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解分式方程》的教学设计(共含14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百里屠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学情分析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学生是主体作用
我们这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的学习方法:1、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类比得到分式方程的解法。2、探究合作学习。学生互助下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分式方程的起始课,要求能从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学生认知的基础是:已掌握简单的整式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过分式的四则运算。分式方程概念的学习,为分式方程的解法及运用的学习做了极为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分式方程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列分式方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列分式方程
教学难点:列分式方程。
三、教育理念及教法依据:
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运用成功教育及赏识教育理念设计教学。
四、教学程序
1.情境1.
(出示)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kg和15000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
设计发问:(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每一个数据的意义吗?
(2)你能尽可能从题目中找到等量关系吗?
答:①两块地的面积相等;
②第一块地的产量为9000kg;
③第二块地的产量为15000kg;
④第一块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
(3)你还能找到哪些隐含的数量关系?
答:⑤总产量/总面积=单位面积产量
(4)如何选设未知数?(通常设直接未知数,如建立方程困难则选设间接未知数)
(5)哪些关系可以用来建立代数式?哪一个关系用来建立方程?
(6)如何建立方程?
解:设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产量为xkg,则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x+300)kg. 由题意得9000/x=15000/(x+3000).
(教师板书等量关系及所列方程)
设计意图:(1)以问题串的形式形成师生之间的对话,推进学生的思维,突破学习的难点;
(2)呈现列方程的通用方法:分析数据——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建立相关的代数式——建立方程;
(3)如果学生的回答思维跳跃较大,教师采取追问的方式,将思维的关键步骤凸显出来,使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地跟进;
(4)提醒学生:
①通常设一个未知数至少需要建立一个方程,设两个未知数至少需要建立两个方程;
②等量关系或用来列代数式或用来建立方程,不能重复使用;
③学会用代数式思考问题;
④列方程的思想要“深入人心”。
2.情境2.
(出示)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km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组织教学:分成男生、女生两个阵营,就以上问题,一方同学依次发问,另一方依次应答。提问方围绕问题,想问什么就问什么,问清楚问透彻;应答方有问必答。
如,女生问:(1)请解释题中数据的意义?
(2)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男生答:路程:普通公路全长600km,高速公路全长480km;
速度关系:客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
时间关系:走高速所用时间是走普通公路用时的一半。
行程问题中三个量之间的基本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女生问:如何设未知数?如何建立代数式?如何建立方程?
男生答:解: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h,则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需要2xh,根据题意,得600/x-480/2x=45.
女生追问:哪些数量关系被用来列代数式?哪些关系被用来建立方程?
男生答(略)
设计意图:(1)变“师生问答”为“男生、女生的问答”,将问题的分析解决变成一个双方斗智的游戏,一个模拟的思维游戏,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问答中不同阵营的学生可以追加发问,可以补充回答,通过问题的解决既培养斗智斗勇的竞争意识,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要做一个好的观察者,适当指导,保证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思维方向是正确的;
(4)同时注意控制教学时间。
3.情境3.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求两次捐款人数各是多少。
组织教学:双方阵营互换角色
解: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人,则第二次捐款人数为(x+20)人,
由题意,得4800/x=5000/(x+20).
4. 形成概念
问(1)以上所列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归纳形成概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问(2)“分式方程”与“分式”有何不同?“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何不同?
(3)判断: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分式方程的是?
a.(x-1)/3a=2x;b.(m+n)/x=2+(3+n)/x;c.(2+x)/5=3+(3+x/6;d.x/a-a/b=b/a-x/b.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概念的比较明确新概念,通过判断强化新概念。
5.(人人过关)
练习1.据联合国《20__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中国20__年吸收外国投资额达5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设20__年我国吸收外国投资额为x亿美元,请你写出x满足的方程。你能写出几个方程?其中哪一个是分式方程?
教学设计:
(1)突破难点:百分数13%是“比谁增加了13%”?
