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诗仙李白的夜郎之旅(共含6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高光拌小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仙李白的夜郎之旅
唐朝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皇室李氏兄弟的一场权位之争。永王李磷不服兄长李亨继承帝位,在江陵起兵对抗。在庐山隐居的李白,被力遨加入李磷的幕府。事败后,李白被捕,囚在浔阳监狱,最终被“按律”处以“长流夜郎”。这个夜郎就是今天遵义市的桐梓县。
名人所到之处总会留下许多遗迹和故事,为当地带来价值不菲的名人效应,加上李白又是一位空前绝后,集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于一身的盛唐”诗仙”,醉心于夜郎文化开发的人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件极具炒作价值的史事。但某些以夜郎故地自居的地区,却苦于没有与李白相关的文化遗存,勉强凑合一些传说故事之类的东西,却总是让人啼笑皆非。
李白长流夜郎一事之所以让人眼热,正因为其中有许多无法解开的悬念。
迄今人们还说不准的问题包括:处分李白的诏书是何时下达的?李白什么时候起程前往夜郎?他所行走的是哪条路线?遇赦时身在何处?流放地是哪一个夜郎?在那里居住了多久。情况如何?有关争论宋朝时就已开始,讨论了几百年也未能形成共识。
李白的诗作中有很多关于流放夜郎的诗句,其中《江上赠赛长史》一诗有“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诗中的“三年”,应该包括李白从开始被流放,到遇赦而归的时间。在《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中,李白也提到了“三年”这个时间概念。其诗云 “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这样看来,从被定罪到流放而还,李白实实在在经历了三年的磨难。结合他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写“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台清,仍为负霜草”, “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等句,李白应该到了流放地夜郎,在今遵义市桐梓县度过了一段服刑期。
北宋人曾巩写的'《李白集三十卷序》,认为李白遭流放后,“上峡江,至巫山。以教得释”,并未到达夜郎。这个观点被后世很多人沿用,连郭沫若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也判定李白“巫峡遇赦,东下江陵,在江夏,潇湘等地还流连了一年多”。
李白本人确有《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一诗,这个“半道”成了后人心目中的“半路”,再经一些人的推测,演变成了“巫山”, “白帝城”之类的具体地点。按这样一路分析下去,李白自然就没有到过夜郎了。
到了清代,程恩泽,黎庶昌、张澍等对此提出了质疑。黎庶昌指出:“半道犹言中间也,盖白本是长流不赦之人,今中间得释。”可惜黎氏这个非常有助于拓宽视野的见解,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陆续有人打破沉寂,发文表示赞同这一说法。
单靠历史文献分析,是很难将李白长流夜郎这件事考证清楚的,因为就连《新唐书》也会出现“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浔阳,坐事下狱”这种将前后事情颠倒混淆的情况。
事实上李白不仅到了夜郎,而且在夜郎老老实实地遵从唐王朝的律令,服刑认罚,当了一段时间的罪囚。而他服刑的处所,正是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设置的夜郎县乾元元年复置的夜郎州,即今贵州桐梓县。
唐代的夜郎虽然偏僻苦寒,但这位诗仙却将诗情,酒向脚下这片囚困自己的土地。他在流放夜郎时期的诗歌多达30余首,不少诗散发出浓浓的夜郎情结。如《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不知旧行径,初拳几技蕨。三载夜郎还,于兹练金骨。”《南流夜郎寄内》:“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此类作品,在桐梓等地已至耳熟能详的程度。
今遵义市桐梓县境内,横跨松坎河有太白桥,位于石板溪古桥不远处有太白泉,新站镇及附近更有太白听莺处,太白故宅,太白望月台、太白寺等众多与李白有关的名胜古迹。这些与李白流放夜郎有关的文化遗存,虽然有一部分属于后世为纪念这位诗人所修建,但李白如果根本未曾到过夜郎,没有在这一带停留过,历代的官员和文人墨客,大概也不大可能作此无聊之举。
唐统治者的本意是要用“流放”给满身傲骨的李白一个深刻教训,殊不知人杰地灵、盛产佳酿的黔北,恰恰是最具文化底蕴,最能容纳这位诗仙,给予他灵感的乐土。能有机会到山清水秀的美酒之乡品酒吟诗,潇潇洒洒地度过三载春秋,对李白来说岂非因祸得福,反而成了一场幸运之旅?
