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评估分析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小哥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评估分析论文(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评估分析论文

篇1: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评估分析论文

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评估分析论文

检验医学危急值是指当这种检验医学检验结果出现时,患者可能已处于或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和护士得到检验信息后,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可能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现今,危急值报告范围扩展到心电图、放射、内镜、超声、药物学检查等各方面领域,国家政策层面、行业行规对医学危急值管理都进行相关规定,检验医学危急值目前在各大小医院已逐步开展。我院建立了医学危急值报告制度,每年进行评估修定,保障了临床危重病人及时救治的机会,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我院9月27254例标本,危急值报告506例。

1.2检验医学危急值的设定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医务科、临床科室、护理部、检验科,结合我院综合情况,参考周边同级医院危急值范围,共同制定适合临床要求的危急值项目和报告范围。

1.3检验医学危急值处理当出现检验医学项目危急值时,检验人员首先要确保实验室检验仪器、设备和检查过程正常,操作正确;核査检验标本无误并符合标本接收要求,检验项目质控是在控,仪器传输是无误,并立即复检标本,如结果与上一次一致或误差在许可范围内。并再次确认检验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由审核者及时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发出报告,并立即电话通知医生或护士,报告危急值结果,同时与医生或护士了解患者病情及标本采集情况,如果结果与患者病情不符或标本采集有问题.检验人员应建议医生重新采集标本再次检验。报告人员做好登记,登记内容包括:病人姓名、住院号、科别、床号、危急值项目、首次检验结果、复查结果、报告时间、报告人,临床接收人,接收时间等。临床接收人员及时在HIS上观看危急值项目及结果,并进行相应记录,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医学处理。检验科方面严格按照检验后标本处理程序和条件保存标本以备查。

1.4统计学分析采用万全LIS系统和Ex-cel软件统计检验医学危急值。

2.结果

我院9月检验标本共27254份.出现危急值506个项次,其中男性277项次,女性229项次.检验医学危急值发生率是1.80%,与杨大干等⑷报道的危急值发生率1.67%接近,但张莉等报道的危急值发生率0.59%差距较大。不同检验项目危急值报告率见表1,不同时间段危急值发生分布见图1,不同临床科室危急值报告频率见表2,危急值报告量周内分布见表3。

由表1可见,我院209月各危急值项目报告量最多的是血小板(PI/T),占危急值报告量总数的16.80%,其次是白细胞(WBC)13.24%、血肌酐(Cr)和尿素氮12.25%。说明血液组的危急值数量最多,涉及的危急值相关的工作量也最重。在这样的评估结果下,检验科管理者应引起注意,首先积极与临床联系,评估血液组危急值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通知的危急值所属病人都进行了临床处理。如果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通知的危急值都无需进行临床处理.那么就应调整危急值的范围,降低不必要的危急值通知。如果与临床联系之后,发现危急值设置十分合理.那么实验室管理者应进一步评估血液组目前的人员是否能够满足危急值电话通知的工作量,并进行相应调整。

图1所示.我院危急值通知的高峰从早上9点开始初步出现,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以后才逐步下降。尤其在早上9:00?11:00时间段占全天的34%左右,这段时间都必须保持检验人员充沛,保证危急值结果能够及时通知到临床。

由表2可见,危急值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室(ICU),占危急值总数的24.70%.其次是肾内科21.15%.血液科19.57%。ICU病人均是危重病人,出现危急值较多;肾内科危急值项目主要是尿素氮和C肌酐.血液科主要项目是血小板和白细胞,这些都属于特殊人群.所以在这种前提下*应首先评估检验科的危急值报告范围设置是否适用这些科室,是否尿素氮和肌酐危急值标准适用于肾内科、血小板及白细胞适用于血液科,导致了过多的危急值报告。所以我们积极与临床医生联系,统计临床在接到危急值之后,有多少病例采取了相关临床措施。结果发现有部分病人不需要再进行特殊处理,所以危急值进行了评估,对相应的报告范围进行了调整。比如:在年,医院将血小板<50X10VL作为危Jr、值的报告标准,此标准对成人十分适用。但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发现,血液科的危急值就达到数十例,占每月危急值通知总量的0.8%,通过对血液科随访发现,部分血小板<50X10VL的患者其实无需处理,甚至有好转的情况。因此20对血液科的血小板危急值调整为血小板<30X10VL,一方面减少了危急值出现,从每月的数十例减少到数例(占每月危急值通知总量的不到0.1%),一方两节省了检验科以及临床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也保证每个真正需要的患者得到处理。