(2)每位学生至少列出三个方程;
(3)学生独立解题,教师板书学生的答案,供大家彼此借鉴,互相学习。
练习2.某运输公司需要装运一批货物,由于机械设备没有及时到位,只好先用人工装运,6h完成了一半任务,后来机械装运和人工装运同时进行,1h完成了后一半任务。如果设单独采用机械装运xh可以完成后一半任务,那么x满足怎样的方程?
教学设计:
(1)本题是工程问题的情境;
(2)学生独立完成,互相交流答案,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小组交流,派代表发言)
(2)在双方问答的对决中,哪个阵营思维更活跃,更具合作意识,请表决,并为胜方热烈鼓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独立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探索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帮助四川受灾的人们重建家园,某中学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20__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215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15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分别求出两次捐款的人数吗?
若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人,第二次捐款人数为 ( ) 人。
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为( )。
这个方程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与以前学过的方程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式方程。(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一).分式方程的定义: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以前学过的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这类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整式方程
反馈练习
(二).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
1.回顾整式方程的解法
解方程(解上面练习中的第三题)
师生共同回顾:解整式方程的步骤
(1)去分母,(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化未知x的系数为1
2.如何解分式方程呢?
(学生尝试完成,然后集体补充步骤)
解方程:20__∕X=2150/X+15
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X+15),得
20__(X+15)=2150X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200
则200+15=215
检验:把x=200代入原方程,
因为左边=10 右边=10
所以左边=右边
所以x=200是原方程的解。
3.归纳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一是去分母,二是解整式方程,三是检验
4.例题解方程:
(生独立完成,师指导)
分式方程的增根:不适合原方程的整式方程的根,叫原方程的增根.
师: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
[师]怎样检验较简单呢?还需要将整式方程的根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吗?
[生]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使最简公分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若使最简公分母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根.是增根,必舍去。
三.应用升华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解分式方程,明白了解分式方程的三个步骤缺一不可,我明白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为什么会产生增根。
五.布置作业:
本小节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 解分式方程时,如果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写出将分母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来,从而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找出最简公分母
2.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
一 认识分式
知识点一 分式的概念
1、分式的概念
从形式上来看,它应满足两个条件:
(1)写成 的形式(A、B表示两个整式)
(2)分母中含有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分式的意义
(1)要使一个分式有意义,需具备的条件是
(2)要使一个分式无意义,需具备的条件是
(3)要使分式的值为0, 需具备的条件是
知识点二、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
分式的值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 (其中M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知识点三、分式的约分
1、概念: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中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称为分式的约分
2、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1)约分的关键是正确找出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2)当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样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化简分式时,通常要使结果成为最简分式或整式。
(3)要会把互为相反数的因式进行变形,如:(x--y)2=(y--2)2
二、分式的乘除法
【巩固训练】
1、(四川成都)要使分式 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x≠1 (B)x>1 (C)x<1 (D)x≠-1
2、(2013深圳)分式 的值为0,则 的取值是
A. B. C. D.
3、(2013湖南郴州)函数y=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 x>3 B. x<3 C. x≠3 D. x≠﹣3
4.(2013湖南娄底,7,3分)式子 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是( )
A. x≥﹣ 且x≠1 B. x≠1
C.
5.(2013贵州省黔西南州,2,4分)分式 的值为零,则x的值为( )
A. ﹣1 B. 0 C. ±1 D. 1
6.(2013广西钦州)当x= 时,分式 无意义.
7、(2013江苏南京)使式子1? 1 x?1 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是 。
8、(201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函数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9、(2013江苏扬州)已知关于 的方程 =2的解是负数,则 的取值范围为 .
10、(2013湖南益阳)化简: = .
11、(2013山东临沂,6,3分)化简 的结果是( )
A. B.
C. D.
12、(2013湖南益阳)化简: = .
13、(2013湖南郴州)化简 的结果为( )
A. ﹣1 B. 1 C. D.
14、(2013湖北省咸宁市)化简 + 的.结果为 x .
