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研究的论文(共含1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海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摘要: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湿地规划设计为核心,探究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湿地规划设计,进而促进城市水系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水系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作为城市水系治理的主要途径,其中主要涉及到湿地建造、植被恢复、河岸生态治理等内容,同时生态修复与湿地规划存在很大的关联,并具有建设目标、方式以及实际措施等方面交集之处。在进行湿地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情况和要求,并将生态学理论知识作为规划指导,结合现有城市水系资源进行湿地规划设计,以构建城市湿地网,进而实现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湿地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的湿地规划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市湿地规划设计原则
1.1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作为城市湿地规划设计基础总原则,满足人类与自然生态共同发展要求,为城市水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生态原则要求规划设计人员在开展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保留湿地本身的生态原真性。
1.2保护原则
城市湿地作为自然生态景观之一,是自然与历史沉淀下的宝贵财富,并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对此,在进行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遵循保护原则,保留湿地系统中各个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湿地系统整体稳定性与协调性,使得湿地系统自然性不受破坏,进而发挥出城市湿地的实际使用功能和开发价值。
1.3可持续原则
可持续观可以保证城市湿地的长久利益,有效协调人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性,拓展协调时间,进而满足城市发展基本需求,实现城市湿地系统的完善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持续原则要求设计人员根据湿地自然条件,通过对现有土壤、植物、水系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发挥出城市湿地自然美与生态效益,促进湿地系统自然演替与进化,进而使得城市湿地可以适应城市发展整体环境。
2.1完善湿地体系,强化湿地功能
在进行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设计准确性和可行性,设计人员要根据城市现有湿地体系发展情况,结合城市水系生态修复实际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目标,不断完善湿地规划体系,提高城市湿地各个使用功能,进而实现城市湿地规划设计水平的提升。主要措施为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构建生态健康系统。第二,强化湿地景观。第三,建设湿地文化。
2.2合理规划内容,实现区域协调
在进行城市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为了维护湿地系统内部结构资源的完整性,协调湿地系统和周边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设计人员要做好区域协调工作,并将圈层式规划方式应用到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中,将湿地系统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湿地保护区。主要包括湿地原始物种类型、生存环境以及生物链,建立湿地特征区域,促进城市水系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发展,最大程度的保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第二,外围保护区。在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根据湿地保护区的实际面积,在保护区周围保留一定宽度的预留区域,并从湿地乡土生物生活环境自然原始性、保护多层级演替阶段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自然发展过程与自然干扰等三方面入手,其中还涉及到火灾过程、旱雨季交替、洪水季节性泛滥等,强化湿地保护区域和周边环境之间的连续性,进而达到湿地保护区的双重保护。第三,周边景观控制区。周变景观控制区主要在外围保护区的外部,可以对整个湿地景观进行控制与规划,提高湿地周边景观和湿地自身系统的协调性与统一性。
2.3做好空间布局,强化湿地价值
空间布局作为湿地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对湿地系统整体景观欣赏性与自然生态性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由于湿地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存在多重联系,结合各个空间要素实现湿地空间布局,构建湿地系统立体多维空间与游览网络空间,形成城市湿地绿色空间体系。[3]其空间布局内容为以下几点:第一,平面公共空间。平面公共空间根据湿地功能与景观特色,对湿地系统各个功能划分到平面范围、平面形状以及平面位置中,以水体为脉,构建多元化空间体系,同时也为湿地系统内各个物种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提高湿地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而促进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发展。第二,立体多维空间。立体多维空间主要针对湿地剖断面采取竖向设计的方式,使得湿地整体呈现立体空间层次,赋予湿地系统形态多变的特点,进而保护湿地系统内部资源的多样性。由于湿地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在进行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结合实际水深设置沿岸区、润泽区、沼泽区、深水区,结合水深和植被生存需求搭配植被,进而构建湿地系统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提高湿地水流连续性,保证水域到陆地间的过渡带,使不同水位的湿地都能接触到自然生态的边岸。
3结语
本文通过对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的湿地规划设计研究,从生态原则、保护原则、可持续原则等方面明确城市湿地规划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定规划目标,明确设计方向、合理规划内容,实现区域协调、做好空间布局,强化湿地价值等有效措施,不断优化和完善城市湿地系统,提高湿地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而促进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饶戎,董翔.北京昌平东沙河城市生态湿地规划设计[J].风景园林,,01:52-57.
[2]孙贺.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城市生态规划论文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
[4]王祥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02.
[5]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学化――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的关系[J].规划师,,(3).
浅谈滨州市城市生态水系景观规划研究工学论文
摘 要:城市水系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本文总结了滨州市各县区城市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提出了城市生态水系建设的重要性及今后工作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城市生态水系 规划 建设
城市水系既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又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居民精神的依托。滨州市将城市水体的保护和生态景观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使城市建设从开始就将城市水系的规划和保护纳入正轨;根据水与城市和谐相处的治水新思路,进一步完善河网、水系、水源和池塘湖泊工程,扩大城区水面积和水体体积,充分发挥水体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城市生态水系理念
城市生态水系集排涝、供水、水质保护、亲水景观、水生态于一体,以实现人水和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水资源高效配置、水生态修复与水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水量、水质、水生态并重,防洪、排涝、供水、河道治理、环境改善统筹兼顾,融合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的城市水利综合性基础设施。
2.滨州市各县区城市水系规划
2.1滨州城区构建“四环五海”、黄河水都
滨州城区建设和配套完善“四环五海”、“五纵七横”、“七十二湖”生态水系,打造“黄河水都”品牌。
