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让语文课堂从“导学”走向“自学”(共含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hsm20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让语文课堂从“导学”走向“自学”
文/郑秀清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的导学与导悟两个过程,对应学生的自学与领悟过程。通过搜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过程进行阐述,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导学”,就是在学习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自学”,就是学生处于主动状态,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引者,不是授受者;学生则是思考者,不是接受者。
一、语文课堂中的导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可让学生对作者相关信息进行搜集,同时阅读同类作品,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和内心世界,同时也可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在学习时,运用一切可以搜集到的信息来理解作品。这就需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动力,不仅要把握教材上的知识点,课外的背景知识,还需要广泛搜集与整理,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作品的内涵及创作的思路。
二、语文课堂中的自学
学生除了对书本知识有所了解外,还要对相关的阅读材料有一定的掌握,课外书本的相关知识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文学知识的理解。对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应让学生诵读涵咏,领会其中的内含和品位。
如,教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进行精彩的形象描绘:暮春三月,莺飞草长,暖风拂面,穿上了春裳。五六个成人带着六七个小孩,在温暖的沂水中游泳。上岸后唱着歌回家。学生由于教师的形象描绘,很容易悟到这幅画面的真谛:以礼治国,和睦世界,其乐融融。
三、语文课堂从“导学”走向“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要有一定的技巧性,不能盲目死记硬背,将理论知识与课外资料进行对照,运用教师导学的知识转向自主探究,针对搜集到的资料自主学习。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互动为主线。
此时,教师要灵活运用,把握中心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感悟和领悟,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真正做到有感情、有思想和有兴趣地进行领悟式学习。
无论教师怎样点拨引导,都离不开学生的切实体验,在自学与语感训练的安排中,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倡导学生悟出新思想。
总之,对于当前语文教学来说,“导学”是“自学”的基础,“自学”是“导学”深层次的学习过程,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有趣,同时又会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 福建省莆田第四中学)
从“导”出发,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的论文
【摘 要】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精彩的课堂导入好比是一篇优美文章的开始,吸引人的开头往往更能激起读者的兴趣,课堂导入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做好课堂的导入工作,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呢?
【关键词】 课堂导入;小学语文;策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就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钥匙,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小学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学好语文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设计的课堂导入实际上也能起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让学生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大门,是一个为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知识储备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堂的导入法有了很大的创新与发展,本文就选取几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巧妙对话,故事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巧妙对话,讲故事导入法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故事导入法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小学生年龄较低,好奇心一般比较强,喜欢听别人讲有趣的故事,一般听到“讲故事”时都热情高涨、兴致勃勃,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他们的这一个心理,针对教材内容编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i u ü》这节课的时侯,首先教师在课前精心编一个小故事,并找一些与这个小故事相关的图画,上课时让学生一边观察图画一边听老师讲故事,“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大家认识三个新朋友,蚂蚁、乌龟、和鱼儿,鱼儿和乌龟是住在一起的好朋友,有一天呢,蚂蚁不小心落水了……”
同学们立刻被这个故事吸引住,接着老师再拿出“u”的图片,小鱼儿朋友也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朋友“u”,接着教师教同学们发“u”这个音,并带领大家练习“u”的发音,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开始了一堂课的学习。
二、渲染氛围,情境导入
渲染氛围,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也是课堂导入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小学生年龄较小,情感也比较容易受具体事物的影响,所以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根据课本的内容和实际的教学环境,用声音、图片、影像等营造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近似的情境,快速地让学生融入到课本当中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氛围渲染可以借助音乐也可以借助影像资料,我们以影像资料为例进行简单分析: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中,可以这样导入课堂内容: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海底世界?”
学生:“想”。
老师:“那么老师今天就带你们看一下美丽的海底世界”
老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海底世界的动画片,此时教室前方的大屏幕上出现了海底世界的景象,有大鲨鱼在追逐小鱼,有漂亮的水母,还有成群结队的小鱼游来游去,非常的漂亮,借助动画起到了良好的渲染氛围的作用。接下来老师再问:“动画上的海底世界漂亮么?那课本上描述的海底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好不好?”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新知的.学习中。
三、巧设疑问,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法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法,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设置一些具有悬念性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进入课文。例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秘密》这一课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导入:“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为什么东坡只有雪松却没有柏、女贞呢?东西两侧的偏差为什么会这么大呢?是自然造就的还是人为的呢?这是因为……”故事讲到这,已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必定会急切地寻求答案,这样自然地激起学生想要看书的迫切心情,此时学生就会带着老师的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课文的积极性,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是悬念的制造一定要紧扣课文的内容,从教材出发,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学生也会更易于接受,才能为有效课堂铺下成功的基石。
四、趣味游戏,活动导入
有位教育家说过:“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趣味游戏课堂导入法也是一个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对课堂游戏更是无比的热爱,课堂开讲之前做个简单的小游戏,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他们在游戏当中体验语文的魅力和精髓,提高他们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例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学会合作》一课中,教师上课时准备一把筷子,课前设计一个小游戏:“同学们,今天咱们来比一下谁的力量大,好不好?哪一位同学可以上台把这一根筷子掰断呢?”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想上台进行尝试,选取三个同学上台尝试,显然同学们都能把一根筷子掰断;老师再拿起五根筷子向同学们询问“有谁可以把这五根筷子掰断呢”,再叫同学们上台尝试,结果掰不断,于是老师向同学们问“为什么一根筷子能掰断,五根筷子却掰不断呢?”,同学们对此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分析原因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话题“人多力量大,我们要学会合作”,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小游戏轻松地导入了本节课的内容,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带领他们进入课本内容,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魅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 导学互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