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如果可以的事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红楼梦》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共含10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如果可以的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红楼梦》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篇1:《红楼梦》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红楼梦》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在<红楼梦>中,沉睡了几千年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了.首先是女性自身的“人”的`意识的觉醒;其次是女性的自由平等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女性审美意识也开始突破封建的“妇容”观,蕴涵着男女平等的可能;崭新的爱情婚姻观念大胆突出自由选择与“先情后性”的立场,冲决着传统的两性伦理秩序,饱含着女性自由发展的向往.

作 者:王彩玲 WANG Cai-ling  作者单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刊 名: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XI TEACHERS'COLLEGE 年,卷(期): 19(9) 分类号:B82 关键词:女性   主体意识   平等   自由  

篇2:谈个体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

谈个体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

在公民道德建设问题上,作为主体的公民长期以来对改善道德现状的外部依赖意识较强,自我实践意识较弱,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中,作为公民个体必须增强责任感,树立道德实践主体意识,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修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道德基础.

作 者:李培荣 Li Peirong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上街区委党校,河南,郑州,450041 刊 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年,卷(期):2003 “”(5)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主体意识   公民道德   道德实践  

篇3:浅论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论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 毕业论文

摘   要

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人物所折射出的女性品质,不仅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意识的觉醒,更深1层次来说,也体现了女性作为1个单独的社会个体,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这种个体性是不依赖于社会和传统的,纯粹是根据人自身的需要来追求和获得的.,这正暗合了文艺复兴的“以人为本”的宗旨。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男权社会的理念中,女性弱势的地位使得这种觉醒并非社会大变革那样潮流性的崛起,而只是1种萌芽状态,这种萌芽性注定了悲剧性的产生。莎士比亚敏感地注意到了这1萌芽状态并在其悲剧中反应了出来---这是1笔先知性的财富,它对后来的女性文学甚至是女权运动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萌芽;女性意识;影响

ABSTRACT

Shakespeare woman quality that happen refracted , personage of women , in the tragedy, reflect Renaissance period awakening of consciousness of “ people ”, dark level come to speak, having reflected women as a single social individual too, the awakening of womens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This kind of individual does not depend on the society and traditional one, is pursued and got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people completely, this is agreeing the “ human-oriented ” aim of the Renaissance without prior consultation . But under at that time social background, among man right idea of society, women status of weak tendency make the awakening social great change trend nature emergence so, and only a kind of bud, the production that this kind of rudiment has been destined to be tragic. Shakespeare has noticed this bud and reacted in its tragedy out sensitivly ――This one wealth of prophet, it have inestimable influence to later on women literature or even womens right sport.

Key words: Shakespeare; Tragedy; Bud; Female awareness; Influence

篇4:教研,让教师专业主体意识觉醒三

教研,让教师专业主体意识觉醒(三)