四环河规划以不打乱现有水系为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设导控建筑物,以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解决市区内外灌溉排涝为目的,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环城水系“景观、蓄水、排涝、灌溉和治碱”的综合功能。滨城区四环河已初步建成,现状主要是南环河和北环河局部河段不畅通,规划对其进行系统治理,实现四环河全线通航,配套相应的跨河桥梁、穿涵等交叉建筑物。五海工程,即东、西、南、北、中五海,具有沉沙蓄水、市区生态景观和供水及观光功能。同时规划建设“七十二湖”工程 ,全面营造“人在湖畔住,夜闻波涛声”的人水和谐的居住环境;共同构建生态园林型美好家园。
“七十二湖”是滨州市结合自身低洼盐碱地多、池塘多,同时城市建设又需要大量填土的具体实际情况,而规划建设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原则上每建成一个小区,都布设大于2公顷的水面,它既美化了城市,又改善了城市小气候。“七十二湖”的名称按照滨州市位置划分四个区域,分别以动植物名称进行命名,四环以内渤海五路以东部分,以水中游的`动物命名,渤海五路至渤海十八路部分,以地上跑的动物命名,渤海十八路以西部分,以天上飞的动物命名,四环以外的湖以植物名称命名。
2.2惠民县规划建设“一河”、“三海”生态水系
规划对护城河进行开发治理,建设瓮城海、大王营海、塘坊街海等“三海”,将护城河建设成惠民城区集蓄水、防洪除涝、景观于一体的多功能体系,与“三海”工程共同构建惠民县城区的水系工程。有效缓解惠民县城缺水日趋严重的状况,保证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美化城市环境,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2.3阳信县“田”字形水网与东、西两湖共同构建特色的生态水系
根据阳信县城区主干水系的现状构成,结合地形,对现有水系进行连通整合,将幸福河拓宽改造建成管理现代化、工程标准化、节水生态型的“鲁北大运河”,成为贯穿城区南北的景观性河流。在城区西侧开挖梨园河,沿大济路东侧开挖大济河。对现状纸王沟进行疏通整治,与幸福河、梨园河连通,京泰路南侧开挖东西向水渠,连通幸福河与大济河、纸王沟共同构成京泰河。利用现有河道开通信恒河,围绕城区中心形成水环。结合开发区建设开辟启德河、建业河。形成有白杨河、京泰河、沟盘河、梨乡河、幸福河、大济河构成“田”字形水网主干系统。
对滨温路现有湖塘洼地进行扩展,形成西湖,在幸福水库北侧工业一路南侧开挖东湖,在鲁北大街东侧工业二路北侧开挖北湖。与“田”字水网共同构建特色的生态水系。
2.4无棣县城区水系规划
无棣县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进一步开发治理青波河、幸福河,通过生态整治配套,两岸绿化美化和景点小品的建设,将两河建设成管理现代化、工程标准化的生态型水利风景带。同时结合平原水库建设,将月湖、明湖、镜湖建设成城区的生态湖区,构成完善的城区水系。 2.5沾化县新城区建设“九龙水系”,老城区环城水系及水体造景
新城区建设“九龙水系” ,包括:“一网两环九节点”――横纵水网+内外水环+九个水面。一网:四横三纵的人工水道与纵向的徒骇河相连接,形成水体的网状分布,构架均衡的新城水体网络;两环:整个城市水系依靠四横四纵的带状格局,形成内外两环的水体景观,保证水体基本的流动性和对各个地块的渗透作用。内环:串联城市行政、绿化中心和沿河高档住区。外环:把西城的其他用地串接起来,和徒骇河相通;九水面:分别在科研教育区,冬枣园区,行政办公区,生态湖公园,海滨浴场,体育公园,两大居住区共设置九个开敞水面,一个咸水湖、八个淡水湖,形成九个湖面。
老城区规划建设环城水系,从而彻底改善老城区生态环境,优化老城区城市环境。人工水景和自然水景相结合,创造宜人的亲水空间和富有活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徒骇河、冬枣主题公园、生态湖――以自然水景为主,少量建设人工河岸,提升生态价值,创造休闲度假气氛。为了保持城区河道的清洁,规划徒骇河城区段进行改造,城区段徒骇河规划基本维持徒骇河两岸的自然状态,使水面富有乡村田园的空间感,保护自然泊岸景观;局部修整岸线形态,清淤扩岸,创造自然朴实,可参与性强的亲水休闲空间。保护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证水体和气体自然交换;同时尽力控制上游水体污染。
2.6博兴县城市水系
目前是以胜利河纵向贯穿城区,北连三号支沟,南接支脉河,北关沟、丰收沟等小型河道横向联系,形成了县城区的水系网,规划通过生态治理将城区水系建设成集蓄水、防洪除涝、景观于一体的多功能体系,打造生态示范性水利风景区。
2.7邹平县城区河道及水系规划
黛溪河、新月河贯穿邹平县城区,通过黛溪河流域及新月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同时扩建,整合流域内的人文、自然等旅游资源,建成黛溪河、黛溪湖、新月河风景区。完善城区供水、排水规划,构建以黛溪河、新月河、黛溪湖为主体的生态景观性水体体系。
3.结论
滨州市的环城生态水系充分保持了河道的自然生态,初步实现了生态水系的“水通、水清、水美”,但城市生态水系建设的每一项工程的具体实施都需要辛苦的工作。城区水系建设既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多、直接产出少、涉及面广的公益性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能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并重的综合性工程。
搞好城市水系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知名度,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辐射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城市建设与发展要以城市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为基础,依托城区水系开展城市规划,做到城市建筑、道路、休闲娱乐设施与水系相匹配;坚持应急救助功能的原则,城区水系要确保城市安全和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2)建设城区水系,一定要规划科学、规划先行,规划要尊重水系形成的自然规律,切忌将城市河道变成单纯的防洪工程;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专门指挥机构,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并实行责任问责制和严格奖罚制;让公众参与管理。
(3)应统筹考虑城市水系的整体性、历史性、协调性、安全性和综合性,来保障城市水系安全,改善城市生态,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水系建设完成后的加强后期管理更加重要。采用市场化操作,专业队伍承包管理维护是个有效办法。改进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也是促进城市水系管理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金凤,刘永.城市水系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2.
[2] 王学军.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思考,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3] 滨州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 滨州市水利建设十年规划(~).
摘要:随着城市环境水平急剧下降,人们对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越来越重视,对绿地系统的识识从过去把园林绿化当作单纯供游览观赏和作为城市景观的装饰和点缀的性质,向着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转化;向城乡一体化,建设大环境、大绿化的方向转化。本文对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体;系统规划
一、我国生态绿地的进展
1、系统观方向
我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成一个大系统对待,是一个典型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2、生态观方向
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益,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
系统研究中的热点,大量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如有关城市绿地系统对生态城市建设作用的研究,有关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认为城市绿地应保证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分析、应用和建设的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的研究,景观生态学指导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研究。
3、协调观方向
绿地系统是城市的一个子系统,绿地系统如何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如何引导城市发展,始终是研究的热点。
4、技术观方向
借鉴计算机遥感等相关技术手段,调查分析城市绿地的现状,为制订科学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依据,已成为大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必备手段。
5、目标观方向
建设园林城市是中国城市绿化发展的普遍目标,尽管对花园城市的内涵指标还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然有许多城市把它们作为高于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并对之进行研究,探讨城市绿化在其中的作用。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目标
1、完善绿地系统的生态还原功能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作为城市自然资源生产的主体,转换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固定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的食品链,实现城市的天然物流和能量的循环,为城市注入氧气、温度和湿度,而且有利于吸污、杀菌、降低噪音、土壤保水、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分解废物垃圾等有效功能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不仅是种植绿色植物,还需要包括动物、微生物和无机的环境创造,实现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整个结构功能的恢复。
