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65564879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共含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6556487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

篇1: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

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

《阳关三叠》充分展现了我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因此在演唱古典诗词时是否包含古典的韵味主要在于演唱者对于原作意境的把握。《阳关三叠》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营造盛唐气象与古琴气韵并重的感觉,同时还要贴近王维诗词的意境,达到哀而不伤,柔而不弱的情感。另外,演唱者还应该与古琴一同展现丰富的表现方式,张弛有度,轻松驾驭,出色的表现出《阳关三叠》作为古代琴歌的特点。

1、《阳关三叠》的演唱

1.1气息控制

在演唱《阳关三叠》时需要演唱者具有强有力的气息来进行支撑,在角色需要音乐较为宽广的女高音来担任演唱。《阳关三叠》按照前四后三的形式进行演唱,在每一段词的四个字一般都是动词与名词,后三个字为形容词。因此在“渭城朝雨”处后存在气口,但演唱者不能在此进行换气[1]。因此演唱者要使用较深的气息与平稳的呼吸,才会演唱会扎实的声音。后八度跳跃气息要稳定,依靠腹部、腰脊的力量来产生支撑作用,演唱声音要规范、扎实。歌词中首个“历苦辛”后不能换气,前面两个音要轻,主要突出“历历苦辛”的重点,到后面声音应该渐渐变弱,以曲谱中的mp至cresc至p的力度来演唱。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同从歌曲的次强拍进入,由于歌词在两叠之间旋律设置不同,因此应该做好调控气息的准备。到第三部分时,歌曲的情绪达到最高潮,要使用真假声混合。在接近尾声部分作为感情的`结束,演唱者音量要逐渐变弱,但气息与情感要表现到位。由于《阳关三叠》是一首古诗词,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避免肢体僵硬,可以借助身体舒展来放松身体,灵活运用气息。

1.2情感表现

《阳关三叠》歌词所讲述的是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绿绿柳树下送别友人的场面。诗词表现的是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对友人即将远去边疆表现出来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作品可以分为三叠,第一叠即为故事场景的描写,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保持连贯,略带伤感的情绪。进阶八度跳跃情绪变得激动,情感发生变化,气息变弱,情绪进而平复。第二叠,情绪需要稍加变动,“泪滴沾巾”演唱时的“滴”要突出表现,“谁相因”的情绪处理要以强-弱-强来展现,从而展现明显的对比情感。第三叠是第一叠的重复,在情绪上相对于第一叠更加赶上。八度跳跃后情绪进入高潮,接着情绪贫富,给后面情绪爆发做了伏笔。后续的音乐节奏由快至慢,直至“千巡有尽,寸衷难泯”处结构紧凑,在演唱至“无穷”二字时将压抑的情感爆发,而后“伤感”应略带哭腔,音量逐渐变弱,充分展现对友人的不舍。最后要注意感情的首位,处理上要由快至慢,从而展现与友人不能相见只能寄托于梦的无奈伤感之情[2]。

2、《阳关三叠》的音乐赏析

目前所存的《阳关三叠》是王维送别友人前往关外服役的七言绝句。后世乐师在此基础上配上了乐曲成为了传世佳作,也成为了友人惜别的经典乐曲。《阳关三叠》全曲分为三大部分,后面两段是第一段的变化与重复,并且可以说是运用相同的一个曲调来变化演唱,重复叠唱三次,故称为“三叠”。第一叠主要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主题歌词的音乐部分。从“遄行”开始进入副歌。音乐出现八度跳跃,变化起伏很大。歌词变为长短不一的句子。在第一叠中集中的表现了作者在送别友人过程中的伤感之情与无奈情感。第二叠是第一叠的变化与重复,其内部变化不明显,与第一叠的基础音乐轮廓相比,第二叠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主歌部分[3]。主歌的变化首先反映在后两句,旋律让情感变得更加低沉。副歌部分与第一叠大致一样,其中“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旋律更加凸显了悲伤分别的情绪。第三叠的主歌是第一二叠的集合,副歌部分变化较大,音乐与歌词都做出了一定的改动,音乐起伏跌宕,情绪主歌变化大,全曲高潮“千巡有尽,寸衷难泯”出现。乐曲长抒“咿”进入尾声,尾声音调集合了主歌音乐素材,概括了第一二叠所表达的情绪,延伸了作者依依不舍的无奈情绪。

3、结束语

用演唱来诠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演唱者的艰巨任务,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与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字、词、换气和节奏都需要加以重视。要完整把握作品的情绪与风格就要充分了解作品的背景、含义与情绪,连同气息与身体融合,进而完美的演绎作品。要演唱好《阳关三叠》就要首先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年代环境等,从而才能够体会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心情,才能够通过演唱技巧将情绪充分的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赵伟晶.悠悠琴歌清微淡远――有感于琴歌《阳关三叠》的演唱与教学[J].文教资料,,(04):138-140.

