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不同的图像传输方式在高速公路监控中应用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lage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试论不同的图像传输方式在高速公路监控中应用论文(共含11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lag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试论不同的图像传输方式在高速公路监控中应用论文

篇1:试论不同的图像传输方式在高速公路监控中应用论文

试论不同的图像传输方式在高速公路监控中应用论文

摘要:高速公路图像视频传输业务的发展经过了模拟传输和数字非压缩传输等阶段,近年来兴起发展的网络数字化视频传输系统已在我国高速公路中得到应用,迎来视频传输的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传输方式;模拟视频;数字非压缩;网络数字化编码

1模拟视频图像传输方式

早期高速公路中的模拟图像传输方式主要是采用点对点的传输方式,利用点对点光端机将视频信号转换成光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外场监控图像或收费图像。

此种方式缺点

1)传输距离短,组网方式不灵活,不适应多级联网,无法实现远距离传输。

模拟视频传输方式示意图

2)每个节点均需一芯光纤,浪费光纤资源,系统构成较为复杂,需要矩阵、视频分配器等各类产品组网。

3)设备基本无网管功能,系统设备后期维护较为复杂。

由于以上模拟视频光端机存在的缺陷,随着高速公路监控及收费系统的图像业务的增多,特别是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及联网收费的逐步实施,此种技术已不满足目前高速公路的日常业务需求。

数字非压缩视频传输方式示意图

2数字非压缩传输方式

此方式采用8bit/10bit数字时分复用(TDM)和光纤粗波分复用技术(CWDM)相结合的数字视频传输技术。将外场视频图像通过模数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光端机在光纤上进行多路复用传输,在端局通过局端机将数字视频图像还原成模拟图像信号进行实时监控。数字化的监控图像避免了传输过程中的非线性失真,图像质量较好,且多路图像可复用进一芯光纤传输,提高光纤利用率,节约了光纤资源,采用节点光端机级联式组网方式,可实现多节点无损中继传输。但其仍需要编码器、视频矩阵及视频分配器等设备,网络结构较为复杂,不利于后期维护和网络升级。且其数字非压缩协议各厂家无法兼容互通,无法广域联网。系统网管功能有一定局限性。

3网络数字化编码视频传输技术

根据高速公路的管理体制对图像传输的要求,图像传输的层次是:现场图像――收费站――路段分中心――省监控管理中心等。

高速公路应用H.264编码图像传输方式示意图

目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面临着:

1)应急事件快速处理的要求,需通过对现场图像进行快速分析,快速响应以便进行快速地部署和处理。

2)全省范围内的日常运营管理调阅图像,并且需更好的面向公众发布图像,为公众出行提供实时道路交通状况,更好地选择自己的出行路线,缓解交通压力,保障交通顺畅提供方案。

此要求图像传输网络能够与高速公路通信专网进行很好的融合,使图像传输能够网络化,全网内实现视频图像的调阅查看,网络数字化编码视频传输技术为其提供了解决方案。

网络数字化编码视频传输技术特点:

1)视频图像处理IP业务化特点,采用H.264算法的对图像进行高压缩比,使视频图像以IP流存在,可在网内调用及面向公众发布。

2)视频采用双码流形式,现场摄像机出来模拟视频流经过H.264编码设备压缩编码成高码流与低码流。高码流视频图像用于监控屏或监视器进行实时查看,低码流直接在存储设备实现数字化存储。IP视频流利用IP OVER SDH技术实现在高速公路通信专网内传输。省去视频切换矩阵及视频分配器等模拟视频设备,可通过管理软件实现视频操作网络化(如组播和软矩阵切换),可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实现视频图像面向公众服务。通过SNMP(网络管理协议)实现对全网内个视频节点信号及设备的管理,如策略制定、现场及远端设备配置、运行状态查询及视频流操作。

3)主流的SAN视频存储特性,SAN全称:Storage Area Net-

work,即存储区域网络,包括存储设备、光交换设备及视频服务器。服务器与存储设备通过光交换设备相互连接,通过光纤链路实现数据传输。其数据的读写均基于数据块级别实现,性能优势明显。

4)标准、高质量的H.264编码压缩技术,其能够以更低的数字码流实现更高质量的视频图像,支持D1(720*576),HD1(352*576)等图像分辨率格式,D1格式适用于监视器及普通电脑客户端观看,达到DVD画面效果,同时可为交通事件检测设备提供视频图像进行事件检测,CIF格式可用于视频存储,节约存储空间。带宽适应性较强,同样视频质量需求,1.2M的H.264相当于2M的H.263,2.5M的MPEG2,减少对通信系统带宽的占用,更好的适用网络传输。