2、确立城市绿化的产业地位
城市绿化产业作为信心的第三产业,其产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金额自然生产率共同创造的,并且其大宗商品价格特点是具有市场价格和影子价格两部分特点的并存之处。城市绿化商品的影子价格可以联系到公共物品,如氧、恒温、杀菌除尘等方面,按照有关研究成果计算影子价格,价格是绿色建筑投资的3.42倍。城市绿化的市场价格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市场价格是直接有形的产品,如建筑、装饰、植物和花卉等形成;而另外一分部是无形产品,它可以形成市场价格,如周边土地价格升值,及其他周边服务,最后一部分连接依附到无形产品之中的价格,它是不能够直接实现易货的市场价格,如,旅游景点、旅游服务的价格。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应该是在它的影子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双重发展为目标下进行的。
三、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规划
1、按总体控制指标构造城市绿地系统
据估计,如果想要使得城市绿色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其洁净空气、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噪声、实现生态效益等功能,城市绿化覆盖率起码要达到至少30%才可以。我国已制定了本世纪初,人均实现公共绿地面积7.11m2的目标。根据这些指标,在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当保留大型绿地,并且还要设计一些分散的点状绿色,形成庞大的绿色空间,并进行合理的配置,还可以通过老城区的旧区改造,增加绿化覆盖率,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规划。
2、加强市中心区绿化建设,创造立体绿色空间
在高楼林立、土地密集型的老城区,其路面都是比较坚硬,主要是以沥青水泥占主导地位。因此,通过点、线绿色规划,可以提高城区绿化。既要保护现有的绿地不会受到削弱,同时也应该见缝插针,实现路边绿地、宅旁绿地,、街道绿地,以及河流改道扩建,建设绿化街道和滨河绿地;与工厂进行协商,工厂需要搬迁,为了绿地的合理发展。随着技术的改进,如今的屋顶防渗技术日趋成熟,可以实现建设屋顶绿地,也可以建设绿色建筑外墙、花园和其他绿地的绿表。
3、综合各项新措施,多角度实现规划建设目标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城市绿化规划理念,以及协调绿化系统架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成为城市景观之一
城区一般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其历史悠久,而且现代风格和历史风格交相辉映。通过对各城区的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强城市和风景名胜遗产的交错和融合,实现城市和景点、景区的互补。
(2)连锁反映
依托城市,将外环道路和高速公路建设起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在城市周围形成自然景观与耕地保护的绿化带。
(3)纵横交错
在城市中主要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道路的骨架。纵横交错建设生态景观和防护绿化带,实现中心城市的绿化网络与外围城市周围绿化进行交融,实现城市交通氧气通道和带状防护绿地的建设。
(4)兼顾点带
实现城市水资源和树林的和谐与团结,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古老历史和现代风格展示交融,合理利用现有的供水系统,将水体景观和城市防洪设施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绿化美化档次,实现美丽的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提高城市绿地的整体效率。
结束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对于与自然共同生存的理念日益被大家所提倡。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突出地方特色以及人文文化、生态系统等等。只有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才能与自然共生,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会使得生活家园永葆生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丽亚.规划评估的理念、方法与框架的初步探讨[J].城市规划,6
[2]杨S昊.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01).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探讨论文]
1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1.1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城市生态环境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造所建立的适合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生态系统。因此,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必须科学、客观地进行选取,以期真实反映评价区域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②完整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能够完整地涉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各方面,正确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③独立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与评价内涵,避免各模糊指标的重复选取;④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需具备相当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获取且指标均可量化,便于客观、真实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⑤动态性原则,评价指标需注重其动态性,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规律及其可预测性。
1.2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上述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及成都市现状,确定成都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该指标体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2大类指标,其中自然环境指标层细分为自然指标和生态指标2类,社会经济环境指标层细分为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每个指标有对应的具体指标。
1.3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不一,故各个指标的权重将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准确程度。本文在参考众多前人研究基础上,将AHP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层次分析法)和Delphi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2.1评价方法
AHP是指把一个多目标的、复杂的决策问题看作一个系统,通过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以此来确定最优方案。用AHP作系统分析,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4个组成部分,然后向下构造更加具体的指标体系。环境质量系统包括4个层次:总体层、系统层、要素层、目标层,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制约,并且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
2.2数据标准化处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成都统计年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报告》。
3评价结果
基于上述评价指标及各指标权重,对成都市~期间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进行计算,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且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从各年子目标层的得分进行分析,成都市生态环境指标、经济指标及社会指标3方面均呈逐渐改善趋势,只有自然环境指标稍有下降。
4结语
运用AHP对成都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这验证了AHP对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作者:翁中银 李维庆 李永鑫 单位:四川省第二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院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探讨论文
