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主要女性形象分析(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isszha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红楼梦》主要女性形象分析
金陵十二钗之————林黛玉
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金陵十二钗之————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
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金陵十二钗之————王熙凤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并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金陵十二钗之————贾巧姐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她乔装打扮带出大观园。后嫁给一个姓周的地主。
金陵十二钗之————贾探春
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金陵十二钗之————贾元春
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金陵十二钗之————贾惜春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的妹妹。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金陵十二钗之————贾迎春
贾迎春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关于女性形象的分析
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观【1】
一、现代文学的内涵
在历史学上,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至1949年这段时期,但普遍认同以19的“五四”爱国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即1919年之前的历史被认为旧民主主义,即“中国近代史”,1919年以后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史”。
因此,现代文学是介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期内的文学形式。
现代文学产生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社会内部各个层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此时的中国文学广泛地受到国外文学和外来先进思想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与世界文学相接轨,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二、女性文学
历史的巧合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特定的历史事件。
女性文学的开端和兴起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女性文学是以中国女作家为代表的中国女性意识的苏醒和崛起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体现为以女性为主体进行的在思维、审美、经验和言说等方面的描写。
女性文学也体现为女性作家在性别视角和性别主题意识的基础上表现出对女性命运、情感、性爱、生命关注的文学创作,具有普遍的意识,也是有待探索和发展的人类文学命题。
三、女性文学与女性作家、女权主义
(一)女性文学与女性作家
对女性文学的定义以“女性”为词根本身就不全面,从创作到实践的每一阶段都与男性加以区别,表面上看是对有关女性性别文学的重视和尊重,其实在谋求差异化的同时本身就是一种歧视。
这也是文学界中一直存在争议的地方,是指文学体裁,还是一种女性意识,或是两种都有?比如:有些男性作家笔下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对女性审美观的分析等方面,与其他女性作家不分轩轾,还有一些男性作家通过自身经历或入微的观察也能写出具有代表性的具有女性意识或女权主义的作品,如郁达夫就擅长写女性体裁。
还有一点就是,有些女性作家笔下的作品完全看不出女性意识,她们擅长阳刚、粗犷的文风和表现方式,如早明等革命派女作家。
因此,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是男性还是女性来书写,作者的性别并没有特殊的意义。
(二)女权主义与女性文学
西方国家女权运动的开展和女权主义的觉醒都早比中国要早。
法国革命唤醒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19世纪末期,英国和美国也相继开始了争取妇女地位的运动。
直至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一直蓬勃发展。
毫无疑问,女权主义和女权运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女性文学的发展。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在文学中得以展现。
如:“五四”时期的“创造社”即以两性关系为出发点,热衷于对情感、情欲、天性、本我等话题的文学创作。
从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当年的某篇小说集中对当时社会中文学体裁的归纳也可以看出女性文学在当时的发展。
其导言中记载,195月至7月间,各类杂志期刊中的新小说共115篇,其中描写两性爱情的小说达70篇,占了较大篇幅,还有一些对家庭生活、城市生活、农村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等描写的文章占了较小的篇幅。
其中,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又多是以男女关系为主线,由此可见,描写男女恋爱的小说所占总量比例达到了97%。