而在实际应用中,数字网络化编码图像传输方式下阶段面临着如下需解决的问题:

1)目前存在各家厂家的视频图像编码方式不同,编码后图像无法实现互编互解。

2)编码后的`数字视频图像以IP流在高速公路的通信专网内传输,对通信系统的带宽占用较多,当图像路数较多的时候其组播功能易引起网络风暴,造成通信系统瘫痪。

针对以上问题,根据目前建设及运营的经验,各厂家需互相沟通,开放其编码算法,共同制定统一的编解码协议,实现图像能够互编互解,对于管理范围内超过一定路数的视频图像设置相应的视频转发服务器,避免了全网内传输组播视频图像,造成通信系统的瘫痪。

综合上述各种视频图像传输方式采用IP数字网络化编码技术的图像传输方式具有了先进的优点,并已开始在高速公路行业大规模应用,是以后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且为方便后期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打造和谐交通,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篇2:GPS数据在图像传输中的应用

GPS数据在图像传输中的应用

以目标侦察系统为背景,介绍了GPs数据在模拟图像传输中的实际应用,包括GPS数据的提取方法和GPS数据与图像的叠加方法.在GPS数据的.提取部分,介绍了GPS定位数据的结构和GPS定位数据的提取办法;在GPS数据与图像的叠加部分,主要对其组成功能及软件控制中的关键步骤与细节进行描述.

作 者:尹君 李萌  作者单位:尹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

李萌(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刊 名:航天制造技术 英文刊名:AEROSPAC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V4 关键词:GPS   图像叠加   数据结构   行同步   场同步  

篇3:1394技术及其在图像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1394技术及其在图像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硬件资源,缩短开发周期,研制了1394-PCI的转接卡,实现了基于1394的高速图像传输系统。介绍了1394高速串行总线的特性及原理及1394-PCI转接卡的硬件、软件设计。

关键词:1394高速串行总线 1394-PCI转接卡 设备驱动程序

当今的计算机外围设备都在追求高速性和高通用性,尤其在进行图像数据处理和传输时,数据的大指、高速、实时性对计算机与外设的接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新型总线接口有两种:USB和1394接口。它们都支持即插即用,具有易扩展、使用方便、成本低等特点。但在任何USB系统中,只能有一个主机,最多可接127个外设,在全速模式下的传输纺为500kbps~10Mbps。而相比之下1394显得更胜一筹。它支持点到点的传输,消除了主机处理器/内存瓶颈,具有可升级性,支持400Mbps、200Mbps和100Mbps传输率,单一总线支持63个节点,由于1394总线的高速性和独立于主机的操作能力,使它成为高多媒体设备接口的首选。

1 1394技术

IEEE 1394起源于苹果公司,又名FireWire,是为家用电器研制的一种高速串行总线标准,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对速度要求很高的宽带设备的传输问题。(本网网收集整理)1995年12月,IEEE 1394-1994高速总线标准正式被IEEE标准委员会批准。

1.1 1394的主要特点

a.支持点对点传输。串行总线设备能自主执行事务,而不需要主机CPU的干预。

b.可扩展总线。可以将新的串行设备连接入总线节点提供的端口从而扩展串行总线。

d.热插拔。不需要系统断电就可以动态地加入或删除设备。

e.即插即用。每次加入或删除设备时,总线节点会自动配置,并且配置时不需要主机系统的干预。

f.巨大的映射至内存的地址空间。每个节点拥有256T字节的地址空间,每条总线上有16P字节地址空间。

1.2 1394原理

1394原理主要定义了以下几点:

a.1394总线的拓扑结构。1394串行总线的拓扑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环境:底板环境和电缆环境。不同环境间总线的连接需要总线桥。电缆环境下的物理拓扑结构是无环网络结构,由电缆连接各节点间的端口,呈分支扩展,形成树状或菊花状的网络拓扑。底板环境中物理拓扑是多点接入(multidrop)的总线,总线上分布着多个连接器,允许节点直接插入,通过仲裁使各节点享用总线。

b.1394的物理接口。1394设备通过标准的六芯线缆来传输信号,如图1所示。其TPA/TPA*和TPB/TPB*为一对差分模式的信号线。VP、VG提供8~40V的电源,可以通过它们给其它的节点供电。

c.1394总线协议。在1394传输中,支持等时传输和异步传输事务,并将每次传输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事和,有效地利用总线带宽。异步事务需要数据确认,总线协议要复杂些,它包括三种基本事务类型:读取、写入和锁定。每个事务由请求子事务和响应子事务组成。由于等时应用程序的性质,相关的总线事务十分简单,等时事务每隔125μs向目标节点发送数据并且需要任何回热。1394总线一共定义了12种事务类型的包格式,采用循环冗余校验(CRC)进行数据差错控制,有相应硬件和软件处理各类传输事务。

d.1394电源管理。电源管理涉及到单独节点或节点中元件的电源状态控制。1394定义了4种电源状态以及相应的CSR寄存器和ROM配置项,支持挂起/恢复机制,使节点在软件控制下处于低功耗。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图像传输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采用冗余备份的双路1394高速总线将数据传送给大容量存储器、数据加密器和信道编码器,如图2所示。

