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间草木读书心得(共含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金芷铭”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今日重拾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经过时间淘洗的好文字,在读者心中总能达成共识,无论是初读还是重读,这一笔笔草木都应了“序言”中汪朗先生所言:干净通透,不牙碜。
你何时放下,几时再拿起,都是最好,尽可畅然。
单就第一部分“人间草木”,就足可使你在这立秋时节,悠悠的在桌前小憩,发丝接着蛐蛐儿守夜的清凉。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生前的草木是打定了主意要让自己极富个性的走一遭。
就这样,草木,在汪曾祺的笔下,各有各的时髦。煤堆里摇曳生姿的芋头,石头下坚挺而立的豆芽,入冬不凋的桂花,风致楚楚的秋葵,白得耀眼的槐花,礼花似的枸杞子,红白相间的木芙蓉,记得自己岁数的山丹丹,有着童话情趣的车前子,将北京秋意染浓的爬山虎,老舍先生家长势姣好的菊花,黏着母亲回忆的伶仃瘦弱的秋海棠……这是草木的本性本心,也是先生的乐心慧眼。
无论处于何种境遇,先生从不曾冷落那个反射到人间、呼应在心里的草木世界。
后来,汪曾祺被发到西山种紫穗槐。种花,在我们想来总不会累到哪里去。然而,天天一早上山,两个干馒头,一块大腌萝卜,在玩了命的刨树坑后,每日的午饭就只有这。苦的时候怎么办?找点乐吧。摘点儿山上酸枣,烧些蝈蝈充饥。紫槐花赏过了,一棵一棵地看,只不过是在他的心里,请风来做摇漾,姗姗可爱。当时刨的树坑,究竟种没种上那槐,他,无从知晓。
还有草原上的老曹,他个人最偏爱的正是紫穗槐。可我见老曹却联想不到紫穗槐。我掉进的是老曹的“红火”里,他的有趣、健谈、豪爽,都让我想着他就是那草原上的阿格头子与灰背青。老曹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就像那两种草几乎是贴着地来长的。他在大青山打过游击,却亦逃不过在浩劫中被“捆押吊打”,甚而被打断了踝骨。然而他好了,能一拐一拐走路后,却还是那样“红火”,就像肥厚多汁的阿格头子,不曾让人见了他无端的'枯萎。汪曾祺先生问“为什么要整他,要打断他的踝骨?为什么?”这是他以笔掷下的疑问,也该是万千读者以声投出的响音。疑问是恻隐与知觉的前兆,有疑问总比全盘接受要好。
年华向晚后,人归草木间。人与草木皆是同等,上承日月光华,下陷凡尘泥淖,都是顺着自然所赋予的,在其中立自我,求发展。人要不烦忧,先要有一颗在平等中欣赏草木的内心,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在它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这篇,还分为4小篇,我认为最后一小篇《黄沪。爬山虎》应是叶不是花,菊花里我最喜欢最后一段,我也认为菊花一盆盆看是很好的,这样就能发现每一盆菊花的特点去欣赏它独特的美,扎起来却只能感到一眨眼的震惊,觉得无趣。在《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这篇文章里,我最喜欢第3段,更让我感到凤仙花的实用,秋海棠也让作者睹物思人,果园的收获里,写葡萄的时候,那种熟练的感觉,让我觉得汪曾祺种葡萄很久了,也很用心。
老妈买的那本书,前有汪曾祺的画,飞洒的墨汁,潇洒的画,配上文中应景的段落,简直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在这些画里,我最喜欢第四张画,这张画的枝条一直垂到画纸最下方,正好应了抽条甚长这句话,汪曾祺的文和画都可以用简练一词来形容,文章的简练是犹如文言文的白话文,画的简练是因为他的画简练到最少11笔就可画成。
人间草木这本是里的葡萄月令是汪曾祺被判为右派时写的,但却无一点不开心,就像是没被冤判一样,所以更造就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那种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感觉。
今天,我来到了胡天宁家。听金老师说,中国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名叫汪曾祺。说着,还拿出了这位作家的一本书--《人间草木》。
这本书有着淡黄色的封面,封面上画着一丛竹子和一块竹石,看上去与我以前看过的儿童故事书完全两样。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看到一篇文章--《夏天》。果然,与我以前读过的儿童文学完全不同。
这本书中的文字简洁、深奥。比如:“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就概括了作者一个早上干的事,就像对联一样,或者是五言诗中的两句。
说它深奥,比如:“此吾乡所未有。”这句话,听金老师解释了我才知道,意思是“这是我们家乡所没有的。”
其实,简洁和深奥是相辅相成的,简洁了就会深奥,而深奥的文字都会很简洁。
慢慢地,我开始读出一点意思了……
汪曾祺用他特有的文字写出了夏天的花、草木、水果、虫子。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虫子那段,他写道:“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哈哈,这只虫子真有趣。这样的虫子我也曾见过呢……
记得那也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在楼下看虫子,那是一块热闹非凡的草坪,拨开草丛一看,那儿简直就是虫子的天地,有全身碧绿如翡翠的蚂蚱,有全身乌黑如煤炭的蛐蛐……
我最喜欢蹲在草地上看小虫子吃东西,跳来跳去,听它们唱歌。
有了这些虫子,夏天就变得更有趣了。我想如果汪曾祺也看到了这些虫子,一定会写一篇更精彩的文章。
汪曾祺笔下的夏天是有情有趣的,而我生活中的夏天也正是如此有意思。
岭南的二月,已是春意盎然的景象。春夜,蛙叫虫鸣。手捧一卷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细细品读,一幅宁静而又安详的画面缓缓在眼前展开。
首次接触汪老先生的作品,正是这本《人间草木》。我清晰地记得,这也是宏哥奖给我的第一本书。后来,从《人间草木》,到《大淖记事》,再到语文课本中的《昆明的雨》。在他清浅勾勒的笔墨里,我仿佛看到了春的'蓬勃和世间的祥和。这本书融汇了汪老先生四十多年文学创作,可谓是一本精华。