教研,让教师专业主体意识觉醒(三)首先要保护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陈大伟网络议课是一种新的教研形式,这种形式针对参与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互相启发,使彼此都能从中获得对课程和教学的新的理解。 网络丰富了议课信息的来源 一般来说,丰富全面的信息是有效反思和有效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在谈到专业引领的意义和作用时,人们常用的比喻是,只有校内同事彼此研讨的“同伴互助”是“萝卜炖萝卜”,而在“专业引领”下的“同伴互助”和“实践反思”是“萝卜炖肉”。在这个比喻中,我们不能把校外专业工作者(或者理论工作者)的参与就看成是加进了“肉”,无论是专业工作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必须看到,“肉”在很多时候是一线的实践者提供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这个比喻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不同的议课参与对象会有不同的视角、经验和信息,而多样、丰富的视角与信息更有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学,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网络议课有利于打破现场议课中“同事”的局限,从而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与不同的群体人员之间建立志同道合的“同伴”关系(也可以说是“彼此引领”的关系)。“同伴”议课可以改变“同事”议课时视角、信息过于单一(甚至低水平重复)的状况。在议课过程中,不同观点、不同见解相互激荡、彼此碰撞、彼此启发,有利于生成更加具有拓展性和生命力的新的意见和观点,丰富彼此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网络私密性为心灵对话提供自由 一方面,“问题是我们的朋友”,正视问题和发现不足有助于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保护自己、掩饰缺点又几乎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在正视人的弱点、尊重人的天性的情况下帮助人、发展人,这是与人交流、交往时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首先要考虑的。在面对面的评课活动中,我们看到,很多参与者有帮助授课教师的良好愿望,但在表达自己的教学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又在大庭广众之下残酷地一件一件剥光授课教师的“衣装”,不自觉地参与对献课老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的“谋杀”。议课,首要的是保护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此基础上帮助教师。网络议课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私密空间,使得两人之间袒露心灵,直面问题,共同发现和探索问题(当然要鼓励在彼此都同意的情况下,将讨论的结果和过程公开,以启发更多的教师)。另一方面,网络拉近彼此距离的同时,又为人际冲突提供了缓冲的空间。对于议课中的不同观点和不同看法,网络议课不会像“面对面”议课那样剑拔弩张,而是可以先放一放,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养成先接受下来,慢慢沉思的习惯,把伤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写作式对话提高议课质量 议课不是得出结论,而是对话、反思。说话和写作都是表达,都可能将缄默的知识组织化、条理化为显性知识,围绕教师专业活动组织教师说话和写作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相对而言,写作(网络议课的主要方式)更有利于逻辑地表达、规范地表达、精细地表达,这样,网络议课的写比现场议课的说会有更高的对话质量。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说:“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命题。”讨论网络议课的特点,不能不说它的局限和不足。比如对课堂真实情境的刻画是议课的基础,而远离真实课堂,就难以获得真实的课堂信息;又比如对网络设施和条件的要求,参与者对文字录入的兴趣和速度……。因此,不能非此即彼,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评论创造让教师专业主体意识觉醒的文化余慧娟 近些年来,由于课程改革的缘故,教研方式有了很大的改革。例如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前一段时间,由本刊编发的话题“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也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原因是其中所提倡的教师与学者、与教研人员、与教育权威在业务研讨方面“平等对话”的观念深入人心。说到底,是在唤起教研文化的变革。但是这种渴望很难实现。如果说在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专业引领”是一个很大的欠缺,那么教研文化的积习则是永远的敌人。君不见,在许多地方,即使建立起了周密的教研网络,这个号称具有实现“民主、平等”对话优势的平台,并没有成为引发这种革命的种子。相反,倒成了教研员坐在办公室里对大家“广播”的工具。学校教研网即使大力发展了自由讨论或评课功能,也由于管理的需要使用实名制,从而使得网络最有意义的功能――破除传统区域教研文化束缚,保护个人专业发言权――丧失怠尽。教研文化的变革的确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一方面需要居于优势地位的人具有“平等”意识,具有对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尊重。陈大伟就在尝试这样一种角色。他试图将他所创立的“观课议课”观念及文化普及中国大地,他到处去讲学,亲自观课,组织教师议课(而不是评课),注意保护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甚至自己去上课。陈老师的想法是好的。他所到之处,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的确也为当地带来了新鲜的教研气息。可是这种影响仍然是不彻底的。当我读到陈老师一篇又一篇精彩的议课案例,我曾笑着对陈老师说:“可惜‘陈大伟们’太少了!”这话除了字面意思,还包含另一层意思:有质量的议课依赖于这样一个有专业水平又有现代教研文化意识的“核心人物”,换句话说,缺少这样的“核心人物”,“议课”也只能归于平庸。更为重要的是,“核心人物”在文化层面是一个“外来者”,或者说是“局外人”,正因为如此,教师们才会获得文化的新鲜感,以及最重要的自我安全感。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场景,也很难将教师们完全从教研的群体压力中解放出来。教师在专业研讨中的“失语”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他们除了被授权“说课”(其实就是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以外,很少有机会在大家的议论中做解释,更深层次地陈述自己的想法。在陈老师组织的活动中,教师有机会说话,却也多半缄默不语。大家已经习惯了默默地“索取”、“接纳”,或者是漠然地拒之门外。这是一种可怕的沉沦。教师是深耕于教育这片土壤中的.农夫,是对这片土地最有发言权的主角。一旦失却其专业主体意识,将会是一个多么贫于思考的盲目群体。可是在《网络议课:<安塞腰鼓>》里,我不仅读到了教师一贯持有的“谦虚”,还读到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愿望和专业见解,读到了一种可贵的“坚持”,读到了一份难得的专业自信。任念国老师对这个过程的描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接。” 什么是教师眼里“真正意义上的对接”?我理解,应该是如此彻底而真诚地交换意见,是如此具有实质意义地平等讨论问题。没有这个过程,教师很难有深刻的观念转变,很难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见解,很难增强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就很难有真正的专业成长。教研人员也不可能从教研活动中获得什么乐趣。其实,陈老师只不过沿袭了他一贯的议课风格。而任老师却在不知不觉中舒展了他思想的触角。任老师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专业主体意识是如何被唤醒,又是为何能如此自由地伸展真实的想法。可是,我相信,若是在一个人数众多的地方教研场景里,若是陈老师会对他的课构成功利性的评价,任老师也许不会那么“无所顾忌”地争“真理”。这正是“网络+议课”所创造的文化的力量。教研文化的变革,除了单方面的平等意识,还必须实实在在地创造这样一个唤醒教师专业主体意识的子文化,一个让教师们真正感到安全的心理环境。否则,口头的“平等”,口号式的呼吁,表面上的“发言权”,都于“教师失语症”无任何益处。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也就很难提上日程。总之,“网络议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教研思路。这一思路里最有价值的就是文化意义。它使得教研活动得以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传统模式的束缚,获得构建符合教师专业成长内在需要的文化的现实道路。倘若更多类似(不局限于网络)的教研文化氛围得以萌生,这将不只是教师的福祉,更会是教育乃至民族的福祉