摘要:固安县的色彩规划延续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路,从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城市特征等方面,明确固安县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色彩环境的定位,彰显固安县城市色彩环境的特色。此次规划的具体的思路为:1.明确规划目标,对固安的现状进行调研、色彩数据收集并进行整理和分析;2.对固安县的城市色彩作总体的定位分析;3.通过不同层级的方式对城市色彩要素进行控制;4.城市色彩管理和维护。通过以上的方法和路线,对固安县城市色彩进行系统性、层次性的把控和引导,创造固安市民温馨的生活环境和有固安特色的城市色彩。
关键词:城市色彩;规划设计;色彩;城市景观
1固安县城市色彩规划的相关背景
城市色彩环境是人们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体现城市面貌、城市特色,也表达了城市蕴含的精神气质[1]。城市色彩包括自然色彩和人文色彩,各座城市的自然色彩类似,但极具多样性的人文色彩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面貌、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固安县的城市色彩受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传统文化及城市产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色,包括固安的产业特色、传统文化及京南文化的延伸等。根据固安县城市色彩的现状,笔者对其进行调研和色彩数据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规划方法。
1.1规划目标
固安县色彩规划的目标为:明确城市色彩主题,为创造和谐的固安县城市色彩提供依据,突出绿色、幸福、活力的城市精神气质,塑造有固安特色的城市色彩环境。
1.2城市色彩现状
色彩现状包括土地、植被等自然环境色彩,建筑物、广告及其他人文色彩;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和一定历史文脉的建筑等色彩的信息收集等。
1.3现存问题分析
经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及现状色彩的采集和分析,固安县城市色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1.城市色彩主题性不明确,缺乏特色;2.部分楼体立面色彩不协调、对比过于强烈;3.地面铺装色彩、形式单一、缺少变化;4.商业广告色彩杂乱、大小不一、遮挡建筑立面等。
2构建有固安特色的总体色彩定位
2.1基调判读
城市色彩实际上是一个地区内在文化特征的外在体现,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性和民族性[2]。通过固安县的传统色彩、地域色彩、京南文化的延伸、现状色彩等进行分析,对固安县的色彩基调有明确的判断,确定色彩的主题,从而通过色彩来表现固安县城市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色彩规划的主题为:中高明度、中低彩度的暖黄色系为主,塑造有活力、舒适、和谐的色彩环境,打造宜人的“新兴产业宜居城市”,引领城市环境提升,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图1)。2.2规划原则此次色彩规划的原则包括:(1)配色原则——统一基调,秉承文脉、彰显特色、服从功能。(2)控制原则——采取片区、轴、点相结合的方式,对固安的城市特色作一个总体的引导与控制。
2.3总体设定
对城市色彩进行“面——轴——点”相结合的多级别色彩控制管理体系,明确重要色彩片区、色彩景观轴、重要色彩节点层次结构,并将永定路作为固安县中心城区的核心轴线。
3城市环境色彩具体控制方法
3.1城市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是城市色彩景观的主体部分,即主导色彩,直接影响城市色彩环境的质量[4]。为实现统一、协调的城市色彩,本次色彩规划将建筑色彩按照不同层面进行划分,从面——轴——点三个层面,将建筑色彩划分为城市色彩分区、重要色彩景观轴及重要色彩节点的形式,进而对建筑色彩进行控制和规划。
3.1.1.城市色彩分区
根据各区的主要功能属性、历史文化积淀、发展定位等将固安县主城区分成宜居生活景观色彩片区、绿色居住景观色彩片区、现代产业园景观色彩片区等(图2)。根据对各片区的功能、色彩现状、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对各片区有不同的色彩定位,具体以宜居生活景观色彩片区为例:宜居生活基地景观色彩片区位于城区的中心位置,即老城区,此区域应保持传统风貌、空间机理,展示城市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营造老城区温馨、舒适的传统景观风貌和城市色彩。对此片区的建筑色彩应有组织地进行改造和整治,使之与老城色彩达到统一协调,对此片区建筑色彩的分析(图3)。主体色分析:主要以暖色调为主,主体色以中高明度(5.0~9.0)为主,其数量占总数的75%;彩度则以中低彩度为主,彩度值在4.0以下的色彩达到总数80%。辅助色分析:主要以暖色调为主及少量蓝绿色玻璃。辅助色以中明度(5.0)为主,其数量占总数的44%;彩度则以低彩度为主,而彩度值在4.5以下的色彩达到总数的55%,其余部分为中高明度、无彩色系的白、灰色。以上分析表明宜居生活景观风貌区内建筑的主体色和辅助色整体呈暖色调,黄色(Y、YR)所占比重较大,而且明度偏中高,彩度中低,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心理感受[5]。对此片区进行推荐典型色(图4)和色彩数据值推荐(表1):
3.1.2色彩重点控制地段
(1)城市色彩格局中的重点控制地段“一轴、两带”,作为承载“色彩重点控制地段”的重要载体,成为固安县的城市色彩核心轴线。(2)色彩分区内的重点控制地段分区内重点区域、重要功能性街道作为片区色彩控制的重要载体,成为片区色彩的轴线。城市层面的重点色彩控制轴,即永定路景观色彩轴作为固安县的色彩核心轴线,是过境车辆人群对固安城市色彩最直接的感受途径,固安城市色彩的重要体现区域,因此对永定路色彩轴的色彩控制要求相对严谨(即为严格控制区);而片区层面的重点色彩控制轴则面临使用和观赏的人群大多为固安县本地居民,且居住建筑色彩应偏暖,为固安居民营造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即为一般控制区);其他区域色彩也应注重城市整体色彩的协调。
3.1.3重要节点色彩控制
片区内功能区的重要节点或标志性建筑周边地区,也是形成城市色彩印象的重要区域,如火车站、交通广场节点等,主要对节点部位的建筑进行色彩控制。根据参考分区的色彩定位和推荐色数据值范围(每个色彩片区均提供典型推荐色);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取色(表2),按主色调、辅助色的方式进行搭配与组合,取色范围内进行调整,并根据具体的色彩构成方式进行色彩比例和要素控制。
3.2其他城市色彩要素
其他城市色彩即城市色彩中的辅助色彩,包括灯光色彩、构筑物色彩、铺装色彩、城市家具色彩、广告色彩、植物色彩等,这些色彩对城市色彩虽不起决定性作用,却是和谐的城市色彩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色彩在同一的色调基础上,赋予城市色彩更多的'变化性、灵活性、特征性。亮化的色彩定位表述为:黄、白两色为基调,以蓝色系为辅助色,其他色彩为点缀。具体亮化模式为“片区亮化、重要景观轴亮化、重点区域亮化”。1.片区亮化主要以投光照明、LED商业亮化为主,内透光照明为辅,局部可使用轮廓照明(具体根据各片区功能进行调整);2.重要景观轴亮化色彩以黄色系、白色系两色为基调,投光照明与轮廓光相结合的方式对沿岸绿化、堤岸及步行道路进行基本的亮化处理;3.重要节点建筑亮化,照明方式为:以投光照明为主,辅以点照明和线照明,强调照明区域的完整性。
3.2.1灯光色彩
结合固安自身特色,以城市住宅、办公建筑的内透光作为城市亮化的背景,形成祥和的氛围;以重点街道和重点区域的亮化为突破点,利用多色调搭配、多样式的亮化手段,形成固安县同一色彩、富有变化的灯饰亮化特色。
3.2.2构筑物色彩
构筑物的色彩可根据总体基调,选择邻近色(黄、橙色、红色等)以突出城市主题,增强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3.2.3铺装色彩
不同地面铺装材料的应用中,应注意同一色系、近似色调的配色、配合;如果使用的色调增加,则造型要素的数量应减少;整体色调要与片区色调统一,谨慎使用对比色调和。
3.2.4城市家具
在城市色彩片区或色彩控制轴范围内,应尽量保持片区色彩的同一性,建议采用金属材质或木质,配以中高彩度颜色进行局部点缀,现代感十足且极具艺术趣味。3.2.5广告色彩注重广告色彩与建筑色彩的协调,减少大面积浓艳广告对建筑立面及城市色彩环境的破坏,避免张贴广告的“争奇斗艳”,保证城市色彩的和谐与统一。3.2.6植物色彩城市绿化在保持城市四季常绿的基础上,采用地方性植物色彩才能彰显其种植特色、绿化品味。植物色彩设计同样遵循着统一、谐调、均衡和韵律的原则。
4城市色彩管理和维护
4.1编制《固安县城市环境色彩的管理导则》
将规划文本以简要明晰的文字或图标形式来说明如何控制色彩的选择和设计,实现色彩管理的合理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4.2城市色彩的维护
由于材料的使用年限、光照、雨水的冲刷等都导致了建筑材料的褪色、剥落等现象,对城市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定期维护和及时修补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对城市色彩做好规划的同时,要全方位考虑实施后的色彩质量、可持续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发展特征,综合考虑现状,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6]。根据城市色彩的系统性、层次性等特征,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城市色彩进行整体把握和局部控制引导,通过科学系统地规划,统筹安排、合理控制、有效管理,才能改变城市色彩嘈杂无序的现状,实现城市色彩、城市景观朝着和谐、明晰、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京红.城市色彩:表述城市精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2
[2]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市:东南大学出版社,:23-46.
[3]崔唯.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11-212.
[4]邢加满,王艾馨.设计[M]--浅谈宁波的城市色彩.北京:中国工业设计协会,.7.
[5]陈飞,郭长升,徐峰.理想空间:51城市美化专项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6
[6]孙旭阳,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75-83.