由表3可见,危急值在星期二和星期四最多,星期日下降,考虑主要原因是由于星期二急诊病人较多,导致危急值报告量较多,而星期四可能由于术前检查病人较多,所以危急值报告量上升。星期曰病人急诊较少,危急值报告量减少,所以检验科在人员安排上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人员。

3.讨论

危急值的概念在1972年被美国学者LundbergCl]首次提出并被广泛认可和使用,其后,在1990年Kost首次提出了危急值临界表,经过几年的发展,到,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关于危急值通知的政策和程序;美国20颁布的《国家患者安全目标》已有完整的危急值管理程序和危急值报告制度,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已制定了应用范围立下了明确的法规和法令;国内关于危急值的官方阐述首次出现在中国医院协会的.文件中。发展到目前,中国已有多个文件要求各医院临床实验室应根据本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具有专属性的危急值项目和界限。包括《医疗质量万里行》、《三甲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年)》、《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IS015189:2007》等。

检验科的工作就是为临床医生及时地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信息和数据。我院检验医学危急值制度执行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检验科方面:部分检验人员不熟悉危急值,造成漏报、错报、漏记结果、记录不全;病人信息不详细,电话不畅、找不到医生、无法立即取得联系,建议在门诊挂号时增加病人电话一项;某些可疑危急值结果没有复检记录;报告与记录时间不一致;分析前和分析中导致的假性危急值原因未记录。②临床方面:对危急值不重视,接收人员记录不完整,目前部分科室是电话报告,记录错误,危急值未按危急处置;与检验科沟通不畅等问题。.③危急值评估不当,设置危急值项目和报告范围不适用,危急值不危急,导致临床对患者未进行危急冲理。Wagar等对美国163家临床实验室进行调查,发现有80%的实验室所制定的儿童和成人危急值界限有差别,评估时应考虑生理差昇单独设置儿童危急值界限,不同科室针对部分危急值项目确定不同的报告范围,不断完善危急值制度。④结果没有反映病人本身情况,出现假危急值,标本脂血、溶血、黄疸,标本不符合要求,输液侧抽血,标本稀释,造成检验结果极高或鹧低。

危急值质量控制除保证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外,对于危急值操作规程中各个关键的环节和关键人的管理和控制更为重要。因此,笔者建议危急值质量控制监督小组不仅包括检验医生,也应有临床医生和护士,以便对危急值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进行全程监控。主动服务临床,医护人员与检验人员进行有效沟通。每年应对危急值构成比、不同时间段危急值发生率、危急值发生周期、危急值发生科室分布频率,进行有效的评估后,进行相应的调整。危急值调整的原则:①对危急值范围的调整是实验室与临床协作的一个严谨、持续不断的过程,应慎重;②让真正的危急值危急起来,并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危急值;③调整后在一定期限内进行临床随访,持续改进,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患者安全。

总之,危急值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中医疗安全的重要部分,也是临床实验室认可的重要条件之一;及时准确的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的诊疗服务;有效增强医技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提高其理论水平,增强其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服务意识,促进临床与医技科室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提高对检验人员的理解和信任;加强与护理中心的沟通,有利于减少标本分析前影响因素。医院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进行总结、分析,并且制度化、规范化,为诊治患者提供科学的检验医学依据,保障患者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篇2:医学检验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台创建论文

医学检验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台创建论文

摘要:目的运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医院信息发布系统(IDS)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构建医学检验危急值的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力。方法通过对LIS、IDS和HIS进行功能整合,形成检验危急值甄别、确认、发布、接收和反馈流程,并就相关节点进行监控。结果医学检验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提升了发布和接收危急值的质量和效率。结论医学检验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提高了危急值的临床价值,解决了危急值的管理流程,有利于缺陷分析和持续改进。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系统;检验危急值;发布;接收

