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共含1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睡觉第一名”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名著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它属于私撰史。
“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等三部传《春秋》著作。三传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家,另处还有小说家。但班固的`概括也未尽全面,当时颇为活跃的兵家,就未列入。
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概括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论说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记述战争的著名篇章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这是一部以叙事为中心的历史著作。
《战国策》又称《国策》,还有《短长》《事语》《长书》和《修书》等异名。它是秦汉间人篡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又称《左氏外传》或《春秋外传》
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言谈行事主要记录在《论语》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里有一段向为人传诵的精彩文字是《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内容是记述孔子与几个学生谈各自志向的,其中他所赞赏的是曾皙的志趣。
《庄子》一书的作者是庄周,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一词出于《庄子》书中。《庄子》著名的寓言有《庖丁解牛》《触蛮之争》等。
《孟子》中的著名寓言有《揠苗助长》《月攘一鸡》《奕秋诲奕》等。
《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韩非子》是保存寓言最多的。
思 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 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 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
医 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文革”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文革”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3)从历史上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反对掠夺战,谴责战争对生活和生产的破坏、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求得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过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因此,发扬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攻打别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真的)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 君之视臣(民)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三 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颖。……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材料四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分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颖。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
请回答:
(1)按材料顺序分别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学派及主要主张。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学派的主张被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第一问中的第二层要求不难,只要先判断出各段材料分属哪一学派,各学派的主要主张就好概括了。
第二问,学生要明确一个历史概念――“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指的是哪几个朝代或时期?主要指的是秦汉时期。时间范围确定下来后,联系书上内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为贵”。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国”。材料四是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秦始皇采纳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正符合秦统一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大一统”思想,正符合西汉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例4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A
例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懂题干所引材料中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一种辩证观点。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备选项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辩证思想的一家。
1)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北宋 苏轼 《杂说.送张琥》)
2)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全速前进》)
3) 年龄有老学无老,思想不休死后休。(蔡尚思 《自勉》)
4)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给青少年一封信》)
5) 有志者事竟成。(南朝 范晔 《后汉书》)
6)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7)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剑英 《攻关》)
8) 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天才与勤奋》)
9)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东汉 班固 《汉书》)
1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3)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3)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5)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7) 民不畏死,奈何之死俱之? (《老子·七十四章》)
8)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9)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
1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11)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论语》)
1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3)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14) 知之者不如好之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15)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 (《论语·宪问》)
3)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4) 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颜渊》)
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6)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7)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胠箧》)
8)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9)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公孙丑下》)
10)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11)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12)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3) 天行不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14)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15)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16) 以骨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韩非子》)
17) 以子之予,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18)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说难》)
19) 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吕氏春秋·尽数》)
20)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足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礼记·学记》)
楚国有一个人举行祭祀典礼。行完了礼,把一壶酒赏给他家里的几位客人。客人们商量道“这酒几个人喝嫌少,一个人喝,有余。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成了谁就喝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成了,拿过酒来将要喝,却又左手举着酒壶,右手又画着蛇说:“我还能给蛇添上脚。”脚还没画成,另一个人又把蛇画成了。这人把酒壶夺过来,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于是他就把酒喝了。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看鞋样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长勺之战齐国败给了鲁国,可是,这并不影响齐桓公后来称霸中原。过了十多年,燕国遭到附近的山戎部落的袭击,打了败仗。燕国马上派人去齐国寻求救援,齐桓公决定率军援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当齐国大军赶到的时候,山戎已经带着抢到的百姓和财宝逃走了。齐楚两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击。可是没想到,却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怎么转也转不出去。最后,管仲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建议找来几匹老马,让它们走在前面带路,或许可以走出迷谷。齐桓公命人挑了几匹老马,大军就跟在马后面,果然找到了路的出口。后来,齐桓公终于帮助燕国打败了山戎。
不久,邢国遭到了狄人部落的攻击,向齐求助。于是齐国军队又赶到那里赶跑了狄人,并帮助邢国修建了城墙。接着,齐桓公又带领军队去援救被狄人侵袭的卫国,帮助他们在黄河南岸重新建立了都城。
因为齐国四处援助别的国家,所以齐桓公在各诸侯国中的威望逐步上升。除了位于中原南部的楚国,别的国家都对齐国恭恭敬敬。
楚国在开垦南方土地的时候,逐渐收服了一些部落,国家也渐渐强盛起来,因此,不仅不把齐国放在眼里,甚至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面对骄横的楚国,齐桓公约集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向楚国进攻。楚王得知这个消息,也急忙准备迎战。
楚王派使者去见齐桓公:“楚国在南方,齐国在北方,你我素无来往,也没有大的矛盾,如今,您率领大军来征讨是为什么呢?”
管仲反问道:“虽然你我两国没有瓜葛,可是都是周天子所封的诸侯国。当初太公受封的时候就被授权,如果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就有责任去征讨。如今你们中断了向天子的朝贡,这是什么意思呢?”
使者连忙说:“没有继续进贡是我们的错,以后一定按时进贡。”使者走后,联军继续拔营前进,一直到达了召陵。
稍后,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将屈完带到了联军阵前,让他一起去看从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只见联军军容整洁,士气高涨。齐桓公十分得意地对屈完说,拥有这样的军队,还有什么不能攻破的呢?
屈完笑道:“您的军队的确非常优秀,可是您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是因为您讲道义,帮助弱小。如果您执意要动用武力,我们的国力虽然不抵联军,可是用方城做城墙,用汉水做壕沟,您就是带来再多的人也未必能攻得进来。”
齐桓公见屈完态度强硬,猜想,攻打燕国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而且燕国已经承认了错误,答应继续向周朝进贡,自己也有了面子。于是齐桓公号召各国在昭陵订立了盟约,之后便各自回国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了纠纷,齐桓公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继位后,即为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周襄王特地将祭祀太庙的祭肉给齐桓公送去,也算是一份厚礼。齐桓公借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集合各路诸侯,招待了天子使者,并订立了一个盟约。盟约规定,大家要修水利,防水患,不能将水排在邻国的疆土。如果邻国产生了粮食危机,到别国购买不能禁止。但凡签订盟约的诸侯,对待彼此都要友好相待。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会盟”,这也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他组织像这样的会盟一共有九次,因此称为九合诸侯。待到管仲和齐桓公相继去世后,齐国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内乱,公子昭逃到了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至此结束。
齐桓公是历史上有名的霸主,他提出“尊王攘夷”,号召诸侯各国和睦相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建立一个新秩序,也使得华夏文化不至于在战乱中被摧毁殆尽。可是齐桓公只是“尊王”,却没有“成王”的野心,因此他只能是个霸主,而成不了一统天下的君主。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结构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 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 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 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
医 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文革”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文革”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3)从历史上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反对掠夺战,谴责战争对生活和生产的破坏、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求得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过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因此,发扬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攻打别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真的)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 君之视臣(民)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三 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颖。……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材料四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分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颖。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
请回答:
(1)按材料顺序分别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学派及主要主张。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学派的主张被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第一问中的第二层要求不难,只要先判断出各段材料分属哪一学派,各学派的主要主张就好概括了。
第二问,学生要明确一个历史概念――“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指的是哪几个朝代或时期?主要指的是秦汉时期。时间范围确定下来后,联系书上内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为贵”。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国”。材料四是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秦始皇采纳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正符合秦统一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大一统”思想,正符合西汉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例4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A
例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懂题干所引材料中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一种辩证观点。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备选项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辩证思想的一家。
★ 中餐文化礼仪常识
★ 草木春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