生态视域下城市水景设计研究论文
水景设计中经常种植芦苇,其目的旨在吸引与芦苇相关的鸟类、提供水鸟筑巢点、提供植物水处理系统的组成部分、提供土地保护免受侵蚀。芦苇可在柔软或是贫瘠的基质上生长,尤其喜好含有高养分的土壤。该物种可以容忍相当高的盐度,可生长在潮汐河口和微碱地,以及淡水沼泽。根据芦苇植株的年龄和原产地,其耐盐性可能会有所不同。芦苇的最佳生长地点是在浅淹没区即小于1.5m水深的区域。芦苇具有长且粗壮的匍匐根状茎,以根茎繁殖为主,其根茎在地里伸长交缠;在适当的条件下,单一的芦苇植株每年以1.5m及以上的速度蔓延生长。在景观设计实践中创建苇地栖息地与设计苇地处理系统是2个比较常用与先进的设计方法。常见的香蒲和芦苇在浅滩和富有营养的湿地中是具有侵略性的。因此在需要精致水生植物造景或是有其它特殊景观要求的区域应该谨慎考虑与设计,一旦其群落建立起来且没有采取适当的生物控制措施,芦苇和其它一些野生自然植物可能会蔓延至湿地的每一寸土地。限制植株自然传播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在种植区的周边建造水渠并保证水位超过植株生存的极限水位(普通芦苇和香蒲的生存极限水位为1.5m深,因此控制水位>1.5m);通过实际工程试验,3m宽的控制沟渠即可满足此用途的要求。城市水景中的生态小池塘设计通常采用控制芦苇类野生物种的蔓延生长,其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比较显著。
丰富的水生植物对建立健康的水体生态系统是很重要的,主要表现在:水生植物群落是水体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水生无脊椎动物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是低栖无脊椎动物的碎屑食物,供其分解食用;是鱼类的庇护所;为各种草食性鸟类提供食物。一般来说,水生植物生长快速,适应新建栖息地的能力较强,并且对于后期的人工养护管理需求较低。大多数水生植物物种都可以生长出独立的小植株,从母株分离后随水流飘走,并且许多物种在适当的条件下会产生大量种子,种子和小植株随水流或通过水鸟的脚、羽毛及粪便寻找到适应生存的孤立水体进行繁衍生长。考虑到水生植物的侵略性,在一般情况下,应努力排除植物群落中的所有非当地水生植物。例如,加拿大水草经常被认为是一个问题物种,这是一种充满侵略性的物种,能迅速支配小型水生植物的栖息地并损害其它生长。控制水生植物侵略性的最好办法是在引种之前避免类似物种的进入。但是,具有侵略性的水生植物也不是不能被设计和应用,如果应用与控制得当,该物种群落也能为无脊椎动物和两栖动物提供栖息地,并在补充水体氧气方面作用很大。
自然的城市水景驳岸与水景的开放水域是相互补充的,水域边际为生物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这些栖息地可以支持一系列色彩缤纷的野花生长,同时也支持了许多无脊椎动物的生活。建立和维持地被花卉植物的多样性是建造边际植物群落的关键,在初期建设时需要快速覆盖地面以排除不良杂草的侵入。在确定设计与引入边际地被植物是合理的方案之后,考虑所选择的地被植物品种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品种选择主要有2个主要因素决定哪些品种适合种植在特定地点上,即土壤类型和该地的设计目标。土壤类型:土壤养分状况对其所供养的植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潮湿并且营养丰富的土壤会被生长迅速的植物物种所占领,降低此类型土壤中的高养分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该地应选择引入高大健壮的品种;贫瘠土壤更适于低矮且多样化的地被品种。设计目标:在土壤养分适宜的条件下,植物的品种应遵循该地的设计目标,对于植被结构、植物种群的多样性,以及可选用植物物种,动物是有其特殊的选择权的。乔木和灌木被引入到城市中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里只讨论乔木和灌木在城市水景中的价值和意义。林地是非常重要的栖息地,是天然的隔音屏障,能屏蔽外界的干扰活动,减弱与遮挡强风,是一些湿地物种的重要补充,也可作为许多野生动物的生态走廊。沼泽和草原植物、乔木和灌木的选择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的设计目标和土壤特性。对于乔木和灌木的种植区域应该慎重选择,不要把乔木种在可能会引起结构问题的地方,如防水层顶部,或是临近大坝与河道驳岸结构的地方。乔木的根系需要有足够的空间用于生长,因此在播种或移植的时候应该提供植株的生长空间,例如最好沿河种植乔木的时候保持乔木距离河道驳岸12m的生长距离。
大多数城市水景的管理关注的都是如何保持植物群落结构和维持植株生长,而该文则基于食物网原理探讨各种管理城市水景植被的方法。在城市水景的生态设计中,设计栖息地、恢复食物网是很重要的措施,一些物种对于水生植物的要求较为严格,例如蜻蜓需要有能够生长在适宜水位的植株以供蜻蜓幼虫攀爬和蜕变的环境;而许多水鸟一方面喜欢有植被的地方筑巢,另一方面也喜欢在无植被的驳岸上休憩与水中觅食。因此针对不同的设计目的'和现地要求,在对植物的控制上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同的。
控制水位。水位的控制为水景管理提供了很多好处,同时敏感的水位控制也是最简单和最有效的管理湿地植被的工具。大多数水景植物都将会受益于特定的水文状况,部分植物由于无法忍受水位变化或涝死或枯死,因此每次水位管理控制都将使得一些植物受益和一些物种被限制[5]。陆生植物通常不能容忍水涝,在5、6月连续2~3d的水涝就可以被淹死;但部分高大的、健壮的植物如荆棘,则需要长期或反复水淹才能使其死亡。利用水位控制设计“鸭沼泽”就是一个生物控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案例。设计建造一个凹浅的盆地,坡比控制在1/20~1/100,如此的缓坡才能保证水位下降时有大面积的潮湿河泥存留。盆地在冬季时达到最大值,平均可容纳水深0.3~0.4m;在夏天进行排水管理,露出泥土,促进1a生植物的生长;春天和秋天通过控制水位可以达到对水景植物的控制,部分陆生植物死亡,种子和无脊椎动物得到释放。该盆地的设计不仅为涉禽类和野鸭等提供了觅食条件,水位以上的岛屿还可作为越冬野禽的觅食之处,也可以通过铺设木瓦来吸引金眶鸻和燕鸥筑巢或种植供野禽食用的植物来吸引野生动物。自然生长的水生植物其根系均生长在水里并且生长能力旺盛,通过有足够面积的漂浮在水上的叶面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因此从理论上讲如果此类物种的生长季是在洪水的高峰期,叶面被水涝淹没,那么就会造成植株的死亡。对于普通芦苇丛来说,大规模的死亡一般发生在持续洪水泛滥1周之后。高大的水生植物如成熟的芦苇或香蒲其植株能够长到3m,如果需要通过水位来控制其种群的生长是不切实际的,并且由于芦苇强大的根系和萌蘖性,如果试图希望在芦苇新芽生长的时候进行水淹以达到控制种群的目的也是不太容易的。由此,经过实践,改进的方法可以采用在芦苇生长季节将植株剪短,然后用控制300mm的提升水位进行淹没,如果把植物高度剪到水下则能控制植物种群,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植物控制技术。
锄草和放牧。以禾本科、莎草和灯心草占主导地位的栖息地,通常通过锄草或放牧来进行维护。在这类栖息地中大多数的禾本科和莎草是多年生植物,因此通常不会因为与1a生植物竞争而死亡。但是,如果不进行养护管理,这类栖息地却能很快变得矮小和没有营养。锄草可能是更精确的选择,根据目标物种的不同锄草有时间、面积及高度的控制,同时锄草也可以被广泛用来控制各种植被类型。从另一角度看,精度不一定只是优势,许多动物物种,特别是多数无脊椎动物则需要生存在通过自然放牧而形成的不规则植物群落结构中[4]。
燃烧。燃烧这种植物控制方法通常用来管理水景中的生态泥泽和水洼。结合锄草和放牧,燃烧有助于防止植物垃圾的形成,减缓植物腐朽物的堆积。但是,燃烧是一种强烈的技术手段,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使用,在制定植物控制设计方案时要综合考虑、谨慎采用。燃烧会引起一些植物物种的变化,导致植物群落中物种结构的改变,同时一些无脊椎动物和苔藓类植物容易受到影响。进行燃烧最好是在晚冬,此时大部分植物是枯死的,地面冻结,从而燃烧只限于地面的表层,且燃烧速度应快。
修剪。修剪包括砍伐树木和灌木丛,促进植株再次发芽,即使是有病害的树木,除了松柏类,有从被砍下的树桩上再生的可能性。每隔几年修剪树木和灌木丛的植物都可以促进植物茎叶的生长,在视线受阻的地方,此技术是非常有用的。修剪也可以用来延长快生树种的生长寿命,如赤杨木。一般情况下,修剪是在冬天进行的,对于大区域的植物群落,修剪是必要的植物控制手段,可以通过修剪确保新生长的茎干,枝叶得到足够的阳光,促进植株生长。2.5对于捕食者的控制在制定保护目标时,可能目标物种会受限于优势物种或是与该目标物种存在竞争关系的物种。面对此类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是选择合适的地点或是减少侵扰物种的栖息地以使得目标物种成为优势物种。但是所有对捕食者的控制应该遵循法律,尊重人道,并且要注意确保不会因为人为的疏忽而导致动物的死亡。2.6生物控制生物控制通常指通过控制食物网中的某些特定物种或群落达到控制局域生态系统的目标。在这个新的研究领域与方法中,针对水景生态系统的研究大多数的试验都是基于控制鱼类数量来实现设计目标的。在局域水生态系统中,鱼类是捕食者或是消费者的角色[2],但是通过控制鱼类的数量达到控制局域水景生态系统的目的,其收益往往很短暂,并且鱼类的迁徙需要每隔一段时间重复1次,人力成本较高。生物控制的另一种形式是使用草鱼控制水生植物。草鱼适合生存在温水中,水温在20℃,并且该物种只能被引进到封闭的水域中。
