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患者安全案例研究》读后感(共含4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ovejiangli13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患者安全案例研究》读后感
英姐随笔
系统的完美设计都是为了能获得现有的结果。
――保罗・巴塔尔登
一位尊敬的企业家朋友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正好同学庞大师推荐了一本《患者安全案例研究》,于是我把这本书同其他一些生物医学、人文历史类的书单推了过去并说希望读什么,告诉我,我一块买,立刻,回信过来,选了这本。
朋友偏偏选了这本看上去很枯燥的案例研究,不由得激起了我的阅读欲望,我,索性,放下其他准备读的书,拿起这本案例。
一拿起来,我就没舍得放下,因为案例勾起了我的回忆,回忆起了自己那些诸多医学治疗的体验,原来,它们一直在我的身体里,融入了我的生命。
过去的岁月里,我经历了大大小小四个手术、记不清次数的牙科治疗、疫苗注射、体检采血,今天读完这本案例,从容写下读书笔记,深感荣幸、不安和期盼。
荣幸的是,我在医生护士们的帮助下,躲过了病魔的欺凌,还健康地活着,而案例中的他们却大多已经离世,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看看这个世界;有的人落下终生残疾,痛苦度日。
不安的是,我对医学的无知,面对疾病的无助,与所有人都一样,没有安全区。
好在,由于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我对生命、对医学、对医护人员、对患者饱有一颗尊重同理之心,对安全饱有期盼,这期盼就来自于这本案例。
不安的是,案例中发生的事情,也曾经与我擦肩而过,正如露易丝案例所述,麻醉剂过量导致我在十八岁那年的`阑尾手术后近十年的时间里忍受着右腿的麻木带来的痛苦,尤其是手术后半年,从脚掌到臀部皮肤上那万根银针穿刺般的疼痛,只能左侧卧无法平躺导致呼吸困难的窒息,而这种疼痛在下地走路的时候并不明显。正在学医的姐姐知道那是麻醉剂过量。
但是,这次手术也给我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结果:折磨了我多年的痛经居然不治而愈。另外,在后来,我从没遭受过剧烈的伤口疼痛,术后无需实施疼痛管理。
生儿子时,我中途睡着了,医生使劲把我摇醒,我清晰地记得医生告诉我不要睡,不然孩子会出危险,可是,我就是睡着了,直到一个小个子医生跪到产床上使劲按压我的肚子,那时,我感觉到了恐惧,医生护士那些夸张的像心肺复苏般的动作、我的睡意朦胧,十分的诡异,令我恐怖,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产后那天早上,护士查房,发现我的肚子臌胀,还开玩笑说:还有一个没生?然而这句话恰好被下夜班路过的医生听见,她迅速走进来,仔细查看了我的肚子,指挥护士:快,把她推进产房。于是,我再次被抬上产床清宫,由于着急,医生的手术服都没有扣好,直接用一根纱布缠在腰间,那金属器具反复刮子宫的声音,在清晨,空荡荡的产房内飘荡……
产后凌晨大便失禁,从病房到卫生间的地板上全部是水样的粪便,好心的清洁工默默地拖着地板上的污渍……
负责的医生、掉以轻心的护士、生产过程中长时间裸露的腹部、大便失禁、胎盘剥离不全、友善的病友、我的恐惧,统统在24年前那个半夜,融进了我的生活,从此以后,我对医院、手术、流血产生了莫名的免疫力,仿佛那就是一次普通的出远门。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与死神已经擦肩而过。
于是,做乳腺手术时,我勇气十足地在手术床上与医生护士们谈笑风生,但当麻醉师用面罩罩在我口鼻上时,我渐渐感觉喉咙发紧、我张大口,想要呼吸,但是我根本吸不进气,那一刻我万分恐惧,我要死了吗?可是,恐惧使我失去了挣扎的勇气,我放弃了挣扎,就眼睁睁地盯着麻醉师口罩上方露出的双眼,逐渐逐渐地模糊。
我记得麻醉师在准备的时候告诉我:待会你会感觉轻微的喉咙发紧、发干,不要紧的。哦,等等,我不明白什么是喉咙发紧、发干,那是什么感觉,我好陌生。容我想想,可是,她说完这句话,面罩就已经扣下来了。
后来火激光手术后导尿管脱落导致的尿液四溢、术后高烧41度排队等待H1N9疫情发烧筛查、拆除导管时无遮掩的操作台、常规妇检时床旁等待的人们、怪我清场是过场太多的妇检医生、生产时被电扇直吹的腹部、学医的姐姐面对我麻醉复苏时间的担心、父亲过世前严重低血糖时我的无助、前公司领导辞世前我对她的护理、对如父亲般的邱伯伯的临终陪伴……
这些医学过程的体验已经融进了我的生活,()那浑身插满了管子的前领导、父亲、邱伯伯,他们的形象更是挥之不去。死亡,活生生地摆在了我的面前。
还好,我幸运地挺过了麻醉过量,幸运地被医生发现了胎盘剥离不全,幸运地遇到学医的姐姐对我专业的照护、幸运地得到父母每天的按摩。
然而,我却没有能够继续拥有父亲的爱。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我没有意识到当时父亲的症状是严重低血糖。
我不知道邱伯伯体内到底出现了什么,说好了还要去按摩脚顺便去蹭汤圆的,但是,他一句招呼都不打,就独自走了。
我不知道当时胎盘为什么没有完全剥离,连学医的孩子的父亲也没有意识到我肚子那么大的原因。
我不知道喉咙发紧、发干是什么感觉,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应该同麻醉师商量一下是不是还有另外不恐怖的麻醉方式。
太多的不知道。这些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均在本书中一一都有相似的对应,只不过各自的基础情况不同罢了,看完这本书,我好像重新活了一遍。
医学是一门严肃的专业,而医疗则是一个多种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复杂体系,蕴藏着许许多多系统性风险。
本书共展示了24个案例,基础疾病各有不同,结局也大相径庭,然而,我注意到,作者在每章开头都详细地描述了医学核心能力的内容,每个案子的学习目标里都提到了医患有效沟通、患者参与、知情同意标准与患者安全的关系,彰显了医疗系统的供应者们对自身严格的内省和对医患共同决策的强烈推崇。
而这中间,有太多的不知道,我们需要更多的医学实践和案例去探索这些未知,在患者安全这条路上,医患同行。
再次感谢同学庞大师荐书,让我有机会真切体会下面这段话: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E. L. Trudeau
关于患者安全文化研究现况的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患者安全文化现状,从患者安全文化的概念、评估工具、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帮助临床护士正确认识患者安全文化和防范医疗不良事件。