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危急值的快速甄别、正确确认、迅捷发布、及时接收以及对该流程进行监控、分析等是进行系统信息化管理的目标与方向[1-2]。我们将现有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医院信息发布系统(IDS)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进行功能整合后,实现了系统信息化管理检验危急值的目的,提升了发布与接收检验危急值的质量和时效性,更有助于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医院的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软件系统

LIS:植入检验危急值的甄别、确认、靶向性发布、接收监控反馈、时点控制、操作流程记录与分析等模块。IDS:植入与LIS直接相连的.短信发送模块。HIS:植入发布及接收反馈监控模块。

1.2系统信息化管理医学检验危急值路线和参数

(1)危急值发布与反馈路线见图1。(2)检验危急值参考范围设置见表1。(3)检验危急值发布和接收监控见表2。

1.3危急值报告评价回顾分析

年2月—2月门诊、急诊和住院检验危急值报告,选择7项常见重要检验危急值项目各600例,其中LIS-HIS平台建立前的电话报告危急值300例(门诊、急诊和住院各100例),LIS-HIS建立后危急值报告300例(门诊、急诊和住院各100例),统计两种报告方式的时效性、检测结果和临床记录之间的一致性。

1.4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LIS采用“示警视窗”提醒危急值的出现

系统甄别出危急值后,LIS以声光报警的方式对检验人员进行提醒并要求确认。为确保危急值的准确性,必须依照确认原则进行复核才能予以确认发布。

2.2HIS采用“示警视窗”提醒危急值的出现

危急值以“靶向性”的方式发布后,相关HIS工作站采用以声光报警的方式提醒危急值的接收。相关人员若未予及时接收,接收监控以声光报警的方式反馈到检验人员,要求以电话方式督促相关人员予以接收。

2.3LIS-HIS平台建立前后危急值的报告执行情况评价

对4200个检验危急值进行统计分析,发现LIS-HIS的建立明显缩短了危急值的报告时间,与建立前的电话报告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LIS-HIS平台所记录的病人信息、报告项目、结果和工作人员信息的准确率明显提高,而建立前的电话报告方式所做的手工记录,内容存在错误和缺失,有潜在的医疗隐患以及延误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然而对住院、门诊和急诊检验危急值报告的分析发现,LIS-HIS平台对住院危急值的报告效率最高,而对门诊危急值的报告处理效率最低,其原因可能由于门诊患者以及医生均存在“流动性”,相关人员未及时收取。

3讨论

3.1系统信息化管理医学检验危急值的重要性

医学检验危急值的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不断提高临床的诊疗效果以及对管理流程进行持续改进[2]。检验危急值管理的科学、高效、便捷、防差错以及相关时点控制、关键信息的追踪是非常有必要的[3]。多数医院检验危机值的处理通常是由检验部门通过人工辨识、电话报告的方式通知临床。在这整个流程中,由于没有采用系统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存在效率低、不便捷、易出错以及缺乏实时、有效的时点控制和不易追踪等状况,相关管理部门不能以便捷、高效的手段及时发现流程中存在的缺陷以进行持续改进[4-5]。检验科室在各项软硬件设备的支持下,结合临床诊疗工作的需要,依托LIS、IDS和HIS等系统经过整合建立了一套检验危急值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为保证医学检验危急值为临床的诊疗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为便于医院相关管理部门能够高效地发现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流程中存在的缺陷,该系统对流程中的相关节点进行了时点控制,有利于持续改进。

3.2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检验危急的时效性

结合医院不同临床科室的诊疗特点和患者自身个体的动态变化,设置了检验结果动态变化对应的危急值,如相邻两次检测结果变化程度超出设定范围则视为危急值,有助于临床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处置。系统实现了检验危急值的自动甄别、实时提醒的功能。系统自动记录危急值被甄别出的时间点、检验人员进行确认处置的时间点和报告发布的时间点,并实现了以“靶向性发布”的方式将危急值实时、准确发布给相关对象。危急值的发布与接收之间的“接收监控反馈回路”有效地对危急值的接收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刘灿,王炳龙,林寿榕,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应用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6):565-568.