这种形势下呈现出来的是历史时期的又一次阴盛阳衰。
四、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审美观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诞生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理论和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较大。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得人们热衷于对这一女性思想崛起当做是文学创作发展史上的整体来加以研究和分析,即使这一时期女性作家的创作风格并不全以女权思想为创作体裁,也有部分女作家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女权主义无关,但是她们的文章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女人天生所具有的女性意识。
正是这种意识,使一些文学研究专家和文学评论者把她们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和文学创作观点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化反映了女性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因此,早期的女性文学创作往往得不到重视,被认为是“不够格”的文学创作。
从创作的体裁、主题和语言风格来看,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没有突出个性,被融入整个的中国文学创作的历史潮流中。
如宗璞小说《我是谁》中的女主人公所发出的“我是谁”的疑问,没有任何的身份性别的区分。
戴厚英的《人啊,人》中,虽然对女性的描写是其作品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但从历史批判角度来看,“人啊,人”并没有特别地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张抗抗在对女性意识的看法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认为女性意识和女性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不能单独成立,它与整个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水平、开放程度密不可分。
“当作为人的尊严都没有的时候,谈何女性?”因此,女性的解放和女性意识的崛起必须以人类的解放为前提,男性和女性的同时解放才是认识女性和女性文学起源和发展的源泉。
其中更显示出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女性意识崛起和女性文学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推动作用。
现代女性文学创作中也不乏好作品的典范,如张洁的作品就是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代表。
她的成名作《爱,是不能忘记的》被公认为是女性文学的代表作。
此部小说以描写爱情与婚姻的痛苦为主线,推崇了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但细品小说,你会发现这部小说也并不是对现代女性意识的完全体现,其中的柏拉图精神恋爱也不过是种“幌子”,它实际上是对一场现实生活中阶级情感矛盾与冲突的描写,重在表现阶级感情无法代替男女情的同时对个人追求婚姻幸福的强烈肯定。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女性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因此,即使女权主义与女性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关联性,但这并不能说明女性人学创作是对女权主义的完全体现,也不能说明女权主义是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根源,因为两者并不存在必然因果联系。
五、从性和爱的角度分析
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观在某个历史时期,中国人谈“性”色变,《红楼梦》《金瓶梅》等被称为禁书。
“五四”爱国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的思想也得以解放,先锋作家们在突破思想禁区的同时,在文学创作领域显示出对性和爱这一话题的浓厚兴趣,以至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文学尤其以突出性和爱为特色,她们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爱情观和整个社会群体的女性情感思想都被打上了时代潮流中情与性和爱的烙印。
如比较有名的张爱玲和三毛等女性作家。
她们的作品中有较早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对性和爱的描写。
如: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对爱情的追求,不顾世俗,以至于用了整个香港的沦陷来成全了她和范柳原的倾城之恋。
这部作品颠覆了以往张爱玲在对女性描写中存在的一种自然贬低,是以一个比较好的结局结尾的。
人类对性与爱的看法,从来就没有统一的观点。
但不能否认的是性和爱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同时,还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使命。
男女之间的性和爱衍生成了家庭与爱情的纽带,这些远不是亲情和友情所能代替的。
随着社会大众对这种观念的接受程度的增加,女性文学作品中对性和爱的描写也越来越多,女性文学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整合的态势。
六、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独立面
