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草木春秋读后感(共含12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狗饿霸”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最近读了一本书,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草木春秋》。闭目凝神,思索良久,这些读起来让人快乐的散文使我收获了什么,最后却是无疾而终,我想,至少是快乐、兴味和美。几个月过去了,汪老的文字似乎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它就像一把挟带着清水的软刷,微波汹涌中慢慢地冲刷着我的思想,净化着心灵的陈垢,甚至“怂恿”着我有一股冲动想要前往文中那些令人神往的地方,再去信步品评一番。
比起诗歌和小说,散文这种题材,是我在过去的阅读中很少涉猎的。散文的文字,自由,空灵。虽不如小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也不及诗歌意蕴深远,但经汪老的墨毫闲情挥洒,却让我读得像品茶一般,清香悠远,爱不释手。《草木春秋》处处洋溢着各种快乐和趣味,汪老也能从阴郁的苦涩中挤出丝丝的甜味来,确实值得一读。
《草木春秋》里,有写草木虫鱼,如《花园》、《葡萄月令》、《草木春秋》;有写家国春秋,如《国子监》、《跑警报》;有写各地美食,像《故乡的食物》、《手把羊肉》;也有写旅途景色,如《天山行色》、《泰山片石》;还有作者的一些人物记事、对写作的理论探讨搜罗其中,《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谈风格》如是。内容庞杂,目不暇接。据编撰者汪朝(汪曾祺的二女儿)在后记中解释,是为摆脱“一碟子腌白菜”的老路数,把一些用得不多的作品也放进去,以求有点新意。但尽管如此,散文集的“神”还是没有被打“散”,依旧是草木矣,春秋矣。汪老用高雅的生活情趣,刻写了不朽的草木传说。草木与春秋,在文里,如浮藻般,布满了眼球,可当我们定睛一探时,却品出了它们根的去处,那就是本质的回归——生活,且乐活。
汪曾祺老先生以“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悲悯,加上他那无可复制的文字,不经意间就能让喜爱他的人沉静下来,让人少些浮躁,少些张狂,却不会有任何消沉。他像一位坐在高凳子上手摇蒲扇侃侃而谈的长者,豁达宽容的看着这个世界,叫人喜欢和爱。
贾平凹对汪老文字的评价是:“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对汪老文风评价可谓多矣:含蓄、空灵、淡雅、智慧、宁静、闲适、恬淡、愉悦等,但我认为“平和”最为准确。汪老师从沈从文,文风受这位文学大师影响颇深。汪老的文章很少慷慨激昂地说教,就像一道清泉,汩汩地从你的心田流过,带走污浊、杂质,留下清澈和透明。《随遇而安》里汪老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面对无妄之灾,用这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泰山片石》中汪老觉得他写不了泰山,因为泰山太大。自认为自己不是强者,只是一个平常的人,对于高山,只能仰止。安于平常,安于微小,这份自谦,这种对自己正确的认识,与现实生活中那些浮躁的、夸夸其谈、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读《草木春秋》,让我想起了汪老先生给家乡扬州高邮城文游台匾上的题字:“稼禾尽观”。这四个字,虔诚地表达了汪老对劳作的敬畏,浓缩了天地精华,也浓缩了他一生的写作。即使让他居高临下可以尽观天下,但目光所及处依然只是和他生命息息相关的稼禾。这是一种最贴近土地的姿态,这是一种最平和、最睿智的人生态度。
“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就像最养人的食物是平常的米面,白饭面条自存其真味。汪老总是不紧不慢的给你诉说着瓜豆桑苗,秋凉春暖。断没有在过去几十年中被灌输的英雄情怀,壮怀激烈。读进去了,心会被慢慢软化,被滋润。汪老的作品教会我什么叫生活,隐隐的我觉得我似乎摸住了生活中慈悲、柔软、大度的那层质感,学会用一种什么心情坐在家里晒外面的阳光。汪老不是教人们无缘无故的秋叶拂面空惆怅,而是以他儒生独有的入世情怀慢慢沁润着大众的心田,滋养着人们的精神。
喜欢汪曾祺老先生的平和!人生一世做一个像他一样爱生活的人。
汪曾祺,这位有着传奇一生的艺大师我早些年就曾有耳闻。但直到两年前我才在《读者》上有幸拜读了一篇汪老的散文,果然不同凡响,字里行间透露着专属于汪老的“雅气”。如今得来空闲,想再深入了解汪老之时,才得知汪老在二十年前就已去世。得知这个消息,我的心脏便被痛苦与遗憾包间裹地严实实,仿佛要室息一般。
现在,汪老的一部经典散文集正安静地卧在我面前,静候有缘人的阅读。我调整了一下听吸,无论是对汪老的追忆,还是出于对文学方面增加自己的造谐,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翻看它呢?
