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因为李白,感谢唐朝孕育诗仙(共含3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elinam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因为李白,感谢唐朝孕育诗仙
因为李白,感谢唐朝,感谢唐朝能够孕育李白这样的诗仙。唐代之前,或唐代之后,都没有李白的生存空间,只有唐代的李白蓬蓬勃勃地生长,“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和杜甫是唐诗中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他如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小李杜等,虽也是山岭巍峨,比起李、杜两座高峰的伟岸险峻,终是逊色了些。后世的诗人,距离小李杜尚且十万八千里,更不要说与大李杜相提并论了。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两位武林高手对决,只要时间不加限制,总能决出一位最终的胜者。两位文章高手过招,很难说谁的文章天下第一。文字是一种很个性化、情绪化的东西,对写作者来说如此,对阅读者来说也是如此。
两篇锦绣文章放在一起,阅读者的性格、阅历、喜好、品位不同,感受会有很大不同。李白与李商隐的诗放在一起,是李白的诗总体上好;杜甫与杜牧的诗放在一起,是杜甫的诗总体上好。李白与杜甫的诗放在一起,谁的更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见仁见智了。
清人沈三白与妻子陈芸谈论李杜。陈芸说:“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激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沈三白说:“工部为诗家之大成,学者多宗之,卿独取李,何也?”陈芸答:“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也,令人可爱。非杜之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
读《浮生六记》时,特别喜欢陈芸的这段点评。陈芸四岁丧父,生活贫寒,没时间读书习字,只幼年时背熟一篇《琵琶行》,后来在书箱中找到该诗,按照背熟的诗文逐字对照,学会认字,既而学会作诗。作诗常有佳句,评论诗文亦很有见地。这次评论李杜,不过夫妻闺房私语,正因如此,心中无顾虑,语言无顾忌,不取媚,不邀宠,反而比文人著书立说时的评点更平和、公正。
很多喜欢李白诗歌的人跟陈芸一样,并不是认为李白的诗歌比杜甫的诗歌成就高,只不过李白的诗天然纯真,自由活泼,一副漫无遮拦的孩子气。读他的诗如骑在大鹏背上遨游,倏忽上天,倏忽落地,充满新奇、自由的感觉,心里完全放松,没有杜诗的负重感。女人和孩子往往喜欢李白的诗,因为女人和孩子心理脆弱,情绪化,承受不起杜诗的沉厚。
杜甫一生都是崇敬李白的。天宝三年,李白、杜甫洛阳相遇,携手同游,此后又同游宋梁等地。别后十多年,李白一次次出现在杜甫的梦中,相比杜甫的依依深情,李白要淡然得多,在他的诗中,很少见到对杜甫的牵挂。
这里面有年龄因素,李白年长杜甫11岁,杜甫在他面前是小字辈。还有性格因素,李白像个孩子,目光总被新鲜奇特的人和事吸引着,浑金璞玉般的杜甫无法吸引他的注意力。杜甫却是羡慕李白的,与李白同游的一年多,是他艰难困顿的生命中难得的一段欢乐时光。
李白祖籍陇西,生长于四川,青年时期出川漫游,一度在今山东济宁安家,城中有他饮酒的太白楼。杜甫的父亲也曾在鲁西南为官,杜甫探望父亲时曾到济宁游历。济宁是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明清两代,十分繁华。乾隆皇帝下江南,济宁是必经之地。一座城市同时留下诗仙、诗圣活动的遗迹,喜欢附庸风雅的乾隆皇帝自然不会错过,他多次游览太白楼和南池,写了多首吟咏李杜的诗。
他在诗中是如何评价李杜的?且看以下几首:
“李杜由来伯仲行,吾云旗鼓异相当。应知学杜克念圣,学李防其罔念狂。”
“诗仙诗圣漫区分,总属个中迥出群。李杜优劣何以见,一怀适己一怀君。”
“诗仙虽具出尘体,诗圣原多忧世心。问我二人优劣者,试看七字定评吟。”
这几首诗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有诗之形式,无诗之韵味,难怪乾隆写了一辈子诗,也没见谁把他列进诗人行列。乾隆在诗中对杜甫大加赞赏,对李白也流露赞赏之意,更多的还是批评。他认为李白太狂妄,心中只想着自己,不像杜甫那样怀着君王和天下苍生。
这样的点评也不是没道理,可问题是,乾隆自己也不谦逊。若论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他在清朝皇帝中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位。只不过他掌握着最高权力,一个人握住权力的魔棒,看问题就跟平常人不一样了。在自命不凡的帝王看来,他们的狂妄根本不是狂妄,而是作为一位伟大帝王的魄力和魅力。做臣子的狂妄就不行了,大逆不道,死有余辜。
古代帝王之中,对读书人下手最狠最重的,除了朱元璋父子,就数乾隆皇帝。秦始皇坑儒,还有个原因,是听说儒生背地里骂他。朱元璋和乾隆皇帝是对读书人鸡蛋里挑骨头,哪怕他们著书立说时毫无恶意,只要一字不合圣意,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还不是把人杀掉就算了,而是祸及族人,牵连无辜,每每酿成血雨腥风的惨案。
乾隆年间,我家乡有位很有名望的士绅魏塾,读晋人江统的《徙戎论》之后写了点评论,竟以“悖妄”之罪,全家处死,祖坟被挖,坟头上的树都被锯去树头,箍上铁箍。这个“树砍头”的恐怖故事在当地流传二百余年,到我幼年时,还时常听老人们说起。魏塾被杀后,族人四散而逃,全城笼罩在惶恐不安的气氛之中,有人散布谣言,说官府要把全城之人流徙,竟把全城人吓跑,一座县城几乎成了空城。
一篇简短的读后感,竟引发如此惨剧。
若按乾隆年间的标准审查李白的诗歌,李白死一百次都不止。乾隆皇帝赞赏的杜甫,若是生活于乾隆年间,只怕也要死上几十次。只他的《丽人行》、《兵车行》两诗,就可以灭族了。
他从京城去奉先,不是歌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美景,而是在几具冻死骨上大做文章,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皇上开疆拓土,他不但不赞美,反而说“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在石壕村遇到官府征兵,对逃避兵役者不加谴责,反而同情。
这要放在乾隆时代,都算得上居心险恶,不死也要流放或罚苦役。不独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韩愈、杜牧一干人等,若生于乾隆年间,哪个也难逃一死。
