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龙应台的作品《孩子你慢慢来》读书心得(共含6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默默”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由于冠状病毒的侵扰,无奈在家休息了一个月。典型的三口之家,每天就是做饭,吃饭,网课,做饭,吃饭,中间穿插着一些小游戏和自由读书活动......我又重新读了一遍作家龙应台写的《孩子,你慢慢来》,多了一次阅读就多了一份感触。
龙应台看着她五岁的儿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
看着自己渐已长大的女儿,我越来越觉得做母亲是一门学问,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远远难于做一位老师的角色!
有时候我很茫然,有时候我很疑惑,有时候我又沾沾自喜。看着学习上不算特别优秀的女儿,却忽略了她身上很多的闪光点:她淳朴,她善良,她勤劳,她懂感恩,她做事认真,她肯努力,她乐于上进,她兴趣广泛......呵呵,多好的一个孩子,为什么我仅仅因为她不太适应应试教育而经常责备她呢?
所有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作为父母你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的面对孩子。可是,一旦遇事,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她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她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她有任何的退步。
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的身上,希望她强大,希望她优秀,希望她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她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作为父母,能做的就是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去等待生命的到来,去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一切都需要温柔的坚持与等待。
从现在开始,给自己一个信念:做像龙应台一样的母亲!只想对女儿说,人生的路很长,一切对于你来说都是新的,你需要慢慢的、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它。你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启,让我们慢慢地、美美地、坚强地一起走,走出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孩子,你慢慢来!
龙应台的作品《孩子你慢慢来》读书心得2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难以想象写下这段如水般轻柔的文字的龙应台与笔触犀利并有着万丈豪情的《野火集》的作者竟是同一人,这不禁让人感叹孩子对父母的改变有多么巨大!那么,让我们一同随着她的笔尖,以一个母亲的视角去看看华安、华飞兄弟俩的成长历程。
在母亲温和的注视下,兄弟俩一点一点地慢慢长大,有着初识的喜悦,有着懵懂的困惑,有着傻傻的嫉妒……细腻而朴实无华的笔触似和风拂过,让人看着看着就逐渐安静下来。细细品读,灵魂似乎也得到了升华,变得像稚气未脱的孩童一般纯净。
龙应台称得上是一位大作家,但我认为“好母亲”这个称谓更加适合她。做母亲是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这门学问包括了许多职业的精髓所在,你需要像老师一样耐心地去教孩子,像保姆一相悉心地照顾孩子,像保镖一样小心地呵护孩子……做一个母亲很难,但是做好一个母亲更难!现今许多年轻人不愿有自己的孩子,正是这个原因。但是龙应台却真正做到了!她像是呵护娇弱的小花一样,细心地为两个孩子遮挡住一切会伤害到他们幼小心灵的利剑。现在,许多所谓“儿童读物“并不一定适合小孩子阅读,生死、暴力、荒诞……诸如此类的负面因子使得多少原本纯净、没有一丝瑕疵的心灵扭曲!龙应台选择将它们放置于儿子们触摸不到的地方,以防止他们接触到这一方面的东西。但我们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种细节?而这种爱又绝非溺爱,是一种理性的感情,在该严肃的时候,她绝不会含糊过去,在罪恶还未在孩子心中扎根时眼疾手快地将其清除。当自已的孩子安安无意识地与好朋友弗瑞第“分脏”时,龙应台毫不留情地认真地分析了他的过错并给予了适当的惩罚。但她绝对不会逼迫孩子去做不想做的事,正如书名一样——“孩子你慢慢来”,恬淡轻柔,不紧不慢,这不正是人生最理想的方式吗?
让我们也慢慢来吧,不再急去求成,不再焦虑功利,慢慢地走过人生之路,去欣赏那些不停奔跑的人们所忽视掉的沿途美景吧!这样,我们的收获将会更多!
最近,我读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一种震撼久久地在心灵深处荡漾。书的第一篇就是《孩子你慢慢来》一文。
“我”去买花。一个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二十几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去绑花。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清亮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老祖母的粗声骂语没有让他放弃,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好一个“孩子你慢慢来”,好一个“用一辈子的时间等待”,等待一个五岁的孩子从容去做一件事情。这“等待”意味着什么呢?一份耐心还是一种宽容?一个欣赏还是一腔期盼?一种信心还是一股力量?一种母亲的温柔与善良洋溢在字里行间。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等待孩子慢慢长大,从容长大!
