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共含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近我者甜甜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会上树的鱼》这篇课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介绍了神奇的弹涂鱼。全文共12个自然段,第2——3个自然段主要写弹涂鱼打跑了横行霸道的螃蟹,第4——10自然段主要讲弹涂鱼消灭了小蜗牛。在教学2、3自然段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找出螃蟹和鱼的动作来体会螃蟹、鱼儿的厉害。第4——8自然段主要是通过角色朗读表演来蜗牛瞧不起鱼儿,鱼儿却消灭了他们,看出弹涂鱼的厉害。课文内容趣味十足,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学生很感兴趣,但在教学上却是有一定难度的。弹涂鱼学生很少知道,怎样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弹涂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成为本次教学的难点。反思这节课我觉有些做法是可取的,有些问题还要在今后注意。
一、紧扣课标,突出词语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二年级学生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做到以趣激学。在开课时,让学生带着疑惑“我们见过的鱼都在水中游,你听说过会上树的鱼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跟随故事去了解这种鱼”,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并通过第3自然段的学习中的“奇怪”一词,不着痕迹,抓牢课文。为了学生积累词语,我在复习词语这一环节,抓住本文动词多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这类词语的特点,喜欢读这样的词,并能在课外阅读时关注这些词。例如:教学“胀大”、“又是叫又是咬”等词时,我们就引导学生从这些词里能体会到弹涂鱼的厉害。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词语的意思。在教学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先抓住词语再指导朗读,这样读的效果就很明显。
二、走进文本,分角色阅读。
这篇课文教学中我们还创设了一些情景,分配角色,引导学生渐渐进入文本,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因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我以读为本,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读,去和文本直接对话。在课堂上我经常采取了形式多样朗读方式,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而在此课中,角色鲜明,对话语言极具个性,学生对分角色朗读积极性很高,因而我顺势引导,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甚至产生许多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样,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也落到实处。与文本中的人物心灵相通,换位体验,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情感。在教学第4——8自然段通过角色朗读表演来蜗牛瞧不起鱼儿,鱼儿却消灭了他们,看出弹涂鱼的厉害。当学生读得不理想时,我又引导学生关注后面的两个问号。并自己带着表情范读,最后,学生都能读出疑惑的语气,学生仿佛自己真的就是那只小黄鸡,一下子就被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来了。来,这样学生一看就明白蝴蝶的演变过程。并将“空壳”这个词放在青虫和“蛹“的中间。让学生明白:哦,原来空壳是青虫变成蛹之前脱下来的皮。将书中没有说明的部分再重点突出了。
当然,在这堂课中也出现遗憾之处。指导学生朗读时,有的学生虽然能把握读的语气,很想把课文读好,但仍由于不熟练,发生漏字、添字的情况,影响了读的效果。所以,在预习和第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才能为第二课时的有感情做好铺垫就是在评价时,虽然对学生回答问题有指导性,但激励不够。
这节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们多读书,在读书中感悟,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树”,感受树的象征意义,提高赏析散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品味,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去解读文本。
3、理解课文的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文本中“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①比较“菩提”与“棕榈”的抗争精神。
②通过探究整合学生在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熟知本文的形神、情理、虚实。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林耀德(1962—),生于台北市城中区,原籍福建厦门,先祖侨居于缅甸仰光市。先后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私立天主教辅仁大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1977年开始创作生涯,次年发表诗歌和散文作品。著有诗、散文、长短篇小说等各类创作三十余种,编有选集《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等四十余种;各项作品获国家文艺奖、梁实秋文学奖首奖、时报文学奖首奖等三十余项。
三、导入新课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在她的笔下创设了两个浪漫的形象————橡树与木棉,它们作为人间真情的代表深入人心;道家学派的先哲庄子也提到了一棵树,在它的寓言中,凤凰非此树不栖息,它就是梧桐,梧桐既是庄子对滚滚尘世的追求。那么,作家林?b>d德笔下的那些树,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四、展示课件
让学生辨别不同的树的图片(捕捉课文细节),
设疑: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树?
五、品读全文,理解课文
1、这是一篇谈论树的散文,在课文中都谈到了哪些树?重点说到得有哪几种?
