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V与广播电视的进展趋向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eleve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IPTV与广播电视的进展趋向论文(共含11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lev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IPTV与广播电视的进展趋向论文

篇1:IPTV与广播电视的进展趋向论文

IPTV与广播电视的进展趋向论文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广播电视的音效画面已不能对受众产生更为强烈的试听效果。而网络电视的则是在传统试听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视听效果更为清晰,生动。现如今的3D、4D音像效果更为网络电视画面的丰富、真实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网络电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网络电视虽然具备互动性、个性化、高视听等方面的优势,发展态势良好,但我们在网络电视的发展过程中,任然能发现很多方面的问题。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的迅速普及,使得人们还不能真正消化网络电视这些突如其来的新型产业。面对网络服务的众多种类,网站区域的繁多,在线注册的复杂流程等多方面都可能让受众望而生畏,不能参与到网络电视中去。网络化的发展普及迅速,使得我们的网络环境尚未得到规范,从而出现一些本没有节目播放权的网站擅自播放节目却没有交付相关节目及其工作人员相应的费用,出现重大版权问题以及各网站之间的版权纠纷问题。网络电视的发展虽然使得观众可以不用受到电视台的限制自由选择节目,但仍旧受到网络宽带的限制。例如在周末休息的时间段期间,就常常出现因为上网人数过多导致网络拥挤的情况,导致网络连接慢或是出现网络连接中断的现象。由于颁布的电信与广电禁止互相渗透的条例,使得广电与电信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环境中,而这种现象的持续不仅严重阻碍了网络技术的发展,还阻碍了网络电视的发展。

网络电视的发展趋势

早在十几年前,网络电视就以渗透到发达国家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早为新兴起的电视产业,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作为新兴产业,我国尚未发展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产业设备,国家相关不能应该加强相关产业设备的研发,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确保网络电视的健康、快速发展;其次,由于我国的网络电视尚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充足的经验,在此环境下,我们就更应该将受众放在首位,根据观众的兴趣爱好来设定、丰富节目的内容,通过吸引观众的主意来确保网络电视的快速发展;最后,广电与电信作为我国网络事业的龙头企业,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才能做到真正地互利共赢,才能获得真正地发展。

网络电视虽然刚刚崛起,但其独特性、互动性却吸引了很多受众的眼球,并且其潜力尚未挖掘,还有很大的`潜力。与此同时,无线网络的蓬勃发展也为网络电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只要我们重视网络电视的发展,抓住其优势进行完善,定会取得辉煌的成果。

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与分析

网络电视的出现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广播电视的发展,但还有一定的观众喜爱传统广播电视的形势。近年来卫星通讯等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台不断地自我优化,也为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开拓着崭新的局面。首先,数字化电视的出现为受众提供了良好的视听体验,其强大的信号功能,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的一项重要原因,也就很大程度缓解了网络电视视听效果极好的冲击,确保了广播电视的受众人群。其次,世代的进步不可阻挡,不能改变它,我们只能去适应它。因此,在传统的广播电视的发展过程中,也要积极吸取先进的技术以及理念,可以将广播电视与网络相互结合,依靠网络技术可提前公告近期的节目花絮,增进电视信息的传播。还可以更具观众的反馈信息来制定节目播放时间的安排,以此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在大力发展外部工作的同时,广播电台还应充分内化自身的结构,正确审视自身发展的相关因素。加强强强合作的意识,做到资源互动,扬长避短。只有整个广播电视体系团结起来,才能发挥其真正地力量,完善广播电视的发展,开通美好的未来。

篇2:IPTV进展状况与对策论文

IPTV进展状况与对策论文

有人称IPTV为WebTV,事实上二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WebTV是微软推出的一种业务,是指通过电视机来浏览网页(BringtheWebtoTV),产品主要是基于WindowsCE的机顶盒(STB)。但是,IPTV是采用多播技术的,在基于IP的网络上(局域网、广域网、因特网)以服务器/客户机的形式向一组用户发送实时的或预先压缩好的视频节目。实际应用中,IPTV往往利用服务器/客户机模型在基于IP网络上采用多播技术来实现。多播技术能做到在每一个网段上只存在一个流,在网络节点上进行复制,达到比较高的骨干网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有效地减轻骨干网的负担,平衡企业网和因特网的有效带宽,使得骨干网能够承载音频和视频业务。

IPTV技术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技术细节

流媒体技术是指流媒体服务器采用流式传输技术在网络上播放连续音视频媒体格式文件的技术,它是IPTV的基础平台技术。流媒体技术保证了数据的有效读取与播放的连续性。因为开始播放时,只需要把文件开始部分的内容读入客户机内存中,然后利用解压设备对压缩的文件解压后进行播放。至于文件的后续部分,则在后台的服务器内继续下载。这样就使得播放的启动延时大幅缩短,而且对系统缓存容量的要求大幅降低。具体实践中,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只需要几秒就能达到播放要求。

数字的编码、解码技术是IPTV的关键技术,IPTV本质上也是传输数据的。所以,为了节省宝贵的线路带宽,在传输前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压缩和接收后进行无损解压就显得尤为必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视频压缩编码标准,包括H.261、H.262、H.263、H.264以及MPEG-1、MPEG-2、MPEG-4等。其中MPEG-2编码、解码技术效果较好。

传统的IP通信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一台源IP主机和一台目的IP主机之间进行,即单播;第二种是在一台源IP主机和网络中所有其他的IP主机之间进行,即广播。IP组播,是在IP网络中将数据包以尽力传送(best-effort)的形式发送到网络中的某个确定节点子集,这个子集称为组播组(multicastgroup)。其基本思想是,源主机只发送一份数据,这份数据中的目的地址为组播组地址;组播组中的所有接收者都可接收到同样的数据拷贝,并且只有组播组内的主机(目标主机)可以接收该数据,网络中其他主机不能收到。IP组播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单点发送多点接收的问题,实现了IP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能够大量节约网络带宽、降低网络负载。

机顶盒(STB)源于数字电视。IP机顶盒类似于数字电视机顶盒。但IP机顶盒的功能要更多,IP机顶盒实现了视频、语音、数据三者的融合。具体主要包括:支持网络传输,接收及处理IP数据和视频流;支持视频解码;支持用户认证功能、通过与IPTV系统的交互实现用户的访问控制、计费等管理功能。

国内IPTV发展产生的问题

要开办IPTV业务,需要四证齐全:《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ICP证》和《移动增值业务许可证》。其中,前两个许可证分别由广电总局和文化部负责颁发,其余两个由信产部颁发。目前已获得IPTV牌照的有:上海文广、央视国际、南方传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杭州华数、江苏电视台。另外,广电体系之外还有一家民营企业―――北京华夏安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IPTV牌照。政策的限制导致了一般的媒体与企业对于尝试IPTV业务有心无力。解决方案:随着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三网融合的实质性进展以及广电、电信博弈的日益明朗化,对IPTV的政策管制将日益弱化。IPTV业务将迎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天,这个估计也许有点过于乐观,但政策逐渐放宽是大势所趋。