[2]毛亚雄.浅谈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现――以歌曲《阳关三叠》为例[J].黄河之声,2008,(11):112-113.

[3]游红梅.谈古曲《阳关三叠》演唱风格的把握和艺术处理[J].歌海,,(02):65-66.

篇2:艺术歌曲处理与演唱的浅议论文

艺术歌曲处理与演唱的浅议论文

【摘要】要唱好艺术歌曲,除了要选择合适的作品外,还要深入分析作品,如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色和创作风格等。同时,还要尽力融入作品,展开想象、进入角色、把握好度;对作品还要反复锤炼,精益求精、烂熟于心,并且要内化为内在的艺术素质。演唱艺术歌曲是对演唱者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

【关键词】艺术歌曲 风格 处理 演唱

艺术曲的演唱不同于一般创作歌曲,她需要演唱者对作品要有深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自己所学技术和较深厚的艺术功底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力求达到作者所要求的艺术效果,将无声的乐谱以有声的艺术形式还原其艺术风格。为此,需要演唱者在演唱前进行大量的工作,这也就所谓“功夫在戏外”吧。

一、要深入分析作品

认真地分析作品的词和曲,这是演唱好任何音乐作品都首先要做到的,但对演唱好艺术歌曲而言,我们还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各作曲家的个人创作风格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1.要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

很多艺术歌曲都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饱含丰富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就是以音乐形式对那个时代精神的浓缩和凝结。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古典时期的作品声音力度不是很大,强弱的幅度对比也不是很强烈……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就着重强调自我主观意识的表达,作品多以理想事物、古代神话传说和幻想故事为题材,强调音乐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的结合,注重音乐的标题性和诗情画意,重视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体现民族性。

2.要分析作品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任何民族的音乐都有既明显又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借助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科研支持,更好地分析和演绎不同国家、民族风格作品。德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含蓄、内向、诗意,声音要求圆润、情绪变化幅度小,情感更加细腻,小动作多……意大利的艺术歌曲演唱就比较倾向于热情洋溢,大起大落,感情很外露夸张,因此,意大利风格的艺术歌曲演唱需要更多的热情浪漫,声音的变化和幅度可以强烈些。我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黄自为代表的艺术歌曲的风格内向、典雅、小巧精制、文人气比较浓。

3.要分析作品的创作风格

舒伯特和舒曼同为艺术歌曲大师,但是由于其生活的不同经历,形成了他们不同的音乐风格。舒曼多表现人的内心情节,很少表现对大自然的感情抒发,其对歌词的诠释分别放在了歌声与琴声中,有时甚至用琴声代替了歌声,伴奏和演唱都成为作曲家的创作手段;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较多地表现对大自然的感悟,在其作品中,钢琴伴奏的地位有很大提高,但仍以歌唱为主。在我国的艺术歌曲作家中,黄自的作品风格精致、典雅,赵元任的作品简朴、醇厚等等。

艺术歌曲的“根”是个体精神层面的艺术表现,演唱者必须要有这样一个寻“根”的过程,力图去最好的表现他的精神内涵。

二、要尽力融入作品

声乐演唱必然要贯穿情感,通过对艺术歌曲歌词的分析和研究,确定作品的主题思想,准确把握演唱时的情感基调,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艺术歌曲意境,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1.要展开场景想象

场景想象即想象作品描述的场景,并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场景,设身处地的感受。如舒曼的《献词》,演唱者可“移情”于这样一种场景:一个热恋中的充满朝气充满幻想的年轻人,急于向心上人表达自己的心声,心上人是那么美丽、高贵。再如《核桃树》,美丽的钢琴琶音音型和一再出现的主题动机,把春风荡漾、树叶沙沙作响的诗意,以及青年人对爱情的幸福憧憬,表现得无比生动。

2.要进入角色

艺术歌曲的表演和其他表演创作一样,始于想象,从阅读作品、熟悉角色开始,演唱者都需要进行艺术想象,以便最终进入角色。如拉威尔艺术歌曲套曲《天方夜谭》里的第二首名为《魔笛》的歌曲,所展现的是一幅穆斯林后宫的画面,当主人睡着的时候,心爱的人在享受着情人吹颂的曲调,悠悠的笛声时而悲伤、时而欢快,每个音符飘拂而来,好似神秘的轻吻。尾声渐弱渐慢的处理,犹如克洛德?德彪西的风格。演唱者不仅要完美的运用发音,更要有令人沉醉的情感抒发。