由于本地系统中普通采用PCI接口,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硬件资源,缩短开发周期,研制了1394-PCI的转接卡,来实现基于1394高速图像传输系统。该转接卡主要通过物理层和链路层控制芯片组实现,其中链路层控制芯片采用TI公司的TSB12LV23,支持开放主机控制器接口(OHCI)的.PCI接口芯片。

2.2 TSB12LV23/TSBAB03芯片组

TSB12LV23提供主机接口和物理层接口,实现CRC校验以及同步服务。在芯片中集成了中断寄存器、传送/接收FIFO和DMA通道。TSBAB03芯片完成1394总线协议中的物理层功能,实现仲载机制,对收发信号进行编码/解码。

链路层和物理层芯片的连接电路图如图3所示。

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包括1394设备驱动程序、动态链路库和应用程序。

3.1 1394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Windosw驱动模型(WDM)定义了驱动程序分层,以适应即插即用系统。1394系统驱动程序采用分层结构模型,其设备栈如图4所法。设备驱动位设备栈顶,通过发IRP给IEEE 1394总线驱动来与设备通信。IEEE 1394总线驱动为1394总线提供了独立于硬件的接口,并将一部分IRP传向端口驱动程序。

在分层模型中,1394总线驱动负责管理1394设备驱动程序与1394控制器之间的通信;加载及卸载设备驱动程序。设备驱动程序在功能层工作,它们不需要任何低层硬件资源,只需对总线驱动程序发请求,由总线驱动程序访问硬件来完成这些请求。

用DDK设计的1394设备驱动由4个模块组成:初始化模块、即插即用模块、电源管理模块以及I/O模块。

初始化模块提供设备驱动的入口点,从而将不同的IRP请求发向相应的执行模块。

即插即用模块用于实现1394设备的热插拔和动态配置。当总线驱动程序在加电或者添加/删除时检测到新设备,从设备中取出一个或多个标识符,用于检查所有可用的安装文件,发现合适的设备驱动程序。驱动程序被装入,调用AddDevice入口点,告诉它发现一个新设备,并创建功能设备对象(FDO)。总线驱动程序或者安装文件详细描述设备所需的硬件资源,使用仲裁器为每个设备分配资源。

电源管理模块负责设备的挂起和恢复。

I/O模块完成I/O请求的大部分工作。该模块定义了所需的I/O控制代码,从而为应用程序提供了调用系统驱程序的接口。

3.2 动态链接库的设计

由于Windows具有与设备无关的特性,不提倡与机器底层的东西打交道。如果直接用Windows的API函数或I/O读写指令进行访问和操作,程序运行时往往就会产生保护模式错误甚至死机,更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系统崩溃。用DLL技术可以方便地解决上述问题。而且DLL没有自己的堆栈,与调用它的应用程序采用有相同的堆栈式,减少了编程设计上的不便;一个DLL在内存中只有一个实例,使之能高效经济地使用内存;DLL的代码封装怀使得程序简洁明晰。

在1394 API动态链接库中封装了所有的1394请求命令,如异步读/写、等时读/写等,从而可以很方便地在应用级实现1394传输。通过调用DeviceIoControl向设备发请求,由I/O管理器构造一个1394请求块传给总线驱动程序;由总线驱动程序完成该请求或者请求进一步传给端口驱动程序,然后返回执行状态。

3.3 应用程序设计

在高速图像传输系统中,应用程序是控制数据流的中心。采用VC++ 6.0和DDK实现,主要功能有:获取视频数据源、检测1394设备、总线管理、分配1394地址空间、设备等时资源和通道、完成1394传输。一次等时传输流程如图5所示。

4 应用前景

如前所述,由于1394的高速、灵活和可扩展性,使其在很多方面都大有用武之地,其中包括大容量存储器、视频会议、家庭网络、高速打印机、娱乐设备等。而且由于数字广播、因特网、家庭数字网络和高带宽的视频/音频传输需求,使得IEEE 1394迅速发展。