IPTV有很灵活的交互特性,因为具有IP网的对称交互先天优势,其节目在网内可采用广播、组播、单播多种发布方式。也就是说,IPTV业务不只是电视直播、电视回看、时移电视和视频点播,还能提供其他新颖的数字新媒体内容。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IPTV恰恰只提供了前者,这就造成了IPTV节目内容与开路电视节目内容的同质化,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解决方法:IPTV的主要卖点是交互,它可以非常容易地将电视服务和互联网浏览、电子邮件,以及多种在线信息咨询、娱乐、教育及商务功能结合在一起。业务的不断创新是IPTV融合业务发展的源泉,以高清视频内容为基础,丰富三屏互动业务,是IPTV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能进行深入研究全业务运营环境下客户IPTV的需求,融合VoIP、可视电话、即时通信等受众已经习惯的或易于接受的业务来开发新的业务,做到在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的同时开发出新的业务,那必将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更高的利润空间。

为了进一步占领和拓展市场,必须打造能提供竞争优势的产品种类。例如,体验一致的手机、电视和电脑三屏内容共享和互动的融合视讯产品等,这类优质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竞争潜力。而这些能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的产品,显然都需要统一的技术标准的完善与支持。当下,需要完善的技术服务标准主要有:提高现有的视频码率,以提供高清视频流媒体服务及下载速度。加强端到端质量监测,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加强IPTV业务质量的提升。引入IPV6和进行与IPV4的兼容性改造。引入存储分片技术和云存储技术,以降低IPTV进一步存储扩容的成本。解决方法:广电联合各运营商共同制定规范的可行性标准,并结合市场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可喜的是,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IP与多媒体工作委员会已经启动了对IPTV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进一步的效果我们拭目以待。

篇3:DSAR进展趋向探讨性论文

DSAR进展趋向探讨性论文

DSAR迭代处理结构

DSAR针对未知深空信道传输环境,分别需要识别、估计和检测接收信号的解调参数,用于获取信号承载的信息。但在低信噪比深空传输环境下,信号参数的估计和检测往往存在循环嵌套和互为前提的问题,不能轻易分离各个参数的识别和估计过程。如对于信号解调中的载波频率与相位两个参数,它们的估计互为前提:相对准确的另一方参数估计,将有助于该参数自身的精确估计。反之,除非进行更大复杂度的二维参数同时估计,否则不能有效地依次实现该两个参数的精确估计。因此,如何确定参数估计的合理次序,并采用若干工程实现技巧,对于构造整个自主无线电参数估计的体系结构将非常关键。目前,JPL提出了自主无线电参数估计的总体系统模型,并分别论述了该模型所需解决的参数识别,检测,解调等关键技术[2]。但大部分参数估计方法,都需要预先得知某些参数,从而距DSAR复杂传输环境的工程应用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该模型将直接面临低信噪比传输的难题,直接导致传输过程的解调门限不够,而无法进行后续有效译码等处理,而使通信失效。中科院空间中心也提出了自主无线电参数估计的迭代层次模型,给出了解决该问题较好的工程实现结构[3]。它首先将信号检测和处理的各个过程进行细化分层,按各个参数的识别、粗估计到精估计的层次进行混合处理:通过不同处理层间进行的参数估计信息的交互、反馈和迭代处理,能有效地实现未知信号由粗到精的自主识别,接收和处理。但该方法要达到实用还需解决以下问题:优化参数估计算法,即在保证参数估计性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算法的实现复杂度;保证层间参数估计所传递消息的可靠性,避免错误消息的反馈导致的误差传播与放大,以确保整个系统解调参数估计和检测的收敛和正确。

DSAR系统中信号参数的估计和检测,主要包含以下6个层次:调制指数估计与识别、载波频率估计与补偿、调制方式识别,载波相位跟踪,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SNR)估计及载波频率跟踪以及帧同步与信道译码处理。针对互为前提的循环信号参数估计及其精度问题,还需针对参数估计效果,划分估计阶段为粗估计及精估计两个部分。而且,还需结合各参数估计误差对系统性能影响的情况,设置各参数的合理估计顺序,来获得较好的联合参数估计和检测的迭代层次结构。因载频偏差对系统影响相对较大,故对其估计和补偿要先于符号定时、相位偏差等其他参数的估计和补偿。符号定时偏差估计受载波相偏等的影响较小,且其估计算法复杂度也相对较低,故对其估计需先于载波相位等参数估计,从而避免多维参数同时估计所带来的巨大复杂度。最后,整个DSAR系统中的参数估计过程,可先进行调制指数等参数的识别、粗载波频率、粗相位偏差,粗SNR等参数的粗估计。然后,将这些解调参数进行补偿,并进一步将其估计与编码的迭代译码过程相结合,通过它们之间的参数估计与译码外消息之间的联合消息传递与反馈,实现整个DSAR系统的联合迭代译码和精参数估计及其补偿。

最后,DSAR系统的迭代信号处理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图1所示的模型是一个具有4层迭代信号处理结构DSAR系统的迭代参数估计与检测模型。其层次结构分别如下:第1层为调制指数等参数估计层;第2层为粗载波频率估计层;第3层包含数据速率、SNR、脉冲形状及粗符号定时等参数的混合估计层;第4层为解调所需精、粗载波频率、精定时和载波相位等参数的混合估计层;第5层帧同步估计层;第6层信道译码层。每层估计结果均以迭代处理软信息的形式发送至下一层。下一层消息也可依次向上一层或更高层进行处理消息的反馈。另外,同层间的消息传递也可横向或纵向处理,实施最佳参数估计次序,完成整个系统最佳的消息迭代传递的管理和控制。如初始解调参数估计工作在性能较差但对信道参数前提要求不高的非相干状况,以便获得粗估计和检测结果。一旦系统获得粗载波相位信息,就可将工作模式转换为相干解调方式,从而提高解调性能。第3、4层内参数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需采用联合的横向或纵向协同参数估计与检测予以实现。另外,在对第4层内的参数进行精估计时,还可进一步将判决可靠性较高的信道译码软、硬判决信息,来分别反馈辅助这些解调参数的精估计。反过来,该过程也将提高输入到译码器进行译码处理的解调后信号的可靠性,提升译码性能。即采用该联合协同解调与译码的方法可获更高精度的参数估计。而且,该更高精度的参数估计结果,也进一步促进译码的可靠性,形成了一个较好的解调与译码协同处理的循环,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信息处理损失。最终,该迭代信号处理结构可有效实现整个DSAR系统的联合参数估计与信道译码,并获得较好的深空通信效果。

另外,在深空通信中,DSAR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快速实现中断后深空通信链路的重建,以提高传输效率[5]。当前主要问题是快速捕获,并实时跟踪深空无线电信号的参数。如对采用高功率效率MSK调制和高编码增益LDPC编码构成的系统,可先用周期频谱或快速傅立叶变换等频率粗估计算法,进行载波频率的快速粗估计。另外,通过增加一小段差分的前导训练字后(也符合LDPC等现代分组信道编码需要帧同步的要求),可分别将信号传输的调制模式设置成相干或非相干两类载波解调方式[5]。首先,可利用一小段前导的训练字用非相干解调实现快速的符号定时同步等的差分解调。因差分解调无需精确的载波同步等解调信息,无需进行多维联合解调参数的估计,大大简化了整个解调的实现过程。故该结构较好地解决了自主无线电参数估计的循环参数检测与估计的嵌套问题。因此,在该阶段,可用非相干解调及较短的前导训练字数据及一些定时估计的盲算法用于实现粗定时估计。之后,因相干解调可获得更好性能,可将自主无线电系统的工作模式切换到相干解调方式,用传统的锁相环、平方环、判决反馈环等闭环工作方式。同时,对载波频率相位偏差、SNR估计等同步和信道状态参数进行粗估计,并用前导训练字数据用于帧同步,实现LDPC码等分组码的译码比特次序对齐。

