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春秋,福?祸兮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vbnm000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生于春秋,福?祸兮(共含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vbnm00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生于春秋,福?祸兮

篇1:生于春秋,福 祸兮

生于春秋,福 祸兮

生于春秋,福 祸兮

浙江省瑞安中学(01)班 李天成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孔子之道虽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但究其根本,不过仁义二字。仁,则恕,胸怀博大而心存他人;义,则忠,信念坚定而不屈不欺。同一时代的墨子为路有分叉而悲泣,孔子却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旅途。“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读来满心苍凉,仿佛见他抚髯而长叹,却又从骨子里透出一股倔强,一股久违的令人热血激荡的豪情。

春秋时期,诸侯各有野心,周天子名存实亡,以周礼为核心的等级制度被有意无意地毁坏。孔子生时,正值吴王阖闾夺位,鲁国三桓越权执政已逾百年,有些鲁人甚至只知三桓,不知鲁君,“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孔子正当壮年,推崇礼制,以一己之力抗衡鲁国权贵。被迫出走鲁国后,矢志不忘,游说于各诸侯国。但各国执政对他敬而不从,孔子空怀大志,唯“率彼旷野”,老而归鲁。

我向来是不吝以褒扬之辞来赞美孔子的,不只为其深邃的思想,更因为他有着不屈的意志。在那大争之世,人心叵测,权利为先,孔圣却扛着“仁义”大旗,不顾自身荣辱。他焉能不知自己的学说不为世道所容,焉能不知他的行为正受到“名士”的嘲讽与斥责?但他不属于老聃、庄周一流,只要这世上一日不复周礼,世人一日不知仁德,他的心便难以逍遥,驱使着他又牵绊着他的是一份责任。

也许孔子之前,诸子百家之中也曾有人是仁道礼治的支持者,也曾周游列国,却不为我们所知,他们可能有人半途而废,有人中道易辙,有人死于非命,也许寥寥无几,也许何止千万,但正如孟子所言,“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相信大部分人是顾惜自己的名声的,一旦众夫所指,即使原本信誓旦旦,也会羞愧地弯下脊梁,甚而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根本性的动摇。春秋之人看到了孔子的颠簸与狼狈,他们有人敬,有人笑,有人断树相逼,有人盛情相待但束之高阁,但少有人识得孔子于困厄之中的大彻大悟。

名者,义之宾也,焉能弃主求宾?世人不由我道,那便随他们去吧。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孔子希望以他的仁爱思想默默滋养世人贫瘠的心,正如亘古长存的天空,万物赖之以生。孔子以古之圣贤的`境界为至高目标,他的学生则以他为楷模。对学生,孔子循循善诱,博之以文,约之以礼。孔子的一句话,乃至一个字,有时便如同拨云见日,一扫学生几日来的困惑,甚至在千百年后的读者心中仍是微言大义。

孔子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坚持周礼兴邦,却又安贫乐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实春秋之隐士怪杰大多如此。胸怀万卷,谁不曾有一颗经世济民的雄心?然而最终心灰意冷。孔子只是比他们多了一份坚持,多了一份信仰,多了一份责任。虽然孔子得成正果是在汉武帝时,但谁说不是春秋造就了孔子,是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烽火硝烟促使他心怀苍生?

生于春秋,祸兮,福兮?