提示:菩提树、圣诞树、棕榈、桑、松
重点:菩提树、圣诞树、棕榈
2、寻找文中关于菩提树的描写并思考:菩提树在本文中有什么特点?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提示: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
这桑科乔木缓缓飘落下无数艳丽的花朵,继续灌溉着大地,一面柔和覆盖在一个青年的双肩上。
菩提树高雅的气质,的确隐喻着觉者一生。
关联佛教象征着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
————静穆安详,令作者肃然起敬,产生一种敬仰之情。(作者态度)
补充: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3、圣诞树是什么宗教的象征?在文中,作者认为它渗透了什么主题?
提示:救赎
补充:圣诞节只是_庆祝其信仰的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圣诞节的庆祝与_同时产生,被推测始于西元1世纪。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内才有。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_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4、棕榈在作者笔下体现了什么品质?
提示:倔强忍耐
5、棕榈树和回民之间有哪些共通性?
提示: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倔强的性格正和生存期间的回民吻合
6、作者对圣诞树和棕榈树的态度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
提示:圣诞树: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改变了其原初的含义,对此作者表示了深深的忧思同时隐含着批判——依附于殖民主义。
棕榈树: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倔强的生存顽强坚韧引起了作者的感佩同情。
桑属于民间朴实清严。
松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化身。
六、合作探究
同样是面对苦难,同样是去抗争,你怎样去看待菩提树和棕榈树的抗争呢?(请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和你的学习小组的伙伴们交换看法,最后推选出一个代表谈谈你们的见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做一个深度的思考,在比较中体会作者所阐释的不同的文化,引领学生深入挖掘“树”所代表的精神内涵。
预设答案: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心境就有不同的表现……东方宗教“觉者”是安详的;伊斯兰是倔强、故我的……
点析:学生很容易分别找出菩提和棕榈的各自个性,引导学生把两者对比分析是提高学生整合分析能力的关键。要让他们尝试从课文字里行间把握情感。
七、小结
本文中这些树各有其精神内在,菩提的坚忍,桑树的清朴都值得让我们去反思。希望此生,同学们都会长参天大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活着的时候能给人带来阴凉,即使倒下了也能成为世界栋梁!
八、作业
请尝试从你熟悉的树(比如松树、柳树、杨树……)中任选一样或者两样,描绘它的形象,阐述它的精神意义,以“我愿化作——树”写一个200—300字的片段。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枫、松”等14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
2、认识11种树木,了解树木的特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11种树木的图片,请学生简单说一说这些树木的名称。这些树木把我们的祖国装点得十分美丽。你们知道这些树木有什么特点吗?这些字怎么写,词语怎么读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图文结合,认识词语
认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树、桦树、银杏、水杉、金桂”11个词语。
过渡语: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都是树,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树的名称,还要知道他们的特点。愿意吗?
1、出示11种树的图片:谁认识这些树,准确说出树的名称。板书: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树、桦树、银杏、水杉、金桂。
2、认读11个词,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了解特点,激发情感
(一)了解杨树的外形特点
1、请你认真观察杨树的树干是什么样的,树叶又是什么样的?(杨树直而高,树叶大而茂密。这就是杨树的外形特点。)
2、师小结:我们观察杨树的树干和树叶就能抓住杨树的特点,下面我们按照这种方法分别观察其它几种树,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了解其它树的外形特点
1、自己看图找出各种树的特点。
2、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柏树:树干长得直高,树叶小,是鳞片状,一年四季常绿。松树:树干笔直,树叶尖尖,像一根针一样,四季常绿。
(让学生拿出图或者实物,通过比较区别松树与柏树的叶子。)桦树;树干直,树皮白色,叶子成卵形。
枫树:树干不高,红色的叶子通常三裂,叶子的边有齿。榕树: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常绿。
梧桐树:枝杈多,叶子掌状分裂,花黄绿色。
木棉树:树干浅绿色,花红色,种子的表皮有白色纤维,可用来做枕心。
4、除了这些树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树,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以说一说他们生活中常见的树的特点。(如:槐树、柳树、银杏树)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枫、松”等14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导自学
1、今天,我们一起去游植物园。老师,是个“小好奇”,会提出很多的问题。你们呢,都是知识丰富的“小博士”,来解答“小好奇”的问题。
2、学生自学。
二、认识树木,读准字音
投影出示八种树木的图片,“小好奇”与“小博士”互问互答。小好奇:×(学生姓名)博士,这是什么树?小博士:这是杨树。
小好奇:×博士,这是huá(桦)树吧?
小博士:不对,是huà(桦)树。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并能读准字音,初步认识八种树木的形状与名称。
三、写出树名,识记字形
小好奇:各位小博士,你们能告诉我,这些树木的名称怎样写吗?(请八位“小博士”上台写出树木的名称,并说出识记字形的方法。)
小好奇:小博士,这些字为什么都是“木”字旁呢?