最后,实现联合LDPC译码与解调和信道解调参数的估计:通过LDPC译码软信息的高可靠性,迭代反馈并获得精解调参数的检测和估计。即进行更高精度的联合解调译码及其相关同步和信道状态参数的跟踪,以完成整个深空通信链路的快速有效重建。但在该联合译码解调过程中,如发现粗解调参数估计有误而不能满足LDPC校验矩阵的检验,还需及时将该错误标记反馈给参数粗估计算法,重新开展粗估计和信道参数检测的大闭环的工作。因此,对于整个自主无线电的实现,需要合理排序整个自主无线电接收机系统的解调参数估计和检测次序,实现传统解调与迭代译码、参数的粗、精估计的有机协同结合,以获得最佳的估计速度与估计精度的折中。

DSAR中的迭代解调关键技术

在深空通信极低SNR条件下,DSAR接收机首先需要实现有效解调,才能进行后续译码等处理。传统通信系统因解调门限较高,导致其在极低SNR下解调门限不够而无法有效工作。但对解调和译码进行联合处理,利用信道译码的信噪比放大功能,采用可靠性更高的译码软信息作为解调的判断依据,可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并使系统获得编码带来的高编码增益。在解调中,除了载波与定时等同步外,接收机还将遇到深空信道因探测器通信角度、速度及天体阻挡等因素,而导致的SNR等参数估计的高动态(变化速度快,变化幅度大)问题。所以,DSAR系统需采用在低SNR环境下仍然能高效工作的快速联合译码和SNR等解调参数估计的算法。如JPL仿真了联合1/31码率Turbo码与载波同步的超低信噪比传输系统,成功验证了超低符号信噪比(Es/N0)低达-15.8dB的有效可靠通信[6]。

迭代同步是迭代解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放大信噪比后的'信道译码软信息反馈给载波及定时同步环,使其较准确的判断载波及定时信息,实现低SNR迭代同步。该算法主要包含以下三类方案:直接将较准确的译码结果作为训练字辅助同步[7];根据卷积码(Turbo码)等最大后验迭代解调,通过查找误差最小的Viterbi幸存路径辅助同步[8];对译码软信息进一步处理反馈传统同步环辅助同步[9]。其中,方案一收敛慢,不适用突发信道,只能用于较好信道环境下的同步跟踪。方案二采用了最复杂的最大后验等译码,延迟和计算复杂度都非常大,但性能较好。方案三将LDPC译码软信息进行处理,根据一定的判决准则来协助同步。如采用硬判决——译码结果满足LDPC校验方程程度,作为判断解调参数估计准确性的依据[10],[11]。该方法性能较好,但大范围搜索导致复杂度较高[10]。另外,迭代解调还可检测低SNR下传统同步算法易出现的载波跳周或定时滑码问题。经编码的符号存在约束,如发生了跳周或滑码,其在译码时将不满足译码约束条件。研究表明:低SNR下的4/5码率LDPC编调制系统能有效的检测与纠正跳周[12]。而滑码与跳周的解决原理相似,也可利用信道译码约束来检测和纠正。

此外,SNR估计失误也会降低信道译码性能。在SNR估计过低时,译码性能会急剧恶化[13]。故为了充分获得编码性能,需进行SNR等信道信息的精确估计。而联合信道译码的SNR估计是在低SNR下仍有效的估计算法。其中,一类方法是将译码结果代入SNR估计计算式,并结果反馈给信道译码决定估计准确性[14]。该方法需要1次译码的完整结果,导致SNR估计时延较大。另一类方法采用期望最大准则将译码软信息用于SNR估计[15]。该方案收敛快,但复杂度较高。现有的联合解调译码算法的实现复杂度还是较高。其原因主要是未从更深层次挖掘译码迭代所反馈的软信息,只是简单的将软信息应用于传统算法中判决反馈场合的判断依据。所以,如何将同步、参数估计等解调处理有机结合到译码的迭代过程中,就能获得复杂度更低、解调译码延迟更少、性能更好的实现方案。

DSAR的发展趋势

DSAR技术经近几十年的发展,其检测与接收性能都已接近极限。如对其继续改进,其实现复杂度将急剧增加,但系统性能增加余量不大。如对于其中决定性能的信道码,采用较低复杂度的类Turbo码(即结构化LDPC码)的重复累积码,其性能已距香农极限约0.5-1dB。为了进一步接近香农极限,如再提高0.2-0.5dB性能,则需大大增加编码码长,并有效调整编码矩阵结构等措施。从而造成系统复杂度急剧增加,甚至不能实现。另外,联合迭代译码与解调及检测算法的复杂度仍非常高,还需研究它们的低复杂度实现方法。其中,需充分利用译码的迭代特性,将信道参数估计和检测、同步等解调处理完全融合到迭代接收机结构,减少DSAR系统信息处理的损失[16]。因此,对于极低SNR下DSAR技术的研究,还需兼顾理论性能与工程实现复杂度,在确保可实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深空传输性能。

结论与展望

DSAR技术是较为复杂的深空通信系统工程实现技术。其参数估计算法等关键技术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特别是该技术还需要与高性能的信道译码相结合,以译码迭代消息传递的方式,实现复杂度适中、性能优异的参数估计、检测和译码等联合迭代信息处理,以获得较好的系统性能。随着深空探测通信技术的发展,DSAR系统也继续向高可靠稳定、低实现复杂度及高智能化自动协调处理等方向不断发展,并将成为未来深空探测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火星探测等深空探测计划的开展,DSAR技术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技术结合深空通信的信道特点,通过译码迭代带来的信噪比放大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深空极低信噪比传输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在深空通信领域有较大的应用前景。随着研究的深入及软硬件水平的提高,各类具有更高性能但复杂度也更大的联合译码与迭代检测与处理技术也将得以实现,并在未来通信系统中发挥更重大的作用。

篇4: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向论文

提 要定义了土壤退化的概念,分析了全球及我国土壤退化概况,总结了土壤退化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土壤退化科学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土壤退化;概况;进展;方向

鉴于土壤及土地退化对全球食物安全、环境质量及人畜健康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的现实,从土壤圈与地圈—生物圈系统及其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土壤退化,特别是人为因素诱导的土壤退化的发生机制与演变动态、时空分布规律及未来变化预测与恢复重建对策,已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将继续成为21世纪国际土壤学、农学及环境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土壤退化的许多理论问题及过程机理尚不清楚,还没有公认的或统一的土壤退化指标和定量化评价方法[1]。因此,及时了解国际土壤退化研究的最新动向,并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生产意义。

1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退化(Soildegradation)是指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过程,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土壤质量(Soilquality)则是指土壤的生产力状态或健康(Health)状况,特别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持续土地利用及环境管理、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2]。土壤质量的核心是土壤生产力,其基础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维持植物生长的自然能力,它一方面是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即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带有明显的响应主导成土因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也深刻影响着自然成土过程,改变土壤肥力及土壤质量的变化方向。因此,土壤质量的下降或土壤退化往往是一个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根据土壤退化的表现形式,土壤退化可分为显型退化和隐型退化两大类型。前者是指退化过程(有些甚至是短暂的)可导致明显的退化结果,后者则是指有些退化过程虽然已经开始或已经进行较长时间,但尚未导致明显?耐嘶结果?/P>

