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系统设计的毕业论文(共含4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66866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系统设计的毕业论文
一.工程概况及系统简介
1.工程概况
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写字楼总建筑面积为23378.7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21714.1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1664.64平方米。地上l3层,有大堂、咖啡茶座、保安监控和办公室等,地下l层,有变配电间、发电机房、泵房、库房等。本项目拟采用热泵系统为地上建筑提供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地下建筑不考虑空调系统。
2.地源热泵系统介绍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能,将低位能向高位能转移,以实现供热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其利用地层在一定深度下一年四季温度比较恒定,保持在l5℃以上,且具有热容量巨大、可以再生等特点,通过埋设在地下的换热管与土壤进行热交换,冬季把土壤中的热量“取”出来,供给室内采暖,此时地能为“热源”;夏季把室内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下土壤中,此时地能为“冷源”,如下图:
此外,冬季通过热泵把大地中的热量升高温度后对建筑供热,同时使大地中的温度降低,即蓄存了冷量,可供夏季使用;夏季通过热泵把建筑物中的热量传输给大地,对建筑物降温,同时在大地中蓄存热量以供冬季使用。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大地起到了蓄能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空调系统全年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大大减少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对的污染,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冷暖中央空调系统。
3.设计依据
3.1冬季采暖、夏季制冷面积:21714平方米;
3.2设计负荷:
冬季:热指标估算为78.89W/M2,设计采暖负荷为l713Kw;
夏季:冷指标估算为116.28W/m2,设计制冷负荷为2525KW;
3.3空调使用时间:夏季:l20天;冬季:120天
4.方案综述
根据项目的位置、建筑面积、水文情况以及建设方提供的部分相关资料,拟采用“混合型的地源热泵系统”为建筑提供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
二 混合型的地源热泵系统设计
1、系统方案综述
在本方案中,采用混合型的地源热泵系统为所有建筑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热泵机组按照夏季负荷进行选择,则也能够满足冬季采暖负荷;室外地埋换热孔的数量按照冬季负荷进行设计,夏季制冷时系统散热不足的部分由冷却塔来进行补充散热。在夏季制冷实际运行中,以地埋换热孔散热优先运行,冷却塔进行辅助散热。
夏季制冷负荷为2525Kw,选择3台GSHP―C1038D型热泵机组。3台总的'制冷量为2796KW,总的制热量为3123KW,可以满足夏季制冷和冬季采暖负荷的需求。
2、冷、热源方案
2.1、地源热泵机组选型
35GsHP―C1038D型热泵机组,其标准工况下性能参数如下:
注: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须按实际运行工况与厂家进行最终确定参数。
2.2、系统全年运行方案
夏季3台热泵机组全部运行,提供制冷,但根据负荷的变化,可以开启l台或2台机组,同时该2台机组可以根据负荷的变化实现从l0―100%的无级调节,其中地埋换热孔优先运行。
冬季2台热泵机组的制热量为2082KW,而冬季采暖负荷为l713KW,因此2台热泵机组运行即可满足采暖负荷需求,间时可以根据实际运行负荷选择开启l台机组或2台。
2.3、系统主要循环水泵
系统主要循环泵均采用屏蔽泵,该种泵具有运行稳定、噪音低、安全可靠性高等特点。
三.室外地埋管换热系统及冷却塔辅助散热系统
1、地埋管的设计方法
地埋管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系统运行工况,计算地埋管的换热量和满足负荷要求所需求的换热管的长度。基于工区地下条件的多样性,我公司在地埋管的设计上主要采取“现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设计软件”相结合的方法。
2、本方案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设计
综合分析项目区的地质条件等因素,本项目地层单位钻孔延长米的换热量夏季取55w/m,冬季取45w/m。
按照冬季采暖负荷设计换热孔的数量,本系统冬季的总热负荷为1713KW,所需地埋管的最大数量为30625延长米,若单个地埋换热孔深选用125m,则换热孔数量核算为245个,
孔径大干200mm。换热孔布设在项目区内绿地、停车场等非构筑物下面,换热孔口位于地面1.2m深以下,钻孔完成后不会影响地面的正常使用。换热孔间距5×5m,在本项目的室外空地最多可布设换热:fL383个左右,因此可以满足布设换热孔的需求。
3 、冷却塔辅助散热系统
本项目夏季设计负荷为2525KW,考虑土壤的换热能力、热平衡的问题以及系统运行的性等,初步设计夏季2台热泵机组与地埋换热孔相连,另1台热泵机组直接与冷却塔相连接,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冷却塔的运行时间来解决热平衡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系统的能效率比。
因此,在本方案中,选择2台LDCM―N一125(或l台LDcM―N-250)型冷却塔进行辅助散热。
