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儿静脉留置针真空管采血困难研究论文(共含6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麻蛋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连接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血困难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0例外周静脉留置针连接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血困难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总结。结果主要原因是静脉太细,血流量小83.3%;真空管负压过大12.2%或不足16.7%;留置针软管头端与静脉壁相贴35.6%;血容量不足致血液黏稠度高,静脉压低13.3%。本组共87例成功采集到符合检验要求的血标本,3例放弃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管采血,另行静脉穿刺采血。结论临床上常遇到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连接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血困难,护理人员应针对各种因素,给予相关措施,从而增加小儿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负压管采血的一次性成功率及缩短采血时间,减少小儿痛苦、恐惧和家长焦虑,并减少纠纷发生。
患儿入院后常常要进行留置针穿刺输液,输液之前一般会采集一定量的血标本进行检验。留置静脉针联合采血器采血输液,即护理人员常规用静脉留置针开放静脉通道后,先静脉采血,再行静脉输液,不仅可以减少两次穿刺所引起的患儿痛苦,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不需进行样品传输,从而减少了针刺受伤的风险。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1]。王晓微等研究表明这种采血方法优于留置针连接注射器采血[2],徐亚冬等也阐述了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管采血的优点[3],但临床中经常会遇到采血不畅、采血时间延长、患儿哭闹过久的现象。笔者分析了1月至12月本院内一科90例住院患儿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管采血困难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研究期间90例患儿出现采血困难。年龄1个月~3岁,平均年龄1.3岁。男55例,女35例。其中肺炎患儿60例,腹泻患儿1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10例,其他患儿5例。采血量3~8mL。本组共90例患儿在成功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后,用一次采血针连接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血不畅,血液难以进入试管。本科使用贝朗公司生产的安全型留置针和BD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管、KDL一次性使用采血针。根据检验项目而选择不同标的真空采血管。经采用各相关措施后87例成功采集到符合检验要求的血标本,3例放弃从留置针中采血,另行静脉穿刺采血。
2采血困难的原因分析