(引导认识形声字的特点)
小好奇:小博士,请你告诉我,哪些字容易写错呢?怎样才能记得牢呢?
(提示“桦”“榕”等字易写错的地方)
小好奇:小博士,写这些“木”字旁的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左窄右宽:“木”作偏旁时,“捺”要变成“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偏旁、部首和形声字规律等主动分析、识记字形。这样,既教学了生字,又教给了方法,提示了规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
四、读议韵文,随文识字
“小好奇”看到植物园里有一块大木牌,上面写了好多字。小好奇:各位小博士,这上面写了些什么?你们能教我读一读吗?
教学目标
1、认识“润、抚、柔”等9个生字,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穷、担、冒”等10个字,认识多音字“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初步了解小草生活环境的恶劣,感受小草生长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体会到小草是在岩石、阳光、春风、雨露的关爱与呵护下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长成一棵健康、结实的小草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小草的生命》这一课,来,让我们看看这些生字朋友还认得吗?
2、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第1、2、3自然段,来,打开书,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自然段。老师和大家一起读好吗?我读作者的话,女生读岩石老妈妈的话,男生读种子的话。
3、岩石太贫穷了,她多担心自己养不活种子呀,可种子的回答多自信呀。那最后种子到底长得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其他的同学思考:种子怎么样了?
2、“经过阵阵春雨的滋润,种子从岩缝里冒出了嫩芽”,现在呀你们都是种子,冒出来吧,冒出来吧!(学生动作表演种子往外冒的情景,师观察学生所做的动作,发现动作表演得不一样的学生)
3、咦,这两颗种子,你们表演得很不一样呢,说说为什么这样做行吗?相机指导理解“冒”是指费了好大的劲,克服了很多困难,很不容易才出来的。
4、那就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在春雨的帮助下,种子从岩缝里冒出了嫩芽,来,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谁又来帮助嫩芽呢?(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2、谁来说说?
3、他们是怎么帮助的呢?
4、谁来读读这段话。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感受呢?读出自己的感受。(边读边理解这段话中“阳光照耀”“春风轻拂”“雨露哺育”这些词语搭配的准确及“爱抚”“柔和”“哺育”这些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5、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当你读着四、五自然段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小草真幸福呀!它得到了那么多的关爱,是爱让他长大的。)
五、学习第6、7自然段
师:小草在春雨、阳光、春风、雨露的帮助与关爱下,茁壮成长。孩子们,再想想小草在生长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同位讨论交流)
生:有狂风,有暴雨,还有干旱
师:烈日晒不死小草,狂风吹不到小草,暴雨冲不走小草,它的根深深扎进岩缝里,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真了不起!难怪岩石妈妈和诗人都来赞美他。
(指名读——让我们变成岩石妈妈、小诗人读读课文6、7自然段吧!)
师:岩石妈妈,岩石妈妈,看到小草这么健壮,这么结实,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高兴。师:请你来赞美小草吧!(出示岩石妈妈的话,生读)
师:岩石妈妈开始很担心小草活不了,可她看到小草不断努力、顽强生长着,非常高兴地说——
生:“孩子,不错,你是坚强的,值得我们为你骄傲!”
师:岩石非常非常高兴地说——
生:“孩子,不错,你是坚强的,值得我们为你骄傲!”
师:岩石妈妈看到了小草这么坚强,用自己风化了尘泥,也就是岩石长期受到风雨侵蚀而炸开、分解出来的尘泥,将小草的根拥抱得更紧了。
师:一位诗人走过来,在这样贫瘠的岩石缝里,竟看到了小草,真是了不起。他不禁欣喜地说——
生:“啊!小草的生命多么顽强,我要千百遍地赞美他!”
诗人的赞美越来越深情——
生:“啊!小草的生命多么顽强,我要千百遍地赞美他!”
师:愿意当岩石妈妈的同学站起来赞美小草吧,愿意做诗人的同学站起来高声称赞小草吧!
师生配乐合作读6、7自然段)
六、拓展升华,练习表达
师:孩子们,岩石妈妈在夸奖小草,诗人在赞美小草,你想对小草说点什么?