拨开扉言,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目录,是这本书的“浓缩精华”。我本不应在此处停留太久,但汪老在文学方面的高雅脱俗在此就可见一斑,《手把羊肉》《端午的鸡蛋》《咸菜茨菰汤》,我不禁怀疑手中捧着的是本莱谱。
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走进了第一篇散文,本以为只是一道开胃小菜,殊不知汪老精心准备的满汉全席已然开宴。
第一道菜,菜名叫《贴秋膘》。可能有些南方人们会模不着头脑,不知这秋膘为何物。主厨汪老也提前做了介绍:秋风一起,想吃点好的,墙加点营养,”而今天正值立秋,趋着贴秋膘的时候刚起,赏一篇汪老的应景美文,定是十分惬意的。汪老贴秋膘的方式.是吃烤羊肉。汪老深厚的文学功底,潇酒自如的文风与自己在美食方面的造诣巧夺天工般结合在一起,描绘出的众人大快朵颐烤全羊的景象,拥有极强的画面感,人们的耳畔仿佛再次响起了《舌尖上的中国》主题曲,看到这儿,你的口水也许已经藏不住了。别失态,大菜还在后头呢!
第二道菜《野鸭·鹌鹑·斑鸠》,你肯定能吃出来。这依旧是一道硬菜,还是难得一尝的美味,别急着动筷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吃完了,你可得告诉我,汪老最喜欢吃的是那种野味。先说鸭子,汪老对鸭子的烹任方法及口味并无太多提及,却详细介绍了买鸭的过程。可以理解,毕竟对食客来说,获取食材的过程也是一种爱啊。汪老也说出了自己的忧虑:以前麦子收不干净,野鸭有粮食吃,现在机器收的很干净,鸭子没的吃,就越来越难抓了。鹌鹑更难抓,就连汪老都仅有一次尝过。不免有些遗憾。说实话,看到这里,我就感觉此文标题有些不妥。因为前两种野味写完了尽仅占了三之一的篇幅,如果我来拟题,我定会把题目改为《斑鸠·斑鸠·斑鸠》,那这斑鸠味道究意如何呢?“斑鸠是水鸟,嘴长,腿也长,肉极细,非常香。”“我辈子没有吃过更体野味”,想必这两句话已经做了最好的诠释。
什么?你说你已经吃饱了?不不不,汪老这位“不务正业”的文坛美食家怎么会经易放过你,山珍尝完了,再来尝尝海味,在《虎头鲨·昂吃鱼·阵蟄·螺师·蚬子》,味道自不必多说,你只需知道,在肥美的海鲜中,汪老已经偷偷加入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对家乡的思念。
尝尽了四方的美味,你的味蕾是否已被惯坏?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你的心是否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此时,一碗咸菜茨菰汤》便过了千言万语。这碗汤不需要多余的调料,不需要珍贵的食材。因为无论掷入多少食材,抛进多少佐料,都掩不住那一份纯澈的乡愁啊!读后感·也许他的家世并不美好,但你每次用心去感受汪老的文字,你都会感受到强烈的思念与感思,仿佛这世间从来没有悲苦。文未的“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就是汪老一生最朴实的原望,在乡思面前,再美味的菜着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汪老抓住了读者的胃,更抓住了读者的心,汪老活在我们的口中,活在我们的心中,他帮我们找回曾经失去的东西,也让我们释怀了难以忘记的东西。最后引用一句汪老的话来做本文的结束句。
“四方草木春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散文是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为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数千年来,流派异彩纷呈,名篇佳作迭出,一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景观。《草木春秋》是汪曾祺的著名散文集。
1.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2.绣球花可由人工着色。在瓶里加一点颜色,它便会吸到花瓣里。除了大红的之外,别的颜色看上去都极自然。——汪曾祺《草木春秋》
3.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系的教授以外,市场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汪曾祺《草木春秋》
4.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汪曾祺《草木春秋》
5.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汪曾祺《草木春秋》
6.天牛的玩法是用线扣在脖子上看它走。令人想起……不说也罢——汪曾祺《草木春秋》
7.下午,画马铃薯的叶子。天渐渐凉了,马铃薯陆续成熟,就开始画薯块。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一块马铃薯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二人。——汪曾祺《草木春秋》