在城市生态水景设计中,设计师们对于植物群落的选择与建设高度重视,并通过了大量的试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广泛的水生植物群落被试验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水景用地上,结果表明,能够适应城市水景生态环境、生长良好并且维护管理需求较低的植物包括草芦、宽叶香蒲等。这些人工种植的城市生态水景系统同天然的湿地一样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实际效果确认了城市生态水景系统在水处理和鸟类栖息地保育上都有重要贡献。总体来说,通过建造城市生态水景系统已经受益于这些大型水生植物系统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安全可靠的好处。但目前为止,城市生态水景系统由于规模较小的原因,没有具体恢复和形成完整的食物网系统,只是吸引了少部分鸟类和鱼类,但是随着经验的增加和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将会逐步创造出更具价值的城市生态水景系统,为城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很好的促进作用。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策略研究论文
摘 要:介绍了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说明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木原则,并讨论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具体对策,提出合理的建议,供有关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设计原则
1 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史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对这种技术的最佳搭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索,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能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竹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2)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3)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应考虑建筑物周边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建筑物室内环境对居住者健康的危害等因索。
2 生态建筑的技术策略
由于生态建筑的理论起步的时间并不长,其设计建造涉及到众多的学科,运转实施起来就更加复杂,所以虽然有上述一些成功的范例,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其设计和建设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生态建筑是一新生事物,新理论、新材料层出不穷,但并不意味着其设计和建造必须采用高、精、尖技术。国外确有一些生态建筑移植了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新科技,但也不乏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的做法。对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取舍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在发达国家具有良好效果的生态建筑技术,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不一定是可行的方案。在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当结合自己的工业发展水平、建造技术和材料,探索符合各自国情的生态建筑建设技术和方法。
从建筑设计角度看,生态建筑的基木技术策略,应当重点考虑规划选址合理,顺应气候条件。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选择可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优化空间组织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能源;提高材料热工性能,实现建筑隔热、防晒和保温,降低空调能耗等空间设计和构造设计方而的措施。生态建筑是一个技术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节约能源、污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并不是建筑专业的内容,需要专业工程师配合工作。
3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环境之中,组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应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生态建筑历经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方法。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种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尊重自然的原则: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减少对原始自然环境的变动。
整体优先的原则: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暂时性的利益必须服从长远的持续性利益。
经济性原则: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提倡“4R”原则。
乡上化原则:延续地方文化和民俗,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结合地区气候地形地貌。
安全性原则:社区环境设计不仅要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安全,还要考虑突发情况下的安全。
方便性原则:社区环境对居民提供的方便性服务主要体现在社区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服务方式的便利程序上。
舒适性原则:一般应当保证居住区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安静无噪声,宽阔的绿地和活动空间等。
4 继承历史而融入城市
城市不仅是人类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文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城市建设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文化链条要衔接好,因此不可切割城市的文化,要妥善保护保存历史风貌,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进行开放式设计,使建筑融入城市轮廓线和街道尺度之中,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和生活惯例,保留居民对原有地域的认知特性,使建筑与城市和谐。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避免窒息环境,使所有构成元索在共生中蕴含共性的文化及价值取向,在多彩的象征意义中丰富城市形象。
5 结语
生态设计思想是人类对20世纪造成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生态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建筑师应对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丰富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开拓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可以预见,生态建筑将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中国建筑师理应将生态原则整合融汇到建筑创作中,在实践中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学习国外的经验,以适合自己国情的方式克服环境危机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创造出真正可持续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韩继红.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上海绿色建筑示范楼技术集成体系[J].住宅科技,,(4).
[2]@蔡镇钰.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J].建筑学报,,(7).
[3]@胡永东.对生态建筑的认识及设计要点[J].工程与建设,,(2).
