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你的灯亮着吗》读书心得(共含6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王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期末临近,这学期的阅读计划也随之告一段落,感触颇深。以前很少读书,没有发现书中的乐趣,书籍带给我们的智慧。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没错,只有多读书,只有不断的丰富自己的阅历,不断吸取前人带给我们的经验与教训,才能使我们少走弯路,少走老路,才能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关大道。
读了《你的灯亮着吗?》本书的后几章,我懂得了以下道理:
每种解决方法都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永远都不能消灭问题。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新的问题交织成一条无穷无尽的锁链。我们能期望的最好结果就是新的问题没有我们“解决了”的那个那么棘手。有时候,我们使问题变得不那么棘手,其实只是把问题放在“别人家的后院儿里”。这种技巧叫做转嫁问题,这种方法通常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问题,当你有意识地这么做并做得很细心谨慎的时候。但是新的问题常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缺乏意识的情况是很普遍的。我们频繁的看到 问题最难以处理的部分恰恰是去意识到它们的在。一旦我们发现了工具的危险之处,会有很多种方法闯入我们的脑海。事实上,每天都要使用这个工具的工程师们已经意识到丹的工具竖着立在腿儿上会有危险。他们养成了把它躺着放的习惯,但是他们没想到有时候会有别的人接触这个工具。这些别的人和工程师们不一样,他们不熟悉这个工具的危险之处,这样就很容易坐在它上头或者扎到手。工程师们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安全问题,但是没有看到它对别人也会是一个问题――另一种形式的转嫁问题。
不要轻易下结论,但是也不要忽视你的第一印象。但是当我们的第一印象过了很久已经淡忘了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是不是总要引入外来者――咨询顾问或者别的“外国人”――让他们带给我们不再有的新鲜看法?尽管请顾问并没有什么错,我们可以学习一些技巧来减少对顾问服务的依赖。
在我看来,《你的灯亮着吗》这本书旨在告诉我们如何解决问题。在面临一个问题时,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以上情况呢?切忌根据思维习惯提出解决方案,其实,在给出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谁遇到问题?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确定服务对象,弄清楚解决问题是为了取悦谁。这几个问题就是以前的leader会问我的,而我时常一脸懵逼。
①问题是什么?迫于外界压力,人们经常在还没定义好问题的时候就仓促地给出解决方案。方法很多,一针见血的却很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方案为人接受,指责别人固执己见,不承认其他方案的可取性。而有些人则在定义问题上过于纠结,生怕定义不准确,不断推迟寻找解决办法。我们无法对一个问题作出毫无争议、百分百正确的定义。但是,如果不能就问题本身的定义达成共识,解决方案就难以切中要害,而找到能达成共识的问题是真心不易的,就像我之前开发课程在确定主题时总是异常艰辛。
②“谁遇到问题”。为了实现单一思维模式到多重思维模式的转换,你需要趁早思考“谁遇到问题”,然后针对每一个问题相关方,分别问问: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但往往针对一个问题,经过几轮谈判,最初的目的已经不那么重要。他的任务是找出各方都能接受的问题定义,并提出解决方案。
③你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不难分析,可以通过调整理想状态或者改变现实状态来解决。我第一反应就是我的问题就是护肤和瘦身。
④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书中提到从最后的情况来看,真正想要解决问题的人并不多。所以在正式开始解决一个问题之前,都应该先问一问:我真的想找到解决方案吗?很多问题需要快速解决,但要当心:在解决过程后期,仓促会带来错误;而在解决前期,仓促会带来灾难。人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将事情做好,却有足够的时间重新来过。或者说:人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是否真的需要它,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为之后悔。
《你的灯亮着吗》是一本很薄很薄的不册子,它是我最近读过的篇幅最短的一本书,却也是我耗时最长才读完的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再提醒自己要加快速度,却始终难以让自己快起来。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感到周身时冷时热,我很确信有这种感受不是因为我身体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从这本书的内容对照自己,让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诗:“寒冰烈火更番过,地狱原来在我身”。虽然这本书让我产生了深深的畏惧,我还是决定把这本书放在我的枕边能够时时摸到的地方——是的,我决定把这本书当作我面对问题、面对自身时的圣经!