15、(2013?泰安)化简分式 的结果是( )
A.2 B. C. D.-2
考点: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析:这是个分式除法与减法混合运算题,运算顺序是先做括号内的加法,此时要先确定最简公分母进行通分;做除法时要注意先把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而做乘法运算时要注意先把分子、分母能因式分解的先分解,然后约分.
16(四川乐山).若 为正实数,且 , =
17(2013重庆市(A))分式方程 的根是( )
A.x=1 B.x=-1 C.x=2 D.x=-2
18、(2013湖南益阳)分式方程 的解是( )
A.x = B.x = C.x = D.x =
19、(2013白银)分式方程 的解是( )
A. x=﹣2 B. x=1 C. x=2 D. x=3
20、(2013江苏扬州)已知关于 的方程 =2的解是负数,则 的取值范围为 .
【答案】 且 .
21.(2013山东临沂)分式方程 的解是_________________.
22. (2013广东省)从三个代数式:① ,② ,③ 中任意选择两个代数式构造成分式,然后进行化简,并求当a=6,b=3时该分式的值.
23、(2013湖北孝感,19,6分)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 .
考点: 分式的化简求值;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
24.(2013江苏苏州,21,5分)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x= -2.
25.(2013贵州安顺,20,10分)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a= -1.6.(2013山东德州,18,6分)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a= -1.
26、.(2013湖南永州,19,6分)先化简,再求值: ,
【思路分析】先化简,再求值。
【解】原式=
=
=x-1
把x=2代入x-1=2-1=1
【方法指导】分式化简及求值的一般过程:
(1)有括号先计算括号内的(加减法关键是通分);
(2)除法变为乘法;
(3)分子分母能因式分解进行分解;
(4)约分;
(5)进行加减运算:①通分:关键是寻找公分母,②分子合并同类项;
(6)代入数字求代数的值.(代值过程中要注意使分式有意义,即所代值不能使
分母为零)
27.(2013广东珠海,12,6分)解方程: .
28、.(陕西)(本题满分5分)
29.(2013山东日照,9,4分)甲计划用若干个工作日完成某项工作,从第三个工作日起,乙加入此项工作,且甲、乙两人工效相同,结果提前3天完成任务,则甲计划完成此项工作的天数是
A.8 B.7 C.6 D.5
【答案】A
【解析】设甲计划完成此项工作的天数为x,由题意可得,
经检验x=8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
30、(2013深圳,8,3分)小朱要到距家15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朱出发10分钟后,小朱的爸爸立即去追小朱,并且在距离学校60米的地方追上了他。已知爸爸比小朱的速度快100米/分,求小朱的速度。若设小朱的速度是 米/分,则根据题意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 B.
C. D.
31.(2013河北省,7,3分)甲队修路120 m与乙队修路100 m所用天数相同,已知甲队比乙队每天多修10 m,设甲队每天修路xm.依题意,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120x=100x-10 B.120x=100x+10
C.120x-10=100x D.120x+10=100x
32(2013江苏扬州,24,10分)某校九(1)、九(2)两班的班长交流了为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的情况:
(Ⅰ)九(1)班班长说:“我们班捐款总额为1200元,我们班人数比你们班多8人.”
(Ⅱ)九(2)班班长说:“我们班捐款总额也为1200元,我们班人均捐款比你们班人均捐款多20%.”
请根据两个班长的对话,求这两个班级每班的人均捐款数.
33(2013贵州安顺,21,10分)
某市为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决定修建一条从市中心到飞机场的轻轨铁路。实际施工时,每月的工效比原计划提高了20%,结果提前5个月完成这一工程。求原计划完成这一工程的时间是多少个月?
更多关于初二数学分式与分式方程练习题精选的相关知识请点击查看数学网小学频道/栏目。祝同学们都能取得好的成绩!
