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启思,培养主体意识;释疑解惑,激励创新精神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老肥狗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设疑启思,培养主体意识;释疑解惑,激励创新精神(共含3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老肥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设疑启思,培养主体意识;释疑解惑,激励创新精神

篇1:设疑启思,培养主体意识;释疑解惑,激励创新精神

设疑启思,培养主体意识;释疑解惑,激励创新精神

广东省徐闻中学   吴卫东

素质教育的质量观、人才观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核心问题,只有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创新精神才能最终造就新人才。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因此,课堂教学要强化问题一时,注意课堂提问技巧,做到设疑启思,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释疑解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 设疑启思,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堂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设置疑问启发思维呢?这就要求探讨疑问技巧,精心设疑,提高提问艺术,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1、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科: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设疑设悬,贵在曲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设疑,引导学生质疑,如何设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教师在设疑时不仅做到设疑新巧,更应该要注意问题的深浅易难要适度,问题要有侧重性,要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围绕一个中心,按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提出一连串密切相关的问题,使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老师的问题的引导下,逐步解疑。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归纳课文的中心时,教师可这样设悬、曲问:去鲁镇酒店喝酒的顾客有那几种类型?“短衣帮”进点喝酒的清态是怎么样?“穿长衫”进店喝酒时神情气态是怎么样?为什么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作者对孔乙己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这样设疑,是悬念成为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使曲问成为激发情趣的催化剂,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释疑解惑,激励创新精神

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上起到传递信息,反馈信息,调控教学的作

用,教师在问题提出后,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质疑,启发诱导学生释疑解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呢?

创新始于“问题”。沸腾的水为什么能冲开茶壶盖,从这一问题出发探索人类发明了蒸汽机,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到地面上而不飞到天上去?从这一问题出发,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有一举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古往今来的许多典型事例,无数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启迪我们,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做好释疑解惑,激励创新精神,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的问题要巧设“悬念”,做到问中又问,要鼓励学生学会确定问题,发现“潜在的”“真正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2、启发诱导,引而不发:教师在释疑解惑时要循循善诱,不能让问题止于自己,将似是而非的问题圆滑过去。

3、要鼓励创新思维,善于因势利导,对于统一问题,学生会又不同的回答,对于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应大加赞赏。

4、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探求问题的环境,教师应平等的、诚恳的态度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勇于创新。

总之,讲究课堂提问技巧,设疑突出“巧”字,设悬设疑,提高一的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释疑要因势利导,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给学生发展的主动权,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篇2: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

江苏省常州市新区新桥中心小学 孙伟琴

[摘要]: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整日忙碌,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拼命搞“题海战”,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想象能力愈加变得苍白,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越来越贫乏。所以课堂教学应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把书读“活”对所学知识会举一反三。本文就是根据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六大解放”,针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措施和见解,着眼于如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解放束缚,使学生敢问;解放双手,使学生敢做、会做;解放嘴巴,使学生敢说。

美国≤新闻周刊≥上曾撰文指出:亚洲的学生忙着记忆死板的答案,无暇学习独立思考,在许多亚洲的教室里,独立思考反而起着阻碍作用。杨振宁教授也曾根据中西文化传统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美国的教学方法注重归纳、分析、渗透和综合,是一种“体会式”教学,其优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而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学生有相当多的时间浪费在机械记忆标准答案上,遵循“谆谆教导”,整天忙得焦头烂额,而最终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很大,题目稍有变化,便不知所措,主要原因是缺乏创造性思维。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21世纪,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并且拥有熟练技能的人,将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才,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平时的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

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办”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从而揭开了宇宙奥秘;爱迪生从小就“异想天开”,试图人工孵出小鸡,后来竟作出了一千多项发明;当今首富比尔盖茨,他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也主要是创造性思维。科学家曾言: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金钱和力量,而是由于缺乏想象。课堂上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都重要,所以教师要设计有吸引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鼓励学生的思维活动。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易受以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喜欢沿着自己所习惯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即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它的负效应使人的思路束缚,造成思维刻板、僵化,尤其是在解决新问题时,往往仍在条条框框里兜圈子,阻碍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总希望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意图去思考,要允许他们“异想天开”,不要过早的把思维朝一个方向引导,要放开学生的思维“手脚”,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假设、解释。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学生能想到更多,能想得通。