弹性城市及规划框架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脆弱,而城市化的进程虽然使得城市综合发展快速进步,但是城市的弹性能力却相对较弱。我国自从提出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后就特别重视弹性城市的发展,弹性城市的规划是保证城市生命力旺盛的具体表现,因此为了提高城市的弹性指数,我国近几年来特别关注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尤其在一些自然灾害多发区,还保留着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为了保护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在自然灾害多发区,一些新城的建设就特别的运用了弹性城市的理念坚实规划的。
[关键词]弹性城市;规划框架;策略
引言
人类出于自觉趋利避害的愿望,都愿意生活在弹性指数较高的城市,一来是这样的城市会给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二来是这样的城市无论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还是政治环境的条件要好一些,且应对灾难的恢复能力也要强一些。我国的人群聚集地就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城市弹性规划选择的重要性,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综合应变能力强,因此人口密集,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弹性规划比较弱,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政治环境、经济条件都相对落后于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人口稀疏,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人口集聚程度高的国际化大都市,在经济、政治还是社会安定等各项指标的具体表现上,都是弹性指数较高的典型代表。
1、弹性城市概述
1.1弹性城市的含义
弹性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适应新环境,遭遇灾后的恢复能力快,并且偶发的灾难不足以影响该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这样的城市一般具有经济能力强、政治环境安静、社会环境和谐的特点,因此城市的承受能力、弹性能力和再造能力都要强一些,这也表现为弹性城市的三个具体阶段。当城市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果城市能够自身毫不费力的消化外部环境带来的变化,这就说明城市的承受能力强;当城市的外部环境增加大的压力,城市还能够自觉的进行自我调整,应对变化,就说明城市的弹性指数高;当城市面对的变化程度再次加深,外部环境施加的压力不断增加,城市还能够井然有序的发展,这说明城市具有很强的再造力。弹性城市的三个表现阶段的`应变能力和该城市的经济、社会、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要提升城市的弹性指数,就要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抓起,提高城市在这三个方面的自我调节力,从而促进城市的弹性能力增强。
1.2弹性城市的发展原则
弹性城市的发展原则是在它的三个表现阶段中体现出来的,主要围绕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规划和建设。要发展弹性城市,提高城市的弹性能力就要遵循多远化发展的原则、模块化经济发展的原则、社会资本的独立性原则、经济发展的特色性原则、允许符合性原则、信息渠道畅通性原则和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性原则。城市弹性能力的提高要遵循以上七条发展规划原则,努力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弹性城市的规划框架分析
2.1自然环境的脆弱性
弹性城市的建设规划主要以提高城市的应变能力为前提,城市的自然环境应变能力是弹性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指标。从国内弹性城市建设的例子来看,自然环境是影响城市弹性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的自然灾害应对系统是否发达,是衡量弹性城市的首要条件。如果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系统不完善,将会给城市的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作用。提高弹性城市的自然灾害应变能力就要充分考虑城市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从提高城市自然环境的脆弱性着手改变。城市的自然环境脆弱和城市所处的地形地域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城市的弹性能力,在城市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考量如何降低地势和地域气候对于城市的冲击。再分析好影响城市脆弱性的自然环境因素以后,就要在规划建设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抗干扰力,按照长远规划的方案有效的改善城市自然环境的脆弱性。
2.2经济环境的脆弱性
我国的经济环境在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以后开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这就使得各行各业的经济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经济好的时候国民经济各方面整体提升,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损失严重,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无一幸免,这种局势更多的发应在大、中城市,经济危机严重的时候使得各行各业裁员严重,而大、中城市的生存压力比较大,因此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和经济发应。弹性城市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城市的经济独立性强,城市的弹性能力就越强,而城市的经济独立能力差,城市的弹性能力就越弱。因此在规划提高城市的弹性能力的时候,应该将城市的经济独立指标纳入一个重要指标。虽然综合性的经济发展能够快速的拉动国民经济大环境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有很大的危险性。城市在发展综合性经济的时候,还要逐渐建立起城市的模块性经济,鼓励企业发展模块性经济。对于有实力发展模块经济的企业,政府应该给予鼓励政策,以提高城市的弹性能力,建立弹性城市的榜样。
2.3社会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脆弱性
城市的社会维度和空间维度体现在城市的结构发展和社会资本等方面,城市的弹性能力强弱和这个城市的人口工作结构有着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也能够影响城市弹性能力的强弱。当城市的经济结构主要以中、青年的男性劳动力为主的话就说明城市的社会结构发展不平衡,城市的经济压力大,城市的社会公共压力大。相反,城市的劳动力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城市的社会公共压力就小,城市的社会维度和空间维度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强。
2.4城市系统的脆弱性
弹性城市的城市系统综合指数一般比较强,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小,社会发展秩序相对和谐,城市的自然环境抗风险能力也要强,就说明城市的弹性能力强。要避免城市系统的脆弱性,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能力,引导城市经济向模块化转变,制定公民应该遵守的社会和谐发展的规章制度,不断加强城市的公共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公民和企业也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共同努力,降低城市系统的脆弱性。
3、结语
简而言之,我国弹性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在弹性城市规划整体的框架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弹性城市。
参考文献
[1]黄晓军,黄馨.弹性城市及其规划框架初探[J].城市规划,,39(02):50-56.
管窥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论文
一、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概念和价值
1.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设科学的、实际的和起点高的生态型城市,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人文和生态等的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将其置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能够为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遵循符合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还需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设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及规模样板。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人类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相互和谐。
2.生态型城市规划存在的价值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及对城市进行生态型规划,对社会的发展都存在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利用本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形成合力的发展规模;第二,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对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紧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降低了城市发展的阻碍力度;第三,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健康文明的消费环境,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体系;第四,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同时带动了城乡建设,为生态文化城市的形成创造了环境;第五,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推进了生态产业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发展;第六,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确保了生态经济的首要地位,保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七,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协调了自然和社会的整体需求,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二、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遵循的基本原则
1.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城市承载力原则,指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系统对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强度的承载极限。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城市发展的规模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生态条件也存在着一定的极限承载力。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对其发展规模有一定的限制,为了保证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规划进行要求:第一,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环境的净化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质量,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因此,需要首先考虑环境的净化功能;第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将城市重点产业的数量、布局和种类,进行生态规划,确保产业的生态资源能够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第三,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济和技术水平、社会和生活环境等手段,来提高承载力;第四,合理调控城市人口数量,对城市布局和密度进行合理分配,这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要求。
2.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