3.要把握好度

在演唱艺术歌曲过程中,要让几个音乐符号去让观众感动,让观众明白作品所表现的内涵,是离不开演唱者对音乐形象的塑造的。而这种二度创作,除了要有美好的声音条件、对艺术歌曲的理解等,还要有歌唱时应有的状态,即有控制的歌唱状态。控制的度过了,声音发硬,嗓音过损;控制的度不够,声音苍白扁平无力。如:舒曼的《月夜》,这首艺术歌曲,先后出现了5次e2音,极不好唱。难点就是对其的控制,不能太强,否则将破坏整首乐曲的神秘、肃静的气氛,也不能太弱,太弱的'艺术歌曲的支撑点就“塌”了。

三、要反复锤炼作品

要演唱好艺术歌曲,需通过不断的“打磨”过程,找到最佳的艺术感觉。

1.“面”的扩展应建立在“点”的真正突破上

艺术歌曲大多音域适中、结构较紧凑、表现细腻,很适合演唱者培养和加深有控制的“自然状态”,并形成一种“有控制”的演唱意识。许多声乐大师都有这样一种意识“唱好了中声区、高声区就成功了一半;唱好了弱音,强音也容易唱好了”。当然,要达到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有声乐理论家将这个过程归纳为“简——繁——简”。简是自然的状态,通过声乐练习,进入技巧运用之繁,但最终仍要归于“简”。总之,“面”的扩展要建立在“点”的真正突破上,这样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2.精益求精、烂熟于心

准确、熟练把握乐谱非常重要,歌词是演唱的基础,声乐艺术之所以能感动人,除了本来的美妙外,重要的原因是听众能通过歌词与演唱者进行直接交流。要准确拼读歌词,弄懂每个单词的意思,要字对字的翻译,勤查词典。其次,发音要准确。西方语言的特点是多音节语言,辅音要清晰,非常靠前,元音非常明亮、非常纯正,唱时发音要连贯,每个音要显得很平。再次,音准、节奏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演唱者对作品的表达。

3.要内化为内在的艺术素质

演唱艺术歌曲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没有艺术修养作底蕴,充满美学意义的感情传达是很难实现的。要通过反复实践,建立良好的表现能力和适度的表现欲,具备在舞台上控制自我、驾驭作品情感的能力,有对作品比较丰富的形象思维,有表演意识和创造能力,有适应舞台和观众的能力。

演唱艺术歌曲是对演唱者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功夫在“诗”外。演唱者只有具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修养,对生活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有较深的艺术造诣和较高的歌唱技巧,还有对声乐事业的热爱,才能收获到艺术歌曲那最深厚的美。

参考文献:

[1]马俊芳.树立原作意识,寻求声乐演唱的最佳途径.音乐研究,,(2).

[2]卓非亚·丽莎.音乐美学问题.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

[3]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上海:华乐出版社,.

[4]刘再生.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5]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篇3: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创作风格与演唱特色论文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创作风格与演唱特色论文

五四运动是中国史上的一次寻求思想启蒙、个性解放的运动,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振兴中华就必须进行精神层面的改革,彻底改变文化心理结构。新文化运动自此拉开了大幕。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新音乐文化建设也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音乐文化建设架构中关键一环的音乐创作,逐渐为一些热心于新音乐文化发展的音乐家所注意,新型音乐创作开始起步。

一、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一)产生条件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民主主义革命,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对封建旧文化的重大革命。正是在这种追求新思想、新知识、新艺术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才引导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出现。在此之前,“选曲填词”学堂乐歌可以算得上中国艺术歌曲的最早雏形。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许多学校开始普开乐歌课,强调用音乐来加强学生的“美的教育”,这种音乐教育使得艺术歌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上的需求,成为艺术歌曲产生的条件之一;其二,新文化运动中所大力倡导的“白话文”“新诗”“国语”使得许多优秀的新体诗接踵而至,这也为艺术歌曲的形成在歌词方面提供了准备;其三,最重要的还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出现的一批优秀音乐人才的有力推动。以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青主等为代表的留学欧美的音乐人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古典、浪漫派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同我国的传统音乐元素紧密结合,创作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