现代女性文学创作中,在文学创作的审美观念上也有许多独树一帜的地方。
有些作家的作品中流露出的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新颖、细腻,见解独到。
如王安忆和铁凝的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对与女性主义的表达向来都是朴实简洁,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也比较深入。
她对写实主义的重视使他的作品中对宣扬女性意识的方式从来不是靠对男性的贬低、丑化或敌视来达到其目的,相反,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心计来抓住自己心仪男人的心,走向更好的境界。
七、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的巧合并不是偶然性,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特定的历史事件。
女性文学的开端和兴起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女性文学是以中国女作家为代表的中国女性意识的苏醒和崛起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体现为以女性为主体进行的在思维、审美、经验和言说等方面的描写。
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作品不以作家的性别区分,而是以作品中对女性意识和女权主义的刻画描写区分,这些作品中呈现出的某些对女性意识特性和审美观的描写对女性文学创作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日本现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2】
摘 要: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根据时代不同拥有不同的风采,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提高,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丰富起来。
而且,这种变化通过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语言,爱情,人生价值观充分地体现出来。
首先在遣词用句和谈话主题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
不在过分使用恭敬谦逊的女性用语,局限于家庭,育儿等话题。
在爱情观上,最大的变化是从被选择的位置发展到了可以自发地主动地追求爱情。
而且,现代女性清楚自己的人生价值,文学作品中也开始体现她们的性格,心理慰藉,人生价值。
关键词:日本现代文学;新女性形象;女性用语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06-0000-01
日本社会自古代以来就深受儒教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社会中的全部阶层。
明治维新之后,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看法都在渐渐改变,特别是由福泽渝吉引入西洋文化之后,随着女子学校的开办,女性自身对自己的看法和社会对女性的看法都发生着变化。
但是,经年累月贯彻着的男尊女卑思想还是根深蒂固。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逐渐生动丰满起来。
所以,在这里希望能够通过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的语言,爱情观,人生观等方面来认识新女性形象。
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根据时代不同拥有不同的风采,曾经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女性只在家庭场景中出现,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甚至于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
被当成平等的社会一员的女性受教育,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懂得追求自己的爱情,社会地位,发挥自身的价值。
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我们能看出日本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的特征。
第一 语言上的变化
日语中有性别语这个概念,是位相的一种。
位相就是即使表达同一件事物或事件,由于说话人的性别,年龄,身份等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语言表现。
日语中,由于性别不同而对同样的东西的描述使用不同的语言就是性别语的基本概念了。
语言含有自发的部分但是也可以能动的反映社会生活。
日语中的女性表现其实就是日本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差别对待在语言上的表现。
所以,不在过分使用恭敬谦逊的女性用语可以称得上是新女性形象的一个特征。
虽然日本现代社会中女性仍然不能代表社会主流力量,但是,随着职业女性人数的增加,我们还是看到了社会待遇等方面上的性别歧视正在逐渐缩小。
林黛玉
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王熙凤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 “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 “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妙玉