环境经济学,即生态经济学。在早期曾经被称为公害和污染经济学,是一种经济和生态相互融合的一种交叉学科。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该交叉学科有效地对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进行融合,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还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城市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工生态环境复杂、消费系统庞大等的整体,具有较为薄弱的还原系统,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为了建设良好的生态型城市,需要将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建设城市的重要指导,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实现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并在遵循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系统,确保城市建设的生态发展。
3.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原则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自然资源的过渡使用和掠夺,导致较多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造成全球性质的环境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这种片面追求效益,不顾生态的行为,为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就需要强调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居民创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和整洁的生态型城市。
4.生态型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规划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而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发展空间的存在为生态系统的成长提供了基础。人们在遵循自然成长性原则的同时,还需要根据自然演变的规律进行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成长性原则,会确保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将城市的文化、历史、建筑、物质等作为一种生命形式,进行保护、更新和维护,是生态型城市成长性原则的重要表现。
5.生态型城市的个性原则
城市规划中,需要对气候、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确保能够突出每个城市的特点。同时,在生态化设计环节中,对城市的山、水和人文等特色进行凸显个性的建设;尤其是在对城市魅力、竞争手段和知名度等方面,也需要进行重点特征的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经济和环境的融合程度,确保能够很好的彰显生态型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个性色彩。三、结语综上所述,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将城市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将城市发展和变化作为建设城市首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深刻了解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从新的角度、新的时代,对城市区域性和生态型发展,进行研究和实践。建设出具有各地区域特点,以及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确保对市、镇、社区、乡村等的生态型发展,进行完美展现。
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思考论文
摘要:城市配电网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城市供电效果、城市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城市供电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配电网尤为必要。基于此点,笔者以高可靠性要求为准,就如何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配电网,使其长期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城市建设;配电网;规划设计;可靠性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快速落实的情况下,我国对配电网的功能、供电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要想实现城市配电网功能能力的增强、供电质量的提高,就需要以高可靠性要求为准,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规范、标准的进行城市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如此才能够保证城市配电网满足城市供电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电量。基于以上内容,本文笔者以城市中压配电网为研究对象,思考高可靠性要求下城市中压配电网的规划设计。
一、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指标的分析
以可靠性要求为准来进行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首先要确定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指标。因城市不同地区的配电网运行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分区分解城市配电网的可靠性指标是非常必要的。分区分解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指标的具体做法是:依据城市各个地区分配情况,来科学的分解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指标,进而可以得到标准的城市配电网可靠性考核指标;明确城市各个地区配电网故障所引起停电事故的次数,分析各个地区配电网公用馈数与城市配电网公用馈数总和之比。基于以上了解的情况,根据城市各个地区配电网运行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设计各个地区配电网,提高各个地区配电网运行质量,以实现整个城市配电网运行水平的提升。当然,要想基于高可靠性要求对城市配电网做出合理化、科学化的规划设计,还需要细化配电网可靠性指标,也就是定量分析和研究城市配电网电力用户数,进而了解电力用户的电力负荷情况,合理预测未来城市配电网电力用电用户数,进而预测随着用户数的增长,以及城市配电网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以此为依据来细化配电网可靠性指标,提高配电网可靠性要求标准,为科学的规划设计城市配电网做铺垫。对于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指标的细化,首先是采用收集近几年城市各个地区配电网电力用户的数量,将其综合在一起,得到整个城市配电网电力用户数。其次,利用所得到的城市配电网电力用户数量,绘制城市配电网电力用户数变化曲线图,通过在该趋势曲线函数内代入需要求得的未来点,来计算出用户数的预测值。再次,分析城市电力用户数增加给配电网运行带来的压力,确定可能影响配电网运行质量的因素,如用户带电接火作业、线路电阻加大、混合线路短路等。最后,综合以上内容的分析,预测电力用户数量、预测线路数量、预测配电网故障率、预测设备检修次数等,为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二、高可靠性要求下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的思考
1.中压配电网的接线的规划设计
城市中压配网接线规划设计中,以高可靠性要求为准,全面的分析城市中压配电网应用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压配电网接线容易存在的问题,进而合理规划中压配电网的接线路线、中压配电网的接线方式、中压配电网接线质量等方面,促使中压配电网接线规划设计合理,按照此设计方案设置的中压配电网接线良好应用,形成的环网稳定、安全、可靠。当然,要想使重要配电网接线规划设计合理,需要尤为注重接线方式的选择。目前我国城市中压配电网接线方式油三种,即双电源手拉手环网接线、多分段多联络接线、N供一备的接线。其中双电源手拉手环网接线是在统一变电站的不同主变压器引出两个环网电源点及备用联络点,连接断路器与纵差保护,促使主变电压器和线路受其控制和保护,如此可以使主变压器、母线、线路在发生“N-1”时依旧保持连续供电的状态。多分段多联络接线方式组成环网,电源点来自统一主变压器,可以使整个配电网的线路设计符合“N-1”的要求,如此可以使配电网不受“N-1”的影响,再加之纵差保护与断路器的应用,对配电网供电能力进行控制,使配电网一直保持在最佳的供电状态。N供一备的接线,是采用N条电缆线路连成电缆环网,其中一条线路作为公共的备用线路,如此可以使接线运行的灵活性、可靠性增强,促使线路灵活切换,以保证配电网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
2.考虑负荷预测对中压配电网的影响
为了规范、合理的进行城市中压配电网规划设计,笔者结合近些年我国中压配电网文献及设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负荷预测对中压配电网的`影响,利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对这个区域内的负荷增长作出精确的计算。其实,负荷预测是针对确定区域的密集度及负荷分布的程度,之后对各个配电网变电站的供电区域进行合理分布,并且必须及时和上一级配电网的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如此可以确定城市配电网线路的走向,形成配电网的接线形式,以及各个变电站之间联系方式等。由此说来,预测负荷是非常合理且必要的,其可以为城市中压配电网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城市的资源以及城市人口的相关信息的了解,是作为负荷预测的重要依据,根据以上方面的信息,具体计算城市电力方面的负荷,以此为准,规划这个城市配电网规划预测方案。另外,负荷预测可以与这个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将配电网规划所涉及的用地和站址落到实际规划中来,这样才能节约这个城市的资源,满足市民对电力的需求,进而获得更大的效益。
3.提出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议
配网闭环运行才能供应可靠的电能。但是如果这样,设施数目会远远超出输电网,增加运维负担。选取运行模式,首要就是考量投资及日常运维。例如:香港城市配电网采用多分段多联络接线中电网现有设备相对较少,可选闭环运行;至于其他城区,则选开环方式。对于面积不大并要求最可靠供电的区域,应当建造闭环。受到投资约束,闭环配网不可被广泛建设。如果选择闭环则要参照香港,选用多回路来构建总体闭环。这样做,兼顾可靠及经济。如果选择开环,适合参照N供一备的接线的途径来设置,看提高配电网自动运行水平。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输电网正在逐步扩展,但是配网却并不十分发达。城市内的配网缺乏规划,阻碍了可靠供电。深入调整产业,增长的电力负荷日益平缓。要参照区域发展的现有情况来选取适当的配网。经过对比可得中压配网的适当规划、设计思路等,可以提供参照。
参考文献
[1]邵志奇,艾芊.高可靠性要求下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思路及比较分析[J].广东电力,,26(5):19-22.
基于维持河流健康的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直接对城市河流造成了剧烈影响,如人们在城市河道整治中采用截弯取直、硬化河底及护岸等措施,使得城市河流中原有的自然水生态系统逐步退化,河水污染、河道淤积现象日趋严重.通过对河流健康生命内涵的阐述,分析了当前城市河道整治现状,提出了城市河道形态及河床、河床护坡和水体、河堤的生态修复方法等.
作 者:白世强 张春梅 卢升高 BAI Shi-qiang ZHANG Chun-mei LU Sheng-gao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刊 名:人民黄河 PKU英文刊名:YELLOW RIVER 年,卷(期): 28(8) 分类号:X143 TV882 关键词:城市河流 健康生命 城市河道 生态修复城市水污染现状和国内外水生态修复方法研究现状
摘要:该文在调研城市水污染现状后,对调研结果做出分析,并对受污染水域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对于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及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生态技术法,这些方法为景观水体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文中论述的生态技术法是对城市景观水进行水生态修复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实现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作 者:郭韦 王昱 王昊 马润水 GUO Wei WANG Yu WANG Hao MA Run-shui 作者单位:郭韦,GUO Wei(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河北,邯郸,056021)王昱,WANG Yu(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成都,610061)
王昊,WANG Hao(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116023)
马润水,MA Run-shui(邯郸市跃峰渠管理处,河北,邯郸,056200)
期 刊: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Journal:WATER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2)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 生物-生态技术法 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