文章给我的震撼在接下去作者所描绘的昔日学校的“体罚”现象,这种景象一定会令每一个阅读它的人心惊胆颤的:林老师用很长的藤条抽没有交补习费又没法完成黑板上第三题的王爱莲,“直抽得鲜血顺着她虬结的发丝稠稠地爬下她的脸,染着她的手指,沾了她本来就肮脏的土黄色制服。”“张小云没有交作业,老师要她站在男生那一排去,面对全班,把裙子高高地撩起。”“李明华上课看窗外,老师要他在教室后罚站,两腿弯曲,两手盯着一盆水,站半个小时……”要不就是张炳煌得了个“丙下”,老师把一个写着“我是懒惰虫”的大木牌挂在他的胸前,要他在下课时间跑步绕校园一周。那时,作者11岁。
当昔日的镜头那么清晰地被文字所反映时,一种悲愤、怜悯、同情、惋惜乃至一种无以名状的心情久久在心头萦绕。等待一下!等待一下多好!老师等一下,也许王爱莲就能解完题目;张小云就会完成作业;李明华就会转头看黑板,张炳煌的成绩就会从“丙下”上升至“丙上”。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我们只要等待,他们都会慢慢地开出绚丽的色彩。可惜不是每一朵花都能开到凋谢,有一些花或许未开放就枯萎了。故事中的这个被藤鞭的王爱莲,在故事的最后,就带着三个弟妹,跳进了爱河。一条水很脏的河(好有讽刺意味的河名)
文章基调有些温婉、凄伤,但很现实,也很真实,这是作者的亲眼所见,亲身体验。当文章最后,又出现文章开头的那“耐心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那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一个5岁孩子从从容容地专心做一件事情,把蝴蝶结扎好”的镜头时,我的心里竟一阵阵的颤抖,这个夕阳下耐心等待的镜头已经刻骨铭心的烙印在心灵深处: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一句话,暖到心里。“孩子,你慢慢来,前面的路还很长,你要从容走好每一步”。站在窗前,面向操场,我对孩子们说。
静静的夜晚,我坐下来,泡一杯茶,静静阅读此书中纯净的文字,让字里行间飘荡着的祥和宁静的气氛慢慢在我的室内飘散开来。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写在龙应台的《孩子慢慢来》这本书封面上的句子。妈妈读给我听的时候,我深深地被它打动了。央求着妈妈和我一起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并不厚,每一篇文字也不算长。读完之后,我突然发现,我和文中的小主人公竟是如此相似。我是一个“慢”小孩!不折不扣的“慢”!在大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七岁的我来说,却需要时间,对于好多事情,我现在只在乎好不好玩,而爸爸妈妈却很在意什么是我将来应该具备的品格和技能。比如早晨他们告诉我要学会统筹安排时间,可是我连统筹是什么都不明白。只要一睁开眼满脑子充斥着“快点”!可是他们不知道只有慢下来,我才能将牙齿刷得雪白透亮,只有慢下来我才能将我的小脸蛋洗得干干净净,还有我很享受慢慢擦香的过程,感觉自己置身于花海之中。我的心情是愉悦的、幸福的。
我是一个“慢”小孩,可我的思维不慢,只是动作跟不上。妈妈和我读完这本书,就和我有个约定:让我慢慢来!
我和书中的小主人公一样,都是幸运的孩子!我爱爸爸妈妈,我爱我的家,我爱生活的全部!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作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豪气逼人。然而在这部生活散文中,她的笔触也可以有万丈深情,在这本书里龙应台是一个慈爱的母亲,她用她的耐心和体贴教导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读这本书是被这个题目所吸引,“孩子你慢慢来”引发了我的深思,在当今这个一切都快速发展的时代,“慢慢来”似乎不被接受,大多数的父母都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忽略孩子的成长,而龙应台作为一个知识女性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陪伴孩子的伟大事业上。给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恶事,没有必要让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而作为她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和作为一个母亲对待孩子的智慧。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忍不住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把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于是就有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却忽略了一个孩子的感受。对一个对世界还未完全通透的孩子,至少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让他们慢慢来。正如这部散文首篇提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读到这我的内心是震撼的,感受到一个母亲最伟大无私的爱。
“孩子,你慢慢来”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一份关怀,一份宽容,一份安慰。孩子的不懂事、顽皮、各种缺点在大人的眼中就会放大许多倍,他们对于孩子过于迫切,失去耐心。却未想到欲速则不达,如果那时可以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每一个母亲都会有自己的种种理想与计划,但会被孩子的出生打乱。龙应台在“野心”那一篇散文中写到“若冰在一旁察言观色,用很温情的声音说:‘这种种理想、计划,做了妈妈以后都不能实现了,对不对?’妈妈软软地躺在沙发上,很没力气的:‘对’‘你后悔吗?’……‘还好!’ ”她在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最终给出这个答案。我想她是真的爱孩子,爱超过了孩子带给她的困扰,因为爱,不觉得时间的漫长,不觉得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不会催促不会责备,她享受这个过程,任由时间慢慢流逝。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在这部散文中不断回忆她的生命,提及对孩子长大后渐渐的陌生感,读后让人感到心酸。作为孩子的我们确实缺少了一份乌鸦反哺的温情。这一点她在《目送》中也提及“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让我想到了令人忽视的一个话题―感恩。
作为孩子的我们会把父母对我们的关心与照顾当做理所当然,也许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长时间不求回报的关心。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便不再是那个唯一接触我们的人了,我们会渐渐的发现与父母间产生了代沟,实则是我们对他们的关注渐渐的少了,与他们谈论的共同话题也没,再然后我们便离家求学,陪伴他们的时间更少了,有时连一个电话都吝啬于他们,却不知包容我们一切的港湾永远是我们的父母,回到家可以肆无忌惮的做你想做的事,说你想说的话,因为我们不在乎他们的感受,把他们对我们的爱与包容当作理所当然,而我们却没有在意他们日益增多的白发,没有想过我们的世界没有了他们该怎么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羊尚有跪乳之恩,何况我们人呢?所以感恩需及时,勿当“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才后悔。
这便是我读这部散文后的感受,在我们关注“孩子,你慢慢来”的同时,也注意“父母,慢慢老”。父母的“爱”于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孩子对父母的恩情要及时回报。
《孩子你慢慢来》,一个“慢”字,体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理解、包容与允许,理解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个性与特点,允许孩子慢慢来,就像书中所写:“我坐在斜阳浅笑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孩子从从容容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孩子奔忙于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误导了多少家长,人生是一场长跑,绝不是百米赛跑,是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还是拔苗助长?