[关键词]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工具;影响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每300名患者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就有1名经历不良事件。在发达国家,10%的住院患者受到过医疗伤害,而在发展中国家医源性感染风险要比发达国家至少高20倍,其中有53%的医疗事故发生于护理工作[1]。Mustard[2]认为,建立患者安全文化是评价护理质量,识别、预防差错事故的重要手段,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程度越高,就越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保障患者安全[3]。鉴于此,本文从患者安全文化的概念、评估工具、现状、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正确认识患者安全文化和防范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
1患者安全文化的概念
患者安全文化最早由Singer等于提出,通常它被认为是医院安全文化的一部分,员工通过共享的信念、态度、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等影响他们对患者安全的态度和行为,从而确保患者安全[4]。也可将其理解为希波格拉底的格言“无损于患者为先”,将“安全”整合到组织的每一个单元、注入到每一项操作规范之中,从而将安全提升到最优先地位的一种行为[5]。虽然目前学者们仍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要素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患者安全文化是由领导者因素、团队协作、循证医学、有效沟通、学习型组织、公正合理和以患者为中心7个要素组成[6]。
2患者安全文化的测量
创造积极患者安全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要评估医疗机构的安全文化现状。患者安全文化大多是通过量表测评医疗机构中员工对患者安全的看法和态度,以明确有关患者安全需要改进的领域以及实施的干预措施是否有效[3]。目前国内外对患者安全文化测量的研究比较多,笔者仅选取最常用的3种量表作一论述。
2.1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
(HospitalSurveyonPatientSafetyCulture,HSOPSC)HSOPSC[7]由美国Westat研究组织为卫生保健研究和质量机构编制。原量表包括12个维度,共计42个条目,信度为0.63~0.84,效度为0.23~0.60。目前已被翻译成24种语言在45个国家使用,改良版本达16份,使用范围较为广泛。除12个维度测评结构比较细致及提供指导手册之外,结果分析还有一个定期更新的安全文化对比数据库。但有学者[8]指出,该量表在其他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使用时存在内部一致性信度较低的情况,不能很好地反映医务人员认知和医疗机构安全文化特征情况。国内最早由李漓等[9]将其汉化引进。
2.2安全氛围问卷(SafetyAttitudesQuestionnaire,SAQ)
SAQ最早由美国Sexton教授等[10]借鉴航空管理态度问卷发展而来,原问卷包含60个条目,其中30个条目归属在6个维度下,均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问卷信度为0.9。该问卷的优势在于拥有基线数据,有利于医疗机构自身前后对照或与同行业之间的比较,但有学者[11]指出SAQ仅仅是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态度感知评估,而安全态度是否等同于安全文化目前还存在争议。SAQ最早由陈方蕾等[12]汉化引进我国。
2.3曼彻斯特患者安全框架(ManchesterPatientSafetyFramework,MaPSaF)MaPSaF
[13]作为唯一的质性研究方法,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Parker教授开发,最初用于英国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的安全文化测评,而后在英国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广泛应用。其内容为二维矩阵测评结构:横向为安全文化5个演进分期,纵向为安全文化9个测评维度。该量表优点在于除对组织安全文化现状作出诊断之外,还能挖掘组织深层次信息,从而为测评组织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其缺点在于不如量性测评工具便利,结论外延性也较为局限。,谢惠兰等[14]运用汉化版曼彻斯特患者安全框架对护理人员进行质性研究,填补了国内此类研究的空白。目前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工具种类较多,而目前仅HSOPSC和安全组织力量表(SafetyOrganizingScale,SOS)已被证明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15]。另一方面测评工具测得的结果通常是符合在美国文化背景下诞生的理论概念,因此造成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不同工具测得的研究结果难以进行比较和交流[16]。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患者安全文化研究的发展。目前国外研究者如Halligan等[17]建议除开发适合国情的测评工具外,还须把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以便尽可能地提供更加丰富、有说服力的患者安全文化信息。
3患者安全文化现状
