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并发症防治及术后康复有哪些(共含4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昕熠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现在有很多的人由于种种的原因造成了膝关节损伤,所以就对自己的身体构成了严重损伤,因此必须要通过人工膝关节置换,才能让自己身体健康起来,那么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并发症的防治和术后的康复有哪些?下面内容就做了具体介绍,你可以全面的了解一下。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并发症治疗:随着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开展数量日趋增多,手术近期和远期的并发症不断出现,作者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编写了本书。全书共分为10章,具体介绍了血栓形成及栓塞,假体失败,血管、神经损伤,血肿形成,假体周围骨折,膝关节僵硬,髌股关节并发症,疼痛及感染,从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技术、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常见并发症。
1、早期训练期
术后第一天,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疼痛减轻的情况下,指导患者主动做患肢足踝背伸屈活动,其作用收缩腓肠肌,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疼痛,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每小时1次,每次3~5min,同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舒缩运动。方法:嘱患者用力收缩,使膑骨上提,肌肉坚硬,稍等片刻,然后放松,如此反复,每小时1次,每次3~5min,其作用是收缩股四头肌,增强下肢血液循环,消肿止痛,防止肌肉萎缩。
2、坐立训练期
术后第二天起在CPM机上行被动锻炼,手术肢体放在CPM机上绑好约束带,大腿应尽量贴在活动架上,防止肢体离开机器支架,达不到要求的活动量。锻炼时,应夹闭负压引流管,以防负压作用而使引流管内的血流回流,CPM机使用应从小角度逐渐增大,以患者能耐受疼痛为宜。术后第2天,起始角度为10°,终止角度为30°,每日2次,每次40~60min,以后逐日增加角度5°~10°,循序渐进,持续使用1~2周,术后2周内屈膝超过90°。患者疼痛激烈或有皮下淤血应适当减少度数。在CPM被动锻炼的同时,也应鼓励患者做直腿抬高锻炼,方法为取仰卧位,伸直膝关节将肢体抬离床面,开始时抬高约10°,然后缓慢放下,可以在他人的协助下进行,且抬到最高点停留几秒钟,双下肢交替进行。术后1周坐床边使小腿下垂,缓慢屈伸膝关节,训练腓肠肌牵拉功能时,将足跟置矮凳上,单腿支撑坐立,缓慢弯腰至腓肠肌受牵拉后放松。
3、站立步行训练期
术后2周,手术切口及周围纤维瘢痕化,关节周围韧带及软组织不易发生脱位,此期以增强肌力为主,扩大关节活动,增加活动量,可由他人搀扶下站立,重心放在健侧10s,再将重心放在患侧10s,在患者不感到疲劳的情况下,逐渐扶拐地行走10步左右。第一次下床活动不可时间过长,范围不可过大,宜在床周围活动,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
以上的内容具体介绍了人工膝关节的置换并发症预防以及康复,所以在全面了解以后,为了自己置换手术以后,能并发症更少,能康复得更快,必须要在了解以上内容后,尽快地做好各方面的护理,让自己尽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常用的修复和改良膝关节功能的外科手术方法之一。手术最终的疗效不仅仅取决于手术的成功与否,同时也受到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影响。康复治疗对于各种骨科手术后患者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旨在观察并评估康复治疗对TKA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构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取4月~2月入院并接受TKA的患者48例,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在34~73岁之间,平均年龄(52.7±12.1)岁。骨性关节炎3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病程持续20~57个月,平均(29.2±8.6)月。
1.2康复治疗方法TKA术后患者为了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延缓退行性改变,常需做各种功能锻炼,主要慢下蹲运动及快、慢步交替行走等。在进行这些训练时,应遵循先慢后快、先轻后重、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切勿急于求成尤其是老年患者,其关节生长功能较年轻人更弱,因此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给患者制定合理可行的锻炼方案,帮助其身体机能的尽早康复。鼓励患者坚持计划进行恢复。术后2d,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被动屈伸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直腿抬高、卧位伸膝训练。患者平坐于床上,前躯直立,双腿尽量前伸,直到大腿后方有牵引感,控制好幅度,不能产生剧痛。鼓励患者坐起、站立。术后7d,鼓励进行步态训练,如重心转移、增加负重能力,平衡训练、下蹲训练等。加强患肢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叮嘱患者尽量伸膝,保持股四头肌收缩10s,然后休息10s,5~10min/次,50~100次/d,最好达到肌肉有轻微酸胀、疲乏感,此方法能够增加肌力,防止肌肉萎缩[1]。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伸直比屈曲要困难得多,同样也重要得多,只有伸直了腿才能正常行走而不引起疼痛。因此术后早期应该及时开展伸直训练,具体方法是患者坐起练习按压膝关节,尤其术前伴有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将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软垫垫于足跟处,并将双手放在膝盖上方,轻轻下压,使腿尽量伸直,每次都要维持5min左右,到患者不能忍受的疼痛程度为止,这是锻炼伸直的最好方法,伸直训练如果不能很好执行,伸直障碍的后遗症发生率会比较高,因此术后康复训练务必重视伸直训练。同时鼓励患者及早下床进行练习,争取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黄金时间。