2全球土壤退化概况

当前,因各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壤和土地退化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世界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据统计,全球土壤退化面积达1965万km2。就地区分布来看,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亚洲、非洲土壤退化尤为突出,约300万km2的严重退化土壤中有120万km2分布在非洲、110万km2分布于亚洲;就土壤退化类型来看,土壤侵蚀退化占总退化面积的84%,是造成土壤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退化等级来看,土壤退化以中度、严重和极严重退化为主,轻度退化仅占总退化面积的

38%[3~6]。

全球土壤退化评价(GlobalAssessmentofSoilDegradation)研究结果[3~6]显示,土壤侵蚀是最重要的土壤退化形式,全球退化土壤中水蚀影响占56%,风蚀占28%;至于水蚀的动因,43%是由于森林的破坏、29%是由于过度放牧、24%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管理,而风蚀的动因,60%是由于过度放牧、16%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管理、16%是由于自然植被的过度开发、8%是由于森林破坏;全球受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养分衰减、盐碱化、酸化、污染等)影响的总面积达240万km2,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的不合理利用(56%)和森林的破坏(28%);全球物理退化的土壤总面积约83万km2,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可能绝大部分与农业机械的压实有关。

3我国土壤退化状况

首先,我国水土流失状况相当严重,在部分地区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据统计资料[7],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9%。仅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就达6153万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4[8]。同时,对长江流域13个重点流失县水土流失面积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中,其土壤侵蚀面积以平均每年1.2%~2.5%的速率增加[9],水土流失形势不容乐观。

其次,从土壤肥力状况来看,我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水田低,<1%的就占31.2%;我国大部分耕地土壤全氮都在0.2%以下,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新疆等5省(区)严重缺氮面积占其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缺磷土壤面积为67.3万km2,其中有20多个省(区)有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磷;缺钾土壤面积比例较小,约有18.5万km2,但在南方缺钾较为普遍,其中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有75%以上的耕地缺钾,而且近年来,全国各地农田养分平衡中,钾素均亏缺,因而,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普遍下降的趋势;缺乏中量元素的耕地占63.3%[10]。对全国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的评价尚未见报道,就东部红壤丘陵区而言,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pH值、CEC、物理性粘粒含量、粉/粘比、表层土壤厚度等11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其大部分土壤均不同程度遭受肥力退化的影响,处于中、下等水平,高、中、低肥力等级的土壤的面积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25.9%、40.8%和 33.3%,在广东丘陵山区、广西百色地区、江西吉泰盆地以及福建南部等地区肥力退化已十分严重[11]。

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约20万km2的土壤由于酸化问题而影响其生产潜力的发挥;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上升,地下水污染不断加剧,在部分沿海地区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已远远高于WHO建议的最高允许浓度10mg/l;同时,在一些矿区附近和复垦地及沿海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8]。

篇5: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向论文

自1971年FAO提出土壤退化问题并出版“土壤退化专著以来,土壤退化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第一次与土地退化有关的全球性会议——联合国土地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会议于1977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联合国环境署(UNEP)又分别于1990年和1992年资助了Oldeman等开展全球土壤退化评价(GLASOD)、编制全球土壤退化图和干旱土地的土地退化(即荒漠化)评估的项目计划。1993年FAO等又召开国际土壤退化会议,决定开展热带亚热带地区国家级土壤退化和SOTER(土壤和地体数字化数据库)试点研究。在1994年墨西哥第15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上,土壤退化,尤其是热带亚热带的土壤退化问题倍受与会者的重视,不少科学家指出,今后热带亚热带将有1/3耕地沦为荒地,117个国家粮食将大幅度减产,呼吁加强土壤退化及土地退化恢复重建研究,并在土壤退化的概念、退化动态数据库、退化指标及评价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退化的遥感与定位动态监测和模拟建模及预测、土壤复退性能研究、退化系统恢复重建的专家?霾呦低车妊芯糠矫嬗辛诵碌姆⒄埂9际水土保持学会也?nbsp;在加拿大多伦多组织召开了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系统管理的全球挑战国际研讨会,从生态系统、流域的角度探讨土壤侵蚀等土壤退化等问题。而且,国际土壤联合会于19和分别在土耳其和泰国举行了直接以土地退化为主题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土地退化会议,并在第一届会议上决定成立了土壤退化研究工作组专门研究土壤退化,在第二届会议上则对土壤退化问题更为重视,并有学者倡议将土壤退化研究提高到退化科学的高度来认识,并决定于在巴西召开第三届国际土壤退化会议[12]。同时,在亚洲,由UNDP和FAO支持的“亚洲湿润热带土壤保持网(ASOCON)”和“亚洲问题土壤网”也在亚太土地退化评估与控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总的说来,国际上土壤退化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①从土壤退化的内在

动因和外部影响因子(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角度,研究土壤退化的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与评价方法体系;②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入手,研究土壤退化的.过程与本质及机理;③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结合定位动态监测,?芯扛骼嗤寥劳嘶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向和速率,并对其进行模拟和预测;④侧重人类活动(特别是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经营管理措施)对土壤退化和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并将土壤退化的理论研究与退化土壤的治理和开发相结合,进行土地更新技术和土壤生态功能保护的试验示范和推广;⑤注重传统技术(野外调查、田间试验、盆栽试验、实验室分析测试、定位观测试验等)与高新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面定位系统、模拟仿真、专家系统等)的结合;⑥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研究土壤退化对土壤质量及其生产力的影响?/P>

我国土壤学研究工作在过去几十年主要集中在土壤发生、分类和制图(特别是土壤资源清查);土壤基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特别是土壤肥力性状);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与改良(特别是土壤培肥,盐渍土和红壤的改良等)等方面。这些工作虽然在广义上与土壤退化科学密切相关,但直接以土壤退化为主题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最近10多年,其中又以热带亚热带土壤退化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和深入,并在80年代参与了热带亚热带土壤退化图的编制,完成了海南岛1∶100万SOTER图的编制工作。9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结合承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南方红壤退化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任务,将宏观调研与田间定位动态观测和实验室模拟试验相结合,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将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相结合,将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布研究相结合,将退化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相结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退化的基本过程、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8、13]:①初步定义了土壤退化的概念,阐明了红壤退化的基本过程、机制、特点。②在土壤侵蚀方面,利用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编制了东部红壤区1∶400万90年代土壤侵蚀图与叠加类型图及典型地区70、80、90年代叠加土壤侵蚀图,并在土壤侵蚀图、土地利用图、土壤母质图等基础上,编制了1∶400万土壤侵蚀退化分区概图;对南方主要类型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了田间测定,并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校正的Wischmeier方程,计算我国南方主要类型土壤可蚀性K,编制了相关图件。③在肥力退化机理方面,建立了南方红壤区土壤肥力数据库,初步提出了肥力退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土壤肥力退化评价的尝试,并绘制了红壤退化评价有关图件;将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退化研究相结合总结了我国南方农田养分平衡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肥力退化的关系,认为土壤侵蚀、酸化养分淋失等造成的养分赤字循环及养分的不平衡是土壤养分退化的根本原因;应用遥感手段及历史资料,编制了0~20cm及0~10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图,探讨了红壤有机碳库的消长与转化及腐殖质组成性质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磷素固定是红壤磷素退化的主要原因,磷素有效性衰减的实质是磷素的双核化和向固相的扩散,解决了红壤磷素退化的实质问题。④在土壤酸化方面,研究了红壤的酸化特点,根据土壤的酸缓冲性能,建立了土壤酸敏感性分级标准,进行了红壤酸敏感性分级和分区,首次绘制了有关地区土壤酸敏感性分区概图;采用MAGIC模型,并进行校正对我国红壤酸化进行预测,揭示红壤酸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在作物耐铝快速评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⑤在土壤污染方面,利用多参数对重金属的土壤污染进行了综合评估,建立了综合污染指数(CPI)值的计算方法,对不同地区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绘制了重金属污染概图;应用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数(Kd)和半衰期(t1/2)及基质迁移模式,阐明了土壤农药污染的机理;在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可降低土壤对钾的保持能力,促进钾的淋失;而对氮和磷而言,主要是降低与其催化降解和循环相关的酶的活性。⑥红壤退化防治方面,提出了区域治理调控对策,“顶林—腰果—谷农—塘鱼”等立体种养模式等,并对一些开发模式进行示范和评价。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多样,地区间差异明显。各类型区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各种资源环境退化问题,有些问题是全区共存的,有些则是特定类型区所特有的。过去的工作仅集中于江南红壤丘陵区,而对其它地区触及较少。而且,在研究工作中,也往往偏重于单项指标及单个过程的研究。土壤退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对退化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够。同时,在合理选择碱性物质改良剂种类、提高经济效益以及长期施用改良剂对土壤物理、化学,特别是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耐酸(铝)作物品种的选择研究也亟待加强。此外,对其它土壤退化问题,如集约化农业和乡镇企业及矿产开发引起的土壤及水体污染、土壤生物多样性衰减等问题,尚未开展系统研究。