8.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汪曾祺《草木春秋》
9.沈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汪曾祺《草木春秋》
10.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汪曾祺散文草木春秋读后感600字
有谁曾料到,时隔两月,我重拾经典,再次捧起汪老的这部《草木春秋》。
您可能会问:“汪老,咱今天吃啥山珍海味?”别着急,汪老这位“文坛美食家”向来喜爱吃喝、玩乐。咱今天就在这玩乐尝人间百味,在美食中游大好河山。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山东名城——菏泽。说来惭愧,我作为一名山东汉子,竟对荷泽知之甚少。莫慌,有汪老带你游历荷泽。一进城,初日将进,杨柳春风,迎接远道而来客人的是一个千许亩牡丹,仿佛走进一场花的盛宴,蜜的海洋,阅着甜香气息,忧惚之间,有如梦回酒醒。汪老最喜那一朵浅白色的牧丹。他本人,也如这素净的白牡丹一般,清澈淡雅。
赏完这菏泽牡丹,再当一回绿林好汉——上梁山,在人们印象中,应该是不甚高大的。但梁山实则低矮而不雄伟,山势也不险恶,就连花甲之年的汪老,都可以一口气山顶而不觉有什么。汪老也发出了自己的质疑:这样一座山,能做出那样大的'一番事业吗?”这个问题,我们不再深究,因为眼前的这一尾鳜鱼对汪老更具研究价值,在菏泽的两天多时间,我如和汪老一行餐餐都有鱼,梁山人对鱼文化的研究,连江老都不禁赞叹其“赞极精妙”。读后感·说到鱼,汪老又来劲了。关于鳜鱼的种种吃法,汪老自然是如数家珍,最出名的不过松鼠鳜鱼、臭鳜鱼、清蒸、糖醋等他还诚心推荐了清汤鳜鱼。汪老把自己贪吃的本性在字里行间中显露无遗,直言不讳。
宿梁山之第二日,我与汪老起身。欲离开,破晓时分,一场倾盆大雨开始了独奏。我看向身旁的汪老,他客光焕发,眼里开始闪烁着一些东西,“山东今年是个好年景。”他说道。
读汪曾祺《草木春秋》有感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本应倾心于灯火烂漫的悠扬诗歌中,但我却对汪曾祺那纯朴真诚的散文产生了莫名的心动。
起初,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让我的睡意逐渐控制了我的意识,不觉得沉重的眼皮遮住了我的视线。醒来,惊讶,竟看到一位老翁坐在床边给我讲过去的往事,回忆的味道,纸张的味道,文字的味道,让我在半睡半醒中恋上了这些朴实淡雅的文字。
《草木春秋》中收录了《端午的鸭蛋》,这篇与《炒米和焦屑》、《咸菜茨菰汤》等六篇组成了《故乡的食物》这篇散文,就本人来讲,我比较注重美食所以借到这本书看的第一篇就是《故乡的食物》,但或许是年代久远吧,那些食物我连听也没听过,或许是没有亲自尝过那些美食,或许是没有那浓浓的对家乡的思念吧,最初记忆中的味道总那么值得回味,我对那些美食没有那么垂涎欲滴,不过汪曾祺的描述总让我的脑子里对那些美食充满想象,如果有机会也要好好品尝一番。
接下来看的几篇也是关于美食的,看到《萝卜》中的那首顺口溜我不禁觉得与三字经有一些联系,有趣十分呢:人之初/鼻涕托/油炒饭/拌萝菠,意思是故乡的拌杨花萝卜是那里流行的美食。原来只知道汪曾祺是一名杰出的作家,看完《萝卜》更觉得他是一名优秀的厨师美食家。:“有一位台湾女作家来北京,要我亲自做一顿饭请她吃,其中一个就是烧小萝卜。她吃了赞不绝口。”可惜我晚生了那么几年不然真的要去亲口尝尝那“玉兔火烧海灵宫”。在汪曾祺的笔下萝卜俨然已经不是那个萝卜,早已变成了山珍。
然后目录中的'《国子监》映入我的眼帘,我们家就国子监街的一个胡同中,在那个胡同里我已经生活了10几年了,所以特别好奇汪曾祺笔下的国子监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国子监经过了大修,若是在前几年国子监的模样还与汪老师描述的相差甚微,只是平添了一点岁月的痕迹罢了。但现在那里已经灌输了太浓的现代气息。那里经过了很大规模的修整,首都图书馆为了更好的保护国子监古迹所以从这里迁走了,那些曾经掉皮的墙壁都被涂上崭新的现代红漆,模糊不清的壁画都被如机器印刷上去一般呆板的鲜亮壁画所覆盖。看到国家那么重视文明古迹我心里应该是高兴地,但看到这些我真不知道是该喜还是悲,幸好他们保留了大殿内部的壁画,如果连这个也被覆盖那还不如在盖一间现代大殿呢?没准过几百年,那里也会变成一处古迹?如果汪先生看到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听几乎所有导游只介绍国子监的光辉历史,我心生疑问难道国子监就只留下美名吗?看过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来国子监一直引以自豪的学风之严,竟是一种残酷的束缚。严格的管理在封建社会制度大环境下这种管理就意味着残忍,但在这种残酷的管理下这里出来的人才并不多。“在《戴斗夜谈》中,北京人竟已把国子监打入“十可笑”之列”,实在是跟他的管理严格程度与所出人才数量成反比颇有联系。一直都以为买卖文凭是近几年才“出现流行”起来的,没想到是与古人效仿。但古代监生的人是允许购买大学毕业证书的,而现代那就违反了法律了。书上也写了一些关于国子监里大大小小的官员,不禁让我感叹“无官不贪”呀!光凭那点微薄的俸禄根本就不能让他们过上他们想要的荣华富贵的生活,就连一个小小的刷印匠每月都可以有十两的油水可吃,这也许当时社会环境有关吧,但是当今社会有何尝不是如此?