苏州人氏。她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旧时迷信认为命中有灾难的人应该舍身出家做僧、道,有钱人家买穷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模样又极好。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但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嫌脏,不要了,而给宝玉喝的茶杯却是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宝玉生日,她特地派人送去“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的字帖。后贾府败落,她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污,劫持而去。
《红楼梦》三大人物形象分析
性格形象概括:
1、贾宝玉:率性、多情、温和、善良、富有同情心,单纯,没有功利心。怜香惜玉、愤世嫉俗。
2、林黛玉: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多愁善感、冷傲孤僻、才学横溢,有叛逆精神。
3、薛宝钗:外表冷漠,内心炽热。雄心勃勃,封建制度的忠实维护者,表现出温柔大度的女主人风范,工于心计,善于交际。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三、薛宝钗
纷飞蝴蝶绕楼院,暖逐东风扑几回。扇影乱摇忙玉腕,粉痕斜溜湿香腮。偶因游戏间消遣,岂为迷藏暗捉来。恰怪亭中私语久,防人忽把绮窗开。薛宝钗在《红楼梦》中份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是封建各种礼束的守卫者,并且自身深受其害。她在家中与人关系甚好,受众的喜爱。她的性格中有王熙凤为人的圆滑,林黛玉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封建束缚的思想。如在每四十八回中,薛姨妈道:“……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不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宝钗道:“买的不知底细,倘或走了眼,花了钱事小,没的淘气。倒是慢慢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人买个还罢了。〃这里表现出她的处事小心。又如香菱向宝钗道:“我原要和太太说的,等在爷去了,我和姑娘做伴去。我又想恐怕太太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玩,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的了,只是没有空儿……所以趁着机会,越发往上一年,我也多个做伴的,也遂了你的心。〃这里表现出宝钗了解家人心里,为人圆滑。
总之,薛宝钗是个深受封建束缚的人。
比较《家》与《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摘要】在封建统治时期,男性一直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女性总在不起眼的角落演绎着自己的悲剧性的人生,默默承受着寂寞与苦难。但是,我们不能忘却她们的存在,在她们的身上折射出的是封建制度的兴衰。《红楼梦》是一曲女性的悲歌,同时也是一曲女性的颂歌。作者曹雪芹笔下的一群美人,不仅容颜倾国倾城,才华更是惊天动地,她们共同住在大观园里形成一个芬芳的国度。而巴金先生的《家》,奏出的是一曲在封建家庭女性恋爱婚姻的挽歌,悲苦、凄凉!在《红楼梦》和《家》中,作为小姐阶层的林黛玉和瑞珏,在面对封建专制时,前者选择了反抗,后者选择了顺从。也许黛玉的出场就预示着她命运的悲惨,她跟贾宝玉的婚姻的不幸早已注定。她最终归于尘土,但在她的行为已经震颤了封建统治的根基。同样的,《家》中的瑞珏尽管她封建势力面前选择了沉默,也没有逃脱香消玉损的结局。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奴婢们,在封建统治下挣扎,生存。晴雯和鸣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们的性格相异,追求不同,但结局同样令人辛酸。无论是小姐阶层还是奴婢阶级,作为封建统治下的女性,她们的结局都是悲剧的。尽管身份地位有着天壤之别,但残酷的封建制度注定课女性命运的凄惨。
【关键词】封建统治 女性形象 凄惨命运
【正文】
林黛玉与瑞珏
“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潦潦几笔,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而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美,就像是个“捧心西子”。而相比之下,巴金先生笔下的瑞珏则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温柔、美丽、贤惠,面庞亲切而丰满,大眼睛灵活而充满善意。
林黛玉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而瑞珏的父亲曾是知县,她从小住在封建统治笼罩的环境中,封建思想也渐渐扎根在她的脑中,女子的三从四德也已根深蒂固。当她嫁给觉新后,她的命运就和这个奉行作揖主义的封建家庭的长房长子联系在一起了。
为人处事方面,林黛玉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力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成了她在荣国府生存的准则。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了去”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心了他去”的自卫。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的自尊心太强了,发展成了小心眼。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时,她所表现出来的愠怒,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表现。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尊严,是为了用自尊掩蔽她内心的自卑。