篇6: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向论文

土壤退化是一个非常综合和复杂的、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和空间上的各异性以及高度非线性特征的过程。土壤退化科学涉及很多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到土壤学、农学、生态学及环境科学,而且也与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及相关方针政策密切相关。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工作偏重于对特定区域或特定土壤类型的某些土壤性状在空间上的变化或退化的评价,而很少涉及不同退化类型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而且,在土壤退化评价方法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动态化、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及尺度转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多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土壤退化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有特色的进展,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作者认为,今后我国土壤退化的研究工作应从更广和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综合地开展土壤退化的综合评价与主要退化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研究,并逐步向土地退化或环境退化方向拓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土壤与土地退化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包括用于评价不同土壤及土地退化类型的单项和综合评价指标、分级标准、阈值和弹性,定量化的和综合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等;

(2)土壤退化的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建立土壤退化监测研究网络,对重点区域和国家在不同尺度水平上的土壤及土地退化的类型、范围及退化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价,并进行分类区划,为退化土地整治提供依据;

(3)土壤与土地退化过程、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重点研究几种主要退化形式(如土壤侵蚀、土壤肥力衰减、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及土壤盐渍化等)的发生条件、过程、影响因子(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经济的)及其相互作用机理;

(4)土壤与土地退化动态监测与动态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土壤退化监测网点或基准点(Benchmarksites)的选建、3S(GIS、GPS、RS)技术和信息网络及尺度转换等现代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与发展、土壤退化属性数据库和GIS图件及其动态更新、土壤退化趋向的模拟预测与预警等方面的工作;

(5)土壤退化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主要包括土壤退化与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温室气体释放等;

(6)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主要包括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专家系统等技术,研究和开发适用于不同土壤退化类型区的、以持续农业为目标的土壤和环境综

合整治决策支持系统与优化模式,主要退化生态系统类型土壤质量恢复重建的关键技术及其集成运用的试验示范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为土壤退化防治提供决策咨询和示范样板;

(7)加强土壤退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及其经济分析研究,协助政府制定有利于持续土地利用,防治土壤退化的政策。

参考文献

1RLal.Soilqualityandsustainability[A].In:

RLal,WHBlum,CValentine,etal.Methodsfor

AssessmentofSoilDegradation[C].USA:CRCPress

LLC,,17~30.

2赵其国,孙波,张桃林.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I.土壤质量的定义及评价方法[J].土壤,1997,(3):113~120.

3GLASOD.Globalassessmentofsoildegradation[Z].Worldmaps.

Wageningen(Netherlands):ISRICandPUNE,

1990.

4OldemanLR,Engelen,VWPVan,etal.Theextent

ofhuman-inducedsoildegradation[Z].Annex5“World

Mapofthestatusofhumaninducedsoildegradation,Anexplanatory

note.”Wageningen,Netherlands:ISRIC.

1990.

5OldemanLR,HakkelingRTA,SombroekWG.

Worldmapofthestatusofhuman-inducedsoil

degradation[Z].Anexplanatorynote,Wageningen,Netherlands:ISRIC

andPUNE,1991.

6OldemanLR.Theglobalextentofsoil

degradation[A].In:DJGreenland,ISzabolcs.

SoilResilienceandSustainableLandUse[C].CAB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UK,1994,99~118.

7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Z].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张桃林.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9红黄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题协作组.红黄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研究(第一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10鲁如坤.土壤—植物营养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11孙波,张桃林,赵其国.我国东南丘陵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J].土壤学报,1995,32(4):362~369.

12CAnecksamphant,CCharoenchamratcheep,T

Vearasilp,etal.ConferenceReportof2n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andDegradation[R].

Bangkok:DLD,1999.15~33.

13赵其国,张桃林,鲁如坤,等.我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R].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篇7:工程塑料状况及进展趋向的论文

工程塑料状况及进展趋向的论文

工程塑料为用作工业零件或外壳材料的工业用塑料,是一类具有优良的强度、耐冲击性、耐热性、硬度及抗老化性的材料,主要包括聚碳酸酯(PC)、聚酰胺(尼龙,PA)、聚甲醛(POM)、热塑性聚酯〔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2类〕等。目前,世界主要工程塑料生产商有拜尔公司、巴斯夫公司、杜邦公司、GE塑料公司和泰科纳(Ticona)公司等。工程塑料产业格局为行业巨头占据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以最具代表性的尼龙为例,世界前4位尼龙生产商分别是陶氏化学公司(占全球份额的24.4%)、巴斯夫公司(占13.8%)、通用电气公司(原GE/霍尼韦尔公司已被收购)(占12.5%)、罗地亚公司(占9.1%),其他公司所占市场份额总计40.2%。并且上述公司均仍在追加投资以满足工程塑料市场未来增长的需求。2月,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预测,亚洲工程塑料需求还将增长32%,达到145万t,20中国工程塑料消费量将达80.3万t。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工程塑料市场的增速放缓,但仍保持增长。中国工程塑料产业起步于,正在持续发展中,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将更趋合理,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将真正形成以国内企业为主导的比较完整的工程塑料工业体系。

一、中国工程塑料行业现状及问题

中国工程塑料工业虽然发展势头迅猛,生产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一些种类尤其是中高档产品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需要进口原料,行业盈利能力令人堪忧,且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不足。我国部分工程塑料的主要发展情况如下:

1.聚酰胺

目前,国内外工业化生产的聚酰胺仍以尼龙6(6PA66)和尼龙(6PA6)为主,PA66和PA6约占聚酰胺纤维总产量的98%。我国生产的聚酰胺中,PA6约占60%,PA66约占40%。中国聚酰胺工程塑料生产商除了朗盛、巴斯夫、帝斯曼等外资在华企业外,还有中平能化集团,其产能为12.5万t/a,位居亚洲第一。目前,国内尼龙树脂整体聚合能力为140万t/a,但真正用于工程塑料的专用尼龙树脂每年不超过15万t,缺口明显,预计到“十二五”末期自给量率能够提高到70%。