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人们觉得雷龙大厦的电梯很慢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慢慢地影响到了常驻这个大厦的所有人——在里面上班的职员、租住大厦的公司的管理层以及大厦的业主梁龙先生,于是人们不得不开始考虑问题的解决之道。虽然位置不同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皆有不同,但每个人的道理似乎都无懈可击,经过一番博弈职员彼得被指定来解决这个问题。开始的时候彼得向梁龙先生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每一条都十分荒诞,比如“偷隔壁大楼的电梯”,显然这些方案是无法让任何人接受的。后来彼得在一本问题解决类书籍(我恰好也看过那本书)上看到了类似的情况,于是在电梯入口处装上镜子,让人们专注于整理仪容从而忘记抱怨电梯的问题。果然问题在某些程度上似乎是解决了,人们停止了抱怨,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来,镜子被人们发泄不满的涂鸦弄得很脏。彼得在另一本问题解决类书籍上又找到了解决之道,他在镜子上用绳子绑上了易于笔迹易于清理的蜡笔,这样人们即可以发泄情绪不再关注电梯问题,又可以解决镜子被经常弄脏的问题。现在事情似乎再一次得到了完美的解决,然而不久生产电梯厂家的工程师在例行维护时发现了真正的问题,一只老鼠被关进了控制电梯的配电箱,为了逃出去它牙齿咬断了一根电线把自己电死的同时也给电梯带来了麻烦。原来从一开始人们就没有真正的找到问题的所在之处,所谓的解决方案实际上都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后来一次聊天使彼得了解到,即便电梯本身真得没有问题,偷隔壁大楼的电梯也不是一个荒诞的方案,隔壁大楼的老板甚至愿意自己出资修建一个天桥好方便在雷龙大厦的人借用自己的电梯,因此看似荒诞的解决方案如果想办法得以实现问题也就解决了。
当初选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因为它比较短,我会坚持着把它读完,这本书只有几十页,所以我很快就读完了,而且这本书也不像《梦断代码》那样难理解,说实话,读起来我还是蛮开心的。
这是一本关于问题解决的书。主要探讨了从“问题出现”到“决定采用什么方式解决该问题”之间我们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
当问题发生时,脑海中第一反映可能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考虑“谁有问题?"其目的可能是:我们需要取悦于谁?搜索有用的线索,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搜集一系列线索后,我们在提出解决方案前要仔细考虑一个问题? 问题是什么?
问题解决者从一开始就要努力回答这个问题:谁有问题?然后,再对回答这一问题的每个不同的人群问:你的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你站在问题的发生者角度,思考如果是你本人,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是什么,问题其实就是你期望的东西和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别。
《你的灯亮着吗》这本书是美国著名思想家唐纳德·高斯和维拉尔德·温伯格所著的一本关于定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书,从1982年发行第一版至今畅销不衰被奉为问题解决领域里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为6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若干生动有趣而又有警戒意义的故事作为主线通过对实战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出作者对于问题解决领域的重要观点,本书所提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新颖的,然而仅凭读一本书就能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所以读书也不足按部就班地教我们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希望读并通过阅读概述有所思悟,最终形成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明确的定义问题。书中说到:“问题其实就是你期望的东西跟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别”。我们需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不要迫不及待地就陷入解决问题的情形中,不要把问题的解决办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同时,该书也提醒我们:“你永远也不能肯定你有了个正确定义,但是永远不要放弃寻求它的努力”,因为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根本就没有一种东西叫做“最终解决办法”。
