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探究历程》说课稿(共含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要的世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说教材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探究历程》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讲述的是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生物教学基础之上,在简述了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后,介绍了英格豪斯以及卡尔文等科学家历年来关于光合作用原理的主要研究成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利于为讲述光合作用原理做好知识铺垫。教材还结合鲁宾、卡尔文等科学家的实验,介绍了同位素标记法这一生物学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
下面我说说我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求知欲旺盛,自学能力较强。对知识的发现历程相对比较感兴趣。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观察、归纳等能力。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课前针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搜集资料,为本节课的开展奠定基础。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说出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了解同位素标记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难点】
萨克斯的'具体实验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解法、直观演示法、集体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接下来,我将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法。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并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接下来我会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这个探究的历程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由这些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唤醒学生的好奇天性,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践行了新课改的教学观。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1771-1845
接下来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得到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做的实验得到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提问学生: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
(二)萨克斯实验
请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所做实验,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如下问题:
(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
(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
(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加入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鼓励。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我们共同得到: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
(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萨克斯实验,而深刻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长达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过程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培养科学探索不畏艰辛的精神。
(三)同位素标记法
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的两组实验,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最后是总结收获环节,我将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这样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够整体把握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在作业环节,我会留下一道思考题,问学生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在本节课不仅学会科学知识,还能够学会科学家身上的对科学专研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的品质。
七、说板书设计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这一本质特征,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据此,板书设计如下:
一、说教材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探究历程》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讲述的是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生物教学基础之上,在简述了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后,介绍了英格豪斯以及卡尔文等科学家历年来关于光合作用原理的主要研究成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利于为讲述光合作用原理做好知识铺垫。教材还结合鲁宾、卡尔文等科学家的实验,介绍了同位素标记法这一生物学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
下面我说说我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求知欲旺盛,自学能力较强。对知识的发现历程相对比较感兴趣。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观察、归纳等能力。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课前针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搜集资料,为本节课的开展奠定基础。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说出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了解同位素标记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难点】
萨克斯的具体实验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解法、直观演示法、集体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接下来,我将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法。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并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接下来我会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这个探究的历程是什么样的呢?
引出本节课《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探究历程》
设计意图:由这些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唤醒学生的好奇天性,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践行了新课改的教学观。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1771-1845
接下来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得到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做的实验得到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提问学生: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
(二)萨克斯实验
请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所做实验,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如下问题:
(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
(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
(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加入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鼓励。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我们共同得到: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
(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萨克斯实验,而深刻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长达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过程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培养科学探索不畏艰辛的精神。
(三)同位素标记法
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的两组实验,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最后是总结收获环节,我将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这样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够整体把握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在作业环节,我会留下一道思考题,问学生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在本节课不仅学会科学知识,还能够学会科学家身上的对科学专研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的品质。
七、说板书设计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这一本质特征,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据此,板书设计如下: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探究历程
1771→1779→1845→1864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教学反思
这次的课开得较成功,同仁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也给我的第二次高三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复习课到底怎么上才高效?如何提高高三复习课的高效性,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了一些答案,本节课重点是曲线分析,要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来,同时要明确规范作图的要求、步骤,这是学生失分较多的地方要渗透解题方法,并通过变式训练不断强化、巩固,习题讲评要清晰、到位,尽量让学生说、引导其思考,板书与多媒体要能做到有效的结合,扬长避短,整节课下来,学生对曲线图的解题方法要做到心中有数。
本节课上完之后,发现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有点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偏少。
2.老师自身一定要规范作图,最好用尺,给学生树立榜样。
3.未将c3、c5与过程图联系,可直接在图上分析,如停止光照,将光反应遮蔽起来进行分析,这样较形象,学生更容易接受,让学生在原图上理解、记忆,把中间过程拿掉,不增加麻烦。这部分重难点是课本上的图,可以将几幅图整合为一幅图,而不能脱离教材原型。
4.要敢于取舍,另外注意语言的简练,语速再放慢些效果更佳。
5.可尝试让学生分析、讲评题目,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本节课核心知识,老师重在引导,创设机会让学生说。
知识目标:1、说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解释温度氧气所和植物器官含水量影响呼吸作用的原
理
科学素养目标:
1、举例说出二氧化碳能够使农作物增产
2、举例说出温度和氧气影响农作物生长和果蔬保鲜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二氧化碳能使农业增产
2、举例说出温度和氧气影响农作物生产和果蔬保鲜。
教学过程:
复习讨论:光合作用的原理具体内容是什么?