龙应台写到安德烈从学校到家,只不过十几分钟的路程,要走一个多小时才到家时,我有深刻感受,我们离学校只有5.6分钟的时间,孩子有时也是一个多小时才回来,当你不停的在窗口张望,想回来一定能问问他去哪里了,他却说:“我和同学走着聊着就有远了,然后才返回来,有时在哪里转了一圈才回来,”你可能就没事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好奇、探索的眼睛,也许发现了一只蚂蚁,又发现了别的东西玩了一会,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我们大人只顾赶路,哪里有心情欣赏风景呢?这是不是正是我们缺少的探索精神呢?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探索,孩子的天性就会被我们抹杀,长大也会成为一个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的平庸之人。
允许孩子慢慢做事也是允许自己放下急躁以及功利之心,孩子教会我们放慢脚步,多一点时间,多一点陪伴,时不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孩子就像一颗小树苗,常常会出现旁枝末节,及时修剪,还是会长成参天大树!
《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是龙应台站在女性的角度、妈妈的视角给儿子写的成长手记,但看这本书时,我仍然站在教师的角度去阅读和欣赏,并从中吸取了很多教育智慧。
读着龙应台的文字,我又一次重新认识了孩子。我强烈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超强的智慧力,带着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秘密,安安(龙应台的儿子)超强的、灵活的语言表达就说明了这点。由于安安爸爸、妈妈、老师各有自己的语言系统,所以,耳濡目染的安安竟能灵活地运用三种语言――国语、德语、瑞语来称呼同一个物体,能根据来访客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而说不同的语言,对于安安的这种能力,连妈妈龙应台都在疑惑地说:“好像脑子里有几个按钮,见到不同的人就按不同的钮,绝对不会错乱。小小的人又怎么分辨西方人与东方人呢?”是啊,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学习一门外语是多么艰难啊,但安安呢?他却能灵活掌握,随意应用。
除了这种超强的、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外,安安还有超强的想象力,当他知道了“龙”的形状,他念念不忘的是“龙,好大”,后来,即使到了欧洲他再也见不到“龙”时,但,当他又看到“一条近一百米长的彩带,结在枝骨峥嵘的行道树上,大概是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彩饰”,安安又大喊起来“龙、龙,妈妈你看……”正当龙应台要给安安强调那是彩条时,恰有一阵风吹来,彩条在风中飘舞,那一刻,连龙应台都疑惑起来:这难道不是龙吗?回到家,安安把自己的车排列成歪歪斜斜的长条,然后郑重地告诉妈妈“龙!”