篇4:1394技术及其在图像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1394技术及其在图像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硬件资源,缩短开发周期,研制了1394-PCI的转接卡,实现了基于1394的高速图像传输系统。介绍了1394高速串行总线的特性及原理及1394-PCI转接卡的硬件、软件设计。

关键词:1394高速串行总线 1394-PCI转接卡 设备驱动程序

当今的计算机外围设备都在追求高速性和高通用性,尤其在进行图像数据处理和传输时,数据的大指、高速、实时性对计算机与外设的接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新型总线接口有两种:USB和1394接口。它们都支持即插即用,具有易扩展、使用方便、成本低等特点。但在任何USB系统中,只能有一个主机,最多可接127个外设,在全速模式下的传输纺为500kbps~10Mbps。而相比之下1394显得更胜一筹。它支持点到点的传输,消除了主机处理器/内存瓶颈,具有可升级性,支持400Mbps、200Mbps和100Mbps传输率,单一总线支持63个节点,由于1394总线的高速性和独立于主机的操作能力,使它成为高多媒体设备接口的首选。

1 1394技术

IEEE 1394起源于苹果公司,又名FireWire,是为家用电器研制的一种高速串行总线标准,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对速度要求很高的宽带设备的传输问题。1995年12月,IEEE 1394-1994高速总线标准正式被IEEE标准委员会批准。

1.1 1394的主要特点

a.支持点对点传输。串行总线设备能自主执行事务,而不需要主机CPU的干预。

b.可扩展总线。可以将新的串行设备连接入总线节点提供的端口从而扩展串行总线。

d.热插拔。不需要系统断电就可以动态地加入或删除设备。

e.即插即用。每次加入或删除设备时,总线节点会自动配置,并且配置时不需要主机系统的'干预。

f.巨大的映射至内存的地址空间。每个节点拥有256T字节的地址空间,每条总线上有16P字节地址空间。

1.2 1394原理

1394原理主要定义了以下几点:

a.1394总线的拓扑结构。1394串行总线的拓扑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环境:底板环境和电缆环境。不同环境间总线的连接需要总线桥。电缆环境下的物理拓扑结构是无环网络结构,由电缆连接各节点间的端口,呈分支扩展,形成树状或菊花状的网络拓扑。底板环境中物

[1] [2] [3] [4]

篇5:浅谈COFDM技术在无线图像传输中的应用特性

浅谈COFDM技术在无线图像传输中的应用特性

本文主要介绍了COFDM技术在无线图像传输中的应用特点,与传统模拟无线图像传输技术对比突出的优点!以及该技术的应用领域.

作 者:吴恒 牛红喜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FORTUNE WORLD 年,卷(期): “”(18) 分类号: 关键词:非视距   抗干扰性   高速移动  

篇6: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应用论文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普及了网络信息技术,但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因而其区域内的传输技术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导致了信息通信水平的不同。

只有不断的提升传输技术的手段和技术水平,才能更好的为信息通信工程提供更加优质与安全的服务。

篇7: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提升,在我国的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越来越普及。

并且,传输技术也随之在进行着不断的发展与更新,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通信工程中使用传输技术有利于通信工程的建设,提高信息通信的质量。

本文先就传输技术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而后就同步数字系列、波分复用这两种传输技术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提出了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对于长途干线传输网、本地骨干传输网、无线传输的应用。

篇8: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应用论文

首先就传输技术的产品体积小、功能多、产品一体化的应用特征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而后就同步数字系列、波分复用这两种传输技术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提出了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对于长途干线传输网、本地骨干传输网、无线传输的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的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可更具个性化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Tm1为Sync精确发送时间,Ts1为Svnc精确接收时间,Ts2为Delay_Req精确发送时间,Tm2为Delay_Req精确接收时间,Dms、Dsm分别为主站到从站及从站到主站的传输延时。

t1、t2分别为平均传输延迟和主站与从站之间的时钟偏差,那么有。

三、基于周期通信数据延时的加密策略

t1、t2均需在同步过程中计算出,且其计算参数和具体应用有关,涉及多方面因素,本质上具有一定不可预测性,可以作为加密密钥的来源。

目前采用IEEE1588作为同步算法的主流实时工业以太网均支持基于TDMA周期通信方式,以EPA-FRT协议为例:在具体应用中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划分出不同的通信宏周期,并由同步完成后的主站根据一定的机制把不同的通宏周期分配给不同节点,在此通信宏周期内只有获得报文发送权的节点可以进行报文发送,其它实时工业以太网的周期通信原理基本一致。