参考要点: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情景导入:请家里长蔬菜大棚的同学介绍温室生长植物的特点及人长时间呆在里面的感受。
投影:书图6-13温室中的调控系统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说出温室中的调控系统是怎样调控二氧化碳浓度的。
提示学生:同等情况下,二氧化碳要比空气重
讲述:农业生产上常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通过调控温室中的光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譬如,我们可以给大田、温室里的农作物施用二氧化碳,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种方法,被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被称为“空中肥料”
学生讨论:怎样给作物施二氧化碳。
参考要点:⑴增施有机肥
⑵直接喷施贮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等
课堂练习:1、据研究,植物在中午前后光合速率较快,如果依靠空气中二氧化碳本身的浓度差所造成的扩散作用为动力来移动补充,远远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因此,我国古农书《齐民要术》中提到“正其行,通其风”,其原因是
2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很低,约为5%,作物现有的产量与理论产量相差甚远,所以增产的潜力很大。现在请你为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支招:
参考答案:⑴保证通风良好,使大量的空气(包括CO2)通过叶面,利于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⑵延长光合时间,如补充人工光照;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加强光合效率,如控制光、温、水、肥料和二气化碳等。此题如学生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讲述:与光合作用对立的是呼吸作用,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呼吸作用的过程。
学生介绍(略)
提问: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学生讨论解决之。
参考要点:⑴温度,如水果长途运输,为保证水果品质,抑制呼吸作用,采用冷冻车运输。
⑵氧气的含量,如农家为保存作物的种子,而用密封塑料袋的方法来收藏种子或为了让盆栽花卉生长良好,而需给花盆的土壤翻松,以增加土壤含氧量,利于花儿生长。
⑶植物细胞的含水量,如,农家密封收藏作物种子前要晒干种子,尽量减少植物种子的水分。
讲述:一般来说,农作物根部的氧气供应充足时,呼吸作用旺盛,
有利于根的生长和根对无机盐的吸收。但是对农作物来说,呼吸作用并不是越强越好。请同学们思考,个中原因是什么?我们身边有无这类的事例能证明这种说法。
学生思考:举例解决
参考要点:北方长的苹果比苹果比南方长的苹果要甜。
提问:你能举例说出呼吸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吗?
参考要点:⑴在采用塑料大棚载培瓜果蔬菜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减少植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效果。
⑵在贮藏农作物产品时,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含量的方法,延长果实,蔬菜的贮藏时间。
课堂练习:1、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哈密瓜质量好,甜味足,是内地水果店的时鲜瓜果,但把它引到内地栽培条件再好,质量远不如新疆的高,其原因是。
2、栽花用盆最好选瓦盆,不宜用瓷盆,这是什么原因?
3、桑树现在在我县大面积栽种,但地势较低的部分乡镇不宜大
面积栽种,原因是。
参考要点:⑴因为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使光合作用的产物积累远远大于呼吸作用的消耗,使果实中营养物质含量较高。
⑵瓦盆盆底有孔洞,且盆的壁上有许多微小的孔洞,利于多余的水渗出和空气的流通,使瓦盆内的土壤含有较多的空气,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而瓷盆不具有这些特点,所以不适于栽花。
⑶因为地势低洼的地方容易发生水涝,使桑树长期浸泡于水中,不能正常呼吸而死亡。
课堂小结:⑴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⑵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课外探究实验作业:设计实验,探究种萌发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