在对问题有了相对正确的定义后,接下来就是思考和分析问题,我们要注意搞清楚“这是谁的问题”和“问题的真正根源”,当别人能够解决问题时,千万不要越俎代庖,我认为书中提出的这种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对于构建和谐团队关系有着很大的启示,试想当团队之间出现问题时,如果大家都能“试试换过来指责自己”,从自身找问题,相互理解,那么团队之间会是多么和谐的景象呢。
圆满地解决问题是建立在准确定义和全面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的。如何在各种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佳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书中给出了很多启发性建议,其中有一句话尤为意味深长:“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这揭示了重复的刺激导致反应越来越小,人类极大的适应性导致人类不能看清世界的真面目,问题解决者就像是一个和想象整个世界打交道的艺术家,他们必须努力看到其他参与者无意识地在其中游来游去的“水”,问题解决后,这些水就会变成沙子。
这是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人的思想变得富有柔性,它提示读者,真正的问题所在可能并不是您现在的所想,换个角度分析,或许您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真谛。
转载你的灯亮着吗读后感
(一) 小满当上项目经理后不久,参与了一个大项目。当时市场签下来的时候,公司里面是欢天喜地的。项目做了一年多。到了交付的时候,用户却很不满意,当初说好的东西,好多都变了卦。 用户是上帝,最关键的是如果收不到后面的钱,那就算白干了。公司要求项目组加班加点的修改。搞得大家是怨声载道的。做市场的和做开发的相互指责,然后,大家又一起骂客户刻薄。公司里面弥漫着灰心丧气的气氛。 小满觉得郁闷的很,就跑去跟老鸟聊,看他有什么主意。 老鸟听了小满的一通抱怨,说:“很正常。以前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案例说明,失败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二) 老鸟说:“你们怎么跟客户谈论或确定需求?” 小满想也不想就说:“他们市场先谈单,估计人家需要做什么。然后,我们这边就派一个技术的人过去了解需求,拿一些对方的表格和笔记回来。好像都差不多。” 老鸟说:“然后呢?” 小满说:“我们做好一个需求文档,罗列出开发功能要点。附在合同的后面。大体上就是这样。” 老鸟说:“看起来没啥问题。好像还很严密。” 小满说:“你的意思是有问题?” 老鸟没说话,从旁边拿了一张纸,用铅笔在纸上画了两个圆。问小满:“你说,这是啥?” 小满说:“两个圆。” 老鸟摇摇头:“是两个鸡蛋。” 小满觉得老鸟很无聊,不耐烦的说:“好吧,就算两个鸡蛋。” 老鸟摇摇头:“不是,这不是鸡蛋。这是两个乒乓球。” 小满不知老鸟在暗示什么。他在听。 老鸟说:“我看到的东西,和你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但是,在纸上,画的是同样的两个圈。” 小满说:“哦。” 老鸟说:“你们去询问需求,然后做了一个文档。你们头脑里的东西,跟客户要的东西,其实是不一样的。但是,大家都认为这样白纸黑字,基本上是一样的。这里面其实有差异。这种差异,有时影响不大,但有时,是致命的。毕竟文档,不是最终的实物。” 老鸟说:“客户永远认为,他是把需求给你讲清楚了的。如果你做不到,不是他的责任。而且,你要记住一点,用户只有在见到或使用过实物的时候,他才知道他其实要的是什么东西。” 小满点头:“最后这句话,我严重同意。可是,要按你的说法,那用户和我们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存在沟通一样?哪不成了虚无主义了吗?” 老鸟说:“我说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如果你不了解客户的业务,或者真正熟悉它的行业规则的时候。你需要更严谨的方式来询问和确定需求。否则,那些落在纸上的文字和文字之间,埋藏着数也数不完的陷阱。” 小满说:“那你们一般怎么做?” 老鸟说:“开始一样,还是会有一个初步的文档。但是在合同签下来后,会有一个相对时间较长的需求的再确认过程,我们会和客户一起来走一个流程。然后,我们会把大家商业的结果,转换成最终的设计,用PPT把它的操作界面和业务流程都模拟出来,让用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正式开工以前,给客户汇报。到此为止,我们并不做任何真正的编码工作。” 小满说:“这样做,还是很花时间,效果如何呢?” 老鸟说:“相对于搞错了需求,重新开发,这是最合算的了。很多人都不愿意这样做,最后,项目没完,人都跑光了。这种事情,也是不少啊。” 