1.3评价指标半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HSS评分,据此评定康复治疗对患者TKA术后的影响。满分100分,总分>85为优,70~84为良,69~60为尚可,60以下为差。
2、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半年,用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在疼痛、功能、活动度和稳定性上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总得分(82.7±3.1),对照组总得分(94.5±2.2),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康复治疗对于TKA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的疗效。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减轻关节炎的疼痛或修复严重的身体关节损伤。TKA目前是最常见的骨科手术,虽然患者短期和长期的满意度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别[2]。随着材料科学的进展、制造工艺的改进以及医疗技术的提高,TKA已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膝关节病变的临床外科治疗中,但是手术后直到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患者的术后康复治疗的质量与其最终关节功能恢复的程度直接相关[3]。
本次研究旨在观察并评估康复治疗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4]。作者通过选取本院自4月以来收治的接受TKA的患者48例,随机分成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TKA术后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的康复治疗。半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HSS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稳定性)、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据此评定康复治疗对患者TKA术后的影响。根据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HSS评分和RO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得出,康复治疗在TKA患者的术后恢复中,患者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显著,是临床上较佳的选择之一,应该进行进一步推广[5]。相信随着骨科医生经验的丰富和技术的不断完善,TKA术将取得越来越令人满意的疗效,患者缓解痛苦和家庭负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鲍凤,张洁萍,杨华,等.2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安徽医学,,32(1):97-99.
[2]熊莺,黄文杰,李青,等.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康复方法的效果研究.护理研究,2011,25(12):1088-1089.
[3]麦明泉,麦振达.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系统康复的疗效观察.临床医学程,,19(9):1521-1522.
[4]孔梅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管理.中国当代医药,,20(03):138-139.
[5]冀丽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体会.临床医药实践,2012,07(07):553-555.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指导的心得体会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膝关节损伤的方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以改善膝关节活动和矫正畸形为目的的手术,随着TKR的广泛应用,手术后康复训练日益受到重视,而手术后全面细致的康复护理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现将我们对TKR综合康复训练的方法总结如下。
1 术前康复训练
术前功能锻炼指导是能否达到目标重要的一环,让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
(1)加强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股四头肌每次静力收缩10s,休息10s,每10次1组,每天完成5~10组,同时进行绳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踝关节屈伸肌的主动收缩等。
(2)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患肢直腿抬高练习。
(3)指导患者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可预防坠积性肺炎。