四 经济技术分析
1、初估算
本工程初投资估算为567.1万元。
初投资估算说明:本初投资估算为室外地埋管换热系统、冷却塔、热泵机房内设备的购置和安装、不含其它土建、电源引入费用、机房轴线以外的热媒(或冷媒)管道和室内末端系统等二次系统等。
2、运行费用测算
冬季供暖费用:本方案冬季供暖热泵机组运行电费为36.24万元。
夏季制冷费用:本方案夏季制冷热泵机组运行电费为l9.59万元。
热泵机组全年运行电费:热泵机组全年运行电费为55.83万元,折合25.7元/平方米。
五、方案结论
本方案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如下表,其中初投资主要为热泵机房、地埋换热孔以及冷却塔等的费用,具体见方案。运行费用为热泵机组运行电费,不含循环水泵运行电费和费用。
【摘要】针对目前本科毕业论文参与人数多、协作性强等特点,构建了一个基于Web的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系统采用MySQL+PHP进行开发,实现了选题信息的发布、学生对选题的预选、老师对学生的正选等功能,并通过会话、事务等机制对并发及双向选题过程加以控制。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Web;选题系统;会话;事务
毕业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学士学位评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一般分为几轮,每轮包括3步:首先老师将整理的论文题目及任务书发布给学生;然后学生从中预选自己感兴趣的论文题目;进而老师对预选了本人发布选题的学生进行正选。如果一轮选题过后仍有学生未被正选,则将进入下一轮。
随着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参与人数的增多以及分工协作的加强,如何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双向选择合理高效地进行选题,成为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一个可行的解决思路就是依托校园网,构建基于Web的毕业论文选题系统。与其他教务管理软件相比,本文所介绍的毕业论文选题系统更注重对信息的并发控制和实时处理。一方面,选题信息发布(或修改、删除)、学生预选(或退选)以及老师正选等更新操作能够同时进行、相互制约。另一方面,更新后的信息能及时反馈给所有的登录用户,为其进一步操作提供参考。此外,管理员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选题统计信息,以便对各个选题环节进行监控。二系统的开发环境本系统基于Dell公司的PowerEdge 1800系统(3.00GHzIntel Xeon双处理器配置)及Red Had Enterprise LinuxAdvanced Server 3操作系统环境,能够提供较大规模、高速可靠的数据服务能力。
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的体系结构,分别以Apache作为Web服务器及MySQL作为数据库服务器。所有的Web应用程序基于跨平台脚本编程语言PHP进行开发,从而使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的功能结构主要包括5个部分:1.老师登录后,能够发布新的选题;学生登录后,能够对已发布的选题进行预选,也能退选已预选的选题;3.老师登录后,还能对已预选本人发布选题的学生进行正选;管理员登录后,能够对被正选的学生进行退选;5.管理员登录后,还能获取最新的选题统计报表。上述功能的实现分别需要访问数据库中不同的数据表,主要包括选题信息表、学生信息表、老师信息表、预选信息表、正选信息表等。同时也通过相应数据表实现各种操作之间的协调与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每个老师可发布多个选题,不能删除已被预选的选题。
[Web的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南海城市广场电子商务运营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摘 要] 网商时代揭开中国电子商务进入第二代电子商务时代的序幕。电子商务迅速从信息门户切入到行业应用,从单一的信息平台发布升级到以信息流为主导的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行业核心业务上来;迅速从线上信息流与线下业务流结合起来,由最初的电子零售阶段、电子贸易阶段发展到网上交易市场阶段。本文分析了一个综合性商厦――南海城市广场在第二代电子商务时代实施电子商务战略时对电子商务系统的信息化需求,并根据南海城市广场的具体情况,阐述了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南海城市广场电子商务运营系统。该系统包括:信息发布、网上交易、商城管理、广告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五大功能;并提供与现有“南海城市广场商业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系统的数据交换接口,实现电子商务运营系统与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的互通和整合。该系统帮助企业从原来的单一传统营销模式快速向信息化、规模化和网络化转型,实现传统营销市场和网上交易市场的融合并进,使南海城市广场这样的综合性商厦保持和提升在周边零售行业的领导地位。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综合性商厦 系统分析与设计 网络拓扑结构 网际商城 网上购物系统
据iResearch艾瑞市场近期调查显示,截至底,中国进行过网上交易行为的企业数量已达153万,而其中传统营销类行业电子商务更是作为一支新兴力量以其日趋庞大的销售额引起业内外关注。南海城市广场作为一个拥有综合商业实体的公司,在实施电子商务战略时比起纯电子化的网络公司,无论在商品供应、营销、配送还是客户体验和信誉上、都更具有实际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及时构建一套适应自身需求的电子商务运营系统,已是南海城市广场继续生存和发展一项紧迫任务。