由表1可见,采血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静脉太细,血流量小。为小儿行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时,是对护士的一种技术考验,一般选择的有四肢和头皮静脉。本组75例患儿由于静脉太细,血流量小,导致采血缓慢。第2个因素是留置针的位置问题,如手背腕关节处的穿刺经常发生这种情况,位置不合适,导致留置针软管与静脉壁相贴,血流无法进入真空管。第3个因素是真空负压管负压不足,在采血时会发现初时采血较顺利,但还未达所需血量后血液就停止流动。很可能就是真空采血管与静脉之间压力平衡,真空管失去了负压吸引力,血液无法进入真空管。第4个因素是腹泻患儿,血容量不足,静脉压较低,血液黏稠度高采血会相对缓慢。还有一个因素是真空负压管负压过大,穿刺成功后,能见血液进入采血针,但常常是还没有流进采血管就完全停止流动了,从采血管处拔出采血针头时能听见较响的空气进入采血管的声音。说明负压过大,小儿静脉较细,静脉管腔较小,若负压过大,则将静脉壁完全吸附于留置针处,血液无法采出。
3对策
3.1尽可能选择较粗静脉:如果患儿静脉条件允许,尽量选择较粗血管进行穿刺,小儿静脉相对成人较细且不配合,在穿刺上有一定的难度。有时连细的静脉都看不清,得按解剖位置进行触摸,凭经验和感觉进行穿刺。有些血管较隐,轮廓模糊,但外观管径比较粗;有些血管清晰度高,但较细,这两种血管相比较而言,管径粗的血管会采血相对容易些。本组患儿采血困难的有5例为手背静脉,20例为足背静脉,50例为头皮较细静脉。
3.2调整真空管负压或更换真空管:真空采血管由厂家生产时密封,使用时不可松动管盖以防真空消失,但有无真空无法用肉眼识别,在临床应用前也不可能先检测管内真空以排除废管.如遇真空管负压过大,可以从真空管橡皮塞处拔出采血针让少许空气进入,相对减压,避免过大的负压吸附静脉壁;如遇真空管负压过小,可人工制造管内负压,将一次性5mL注射器的针头插入试管内,向外抽气,抽出的气体量与采血量相等或略大于采血量时,血液即可流入试管[4]。或更换真空管。
3.3正确使用采血针:应垂直将采血针插入采血管胶塞正中,若采血针未穿透胶塞或进针斜度太大,插入了胶塞侧壁,都可能导致无负压[5]。本组有5例因采血针刺入采血管时角度偏离,导致插入了胶塞侧壁,经重新插入后采血成功。
3.4采取自流式采血法:自流式采血法可以利用静脉压大于大气压的原理,让血液自行流入采血器。临床有两种方法,方法一是将采血针连接真空管的双面针头旋除,将真空管的橡皮塞去除,使血液从采血针的管腔流入采血管;方法二是将采血管直接接至留置针口采血,采血完毕再套上肝素帽。蔡小玲等研究表明,用试管直接接留置针口处采血,使血液直接从留置针口自行流入试管,再套上肝素帽[6],能提高采血成功率。本组有60例采用自流式采血法采血成功。
3.5利用重力协助采血:可适当调整患儿体位,拉开穿刺点与采血管的垂直距离;若在四肢留置针处采血,使穿刺侧肢体下垂,增加穿刺点的静脉压,利用重力原理利于采血。
3.6适当纵向牵拉或横向皱起留置两旁皮肤:有时静脉中的置管端触及静脉壁也会引起采血不畅,可适当纵向牵拉皮肤使置管端避开静脉壁,或者横向皱起留置针两旁的皮肤,减少静脉管壁的平面压力,重塑静脉管腔空间,避免置管端触及静脉壁。
3.7有节奏地适度挤压穿刺部位上方:见回血后放松止血带,有节奏地挤压穿刺部位上方,也可暂时充盈静脉,增加静脉压,以利于采血。
3.8头皮静脉采血时患儿哭泣也有助于采血:头皮静脉采血时,刺激患儿哭泣会使静脉压升高,有助于采血。此法欠人文关怀,但效果立竿见影。需与家长做好沟通,并把握适度。作为家长和护士都不想给孩子增加痛苦,若能顺利地从留置针中采出所需的血标本,能减轻孩子再次穿刺采血的痛苦,也能避免很多的纠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不断探索,以增加小儿静脉留置针采血的成功率和缩短采血时间,减轻患儿痛苦恐惧和家长的焦虑。
参考文献
[1]张献文,晁华琳.急诊新入院患者静脉留置针联合真空采血器采血方式的应用[J].中国病案,,16(2):94-96.
[2]王晓微,郑微,赵丽霞,等.急诊患者留置针采血两种方法的比较[J].护理与康复,2015,14(1):55-56.
[3]徐亚冬,马莉娟,陈海春.静脉留置针联合真空采血针在急诊患者抢救中的应分析[J].护理研究,2015,9(5):204.
[4]周兰兰.2种真空管采血管内负压不足补救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理学报,,18(3A):66-67.
[5]代建琴.真空采血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J].九江学院学报,2011,26(4):95-96.