2.聚碳酸酯

聚碳酸酯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我国聚碳酸酯消费量在120万t左右,年均消费增幅超过30%,预计未来几年消费增长会在15%左右。但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中国聚碳酸酯生产发展缓慢,-20净进口量占需求的比例在75%以上,而且国内生产商也主要是外资在华企业,其中日本帝人和德国拜耳2家企业的总产能占比达到95%。

3.聚甲醛

近年来,中国聚甲醛消费量一直保持着2位数的增长率。年中国聚甲醛需求约33万t,同比增长15.8%。但国内聚甲醛产能仍然不能满足全部需求,仍需大量进口。目前国内的聚甲醛产能中,内资企业占到了72%,主要集中在云天化集团、蓝星集团和河南煤化集团。

4.热塑性聚酯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生产PBT树脂,这是所开发的5大工程塑料中最成功的一个,但国产PBT只满足中低档产品需求,在实际应用中,进口树脂和进口粒料占了很大比例。我国PBT消费量约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年消费总量将达到54万t,平均年增长率将达到12.1%。用于工程塑料的PET也日渐增多,但我国PET工程塑料的工业化水平很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只有少数几个厂有少量试产。

5.聚酰亚胺

聚酰亚胺在绝缘材料和结构材料方面的应用正不断扩大,在功能材料方面正崭露头角,但是在发展了40年之后仍未成为更大的品种,主要原因为其合成成本较高。因此,今后聚酰亚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仍应是在单体合成及聚合方法上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从国内需求来看,20我国聚酰亚胺消费量预计为8700t,2015年将达到1.5万t。目前,由于高性能聚酰亚胺制造技术被美国、日本等国外公司所垄断,我国大约8成的聚酰亚胺市场都被这些公司的产品所占据。而国内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之前一直停留在实验室小规模生产阶段。7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与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这意味着国外厂家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已被打破,聚酰亚胺在航空航天、太阳能等高端材料领域的国产化进程也将会进一步加快。

二、中国工程塑料产业环境

工程塑料应用领域广泛,因此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目前,在我国整体经济回暖、实体经济投资已经回升的情况下,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工程塑料作为重要的能源与资源节约材料,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与经济环境。

3月国家提高了工程塑料行业出口退税率,并加大了新材料领域的投资力度,放宽了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政策等。2010年,工程塑料被明确划入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之中。宏观形势的调整将为工程塑料行业发展提供积极稳定的环境。经过长期的技术投入,我国工程塑料技术水平也有较快发展,一些特种工程塑料产品的'工艺技术已经进入到国际先进行列。虽然工程塑料具有诸多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如机械强度、硬度和导热性等不及金属,耐高温方面不及陶瓷,而且吸水性大,易光化和蠕变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工程塑料可与金属、陶瓷、玻璃等材料相辅相成,各自发挥其特点和长处。我国工程塑料共混、改性企业众多,但是工程塑料合成和生产的能力则相对不足,因此,工程塑料合成和生产企业将可能成为政策扶持的对象。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国内一些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或自主开发,实现了尼龙、热塑性聚酯、聚甲醛、聚碳酸酯等树脂的工业化生产,我国在该领域已实现了技术突破,但是产业化转化仍显不足。“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发展方向将是工程塑料生产技术的转移转化。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各种消费品的需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对工程塑料市场而言是利好消息。

三、中国工程塑料行业发展趋势

工程塑料上游原材料聚合物单体的合成原料来源于石化行业,包括石油、焦炭、天然气等,因此工程塑料行业对能源及石化原材料依赖度很高,这也就意味着油价上涨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会对其下游的工程塑料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石化行业同样面临产能总和位居世界前列但企业平均规模却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短期来看,石化产业的激烈竞争有利于下游工程塑料降低成本。但长远来看,石化产业将来必然面临产业结构重组,产业集中将使得石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和要价能力同步增长,进而对下游产业形成成本压力。因此,在短期内实施一体化战略可能会成为一些工程塑料生产企业的选择,即加快上游产业的拓展、满足下游产业对工程塑料行业领域的技术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相结合。在产业链下游,工程塑料应用领域广泛,如汽车制造、机械设备生产、电子电器行业、化工设备生产、普通消费品等。工程塑料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应用增长明显,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我国重点产业之一,节能与环保成为汽车工业的2大课题,汽车塑料化的进程得以加速,将促使汽车在轻量化、安全性和制造成本等方面获得更多突破。

工程塑料尽管性能优异,但由于成本和性能的限制,仍可能被特殊钢、新型合金甚至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取代。就目前来看,在一些要求轻量化、工作温度特殊、要求自润滑性高的领域,工程塑料很难被取代。限于成本,碳纤维复合材料要达到大规模应用的程度还需要时间。因此,工程塑料目前仍然是取代特殊钢和传统合金等结构材料的最佳选择。工程塑料行业属高附加值行业,行业吸引力高,并且目前工程塑料行业集中度较低,一些产业已经比较成熟,技术上的限制也不是很多,因此比较利于行业进入。预计在短期内就将有一批企业进入该产业,其中,国内有实力的大型石化企业可能成为进入该产业的重要力量甚至主导力量;国际化工巨头也将在我国大规模布局,依托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先进工艺取得竞争优势。上述2股力量对现有工程塑料企业的冲击将是巨大。同时,预计国家也将对工程塑料行业进行规范和整合,通过兼并整合,未来的工程塑料市场可能演变为大型国有石化企业和国外巨头分庭抗礼的局面,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通过把握自身优势和市场准确定位也能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

整体而言,我国工程塑料领域面临的问题是产能过度集中于低端,高端产能受制于技术等因素而严重不足,未来整个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向行业整合的方向发展。综上,笔者认为:

①工程塑料产业附加值高,产品需求广泛,属于国家大力扶植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我国目前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有突出实力的企业很少。

②工程塑料及其上游的石化原料生产企业都面临产业调整,行业将向规模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

③工程塑料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技术和工艺。

④当前行业集中度低而吸引力高,将会有一批新进入企业,短期内竞争将趋于激烈。

⑤高端特种工程塑料产品发展严重不足,大量依赖进口,预计将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的热点。

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对工程塑料产业产生极大的拉动作用。

篇8: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向

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向

摘要:定义了土壤退化的概念,总结了全球及我国土壤退化概况,回顾了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最后提出了土壤退化的研究方向.作 者:张翠莲    玛喜    ZHANG Cui-lian    MA Xi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内蒙古,017000 期 刊:北方环境   Journal: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年,卷(期):2010, 22(3) 分类号:X53 关键词:土壤退化    概况    进展    方向   

篇9:纺织业自动化进展状况与趋向自动化毕业论文

纺织业自动化进展状况与趋向自动化毕业论文

在国外纺织业一般是一个专业化水平、规模小的企业,这些企业仅仅是专攻某类纺织产品或某类纺织产品的生产工序,专业化水平很高。在我国的纺织行业往往规模较大、且产品门类齐全,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这使得我国纺织行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在高端纺织产品市场上我国企业很难占到优势。而在设备引进方面,专业化不强也使得我国纺织行业的设备引进专业化程度不高[3]。

首先,从总体水平上看,我国纺织工业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一;其次,在棉纺和织造产品上,我国纺织机械的相关指标已经达到了国外90年代的水平;再次,在化纤、毛纺、印染机械方面,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而在纺织机械研发和生产能力上,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相关数据表明,国外发达国家纺织行业的自动化水平为50%以上,而我国仅仅达到了15%~20%的水平[4]。