3.1国外患者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自起,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联合认证委员会(JCAHO)要求所有参加评审的医院必须进行年度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自我评测。欧美等国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调查已成为了评价医院服务质量的指标。文献回顾发现,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使用患者安全文化量表在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中大规模展开测评,且研究集中于“领导者巡视”“安全文化相关培训”等干预措施对安全文化的改进作用[18]。目前“对错误非惩罚性反应”“医院管理支持”“人员配置”“交接班和转科”“科室之间团队合作”“感知管理”为国外大多数医疗机构的待改进领域,且急诊、ICU等高危科室的安全文化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科室[19]。这表明国外患者安全文化水平还需要较大的改进。
3.2国内患者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中国医院协会正式将构建患者安全文化列为患者安全十大目标之一。虽然我国对患者安全文化的研究开始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在数量上我国的患者安全文化相关研究仅次于美国,且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工具也在不断引进并汉化中。但通过循证分析发现,我国患者安全文化研究在地域上主要集中于北上广和东部沿海区域,超过50%的省市尚未开展此类研究,且84%的研究对象为护理人员;在深度上,我国96%的文献均为横断面调查和现状调查,角度较为单一,缺少干预研究和对照研究;在量表上,尚缺乏在我国国情及不同环境下使用的安全文化测评工具,导致各医院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不良事件报告频率”“人员配置”“沟通的公开性”“科室间协作”为国内医院的待改进领域。其中“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这一维度在所有文献里都为待改进领域[20]。这表明我国在患者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有许多观点和行为还处于传统的苛责文化中[21]。患者安全文化已在发达国家广泛开展,但国内外在患者安全文化的“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不良事件报告频率”等维度上都还有待改进。这说明目前患者安全文化的`建设并未取得重大突破,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率仍居高不下。
4患者安全文化的影响因素
4.1与医务人员有关的影响因素
4.1.1社会人口学因素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程度与不良事件发生率呈负相关[3]。Ammouri等[22]运用HSOPSC量表对414名注册护士进行调查,发现护理人员患者安全文化认知程度与工作年限呈正相关,工作年限越长,患者安全文化认知度越高;在教学医院的护理人员认知度普遍高于非教学医院;护理人员在安全文化认知度上高于其他医务人员。而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科室、职位无关。这与Khater等[2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每周工作时间,是否在实践中运用循证医学等。然而我国学者冯小琼等[24]指出,工作年限与安全文化认知呈负相关,这可能与高年资护理人员更能发现医疗环境下患者安全的风险问题有关。Kim等[25]指出,护理人员的年龄和教育程度与患者安全文化认知有关联。目前医务人员社会人口学因素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的影响程度尚缺少有力证据,仍需要进一步探讨。4.1.2有效沟通与团队协作沟通和团队合作是影响患者安全文化的两大重要因素,而沟通往往通过团队合作来影响患者安全文化[26]。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认证委员会对-收集的5546起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发现60%以上的原因是团队之间的协助和沟通出现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20亿美元[27]。有研究者指出护理人员沟通与合作在科室内最佳,而在科室间还有待改进,因此患者在转科时存在的风险大于科室内交接班[28]。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医院组织在整体层面上的沟通和团队氛围不佳,不利于护士自发产生积极的患者安全意识,从而未能形成积极的患者安全文化,也不能主动采取有利于患者安全的护理行为。4.1.3不良事件上报率不良事件上报率间接反映了一个医院患者安全文化水平。Nakajima等[29]认为患者安全文化与不良事件上报率互为因果关系,可形成一种良形循环。不良事件上报有利于管理人员发现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防止事情再次发生,从而形成良好的患者安全文化氛围。而患者安全文化反过来能促进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率。Kim等[25]学者对韩国8家教学医院,886名护理人员调查后发现,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很低,其中警讯事件上报率仅为17%,因而造成患者安全文化氛围不佳,这与其他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4.2与医疗环境有关的因素
4.2.1领导力Sammer等[6]认为在所有安全文化组成要素中,高层领导力在患者安全文化的设计、促进和培育上发挥的作用最为重要,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组织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领导积极的行为与患者安全文化呈正相关。Anam等[30]通过系统评价指出,领导可通过自下而上的管理途径,包括付出20%~25%时间来构建清晰的目标、制定相应的策略、设立质控部门和及时给员工提供反馈,来提高患者安全文化。但目前领导力方面的实证研究和客观数据还不充分,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4.2.2人力资源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是实现患者安全文化的保障,主要包括科室护士的数量和学历构成比两方面。王秀菊等[31]通过对389名护士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指出,护士人力资源配备情况与医院的患者安全文化呈正相关。这可能与护士数量的不足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夜班的频率,还会影响到团队合作性有一定关系[32]。因此科室配备足够数量的护士是必须的。此外,医院护理人员学历结构比与患者安全文化也有一定的关系,美国医学研究所建议到科室里学位护士占比为80%[33]。但目前学者们对科室里学位护士占比多少能起到最佳安全文化效果仍未达成一致。