师:听了大家的赞美,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草》。让我们一起动情地读一读。
师:没有鲜花的美丽芬芳,也没有大树的高大挺拔,无需肥沃的土壤,无需园丁的细心呵护,哪怕是在贫瘠的岩石缝里,给点阳光,给点春风,给点雨露的滋润(指着板书总结)它就能成长,小草的生命力真顽强啊!(齐读全文)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师:我们再来读读本课的生字。
一、紧扣课标,突出词语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二年级学生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做到以趣激学。在开课时,让学生带着疑惑“我们见过的鱼都在水中游,你听说过会上树的鱼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跟随故事去了解这种鱼”,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并通过第3自然段的学习中的“奇怪”一词,不着痕迹,抓牢课文。为了学生积累词语,我在复习词语这一环节,抓住本文动词多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这类词语的特点,喜欢读这样的词,并能在课外阅读时关注这些词。例如:教学“胀大”、“又是叫又是咬”等词时,我们就引导学生从这些词里能体会到弹涂鱼的厉害。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词语的意思。在教学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先抓住词语再指导朗读,这样读的效果就很明显。
二、走进文本,分角色阅读。
这篇课文教学中我们还创设了一些情景,分配角色,引导学生渐渐进入文本,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因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我以读为本,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读,去和文本直接对话。在课堂上我经常采取了形式多样朗读方式,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而在此课中,角色鲜明,对话语言极具个性,学生对分角色朗读积极性很高,因而我顺势引导,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甚至产生许多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样,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也落到实处。与文本中的人物心灵相通,换位体验,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情感。在教学第4——8自然段通过角色朗读表演来蜗牛瞧不起鱼儿,鱼儿却消灭了他们,看出弹涂鱼的厉害。当学生读得不理想时,我又引导学生关注后面的两个问号。并自己带着表情范读,最后,学生都能读出疑惑的语气,学生仿佛自己真的就是那只小黄鸡,一下子就被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来了。来,这样学生一看就明白蝴蝶的演变过程。并将“空壳”这个词放在青虫和“蛹“的中间。让学生明白:哦,原来空壳是青虫变成蛹之前脱下来的皮。将书中没有说明的部分再重点突出了。
当然,在这堂课中也出现遗憾之处。指导学生朗读时,有的学生虽然能把握读的语气,很想把课文读好,但仍由于不熟练,发生漏字、添字的情况,影响了读的效果。所以,在预习和第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才能为第二课时的有感情做好铺垫就是在评价时,虽然对学生回答问题有指导性,但激励不够。
这节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们多读书,在读书中感悟,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大意。
2、会认16个字,会写8个字。认识一个多音字“为”。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我国古代英雄人物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以及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会讲木兰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会讲木兰的故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板书设计:
木兰从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师生一同欣赏花木兰的影片。
2、让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景象。
3、学生打开书指读一遍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互相解决。
2、引导学生说一说明白了什么。
3、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吗?
4、在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
5、去掉拼音读一读读生词、生字。
三、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站”、“征”、“扮”三个生字。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在自己写生字之前,先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再下笔。
四、课内延伸
1、讲一讲课下搜集的故事,评选出“故事大王”。
2、把课文以及课外故事中的好词、好句整理在小本本上。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字,以及两个多音字“都”“撒”,会写8个生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于连的英雄行为,学习他那种勇敢机智热爱祖国热爱人们的美好品质。
3、熟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14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讲故事,理解于连的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文内容分析:
《小英雄于连》讲述的是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用智慧拯救城市、拯救老百姓的故事,赞扬了于连勇敢、机智、遇事沉着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引出课题。
1、导语激趣: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有一位最老资格的长寿市民,被当地的市民称为“第一市民”。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他有多大年纪?
他在布鲁塞尔的市中心站了五百多年,却依然是个只有两英尺高的小孩,你们想认识他吗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1)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中的小男孩是什么样子的吗?
(这个小男孩有一头卷发,一个翘起的鼻子,显得很调皮。他光着身子,正在那儿撒尿呢。)
(2)这个小男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调皮、有趣、好玩、有意思、、、、、、)
(3)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段,读出小男孩的有趣、顽皮。
(4)教师补充:(这座小男孩的铜像,有着可爱笑容的小男孩叉腰挺肚,旁若无人地撒尿,只不过撒出的可是洁净的自来水,还有每年狂欢节中的一天,撒出的不是水,而是最上等的啤酒,大家在这一天都会争先恐后地争饮小童撒出的啤酒。为了怕这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在冬天着凉,还有世界各国致赠的精美服装,现在都保存在当地博物馆当中。这个孩子叫于连,是比利时人。在比利时,人们都称他为小英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看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出示:“人们为什么要造这座铜像呢?”学生读句子,读出疑问。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学完今天的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己出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会的字,查看生字表的读音。
2、出示生词,认读
3、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4、你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学生概括)文章的哪些段落讲了这件事?(3、4、5自然段)
(三)深入了解,解决疑问
1、自由读课文第3、4、5自然段,当时的情况怎样?用笔把相应的句子画出来或自己总结出来。
2交流:、人们在庆祝胜利,敌人不甘心失败,向炸毁这座城市。他们偷偷地点燃了炸药库外面的一根导火线。
人们怎样庆祝胜利?
