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上下五千年中春秋故事(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ews072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鲁国有一道律法——凡是有见到鲁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者,自己垫钱将其赎回,可从鲁国领取赏金报酬。
很多被人当做牛马使唤的鲁国人奴隶因此而获救。
子贡也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不去接受赏金,鲁国上下听说这件事后纷纷称赞他重义轻财。子贡也觉做了善事而不求财物回报是更高的善举,因此十分得意。
他的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却十分生气,对子贡说:“你作这件事实在愚蠢啊!”子贡既委屈又疑惑,不懂孔子为何骂他。孔子说:“你仍然不明白道理啊。你只看到了眼前方寸,却看不清大局整体。让我来告诉你失误之处吧。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领取应得的酬报,这是平衡的规矩道理。奴隶获救,救人者也被人称赞,也能得到应得的酬劳。现在你把它打破了,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领取赏金,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当做贪财之人。若不领取赏金,虽然会得到称赞,但却会白白蒙受金钱损失,鲁国富翁少,平民多,许多平民是难以承担这些损失的。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被人嘲笑,要么自己蒙受损失。长此下去,大家恐怕都会故意对受苦的奴隶视而不见,谁愿意再去救人呢?
子贡听完,羞愧不已。
子路又救了一个溺水的人,被救的人很感激,要送一头牛给他,子路收下了。
孔子听说之后,非常高兴,说道:“从此之后,再见到溺水的人,必定人人奋力相救。”
楚国有个在集市上卖盾,同时又卖矛的人,为了招徕顾客,能把自己的商品尽快卖完,就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手中的盾牌,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各位看客,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是用上好材料煅造而成的好盾牌,质地特别坚固,任凭你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过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靠在墙根的长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长矛,矛头的尖端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牌来抵挡,也会被我的长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个汉子,指着那位楚国人问道:“听你刚才所说,你的盾牌极之坚固,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长矛又是锋利无比,无论什么盾牌都不可抵挡。那么用你的长矛来戳你的盾牌,请问结果又将如何?”这个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正在此时,围观的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这个楚国人羞得无地自容就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矛” 是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 是保护自己的盾牌。所以刺不破的盾牌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
人对某种事物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作出正面和反面的同一判断.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chún)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不觉沉沉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看淳于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大方,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一呆就是二十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