5干预措施
5.1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
患者安全文化相关知识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医务人员自我管理行为,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最常见的干预方法之一。它有4个基于有效人为因素培训的关键原则:入门培训、行为内化、反复强化、数据驱动改进[34]。Abualrub等[35]对57名注册护士进行实验,采用网上授课的方式,课程共有7次,每次时间为1~2h,内容为与患者安全文化相关的知识,每次课程结束后都有一份测试。结果显示,4个月的干预后,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上报频率”和“错误非惩罚性反应”两个方面认知度大大提高,同时不良事件发生率也减少。Lee等[36]对3000名参加“跨团队互动性沟通技能训练课程”的医务人员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发现医务人员只是主观上感觉安全文化氛围正逐渐改变,而实际并未明显提升。这与Hoffmann等[37]的结果较为一致。因此,安全文化教育是否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改善安全文化氛围,保障患者安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5.2管理者巡视
“管理者巡视”表明了高层领导建立患者安全文化的决心,对于患者安全文化的正向作用有较强的证据支持[4]。Thomas等[38]对23个临床科室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每个月医院的管理者对干预组的临床科室进行3次走访,询问护士自身对患者安全的看法,以及哪些做法可以改善患者安全文化,并将这些建议制成表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纳建议。结果发现,干预组的护士安全文化气氛得分高于未干预组。因此,管理者走访对提高患者安全气氛具有积极作用。此外,Frankel等[39]用前瞻性研究支持上述结果的同时,还指出管理者走访除与谁走访有关,还与走访的频率、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有联系,并且给出了“管理者巡视”的7个有效步骤:准备、进度、执行巡视、追踪、报告、反馈、测评。
5.3建立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文化
医疗机构应建立非惩罚性文化环境,提高医务人员不良事件上报率,才能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措施以阻止相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从而形成良好的患者安全文化氛围[40]。Kantelhardt等[41]在一项针对神经外科医务人员的匿名调查中发现,对上报事件的原因、危险因素、后果严重性等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可使不良事件发生率在5个月内减少12%。我国学者[42]指出,在医院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体系1年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其中非计划拔管从1.2%降至0.5%,用药错误从0.07%降至0.04%,坠床或跌倒从0.04%降至0.02%。然而,国外也有学者质疑在非惩罚性文化环境下,医务人员不良上报率并没有如此客观明显的改变,不少医务人员仍然担心是否会受到惩罚或担心记录在案而隐瞒[23]。因此,如何才能真正提高不良事件上报率依旧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5.4基于科室的多面性培训活动
基于科室的多面培训活动对患者安全文化具有正向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安全文化水平。Blegen等[18]对454名病区的护理人员、医师、药师及其他员工开展多学科团队培训,培训完成后,组建一支优秀的多学科病区安全团队。其任务为围绕病区患者安全问题,开发跨学科合作的新机制,以加强团队合作行为和沟通技巧。经过一年的干预,医务人员间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明显提高,患者安全文化氛围得到改善。Pronovost等[43]把基于科室的多面性培训活动同结构化培训项目相结合,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结果也显示患者安全文化量表得分有明显提高。
6展望
患者安全是医疗机构永恒的主题。目前患者安全文化还没有引起广大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整个卫生服务机构中建立一个完整的患者安全文化模式,是今后需要深入的研究方向。此外管理者和研究者还须基于国情和文化背景,自主开发患者安全文化测评问卷,加强医生和医技人员安全文化的建设和研究。最后,国内应建立一个定期更新的患者安全文化数据上报系统及比较数据库,便于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进行测评结果的对比与学习。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医院安全文化水平,保障患者安全。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是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是属于《校本研究丛书》第一辑中的一本,主编苗斯儿。 内容介绍: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主题内涵。