平均传输延迟t1和主站与从站之间的时钟偏差t2在同步过程中产生,假设在主站第1次发送svnc同步报文,从站x第1次接收到主站发送的Sync报文,并记录下接收时间Ts1,此时主站并不知道该时间,从站需要把Ts1随第1个Delay_Req报文发送给主站,主站接收到从站x发送的第1次报文Delay_Req后提取Ts1,并作为第2次向从站x发送报文的加密密钥,从站在收到该报文后利用先前保留的Ts1进行报文解密提取相关信息。

此时从站已经获得了可以计算时钟偏差及线路延时的全部参数。

利用公式(3)、公式(4)计算出t1、t2,并与主站时钟同步,开始正常的同期通信。

从站x把计算得到t1、t2,随从站第2需要发送的主报文一同发送回主站,该报文利用Ts1作为密钥进行加密。

主站在接收到从站x第2次发送的报文后,记录下接收时间戳,并利用Ts1作为密钥提取t1、t2,而此时的t1、t2则作为下次主站发送给从站x报文的加密密钥或主站组播报文中给从站x报文信息的加密密钥,后续的加密流程依次类推,其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在周期通信中,每个通信周期需要更新一次线路延时及时钟偏差,并不需要单独的密钥产生工具。

只需在节点协议栈中各增加一个报文加密和解密模块,由于每次密钥的有效时间最多只有2个通信宏周期(主站发送加密报文,从站发送加密报文),每个通信宏周期可以更新一次各从站与主站通信的加密密钥,且第一次加密成功后,以后所有报文处于加密状态,形成了准闭环的自加密体系,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抗攻击性。

此加密策略和应用在多种实时工业以太网协议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篇9: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应用论文

一、传输技术的应用特征

1.1产品体积小

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之中,市场上的传输产品在制作时,正朝着体积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

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现已都离不开的手机、光纤接受器等用于传输信息的工具,其体积在不断的缩小。

通过缩小产品的体积不仅便于人们的使用和携带,同时还可以降低其制作的成本。

由此看来,通信产品及其电子设备在未来会发展的越来越小,越来越灵巧,同时还会兼具多种传输功能。

1.2产品功能多

现如今,手机对于我们来说不再仅仅只是用于接收信息与打电话的工具了。

我们可以挺过手机进行网络交易、邮件传输等等。

通信产品的将几个独立设备分别完成的功能集中到了一起,大大的提高其传输技术,实现了多个功能的综合应用,使其产品的性价比得以飞速的提升,同时也降低了相关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1.3产品一体化

在传输技术最开始应用的时候,通信设备就只能进行最基础的信息传输与信号的传送,通过多年的努力,现今的通信设备有了很多的功能,产品的一体化程度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产品一体化的实现,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价值,同时还能带动与之相关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相关的监督管理人员对传输技术及设备进行及时的管理,以便日后更好的改进与完善传输技术。

二、两种传输技术概述

2.1同步数字系列(SDH)

SDH是一套可以同步进行信息传输、复用、分插和较差连接的标准化数字信号结构等级,在传输的媒质上可以实现同步信号的传送。

这种传输技术有着较强的网管能力、其比特率是统一的,且具有自愈保护环等。

这种技术可以在帧结构中固定网络传输的信号,而后对其进行复用,最终在光纤上进行有效的传导,再由光纤分配器进入相应的光纤信号,后再经过通信设备上的支路卡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后,才可进入分插复用器中。

2.2波分复用(WDM)

WDM是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复用到一根光纤中来进行传送的,是一种光纤传输技术,这种技术进行数据传输的效率非常高。

不同波长的信号在同一个光纤上利用其合并器进行合并,在终端又利用分波器来分解这些信号。

同时,WDM系统与SDH系统还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差异就是,WDM系统在传输时不需要借助光中继,就可以实现光信号的长距离传输。

依据上述对这两种传输技术的简述,本文将SDH系统与WDM系统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归纳,如下表所示。

三、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3.1长途干线传输网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SDH系统凭借其强大的网管系统、灵活电路以及同步复用的优势获得了极大的好评。

但是由于这个系统对于信号的色度反观、色散、偏振膜的色散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使得SDH系统在长途传输系统建设时由于网络容量扩大致使其成本增加。

慢慢地,SDH系统的发展也就越发的缓慢。

相对于SDH系统,WDM系统在波分复用上的优势更加的明显。

因此,人们将这两种系统进行统一、有机的结合,进而成就了新的网络传输系统用于长途干线。

这种新技术不仅使得传输系统的容量进行成倍的增加,同时也最大化的降低了网络传输的成本。

3.2本地骨干传输网

一般情况下,本地骨干传输网中的重要节点都分布于该区域的县中心或者市中心,通过安装管道在市区安装光缆。

但是由于光纤资源的制约,利用SDH系统来实现传输比较困难。

但是,由于本地网络的容量相对较小,因而就可以采用WDM系统来进行本地网络的传输。

这种传输技术的使用,可以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网络的备份、维护、升级等方面的管理,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3无线传输的应用