[2]徐茂云,张新国,魏巍,等.我院优化住院患者危急值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0):22-23.

[3]李江,张铁,肖诚,等.医学检验服务支撑平台在区域医联体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35(6):77-78.

[4]贾农,孙文敏,钱净,等.临床检验危急值运行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7):41-43.

[5]徐炜新,孙杰.信息化技术平台在检验危急值报告中应用价值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9):2634-2635.

篇3:医学检验假危急值报告研究论文

[摘要] 目的 研究本科假危急值产生原因,提出合理解决办法,减少危急值误报率,避免因假危急值产生的医疗过错。

方法 对本科1~6月的危急值报告本进行统计,对其中的假危急值发生原因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共报告危急值数294例,其中39例假危急值,假危急值比例为13.27%。

分析前过程出现假危急值占92.31%,分析中过程出现假危急值占5.13%,分析后过程出现假危急值占2.56%。

结论 整个检验分析过程都有可能产生假危急值。

因此应加强对临床医护标本采集的培训指导,提高检验人员的责任心及理论水平,规范危急值范围的设定。

[关键词] 假危急值;标本采集;理论水平;危急值范围

医学危急值是指危及生命的试验结果,该检验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可能引起患者的生命危险或不可逆的后果。

危急值的及时报告以及有效的临床治疗,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危急值制度的建立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临床实验室认可的重要条件之一[1]。

本科根据医院情况结合临床要求,于建立了检验医学危急值的项目及范围,并制定了危急值的报告制度。

在实际应用中,笔者发现真性危急值能有效地给予临床医师提示,同时也会发现一些与临床实际情况不符的假危急值产生,笔者对201~6月的危急值报告本进行统计,对其中的假危急值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现将统计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年1~6月住院及门诊患者检测结果以及危急值登记资料。

1.2 仪器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TA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BC58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OPTICC-TS血气分析仪。

1.3 危急值检测方法

每天先处理室内质控,待完全在控时再行标本处理,危急值范围提前输入LIS系统,发现危急值自动提醒。

1.4 调查方法

对本科2011年1~6月的危急值报告本进行统计,对其中的假危急值发生原因进行回顾分析。

2 结果

2011年1~6月共报告危急值数294例,其中39例假危急值,假危急值比例为13.27%。

各危急项目出现假危急值的比例见表2;分析前过程出现假危急值占92.31%,分析中过程出现假危急值占5.13%,分析后过程出现假危急值占2.56%,见表3。

3 讨论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从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运送到上机检测再到报告发出,整个检验分析过程都有可能产生假危急值。

分析前过程中,有研究报道,检验误差有45%~70%是来自于检验前质量的不合格[2],标本采集过程不符合要求是假危急值出现的主要原因,本院标本不合格而出现假危急值的占92.31%,常见原因有:输液时采血致标本稀释或带入误差、抗凝标本未按要求混匀或抗凝不充分导致标本凝固、标本采集后剧烈晃动标本致标本溶血、幼儿采血多采用空针采集后打入抗凝管导致溶血发生、透析患者透析后采血、标本送检不及时放置时间过久导致血GLU降低等。

患者是否遵照标本采集要求进行采血前准备对结果影响也很大,进食、进饮、药物、情绪不稳定以及剧烈运动后采血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尤其是影响GLU的测定,住院患者多数能按照要求准备,门诊患者则由于不清楚具体准备要求而常导致假危急值出现。

分析过程中,本院因标本不合格而出现假危急值的占5.13%,在做到仪器按规定校准,并且每日质控在控后,仍然可能出现假危急值,例如大型生化仪的电解质模块都是成批量的测定标本,如果某一个标本未处理好有小凝块,就会出现携带污染,影响后面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笔者发现有2例危急值的出现与临床反馈的情况并不相符。

在确定校准曲线及室内质控都没有问题后,笔者重新处理标本并在独立的电解质分析仪上复查,并打电话请临床相关人员重新采血复查,结果均为正常,这2例危急值皆为生化仪携带污染造成的假危急值。