可我们知道,上面那些诗人,有老死的,病死的,贫困落魄死的,就是没有人是写诗触犯忌讳,被皇帝抄家灭门死的。
清朝人口比唐朝人口大大增加,诗歌总量也大大增加,乾隆皇帝一人就写了几万首诗,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朝代,语言环境十分相似,可是,我们既想不起几位清朝诗人,也想不起几首清人的诗歌,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吟咏唐诗宋词。
这其中有个原因,清代文人埋头于四书五经,写诗只是业余爱好,不像唐代诗人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可是诗歌不同于长篇小说,写诗耗费不了太多时间,一位受过格律诗训练的读书人,骑马时、行路时、静坐休息时,只要有所思有所感,几分钟就可以吟成一诗。
根本原因是,唐朝诗人的天空是广阔的,思绪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他们写诗,赞美可以,哀叹可以,讽刺可以,发牢骚可以,抨击时政可以,吟咏宫廷秘闻可以,几乎没什么不可以。
白居易的二十首新乐府,大多是政治讽刺诗,若是放在清朝,让乾隆皇帝看见,等待白居易的只有死路一条。《长恨歌》揭先皇隐私,也够上灭门大罪。可人家白居易在唐朝活得好好的,从没有哪个皇帝在文字上找过他的麻烦。
他死后,唐宣宗还作诗悼念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一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而清朝前期,除了歌功颂德,没有一种题材是安全的。
从唐宋到明清,人们的'生活状况差别并不大,可人们的精神面貌有很大差异。我们感受各个时代人们精神面貌差异的重要途径,就是那时遗留下来的文艺作品。我们喜欢唐诗,是从唐诗里,可以读到最美好健全的人格。
比如送别诗,是最容易哀婉凄凉的,唐人的送别诗却坦荡豪迈,有时流露出几分担忧和思念,也不过是高天上抹过几丝微云,基调仍是明朗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无不如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在外漫游的时间长,结识的人多,写下的送别诗也多。“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这样的送别诗,只能出现在唐代。唐代中前期的送别诗,很少灰色沮丧的。他们并非背井离乡,而是走出家门,天地广大,今日别旧朋,明朝有新友,心里装着明媚的希望,四海之内皆朋友,人间处处是故乡。唐代以后,人们再也没有这样壮阔达观的情怀。
清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可我们心里,总觉得“大唐”这个称谓名至实归,“大清”这个说法名不副实,因清代疆域辽阔,人们精神卑弱,没有唐人的雍容、豁达、乐观、自信,这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泱泱大国风范。
李白与杜甫同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之所以说因为李白,感谢唐朝,而不说因为杜甫,感谢唐朝,是因为李白比杜甫具有更明显的唐代特色。杜甫内心的边界感很强,他牢牢把自己界定在儒家许可的范围内,思想观念上,他是符合正统的。
李白豪迈、奔放,有着强烈个性色彩与自我倾向,与正统观念格格不入,他生长需要的社会空间比杜甫要大很多,这个空间稍微压抑,他就有可能异化,成为人们眼中不可理喻的异类。
唐代以前无李白,那时诗歌的土壤还不够肥腴,没有支撑他生长的养料。唐代以后,空气太沉闷,阳光不充足,李白还没有成为李白之前,就被清除了,修剪了,矮化了。只有唐代的李白蓬蓬勃勃地生长,“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唐朝诗仙)简介
李白(公元7-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见了,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他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生平经历编辑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成长于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3] 。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其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安史之乱发生第三年(756年),他感愤时艰,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斗争,兵败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不久即病逝,也有说“醉致疾亡”(见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喝酒猝死(见《旧唐书》)。也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李白的诗作在全唐诗中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远游
唐朝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凡祖先是经商的或祖先做过生意的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李白正好犯了这两条,所以他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因故,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江陵遇道士,鹏程万里飞。
李白在江陵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李白见到这个倍受恩宠的道士,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气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相同,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旅伴暴病亡,庐山作名诗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太白风采(朱惟精创作)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啕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金陵霸气消,儿女含深情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
