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近代体育的兴起(共含7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骁函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一些掌握军政实权,以镇压人民起家的大官僚、大军阀如:奕讠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看到中国的古老的弓箭、刀矛是敌不过西方的轮船大炮的。为了实行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对外御侮图强,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推行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西学”,以培养科技人材。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在各地开办了造船、兵器等工厂;开办了外语、船政、机器、军事等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各国学习。这称之为“新教育”。它是中国设立近代式学校的开始。在“新教育”中,洋务派为了镇压起义和反抗斗争,先后在天津、上海、广州、武昌等地聘请外国军官,废弃传统的骑射、“弓、刀、石、技勇”,改练洋枪、洋炮、洋操,训练新式的陆海军。这样,做为体育运动的体操首先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出现了。但此时的体操主要是英国的兵操,包括列队、刺杀、战阵与战术等。在“新教育”中,洋务派为了军事的需要,还开办了一些军事学堂。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陆师学堂、广东水师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等等。这些军事学堂聘有外国教官,依照外国军事学校办理。军事学堂除开设一些近代军事学科外,并设有体育课程,称为体操课。如在北洋水师学堂,“学生入学,授以英国语言,翻译文法……推步、测量、驾驶诸学。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由此看来,洋务派的军队和学堂教育是近代西方体育输入我国的开端,在一定意义上讲,洋务运动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1894年中日战争,中国惨败以后,帝国主义各国企图瓜分中国。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具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想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进行改良,变法维新,被称为维新运动或维新主义。在维新运动期间,先后颁布了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上谕。如:(1)筹办京师大学堂。(2)令各省督、抚、将、将盛州、县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地方自行捐办的义学、社学等,也一律兼习中西学。(3)所有中小学应读之书,仍由官书局编译、颁布遵行。(4)设立农业、茶务、蚕桑、医学学堂。(5)派人出国游学。可以看出,维新派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来改良封建主义的“旧学”,提倡从“西学”入手,组织学会,兴办学校,开发民智。虽然维新运动仅一百天就失败了,但维新主义的教育思想对以后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积极影响。他们从进步的近代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发展体育的主张,阐述了体育思想,促使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在维新派中,严复是中国最早的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先驱人物。他创办了北京通艺学堂、上海复旦公学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年。他翻译了斯宾塞的《德育、智育、体育》一书,译名为《劝学论》。他是首先在我国传播西方资本主义德、智、体三育并重教育的维新主义者。严复认为改良中国的社会,自强图存,保种保国,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就是要使国家三强:“血气体力之强、聪明智虑之强、德行仁义之强”。他提出的自强保种的三大要政中的“鼓民力”,就是要使人民具有强健的身体,有“血气体力之强”。他认为要具有强健的身体,一方面要通过体育和其它劳动“练体力”,一方面要讲卫生。康有为在他的维新主义思想中,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今日中国之敝,人才乏也,人才之乏,不讲学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体育思想,主要表明在他的《大同书》中。他认为大同社会的学校教育应分为《婴儿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四级。各级教育都要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并提出了各级学校的目的任务、课程和教育措施。他重视体育,在《大同书》中,较系统全面地提出各级学校的体育和卫生的理论与应有的措施。如:在婴儿院,注意饮食、嬉游安息,壮儿体;在小学院,“体操尝游步场无不广大适宜,秋干、跳木、沿竿无不具备”;在中学院“体操尝游步园、操舟诸莫不毕备”;在大学院,“大学亦重体操,以行血气而强筋罕。这表明,康有为是从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基础上来表述其体育思想的,《大同书》不仅提出了我国最早的一个全面、系统而富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也反映了康有为较为系统的学校体育思想。梁启超师承康有为,非常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甚至认为要使国家富强,“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他认为:“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主张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发展的“新民”。他还认为“尚武”是新国民的特性之一,因此他非常重视尚武精神和学校体育。他在《论尚武》一书中,从国家、民族的存亡论述尚武的重要意义说:“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之以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民众,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梁启超的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救国、教育图强爱国思想的组成部分。