分式方程的教学设计
分式方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例 解方程:
(1)2x+xx+3=1; (2)15x=2×15 x+12;
(3)2(1x+1x+3)+x-2x+3=1。
解 (1)方程两边都乘以x(3+3),去分母,得
2(x+3)+x2=x2+3x,即2x-3x=-6
所以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2)方程两边都乘以x(x+12),约去分母,得
15(x+12)=30x。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12。
检验:当x=12时,x(x+12)=12(12+12)≠0,所以x=12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3)整理,得
2x+2x+3+x-2x+3=1,即2x+2+x-2 x+3=1,
即 2x+xx+3=1。
方程两边都乘以x(x+3),去分母,得
2(x+3)+x2=x(x+3),
即 2x+6+x2=x2+3x,
亦即 2x-3x=-6。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二、新课
例1 一队学生去校外参观,他们出发30分钟时,学校要把一个紧急通知传给带队老师,派一名学生骑车从学校出发,按原路追赶队伍。若骑车的速度是队伍进行速度的2倍,这名学生追上队伍时离学校的距离是15千米,问这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到追上队伍用了多少时间?
请同学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答:骑车行进路程=队伍行进路程=15(千米);
骑车的速度=步行速度的2倍;
骑车所用的时间=步行的时间-0。5小时。
请同学依据上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设这名学生骑车追上队伍需x小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2×15 x+12。
方法2 设步行速度为x千米/时,骑车速度为2x千米/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15 2x=12。
解 由方法1所列出的方程,已在复习中解出,下面解由方法2所列出的方程。
方程两边都乘以2x,去分母,得
30-15=x,
所以 x=15。
检验:当x=15时,2x=2×15≠0,所以x=15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并且符合题意。
所以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15千米 30千米/时=12小时。
答: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30分钟。
指出:在例1中我们运用了两个关系式,即时间=距离速度,速度=距离 时间。
如果设速度为未知量,那么按时间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如果设时间为未知量,那么按
速度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所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例2 某工程需在规定日期内完成,若由甲队去做,恰好如期完成;若由乙队去做,要超过规定日期三天完成。现由甲、乙两队合做两天,剩下的工程由乙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分析;这是一个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有三个量,工作量设为s,工作所用时间设为t,工作效率设为m,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
s=mt,或t=sm,或m=st。
请同学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工程规定日期就是甲单独完成工程所需天数,设为x天,那么乙单独完成工程所需的天数就是(x+3)天,设工程总量为1,甲的工作效率就是x1,乙的工作效率是1x+3。依题意,列方程为
2(1x+1x3)+x2-xx+3=1。
指出:工作效率的意义是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方法2 设规定日期为x天,乙与甲合作两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单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因此乙的工作时间就是x天,根据题意列方程
2x+xx+3=1。
方法3 根据等量关系,总工作量—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设规定日期为x天,则可列方程
1-2x=2x+3+x-2x+3。
用方法1~方法3所列出的方程,我们已在新课之前解出,这里就不再解分式方程了。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1。甲加工18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乙可以加工240个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少加工5个零件,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的零件个数。
2。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答案:
1。甲每小时加工15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
2。大,小汽车的速度分别为18千米/时和45千米/时。
四、小结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解分式方程必须要验根。一方面要看原方程是否有增根,另一方面还要看解出的根是否符合题意。原方程的增根和不符合题意的根都应舍去。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是求什么量,就设所求的量为未知数,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直接未知数。但有时可根据题目特点不直接设题目所求的量为未知量,而是设另外的量为未知量,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间接未知数。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时,设间接未知数,有时可使解答变得简捷。例如在课堂练习中的第2题,若题目的条件不变,把问题改为求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到达B地各用的时间,如果设直接未知数,即设,小汽车从A地到B地需用时间为x小时,则大汽车从A地到B地需(x+5-12)小时,依题意,列方程
135 x+5-12:135x=2:5。
解这个分式方程,运算较繁琐。如果设间接未知数,即设速度为未知数,先求出大、小两辆汽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它们从A地到B地的时间,运算就简便多了。
五、作业
1。填空: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m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n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做,完成这件工作的时间是______小时;
(2)某食堂有米m公斤,原计划每天用粮a公斤,现在每天节约用粮b公斤,则可以比原计划多用天数是______;
(3)把a千克的盐溶在b千克的水中,那么在m千克这种盐水中的含盐量为______千克。
2。列方程解应用题。
(1)某工人师傅先后两次加工零件各1500个,当第二次加工时,他革新了工具,改进了操作方法,结果比第一次少用了18个小时。已知他第二次加工效率是第一次的2。5倍,求他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多少零件?