李白夜思欣赏
《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诗三百首之李白: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古诗大全《唐诗三百首之李白:夜思》。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石者白为云,云者青为石。云石不可知,一片空蒙色。三蜂豁复开,面面芙蓉出。天半卓奇文,千古江郎笔”。每当我读到父亲书架上的这一首诗,我就想去游览梦寐以求的江郎山。
今年的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把我和姐姐一起送去江郎山游玩,终于将圆了我的美梦。
我们坐在车里,车还没到江郎山。一路上,爸爸在给我讲以前来这里的情景。他说:“以前这里的房屋都是一些茅草房。不像现在的房屋都是高楼大厦,还有太阳能。”
车在江郎山底下停下来,山上的“三爿石”――郎峰、亚峰、灵峰好象三个大巨人,正在像我们招手,携手并肩,顶天立地。
一到江郎山,我就被那美丽的景色给吸引住了,左侧泉水丁冬,矫嫩的翠竹在泉水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右测笋芽儿也禁不住的探出头来看一看,这么多的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啊!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艰难攀登,我们来到烟霞亭。我抬头望去,三爿石直入云霄。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呢。古时候,有一个仙女下凡,仙女这么一来,江郎这个地就变得到处是庄稼和牛羊,这里的人民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料这事被玉皇大帝发现了,仙女私自下凡,犯了天条,玉地大发雷霆,让洪水淹没庄稼,毁了房子,三兄弟心里难过极了,他爬上山顶,变成了三块大石头,挡住山水。这多么的感人啊!
啊!江郎山,你风景优美,更有几分神秘的色彩!
出发!去旅游哦!这次去的可是江郎山哦,那里有风景
。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今天我们就来爬有名的江郎山吧!我们来到了山底,抬头向上一看,哇!那里有三座山高插云端。第一座山很大,第二座又细又长,
我早就听说,而且报纸上也已经报道过,江郎山申遗成功了。我的老家就在江山,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妈妈、姑姑姐姐一起去登江郎、看奇景。
我们一行人顺着石阶向上走,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终于,会仙岩浮现在眼前,相传入洞神仙常常在此下棋憩息。我们进入洞中,果然有棋盘石、石龟、石鹰,洞顶上大如银盘,小如米粒的褐色小圆石和砂砾岩组成,向人们有力证明了亿万年前,这里曾是海洋。置身此处,可用四句话来形容:头顶沙滩,脚踩高山,风雨江山,江郎奇观!我们走出洞外,回头看会仙岩状如朱唇微启。今天万里无云,太阳散射出无穷的光芒,将会仙岩晒的金光闪闪,好似一块大黄金。
经过会仙岩,我们来到一线天,它可是全国一线天之最。据说,它高312米、长298米。我在不同的角度,能看到不同景致的一线天。有时好像阿拉伯数字“1”,有时是中文的“一”,有时是半个圆。攀爬在台阶上,好像一条小路直通天边。我们顺着小路向前爬,在一线天出口的亚峰岩壁上,长着连片的绿色石谷,细细端详,我发现它们竟神奇地组成四个吉祥物:龟、凤、龙、虎,恰好连缀成两句口彩“龟凤呈祥,龙腾虎跃”,此为三奇。如果再加上不远处的麒麟石,这儿竟占全了五种吉祥动物。难怪人们称:“无限吉祥在亚峰了”。
美极了,江郎山的景色实在是神奇!
李白夜泊牛渚怀原文解释
《夜泊牛渚怀古》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叙写诗人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颈联是由怀古回到现实,发出感慨,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远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下面是李白夜泊牛渚怀原文解释,请参考!
李白夜泊牛渚怀原文解释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原文解释】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
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赏析】:
牛渚,是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诗题下有原注说:“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据《晋书。文苑传》记载: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着。题中所谓“怀古”,就是指这件事。
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溶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感,便是显例。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暗逗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清代主神韵的王士禛甚至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香炉峰》作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型,认为“诗至于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这说法不免有些玄虚。其实,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并非无迹可求。象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本篇“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王琦注引赵宧光评),行云流水,纯任天然。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诗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 李白夜思欣赏
★ 江郎山之旅作文
★ 诗仙李白
★ 白夜主题诗歌
★ 白夜作文450字
★ 阅读诗仙真好作文
★ 有温度的诗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