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jiaoo

下面给大家分享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共含12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iao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篇1: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讲授课)(1)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2)

(讲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3)

(讲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在下图中有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                                  ●

●                                 ●

●                     ●                     ●                      ●

2、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4)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篇2: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

. .

.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

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篇3:统一长度单位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 1 单元  第 1 课时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难点: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学具, 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他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游戏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先别说。女生捂上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进行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做一做(第1题和第3题)

四、课后延伸: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

课后反思:

篇4:长度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观察两条细线,初步感知线段。在摸一摸,看一看的过程中,体验线段的特性:直和两个端点,并能正确的找出线段。

2、在动手画一画的实践活动中,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动手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准备

弯和直的吸管、铁丝、铅笔、木棒、带刻度的直尺等。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解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2分钟)

1、师:小朋友,我们就要举行一次运动会了,看,这两个小女孩在干什么?

生:在帮小男孩量一量,看看他跳了多远。

师:说一说,她们是怎么帮他量的?

生:一个女孩把卷尺的一端对准起点,另一个女孩把卷尺的另一端对准在终点。

生:中间的线要拉直。

师:(板书:直,两个端点)把其中的一端看成一个点。我们把这样的一段叫做线段。(板书:线段)

二、自主探究,认知新知

1、看一看,认识线段(2分钟)

师:老师在数学王国里发现了很多线段,下面我要考考小朋友的眼力,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名1-2个学生回答。

生1:这条线的两端有两个点。

师:还有吗?

生2:两端点之间还是直的。

……

师:两个端点之间直的,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把它叫做这两点的距离,也就叫做线段

2、找一找线段(4分钟)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线段,看,这里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为什么,说一说理由。

3、师:找一找这里有几条线段

三、延伸拓展,探究新知

1、量一量(6分钟)

(1)师:线段和直线不一样,直线是没有长度的,而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在我们量线段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生:从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看物品的右端对着几

(若不知道,翻开书本第3页,读一读书本老师说的话)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书本第5页的做一做,先示范量第一条线段,然后自己量一量,同桌互相监督,看做得是否对。

(2)翻到书本第7页,第10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师:指名1-2名学生说一说量出的长度和量法。

师:是的,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在我们生活当中,有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画一画,感知线段(不指定长度)(7分钟)

师:小朋友真能干,不但认识了线段,还会量线段的长度,那么你能画一条线段吗?

师:下面根据自己对线段的理解,画一条线段。

巡视

师:老师发现有好多小朋友都会画线段,下面抬头看黑板,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指导学生画线段

(1)指导画法:

1)先在纸上点一个小圆点,然后用直尺定好所画线段的两个端点;

2)用直尺把两个定点连起来。

师: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和直线组成的,你们都会画了吗?下面自己再画一遍,同桌互相检查,是否画正确。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画出来的线段有什么特点?

3、画一画,探究线段(指定长度)(7分钟)

(1)师:假如我要画3厘米长的线段,又应该怎么画?

师:齐读第5页书本老师说的话。

师:请1-2个学生说一说要注意什么?

生:要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再画到3厘米的地方。有两个端点,两端点之间有一条直线。

展示画法

师:看老师,先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这样就是一条3厘米的线段了。

(2)画一条5厘米,10厘米的线段

巡视

个别学生指导

(3)①若直尺断了,它是从3厘米的刻度开始的,要画5厘米的线段,又应该怎么画?

师:从尺的“3”刻度开始画,要画到几厘米的地方为止?

生:8厘米

师:为什么?

生:3和8相差5个间隔,每个间隔1厘米,所以画到8厘米为止

②若要画10厘米,又应该画到几厘米的地方为止?

生:13厘米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0分钟)

师:看来今天小朋友都掌握的非常不错,值得表扬,下面翻开课堂练习,做第  页的第   题。

板书设计

线段

线段:⒈两个端点

⒉直

篇5:《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页至第7页的教学内容包括:(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2)认识线段、量画线段。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身边的物品、学习用具等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年龄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在学习长度单位前对长、短概念已有初步认识基础,但怎么测量物体长度学生还不了解,对长、短的概念的理解也还不够透彻,需要系统学习来认识厘米、米的长度观念等。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的正确表象。

3、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回形针一盒、30厘米尺子一把、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题 1、老师:新学期开始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长高了,来,谁能跟大家说说自己的身高。

请学生发言,将自己的身高说出来。

2、老师:老师相信还有部分学生还不知道自己的身高,我们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为《长度单位》,同学们要是认真听讲这堂课,课后就可以同桌之间互量身高了。(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学生思考自己的身高高度并踊跃发言。

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出学习课题。

探究、学习新知 1、老师:老师看到大家课桌上都有一块橡皮擦,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请大家把自己的橡皮擦那出来量一量我们手中的数学课本的宽度有几个橡皮擦那么长?