她的小心眼,直率坦诚,尖牙利齿,得罪了周围好多人,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她性格孤傲,如她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封建统治下,真实的人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而《家》中的瑞珏,她温和平静,贤惠,一切依者封建统治者的意愿行事,在高家赢得了包括下人在内所有人的爱戴。在高老太爷眼中她是个好儿媳妇,在觉新眼里她是个好妻子,在觉慧等人眼中她是个好大嫂。当觉慧被祖父软禁在家里,不准出去参加**时,作为大嫂的瑞珏同情他,安慰他:“你要把心放宽点,老是愁闷,恐怕会闷出病来。”并极力邀请觉慧下棋解闷,觉慧连赢她三局,她“依旧面带着温和的笑容,并没有一点不快活的样子”。但她的命运并没有因为顺从封建统治而走上平缓。高老太爷死后,以陈姨太为首的封建势力,以“血光之灾”让其去城外生养,她又一次顺从了,但这次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在爱情婚姻方面,瑞珏的婚姻仅仅由一次抓阄就决定了,她没有反抗,也没有说半句怨言,一切看似都很理所当然。嫁给觉新后,知道觉新跟表妹梅曾经有过爱恋关系,但她并不计较,反而跟梅作推心置腹的交谈,理解梅的苦楚,甚至愿意走开让觉新跟梅一起生活。而这一切对林黛玉而言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她追求真爱,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的生命之火,一旦失去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她不允许别人干涉她的爱情,也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爱情。她幻想着与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能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她执着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离开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晴雯与鸣凤
晴雯与鸣凤同样身处社会底层的《红楼梦》中的晴雯跟《家》中的鸣凤,他们都在封建统治之下为统治者服务,晴雯身在贾宝玉的怡红院,这是个没有尊卑、没有特权、气氛活跃、生活自由的理想境地。尽管她出身低微,但却并不自卑自艾,她积极要求人人平等,认为“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她还率真,热情,乐于助人,如“勇晴雯病补孔雀裘”,她英勇刚毅、蔑视权贵、敢怒敢言,坚贞不屈,在“抄检大观园”中,晴雯的作为,是她反抗封建的具体体现她的行为是叛逆的,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说她勾引宝玉,后来她就被王夫人赶出了贾府,宝玉来看望她时,她依然抗争封建统治。“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身”,晴雯最终在残酷的封建统治下结束了生命。晴雯走了,她带着对统治势力的愤愤不平和众多遗憾走了,她给了宝玉留下了无限的思念,给后人则留下更多严肃的思考。
而巴金笔下的鸣凤在高家所受的一切苦难在她自己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吧。”这便是她的简单的信仰,而且别人告诉她的也正是如此。在森严的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她觉得做下人的便是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辈子的命运也是掌握在主子手里的。她不奢求觉慧的爱情,她仅仅希望能服侍在他身边,而当她听到老太爷要将她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时,如五雷轰顶。她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觉慧身上,可是失败了。最终,这弱女子毅然纵身跳进湖中,嘴中还喊着心上人的名字。她这一跳牵动了觉慧的心,更打击了封建大家族。
林黛玉、晴雯,瑞珏、鸣凤,在令人窒息的封建制度下,无论她们做出了什么选择,都难以逃脱悲惨的命运。女性面对封建统治的抗争,震撼了封建统治者,同时昭示着初步民主思想火花的燃起。
【参考文献】
1.《家》 巴金 著 华夏出版社 8月第二版
2.《文学名著导读》 钱理群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月第一版
3.《红楼梦人物谈》胡文彬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3年6月第一版
4.《红楼梦新证》上、下册 周汝昌著 华艺出版社 8月第一版
5.《巴金作品集》 中国文联出版社 12月第二版
《水浒传》女性形象分析语言文学论文
摘要:《水浒传》不仅塑造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汉,同时也塑造了许多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女性形象。这些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妇女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水浒传》所刻画的女性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女英雄,如扈三娘、孙二娘和顾大嫂;一类是淫 妇,如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等;还有一类边缘类弱小女子,如林冲娘子金巧莲等。在他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既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女性在男性世界中生活的痛苦,也使我们深刻地了解作者对女性真挚的同情。
一、关键词:《水浒传》中反面丑恶的女性形象。
潘金莲:长得好看,但却被人强迫嫁婚,心里不满,经常还有人挑逗他,最后联合他人毒死了自己的丈夫。