篇2:诗歌福兮祸兮

诗歌福兮祸兮

福兮祸兮 ,日聚月积。

善、不结,不足以功成,

恶、不垒,不能够灭身。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集作恶之身,盈满殃至。

莫以善小而不为,

却以恶小则为之。

君子应赞人之美,

不唆人成恶。

谦诚乃伟大之始,

疯狂孤独自灭。

财富不足以敬仰,

德美却世人夸颂。

懦弱不足怜,

灾难皆同情。

诸事有终始,

好恶分缘由。

动物尚避凶趋吉,

弃暗近明 ,

人更当甚之,

则祸散福长久。

篇3:祸兮,福兮作文850字

祸兮,福兮作文850字

这个暑假,我们罗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背诵古文,《塞翁失马》便是其中一篇。

塞翁,一位住在边塞的老人,擅长推测吉凶。不知为啥,他的马逃到胡人的住地。左邻右舍赶来宽慰,他却说:“此何遽不为福乎?”几个月后,那马突然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伙儿纷纷祝贺,他竟说:“此何遽不为祸乎?”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背上摔下来,折断大腿。人们前来探望,他又说:“此何遽不为福乎?”过了一年,胡人入侵,边塞的健壮男子都去征战,死了十分之九。他的儿子因腿瘸无法上阵,父子俩都保全了性命。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背着背着,我忽然想起生活中一些好事和坏事的交替。

我有个体验,每逢期末,只要考前测试丢分,正式考试总能拿到高分。反之,测试成绩超棒,正式考试反倒考不理想。琢磨琢磨,这里头蛮有学问。测试丢了分,灵醒了,重视了,不再犯错了,考试成绩就上去了。测试得高分,自满了,麻痹了,开始马虎了,考试成绩就下来了。这种情况,在其他同学身上也屡屡发生。

我还想到,现在的家长把我们当成小王子、小公主,含在嘴里怕化,捏在手里怕碎,真叫百般溺爱。这似乎是好事,然而,等我们长大了,就坏事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累不能受,苦不能尝,考上大学还得让爹妈陪护。照此下去,不啃老才怪。反观有些贫困家庭的子女,薄衣寒食,发奋努力,反倒成了大才,苦尽甜来。

哦,《塞翁失马》这篇古文真是哲理深深。

想想,马走失为何又能返回,并且带回良驹。这说明塞翁很爱马,马对主人的感情也深厚。马的回归,是对主人仁爱之心、喂养之恩的回报。

想想,一匹马变成了多匹马,大赚!换成别人,早就兴高采烈,可马的主人看的很淡。这说明塞翁没把财富当成包袱,心不贪,眼不馋,是个实诚人。

想想,那马把人摔瘸了,闯了大祸。一般人的处理办法,肯定要把马宰了,以解心头之恨,可马的主人并不如此。这说明塞翁明辨是非,不怪马桀骜不驯,只怪儿子骑术太差。

正因为有了爱心,有了实诚,有了智慧,所以塞翁才荣辱不惊、富有远见。

恰巧,写这篇感想之前,我去了舅妈的学校,见到一条醒目的标语:“生活因拼搏而精彩,学业因坚持而成功。”就是,只要坚守一颗爱心,保持一份实诚,拥有得意时不傲、失意时不馁的智慧,我的生活一定精彩,学业也一定成功。

于是,我觉得:学通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还有“祸福相生”、“居安思危”一类成语,也许就会懂得如何成长。

篇4: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

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

(一)春秋战国时期

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先秦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价值外,也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二)老子的传说与简介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这些话对儒学理论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二、讲解课文前三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则,就。恶:丑,长得难看。已: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盈:呈现。

美与恶,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节选文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相反的动向,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客观规律总是驱使着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虽然细微但却绵延不绝地持续着。

讨论:事物有以上说的运动趋势,请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我们在看待世界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

以纪律和自由这对概念为例,自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完全自由,必然会侵害别人的利益,影响别人的自由,而别人为了得到自由,也会侵害你的自由,整个群体就会成为一团混乱。所以,为了得到自由,群体就需要自由的对立面——纪律。遵守纪律就意味着受约束,这表面上看来与追求自由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每个人都遵守纪律,就会带给别人自由,而自己也会得到自由,这就是文中表述的道理。

“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一:指自身。式:表率,标准。

“执一”就是坚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因为事物包含着对立面,“无为”的态度也就会得到“无不为”的效果。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亲躬,而是要无为而治。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与儒家相比,似乎显得消极,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儒家讲“躬行”而济天下,以道德为本,追求大山一样的仁厚;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样的灵动。后者对于中国哲学思辨精神的发展意义更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见:表现。是:正确,引申为认为正确。伐:自夸。长:长进。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