(二)发展梗概

“选曲填词”学堂乐歌是我国艺术歌曲的雏形,大多学堂乐歌选用日本或欧美现成曲调来填词,也有少部分是选用中国传统民歌曲调或音乐家自己创作的,代表性的音乐家及歌曲有沈心工的《竹马》《春游》,李叔同的《送别》《西湖》,曾志忞的《练兵》《游春》等。20世纪20—30年代,一大批作曲家用音乐的武器担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带着对祖国、民族的极大热情投入到了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在作曲技法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涌现出来许多反映时代特征、具有爱国情怀,同时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忧虑及对中国劳苦大众深表同情的不同题材和形式的艺术歌曲。如青主的《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二、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

(一)题材选用上的民族性

艺术歌曲在欧洲时表现在题材选用上,多用名人名诗来谱曲创作或填词创作,以此来表达诗歌意境的灵感。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也没能脱离这一贯的规律和特点。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也分别采用了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古代诗词大家以及徐志摩、胡适、田汉等近现代诗人的新体诗为基础进行创作,以此使中国诗词的意境、意蕴通过作曲家创作的灵感迸发出来,涌现出了一首首优美的艺术歌曲。

(二)创作技法上的融合性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在音乐创作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在形式上高度吸收了德奥艺术歌曲的优秀成果和宝贵经验,并将其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使中国艺术歌曲在艺术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且不失浓郁的中国特色。其一,在曲式结构方面,吸收借鉴欧洲艺术歌曲的写作手法,灵活采用单一、单二、单三部曲式创作手法。如采用单一乐段曲式写作的歌曲有《花非花》《枫桥夜泊》等,这一处理使得作品一气呵成,结构严谨,形象鲜明,寥寥几笔便将诗词的思想感情刻画得入木三分。采用单二段曲式写作的歌曲如《南飞之雁语》《南乡子》《大江东去》,与单一段曲式相比,不管是在诗词内涵上,还是在音乐形象上都要复杂深邃得多。采用三段部曲式创作的艺术歌曲如夏之秋的《思乡曲》,以A+B+A的形式,展示了对比和重复的逻辑结构,使得诗词和音乐的情感在经历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后回归原位。其二,在调式调性方面,吸收借鉴德奥艺术歌曲中有关调式调性布局转换的方式和观念。例如赵元任创作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作。全曲由四个相互连接的基本乐段组成,曲作者巧妙地运用调式调性的交替转换手法,深化了歌词的内涵,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全曲四段都建立在以E大调为主调的基础之上,但在不同的段落又恰当地运用了合理的调性转换,如第二段开始从E大调出发,但结束在其属调B大调上,经过钢琴的间奏又转回了主调;第三段从E大调出发,转到同主音的e小调上,结束在G大调上;第四段则从同主音小调e小调出发,结束在其同主音E大调上,从而实现了主调的统一回归,形成了一个以主调为基础,多种调性相配合的调性布局。其三,在伴奏和声方面,吸收借鉴欧洲艺术歌曲中伴奏和声的选择与运用方面的经验,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到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中去。譬如运用构思巧妙的音型织体来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的艺术歌曲《卖布谣》《听雨》等。在赵元任的《卖布谣》中,双手琶音和弦的伴奏贯穿全曲,宛如一台不停歇的织布永动机。在《听雨》中,钢琴伴奏用八分音符的同音反复来贯穿全曲,宛如绵绵细雨声,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气氛。但是,作曲家并非一味地效仿欧洲,他们还旨在突出中国元素,在伴奏的行进中,巧妙又不失艺术性地使用四五度叠置和弦来装饰伴奏效果。

(三)旋律继承上的同根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历史文明古国,有着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积淀,任何一个时期的音乐创作都不得不对历史加以参照,否则难以生根。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理所当然地遵循了这条规律,即旋律上须在扬弃中完成质的飞跃,在确保同根同源的基础上实现旋律的多样性。因此,土洋结合的中国艺术歌曲如雨后春笋般地在那个时代不断出现。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部作品以京剧西皮流水的音调为元素创作而成。《听雨》的旋律则是选用了常州吟诵古诗的音调加以扩充写作而成。《卖布谣》则是根据无锡的方言创作的。这些作品形成了民族特色独有的旋律之美,这取决于作者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积淀。

三、对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演唱特色把握

在歌曲的二度创作(演唱)中,艺术歌曲有别于歌剧、民歌等其他音乐体裁,有着其体裁自身的规定性和特殊要求。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多半是西洋作曲技法加上传统中国作曲技法创作而成的,其风格及时代特点都表明不能完全运用欧洲的.美声唱法,也不能单纯地运用传统的民族唱法,须在两种唱法间寻求一个平衡加以灵活运用。