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讯传到京城,皇帝震惊,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都束手无策。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柯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有块稀世珍宝“和氏璧”, 曾经引发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波澜,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价值连城的美玉,它光洁透明,色彩迷人,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它在历史的几百年飘荡中,每一个传承环节,都隐藏着一段悲欢离合、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但诸君知否其来由吗?
据说楚国境内,有一座风景优美,盛产宝物的荆山。当时有一位饱读诗书,知识渊博的人,
名叫卞和,善于识宝, 亦知“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故此,卞和上荆山寻宝,某次,适遇天下大雨,行至半山腰,偶然间见到一块平整光滑的石头,雨水滴在上面就像珠子一样滚落,卞和断定这是一块名叫‘璞’的宝石,于是卞和将这块石头搬回家去。卞和将“璞”献给当时楚国执政的厉王,厉王见了这块不起眼的石头, 心有不快, 当即传来一名雕琢玉匠验证一下,岂料这玉匠也是个不识宝的蠢货,随便乱琢几下,就说是顽石一块,并非宝物。厉王大怒,怒斥卞和是个刁民,竟敢以顽石戏弄君王,便令手下砍断了卞和的左脚。可怜卞和好心却无辜获罪,拖着一支脚抱着璞玉哭着回家去。
后至厉王驾崩,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脚。
光阴荏苒,武王驾崩,文王即位。此时,卞和还是优心这稀世珍宝被埋没, 他抱着璞玉来到楚山之下放声大哭了三天三夜,他眼泪哭干,甚至连眼底都哭出了血。此事惊动了文王, 文王比较有头脑,心中细想此人为献宝失去双脚,总不会是想骗取功名利禄的小人,为探明原因,就派人去询问卞和为何哭泣?卞和终于等到有一个愿听他心里话的明君,随即进宫,说明其中的道理,此块宝玉外形虽则与一般石头没有两样,但是石头内的结晶,是汲收了千百年天地精华凝结而成的珍宝。只要将此石剖开,里面一看便知端倪。文王也不再找其他人来辨认,只招来玉匠剖开璞玉,果然见到里面有一块两寸见方的宝玉,其色晶莹剔透,闪砾发光。文王大喜,令玉工精雕细琢,当成国宝收藏。为了念及卞和献宝的功劳,就赐这块宝玉名为:“和氏璧”。
再说卞和为献宝失去双脚,但是他能坐得很稳,此因他那种坚持真理的顽强精神,赢得人们的敬仰,人们就将他的坐像捏成泥人,称这个泥人为‘不倒翁’。
公元前6,楚庄王因为歼灭了叛党而召开了一个庆功会,宴请群臣,名为“太平宴”。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兴致很高,宴会从白天一直进行到了晚上。不知不觉中外面已经天黑了,而大厅中灯火通明,轻歌曼舞,热闹非凡。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楚庄王见大家还没有尽兴,便命自己的宠妾许姬出来献舞。帐幔中舞动出两列婀娜多姿的舞女,许姬从中转出来,伴随着悦耳的音乐翩翩起舞。只见她目含秋水、眉若远黛,歌喉未展先有情,庄重而又柔美。有美酒畅饮,又有美女歌舞助兴,厅中气氛越发热烈起来。
酒至半酣,楚庄王命许姬为众谋士和将领斟酒,大厅里一阵欢呼。就在许姬为一位将军斟酒的时候,突然一阵风从外面吹来,将席间的蜡烛全部吹灭。顿时人声嘈杂。就在此时,许姬觉得自己的手被人一把握住,她用力挣脱开,并顺手将那人帽子上的缨子揪了下来。
许姬连忙走到楚庄王旁边哭着告状:有人趁着天黑竟然轻薄自己,希望大王给自己做主。她建议大王马上点上蜡烛,只要看一看大家的帽子便能找出调戏自己的人来。楚庄王想了想,并没有按照许姬说的那样做,反而吩咐先不急着点蜡烛,请大家把帽子都摘下来,不必拘于礼数开怀畅饮。等到大家把帽子都摘了下来,楚庄王才命令侍者点蜡烛,此时再想查出非礼之人就没那么容易了。
宴席结束后,许姬责怪楚庄王没有替自己洗刷清白。庄王笑着劝解道:“今天的宴会是为了犒劳大家的,如果席间出现兴师问罪的事,自然会影响大家的兴致。酒本来就是乱性之物,况且许姬国色天香,哪有人不喜欢呢?如果我因为此事治了那个人的罪,别人自然会说我心胸狭窄,那样还有谁愿意为我效命呢?”许姬听了便没有再提起这件事。
七年后,楚国与郑国展开了一场恶战,前部主帅唐狡自告奋勇率军迎敌,甘当先锋,为大军杀出了一条血路。最终楚庄王取得了胜利,要厚赏唐狡。唐狡却跪拜在地说:“罪将只能将功折罪,才能报答您的不杀之恩哪!”原来在“太平宴”上轻薄许姬的人就是唐狡,当时楚庄王没有治他的罪,他心怀感恩,所以今日舍命相报。之后楚庄王不仅重赏了唐狡,更是将许姬送给了他。人们都称赞楚庄王的宽容大度,从此对他更加忠诚。
“君则敬,臣则忠。”楚庄王心胸开阔,一个“绝缨宴”,使得他更得人心。楚庄王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是和他的宽容大度、知人善任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胸襟是不能成就一番大业的。