唐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首次来到南京壮游,写下《长干行》、《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酒肆留别》等诗作;天宝七年(748),李白第二次来到南京,一直住到天宝九年(750),这一阶段,李白写下大量诗作,其中以《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为著名;天宝十三年(754)春天,李白和朋友魏颢又一次来到金陵,一直住到秋天才离开。这一次,他留下《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等诗作。“安史之乱”后,李白避居宣城,曾经以今高淳、溧水境内石臼湖、固城湖的风景作《丹阳湖诗》。上元二年(761),李白最后一次来到南京。此前,他曾上书朝廷《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提到南京“龙盘虎踞,开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是成就霸业的理想地点,建议朝廷迁都金陵,可惜,他的这个建议未被采纳。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唯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姑苏城怀旧,咏诗多方游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越州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李白仰慕大都市山阴会稽的贵族风流遗迹,写了大量的诗歌颂绍兴。李白由越州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生活了一段时间。可是美好的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734),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献赋
李白西来的主要目的是献赋,其次是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李白《夜宿山寺》黄锦祥 书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也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翰林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李白图片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这些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他直抒胸臆说了些不合时宜的话。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就在此时李白被赐金放还。
会友
“李杜”遇面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谪仙像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寮,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李杜”三会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入幕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恰在此时,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犯下人生之中最大的错误。
他认为天下乱局已定,此时大唐的情形十分类似于东晋永嘉南渡,正是割据江南的大好时机。因此力劝永王直取金陵,并在永王发动叛乱之后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有“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等语,自比谢安,怂恿李璘割据称帝意图昭然。
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父、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是最终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所判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病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唐朝诗仙李白的酒量怎么样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这得先从“斗”说起。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曾经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谁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一定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可以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一定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现在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现在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就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一斗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
★ 诗仙李白
★ 孕育随笔
★ 唐朝村
★ 生命孕育作文
★ 梦回唐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