合上这本《草木春秋》,总有一种感觉汪老先生就在我的旁边,如同给一个小孩子讲故事一般和蔼慈祥,在宁静的夜晚听着您的故事我渐渐进入梦境……
《春秋》读后感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着作。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错误地视《春秋》为历史学着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少时我对历史类的书籍并不感兴趣,中学时对历史科本上的那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是一件也记不得。印象深刻的倒是初中,高中时的历史老师形象,因为,我对那些枯燥的历史名词和纪年数字充耳不闻,课堂上无所事事,就呆呆地用眼瞪着
历史老师的那张嘴,一开一合,那神态在脑中就刻下了,以致到今天,当其他那些曾经的老师在我记忆中渐渐淡忘的时候,对那些令我非常讨厌的历史课老师的记忆还那么深刻。
?我对历史性的东西渐渐起了兴趣是近后来的事,原由是我业余开始写作。一个写作者,哪怕是业余的,就必须要有宽阔的知识面和丰厚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把作品写得深刻,丰富而生动。故而,那天我在看到那本30毫米厚的《春秋左传》时还是情不自禁地翻阅起来。但那些古典文字读起来总是非常吃力,所以,我对诸如《二十四史》、《史记》、《唐书》之类的史书典籍还是“敬而远之”以待。许是年岁的增长,也或是随着人世阅历的丰富,心绪归于宁静,总之,读史的愿望更加强烈起来。也恰好这部《春秋左传》是普及传统文化书系“智品阁”中的一本,这个书系的好处就在于他通过注释、今译结合在一起,就如这部《春秋左传》,它将《春秋》原经,和《春秋左传》及译文,注释对照在一起,读起来非常方便,手边配一本《古汉语词典》,就能全部弄懂理解了。
《春秋》是孔子编撰的,记录的是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76年)鲁国的历史,以及围绕鲁国所发生的一些事件。《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果没有注释将无法读懂,像《元年经》:“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颇像现在《志》书的纪年条目。所以,就出现了不少注释《春秋》的书,流传到今的主要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和b梁赤的《春秋b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像《春秋左传》不仅对元经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作了详细的交待,还把那些《春秋》元经中那些没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了记录,点评,也就是今人写作的议论。并说明《春秋》没有记载的原因,我细细分析,不外乎下面几点:一是不是王统认可的不记;二是,非王授命的不记,如“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这里不书载的原因就是非鲁隐公授命的行动。三就是不合正义的道统的。可见,孔子的皇统、道统思想之深重。
虽然阅读才刚刚开始,但已从中觉出不小的妙处和见识、感悟,我有一想法,就是边读边记,把那些阅读中认为有益于后世的事情记录下来,不为传教,只为自得其乐。
春秋 读后感
春秋 读后感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汉武帝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一个有着合理内核,同时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学说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国的思想被强制归于儒学,儒家学说中优秀因素得以发扬光大,但儒学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吕氏春秋》出现于先秦诸子晚期,针对当时的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可以说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
比如关于君臣关系、亲子关系方面,儒家主张忠与孝,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少有下对上的矫正和叛离,其实,想一想,这合理吗?现实吗?科学吗?