(2)某人骑自行车比步行每小时多走8千米,如果他步行12千米所用时间与骑车行36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求他步行40千米用多少小时?
(3)已知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20千米,如果此船在某江中顺流航行72千米所用的时间与逆流航行48千米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此江水每小时的流速是多少千米?
(4)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两车的速度之比是5:2,求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
答案:
1。(1)mn m+n; (2)m a-b-ma; (3)ma a+b。
2。(1)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125个零件。
(2)步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40 4=10(时)。答步行40千米用了10小时。
(3)江水的流速为4千米/时。
解题步骤
①去分母
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若遇到互为相反数时,不要忘了改变符号。
②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
移项,若有括号应去括号,注意变号,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求出未知数的值。
③验根
求出未知数的'值后必须验根,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
验根时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等于0,这个根就是增根。否则这个根就是原分式方程的根。若解出的根是增根,则原方程无解。
分析解分式方程教学的案例论文
波利亚曾说过:“解决问题的成功要靠正确的转化,化归思想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那些有待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本课例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转化”,尝试用问题设问的形式,驱动学生思考,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学会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增根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检验增根。
一、预习导学,呈现问题导入新课
思考:你能正确识别分式方程吗?
下列关于x的方程,其中是分式方程的有______。(填序号)
问题1 什么是分式方程?
问题2 为什么方程(4)不是分式方程?它是什么方程?如何看待其分母中的字母?
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分式方程的特点是:①含分母;②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是区别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标志。本例中的(4)是关于x的方程,其他字母皆为字母系数,通过本例辨析分式方程与含有字母已知数方程的区别。
设计意图 在设疑解惑中引导学生关注分式方程形式上的定义,不是简单让学生重复概念,而是展示一组方程让学生识别,在答疑辨析中调动学生对分式方程概念的理解,加深理解分式方程概念的关键点——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设计的方程(3)(4)(6)用意深刻,是对学生思考提出的发展性目标。
二、合作探究,问在知识发生处,点拨释疑
·你会解分式方程吗?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动手解题,探究体验:
比较方程(1)(2)的结果有差异吗?为什么?
·为什么x=2不是原方程(2)的根?
·产生x=2不是原方程(2)的根的原因是什么?你能用数学语言说明吗?
解(2):方程两边同乘以3(x—2),得3(5x—4)=4x+10—3(x—2),x=2。检验:把x=2代入最简公分母3(x—2)中,3(x—2)=0,x=2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然后讨论交流。
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②解这个整式方程;③验根。使得最简公分母为0的根为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验根有几种方法?如何检验?
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对解分式方程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的数学思想。
(2)呈现错例,分析错误原因。(组织学生开展纠错讨论)
①确定最简公分母失误;②去分母时漏乘整式项;③去分母时忽略符号的变化;④忘记验根。
设计意图 分解因式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归纳解题步骤,对错例进行剖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纠错是数学解题教学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
(3)增根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舍去?
(4)下面分式方程的解法是否正确?谈谈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议一议,深入思考:你对上述解法有什么看法?还有其他解法吗?通过解题表象再深入思考解分式方程的本质。
分式方程的增根是它变形后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产生增根的原因是在分式方程的左右两边乘以为0的最简公分母造成的,所以使最简公分母为0的未知数的值均有可能为增根。著名教学者李镇西说过:“能让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绝不帮忙。”教师引路设问,创设质疑讨论的空间,深化对解分式方程本质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灵活应用,拓展思维
思考 “无解”与该分式方程有“增根”的意义一样吗?