总之,资产阶级维新派是最早接受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和体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从教育的观点来论述和倡导体育,这样就初步形成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这一思想对促进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学校体育的兴起,尚武风气的开拓,都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对传播西方近代体育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途径,西方近代体育项目及其竞赛活动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鸦片战争以后,为了进行文化侵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派大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他们除传教外,大多兼办教育,在教堂或他们家中开办教会学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发展更为迅速。据统计,基督教所办的教会学校,1877年共有学生5975人,1912年为138937人,到了1920年,达到245049人。天主教所办的教会学校学生有10000人。美国教会在1890年,就开办了1032所初等教会学校,学生16310人,74所中等教会学校,学生3819人,教会大学主要都是美国教会开办的。当时,教会学校一般没有体育课程,但是,大多在课外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如:1884年,美以美会在江苏镇江设立的女子学校的《校规》规定,“学校在上课休息时间中可使用已备好的器具各自进行游戏”。1895年,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每日上午有一次课间活动,称为“放小学”,常作“抢球”游戏,下午有一次课外活动,多作“夺旗”游戏。教会设立的相当于高等学校的书院,一般设备较好,大都在课外开展田径、球类等活动。如:北京的汇文书院,1895年就有棒球队,1901年有足球队。1907年,汇文书院和通州协和书院开始举行两校之间的棒球和足球比赛。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在1890年就举行了运动会。1901年成立了足球队。1904――1908年,圣约翰大学和英华书院、东吴大学等教会学校组织起大学体育联合会,每年举行田径运动会。教会学校开展的球类运动,主要是足球、棒球、网球、篮球、排球、墙球等。并常举行校际比赛。可以说,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是西方的田径、球类传入我国的主要途径之一。西方体育传入我国的另一条主要途径则是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活动。基督教青年会,是美国资产阶级所控制的一个国际性教会组织,它的宗旨是所谓“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养成完全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中国最早是在1885年,在福州的英华书院开始有基督教青年会的组织,以后许多教会学校都成立了青年会。青年会一般都是通过文化、教育、体育活动等方式宣传基督教,并想拉拢、培养一些青年为他们服务。
它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进西方的体育活动。
如篮球运动是1898年由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当时天津青年会的会员对篮球很感兴趣,有成为大众运动的趋势。此后,篮球运动的发明者奈・史密斯的学生蔡乐尔,于1910年来华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时,进一步传播了篮球技术和比赛规则。1911年由美国来华的上海青年会干事柯乐克,也组织了排球比赛。
(2)介绍西方体育理论与方法。
由于青年会设有体育部,美国青年会常派遣一些体育专业人员,来中国负责青年会的体育工作。他们除了在青年会传授运动技术以外,还到当地学校指导体育活动,介绍西方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如1904―1908年间,天津青年会干事罗伯逊就曾到北京,天津各学校讲演“西洋体育”。1915年来华的上海青年会干事麦克乐,在1916年担任南京高师体育科主任,1923年担任南京大学体育系主任。他曾在上海、南京各学校作过体育的演讲,还出版了体育教材等书籍,并创办了《体育季刊》杂志。麦克乐是首先把美国体育理论与方法系统地传入中国的体育学者。
(3)开展体育活动和举办运动比赛。
我国近代早期的运动竞赛。大多都是由青年会发起和主办的。因为当时,社会上很少有人从事这种洋体育活动,参加运动竞赛的都是学生。如:1910年,上海青年会发起组织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运动会,称为“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在南京举行,辛亥革命后把这次运动会算为旧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10年,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组织了清华学堂、汇文书院、协和书院三校的体育联合会,1912年在北京举行了田径运动会,1913年举办了第一届华北运动会,1914年又举办了规模更大的第二届华北运动会。以后,全国其他地区的青年会也纷纷组织举办了各种运动会,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有:田径、足球、网球、篮球、排球、棒球等。这些运动会对促进西方近代体育项目在中国各地的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4)培养体育专业人员。青年会为了培养体育干事,1918年开始在上海青年会开办一年制“体育干事训练班”。以后改称“全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专门学校”,学制两年。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被派往各地青年会任干事,有的到大、中学校任教。在这些早期接受西方体育专业教育者中,一部分人后来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的领导者、著名的体育家,对培养体育专业人材和我国的体育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近代体育的兴起。洋务运动在中国开始办起了西方式的新式学堂,突破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制度。由于西式学堂的开办,也引进了西方的体育,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必修课程,中国的学校教育从此开始出现了体育。洋务运动失败以后,接着出现了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维新主义者介绍和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教育等知识,对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具有启蒙的意义,他们的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维新派把教育看成是“制造国民之具”,首先提出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观念,并重视体育和尚武精神,促使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军事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不断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教会和基督教青年会所创办的学校发展迅速,他们通过文化、教育,体育活动等方式宣传基督教,客观上对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03年,清政府颁布实施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和各类学堂的课程体制及学时标准。由于教育章程的颁布,学制体系的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和体系逐渐在中国确立起来了,按照新的学制,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内容,这就为近代体育的实施创造了重要条件,使中国近代体育开始走上了兴起之路。