讨论: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

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勤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如文中所举: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和协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昧:暗,丝线上的疙瘩,引申为不平。建:通“健”,刚健。偷:苟且,懈怠。渝:改变,此处为败坏。器:才能。贷:施与。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思考:除了文中举的这些例子,你还能想到类似的情况吗?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

这一段说明,真正的“大”与“高”,可能不会直接给人这样的印象,而庸人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而且,得道之士,也不会直接表现出高明,反而常常会甘居人下,不避尘世。就像后世谈到隐士所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讲解后四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二、总结《老子》的论述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讲解后四节

第四节就意思而言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进一步举例说明事物的相对存在与相反动向,后面一层则着重于说明圣人因此产生的处世态度。

拓展: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谈谈你对于“福祸相倚”的理解及所得到的启示。

北叟,塞上叟也。其马亡入胡中,人皆吊之。叟曰:“何知非福?”居数月,其马引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叟曰:“何知非祸?”及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堕而折髀,人皆吊之。叟曰:“何知非福?”居一年,胡夷大入,丁壮皆战死者十九,其子独以跛之故,子父相保。

材料所引的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它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老子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可以相互转化。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要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乐极生悲;而当处在逆境时,也不能灰心丧气,同样要有对未来的预见性与信心,积极奋斗。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与万物,最好的态度就是平和、内敛,淡泊。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割:伤。刿:刺伤,割伤。肆:放纵自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泮:融解,消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慎:谨慎;如:象。

第五节所说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它包含两层:其一,大起于小,质变来自于量变,所以从反面讲,要防微杜渐,要防患于未然;从做事的正面讲,就要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古人说的“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也是这个道理。其二,量变不聚积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发生质变,而人们常常于成功前夕而放弃,结果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做事不但要善始,而且要善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六节选文将“天道”与“人道”作对比,具有明显的批判现实意味。“道”在中国的最初解释是道路、坦途,但是在以后逐渐抽象化,引申出法则、规律的意思,上升为哲学的范畴。在《道德经》中,老聃这样解释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就是藏在具体事物背后,独立存在的规律。“天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它损有余补不足,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人道”相反,损不足补有余,违反自然规律,加剧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老子对此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希望有道者改之。从这一点来看,老子思想是“入世”的,深刻而积极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垢:通“诟”,耻辱。不祥:灾祸。

最后一节老子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出发,倡导为政者主动采取弱势,担当国家社稷的责任。

小结:

课文所选,虽然不连贯,也不能全面地反映老子的思想,但集中地表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论述特点是句多排偶,文多用韵。语言整齐中透着变化,时而层层排比,时而两两相对,有时韵散结合,有时一章一韵,具有错落有致的美。

二、作业

1.作课后一、二题。

篇5:祸兮福兮原文及翻译

祸兮福兮原文及翻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节选)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二章)

译文

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 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第四十一章)

译文

优秀的人听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听了道之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 无的样子。俗陋的人听了道之后,大声嘲笑。若不被这种人嘲笑,那还叫真道吗?所以《建言书》上说: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 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宽广之德却被视若不足,刚健之德视若苟且,实在的真理视若虚无,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伟大的器皿成形在后,声音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道是隐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与、又能成全。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 ,节选)

译文

祸患啊,带来福份;福份啊,隐含著祸患。谁能知晓其中的.奥秘呢?本来正常的,又变得荒诞。以为良善的,又成为邪恶。这种现象令人迷惑不解,已经很深很久了。所以,圣人行为方正,却不以此审判别人;心思锐利,却不因此伤害别人;品性绢直而不 放肆;明亮如光却不炫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 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六十四章,节选)

译文

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未见兆端,可从容图谋。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细微 不显时,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发生时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乱时治理。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 有失败的事了。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 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七十七章,节选)

译文

上天的道,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向下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松一松, 不足时拉一拉。上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人间的道却不这样,是损害不足的,加给有余的。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唯独有道的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

译文

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 了。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这些正面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不容易理解。

篇6:CRM:客户流失,福兮祸兮?