纺织行业对于纺织机械自动驱动器的要求体现在:变频技术和伺服的逐渐融合是纺织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灵活的可组态工作方式是这种驱动器所必须的要素,如位置控制、速度控制、转矩控制等灵活切换;这种技术需要实现现场总线控制,可以同时完成多轴同步控制及上下机通讯技术。同时为用户提供可选的总线选件,支持共用直流母线技术,一个大功率整流器可同时驱动多个逆变器,以提高纺织机械的生产过程信息反馈效率。

现代工业控制技术发展中现场总线无疑是最令人振奋的技术之一。现场总线技术成功的解决了控制器高速运算能力同驱动器信息交换的`瓶颈,又对工业通讯的可靠性大幅的提升[5]。作为驱动器和控制器的供应商,应该为纺织行业的自动化发展,提供多种纺织设备现场总线,这些现场总线应该具备不同的特点。但是,从未来自动控制技术和纺织工业的发展方向来看,工业以太网技术是现场总线发展的关注焦点和主流技术。加工设备之间如何实现数据通讯及相关的分布控制,是未来纺织技术总线发展的趋势。未来,在纺织自动化产品之中,以以太网技术为基础的现场总线技术将很快并广泛的直接用于设备层,这将给纺织工业自动化水平的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近年来,纺织机械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标准化产品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因此,纺织机械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纺织机械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预见,在纺织机械市场中客户定制化的控制系统将得到快速发展[6]。在纺织机械之中,纺织个性化产品的诞生,也促进了定制化纺织机械的诞生,当前定制化纺织机械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国民对与个性化时尚化纺织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多,可以预见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定制个性化的纺织产品及纺织机械,一定是未来纺织机械的发展方向。

我国纺织市场潜力非常的大,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国外纺织企业进入中国,而与此同时我国纺织企业也在不断的参与国外的竞争,因此在纺织行业之中客户要求和竞争地域的变化,带来的新课题是如何为客户提供迅捷的技术服务。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实现纺织机械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技术手段实施远程诊断。远程诊断技术可以破除空间束缚,实现全球化生产,而通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纺织机械的远程故障诊断成为了可能。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采用专家诊断技术的远程诊断系统在其他行业中已经实现。可以预计,远程诊断也是未来在纺织机械的发展方向。

篇10:我国IPTV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论文

我国IPTV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论文

【摘 要】适应“三网”融合大趋势,促进IPTV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市场相互协作。强化“三网”融合政策的制度效应、立足IPTV的规模效应、培育电信和广电竞合效应、推进数字电视等媒体的集群效应,促进我国IPTV产业快速、协调发展。

【关键词】IPTV 广播电视 电信 互联网

一、我国IPTV发展现状

IPTV作为电视新展现形态的数字新媒体,日益被用户所看重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与全球IPTV快速发展大趋势一样,随着国内运营商IPTV试商用的地区与规模逐渐扩大,以及广大消费者对IPTV认知程度的提高,在用户规模总量偏小的基础上,我国IPTV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态势,IPTV用户总数已经从的4.6万增长到的120.8万。以来,虽然处在电信业产业重组的诸项事宜未落定而造成不利影响的背景下,我国IPTV用户总数仍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底,全国IPTV用户数突破300万,与上年同比增长超过1.5倍。

IPTV等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发展印证了电信业的媒体属性。就电视内容本身而言,与传统电视(有线、无线、卫星)相比,IPTV并无区别。由于网络互动性特征的存在,让IPTV更方便地提供视频点播、互动游戏等交互式增值服务。电信重组改变了现有电信运营商的格局,中国电信将是IPTV发展的先行者,中国联通是IPTV业务的追随者,中国移动将凭借其资金实力,将IPTV作为发展固网业务的主要手段,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助力。

二、我国IPTV存在的发展问题及其政策原因

IPTV代表着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我国IPTV发展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庞大的宽带用户群是IPTV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何在宽带用户中大力发展IPTV用户,是电信企业等IPTV运营主体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IPTV是集互联网、电信、娱乐于一体的新型业务,它涉及PC终端和电视机终端。因此,传统的单一电信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IPTV业务发展的需要。从至今,经过6年多的运营,我国IPTV运营商仍然面临运营模式和生态链的问题,如内容、运营模式、收费模式和生态链等,依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各运营商都在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已经找到了完全适合IPTV发展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与IPTV类似,从全球来看,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融合性业务商业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盈利的根本除了成本因素之外,扩大用户规模及提升其ARPU成为关键。数字电视的发展就是如此,仅依靠传统的广告盈利也有很多问题。

数字内容是IPTV等数字新媒体吸引用户的根本动力之一。随着数字新媒体的爆炸式增长和人均媒体消费的提高,内容为王的日子即将来临。但是,我国IPTV主要运营主体——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国有电信企业在内容上不具备竞争优势。我国互联网上混乱的版权状况和免费的业务形态,对IPTV内容价值形成较大压力。部分IPTV运营企业已经遭遇知识产权费用过大等问题;当前IPTV传播的内容主要以传统电视节目为主,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数字新媒体内容还相当缺乏。实际上,我国的传统电视节目也不能满足观众对媒体内容的渴求,只有15%左右的电视节目是首播的自制内容。

IPTV具有区域竞争市场特征。从竞争的角度来讲,每一个IPTV运营商所面临的竞争对手首先是当地的广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IPTV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当地的广电系统。目前,部分地区正在尝试从党建、农教等行业性业务入手,逐渐拓展与电信在IPTV经营上的合作范围和合作层次。

三、我国IPTV发展趋势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面临的长期任务。我国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等不同的网络设施产业,正加快从产业分立走向产业融合的步伐,是产业发展大趋势。在此背景下,随着年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的调整,我国包括IPTV在内的三网融合性业务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IPTV竞争优势来源于其个性化、人性化的电视节目内容和互动形式。随着应用的不断普及、市场规模的扩大,IPTV市场将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和增值服务提供商的进入,他们将为内容的创新、业务模式的探索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TD-SCDMA的大规模商用和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3G已经走入大众市场。从用户角度来看,3G终端可以成为IPTV用户终端的有效延伸。借助于3G终端个性化,IPTV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将会得到极大释放。

随着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运营商不同的发展战略对IPTV的发展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对于三大全业务电信运营商来讲,IPTV都会是其业务组合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经获得IPTV牌照的5家IPTV牌照运营商已经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发力IPTV;而广电运营商通过数字电视双向改造和互动化也在推进向数字新媒体转型。2008年底,我国拥有300万IPTV用户,到,我国IPTV用户总数将达到2200万。

产业共赢是IPTV和数字电视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IPTV的媒体属性要求IPTV运营商以市场为基础,以网络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积极与媒体、娱乐、信息内容服务合作。IPTV业务运营的核心问题并不在接入带宽上,而是在内容上,这是电信的弱项。因此,要满足市场需要就必须发挥IPTV与数字电视的功能互补性。除功能互补之外,还表现在覆盖区域的互补上。在那些有线电视不能覆盖的地区,IPTV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IPTV是下一代网络(NGN)中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也是未来数字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业务形态。随着ICT的发展,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三网融合发展要求电视机终端和PC终端都可以同时连接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在接入互联网的同时能够接收数字电视广播。多种接入方式并存,保证以最优的方式提供单播、组播、广播和双向交互业务的发展,满足数字新媒体的需求,电信与广电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必然实现。IPTV和数字电视运营主体应该摒弃成见,相互借鉴对方发展战略、运营经验,共同推进三网融合,形成合产业共赢的和谐发展新格局。