分析 方程两边乘以(x+2)(x—2),可得2(x+2)+ax=3(x—2),(a—1)x=—10。显然a=1时原方程无解。当(x+2)(x—2)=0,即x=2或x=—2时,原方程亦无解,当x=2时,a=—4>:请记住我站域名/<;当x=—2时,a=6。所以当a=1,—4,6时,原方程无解。
设计意图 分式方程的增根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部分学生解题过程中存有疑惑,还会与无解相混淆。本课例设计直击难点,帮助学生梳理如何讨论增根问题,并能利用其解决方程无解的相关问题。教师运用问题串形式组织学生解分式方程不是表面上培养细心,明确算理,而是像几何推理那样步步有据,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方案。
本课设计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途径是通过转化为整式方程来求解。在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增根的由来。总结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和验根的方法,通过灵活应用实例分析把方程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在富有挑战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探究、答疑、辨别中体会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课例的设计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真正在思维的层面上学会数学解题。
本课例随着提出问题的深入,帮助学生从新知识的视角,在方法的层面上分析,同时也唤醒了原有解整式方程及分式相关内容的记忆,较好地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涌现新问题,通过课堂思维对话及思考,引导学生明白其所以然,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实效性、时效性和发展性。
本课例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的发现过程,在设问的引导下围绕解分式方程过程层层展开,仔细品味驱动式的数学问题串内涵,我们会发现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如何解分式方程,还有发现理解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考经验。如何从分式方程迁移至整式方程,如何寻根探源去探究增根产生的原因,并如何去检验增根,这种能力是不会随时间的迁移而消失的,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才是真正实现课堂效益的最终目的。
《分式方程》的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 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人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 生努力寻找 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 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教学难点:
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 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 kg和15000 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 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 公顷 的产量。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分组交流)
如果设第一块试验田 每公顷的产量为 kg,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________k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讲授新课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 km的普通 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 车在 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 km/h,由高速 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 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 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 所需的时间为 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
三、做一做:
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 人,那么 满足怎样的方程?
四、议一议:
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五、随堂练习
(1)据联合国《2003年全球投资 报告》指出,中国吸收外国投资额 达5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设我国吸收外国投资额为 亿美元,请你写出 满足的方程。你能写出几个方程?其中哪一个是分式方程?
(2)轮船在顺水中航行20千米与逆水航行10千米所用时间相同,水流速度为2. 5千米/小时,求轮船的静水速度
(3)根据分式方程 编一道应用题,然后同组交流,看谁编得好
六、学习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七、作业布置:
怎么解分式方程
第一步,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解3÷(x+1)=5÷(x+3)。同乘(x+1)(x+3)就可以去掉分母了。
第二步,去括号,系数分别乘以括号里的数。
第三步,移项,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移动到方程左边,常数移动到方程右边。
第四步,合并同类项
第五步,系数化为1,方程的基本性质就是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方程不变,和天平一样的.。这里除以-2。
第六步,检验,把方程的解代入分式方程,检验是否正确。
解分式方程的方法
分式方程的解题思想: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解出整式方程后,再把整式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检验,确定是否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基本方法:一、将方程两边都乘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二、换元法。
由于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有时会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增根,所以解分式方程一定要检验,把不符合方程的根舍去。
对于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要根据字母系数的限制条件,对字母的取值进行分类讨论,然后表示方程的解。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解分式方程》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的方式探究解分式方程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回顾与思考、合作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感受过程、方法和数学思想,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关于分式方程的增根的教学,是通过创设小亮解法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阅读理解、动手解题等手段,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而不是由教师去讲解增根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本节课小结采取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形式.这种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设置了独立思考的'想象空间,提供了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能及时弥补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创设了条件和可能.不过,若时间允许的话,有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