篇5:性别意识的独立与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觉悟

性别意识的独立与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觉悟

性别(gender)差异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化规定和塑造的.结果,女性从性别体认开始主体性意识的觉醒.父权制文化正是以男女不同的生物机制作为压迫女性的自然根据,进而构造了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女性则以身体的实在感确立了其在世界中的独立存在和主体位置.以身体的平等意识表达现代人的生命伦理观,以主体“在场”的方式建构起女性“解放”与“平等”的文化观念.

作 者:杨慧芳 YANG Hui-fang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中文系,河北,邢台,054001 刊 名:唐山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NGSHAN COLLEGE 年,卷(期): 20(5) 分类号:B842.7 关键词:女性性别   主体性意识   觉悟  

篇6:德育课程教学与女性主体意识培养论文

德育课程教学与女性主体意识培养论文

一、关于中职女生女性主体意识的调查研究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本校学生女性主体意识进行广泛调研。课题组利用德育课程教学,每个班级发放30份问卷(涵盖中职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共计4个班级),对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总样本为120份,回收问卷118份,回收问卷率为98.3%;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问卷率为95.8%。利用SPSS17.0进行处理,调查分析如下:1.中职生女性意识淡薄。学生受媒体影响大,将女性价值限定在容貌、年龄、体型上,将女性生存空间限制在家庭领域。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73%。2.中职生女性独立意识弱,缺乏人格平等意识和经济独立意识。大多数女生对某些行业的高回报充满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幻想;将改变人生命运寄希望于婚姻或不切实际的高额工作回报。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51%。3.中职生对女性社会角色理解片面,对女性个体价值认识不足。女生从事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低于男生。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89%。4.中职生中存在女性男性化意识。单方面强调女性,割裂男性、女性的天然联系。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32%。此外,调查设计了关于婚姻观和性观念的开放性问题,学生的问题反映出性观念不成熟和刻意回避的态度。发展、培养中学生的现代女性意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有助于中职生克服女性心理狭隘、人格依赖;有助于激发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有助于女生自我觉醒和自主意识复萌,全面成人。德育课程作为女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女性主体意识培养的主课堂。课题组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德育组5名教师,开展女性主体意识教学实验。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开展的教学实验

(一)目标定位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要求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实验坚持结合理论知识点,联系社会现实,培养中职生女性主体意识,教学目标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二)方案设计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及本班级学生情况,结合教材,选取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这四个方面是:独立的人格培养、爱情观及性意识培养、美意识培养、价值与自我实现意识培养。

(三)实施步骤

1.学前测试

实验前进行开放性测试,学生完成一篇自我认知文章,作为学生成长记录。

2.教学设计

将四个模块的培养目标融入《哲学与人生》课程的五个单元。总计教学课时32,比教学实验前增加2个实践学时。

3.教学过程

(1)独立人格培养。在问卷调查中发现51%的中职女生独立意识缺乏,具体表现在“人格平等意识”和“经济独立意识”两个方面。大多数女生依赖性强,缺乏人格独立意识,认为对自己最重要的一定是家庭,认同男性在事业上强于女性,女性应当在家庭生活中承担更多责任,认为女性一旦开始婚姻关系,可以专职家庭,不再继续工作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9%。这也反映出中职女生大多缺乏独立的经济意识。教学计划中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紧密结合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增加自我认知测试、“霍兰德人格测试”,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分析性格,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在具体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将性格类型相似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引导学生分析男生、女性在完成同一任务过程中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同时,结合教学案例,参考教材中出现的素材,补充介绍医护行业中的优秀女性工作者、职业能手的先进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使他们产生共鸣和强烈的情感认同。使学生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获得独立人格,超越自我,