轻轻翻开《人间草木》,一幅幅的水墨画一下子吸引住了我。这些画简洁明快,有的十分活泼。后来一番了解,才知道这些画都是汪老先生画的。他不仅会写作,还擅长画画。兴致好时,便提笔作画。汪老先生画画时不惯设色,以素净为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随手裁张宣纸,就着案头笔墨,随心所欲画一番。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当看到汪老先生的画时,一种亲切感便油然而生。
汪老先生写作如同他画画一般。他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行文落笔简洁自如,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人间各种风情。《人间草木》这本书,就很好地体现了他的风格。每篇散文的题目,都十分简洁明了,甚至带着一点诗意。这本书虽名为《人间草木》实际上并不只写花花草草。从各地的花草树木,到故乡和各地的美食,甚至还有西南联大的回忆和各种游记。在他恬淡至性的笔墨里,泛滥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汪老先生写文章,并不是浅白直露地一通说教,而是通过生活中那些平凡之极的小事来衬托。就拿这本书中的《昆明的雨》来说,全文并没有直接刻画雨,而是描写了雨季的平凡小事,在描写的同时,也隐喻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书中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也有着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
在《人间草木》中,令我感叹的不仅只有他的写作手法,更有他曾经那些非人的待遇。汪老先生曾经在西南联大读书,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读大学是多么不易。经常上着上着课,防空警报就响了起来。当时的条件也极为艰苦。宿舍是简易的茅屋,吃的食物就更不用说了。在文革期间,汪老先生被放到塞外的一个马铃薯研究站。
在那里,他不甘寂寞,整日与马铃薯打交道,甚至还画了一整本马铃薯图册。这种乐观的精神震撼了我的心灵。现在正值疫情期间,虽整日呆在家中,但总比汪老先生当年的条件要好。我们不妨找些有益的事情来做,或是手捧一卷良书,亦或是品上一杯清茶,总能找到消遣的方式。
古人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汪老先生便是那仁者、智者。他笔下的草木,便是他那颗包容万物的智者仁心。
在安静的午后,拿起桌上的一本书,手边放着一杯清茶,或许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意境。但在每当我捧起汪曾祺老先生的那本《人间草木》细细品读时,我便能感受到那种无人能打扰的静谧,那种不一样的意境。
在品读汪曾祺的作品好似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在平常的话语中隐藏着与众不同的趣味。翻阅他的作品,大多是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就是这样的景色让我们感觉到了安静,祥和的气氛。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细腻之处着手。谱写着凡人小事,记录着乡情民俗;谈论着花鸟虫鱼,还有对辞章典故考究。同样,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和对往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在汪朗为他父亲的作品写序时有提到老头儿之所以对花鸟鱼虫感兴趣,并写了不少这类违章,是因为他觉得,人们如果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欣赏没,就不至于去做坏事,去毁坏世间的美好事物。汪曾祺的这一番话,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里的人有很大的感触。
在他笔下的大自然是具有色彩,具有生命力的与其他作者描写的自然则截然不同!文章中,作者在一九四六年夏天,离开昆明去上海,途径香港时。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但在这几天,作者发现了一个奇迹,那边是阳台上的一堆煤块里竟然长出了一颗芋头。在没有土壤,没有肥料的环境下,它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正是这芋头生长出的大叶子,让作者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让作者在寂寞的羁旅中多了一笔色彩。同样作者在以这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提醒着我们:生活处处有着希望,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留心;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要有更多的勇气去坚持,坚挺下去,才会有成功,才会有看到阳光的那一天!
还记得作者在书中提到他祖母首饰盒中的琥珀扇坠。那一滴琥珀里有一只小黄蜂。这只小黄蜂在透明的琥珀里形态如生,好像它还活着。祖母告诉他这是因为在小黄蜂飞动的时候,一滴松脂滴下来,恰巧把它裹住。松脂在地下好多年后,便形成了现在的琥珀。但当作者后来发现那些人造琥珀时,总觉得那些琥珀里的小昆虫缺少了一些灵气。是因为那些琥珀并不是因为偶然才形成的。作者会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因为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在夏天的昆虫中,作者有提到很多小时候经常捕捉,玩弄的小虫子。例如,蝈蝈,蝉,蜻蜓,刀螂。作者也有在文章最后提到他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并不能再电子玩具的包围中长大!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散文的经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欢,看得人平静欣喜,又有些淡淡的惆怅!
★ 人间草木读书摘抄
★ 人间草木读后感
★ 人间草木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