浅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教学反思
一、注重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爱问问题,有些幼稚,爱玩游戏,因此,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课堂导入中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模拟投资创办近代民族工业的游戏,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课堂导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游戏任务:投资创办近代民族工业”这个内容。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思考20世纪前的中国,是否已经具备了兴办工业企业的条件?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三、重视情感教育:
中间环节,是通过讲述张謇艰难创业过程以及为实现救国救民理想而付出艰辛努力的历程,以及史学专家对张謇个人品质的评价——坚定不移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勇气,聪明过人的才智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张謇作为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认识到他个人伟大的品质也是他事业成功的原因之一,让他们由衷地发出对张謇的由衷敬佩之情,深切体会当时在国弱民穷的民族危机中挽救其的艰难,激发学生爱国之情。体现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育之魂,是历史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
四、师生探究过程:层层深入,深入浅出:
通过各种图片、文字、实物等材料,引导学生由感触到历史概念基本特征形成再到对概念的理性认识。
五、恰当使用和运用材料:选材精当,形式多样,挖掘深入:
选材精当:每则材料都为历史概念基本特征的形成作了铺垫,并对学生认识历史概念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挖掘深入:提问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基本特征。
郑和之路与中国近代航海科技发展
十五世纪中国的最伟大成就应属郑和七下西洋.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不仅促进了海外贸易的.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而且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船舶工程技术和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然而郑和航海后的封建中国不仅没有继续推进航海科技的发展,反而禁锢之使其止步不前,造成了中国包括航海科技在内的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停滞不前,这其中不仅有政治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作 者:李波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交通部人事劳动司,北京,100736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G09 关键词:郑和航海 航海技术 科学文化 文化多样性体育教育与阳光体育的发展论文
1、家庭体育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这就为人们发展家庭体育教育做了坚实的后盾,但是我国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所以我国的家庭体育教育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的水平。学校体育教育在经济的发展中不断的发展,它比家庭体育教育水平要高得多,因此在对学生们的体育教育中没有互相的配合好,同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们体育教育的发展。由于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与严格的考试制度,所以在家庭中基本上所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极少数的家长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总认为体育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与家庭毫不相关,因此并不关心孩子们的体育教育,这不仅体现在城市,在农村的表现更为突出。城市的家庭中注重体育教育的还占到一半以上的家庭,而在农村中连三分之一都够不上,农村的体育人口在庞大的农村人口队伍中都占不到十分之一的分量。农村人的劳动生产活动比较多,所以他们总是把劳动生产活动看做是锻炼身体,其实这并不是一回事儿。
在这种农村体育教育观的作用下,家庭体育教育的整个农村环境就失去了重要的屏障,他们对体育教育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认识。在大多数的体育运动中必不可少的是跑步等简单的、不需要用器械的运动,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主要是因为家庭体育教育没有落到实处,没有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没有让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体育运动的态度,更没有让孩子保质良好的体育运动的习惯。
现在各种技术飞速发展,孩子们越来越沉迷于各式各样的游戏之中,不愿意与家长沟通,而家长由于和孩子所处时代的差异愈加不理解孩子们的一些思想与情感,所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由此造成他们之间关于体育教育的沟通也越来越少,这样就阻碍了家庭体育教育的发展。
1.2家庭体育教育缺乏良好外部环境
现在的家庭独立性都比较强,家庭与家庭之间很少进行沟通,所以单独的家庭体育运动相对于有组织的体育运动而言就非常的稀少了。而在学校组织的体育运动中很少有家长与子女一起参加的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就比较少了。如果在孩子正处于学生时期的体育教育被忽视,那么等到孩子成年之后他们的体育运动观念就更加薄弱了,甚至就不进行体育运动了。如果把体育运动看成是学校的或者是一段时间的,不能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那么体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会被忽略,他就会成为我们曾经的学生时代的一种纪念。因此,在不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的影响下,在家庭与学校的不协调合作下,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就会止步不前。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只有在足够的经济的保证下,只有树立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只有使家庭与学校的体育教育相互协调、相互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建立终身体育教育的`提供有力的保障,才能持续的、永久的发展阳光体育运动。