[6]蔡小玲.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在儿科的应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37(4):128-129
关于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于2月至202月收治的小儿患者12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静脉留置针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应用于儿科护理中,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穿刺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应用
儿科收治的患儿为低龄儿童,其生理发育尚不完善,因而血管比较纤细;另外,很多患儿因病痛的影响而在输液时自制力较差。以上两个特点造成了护理人员在给儿科小儿患者做输液穿刺时往往不能一次穿刺成功,而需要反复穿刺的情况[1]。反复穿刺会损伤患儿的血管,导致护患纠纷,因此输液穿刺方法需要得到改善。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输液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并展现出诸多的优点。我院为明确儿科护理中采用静脉留置针的作用与影响,特选取了120例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行专项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入选120例儿科患儿,在我院的收治时间范围为202月至2015年2月。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患儿33例,女患儿27例;年龄为1~11岁,平均年龄(3.77±1.34)岁;住院时间1~8周,平均(4.2±1.8)周。对照组:男患儿31例,女患儿29例;年龄为1~12岁,平均年龄(3.69±1.55)岁;住院时间1~9周,平均(4.5±1.5)周。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静脉留置针护理:第一,选择合适的血管和留置针。护理人员在选择血管做穿刺时,应尽量选择较粗、较直、弹性较好的血管作为留置针穿刺部位,并且还应避开关节、没有静脉瓣的血管。此外,由于下肢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高,所以穿刺部位最好不选下肢静脉。在选择静脉留置针时,一般选择常用的、型号为18~24G的留置针[2]。第二,静脉留置针的固定与穿刺。首先,在穿刺之前,患儿取平卧位,并将头部侧偏;之后护理人员选择好合适的头部血管,使用茂康碘给穿刺部位做常规消毒处理;接着,护理人员旋紧留置针的肝素帽,并握住留置针的针座、软座管,取下留置针的'针尖保护套;保持针座与静脉之间成15°~30°角,以直刺的方式进针,观察血液的流入情况,将软管送入静脉内,之后抽出针芯并将其放在锐利物品放置箱;打开输液开关,检查滴注是否通畅,之后将无菌贴膜覆盖在穿刺口,再用透气纸胶布缠绕两圈加以固定。第三,封管。一般而言,儿科通常是采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其方法为:取用3~5毫升封管液,通过输液针头将其缓慢推注至管腔,先推注2~3毫升,之后一边推注一边将输液针头拔出,但必须保留少段针头在肝素帽内。推注和拔针头的速度应缓慢,从而保证封管液充满管腔。在封管液只剩下0.1~0.2毫升时,使用小夹子将延长管夹住,之后将针头完全拔出[3]。第四,留置时间。一般情况下应留置3~5天,但是为了避免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建议留置3~4天。
1.3临床观察与评价。观察两组患儿的穿刺情况,并记录穿刺成功率;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表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患儿无法自诉的由家属代替回答。
1.4统计学分析。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穿刺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60例患儿全部穿刺成功,且均为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有例患儿穿刺成功,其中一次穿刺成功49例,再次穿刺成功4例,穿刺成功率为88.33%。经比较,观察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χ2=5.4614,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
3讨论
儿科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往往是输液穿刺工作没有达到患儿及其家属的要求,其中尤以反复穿刺最为明显和常见。儿科患儿血管细,并且配合度又比较差,因此采用常规穿刺之后总是会发生穿刺不成功的情况,损伤患儿细小的血管。为解决这一问题,临床中采用了另一种输液方式,即静脉留置针。本次研究即针对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对比了静脉留置针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护理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的患儿其穿刺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本次研究中,静脉留置针护理包括血管和留置针的选择、静脉留置针的固定与穿刺、封管、控制留置时间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护理措施的实施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显得科学、合理,因此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患儿在输液过程中所受痛苦大大减小。综上,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穿刺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邓汝男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曹秋花,王淑霞.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2(02):147-148.
[2]闻云.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33):180-181.
[3]唐科文.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34(08):233-234.