儒家根本不讲科学不科学,完全是旧对新、老对少、君对臣、亲对子的一边倒,体现其腐朽、顽固的一面。
咱们再看看《吕氏春秋》是怎么说的`吧。
“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有始览/第一》)
在总体上坚持臣对君的服从,子对父的服从的情况下,又提出了要有个是非曲直,要有原则。什么原则呢?
“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
也就是说,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极端,你把鸟巢毁坏,把鸟蛋都拿走,那凤凰不会再来,你把动物全部杀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杀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来了,你竭泽而渔,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龟神龙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极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拥戴你了,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要坚持,“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这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矫正。
引申一下,对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样,臣民(国民)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政府虽强,以白为黑,民可以不服;官员虽尊,以黑为白,民有权不服从。这就把群众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论证。
当然,这也是始皇帝不喜欢吕不韦的原因埃
其实吕不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个大学问家,《吕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书。
2读完了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它是我们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这本书名为《吕氏春秋》,这本书的作者是吕不韦及他的三千门客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
说道我的这本书,它还有一段来历呢,他可是我10岁时收到的礼物呢!刚刚收到着本书时,我心潮澎湃,因为这书是集三千多人,采百家九流的智慧而写成的书,这让我一时间不敢读。后来经爸爸的劝说,我才慢慢的拿起这本书开始细细地开始阅读。
《吕氏春秋》的文笔绵密细腻,犹如小桥流水。它集为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可谓集百家思想,成就一家之理。
此书中以文言文为主,在配上翻译及事例,让人一看就懂它的中心意义。
这本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纪--季冬纪--诚廉。
所谓的诚廉就是诚实和廉洁。这一章倡导人们要廉洁为人,千万别贪小便宜,而导致严重的后果;还要诚实待人,免得别人不相信你,落个骗子的‘‘美称’’。还用打比方,做比较,举例子的手法说明了诚信很可贵,千万不能丢失 ,一旦丢失的话,就很难补回来。
我读这段话深有感悟,就像那一次,我因为说谎骗了了妈妈,导致妈妈很长时间,都不相信我了!这种感觉让我不是滋味。不仅是我就那些贪官而言,也应该深有感悟吧!你数一数全世界,那一个贪官不是因为贪图小利,而丢了那顶乌纱帽。这正是应了那古语:‘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隘,而且那芝麻还会连本带利的被一阵清廉之风,法律之风,正义之风给吹走。就算没有被吹走的话,也绝对不能长久。
我读了这本书,还有许多类似于此的感悟,如人一生下来就有贪念和欲望,圣人和凡人也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能够控制情欲等等・・・・・・如此之类数不胜数,还有更多,等待着今后我去发掘这些隐藏在文字中的瑰丽的宝藏。
当然,仅仅体会到是不够的,我还要把他们灵活运用,去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贡献。
评爱鹤亡国者卫懿公
大家都听说卫懿公吧!他是战国时代和宋囊公在一起的可爱人物。他爱鹤亡国,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但因为喜欢过度可不行,小事不做好,则坏大事,卫懿公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爱鹤,太爱鹤了,爱的不理朝事了,他还把他的鹤叫做鹤将军,敌人来了,因为士兵们都疏于训练,所以和敌军一接触就溃不成兵,哪个不抛甲脱铠地逃跑,卫懿公因对不起百姓,所以呆在那不逃,被敌人砍为肉泥,卫国从此灭亡......