(一) 她出身卑微,但本性是善良的。对于潘金莲的出身和与武大郎成亲,书上这样写:“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作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却倒赔他些房,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
这段话中,我们得知。潘金莲出身卑微,从小被卖到大户人家中做使女,是个苦命的女子。但因她的相貌似美如花,主子要纳她为妾。她不愿意,惹怒了主子,主子便将她强迫嫁给武大郎。但如果她贪图荣华富贵,愿意给主子做小妾的话,是一个不错的归宿。但她不想,那说明她的本性其实是善良的,不贪图荣华富贵。
嫁给武大郎之后,她渴望得到一种平静的生活。但是由于她的相貌问题,尝尝有一些浮浪子弟来羞辱她。她不惜与武大郎从清河县移居到阳谷县,早早关好门窗,免得惹是生非。
(二)那这就证明了她和武大郎的感情是不幸福的,她们很不般配,就从下面这几点来说吧!
1、相貌上的`差异
“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芬芳窈窕玉生香。”(①注释:《金圣叹评水浒传》,施耐庵 ,第二十三回 第261页) 说明潘金莲长得貌美如花
而自己的丈夫武大郎呢?
“身不满五尺,面目生的狰狞,头脑可笑,还被清河县人起了一个很形象的浑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身高不满五尺,说明武大郎长得很矮。“三寸丁谷树皮”(②注释:《金圣叹评水浒传》,施耐庵, 第二十三回 第260页)说明武大郎的皮肤像树皮一样的粗糙。
2、人品上的差异
俗话说得好“郎才女貌”。但潘金莲有美貌,武大郎却没有才能,所以他们的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最后潘金莲联合西门庆毒死了武大郎。
二、《水浒传》中的正面形象
顾大嫂:梁山上的女英雄,会武功。有时心情不好,会打自己的丈夫。
(一)人物简介:梁山第二位女英雄,有一身本领,原来在登州城东门外开酒店。顾大嫂是解珍姑妈的女儿。解珍、解宝被毛太公陷害关入大牢后,顾大嫂请来邹润。邹润叔侄和丈夫孙新、夫哥孙立等劫了大牢。顾大嫂又以孙立女眷的身份打入祝家庄内,和梁山其他好汉一起,里应外合攻破了祝家庄。顾大嫂上梁山后与丈夫孙新开梁山东山酒店,重操旧业,是梁山第一百零一条好汉。受招安后,顾大嫂被封为东源县君。
(二)形象分析:《金圣叹评水浒传》中第二位女英雄是绰号为母大虫的顾大嫂,《金圣叹水浒传》“解珍解宝双越狱”中,解珍请乐和带口信就介绍了顾大嫂:“我有个姐姐……见在东门外十里牌住……叫做‘母大虫’顾大嫂,开个酒店,家里又杀牛开赌。我那姐姐,有三二十人近他不得。姐夫孙新,这等本事,也输与他……只有那个姐姐和我弟兄两个最好……把我的事说知,姐姐必然自来救我。”(③注释:《水浒传》,施耐庵 ,第四十八回 第566页)
对其长相,作者也写了一段描写:“眉眼粗大,胖面肥腰。插一头异样钗环,露两臂时兴钏镯。红裙六幅,浑如王月榴花;翠领数层,染就三春杨柳。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锥敲翻庄客腿。生来不会拈针线,正是山中母大虫。”(④注释:《金圣叹评水浒传》,施耐庵, 第四十回 )
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顾大嫂有些像性格暴躁、凶残的母老虎,如果说孙二娘还有几分女人的姿色,那顾大嫂与她相比,就更少了几分,“胖面肥腰”,可见顾大嫂长得也不漂亮,她比孙二娘还男性化,她的性格相当急噪,她发怒时会提井栏打老公;心焦时,拿石锤敲翻庄客腿;当乐和向顾大嫂介绍完解珍、解宝入狱的情况,顾大嫂便迫不及待地叫火家:“快去寻得二哥家来说话!”当孙新表示了劫牢的想法后,顾大嫂便道:“我和你今夜便去。”急噪之态已跃然纸上,连孙新都笑道:“你好粗鲁!”她的这一性格与梁山的另一位好汉黑旋风李逵有着相似之处,她又是极其仗义、有勇有谋的人,如她想到事发肯定要连累丈夫的哥哥,但直接告诉他,恐怕他不会来,于是假装有病,将丈夫的哥哥夫妇都请来,之后使用激将法使之就范。在劫牢过程中贴肉藏了尖刀,扮作送饭的妇人先进去,并且在牢房里见机行事,最后成功救出解珍解宝,一起加入了梁山队伍。顾大嫂在小说中的出场也不多,但她那种急噪、火暴以及有勇有谋的个性令人印象深刻,不愧为母大虫之称。
顾大嫂不会女工,从“从来不会拈针线”可以看得出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只能专心于女红,这才是女子应该做的。但是,顾大嫂却不是这样,是“弄棒持枪当女工。”我们看到了她对要求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专心女红”等传统观念的一种背离。
三、《水浒传》中弱女子的形象
1.金翠莲:生性柔弱,被人给骗了,别人还要她还钱。无奈,只能通过唱戏,来还钱。
金翠莲因被屠夫‘镇关西’郑屠用三千贯”虚钱实契”,强行将她那座小妾,后被赶出家门,仍旧要偿还那笔本就没有的债务。
她们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作者对她们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她们通过他人的救助,还是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鲁智深帮金翠莲报了仇,后来鲁智深还接受过金翠莲的帮助。
从她们的遭遇可以看出:她们各有各的不幸,她们的命运受制于男人,任由他们掌控和摆布。她们无法摆脱各种束缚和折磨,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同时也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女性的生存是多么的艰辛和痛苦。
总结:
《水浒传》中的女性,无论是淫 妇、弱女还是英雄,她们的命运无疑都是悲剧的。在那个男性统治的世界里,她们被蔑视、被仇恨,甚至是被扼杀,都没有引起人丝毫的同情,似乎女性天生就是弱者,就是为男性的需要而存在。她们背负着封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包袱,忍受着没有人格、没有尊严的屈辱。她们是那样的柔弱无助,哀怜忧伤。从这个角度来说,《水浒传》中的女性是一个悲剧的群体。(⑤注释:《金圣叹评水浒传》,施耐庵)
参考文献:
1.《金圣叹评水浒传》,施耐庵 ,岳麓书社 2006月6日
2.百度
★ 自我形象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