请学生起来回答自己的测量结果。(板书学生的测量结果,同时PPT播放我测量的结果课件)

2、老师:同学们是不是存在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数学书的宽度是一样的但大家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3、老师:我听到有同学说是因为大家测量用的橡皮擦不一样长,在这里老师把它说成同学们测量的标准不一样,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那下面老师老统一一下标准。老师手上有一盒回形针,现在发给每位同学一个,同学们再用它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度有几个回形针那么长。

4、老师想学生展示真是的尺子并同步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尺子,分析尺子上数字、线段和线段与线段之间的含义,并让学生知道测量长度单位用的是尺子。

1、学生举手回答自己的测量结果。

2、学生思考疑问,得出结论。

3、学生在课堂上带着好奇心重新测量起来。

4、学生认真听老师分析尺子,认识尺子。

1、让学生初步体验测量的形式和结果

3、使学生形成测量物体要统一一个标准的概念。

4、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数字和线段的意义,认识1厘米的概念,知道生活中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练习巩固 1、课件展示询问学生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

2、让学生在课堂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并用课件展示画线段要注意点事项。

3、课件展示让学生比较蚂蚱和蟋蟀谁跳的距离远?     1、学生思考并踊跃发言。

2、学生踊跃上黑板作画并积极动手画出5厘米的线条。

3、同学们纷纷猜测起来

1、加深学生对1厘米概念的理解,巩固新知。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知识和了解学生是否会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对距离远近的估算能力和巩固学习内容。

4、课件展示练习题:判断题,下列题目对的打 √ , 错的打×,让学生起身来回答。

4、学生踊跃举手发言

4、巩固新知并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等。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一:第2、7、9题   学生课下做     让学生巩固新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篇6:《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

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

学很有趣,很好玩

……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

,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

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

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

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

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

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

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

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

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

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篇7:欢庆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庆、献”等7个生字,会写“亿、洁”等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喜庆欢乐之情,能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

把朗读与想象结合起来,在多次诵读中想象全国各民族人民为祖**亲过生日的情景,从中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2)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突破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识字。范写和练写相结合,写好生字。

难点: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指导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通过范读、练读、想象相结合,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然后再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 在诵读中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加深对祖国的喜爱之情。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吗?是怎么庆祝的?(同桌互说)

2、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妈妈的生日吗?是怎么庆祝的?(指名回答)

3、同学们,你们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吗?是怎么庆祝的?(自由回答)

4、出示课件,演示国庆由来及各族人民欢庆的场面。(生自由谈看到的)

5、教师解说:1949年十月一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一天,在天安门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从此,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

6、出示课题:欢庆。(欢乐地庆祝)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自由读,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三、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加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学生喜欢的、读的好的词。

2、生字去掉拼音,学生开火车读。(师提示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多音字)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

四、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范读课文。(用自己的声音将学生带入浓浓的爱国之情中)

2、学生练读,并说说读懂了什么。

3、说说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学习前四行诗句。

(1)教师范读前四句,学生闭眼想画面。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图片)

(3)这么美丽、祥和、欢乐的场面,你能美美地读出来吗?

(4)出示课件,学生自由朗读。

(5)教师领读,提示重音与节奏。(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像读,读出韵律感。)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6)自由品读,男女生接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7)展示图片,练习背诵。(请四生上前张贴图片,其余生读诗句)

2、教师过渡:田野、枫林、蓝天、大海都充满了欢乐,它们想干什么?(欢庆十月一日)

教师引导:除了田野、枫林、蓝天、大海欢庆十月一日,还有谁在欢庆十月一日?(十三亿孩子)

3、学习后四行诗。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2)出示各族人民欢庆十月一日的图片和天安门夜景图。

(3)这么热闹、欢庆的场面,你能大声的读出来吗?

(4)出示课件:

十三亿/孩子,

欢庆/这美好的/日子,

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5)教师范读,提示节奏和重音。(突出“十三亿”,用稍快的语气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再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生日”应读得充满激情,语调要快、高昂,要充满对祖国的爱。)

(6)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4、练习背

六、总结拓展,深化主题

1、齐读课文,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3、教师小结:《欢庆》这首诗写的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涛声,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和谐的图画。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到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缓缓升起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二项)

1、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给课文画一幅插图。

3、给课文找一首相配的歌曲。

4、给课文编一个舞蹈

板书设计

9  欢庆

丰收田野图        枫林旗帜图

十月一日

大海奏乐图        蓝天白鸽图

[欢庆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篇8:二年级上册的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测试题