(一)咬字吐字的灵活性要求

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西方的美声唱法是在西洋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既要追求嗓音的完美也要强调吐字清晰,它主要的要求是“声音轻松自由,音域发展宽广,有共鸣且表情细腻”。中国的民族唱法则是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嗓音的甜脆、洪亮为主要的特征,以字行腔为特色,其中情、声、字皆要融合为一体。主要的特点体现在“字、腔、声、情、味”这五个方面上。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的演唱既不能单一地运用西洋的美声唱法,也不能完全运用传统的民族唱法,必须是在两者之间借鉴、吸收其中好的方法,形成适应中国新型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其为了音调与汉语、字音、声韵达成一致,演唱时要字音清晰、声韵准确。唱的时候,根据歌曲的情感要求来进行字头的快咬、慢咬、深咬、松咬等和字尾的全收、半收、缓收、急收等。从这些歌曲的特点来看,它们比较强调汉语语音的吐字、咬字及传统的润腔方法,使之既有好的声音,又可以突出我们民族性的语音特点,达到叙事性极强的演唱效果。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作品旋律中运用的中国五声调式和每段的前三句在唱法上借鉴京剧西皮原板的腔调就可以体现出其独有的“味”来。在演唱时,要有细腻动人的情感和抓住中国传统唱腔中的“以字行腔”的特点,演唱时带上一点吟诗的味道。歌曲中很多地方都可以加上一点点滑音的处理,即在字头前很快地加上一个小滑音,把汉语拼音中的四声吐得更清晰、更准确,如“我”“发”“想”“慢”“爱”等字就属此列。

(二)呼吸气息的连贯性要求

艺术歌曲以抒情细腻见长,在音域与音高上都不是特别宽广,但是它能够细致地表达人民内心细腻的情感世界,因此艺术歌曲的演唱都会比较精巧一些。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呼吸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既要自然流畅,也要热情洋溢,而且还得含蓄、内在,把握好演唱的分寸感。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是西洋艺术歌曲与民族艺术歌曲的一个融合。在演唱上,传统的民族唱法与西洋的美声唱法在呼吸与气息上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一时期的演唱风格,既继承与发展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方法,也加入了传统民族唱法中的气息技巧,所以说,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演唱在呼吸气息上要强调深气息、高位置、胸腹式联合呼吸,以保证歌曲演唱的连续性与情绪的有利控制。如:易韦斋词,萧友梅作曲的《问》中,全曲是一个单一的乐段结构,旋律起伏、流畅、情绪上都比较平稳。在演唱时就要注意气息的流动,也要注意情绪的平稳,即便是内心情感似大海般汹涌澎湃,但在表现上却要平稳舒缓地演唱,在后面两个三连音的旋律进行上,注意气息要渐强,以此来表示情绪上的激动。但还是要平稳、流畅,在结尾处的“垂、吹、对、脆”都是采用前强后弱的,保持气息的连贯性,并且最后一个字都要极弱,声音落到气上,把这首歌无奈的感叹透彻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总结在“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规模地冲向古代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时候,两个不同性质的文化系统开始大范围地接触,外国先进音乐体系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始发展中国的新音乐,同时中国的本土音乐,被激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强大冲击力击垮,不但没有残破,反而审时度势、痛定思痛、兼收并蓄,其结构更趋合理健康了。它在吸收、借鉴德奥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的同时,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使欧洲音乐与中国语言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歌曲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现状,而且开始注意到对音乐民族风格的探索和实践,以便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成了中国新音乐的代表,并且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52—298.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8—59.

[3]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216—218.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27—43.

[5]刘靖之.论中国新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1.

[6]李岩.朔月起时弄月潮[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6.

[7]包德述.中国音乐简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8]秦序.中国音乐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3.

[9]陈绚.五四时期中国音乐创作的爱国主义情绪[J].四川戏剧,2007(06).

[10]唐瑰卿.简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及其演唱[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02).

[11]金卫国.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01).

[12]曹媛.浅论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J].名作欣赏,2011(27).

[13]王晶晶.论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新思想、新技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王维和阳关三叠

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论文

《阳关曲》诗歌赏析

二人转演唱现状与化解路径论文

我是歌手歌曲精选_我是歌手演唱曲目

还魂三叠的创作札记论文

《喜宴》赏析论文

聂耳歌曲创作的独创性分析论文

谈声乐演唱中情感处理的重要性论文

讨论声乐美学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论文

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通用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