无线传输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手段,它也属于通信工程中的一种,主要是利用电磁波来进行信息的传输。

利用无线传输的成本相对较低,且性能比较稳定。

现如今对于无线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无线传输技术与监控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对不同地点的信息进行及时的传输,并且能够在其终端形成视频数据的保存库,以便日后的检索。

同时,无线传输还具有较好的可拓展性,可以灵活的运用网络。

且不会对人们的住宅,办公区域造成影响,因而应用的十分广泛。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传输技术在未来将会更好的服务于信息通信工程。

我国近些年来在传输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的技术相比还存在着加到的差距。

因此就需要通过不断研究新技术,将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优势给更好的发挥出来。

篇10: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论文【1】

摘要: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开展的背景下,通信行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高阶段。

通信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通信技术,更少不了传输技术,随着信息通信工程规格的扩大以及功能结构要求的不断提高,传输技术也抓住了自己的发展机遇,在近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斐然成绩,尤其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认识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本文针对传输技术特点及常用传输技术,分析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为当前信息通信工程传输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传输技术 信息 通信工程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信业务的发展对传输技术有很大的依赖性。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通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确保能够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通信服务,必须要加强信息通信工程建设,并建立良好的传输网络。

1传输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传输技术按照传输信道的不同可以分为无线传输技术和光纤传输技术,两种传输技术在应用领域上有很大的区别。

其中光纤传输技术主要用于同轴电缆和对称电缆,另外在架空明线也比较常用。

无线传输技术则集中用于视距、天波以及地波传播。

光纤传输技术以光纤为传播介质,具有高宽带性、高可靠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信息高速公路中,尤其成为各个行业领域的地面传输标准[1];无线传输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实现信息传递,机动性强、灵活度高,被广泛应用于通信传输,并且在监控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凭借其技术和功能优势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传输技术只能够满足人们的简单需求,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信息传输要求的提高,传输技术也得到不断优化,现代传输技术可以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对信息通信技术的要求[2]。

目前,传输技术的应用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品的多功能化特点。

将多种功能集中在一台传输设备上实现传输产品的多功能化是多种业务结合的体现,是信息通信工程发展的必然要求,传输产品的多功能化可以极大地提高传输设备的利用效率。

另外,多功能传输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在适应和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减少了能源消耗,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第二,产品的小型化发展。

如今市场上的传输产品外型一般都比较小,这样便于携带,便于移动,便于安装,尤其是光纤接收器等产品的体积越来越小,外型只有手掌大小,甚至还要精小,一些对速率要求较低的光传输设备逐渐实现单板化。

产品的小型化、轻薄化发展可以减少产品生产的耗材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产品运输方面的费用,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提升了产品制造商的成本空间。

所以,传输产品的小型化、高性能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三,一体机的发展应用。

传输设备的一体机发展和应用是当前信息通信工程领域应用的重要特征。

通过对多个同等速率单板机的整合,一体机传输设备可以在同一个系统中实现对多个设备的监控和管理。

一体机传输设备不仅是对多个设备的组合,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系统对设备的配置进行优化,提高设备组合的整体利用率。

另外,一体机传输设备还设置有备用系统,能够结合信息的变化来控制程序的运行和切换[3]。

如今一体机传输设备开始广泛应用于局域无线通信网络中,一体机传输设备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了信息传输速率和局域网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减少了耗能和资源浪费。

2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常见信号传输技术

PDH与SDH:在数字传输系统中,有准同步数字系列(PDH)和同步数字体系(SDH)两种数字传输系列,准同步数字系列是在数字通信网的每个节点上都分别设置高精度的时钟,之所以称为准同步是因为每个时钟的精度虽然都很高,但总还是有一些微小的差别,不能称为真正的同步。

PDH设备在以往电信网中比较常用,尤其适用于传统的点到点通信,随着数字通信的迅速发展,点到点通信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少,PDH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电信业务和电信网管理的需求,于是便出现了SDH。

SDH是一种智能网技术,这种光同步网具有高速、大容量光纤传输技术和高度灵活等优点,而且采用统一的比特率和接口标准,便于管理控制。

WDM:波分复用系统(WDM)可以在光纤上实现对不同波长信号的传输,而且WDM带有光纤放大器,可以在不需要光中继的情况下实现光的长距离传输。

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是新一代的光传送网,可以智能化地、自动地完成光网络交换连接功能。