二年级上册的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形中是线段。

A、B、C、D、

3、《新华字典》的厚度为()。

A、11厘米B、4厘米C、4米D、11米

4、2米=厘米

A、2B、20C、200D、100

5、1米70厘米长可能是()的高度。

A、铅笔B、爸爸C、楼房D、小草

9、小红今年10岁,她妈妈今年40岁,猜一猜小红哥哥合适的岁数是()岁。

A、9B、38C、15D、42

10、小粗心在计算一道减法题时,本来应该减去36,去减了63,这样最后结果比正确结果小()。

A、10B、27C、99D、37

11、比9米多3米的线段的长是()。

A、6米B、11米C、12米

12、一个排球运动员的身高是2()

A、米B、厘米

二、填空题。

1、80米-40米=()米40厘米+30厘米=()厘米

34厘米+6厘米=()厘米100米-50米=()米

64米-60米=()米45米+50米=()米

70厘米-9厘米=()厘米50厘米+50厘米=()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根跳绳长5()。

(2)数学书封面的宽大约是15()。

(3)王老的身高1()58()。

(4)打火机的长大约是8()。

(5)旗杆的高是12()。

(6)游泳池的长60()。

(7)筷子的.长大约是25()。

(8)楼房的高是15()。

3、在○里填上“>”、“<”或“=”。

30米30厘米100厘米1米

57米70米4米40厘米

1米50厘米60厘米20厘米1米-80厘米

53厘米+27厘米70厘米72米-34米72米-38米

85米-27米58米3厘米+47厘米7厘米+32厘米

4、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X”)

(1)一座大楼高20厘米。()

(2)我的身高是140米。()

(3)我妈妈的床约长2米。()

(4)我的书桌长80厘米。()

5、量一量。

()厘米()厘米

()厘米()厘米

6、画线段。

(1)画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长的线段。

三、解答下列问题。

1、小明画了两条线段,第一条长18厘米,第二条长9厘米。第二条比第一条短多少厘米。

2、一条跑道需要重新整修,已经修了40米,还剩50米,这条跑道长多少米?

3、一条绳子剪去15米,还剩6米。

(1)这条绳子原来有多长?

(2)剪去的比剩下的多多少米?

4、一条长48厘米的铁丝,第一次剪去8厘米,还剩多少厘米?第二次又剪去20厘米,最后剩下多少厘米?

篇9: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总复习资料

1、词语释义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于比喻)。

秋高气爽:形容秋日晴空明净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闻名中外:在中国外国都很有名。

奇形怪状:奇奇怪怪的形状。

四海为家:四海,指全国各地,也指世界各处。四海为家表示到处都可以安家。

2、近义词

壮美--壮丽 美丽--漂亮 好象--仿佛

闻名--著名 秀丽--秀美 神奇--奇妙

如果--假如 已经--已然 告别--告辞

旅行--旅游

3、反义词

举起--放下 燃烧--熄灭 勤劳--懒惰

陡峭--平缓 升起--降落

著名--无名 降--升 好--坏

4、词语积累(AABB)

许许多多 高高兴兴 进进出出 花花绿绿

快快乐乐 说说笑笑 来来往往 弯弯曲曲

5、关于秋天的词语

秋高气爽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瓜果飘香 层林尽染 春种秋收

篇10: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1、《秋天的图画》给我们展现了一派丰收的热闹景象,体现了(人们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画上有(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谷和(火红)的高粱。这是人们用汗水绘出的山水画,也是山野对人们辛勤劳动的报答。

2、《黄山奇石》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奇石、怪石及奇异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伟大)。课文条理清晰,先总写(黄山景区的怪石有趣);再分别描绘(“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这几块奇石头;最后表示(还有许多黄山奇石)等待着人们去欣赏。读着本文,惊叹于黄山的神奇,也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我们仿佛被带到了神奇的黄山,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

3、《植物妈妈有办法》中,作者把科学知道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让我们知道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从“植物妈妈”的各种办法中,我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同时激发了我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赠刘景文》作者通过对“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写了(深秋)时节,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篇11: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1、单韵母的字:色、谷、波、丽、其、区、巨、它、如、娃、洼、记

2、复韵母的字:金、尽、层、丰、壮、浪、灯、苹、劳、尤、块、站、豆、纷、经、好、首、枫、刘

3、整体认读音节的字:宜、实、字、已、识、于、枝

4、零声母的字:安

篇12: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1、形近字

平(平安) 作(作业) 字(写字)

苹(苹果) 做(做事) 子(儿子)

尤(尤其) 块(石块) 分(分开)

龙(巨龙) 快(快乐) 纷(纷飞)

其(其它) 如(如果) 娃(娃娃)

期(期末) 好(好人) 洼(洼地)

2、多音字

dōu(都有) gēng(更衣)

dū (都市) gèng(更加)

wéi(作为) jiàng(降落)

wèi(因为) xiáng(投降)

hǎo(好人) xíng(行走)

hào(好学) háng(银行)

tán(弹琴) lòu(露出)

dàn(子弹) lù(露水)

我是什么 说课稿(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教科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试卷

人教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参考

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信息窗信息窗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秋天的图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