分析后过程中,本院因标本不合格而出现假危急值的占2.56%,国外已经有危急值的项目表,国内还没有比较权威的项目表,但是没有任何一套危急值项目表可用于所有实验室[3],本院报告了1例GLU为2.4 mmol/L的危急值,该患者为新生儿,临床反馈证明该患儿并未出现低血糖表现,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儿科新生儿对低血糖耐受性比成年人强,如果对新生儿采用成人的血糖危急值界限就会有过多的低危急值报告和达到高危急值时不发出警报的现象。

成人血糖2.2 mmol/L被定为危急值,新生儿对低血糖耐受性优于成人,对该值不一定产生生命危险,同样,新生儿血糖上限为16.5 mmol/L,比成人低,假如采用成人危急值高值来判断新生儿是否高血糖,则很容易误判为正常,本科采用了成年人危急值标准,没有单独给新生儿列出危急值标准,所以会报出假危急值。

另外,危急值不能与参考范围混淆,参考范围只能说明检验结果处于正常或异常范围,不一定是危急值,但危急值检验结果一定是异常的[4]。

为了提高危急值的检出率,降低假危急值的出现频率,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加强检验科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定期培训临床各相关人员如何正确留取标本,制定标本采集手册下发到临床各科室,增强标本采集人员和运送人员的责任心,规范采血过程,减少检验与临床之间的矛盾[5-6]。

(2)提前告知患者标本采集要求,尤其是门诊患者,打印标本采集前准备的要求进行张贴告知或者散发给门诊患者。

(3)增强检验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提高检验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检测前做好仪器的清洗维护,标本前处理一定要做好,发现危急值及时结合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并主动与临床沟通,对危急值的处理不但要做到快而且必须准确,发现错误要立即改正,增强临床科室对检验科的理解和信任。

(4)规范危急值范围设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要分别设置。

危急值工作需要各个科室的密切配合,紧密协作,不断完善,只有做到检验前、中、后整个过程的规范化,减少假危急值出现的频率,危急值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寇丽筠. 临床实验室工作中危急值的应用[J]. 实验与临床,,2(1):32-34.

[2] 申子瑜,李萍.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0-111.

[3] 张真路,刘泽金,赵耿生,等. 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8(4):452-453.

[4] 秦晓光. 必须正确认识和应用“危急值”报告制度[J]. 江西医学检验,2007,25(2):97-98.

[5] 齐子芳,任更朴,刘淑会. 65例临床生化检验假危急值原因分析[J]. 检验医学,,25(9):711,714.

[6] 李冬云,陈裴斐,解敏君. 临床科室与实验室危急值报告流程的建设与管理[J]. 护理与康复,,11(10):982-983.

篇4:医学检验假危急值报告研究论文

[摘要]用以界定试验结果临床意义的常用名词有正常值、参考值、危急值、医学决定水平等。

“正常值”一词已很少应用,目前多用“参考值”。

“医学决定水平”是一种阈值,高于或低于该值,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对患者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措施。

“危急值”实际上具有医学决定水平的意义。

医学决定水平值看似一个有用的数值,但对众多的试验,以及复杂的疾病情况,要想制定出每个试验的“医学决定水平”,难度很大。

本文仅着重讨论有关危急值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医学危急值;报告制度;检验

篇5: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论文

[摘要]不同医务人员认识和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不能准确判定是否为假阳性危急值,危急值报告项目和范围管理缺失之处,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立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所以,要加强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建立完善的医学检验危急值文件,根据病种病因不同界定不同危急值范围,加强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的沟通,加强护士培训和教育,加强危急值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核实和处理医学检验危急值,提高报告的准确性,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关键词]危急值;医学检验;报告制度

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指当检验数据出现异常时,病患生命可能已处在危险边缘,为及时挽救生命或有效改善加重病情而制定的一系列报告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要求检验科在发现危急值后要及时核实具体情况并记录好相关信息,立即通知值班医生,通过细致分析产生危急值的原因,争取最佳抢救时机,制定并执行正确治疗方案和措施。为降低患者生命安全隐患,必须加强管理规范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