(4)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为术后执拐行走做准备,术后3天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及全身功能的恢复,预防肺部并发症。
2 术后康复训练
2.1 手术当天 术后为防止肌肉萎缩,促进伤口愈合,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四头肌和绳肌肌力,具体方法如下:手术当天患者摆放于伸直位,麻醉清醒后活动足趾及踝关节。
2.2 术后第1天 患肢做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患者坐于床上,做患肢的直腿抬高练习,并且患肢抬高时,尽量维持数秒,做患肢踝关节运动即踝泵运动和环绕运动,每次重复10~20次,每天3~4次[1]。
2.3 术后第2~7天 拔除切口引流管后,除继续以上活动外,教会患者主动做膝关节伸屈锻炼,活动范围0°~45°,以后每天伸屈幅度增加10°~15°,每日2次,每次2h,并配合人工被动锻炼或CPM机锻炼,即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如患者疼痛明显,可口服噻来西布胶囊在维持镇痛下进行,CPM训练时起始角度为0°,终止为20°,在1~2min内完成1次屈伸活动,每次1h,每天2次,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天酌情增加5°~10°,在一周内使膝关节屈伸角度达到或接近90°。
2.4 术后第8~14天 重点是加强患肢在不负重状态下进行主动运动,同时进一步增加患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方法:用被动手法与主动活动相结合方法,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使患关节在无痛范围内有节律往返屈伸于膝关节和相邻关节之间,继续使用CPM训练,但关节的活动度增加大至90°~100°,继续加强患肢直腿抬高运动及股四头肌和绳肌练习,进而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患肢尽量不负重,此时重心在健侧下肢,以后重心逐渐向患侧过度,避免患肢过度受力。
2.5 术后第15~20天 指导患者开始进行行走和步态训练,并加强患肢平衡运动的训练[2],让患者上下楼梯,训练时健侧先上,患侧先下,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减少拐杖的依赖,此期应加强膝关节的活动度,进一步行股四头肌及绳肌的肌力增强训练,采用等张,等长和等,距肌力训练,指导患者独立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动作,增强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
3 出院指导
出院前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患者坐在床边,主动屈伸小腿或坐在床边,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伸直,每日多次进行,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等,这样不仅使膝关节得到锻炼,同时使全身得到锻炼,增强体质训练中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做跳跃和急转运动,防止关节的挫伤,卧床休息时将双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定期门诊复查,检查膝关节功能及下肢的功能恢复情况[3]。
4 结果
本组8例全膝关节置换病人经术后精心护理,耐心康复指导,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痊愈出院,除1例有轻度疼痛外,其余均疼痛消失,稳定性良好,活动度达0°~120°,日常生活自理,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均为优良,TKR是人体较大的重建手术,术后不能早期配合康复训练,就会影响关节动态平衡,加重肌肉萎缩,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双侧TKR患者术后无正常肢体功能代偿,肌力训练应是贯穿康复训练始终,康复训练应由小到大,遵守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训练原则。
【参考文献】
[1] 贾 勤,朱红英.48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40(3):161.
[2] 陈维珍,杨桂莲.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10(9):708.
[3] 李子恢,曹 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J].创伤外科杂志,,8(1):88~89.
自制康复辅助具及肌力训练处方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实践论文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是利用现有手段将围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优化、组合,使患者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见的手术,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致力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护理措施,如健康宣教,术前系统化训练指导,术后康复训练程序等;也形成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等理论模型。应用康复辅助具进行早期康复锻炼的相关报道相对少见,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肌力处方的应用也未见报道。笔者在快速康复理念的前提下, 自制康复辅助具及肌力训练处方并应用于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法选取方法2013 年10 月—2014年10 月在广州市某二级甲等骨科专科医院接受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 例。