简要阐述课程标准或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个主题教学理念下理想的教学实践形态,以及需要研究和讨论的具体内容。 2、案例描述与评析。选择与主题内涵密切相关的若干典型案例,具体详细地描述案例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用不同层次的评析对案例进行理论透视,然后提出总结性论述、拓展性思考、教学策略、补充说明、各派观点等。这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书中引用的案例大多是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教学故事,有情景,有情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书中的观点是编者在评析教案过程中提出的个人见解,其目的不是要把编者的理论强加给读者,而是在与方便读者的交流与对话,共同分享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思路。 3、问题讨论。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和争议性的思考题,或出示有研讨价值的教学案例,只提问题,不做结论,目的是向读者提示这个专题下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也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议题。 4、资料链接。采用内容摘录的方式,提供若干与专题内涵相关联的理论背景资料。资料后注明出处,以方便有兴趣的读者查阅。 读后感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着。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形成了几十年从来未有过的“人人学理念,校校谈课改”的良好氛围。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清楚地知道:教学目标需“三维一体”,教学方式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评价要“讲过程,重多元”,教师角色应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却遇到了种种困惑。如:每一节课如何体现“三维一体”的目标?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提高课堂提问和评价的有效性?如何创设情境?等等。正在我困惑、迷茫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出现在我的眼前,使我豁然开朗,原来数学课可以这样上。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原先我创设情境只是为了上课富有新课标的味道,为了改革课堂而创设。根本不考虑这个情境是否有必要创设。看了书以后,我才知道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趣味性、思考性、探究性。情境的类型可分为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原来创设情境也可以这样五花八门,里面可以包含这么多的学问。为此,我依照书本的原则、类型对我的课堂情境创设进行了改革,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这都是看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给我的启示。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只要我们多看书,多吸收书中的知识,那么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黄金屋”,自己的“颜如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读后感
斯苗儿老师主编的这本《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来到我的书架上已有几年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有关数学教学的书,我细细地读过一次,翻阅过许多次,不管哪一次,都能带给我新的感受,教给我许多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经验和理论指导。
在本书中,分27个专题,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编写了教学目标的制订、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改进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等方面的内容。每一章有主题内涵、案例描述与评析、观点与思考、资料链接这几项内容组成。“主题内涵”主要从理论上作简要的阐述,帮助教师明理解惑;“案例描述与评析”结合丰富而典型的课堂教学实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观点与思考”是在案例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对“主题内涵”作更为具体的分析与思考,有的还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资料链接”系统地收集和摘录了与该专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该专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看了以上的内容安排,不得不感动于这些数学教育的领路者们为了把我们这些尚算不上成熟的数学教师领进数学教学的大门,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这是一本可以放在枕边、案头时时细读、经常查看对照、引领教学实践的好书呢!而我的表达尚不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优点和它给我的收获,只能简要记录一点自己的感想。
一、目标设定要合理、清晰、可发展、可实践