ASON是一种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自动发现,可以提供智能恢复算法和智能光路由的基础光网络设施,具有高可扩展性,而且设备各种功能的相互协调性体现了该技术的高灵活性。

ASON可以直接在光层提供服务,可以快速为用户配置所需要的宽度,并提供端到端的保护。

3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3.1传输技术在短途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在短途传输网络的应用范围有限,主要用作本地骨干传输网络分布于县级中心或市级中心位置。

短途传输网络线路多是以管道光缆形式进行铺设,多采用同步数字体系(SDH),本地骨干传输一般都是小容量传输,在城市比较发达的地方比较常用,在市区可以经常看到地下光缆的标志。

相比长途传输网络,不论在备份、升级方面,还是在管理和维护方面,本地骨干传输网都表现出极大的优势,而且比长途干线传输网采用的大容量干线――波分复用系统(WDM)价格更实惠,性价比更高[4]。

所以,同步数字体系应用于本地骨干传输网络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光纤资源的利用率。

本地骨干网络传输干线要实现光纤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在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基础上引入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ASON),在SDH网络基础上建立多个ASON,将每个ASON连接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的ASON网络,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是新一代的光传送网,技术功能强大,可以将利用原来的GDH或者G872将信号传送出去。

虽然这个方案具有一定可行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就是当前所采用的电信网络与ASON网络之间的相互融合不是很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基于这方面的具体应用,则还需要重点关于如何提高通信工程信息传输稳定性加大研究,以此促进这方面技术在实际应用发展,提高信息传输效果。

3.2传输技术在长途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相比短途网络干线传输,长途传输网络的覆盖面要广泛的多,所以对应用的传输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信息通信工程的建设中将传输技术与超宽带技术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无线网络的传输效率[5]。

在长途网络传输中,以往多采用的是SDH技术,SDH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较高,而且SDH网络传输中每个+MSC都相互间隔较长的距离,线路设置成本较高,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该技术方案的缺陷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将波分复用系统(WDM)引入SDH,两种技术的结合应用不仅可以让传输容量增加到原来的几十倍,同时也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成本,影响了信息通信工程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这项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波分复用系统带有光纤放大器(EDFA),光纤放大器的使用可以SDH中所需要的中继设备。

另外也可以采用WDM也ASON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两者的优势可以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不仅功能灵活,而且流量更加宽,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4结语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传输技术对信息通信工程来讲显得越来越重要,不断优化传输技术水平以及如何实现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高效、合理应用是信息通信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信息通信工程的传输载体,传输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大需要改进、完善地问题,所以还需要不断优化传输技术功能,以便为通信网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以上本文则对当前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有简要分析,以供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篇11:GPS在高速公路测量中的应用解析的论文

关于GPS在高速公路测量中的应用解析的论文

摘要:美国发明的全球定位系统具有高精度,运行速度快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测量的领域。随着技术逐渐的完善,应用的领域在逐渐的变宽,广泛应用于公路的工程中。本篇文章对口的特点以及发展的状态进行简要的分析,对该项技术应用于公路的工程进行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公路;测量;探析

高速公路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高速公路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这也就表现为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越来越频繁;对于高速公路项目的施工建设来说,勘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保障勘测的准确性,才能够为后续的设计施工打好基础,提升高速公路的应用价值,而这种勘测工作对于相关技术手段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GPS技术手段的应用就能够在高速公路的勘测中发挥出较为理想的作用和价值,其应用的优势也是极为突出的。

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多处于山区,其地形主要以丘陵为主,这也就给具体的勘测工作增大了难度,普通的实地勘测手段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测量效果,在准确性和实施难度方面都是极为突出的。在该工程项目的勘测过程中,就充分的运用了GPS技术手段,并且也发挥出了较为理想的作用和效果。

2控制网的设计和测量

2.1控制网的设计

对于该工程项目勘测过程中GPS技术的应用来说,控制网的布置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控制网的布置主要就是围绕着GPSE级网的布设进行控制,在具体的布设过程中可以直接按照GPSC级点进行相应设计,也可以通过先构建GPSD级网,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GPSE级网的构建。在整个的控制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比如“分级布网、逐级控制”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基本原则。