小满说:“这样看来,我们的需求是比较简单了。如果遇到理解偏差,就会出大问题。” 老鸟说:“需求阶段过于匆忙,也会出问题。比如说,客户忙,随便给你找一个表格,就跟你说,我要的就是这个。或者有些用户就直接告诉你,他要怎样怎样。” 小满疑惑了:“客户不都是这样吗?有何问题呢?” 老鸟说:“客户没有问题。而是去问的人要格外的小心了。他要注意一下客户的立场:客户关注自己要的结果,但是每个人关注的东西不同。比如说领导不关心过程,关注结果;实际做事的人希望不要给他们增加过多的工作任务,越傻瓜越省事越好;部门级的人关心新系统是否剥夺了他们的权力,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一般会给你找各种理由搪塞;而系统管理员,关心技术和安全。总之,每个人都各怀心事。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一些人,他就象一个设计者一样,跟你说,让你跟着他的思路走。其实,都需要仔细记录,认真掂量。” 小满说:“如何掂量?” 老鸟说:“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他们的问题来自于哪些方面?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是谁的问题?哪些问题是可以简单的,哪些是比较复杂的。” 老鸟说:“我遇到很多次了,很多人去做需求,以为拿着本子记下来就好了。其实,很多时候,都没那么简单。觉得简单,是因为很多人认为从技术上设计这类的软件,简直是小菜一碟。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很多问题是不可能光靠软件就能解决的'。” “有一次,有位客户气急败坏的来找我,他说他要设计一套软件,加强管理。我问他起因。他说他下面店的经理,因为山高皇帝远,经常想方设法隐藏收入。我说:这种管理的软件多的很,不需要单独开发。你需要的不是一套软件,而是一套相应的监督机制。” “结果,他就是坚持要做,他觉得要把所有的店控制起来。他不想买现成的。现成的有些特别的功能满足不了。” 小满插了一句:“客户都希望自己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 老鸟说:“你猜后来的结果如何?我们简单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设计,报了一个天价。他自己再没吭气了。” 小满说:“你们损失了一个客户,不觉得可惜吗?” 老鸟说:“我们经过了仔细的询问和调查。一是他的需求很奇怪,贪大贪全。而且要求的时间比较紧。但是他的价格,我们做不出来。” 小满说:“他为何不找其他的帮他做呢?” 老鸟说:“太大的公司,人家没空做你这些。太小的,他又不放心,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们最后打算放弃的真正原因。” “他找我们做软件,解决下属公司的问题,并不是他真正的需求。我们有一次讨论的时候,他说高兴了,自己说漏嘴了。他说他正在跟香港某公司谈融资的问题,对方对管理要求很高。” “当时,我就想:哦,这是一锤子的买卖。如果要做的话,我们要不吃亏才好。所以,我们就说了一个价格,把他吓跑了。” 小满笑了。 老鸟说:“你看,我们白谈了20多天。结果就这样完了。所以,尊重客户,也要尊重自己。不要把客户当傻瓜,也不要让自己做傻瓜。” 小满说:“你从哪儿学到这一套的?” 老鸟说:“告诉你,所以的秘密都在这里” 他递过来一本书。书名叫《你的灯亮着吗?》。 老鸟说:“这是要学习思考问题的人的必读书,也是项目经理的必读书之一。” (三) 小满向老鸟借书。老鸟坚决不肯。小满知道老鸟其他都很慷慨,除了书以外。他自己买了一本,并作了一些摘要。 小满是这样写的: 怎么去寻找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1】首先要确定问题从哪儿来? 【2】然后确定是谁的问题? 【3】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 【4】在特定的层面上理解问题,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5】有时,人们真的需要去解决他们所认为的问题吗? 小满还写下了自己对专业的理解: 什么是真正的专业呢?过去,我一直以为有了专业技术,就算专业了。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有技术的人,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把专业当一个万用的榔头,看见什么问题,都想用榔头把它敲下去。但是,很多问题,不是光用榔头就能解决的。 所以,并不是一开始就把榔头亮出来,而是多问自己几个相关的问题。有时,思考比榔头好用的多。多样化的思考,会让你以简洁有效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迷失在快速搞定事情的方向上。 指责客户是没用的。但是,你可以思考,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用内心的灯去照亮前进中的道路。★ 灯还亮着作文
★ 你快乐吗
★ 你试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