以前我只知道参考书上有目标,备课时抄过来就可以了,也没做多大的研究,以为自己备的课能完成这些目标就可以了。原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教学目标不但重要,甚至于教学目标没有定好,一节课设计上下来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呢?要想有高效的教学效率和效益,教师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精心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胸有成竹,才能放手做好。
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划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从整体上着眼,牢牢把握住学科教学总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在设定目标时,还要考虑到三维目标的实现,不能像过去的.数学教学只重知识和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只重结果不重学习过程。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在目标设定时也要取重舍次,才能使学生学得塌实、深入。如要面面俱到,必定要如蜻蜓点水,轻轻掠过,在学生心里留不下什么痕迹,反而手忙脚乱,哪一个都不到位,所以要根据内容有所侧重地设定目标。而这取舍之间如何把握,却正是需要教师去研究的地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教学目标拟定这一块内容的编写中,针对数学教学的六个核心问题,阐述如何在教学实中实施,实现目标。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拟定好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开展教学,要做到上课时心中有目标,这目标又能立足学生基础,关注学生未来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使我们的课堂更人性化,更加精彩。
二、教学内容要有价值、能促进学生思考
“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指向的不是数学内容本身的价值,而是教师如何使数学内容相对学生实现其价值的教学艺术。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出数学内容的价值是教师的教所赋予的,这种“教”一定不会是简单地灌输、枯燥的题海战术。
新课程的教材非常灵活、开放,数学学习内容基本是用一个情境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书上的情境图对于初接触教材的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来说,却是有些摸不着边的。面对数学材料,我们需要考虑很多问题:这个图要给学生展现的是什么学习内容;要设定哪些学习目标;目标设定要在哪一个高度,太浅或太深显然都不适合学生;如何使情境以一种动态的、有利于学生有层次地学习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何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使教学素材得到最好的开发应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收获,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学得积极、有思考、觉得数学是有用的,等等。很显然,价值来自于老师的思考和选择,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的数学必定是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的,这是我一直坚信的一点。在这些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那么重要,而又是那么困难。那些个学不好的学生,费尽你九牛二虎之力,累死你多少脑细胞,从生活中从数学上举了那么多例子,他依然是不开窍,明明是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他无论如何就是想不明白。在听过一些成功人士说到自己对数学一窍不通时,我逐渐释怀,也许有些人天生没有数学头脑,没办法学好数学,但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没有天赋。
即使如此,我依然相信,虽然先天不足,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应该会有所进步,不可能毫无进步。而其中,学好数学最最重要的能力应该就是数学的思维能力。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管是否有效,我都在努力做着这样的事,希望提高那些后进生的思维能力,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想,在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学习材料的选择使用应是重要的一方面。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有时数学教材中的材料可能很老旧或者对学生没有一点吸引力,让学生看着就觉得没意思,那么,教师就要思考选择什么材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有思考地投入学习。个人觉得,和孩子相关的、或者老师以自己为例、或者具有童话故事色彩的等材料,能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教师应该结合每一个内容好好设计,或在平时搜集、记录这方面的材料,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当读到某一个地方时,思维的火花会一闪而过,然而自己读书能力确实还不够好,不能准确地把握、挖掘其中的内涵。数学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不管哪方面做得不够,都会影响我们对课的把握,使得我们对教育认识浅薄,对教学现象的认识浮于表面,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读这本书时,还有许多的体会和疑问,需要我去思考,去实践证明。希望能抓住更多思维的火花,写下更多的思考。
★ 患者感谢信
★ 患者祝福语
★ 患者授权委托书
★ 患者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