(2)爱情观及性意识培养。中职生大多处于14岁至18岁,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课程缺少对学生爱情观和性意识观念的教育。这一时期,青年学生产生对性的渴望和幻想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教育的.关键是要疏和导而不是防和堵。使学生理解性是成年人的权利和责任。青年女性要学会独立思考,既不恐惧性,更不对其持无所谓态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单元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辩论的方式,既训练学生思维,又了解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和盲点。使学生自尊、自爱,学会自我保护,正确认识两性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美意识培养。从古至今,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然而,中职女生阅历少,人生经验浅,往往简单地将“美”与容貌、金钱相联系,容易受到媒体、网络、他人等周围环境的影响。调查显示,将女性价值限定在容貌、年龄、体型上,将女性生存空间限制在家庭领域的学生比例高达73%。教学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美意识,结合教材中“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4)价值与自我实现意识培养。人生价值与自我实现意识的培养,是中学阶段总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应当蕴含在每一门课程当中。发展学生女性主体意识的最终考量就在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课题组成员在教授最后一个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时,设计了“价值观澄清”的小游戏,帮助学生发现最重要的价值观。同时,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课题组成员担任所在班级的兼职导师。兼职导师的设立旨在密切师生联系、及早发现和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错误思想和认识。兼职导师走访宿舍,与学生谈心,从学生生活入手,及时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及时解答学生疑惑。一方面课下的生活素材用做课堂教学的活动课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德育课程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容易接受,不觉得枯燥。另一方面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价值观现状,易于开展教学,有的放矢,教学效果明显。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进行突破和创新。课题组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百分制打分)与开放式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回看课前撰写的自我认知小论文。评价结果显示,学生除掌握《哲学与人生》课程的理论知识,对自身价值有了明确认识,尤其对两性关系、美意识认识深刻。(四)实施效果本学期,学生完成了深刻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效果较好,有的学生写道:“这个课让我第一次懂得人生有很多可能性,自信自强才是人生的真谛。”全年级参加实验教学的两个班级,在各类大赛、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成绩明显优于其他班级。在全市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上,共有12名同学积极参与,3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4名同学获得优秀奖。

三、结语

女性主体意识是中职女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核心基础。这种意识实际上是倡导中职女生的自我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女性主体意识一旦形成,将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点,是一种健康的心理行为,也是一种良性的生存风格,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引导作为女性主体意识教学的重要平台,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开展德育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以学生为中心是所有教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德育课程。第二,教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提升是关键,大量知识补充和传播代替空洞的说教。教师的形象与能力往往对学生产生直接的教育效果。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是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第三,制度是进行教学实验的必要支撑。改变以往以识记考核为主的单一化考评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全方位、全程化的考评制度。第四,规范课程类型与要素,适当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本学期设置两个学时的实践课程,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

篇7:从女性意识的觉醒看夏洛蒂・勃朗特和丁玲

从女性意识的觉醒看夏洛蒂・勃朗特和丁玲

夏洛蒂・勃朗特和丁玲,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女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表达了妇女超前的进步意识。...

作 者:陈惠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湖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NAN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 分类号:B0 关键词: 

篇8:从《西厢记》和《牡丹亭》看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论文

从《西厢记》和《牡丹亭》看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论文

摘要《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中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她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牡丹亭》中杜丽娘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求,认为女人天生应有性爱的权力,是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真正甦醒。