此时的人们太高兴了,根本就没有想到—— —— ,人们都放松了警惕,此时敌人要达到目的简直轻而易举。假如敌人得逞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导火索已经点燃了此时的情况怎样?(板书:情况危急)
3、这些都被一个小男孩看到了,(板书:发现)于连看到这些有什么想法,又是怎么做的呢?默读第四自然段,继续勾画。
交流:想到了:用水浇,行吗?
通知大人,行吗?(板书:想办法)
怎么做的?:(朝着可恶的导火索撒了一泡尿)。跟前两种方法相比有什么好处?(板书:用尿浇)
你觉得于连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这种感情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评价。
齐读第四自然段。
4、人们为什么要感谢于连为什么要称他为小英雄?
(因为是他的机智,勇敢保住了城市,救了全城的人,救了整个布鲁塞尔,所以人们感谢他,称他为小英雄。)(板书:塑像)
(四)、延伸拓展,
1、美丽的布鲁塞尔市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现在你能游客们讲讲于连的故事吗?(根据板书练习讲故事)
指名讲故事
2、假如于连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这位小英雄说些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8 小英雄于连
情况危急——发现——想办法——用尿浇——塑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讲故事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
二、识记生字
1、自由读生字,同桌共同讨论怎样记住生字?
2、全班交流
3、给生字口头组词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卡,指名认读
2、观察田字格中字的书写,交流
3、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相评价。
四、板书:
像、尿、造、败、感、谢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百鸟争鸣,引入课题
师:每个人都有好多希望,希望好比夜晚的明灯,希望产生前进的动力,没有希望的生活就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但希望种种,大到拯物物济世,小到得到一块硬币,那么这篇散文的作者的希望是什么呢?他的希望真的很小吗?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
1,打开课文,借助拼音读课文
2,根据拼音对照汉字读课文
3,读自己喜欢的话
4,找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师:谁想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指生读)
师:通过阅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我”告诉小鸟不要到那片树林去,那片树林里有举弹弓的人:不要到这里来,这里有捉鸟的网。
师:还有谁读懂了这些内容?
生:我也读懂了“我”告诉小鸟有人要捉它们,小鸟不要过去。
生:“我”告诉小鸟要注意安全。
师:你们见过听说过哪些捕杀鸟类的事呢?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自由畅谈)
师:教师引导:“我”为什么要保护小鸟?
(学生利用资料:鸟类是捕虫能手。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消灭了那么多的害虫:而且小鸟长的多可爱呀,叫起来好听,给人类带来许多的快乐。可是,却有人要捉它们,我们要告诉它们什么?(学生自由说)
生:小鸟快跑
生:小鸟,有人要捉你,你快飞呀。!
生:坏人来了,小鸟快逃!
………………
师:那就让我们快来告诉小鸟,远离弹弓和网。
5,师生齐读课文
6,畅谈希望,升华主题
说说你见过听过哪些捕杀鸟类的现象,你打算怎样保护鸟类,保护身边的环境?
(学生畅谈)
7,检查文中会认的字
多媒体出示:本课需要认识的字
出示字卡:听讲弓捉
带拼音,指学生认读。
去掉拼音,学生读。开火车读。
三、大屏出示:文前提示(学生说说)
文中小朋友的希望是保护鸟类,共建美好家园的希望:
(他希望能与小鸟对话:希望可以提醒小鸟避开危险:希望与小鸟共同生活在一个到处是春天是树木是花朵的花园里。)
四、总结本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很好,并能在读中体会文中小朋友的希望和情感。你们可真了不起。老师相信同学们今后既能不去伤害小鸟,同时又能保护我们的朋友_______小鸟。我追求的不是彼岸,而是大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2个字,学会1个偏旁部首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看地图的乐趣,培养学生喜爱地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真高兴和一年八班的小朋友一同学习,在语文课上你一定学会了很多汉字,快看,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什么字?(板书:图)真了不起,老师没教你就认识了,再跟老师读读,谁能组个词,(图画,板书地图)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张地图,跟老师读读――世界地图。这上面还藏着许多有趣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看地图的乐趣》,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看地图有哪些乐趣呢?想知道吗?快端好语文书,听老师读一读,注意要听准字音。
2.这篇课文多有趣呀,老师从你们的表情发现你们也很喜欢这篇文章,那好给你一个自己读的机会,但是读之前老师有个小要求,请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圈出本课生字。开始吧。
3.同学们学的真认真,老师呀把这些词语请了出来,看看谁认识他们?