目的 探讨经深静脉留置管直接采血检测血生化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对我院SICU自4~5月收治的31例留置深静脉管的危重症病患者采用经深静脉留置管直接采血检测血钾、钠、氯、钙、尿素氮和肌酐等生化指标。采血时先暂停输液20 s,再将输液瓶放低使血液回流入输液管内20 cm(相当于回血量2 mL),然后关闭输液通道,再经三通阀直接采血2 mL作标本后打开输液通道,使混有药液的回血迅速完全输回体内再调整输液速度;同时,每例病人经周围静脉常规采血2 mL送检作为自身对照组。
血样标本的检测均由同一人经同一仪器检测。结果 经深静脉留置管直接采血与经周围静脉常规采血检测血清钾、钠、氯、钙、血糖、尿素氮和肌酐等生化指标所测值分别为:血钾(mmol/L)4.10±0.10/4.05±0.11、血清钠(mmol/L)143.89±1.48/143.78±1.46、血清氯(mmol/L)108.51±1.32/108.06±1.35、血清钙(mmol/L)2.20±0.05/2.15±0.11、血糖(mmol/L)10.28±0.65/12.18±1.11、尿素氮(mmol/L)14.57±1.48/15.09±1.54、肌酐(μmol/L)136.21±18.69/140.98±19.10。两种方法所检测的血生化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经深静脉留置管直接采血检测血生化指标是可行的。且血样采集简便,减少血液丢失量及感染机会。
经深静脉留置管输液已被广泛用于临床。目前,已有文献报道从输液用静脉留置管处采血检测血生化指标是可行的,它可以避免反复穿刺,具有一定优势[1]。但文献报道的方法需先经输液管推注生理盐水继之抽血2 mL弃去,然后再采血送检,增加了操作和成本。鉴于此,我科尝试采用经深静脉留置管处直接采血检测血生化指标,探讨其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4月至年5月,收治入我院ICU的危重症患者3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8例,年龄(59.3±9.1)岁。颈内静脉留置管22例,锁骨下静脉留置管9例。输液方法:颈内或锁骨下深静脉留置管接三通阀,三通阀一端连接输液管输液,侧孔连接消毒塞。
1.2 操作步骤和检测仪器 采用自身对照法。采血时先暂停输液20 s,再将输液瓶放低使血液回流入输液管内20 cm(相当于回血量2 mL),然后将三通阀旋转至关闭输液通道,开通消毒塞处,于此处采血2 mL作标本后打开输液通道,使混有药液的回血迅速完全输回体内,再调整输液速度;同时,由另一护士在同一病例的周围静脉常规采血2 mL作为对照。两标本同时立即送检。
血样检测仪器为岛津7200型,检测指标为血钾、钠、氯、钙、血糖、尿素氮、肌酐。血样标本的检验均由同一人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所测数值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经深静脉留置管采血与常规采血所测血生化指标值比较见表1,各血清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
Tab.1 Comparison of bloo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of blood sampling collection via deep vein infusion conduit
with routine blood sampling methodc/ mmol·L-1
3 讨论
在ICU的日常工作中,危重病人常需反复多次抽血检测血生化等指标。危重病人由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末梢循环较差,用常规方法采血,护士为选择适宜于穿刺的静脉往往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且一次采血成功率较低[2]。反复多次多处静脉穿刺一方面造成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和静脉栓塞、肢体肿胀,增加了病人生理上的痛苦[3];另一方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心肌梗死行溶栓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等病人,抽血后容易导致穿刺点出血或皮下出血,须长时间压迫止血[2]。有关资料[4,5]报道,采取血标本时,扎止血带时间过长、过分拍打穿刺静脉、挤压肢体等均可造成组织瘀血、缺氧,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溶血;因患者浅静脉不明显而反复攥拳以运动上臂使静脉充盈易于采血,这种方法可使血钾上升。从深静脉留置管处采血可以避免反复穿刺,具有一定优势。
已有文献报道[1-3],比较经深静脉留置管处采血与常规采血检测血钾、钠、氯等生化指标,证实2方法所测值并无差异,而且前者的一次采血成功率高,所用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显示出深静脉留置管处采血检测生化指标具有相当的优势。但是这一方法需先经输液管推注10 mL生理盐水继之抽血2 mL弃去,然后再采血送检,增加了操作和成本。
本研究采用直接经深静脉留置管采血的方法检测值与常规采血比较并无统计学上的差异,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而且血样标本的采取一次操作即可完成且无须不必要的弃血,简化了操作步骤,减少了反复操作诱发感染的几率,并减少了血液丢失量,这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危重病人及先心病术后患儿中,更具明显的优势。