关键词《西厢记》 崔莺莺 《牡丹亭》 杜丽娘 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其中的女主角崔莺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画廊里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同时她也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这个形象的诞生有其社会根源,元代实行较为极端的民族政策,使得汉人极其重视“门第观念”,原来已有的婚姻等级制度更加森严。而元代的统治阶级由于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所以他们对汉人的文化不太重视,儒家的思想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这就使得思想界和文化界也出现了松动。元代更是长期废除了科举制度,即便恢复以后汉人也很难考上,并且还有“十儒九丐”的说法,汉族文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不得不时常出没于教坊勾栏,创作出大量关于婚姻爱情的杂剧,这些都为崔莺莺形象地出现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元代统治者崇尚佛教,建有大量的寺庙,这就为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相遇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崔母想把崔莺莺培养成遵循封建礼教的典范,为此还专门请了一个老夫子进行教育。可事与愿违,当春暖花开时,当崔莺莺读到《诗经·关雎》时,她对爱情产生了最初的萌动,开始有了人性的自然觉醒。这让她从心底发现了青春被禁锢的痛苦,发出了“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感慨!这些为后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相爱打下了基础,为崔莺莺的反叛提供了内心根源。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首先是对张生外表的倾慕,但更多的是对他才情的认可。不过如果张生不首先表达爱慕之情,崔莺莺是不会主动提出的。崔莺莺在对爱情地追求中内心热烈、外表冷静,夜间热情、白天“规矩”。

这些都是处在重重封建礼教中女性的正常反应。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顾忌,但是崔莺莺对待爱情的态度却是坚定的,这是对传统的“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观的反叛,是女性个人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

更为重要的是崔莺莺在对待名利的态度上,当张生赴京赶考时,崔莺莺嘱咐道:“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还抱怨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又千叮咛万嘱咐“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在崔莺莺的眼里,富贵比不过两人心心相印的真实爱情。

但在封建社会里,女性不可能取得等同于男性的话语权,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当崔张二人结合之后,主动权便交到了张生的手里,崔莺莺说道:“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表达了男女之间在爱情上的不平等。

崔莺莺的一切希望只能寄托在张生身上,张生的行为左右着事态的发展。

崔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是对自己女性意识的自我肯定,是一种直观的、直觉的认识,而她在爱情追求中的矜持、犹豫、顾虑却反映了刚刚萌发自我意识的女性觉醒历程中的脆弱性和矛盾性。所以说,崔莺莺表现了女性意识觉醒的萌芽状态。郭沫若曾高度评价《西厢记》的划时代意义:“有生命之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如果说崔莺莺只是女性意识最初觉醒的话,那么《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就是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她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比崔莺莺主动得多、坚决得多,青春的觉醒、人性的.甦醒更集中、更鲜明。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求,也就是认为女人天生就有性爱的权利。而这一要求是在她之前的文学作品中的所有形象都不曾有过,因此杜丽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真正觉醒的第一人。之所以杜丽娘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真正觉醒的第一人,这与当时的时代以及《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是分不开的。

汤显祖生活在明朝后期,这时中国封建社会已逐渐走向没落,在它的内部开始缓慢地萌发出某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在江南,资本主义的苗头在缓慢地萌发,市民阶层得到较大的发展。汤显祖不但是伟大的戏剧家,还是明朝后期进步的思想家。他幼年时受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双重影响,这形成了他入世和出世的矛盾的世界观。在思想上,他还受到了明朝后期泰州学派著名思想家罗汝芳和李贽较大的影响,自谓“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汝芳)师,壮得于可上人。”(《答邹宾川》)而泰州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率性所行”及“百姓日用即时道”,这些显然与程朱理学天理至上,维护正统的思想格格不入。汤显祖建立起“至情”世界观,认为情是人的生理本能,这种个人本能凌驾于一切之上。它具有强大的力量,“噫而风飞,怒而河奔,世能厄之于彼,而不能不纵之于此。”这种情甚至可以脱离人的肉体而激荡于世间,天理无法约束它,它甚至可以战胜死亡永远存在。他认为情与理是截然对立的,两者互不相容。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他认为“谛视久之,并理亦无”。也就是说,理是无足为道的,他实际上坚持了“情之所必有”的观点。他认为“情在而理亡”,从而创作出杜丽娘这一伟大的反叛女性形象。

杜丽娘女性意识甦醒最集中地体现在《惊梦》【阜罗袍】【隔尾】中。杜丽娘生平第一次去了自家的花园,“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景,(“原来蛇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成看的这韶光贱。”)使她顿时内心激荡不已。“天呵,奴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情是人的本能,是理无法压抑得了的。她的觉醒是人性的觉醒。

这是她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性欲正在突破限制,跃跃欲试。生理的成熟是基础,外部的触发是条件。杜丽娘先是由春色的迷人美丽发现了自我的迷人美丽,后是由自然界的美丽联想到自己的青春被埋没。她觉得自己如同罪犯一样被约束着,在灰暗的环境中,无人赏识她的美,于是她十分的不满。