篇6: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论文

1.1不同医务人员认识和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1.1.1检验人员部分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危急值的含义,不重视危急值的检验意义,没有在第一时间联系并告知医生,认为只要签发具有准确检验结果的报告单就可以,延迟报告时间,漏报或漏记或记录不全危急值,甚或出现没有复检记录危急值结果,报告时间不同于记录时间等情况的发生。1.1.2临床医生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医生不甚重视,没有完全记录甚至不记录危急值结果。还有的医生混淆正常值范围与危急值的概念,没有及时采取干预治疗措施,有时虽有医嘱但与护士沟通不够未及时执行,贻误最佳的抢救时机。医生接到危急值报告后未紧急处理,或对检验结果不能准确判断是否与临床表现相符,是否需要复检而采取盲目的措施开展救治。1.1.3护士护士尤其是年轻者不了解和重视危急值的概念、意义及其检验报告,不将检验结果联系患者的实际病情,甚或接到危急值没有立即报告医生,贻误最佳救治时机。

1.2不能准确判定是否为假阳性危急值

所谓假阳性结果是指检验结果与病人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应尽量避免。其产生因素主要包括:1.2.1护士因素护士采集血液标本时不畅通,未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在输液侧采集标本,标本稀释,标本溶血,脂血,应空腹而未空腹采血,采集标本不符合要求,混用采血容器,标本与其他人混淆等情形均可出现假阳性危急值结果。1.2.2检验人员因素检验人员没有强的责任心,收集标本时未认真核对,未及时退回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并重新采集等,均可出现假阳性危急值。如果将此结果报告医生,会误导医生判断患者病情并采取不必要的救治措施。1.2.3被检验者因素有的被检验者不配合医护人员采集标本过程,造成采集的血液标本不能真实反映其生理生化功能变化的实际情况,出现假阳性危急值。

2危急值报告项目和范围管理缺失之处

2.1危急值项目不全

危急值项目是由检验科与相关科室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的,一般将血常规、血凝、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等作为危急值报告项目,但孕妇的尿蛋白、Rh阴性血型等项目未列入,易为检验人员所忽视,医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难以及早处理孕妇分娩过程中出现的意外。

2.2危急值往往缺乏小儿和成人之分

有的生理生化检验指标在不同人群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相应危急值阈值也可能不同。如在实践中往往新生儿血糖借用成人的危急值范围,这是不妥当的。

篇7: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论文

3.1加强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

检验人员要熟练掌握危急值项目及其范围,了解其临床意义,一旦出现危急值,首先在保证仪器设备正常,室内质控项目在控的情况下立即复检,复检无误后,立即和相关人员沟通,询问检验结果是否和实际病情情况相符,是否重新留取标本复检,标本采集时是否符合要求,若无异议做好危急值报告记录及相关人员的签字,做到责任到人。

3.2建立完善的医学检验危急值文件

危急值程序文件主要内容应包括:①检验人员发现危急数据情况、是否进行核实、是否及时报告给医生。②将危急值实验纳入操作手册中去。③训练危急值检验人员对数据熟悉度和敏感度。④定期回顾和检查危急值报告制度。⑤做出相关项目表开展危急值检验,详细记录检验中表现。⑥记录并保存危急值处理结果。

3.3根据病种病因不同界定不同危急值范围

危急值实验会针对不同病患进行研究,实验检测项目不同出现危急值范围就不同,且检测项目不一定都会出现危急值。往往有些检测结果(如肿瘤标志物)已明显超出危急值范围,但不一定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医学检验实践中应用危急值时,要考虑到病种不同危急值亦不同,要制定出每个病种不同项目的危急值界限,必须根据各科相对权威医师的实践经验和所得实验数据共同做出讨论,此危急值才具有实际意义。

3.4加强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的沟通

这是防范假阳性危急值发生的重要措施。医护人员往往不甚了解医学检验工作,但是送检标本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不能得到保证,标本在未送实验室前可能发生了质变,检验所用仪器和方法再好,检测结果也不能真实客观反映被检验人员的生理生化功能变化情况。所以,加强检验人员与医护人员沟通是预防假阳性危急值出现,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3.5加强护士培训和教育

