血管处.根据穿刺手法,血管处的针眼位于表皮处针眼的上方,故在肉眼不到的情况下,这个针眼的止血往往被忽视了.患者和部分医护人员已习惯于按压表皮处的针眼来达到拔针后止血目的的,然而效果却不尽人意,由于表皮处被压止血,但是被忽视的血管针眼处还在继续渗血,而渗出的血液不能很快的被人体吸收,,积聚在一个部位,导致最后输液部位的肿包,青紫,引起病人的疼痛感,严重的还会引起局部的发炎.

如何操作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止血呢,有两点:其一,我们可以使用棉球进行压迫止血.棉球比较柔软,当针尖被拔出的同时迅速将棉球压于穿刺部位的上方,由于我们的手指有一定的面积,被我们按压用来止血的棉球也会形成一定的面积,加上我们作用在棉球上面的力是相同的,使得表皮处针眼与血管处针眼受力是相同的,避免按压过重导致疼痛.

其二,用棉签来进行止血.我所说的棉签使用方法与现在临床上所贯用的方法差别不大,关键是棉签梗方向的问题,虽然都是使用棉签,但效果却明显不同.临床上习惯于拔针后,被按压棉签的棉签梗方向是与进针的方向成90度角的,或许这方便病人自己拿着棉签梗来按压,但仍然出现输液部位的肿包,青紫现象.如果将棉签梗换个方向,即朝着自己,与进针的方向成180度角,当拔针后迅速竖着按压,在压迫了表皮处的针眼的同时,也压迫了位于它上方的血管处针眼,也可起到双重作用.

输液后的止血虽算不上大的问题,但其危害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凝血机制功能较差的患者,需长期静脉穿刺的患者以及年事已高的患者,应保护好静脉.因此,我们在拔完针后应演示给他们看,以得到他们的配合和重视.

篇6:基础护理:静脉输液反应的防治和护理

关键词:静脉 输液反应 护理

[摘要]  目的  熟练掌握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紧急采取相对的治疗和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正确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常规,做好“三查、七对、一注意”。输液时多巡视,多观察。结果  发现输液反应立即采取治疗和护理措施。使病人很快恢复,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大多数输液反应应通过我们的认真的查对和正规操作是可避免的。但有些反应是不可避免,例如:中成药的注射液纯度,身体的个体的特异性等,但只要医药人员在工作中认真观察巡视,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关键词]  输液反应;防治;护理

静脉输液是药物通过静脉血管内给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快速吸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疾病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和方法。然而,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故不应滥用。要考虑并注意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严重反应和并发症。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以导致不良后果。产生输液反应的原因和因素很多,常见者为致热原,液体或药物被污染、变质,输液用具不洁或变质过期,液体选用不当,药物配伍错误,输液速度过快、过多等。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和护理,现将常见的几种分述如下。

1  发热反应

1.1  发病特点  在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畏寒,不自主颤抖,迅速转为高热,严重发绀,面色苍白,重者心率快,脉细速,虚脱,多数经处理后迅速好转。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较常见的原因有致热原病菌(普通菌和毒菌等)或其他物质污染液体或输液用品,也可能因药物不纯或药物有配伍禁忌所致。

1.2  防治和护理  在输液过程中,寒战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暂停或完全停止输液,并详细检查发生反应的原因。寒战发冷时保暖,立即注射非那根(25~50 mg)或其他抗过敏药物,艾灸百会穴等。发生虚脱时可针刺人中,严重时可注射肾上腺素(0.5~1 mg)。留观病人待退热至38℃以下,并无其他不适才可离开。

2  血栓性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高渗葡萄糖液体和血管内膜药物所引起病变的静脉内膜发炎并导致静脉管腔内血液凝成血栓。

2.1  主要症状  局部沿静脉径路上有红肿、触痛、热痛等,但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不适感。

2.2  防治和护理  安慰病人消除紧张情绪,为病人更换注射部位使患肢休息,局部热敷,严重时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

3  急性肺水肿

3.1  发病特点  输液过量或过快,特别是输入含钠液体过多时,容易发生急性肺水肿,原有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肺功能不全者,老年体弱儿童输液应特别注意,发病时患者突然感到呼吸困难、气促、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口唇发绀,严重时口鼻可喷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液,听诊两肺出现干湿性啰音,心音弱速。

3.2  防治和护理  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立即加压吸氧。湿化瓶给予20%~30%酒精,湿化吸氧,必要时静脉滴注氨茶碱,利尿药液以利尿排水。西地兰0.4 mg加50%葡萄糖40 ml缓慢静注等对症处理。

4  过敏反应

4.1  主要为药物性过敏性反应为多见  目前,在临床上多见于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氧氟沙星类注射液,静脉输液时10 min~1 h左右病人出现皮肤荨麻疹、有瘙痒,重者胸闷、发热、口唇发绀,此时应注意休克发生。

4.2  防治和护理  立即更换药液和输液管,即用5%葡萄糖维持输液,以便抢救用药,立即注射非那根25 mg,地塞米松5 mg,严重者给予吸氧,肌注肾上腺素1 mg,有过敏性休克者按抗休克处理。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直至症状完全消失才可离院。

5   空气栓塞

5.1  发病特点  由于输液管输液时空气未排尽,输液管连接不紧密,加压输液,连续输液接瓶时不及时而又没有注意重排空气,使空气进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此时,病人感到胸闷,呼吸困难或严重发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一个响亮的“水泡声”。

5.2  防治和护理  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安慰病人,以减轻恐惧感。立即为病人至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以减少空气进入肺动脉口。并给予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必要时对症处理。

6  输液反应的临床调查

调查了新洲社康中心2003~2005年的输液人数和在临床上发生的输液反应类型及结果,见表1。表1  2003~2005年输液人数和在临床上发生的输液反应类型及结果注:2003~2005年输液人数16880人,输液反应44人,占2.6‰

以上调查资料说明一般的输液反应只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预后是良好的,极少有并发症发生。但是,输液反应也有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应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病人的用药认真查对,对每一项无菌技术操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病人输液过程中做到经常巡视,随时注意观察病人,如有可疑反应症状出现应立即暂停或更换液体,严密观察并及时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才能确保病人的安全。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辅导:静脉输液速度

女士面试着装应注意的问题面试技巧

自我介绍应注意的问题

会议记录应注意哪些问题?

防雷设施安装中应注意的问题

护理基本技术十六项操作评分标准——静脉输液法

妇幼保健院基础护理知识考试

论公路桥涵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初次投稿应注意的问题

HR面试应注意的问题

基础护理知识:静脉输液中应注意的技巧问题(通用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基础护理知识:静脉输液中应注意的技巧问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