2.2建议
⑴树立正确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从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角度考虑,学习是家长对孩子关心的重要方面,这就明显的造成了体育教育观的偏差,因此就缺乏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我们应当利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对家庭形成正确的体育教育观进行指导。
⑵开拓学校体育发展天地,推进家庭体育教育环境的更换。体育运动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学校体育更是丰富多彩,学生们广泛参与,所以学校体育的发展应当具有更广阔的天地,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在学校与家庭相互合作的基础上,积极的推进家庭体育教育环境的更换,学校要适当的利用自身的优势,鼓励家长积极的参与学生们的体育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教育观。
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立足于政府,以家庭、学校为两个根本点,大力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
一、体育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意义
首先,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活动的规律需求根据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的教学结构和学生在体育课堂活动中身心活动的变化规律可将体育教学分为四个层次:
(1)满足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动机阶段。
(2)基本掌握运动技术的同时以积极良好的机能状态保持活跃情绪阶段。
(3)促进身心恢复,调整个人精神状态阶段。
(4)做好信息反馈。体育老师只有根据教学过程中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其次,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互动无处不在师生的心理互动贯穿整个体育教学始末,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信息传输通畅,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体育教师作为学生体育学习的指导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握控制好学生的心理活动强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学生心理过程成功体验的关键。体育教师充满活力的运动着装、刚毅果断的运动气质和娴熟飘逸的动作技术表演,以及区别于其他科目的独特教学风格都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心理活动水平的提高。
最后,激发兴趣,调节情绪,体验快乐体育的真谛体育教学中学生生理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正常与否会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而情绪变化又影响着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不同情绪状态下,学生会发生不同的生理变化,出现不同的外部表现。
二、体育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运用
(一)根据有关的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练习动作和健身方法时,还应该给他们讲解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体育是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有一个好的身体,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现在学校里推行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向他们讲解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还促进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发展。
(二)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有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这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心里的发展是不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对象,了解其特点因材施教。在童年期相当于小学时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某一个体育动作应该跟他们分解示范,让他们看清细节;在少年期相当于初中时期,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在教授体育技术时可以完整的跟他们示范一段动作然后再进行单个动作的讲解;在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抽象思维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在体育教学时可以教授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动作,跟他们讲解动作原理再加上动作示范,他们会很快的接受不同的技术动作。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在智力、性格、和认知方式上存在差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在照顾到大部分同学的基础上应该对部分学生特别的注意,争取使所有的学生共同发展。
(三)积极维护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任务挺大,学的科目多,要做的作业多,学习压力大,在上体育课时通过做体育活动调整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压力,好多学生认为体育课不重要不去上,要么就是去上不听老师的指挥随便玩,实际上跟着练习一些动作,不仅弥补了整天坐在教室没时间运动的不足,还缓解了大脑的疲劳,学习效率会更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自己要积极的维护心理健康而且还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知道怎样学好,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知道怎样教好学生。
三、结论
总之,体育教学和教育心理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科学灵活的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感受体育课的魅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