教学环节是否可行,最终是由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来检验和评价的.所以本节课的某些教学环节对目标的达成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完善。
这节课是一堂新授课。因此,让学生对知识有透彻的理解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导纲也设置了很多的环节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过渡,究竟是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还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完成,“完全开放”符合设计思路,符合课改要求,但是经过教学发现,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先讲解,做示范,再练习更好些。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1、回顾引入部分题目有点多,难度有些高,没有达到原来设想的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应该选择简单有代表性的一两个题目,循序渐进,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2、由于经验不足,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些欠缺,对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应对的不理想,没有立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例如,在复习整式方程时,学生并不像想象中对整式方程解题过程很了解,我就引导大家一起复习了一下,在这里,如果再临时出几个题目巩固一下,效果也许更好些。
3、教学重点强调力度不够。对学生理解消化能力过于相信,在看例一的过程中,每一步的依据都进行了讲解,而分式方程的难点就是第一步,即将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在这里,需要特别强化这个过程,应该对其进行专项训练或重点分析。例如,就学生的不同做法进行分析,让他们明白课本的这种方法最简单最方便。同时,通过板书示范分式方程的解题。
4、时间掌握不够。备学生不够充分,导致突发事件过多,时间被浪费了,以致总结过于匆忙。
这次的课让我感触颇深。在各位老教师无私地指导和细心地讲评中,我更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思考,充分的将“学生备好”,多积累经验,向老教师请教,培养自己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做个成功的“引导者”。
本节课分式方程的解法部分属于重点,难点为利用分式方程解实际问题。分式方程的解法是解决大多数数学问题的基础公具,应让学生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解实际问题需正确找到等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计算问题,本节课学生对这条教学主线,理解较为清晰。
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讲授、合作探究、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新课表理念。使学生充分地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强化重点内容并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密联系实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所有学生既能参与,又有探索的余地,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学法指导上,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既能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又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体现了本人,努力培养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一代新人的教育观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分式方程概念、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明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
下面结合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知识链接部分我设计了分式有无意义和找几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并且为本节课解分式方程扫清障碍。
反思:在这个环节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估计过高,尤其是最简公分母的找法中下游的学生把旧知识忘了,造成浪费了课上的时间。
二、由课本中的百米赛跑的应用题引出分式方程的概念。我把课本中的阅读和一起探究改为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由于学生对于应用题的掌握太差,造成在这个环节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反思:因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解分式方程,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个人认为这一部分应该不用。改为解简单的整式方程,再给出几个分式方程让学生自己判断直接得出分式方程的意义,节省出时间让学生重点学习和练习解分式方程。本节课值得欣喜的是四班的优生反应灵敏,
四、让学生自学课本例一,也就是解分式方程,分析课本做法的依据,和自己的做法是在否一致,会用课本的方法解题。看完后,我让学生自己做到导纲上。很多同学看完后还不是很理解,所以,我又让小组自己讨论了一下,弄明白如何做题。最后,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例题,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纠正一下。
反思:这个内容是这节的重难点,由于前面已经做过铺垫,让学生自己尝试解过分式方程,所以,在这里我设想的是学生看完课本,明白教材的做法,自己会运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分式方程。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同学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教材时怎么处理的,他们被第二环节中自己的做法禁锢住了,很多同学都先通分。通分很好,但通分的目的还是为了去分母。这点我没有强调到位。同时,检验的过程我没有板书在黑板,只是口头强调了一下,致使很多学生印象不深,没有进行检验。
纠正措施:重点强调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的依据和做法。就这一步,安排几个题进行专门训练,小组合作,直到每个组员都能找到最简公分母,并会去掉分母为止。将第二课时提到这节点拨,在这节就让学生明白分式方程为何要检验,从开始就让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五、归纳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根据上面的解题过程,小组总结出解题步骤。(在提示中,学生初步了解了大体步骤)
六、自学课本例二,弄明白后做到导纲上。
(这个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分式方程的解法。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七、巩固练习。做导纲四道题。小组批阅。
八、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由于前面进行不是很顺利,总结有些匆忙)
★ 解比例教学设计
★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
★ 分式方程数学教案
★ 分式方程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