每家公司都会遇到客户流失的情况,关键是从中能学到什么,

或许你已失去了一名客户,或许你将要失去一名客户。这对每家企业来说都是正常现象。

不管你感到有多么沮丧,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找出弊端并加以改善的机会。至少,你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并防止客户的再次流失。你应当与每一名离你而去,或打算离你而去的客户进行沟通交流。

如果你能从流失的客户身上取得反馈,那么你就可以重建以下几项优势:

- 重新赢取客户。如果你真的用心聆听了客户心中的所思所想,那么你就有可能赢回其中50%的客户。

- 获取竞争信息。这些反馈能让你识别出自己的优势与弱势,它能让你了解竞争对手是否采取了低价策略,或与众不同的营销计划等。

- 进行培训与投资决策。一旦了解到问题所在,你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培训与投资决策,将资金投入到需要加以改善的地方。

获取这些富有价值的回报的关键是先要识别出你的客户。以银行、杂志和邮购公司为例,这类公司很容易就能识别出那些终止与他们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他们也知道如何联系到这些客户。但对汽车制造商而言,他们或许就在失去客户时依旧茫然不知。

再比如那些食品公司,他们或许能发觉营业收入的持续下降,但却很难找出是哪些批发商、零售商或消费者停止了与他们的业务往来。

无论联系到这些客户有多难,你都应努力做到,事实也可以做到,

但为了防止客户再次流失,你必须先了解谁是你的客户。以下就是一些如何从不同的行业公司中鉴别并联络客户的示例:

1. 零售业可以发放会员卡来给予客户折扣。通过会员卡,这类公司可以在数据库中存储所有的购买信息、售出商品信息,以及消费金额等等。

2. 餐馆业可以将预定信息录入到电脑中,继而追踪顾客在该餐馆用餐的频繁程度。如果某位常规顾客隔了很久都没有再来,那么应该让相关人员致电给那名顾客,以了解原因。

3. 图书销售商可以在书中加入反馈卡。使用这类卡片来征求读者对书籍的看法和意见,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定期收到产品目录等。对于那些填好并寄回反馈卡的读者,图书销售商可以于下次购买时给予一定的折扣。

4. 家电制造商可以使用质保卡来获取客户信息。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800免费电话来收集咨询,解决问题。当有消费者致电给客服时,客服代表可以登录下该消费者的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

然而,就算你知道客户是谁,客户流失的现象也依然会发生。比方说,如果一名客户和你的快递公司的业务量下降了20%,这或许只是一个常规的现象,但如果该客户与你的业务量下降了50%,则很有可能是他转投了某个竞争对手的怀抱,此时,你应该主动打电话去联系那名客户。

任何能与客户进行联系的公司都能从客户那里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反馈。客服代表、销售人员、运输人员等都可以帮助公司尽量避免客户流失。

你可以向所有一线作业人员发放客户反馈征询表,比如客户不喜欢什么、客户与公司终止业务往来的原因、客户对客服和销售代表的印象如何、他们对公司有什么建议等等。敦促这些一线人员在收到客户反馈时填入这份表格,尤其是发生客户流失之时。

如果能做到以下3件事,大部分公司都可以成功地留住客户。首先,识别出已经离开或者将要离开的客户;其次,通过解决他们的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来重新争取他们回头;最后,使用流失客户与现有客户对公司的反馈信息来制定客户友好的策略和机制。

叙事作文:福之祸所兮

福祸相依散文

福生于淡泊经典美文

福祸相依的哲理故事

女人右眼跳是祸还是福周公解梦

旦兮作文

微型计算机诞生于

福 春联

日月失兮,岁不我与

归来兮的作文

生于春秋,福?祸兮(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生于春秋,福?祸兮,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