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管的管端已接近上腔静脉,由于腔静脉的血流速度较快,是周围静脉的8~40倍,正常体循环时间为9~16 s[6],经深静脉输液输入的液体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本研究暂停输液20 s后,此处腔静脉内的血样标本已无输入液体的干扰。实际上,影响经深静脉留置管采血所取血样标本检测值的主要因素是留置管内残存输入液体的干扰。因本研究采用的深静脉留置管为16GA*20 cm,容积为0.4 mL,采血时使血液倒流2 mL后关闭输液通道,此时留置管内充盈的已是静脉全血,从而排除了留置管内残存液体的干扰,因而保证了经深静脉留置管采血所测血生化指标与常规方法所测值的一致。
静脉留置针在失血性休克病人采血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病人经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采血,实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采血。[结果]实验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血管的损伤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失血性休克病人用静脉留置针采血可减少血管损伤、减轻病人的痛苦。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静脉留置针;静脉采血
静脉采血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操作,在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时随着病情急剧变化,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发生相应的改变,往往需要频繁的采集血标本以动态监测生化指标及血常规。反复的外周静脉穿刺采集血标本,不仅造成血管损伤,增加病人痛苦,同时也增加护士的工作量,甚至影响到危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经静脉留置针多次采血,可解决这一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3月—2008年12月收治120例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25岁~45岁,均无输注化疗药物,均采用手臂肘关节至腕关节的背面为穿刺点。两组病人性别、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材料 对照组采用国产一次性采血针抽血,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实验组采用BD生产的20G Y型静脉留置针、留置针肝素帽、敷贴、5 mL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生理盐水。两组均有皮肤消毒物品。
1.2.2 操作方法 对照组常规消毒皮肤后进行穿刺,采完血后立即拔去,下次采血时重新按静脉采血操作程序操作。实验组用20G Y型留置针穿刺成功后用敷贴固定。分别采用以下采血法:输液前采血法,即接5 mL注射器抽取血标本后,套上肝素帽,然后连接备好的输液器,调节好输液滴数。输液中采血法,即停止输液1 min,抽取1 mL血液废弃,以免影响监测效果,再抽取所需血量。封管期间采血,即从输液接口抽取1 mL血液并废弃,再抽取血标本,消毒肝素帽后抽5 mL生理盐水从肝素帽进行正压封管[1]。观察两组病人反复采血后血管的完整性、疼痛,采血量是否充足及穿刺成功率。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失血性休克的始动环节是由于血容量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表1 两组病人采血效果比较量下降,由此引起微循环障碍[2]。在微循环代偿期,儿茶酚胺释放引起外周血管收缩,以保证重要脏器供血。微循环扩张期大量酸性产物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微循环衰竭期由于消耗大量凝血因子,有出血倾向,这样给抽血造成很大难度。
休克病人的血管瘪塌时静脉暴露不明显。一次性采血针的缺点是不能保留,每次采血都要重新穿刺,反复穿刺不仅损伤血管及周围组织,穿刺失败、压迫不当致血肿发生,造成下次穿刺困难,同时病人也感到疼痛。 20G静脉留置针管径粗、流量大、采血量多。由于质地柔软,可随着血管的弯曲而游走,没有任何刺激性。为使留置针发挥最大效果,穿刺时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由于失血性病人常常出现昏迷、躁动等情况,不能很好地配合,极易造成针管脱出,所以要用敷贴固定牢靠。
总之,失血性休克病人抽血使用静脉留置针,可避免反复多次抽取血液,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减轻穿刺对病人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为抢救成功赢得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陶丽敏,高永芳.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液封管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00,15(5):284.
[2]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
★ 成本会计研究论文
★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 论文研究方法
★ 论文研究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