电子商务运营系统的构建,可以更好地利用南海城市广场自身的优势,开展网上业务,并吸引各地商家进驻电子商场或投放商业广告,由网站通过统一的市场营销推广策略和实施个性化客户服务,吸引大量客户通过电子商务网站或直接亲临南海城市广场进行消费,达到与南海城市广场实体互融互补,形成一个良好的小生态,保持和提升南海城市广场在周边零售行业的领导地位。
有关基于B/S 的高校硕士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论文
摘要:传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因学校、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的冲突而效率低下。该文设计并实现了我校基于B/S模式的集用户统一登录、学生网上选题、论文提交,导师评阅论文、发布公告及 用户管理、选题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文章重点讨论了主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的成功运行为我校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毕业论文;B/S模式;选题;在线评阅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4-0001-03
1 项目背景
毕业论文/设计是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校教学规模的增加,每年毕业之际一方面由于学生在校外实习的同时还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从而在论文的选题、设计、指导等各环节,学生与教师在时间、空间上存在较大冲突,另一方面由于每所大学对毕业环节都有其相应的运作流程,我校需要处理的毕业生信息量越来越大,因此传统论文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学校的需求,着手开发一个基于B/S模式的、适合我校毕业论文管理的`系统已是必要。在广东省“大创”项目基金的支持下,项目组设计并实现了我校基于B/S模式的集用户统一登录、学生网上选题、论文提交,导师论文评阅、发布公告及用户管理、选题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该系统的成功运行为我校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提供了保障,也对学校“数字化校园”战略的实施有重要意义。
文章首先对系统的功能、性能做了需求分析, 然后设计了基于B/S模式的三层架构,系统总体功能和后台数据库,并实现了主要模块的设计,同时在姊妹文章对实现本系统的关键技术和要点进行了探讨。由于毕业生管理工作衍伸面比较宽,项目下一阶段将增加教师在线论文批阅、毕业答辩、答辩成绩管理及数据的备份功能等。
2 需求分析
对中小型MIS,分析阶段就是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明确开发环境和工具、熟悉工作流程、充分识别用户和用户对系统的功能需求及性能需求,从而设计出明确的需求分析书。
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使用B/S三层架构模式:前台工具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环境下的ASP.NET网络开发技术(C#),后台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5和组件ADO.NET数据访问服务对象模型。
系统有四类使用者,分别是系统管理员、系部管理员、指导教师和进入毕业季的学生。其中,把系统管理员和系部管理员都归类于“管理员”角色,通过权限设置其不同的操作级别。
根据学校对毕业环节的实际管理,论文管理的工作流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下达任务、题目申报、论文选题、审核及开题报告。第二阶段:论文初稿、论文指导及中期检查。第三阶段:论文定稿、评审、答辩及评定成绩。第四阶段:分析总结及论文归档[1]。
经过需求分析,明确本系统应满足以下主要任务:(1) 能完成从题目申报、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上传到论文评审等毕业论文管理环节的基本功能。(2) 每级用户应该设置相应的操作权限,教师和学生为前台用户,系部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为后台使用者,但都使用统一登录界面。(3) 学生用户可以对相关信息查询外,还能留言及查看留言。(4) 系部管理员除对学生与教师用户管理、选题管理外,还应提供本系部的信息发布、维护等操作。(5) 系统管理员设置系部管理员权限,学生和教师用户权限及网站整体维护等工作。
系统总体性能应满足简单易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对上传文件格式有一定兼容性,用户并发访问数有一定的可扩充性。
3 结束语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是基于“大创”项目和我校实际需求而开发的。从工程实践的角度进行了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到编码再到测试,系统比较完整地实现了学生网上选题、论文提交,导师论文评阅、发布公告及用户管理、选题管理等功能,基本能实现毕业环节的自动化管理。和文献[2-6]中提出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不足。系统下一阶段将完善和增加部分功能,如与教务管理系统集成,使学生,教师等数据共享、增加教师在线论文批阅、毕业答辩、答辩成绩管理及数据的自动备份等。
★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设计
★ 教学系统设计
★ 设计毕业论文评语
★ 教学系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