二、解放束缚,使学生敢问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言:打开一切科学的要是都是毫无疑义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指挥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 敢问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心灵的活力,如果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愿望,那么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所以课堂上当学生提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千万不要认为他们是在无理取闹,当学生跟你在某一问题上有歧义时,也不要认为他们是目无师长,都“一棒打死”。 敢于产生疑问,也就表明学生已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了,所以课堂上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提有质量的问题,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解放双手,使学生敢做、会做。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日本医学博士中修三也曾研究指出:如果要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常常使他锻炼手指的活动。由于手指的活动而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就能使全部智能得到提高。“应试教育”体制下,由于严重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结果培养出了许多“高分低能”的诸如“鸡蛋没缝就不会吃”的所谓的“高才生”,所以课堂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发现,如人教版第九册书中图形的面积计算那部分知识,就完全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图形通过拼、剪、贴,重合、旋转、平移等来推导出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新授完后,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画一画,在实践中加强对新知的巩固。如≤圆的认识≥新授完后,可让学生画出半径不定或半径(直径)规定的圆,从而有效巩固了新知。

四、解放嘴巴,使学生敢说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语文课上知道要注重学生说的训练,但数学课上老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做题,而不会讲算理,碰到应用题不会分析,更不会讲数量关系,以至于严重的考试时不会审题,所以数学课也应重视学生“说”的训练,针对某一问题要允许学生有争论,甚至博得面红耳赤;允许他们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甚至是滔滔不绝……

冯克勤教授曾语重心长的指出:“无论从中国古代数学和数学教育传统还是目前学校教学现状,最大的弊病仍是把传授知识放在突出的地位,而不能把能力培养和启发思维放在重要位置”,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型的教育,习惯于背和记,随着条条框框的增多,在知道了许多事实和道理之后,创造性的思维慢慢退化,丰富的想象力变得越发苍白,他们往往能精确地“知其然”而很少去主动探索其“所以然”。正如托尔斯泰说的:“教师的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令其运智”,教师要置学生于主体地位,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他们自立学习,独立思考,保护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篇3: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论文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因此,要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则必须实施优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我认为学生“主体参与”与“创新意识”最为关键,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对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老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起作用,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

1、唤起学生学英语的欲望,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教师应始终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第一节英语课。第一节我不是去讲学英语有多么重要,而是用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教具,如商标、产品使用说明等进行表演,教师拿着教具,运用比较流利的语言,再加上手势。学生看着教师的动作,听得全神惯注,人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多么羡慕英语老师啊!如果我也能讲流利的英语该多好啊!”第一节课的英语教学唤起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为他们学好英语奠定了基础,开了个好头。

2、因材施教,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起之后,必须趁热打铁,因为就教材内容而言,一开始的教学便是干巴巴的字母和单词。为了摆脱困境,我进行了字母、单词、句子、音标整体教学尝试。如教字母时就用句子导入新课,自问自答:What’sthis?It’sA[ei]。What’sthis?It’ssurface[ei]。……因为这时学生求知欲非常强,老师说什么他们都想跟着说。一节课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渡过了,同时也从中学到了知识。整体字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26个字母的读音,与此同时也知道了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比如开音节、闭音节的单词,尽管教师始终不讲读音规则,可学生已经摸出了点规律,见了不少不认识的单词,只要符合规则,基本上能拼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大大提高,参与意识自然增强,课堂气氛也就会十分热烈。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每一节课之前也就是在备课时都会认真地去考虑:每节课该怎么上?每个学生都应该获得什么?为了使每一节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活动,并有不同的收获,我除按照常规上课外,每课时都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坚持课前3到5分钟的自由会话,强化口语训练,并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每个学生的会话能力。

(2)按座次编排学习小组,每组4到6人,注意上、中、下各类学生组合搭配,每节课都要以小组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优生可以帮助差生,从中又得到巩固,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小组讨论完之后,根据时间、内容决定哪些组当堂表演、哪些组会话,并且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为了获胜,同学们会在上新课之前自觉预习、及早动手,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自觉的行动,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坚持“课前一读”。上课前发一份阅读材料,限制时间,提出问题,培养阅读能力。这种方法既节省时间,又速见成效,人人都能当场检验自己,学生对这一活动兴趣很大。

(4)安排一节学生自讲课,内容主要是每单元的复习课、试卷的讲评、复习题的讲评。要求中上等学生人人争取,稍差点的学生采取自愿,但事先教师并不指定人,使每个学生都有准备、都想争取。

二、英语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

1、充分发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

现在的'英语教材中许多内容是最为生动的创新教育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可抓住时机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开拓创新。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sayno”,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常常会遇到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老师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入其中,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4)通过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让学生在大堆大堆地题海中“磨练”应试技巧,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怕交际。

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德育课程教学与女性主体意识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论文

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培养初探

创新教育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应用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论文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设疑启思,培养主体意识;释疑解惑,激励创新精神(推荐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设疑启思,培养主体意识;释疑解惑,激励创新精神,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