纳入标准:(1)年龄≥70 岁;(2)单纯股骨颈骨折;(3)进行半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或者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骨折前有行走能力。排除标准:(1)多发性骨折;(2)病理性骨折;(3)非手术治疗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42 例和对照组38 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22 例,女性20 例;年龄(80.71±5.33)岁;学历:小学及以下14 例,初中、高中或中专24 例,大专及以上4 例;费用支付类型:自费1 例,公费、医疗保险25 例,新农村合作医疗16 例;疾病类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6例;股骨颈骨折27 例;髋臼发育不良9 例。对照组男性21 例,女性17 例,年龄(78.62±5.71)岁;学历:小学及以下16 例,初中、高中或中专16 例,大专及以上6 例;费用支付类型:自费2 例,公费、医疗保险22 例,新农合14 例;疾病类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6例;股骨颈骨折26 例;髋臼发育不良6 例。2 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组患者和家属均获得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研究,全程无脱落病例。
2 方法
2.1 对照组常规康复指导,术后第1 天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术后第2—第3 天锻炼股四头肌,3次/d,10 组/次,3 个/组。术后肌力为4 级及以上,可在康复治疗师的辅助下下床用4 轮助行器行走。
2.2 观察组指导患者使用自制康复辅助具干预进行康复锻炼。
2.2.1 自制康复辅助具的制作自制4 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辅助具:(1)悬吊辅助具,由1 块布托、1 块中空的踝托和2 条可调节绳组成;(2)抗重辅助具,用弹力绷带缠绕空奶粉罐;(3)抗阻辅助具,外用魔术扣的砂袋;(4)关节活动训练辅助具,由1 块中空的治疗巾圈和滑木板组成; 外展肌与内收肌锻炼的辅助具是分级弹力带。
2.2.2 康复训练方法(1)悬吊训练:患者平卧于床上,悬吊辅助具用挂钩挂于骨科床上,悬吊挂钩与患者中轴线形成30°,防止患肢的内收、内旋。布托分别放于患肢大腿中部及足跟部, 指导患者进行左右摇摆训练。(2)抗重训练:抗重用具放于患者膝关节下,患者下肢克服重力作抬腿及屈腿动作;(3)抗阻训练:抗重力运动的同时,根据患者肌力评估,选择不同重量的砂袋(常用1 kg 和2 kg),用魔术带绷带术肢的踝部。(4)关节活动训练:滑板垫于患者术肢足部,用治疗巾绕成空心垫足跟部,指导患者利用足跟部在滑板上进行屈曲及伸直运动。(5) 外展肌锻炼:患者平卧于床上,分级弹力带绑于患肢及患肢对侧床栏(防止患肢内收), 指导患肢进行外展运动。(6)内收肌锻炼:患者健侧卧位,患肢膝下垫枕,分级弹力带绑于患肢及同侧肢对侧床栏, 指导患者进行内收肌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内收肌和外展肌训练时,也要注意使用不同系数的弹力带,避免过度运动。
2.2.3 肌力训练处方术后第1 天采用Lovett 肌力分级标准评估肌力,根据患者当天肌力给予不同的肌力训练处方。患者骨折前有行走能力,术后老年患者早期肌力几乎没有完全恢复到5 级者, 因此肌力训练处方肌力评估设定1~4 级肌力的训练处方。(1)Ⅰ级肌力训练处方:术肢悬吊训练30 min,1 次/d;(2)Ⅱ级肌力训练处方:Ⅰ级肌力训练处方+膝、踝关节训练15 min,2 次/d;(3)Ⅲ级肌力训练处方:Ⅱ级肌力训练处方+术肢抗重力训练30 min,1 次/ d;(4)Ⅳ级肌力训练处方:Ⅲ级肌力训练处方+术肢抗阻训练20 min,1 次/d;术肢外展训练15 min,2 次/d。
2.3 评价指标
2.3.1 肌力恢复情况根据Lovett 肌力分级标准评估术后第1 天、第4 天2 组患者肌力4 级及以上人数。
2.3.2 康复锻炼依从性参考李晓妍等《康复锻炼依从性标准》,自行设计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 经院内4 名专家咨询确定10 个条目,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0.95,效度0.93。采用1~4 级评分法,为根本做不到、偶尔做得到、基本做得到、完全做得到4 个等级,分别赋值1、2、3、4 分。采用条目得分之和代表功能锻炼依从水平总分,得分越高,代表调查对象的功能锻炼依从性越好。依从率=(依从性实际得分/依从性理论最高分×100%), 依从率>75%为高水平,50%~75%为中等水平,<50%为低水平。评价时间为出院前1~2 d。
2.3.3 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从患者术后第1天到术后第4 天, 记录2 组患者肌力达到4 级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及2 组患者围术期的住院天数。
2.4 质量控制
髋关节病区护长统一培训病区3名护理组长,培训内容包括肌力的评估和评定,康复辅助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及选择, 肌力训练处方的应用及记录方式。培训完毕进行考核,确保准确掌握。
2.5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0 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检验水准α=0.05。
3 结果
3.1 2 组不同时间点肌力4 级及以上人数比较所有患者术前均可自行行走,2 组术后第1 天肌力4级及以上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9,P=0.681)。观察组术后第4 天肌力4 级及以上人数为40 例,对照组29 例,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423,P=0.008)。
4 讨论
4.1 自制康复辅助具的科学性及经济实用性