护士尤其是新上岗低年资护士,要通过培训和教育来转变理念,正确认识危急值报告的重要意义。护士要加强与检验科沟通和联系,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检验相关知识,使之掌握正确采集标本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检验科应制定被检验者准备以及标本采集、储存、运送的检验手册给各相关科室参考。

3.6加强危急值的监督管理

应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危急值登记报告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对相关责任人和科室要给予通报批评。

3.7医学检验危急值的发现、核实及其处理

3.7.1医学检验危急值的发现检验医学的发展,所用检验设备大多全自动化,拥有完善的`LIS系统,可以在既定项目表中直接设定危急值。在程序中比较患者前后检验结果,若出现危急值,仪器会自动发出警告。若仪器出现问题或出现缺乏此系统及系统不完善等情况时,只能靠检验人员拿到检验报告后认真审核来发现问题,需要提高检验人员的责任心并具备丰富经验,在没有科学系统情况下会导致所得报告结果不能进行前后对比。检验科对原标本妥善处理后冷藏保存1~7d,以便复查。3.7.2医学检验危急值的核实和处理当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时,应首先确认仪器和检验过程是否正常,在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和试剂无质量问题情况下,若出现危急值,应立刻进行复查,确保不是假阳性结果。在复查结果确定与之前检测情况一致后,立即通知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病情,核实结果可靠性,若与临床症状不符,则应分析假危急值,是否是在检验前或在检验过程中对检验标本质量控制不佳所致。这是危急值报告程序最为重要的环节。要求检验人员要熟练掌握医学检验危急值理论知识,能迅速判断不同患者不同症状的危急值。在核对无误后,记录于“医学检验危急值结果登记本”,将报告单发送到工作单元电脑上登记确认,并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接到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后,如认为检验结果有问题,应重新采集标本进行复查。如复查结果与上次一致或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检验科应再次报告危急值,并在检验报告单上注明“已复查”。

4讨论

危急值管理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验室认可的一个重要条件。危急值的质量控制除保证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外,更要管理和控制好危急值操作规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和关键人。可以说,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对于医疗条件有限,医护人员年轻化,实践经验不足的单位更应重视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不断促进检验人员分析和检查异常结果,有效增强检验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不断提高理论和技能水平,增加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强化医护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接到危急值报告能及时了解被检验者的生理生化功能及其病情变化,采取积极的干预治疗措施,不断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应急处理能力,不断学习,提高综合业务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的医学服务,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综上所述,医学检验危急值正确报告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增强检验和医护人员的责任心,还能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验室临床经验,不断提高临床服务意识和能力。检验人员应根据检验结果和临床诊断以及病情来客观分析危急值,只有提高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浩,付靖瑜,汪宏良.JCI标准下检验危急值报告的实践与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13(16):2400-2402.

[2]杨塔娜,李启亮,王艳,等.儿童凝血项目危急值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山东医药,2016,56(20):59-61.

[3]李云凤,张淑华,张海涛,等.检验危急值项目的选择与确定[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23(3):348-351.

[4]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组.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程序规范化专家共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7):484-486.

[5]仲腊春.临床生化检验假性危急值产生的原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21):3080-3081.

[6]袁平宗,汪永强,李勇.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评估分析与持续改进[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7):1002-1004.

[7]潘建华,罗丹.检验危急值的回顾分析与评估[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158-161.

[8]张莉,王悦宁,李明江,等.实验室危急值报告的临床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33(3):263-264,267.

篇8: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论文

【摘要】

加强医学检验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能提高分析工作质量,为患者疾病诊断和治愈创造良好条件,但目前该项工作存在问题与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今后应该采取质量管理措施,发挥临床医护人员作用、注重与患者交流沟通、按照正确方法采集标本,并严格标本的接收和保存、健全检验科室工作制度。

篇9: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论文

0.引言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学检验实验室相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对患者疾病判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通常该项工作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其中分析前主要包括检验项目要求、患者准备、样本采集等

。加强该部分质量管理控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各项操作,有利于对疾病进行正确判断,为患者治疗创造良好条件。但目前质量管理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采取控制和完善措施,为后续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1.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缺陷