四、促进我国IPTV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在全球IPTV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大环境下,需要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强化三网融合政策的制度效应、立足IPTV的规模效应、培育电信和广电竞合效应、推进数字电视等媒体的集群效应,以有效促进我国IPTV产业进一步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1.强化制度效应,修订《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分类发放标准,扩大IPTV对内开放范围,制定互联网视听服务业务指导目录,做好IPTV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统筹促进三网融合相关政策,实现政策功能有效协同,消除制约三网融合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

2.立足规模效应,以规划为导向,上下结合,重点突破,扩大IPTV应用范围和市场规模,推进产业化运营。以三网融合为目标,推进IPTV产业化运营。广电部门增加IPTV牌照申请的范围和牌照数量,为国有电信企业增发全国性IPTV运营牌照。同时,要快速处理有关IPTV业务的申请不能无故驳回申请。鼓励国有战略投资者投资IPTV相关数字内容提供企业,提高IPTV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

3.培育竞合效应,依法监管IPTV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尤其是行政垄断)行为,鼓励电信、广电等运营主体加强技术、业务、市场和战略等层面的合作。

4.借助电信企业的运营经验和资本,推进数字电视接入网建设和骨干网改造,加快数字电视产业化步伐,与IPTV等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共同做大数字新媒体业务市场。

篇11: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现状与发展论文

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现状与发展论文

1、概述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让信息进入大爆炸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络信息,使网络成为信息快速传播的平台,网络媒体如雨后竹笋蓬勃发展。互联网是在纸媒之后而崛起的一种新的媒体介质,这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而存在的媒体,不同于纸媒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纸媒是传统媒体的代表,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进程中,纸媒虽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的终将被网络的广播电视所取代。在网络时代电视广播越媒体来越不受关注,在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各种软件的开发更加有利于信息的传递这也就迫使广播与电视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数字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将数据传送至任何想要到达的有网络的地方,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媒体在如此巨大的挑战下,如果不能实施新的有效措施,其发展必将要收到限制,甚至被网络信息而取代。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虽然不及网络传输的迅速,但也比纸媒传输快速,有一定的可发挥其功能的发展空间。

2、广播电视的现状

2.1 旧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

广播电视在20世纪是人们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世界形势以及知晓新奇事物的主要来源途径,曾一度被称为媒体传播的新生代,但是,在最近些年网络迅速席卷全球,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直接将广播电视击垮。虽然,目前广播电视仍然存在,除了出行车辆对广播的需求还未衰减以外,电视也逐渐被网络数字电视所取代,在人生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更多的使用率。传统的广播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有其巅峰时期,在巅峰过后,必将是跌宕起伏的路程,在逐步发展成为弱势媒体的过程中,也相应的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

传统的信息新闻传播媒介,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它是一个高强度新闻的信息企业,它承载着很多年新闻的灵魂,而在多年运营的过程中,人们从来没有把广播电视当做是一种企业经营需要的宣传手段其实,真正的传播媒介都是一种宣传手段,而新闻的信息也是正是产业需要宣传的内容。而广播电视之所以能够在新闻行列站稳脚跟,必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存在,新闻文化宣传既是它的基础,又是它的前提。电视与广播又有很大的视觉上不同,直观上给人们生动形象的画面,这种激烈的角逐也激发了广播传媒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广播传媒在发生听众减少的前期就开始转变,现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宣扬新闻信息,还涵盖了市政、汽车、交通等行业,给广播赋予了新的生命。

2.2 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加速了广播电视衰落的进程,因为广播电视已经不再拥有广大的听众与观众,人们逐渐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信息化上来,网络传媒在短时间内收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传统的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作为其主要功能的宣传、教育与监督工作也已经逐渐的失去其价值,这是否意味着在网络信息的攻击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传统媒体需要做出让步呢?那么,我国是否还会重视广播电视,大力主推电视广播的必行性呢?这些问题都关系到电视广播的发展前途,党和政府需要广播电视为其宣传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产业的基准。

3、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的挑战

在电子信息时代,一切物质都在网络化,而电视广播如果不能跟随潮流,可能就会在新的新闻媒介产生的同时逐渐走向没落。因此,广播电视必须要找出一条改革之路,走出泥潭,寻找新的发展途径。网络传媒与传统媒体不同,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访问量和点击量,首先说,投资的金额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高投入,高收益,这也不足为奇;然后,技术就一项不可或缺的功能,网络传媒通过高新技术开发的软件,再加上高效的宣传,高级设备,这些都给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络传媒的网站并不是以此投资,终生受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软件和硬件设备也需要不断的走在科技前沿。所以说,网站建设是与资金投入息息相关的,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没有股市做强大的'资金后盾,发展受到了局限,在网络化的现代,电视广播必须将网络融入进来,通过改革,重新登上传媒的舞台。而资金与技术是在摆在发展面前的巨大的两大难题,如何在挑战面前站稳脚跟呢?

4、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

网络时代,广播电视应该依靠自身的优势,主要包括丰富的内容品牌、大量的听众观众支持者以及专业工作人员等,如果能够再将网络媒介强大的技术支持以及强大的资金链融合进入传统媒体中来,将双向的优势合二为一,这种理智的必然选择必将能够为广播电视带来巨大的收视效益和价值效益。因为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来源广泛,又有工作人员明确的现场调查,通过在实际现场的拍照、录像和录音等真实记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现场还原,这是网络媒体所欠缺的最重要的功能。网络媒体在不能完全自己采编、制作新闻的情况下,还需依靠传统媒体的内容、人力资源等成长。网络媒体现在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将继续依托传统媒体而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走上了合作之路。

各种门户网站建设的基本思路似乎正在形成,即内容与经营并重。在“内容”与“经营”这对概念的关系中,内容是基础,经营是手段,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不同的传播方式使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是不能完全与技术手段相等同的。网络媒体虽然兼备报纸、广播和电视的诸多特长,却并不能将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取而代之。从传统媒体的有限信息到网络媒体的海量存储,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到网络媒体的双向交流,从传统媒体的定时出版到网络媒体的随时更新,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活动有着许多质的差别。互联网自身拥有的巨大功能决定了其将在信息传播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新闻传媒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5、结论

总之,要把握好机遇,提高媒体的竞争能力,完善媒体网站的建设,寻求媒体之间各种方式的互动与合作,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双赢之路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图谋更大发展的必然之路。可以预测,将有愈来愈多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约携手,而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如果能搭上网络发展的这趟快车,将会重新焕发出灿烂的青春,依然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马赫。媒介融合背景下突发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策划研究———新浪网关于云南鲁甸地震的新闻专题为例[J]。品牌,2014(4)。

[2]叶彤,栾慧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意义与途径[J]。新闻传播,2014(6)。

[3]戴世富。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J]。新闻界,2012(4)。

[4]贾志梅。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机遇[J]。价值工程,2012(8)。

[5]张广宇。浅谈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J]。中国传媒科技,2012(2)。

论文进展

农村广播电视论文

广播电视传输与发射影响研究论文

广播电视技术网络运行与维护论文

广播电视繁荣发展与监测工作分析论文

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研究论文

系统状态维护广播电视论文

设备维护的广播电视论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播电视浅议论文

广播电视发射台接地系统解析论文

IPTV与广播电视的进展趋向论文(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IPTV与广播电视的进展趋向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