先前朦胧的爱情意识,经过大自然的催发,经过《诗经·关雎》的引导,她终于意识到自己苦闷的根源在于缺乏爱。这样对男女之爱的追求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杜丽娘“不知所起”的情,是她作为一个健全的生命所具有的特性,是出自人自身天性对性欲的本能需求和渴望,是一种普遍的人性。

她坚持的是“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遂人愿,便酸酸楚楚由人怨,”她拥有了强烈的个性解放意识和坚定执著的爱情信念。因此,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她没有了崔莺莺的脆弱和矛盾,不像崔莺莺那样只是被动地接受,左右摇摆,瞻前顾后,而是把自己摆在与男人平等的地位上,像男人那样勇敢主动地追求爱情,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

而《惊梦》则最好展现了杜丽娘强烈的个性解放意识。

她怀着对异性的无限憧憬入梦,在梦中她遇见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向她求欢,在花神的保护下,她半推半就地同意了,在与男人的交欢过程中,她充分地享受了性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不敢实现的愿望在梦中得以实现。这种对性欲地追求恰好是对封建礼教最大的反抗,也是杜丽娘女性意识的自然觉醒。可在现实中,杜丽娘的欲望不敢有一点的泄露,这与她的追求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而且也无法解决,无奈之下,她只有以死殉情。而当柳梦梅路过此地时,执著追求的杜丽娘的鬼魂赶来相见。在这里,“情”不但战胜了理,也战胜了生死,超越了时空。为了追求爱情,杜丽娘还魂了,她又重新活了过来,依然保持了追求自我的坚定信念,她坚决和代表封建势力的父亲作斗争,宁愿不当杜家女,也不离开柳梦梅。最后在她的执著下取得了胜利。这是“情”的胜利,也是杜丽娘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人人性的真正甦醒。

《牡丹亭》公开肯定了人的生命欲望,把个人的生命欲望提高到令人正视、令人崇敬的高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人人性的真正甦醒。所以说,杜丽娘的形象在女性意识觉醒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崔莺莺和杜丽娘同是面对春天的美景,产生了人性的最初觉醒,同是诵读《诗经·关雎》时产生了爱情的萌动。可是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崔莺莺是被动地接受,而杜丽娘是主动的追求;对待性爱,崔莺莺是遮遮掩掩,而杜丽娘是热烈回应;面对家长阻挠时,崔莺莺是哭泣哀求,而杜丽娘是坚决斗争。所以说崔莺莺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杜丽娘则是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真正甦醒。当然,杜丽娘女性意识的进一步甦醒也离不开社会和历史的进步。

篇9:华裔美国作家男性主体意识与女性主体意识的二元对立

华裔美国作家男性主体意识与女性主体意识的二元对立

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华裔的自我再现具有明显的性别分野.男性作家关怀的主要对象是男性,希望塑造华裔的阳刚之气来重新确立华裔男子的主体地位.女性作家则极力顺应女性主义的`潮流,聚焦于女性主体的建构.然而,男性阳刚形象的树立往往是以牺牲女性形象为代价的,女性主体意识的构建又是以主流文化中“男性中心主义”为批判对象的.这样,在美国华裔作家中出现了男性主体意识与女性主体意识的二元对立.

作 者:杨洁 YANG Jie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7 刊 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 23(1) 分类号:H712.074 关键词:华裔美国作家   男性主体意识   女性主体意识   二元对立  

篇10:喜剧背后的觉醒-从喜剧的角度谈《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喜剧背后的觉醒-从喜剧的角度谈《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现实主义杰作.在这部作品中,奥斯丁通过喜剧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将喜剧人物的刻画和女性意识的表达交织在一起,从而间接地表达了她那个时代所不能公开表达的女性的声音,唤醒了女性沉睡已久的觉醒意识.

作 者:田玉霞 TIAN Yu-xia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44 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7 21(9) 分类号:H561.074 关键词:简・奥斯丁   女性意识   喜剧   <傲慢与偏见>的知识脉络' > 

德育课程教学与女性主体意识培养论文

《红楼梦》主要女性形象分析

分析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现当代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探幽

调查报告主体

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心得体会

觉醒时代观后感

毕业论文-论《闺阁记》《金锁记》中的女性意识

人类觉醒吧作文

《红楼梦》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红楼梦》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