自制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锻炼的辅助具是基于力学原理结合香港物理治疗师及职业治疗师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锻炼的经验设计而成, 主要包括悬吊运动、抗重运动、抗阻运动、关节运动、下肢内收肌及外展肌锻炼。悬吊辅助具主要训练髋关节,有以下3 个优点:
(1)减重状态下训练,避免运动损伤;
(2)不稳定平面训练,加强了本体感觉输入,促进局部稳定肌激活;
(3)减轻治疗强度,鼓励主动运动。滑板运动主要训练髋、膝、踝3 个关节的运动,
有以下2 个优点:
(1)关节保持有效运动,防止关节僵硬
(2)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抗重、抗阻及下肢内收肌及外展肌运动之前, 必须严格按照肌力恢复的情况进行训练,避免过度锻炼。自制康复辅助具很好地避免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下肢内收或内旋情况。结合内地康复辅助具造价较高,训练的费用较高,不易推广,作者自制康复辅助具简单,具有趣味性,操作性强,费用少,可重复使用。
4.2 自制康复辅助具及肌力训练处方
有助于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患者科学地进行肌力恢复训练自制康复辅助具以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为主,其中肌力训练中的抗阻训练基本原理是根据“超量恢复”的规律,肌肉或肌群作适当练习后,使肌肉产生适度的疲劳,在休息过程中,肌肉经过恢复可达到超量恢复阶段,然后又回到运动前状态[10]。自制康复辅助具安全性高,患者可自行在床上进行训练,根据肌力训练处方设定的时间,按时停止训练,不需全程观察,全程陪伴,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肌力评定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肌力训练处方,2 组术后第4 天肌力达到4 级及以上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423;P=0.008)。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肌力训练处方根据患者肌力评估,制定一套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训练应遵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循序渐进、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原则。应用肌力训练处方指导患者康复锻炼,避免不同护理人员的主观意志,规范康复护理行为,有效体现护理专业特点。在训练过程中,康复护士每天进行肌力评估, 按照肌力训练处方有针对性地选择康复辅助具进行功能锻炼。每个肌力训练处方都是在原处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新的训练内容,符合肌力恢复生理特点。
4.3 自制康复辅助具及肌力训练
处方有助于提高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据调查,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来自护士和患者两方面。护理人员每天单纯说教讲解,健康宣教不到位,相关功能锻炼术语太专业化,致老人学习和掌握信息有限。影响高龄骨科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心理状态首要原因是惧怕疼痛,其次是缺乏医学知识,悲观情绪,体质虚弱,缺乏有效锻炼方法。医护支持是克服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的'有效资源, 充足的社会支持会降低由于疾病引起的孤独感,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其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肌力训练处方是医护支持最大的体现。在康复治疗方案方面, 也有研究表明,患者的依从性与治疗方案的复杂性呈负相关。本研究针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特点, 设计各种临床康复辅助具,应用于术后患者早期抗重、抗阻、关节活动训练,内收肌及外展肌的训练。康复辅助具简单实用、操作性强,费用少,可重复使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自制康复辅助具应用于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观察组依从性好40 例,占95%,对照组依从性好29 例,占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4.4 自制康复辅助具及肌力训练
处方的应用,有效地缩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床时间及总住院天数自制康复辅助具锻炼过程中以实物锻炼为主,趣味性高,并设计好角度,防止患者内收、内旋等脱位的危险因素,减少宣教时间,提高了老年患者锻炼依从性的同时,使下肢肌力得到快速的恢复,术后开始下床时间(χ2=6.36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肌力运动处方进行术后功能锻炼,对患者也有明显的监督及约束作用, 患者锻炼依从性也得到提高。患者积极锻炼及提早下床活动,加快全身机能的恢复及促进伤口的愈合, 明显缩短围手术期及减少平均住院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40;P<0.001)。
综上所述,自制康复辅助具及肌力训练处方,有助于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肌力的早期恢复, 有效提高床上康复锻炼依从性, 提早下床时间,缩短平均住院天数。本研究由于经费和研究人员等限制,未能做到双盲,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性; 样本量较小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将选择双盲法、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自制康复辅助具及肌力训练处方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