卫懿公爱鹤亡国的故事:从前,卫国有个国君叫卫懿公,他很爱鹤,鹤尖尖的嘴巴,红红的下巴,的确很惹人喜爱,卫懿公只要一看到手下送给他一只鹤,他就会重赏手下,他还令百姓谁家有鹤立刻送过来,卫懿公打猎也带着这帮鹤,放在笼子里,他从来不理朝事,无聊了,他和他的这帮鹤玩玩,还称他们为:鹤将军。多么威武的称号啊!卫懿公自豪极了。终于有一天,敌军来袭。百姓四处逃散,卫懿公命手下把他们抓回来,可是抓了好久,才抓回来几个。卫懿公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跑?”百姓说:“您只关心您那些鹤,直到敌军来了,才想起我们来了!”卫懿公长叹一声:“唉!是寡人错了。快把鹤都放了!”说完,丹顶鹤等等鹤就跑出去了,百姓这才稍稍聚集了点。他们和敌军交战,因为疏于训练,所以溃不成兵,不一会儿就全军覆没,卫懿公也被剁成肉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专爱自己爱的东西,凡是自己的东西都要爱!
宋囊公,战国时代可爱人物,只空谈仁义,仁义虽好,但仁义讲过了头,那还不如残暴呢!因齐桓公死了,宋囊公想当一次齐桓公一样的霸主,而楚成王也想当,他们在会议上争执,楚成王早有准备,让一群勇士抓住了宋囊公,把宋囊公押回楚国,经过几个诸侯国的求情,终于把宋囊公送回了国,宋囊公不但英雄没当成,还被侮辱一顿,他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准备和楚国一决死战,这时,楚国是个大国,攻击没成功,倒惹恼了楚国,楚国攻击宋国起来......
楚国来攻击,宋囊公不以为然地说:“以前周武王打败纣王,也不是靠仁义吗?”楚国看不起宋国这个小国,乘大白天渡河,宋囊公手下的谋士说:“楚国看不起我们,居敢大白天渡河,不乘现在攻击,更待何时?”宋囊公骂道:“你没看见我们旗上的‘仁义’两个字吗?”楚国队伍甚乱时,谋士又对宋囊公说:“他们现在队伍还没摆好,我们冲过去,一定能杀他们个措手不及。”宋囊公说:“你没看到‘仁义’两个字吗?”楚军冲过来,把宋囊公背上射了一箭,宋囊公回到国时,立刻死了。
宋囊公真讲“仁义”!
1.活着读后感
2.《报任安书》读后感大全
3.红岩读后感
4.《神话少年》读后感
5.神话少年读后感
6.基业长青读后感
7.《史记》读后感想
8.论法精神读后感
9.《科学大众》读后感
10.看见读后感最新
我有的时候特别感谢这些作家们。人这一生让人烦恼的事情太多,感情、事业、家庭等等,让人应接不暇。读这些文字让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安静下来。
《人间草木》是真正的文人散文,没有空泛的大道理,没有宏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我们感受到的是诗意,是闲情逸致。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读来让人丝毫不会感觉到枯燥,反而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目前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是不是在人来人往中迷失了自己?是不是丧失了发现爱与美的能力?是不是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追求与爱好?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都是这样。工作的时候兢兢业业、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恰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这般,心才会沉静、人才能安静,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既能向前飞奔,又能欣赏途中风景。
真正的大家总是不去刻意的雕饰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实实在在的语言饱含深情,犹如与一位仙风道骨、阅历丰富、充满故事的老人在随意交谈。打动了我们的是真心诚意,是冷静与淡泊,无论是文字里莫名的深情与淡淡的忧伤,都会给我们带来感动。
★ 人间草木读后感
★ 人间草木心情随笔
★ 草木语言散文
★ 草木的成语
★ 春秋流年诗歌
★ 一瞬春秋作文
★ 春秋经典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