这就是孩子,带着超强的智慧力和想象力,带着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秘密。看着这些文字,我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不到两岁时,儿子就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字,有一天,我在厨房削茄子,削掉的茄子皮散落在地上,其中有几根杂乱在了一起,对于这些,我当然并没在意,可儿子却忽然说:“妈妈,你看,这是个‘不’字,这是个‘不’字……”仔细看,可不,那几个茄子皮就是巧妙地组成了一个“不”字。还有一次,我们拉着一条线绳玩,玩累了,就随意地把线绳扔在了地上。但儿子看看,又惊喜地对我说:“妈妈,你看,‘风’字,这是个‘风’字。”天,仔细看,线绳散落的就是像个‘风’字。
每个孩子都具有超强的想象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认识孩子和了解孩子,因为你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将宇宙介绍给孩子。在常人意识中,孩子们像白纸,什么都不懂,但殊不知,这张白纸却有着无穷的奥秘,似乎带有神性,带有灵性,具有着无穷的潜能。意识到了这点,教育者就一定要敬畏每一个生命,那个小不点儿,他可是上帝最得意的杰作。敬畏孩子,才是敬畏我们的未来。
龙应台的文字不仅告诉我要认识孩子、了解孩子,她还告诉我,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孩子。
真正的尊重,就要允许他说“不”,允许他不完美。当龙应台要求安安把字再重新抄写一遍时,安安理直气壮地回答:“为什么?为什么我要再多写一行,你总是要我写得好,写得漂亮,我只是一个小孩,我没办法写得像你那么好……你总是要我得到两只老鼠三只老鼠,我有时候也要得到一只老鼠,我也有权利得到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呀……”(老鼠可能是他们奖励的方式,犹如我们的小红花)是啊,孩子有权利说不,孩子有权利得到一只老鼠,在他仅能得到一只老鼠的时候,我们为什么非要强迫他去得到两只老鼠呢?有时候,缺憾也是一种美丽啊!
龙应台对孩子的尊重还表现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的态度方面。有一次,龙应台和先生因工作和家务发生争执,“咆哮了一阵”后,龙应台生气地坐在草地上。这时,安安走过来,和妈妈肩并肩地坐在一起,问妈妈再想什么,妈妈迟疑了一下回答“在想事情”,安安继续追问“想什么事情”。这个问题难住了龙应台,因为她不知道该怎样对才仅仅两岁半的安安解释清楚“婚姻中的矛盾性”。龙应台就是这样,她“不愿意敷衍着小小的人儿,因为她觉得这不及草高的小小人儿是个独立而庄严的生命,她尊重”。
龙应台的文字还告诉我,教育者要有一定的思考力和甄别力。在陪伴安安成长的过程中,龙应台经常给孩子讲故事,但是,就在她给孩子讲《小红帽》《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水浒传》时,她却敏锐地发现故事中的暴力倾向:野狼要么被开膛破肚,要么被剪开肚皮放进大石头,要么掉到河里淹死;皇后要勒死白雪公主,将毒梳子插进公主的头发,用毒蛇的脚、鼹鼠的眼睛、蛤蟆的尾巴、蜥蜴的翅膀做成剧毒涂在苹果上,让白雪公主吃,这不都是一种暴力宣扬吗?《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强盗被滚烫的热油烫死,这更是暴力;《水浒传》里,鲁智深把金刚的手折断,朱武、陈达、杨春在需要用钱的时候就带着小喽下山要买路钱,宋江杀死婆惜等,这样的人,怎么能是英雄好汉?灰姑娘的幸福就是嫁给一个王子,难道,女孩子的幸福只有嫁给王子这一条途径吗?这,是否价值观上的暴力?……
是的,教育者,一定要有思考力,要有甄别力,面对课本,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切忌人云亦云,惟课本是从,惟教参是从,惟经典是从。
龙应台的教育方法,还让我体会到想让孩子有爱,教育者必须先带头去爱。龙应台教育孩子要爱护生命,有次妈妈带孩子外出,途中给孩子买了蝈蝈,但不一会儿,龙应台就建议孩子把蝈蝈放掉,因为爱并不是占有。但不一会,他们又遇到一位朋友,朋友送给孩子几只蜻蜓,刚开始,孩子爱不释手,但捧在手里里看了一会儿,他们就决定放掉,因为孩子觉得蜻蜓很“可怜”,要还给它们以自由,“真正的爱并不是占有”。
还有一次,当孩子看到一只老鼠被垃圾桶卡住时,孩子以“保姆会弄死老鼠”为理由拒绝找保姆,尽管龙应台非常害怕柔软的东西,但听到孩子的要求,她仍然用手掏出老鼠以解救老鼠,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保护孩子眼里的那条生命。
这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要求教育者自己先做出示范来。但,平常的日子里,我们能做到吗?课堂上,我们学习遵守交通规则,但是,我们真的能做到一次红灯都不闯吗?走出课堂,我们能把课堂上的语言转化成我们的行动吗?
德国幼稚园的“学习”方式也给了我很大启迪。在那里,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玩,不需要排队,不需要秩序,不需要规矩,不需要整齐划一地做同一动作。他们像小蜜蜂儿一样,这儿一群那儿一串,玩厌了积木玩拼图,玩厌了拼图玩汽车,他们只有一件事:玩玩玩,他们的特长也是一项:玩玩玩……
我们呢?幼儿园里,我们的孩子不都在要求中规中矩地坐着,整齐划一地学语文或者学数学吗?甚至去厕所,有的幼儿园不也是有统一的规定吗?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温情教导;孩子的成长,离不开鼓励和理性的思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成长,更离不开耐心地等待,是啊,“我愿意等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