2.2控制网的.测量

2.2.1控制点的密度及点位选埋。在整个的控制网布置完成之后,就应该重点针对这一控制网进行有效地测量,这一测量环节是极为核心的,其直接关系到整个GPS技术的应用效果,对于这种测量过程来说,首先应该控制好点位的选择问题,保障控制点的选择具备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才能够提升其最终的测量价值和效果。详细分析来看,在控制点的选定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1)明确需要布设的控制点有哪些,这是保障其后续测量全面性的关键所在;(2)对于具体的控制点选择来说,一般应该控制在整个工程项目线路中心线的50m之外,如此才能够较好的保障其成像效果,;(3)对于具体的控制点布设来说,还应该重点针对相应的间距进行严格的控制,其实也就是针对控制点的密度进行有效地控制,合理的确定相关密度才能够保障最终的勘测准确性,一般来说,对于控制点的设定应该在线路两侧间隔设定,并且对于具体的间距也应该进行严格的限定,具体到GPSE级网中来说,其间距应该在500m以内才能够提升其最终的勘测效果,避免出现勘测不准确问题;(4)对于这种控制点的布设来说,一般不需要进行通视的控制,这也是GPS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优势体现,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位置点的布设来说,同样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5)针对确定好的控制点进行编号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对于GPSD级点以及GPSE级点的编号来说,必须要进行恰当的设计,确保其具备着较为理想的合理性和清晰效果;(6)对于这些控制点的选择和使用还应该重点从实地绘制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这种实地绘制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测量应用效果,尤其是对于CAD文件数据进行有效地保存和管理。

2.2.2观测仪器。对于该高速公路测量过程中,GPS技术的应用还应该重点从观测仪器方面进行有效地控制和把关,一般来说,在这种GPS技术操作过程中,主要应用到的观测仪器就是GPS接收机,本工程应用到了4台双频GPS接收机。

2.2.3GPS外业观测。(1)制定合理的调度计划是保障GPS外业观测准确性和合理性的首要前提,必须要得到较好的控制和优化。(2)选择恰当的GPS外业观测方法,本工程主要运用静态定位法。(3)在GPS外业观测作业中进行数据的采集应满足如表1所示的技术参数要求。(4)在每一时段内进行观测时,作业人员应(4)在每一时段内进行观测时,作业人员应据之间的互差应控制在3mm以内,同时取两次测量高度的平均值作为天线的最后高度。

3GPS控制网的数据处理分析

3.1基线解算

对于相关GPS控制网所测量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需要重点做好基线的结算工作,这种基线结算主要就是指围绕着具体的控制点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一般来说,在具体的基线解算中主要就是合理的运用厂商提供的相关软件来进行处理。

3.2基线检核

对于基线的检核也是GPS技术应用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这种基线的检核主要就是为了提升相关数据的可靠性,尤其是对于相关误差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把关,一般来说,相关误差在GPSE级网中应该控制在10mm以内才能够满足高速公路设计施工的基本需求。具体到检核过程中,还应该重点针对独立环检核进行全面的控制,通过三边环和五边环的检核来不断提升其检核的效果,保障其能够满足于线差的要求。

3.3GPSD级网平差计算

在本工程GPSD级网内,一共存在23个点,91条独立基线,其平均的边长为5.77km,弦长的精度为±5.86cm。

3.3.1D级网无约束平差。本工程GPSD级网以WGS-84成果作为基准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最后计算得到的最弱点为GGD001点位的中误差为1.89cm,最弱边则为GD011-GD013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767000。

3.3.2D级网二维约束平差。在D级网二维约束平差计算中,计算得到的最弱点为GD002,点位的中误差为0.79cm最弱边为GD011-GD013,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442000。

3.4GPSE级网平差计算

在本工程GPSE级网内,一共存在64个点,204条独立基线,其平均的边长为1.06km弦长的精度为±1.46cm。(1)E级网无约束平差在E级网三维约束平差计算中,计算得到的最弱点为5923,点位中误差为3.49cm,最弱边为GE039_GE056基线,边长的相对中误差为1/114000。(2)E级网二维约束平差。在E级网二维约束平差计算中,计算得到的最弱点为重合点E604,点位的中误差为1.35cm最弱边为GE023-GE022基线,基线的边长为0.409km边长的相对中误差为1/59000。

4结语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复杂化,对高速公路测量的精度以及工期提出更高要求,采用常规的测量手段布网难度大,作业工程量大,同时周期往往较长,而且也无法充分满足精度的要求。通过采取GPS测量技术则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园.公路测量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4(07).

[2]陈志宏,高仁武.公路测量领域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体会[J].科技资讯,2013(25).

浅谈COFDM技术在无线图像传输中的应用特性

螺杆泵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

继电器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网络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论文

计算机技术在煤炭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形象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茶文化在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信息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计算机信息化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试论不同的图像传输方式在高速公路监控中应用论文(通用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试论不同的图像传输方式在高速公路监控中应用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