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次年,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5,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在鲁国做官时,娶了一位齐国女子为妻。某年,齐国大举进兵鲁国,鲁国国势衰微,而吴起在军事方面,已经显露出其过人之处。战时思良将,鲁国君以群臣相议,决议任用吴起为将军。因为他的妻子是齐国人,引之有人向鲁国君暗进馋言;其意是担忧吴起将军日后心存顾忌,未能尽力为鲁国效劳。吴起窃知后,回家把卧病在床的妻子殊杀,取得鲁国君信赖,就如愿地当上鲁国将军。
吴起杀妻求将之事,未能唤起人们对他的尊敬,反而招致更多的非议。其时,有人又向鲁国君说吴起曾跟过一代宗师曾参学习,说他百行以孝为先,必要时会影响他的战事职责。鉴此种种,吴起听在耳里记在心上,至吴母去逝,吴起拒不奔丧。引起曾参对他的所作听为极之不满,认为吴起是一个无德无义之人。为了将军之位,竟然杀了结发妻子,毫无人道,类似禽兽。这种人,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连老母、妻子都不要的人,难以会对别人忠心,这种人包藏“祸心”,绝对不可信任。吴起闻之后,知自己失去人心,国君亦不信任,大为恐慌,连夜投奔当时的“明主”魏文侯。
孙子原是中国春秋末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因陈国内乱,陈完逃到了齐国,改姓田;孙武的祖父田书又被齐国国君赐姓为孙。
一次,齐国发生内乱,孙武逃到了吴国,经大臣伍子胥的推荐,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吴王读罢兵法,虽赞不绝口,但也怀疑作者是否只是一个理论天才,于是,他召宫女一百八十人,令孙武操练。
孙子将宫女分成左右二队,命吴王的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称为左姬、右姬;又设一人为执法,二人为军吏,主传令之事;二人值鼓,力士数人,充为牙将,执斧镰刀戟,列于阵前,以壮军威。宫女们一个个身披甲胄,头戴兜鍪,右手操剑,左手握盾,嬉笑不止。孙武于是当众宣布军法:一不许行列不整,二不许言语喧哗,三不许违背军令;然后他亲自教习了‘前’、‘后’、‘左’、‘右’、‘坐’、‘起’等项‘约束’,并三令五申之。演练开始,击鼓宣令‘右’,宫女们掩口嬉笑,行列参差不齐,孙武说:‘纪律不明,军令不熟,是我为将的责任’。于是他再申前令。鼓吏又击鼓宣令‘左’,二姬及宫女无不笑者。孙武大怒,叫道:‘执法者何在?’执法者前跪,孙武大声说:‘纪律不明,军令不熟,是我为将的责任,但现已三令五申,士兵仍不听从,这是士兵的罪过。按军法当如何处置?’执法者答:‘当斩!’孙子喝令:‘士不尽诛,罪在队长,将左右二姬斩首示众!’力士们不敢违令,便将二姬绑缚。吴王在台上观看操演,忽见斩爱姬,大为惊骇,让大臣持符驰救。孙子说:‘军中无戏言。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于军前。宫女们见状,无不大惊失色。孙武于队中再取二人为队长,并申令击鼓,女卒们左右进退,回旋往来,皆毫发不差,寂然无声。
于是,孙子向吴王汇报道:‘兵已整齐,愿王观之,唯王所用,虽使赴汤蹈火,亦不敢退避矣’;这就是孙子练兵的故事,它说明,任何组织,没有严格的纪律,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它就会失去凝聚力和行动力;只有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才能破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孙武连被中国古人污为‘小人’的女子都可练成‘赴汤蹈火’的士兵,更何况男子汉呢!吴王不得不承认其‘通天御地之才’;孙子于是被封为上将军,号为军师,责成伐楚”。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fú)坚统一北方后,强征北方各族人民,组成八十七万大军南下,想一举灭掉东晋。苻坚先派他弟弟苻融率军二十五万为先锋,从长安向东进发。九月苻坚亲率大军进驻项城,并下令先锋军向东晋在淝水西岸的重镇寿阳展开进攻。
东晋遂派谢玄等统率八万将士迎战苻坚;另派水军五千增援寿阳。可惜寿阳失守,水军部队只得在离洛涧二十里处驻扎下来。苻坚得知秦军攻下寿阳,便把大军留在项城,只率八千轻兵赶至寿阳。他自以为胜利在望,便派朱序去劝晋军投降。但朱序却将秦军虚实告知晋军。晋军将领谢玄根据朱序所报部署,突袭驻在洛涧的秦军前哨阵地,歼灭秦军万余人;接着晋主力挺进至淝水东岸,与秦军对峙于淝水。苻坚登上寿阳(今安徽寿县)城楼,见晋军阵营严整,又远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军,心中畏惧。
当时秦军贴水布阵,谢玄要求秦军稍退,让晋军渡过淝水进行决战。苻坚以为可以乘晋军半渡时进行偷袭,便一口应允。岂料秦军皆是强征得来的乌合之众,人心浮动,将士厌战,加上从前的晋军降将朱序乘机高呼:“秦军败了。”于是秦军一退而不可复止,东晋军队乘胜追击,大败秦军。苻坚在逃跑途中,听到风声鹤唳(lì),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战争结果,晋军以少胜多,前秦政权很快瓦解,东晋得于偏安江左。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jī),常常与友人酗(xù)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上下五千年中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