虽然医护人员认识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相关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再加上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导致质量管理仍然存在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忽视与患者进行沟通。

医护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检验分析前忽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导致患者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不足,对检测项目的'内容、意义了解不够,影响检验分析效果提升。或者医生和护士沟通不够,未能明确工作流程,制约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对后续实验室质量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1.2标本采集的方法不当。

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遵循规范流程采集标本,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干扰,影响标本质量提升,对后续研究分析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制约工作水平提高。另外,标本接收和保存不到位,受到污染和破坏,影响管理分析效果提升。

1.3相关工作制度不完善。

没有制定健全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难以有效规范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工作。或者没有建立严格的责任制,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现有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和执行,对医学检验分析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2.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措施

为应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医学检验和临床疾病治疗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质量管理措施。

2.1发挥临床医护人员作用。

项目检查结果贯穿于医疗全过程,临床医生应该熟悉检测项目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应用检测结果指导自己的日常行动和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病情、诊断、疗效监控工作需要,选择正确的检测项目,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例如,“三P”试验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为阳性,晚期为阴性,如果医生不了解这些情况而进行检测,往往会作出错误判断。为此,检验科与临床科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沟通,开具临床检测项目清单,参加病房会诊,提供有效的检测项目信息,让临床医生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资料,对患者疾病进行综合全面判断。另外还要发挥护士的作用,加强分析前的质量管理,密切与护理人员沟通和联系,重视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收集运送等各环节质量控制,避免出错,为提高质量检测效果奠定基础。

2.2注重与患者的交流沟通。

检验分析前与患者进行沟通,掌握患者的饮食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等内容,明确干扰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就检测结果对患者进行解释,让患者了解和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增进与患者沟通,严格控制饮食,一般空腹12h后采血。甘油三脂检查最好素食3天,避免结果值增高,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糖耐量试验前3天按平时饮食习惯进食,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和正常。药物也会影响检测结果,应该暂停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从而保证结果准确可靠,更好为疾病诊断、分析和治疗提供依据和结论。

2.3按照正确方法采集标本。

标本采集时要掌握最佳采集时间,避免受到不必要干扰,掌握正确的采集体位,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静脉采血取坐位,使用止血带时间不超过1min,血液抽出后注入抗凝管,抗凝管颠倒5-6次,避免小凝块出现,合理确定抗凝剂比例。严格遵循真空采血方法,多管采集按照凝血试验、血常规、血沉、其他检查项目的顺序,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及可靠。抽血时要防止溶血,避免细胞物质出现变化,实现对检测结果的有效把握,提高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其他标本采集时也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注重对患者进行有效指导,尿液标本采集时要保证尿道口干净,避免白带、经血、粪便混入,留取新鲜中段尿30-50ml。大便检查取黏液、血液部分,痰液检查时避免唾液混入,保证检测标本符合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准确,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2.4严格标本的接收和保存。

对收到的标本严格核对和签收,确保标本的唯一性标志准确无误,申请检验项目与标本相符合,标本容器正确,细菌培养标本没有受到污染,采集到接收的时间间隔符合要求。只有在确保这些数据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满足标本采集工作需要,才能为后续检测分析创造良好条件。不合格标本应该退回,合格标本需要进一步处理,不能立即分析的标本严格按照要求封存,避免保存不到位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5健全检验科室工作制度。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标本操作流程,明确仪器使用规范流程,规定检测时间和湿度、温度等各项指标要求,明确检测规范流程,实现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控制和完善。健全分析前质量控制体系,严格实行责任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做好总结和分析工作,为疾病诊断和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实验室分析之前,为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为后续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加强质量管理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应该明确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根据具体需要采取完善措施,从而提高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效果,提高工作效率,为临床医学疾病诊断、患者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素梅.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及对策分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8):315.

[2]毛颖华.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1):50-51.

[3]杨朝霞.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9):456.

医学检验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台创建论文

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论文

医学检验论文选题

英语教学医学检验论文

教育改革医学检验的论文

医学检验试题

医学检验自我鉴定

医学检验自荐信

医学检验求职信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合作论文

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评估分析论文(锦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评估分析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