a. (带拼音读词语)指名读。读的真好,不仅声音洪亮,而且这两个字的字音读的也特别准确(课件变大)它们都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所有的小朋友一起读读。谁能再读。
b. 刚才我们带着拼音都读对了,那老师把拼音都藏起来,谁能读准确?
c.词语我们都读准了,老师这里还有个长长的句子能读好吗?
第三段,每个国家――大公鸡,自己先试着读读,指名读,指导意大利和索马里这两个词的发音。三.再读课文,指导感情,随文识字
这么短的时间我们把词语和句子都读准了,老师再把他们送回到课文中相信你们一定能读的更好。分自然段朗读
1.第一自然段注意感叹号的语气。
2.第二段,这里面有字要我们认呢,学习彩,出示字卡。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彩的右边就是指图画的纹路。谁能给彩组词:彩虹,五彩缤纷等,这个彩字表示颜色很多很多,文中也有个这样的词,对了,是五彩。(贴五彩词卡)五彩是什么样呢?学生说一说(课件:五彩的花朵)地图上也是一个五彩的天地。
看蓝的是大海。(引读并出示课件)
绿的是平原。(贴平原词卡)理解平原,知道平原是什么样呢?快看看。
课件出示平原的图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平原指辽阔平坦的陆地)
黄的是高山,读词卡(贴高山词卡),这个高字可有意思了,高字的字理演变过程(课件),你知道世界上的山吗?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8800多米。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学会了三个词,我们再读读这三个词。谁能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3.地图上不仅是个五彩的天地,还能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呢,多神奇呀!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a.看地图多有意思呀,想看看吗?你发现了什么?引读句子(课件出示图片)
b.老师还要告诉你个小秘密呢,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呢,在地图上都有,所以书中才说能找到世界所有的国家呢。多了不起呀,谁能再把这部分读一读。(课件句子)
c.那在我们祖国的地图上,我们又找到了哪些地方呢?看地图学词语。
知道这里是哪么?对了,是我们的首都北京,读读。去过北京吗?到过北京的什么地方?
看,这是万里长城,长城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不仅中国人知道,全世界的人也都知道呢,所以书中才说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翻词卡)再读读
你还知道哪些举世闻名的建筑?再读读
看地图,这里就是台湾,它的周围都是水,中间是土地,这样的地方就叫做岛。台湾就是一座岛,那里不仅风景优美,物产还很丰富,所以被人们成为宝岛。读读词语。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从今年开始台湾已经向我们开放了,如果有机会王老师都希望你们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再读词语。
我们在看地图上这个位置是哪谁知道?对了这里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吉林,也是我们的家乡。读词语。
在祖国的地图上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我们再来读读。指导感情朗读。
d.看地图的乐趣可真多,你们喜欢看么?书中的小朋友也喜欢看地图呢!
齐读第四段,学习喜欢读词语,说说你喜欢什么?喜字也是我们要认识的字呢,有许多词语都带喜字,我们一起来读读。王老师最喜欢会学习,能积累的孩子了。谁能再读读第四自然段。
三、游戏巩固识字
1.这么长的课文同学们不仅读的正确,而且还读的这么有感情,可真了不起!那生字宝宝你们还认识吗?请你利用手中的字卡自己组词读一读,一会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自己练习读字卡)
2.我们来组词开火车读一读。同学们学的真棒。
3.我们来做个游戏轻松一下,老师读哪个字,你就举起哪个字,并读出来。收学具,看看哪个小朋友又快有准。
四、指导写字
生字都认识了,那你们有信心再写好两个字吗?快请你身体坐整,把小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写写吧。利和乡,要想写好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两个字,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利是会意字,理解意思。学习一个新的偏旁,书空,学写。乡和绞丝旁的区别),写两个,反馈再写一个。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在地图中收获了这么多快乐和知识,还在地图中认识了这么多汉字,收获可真大。那就让我们在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看地图的乐趣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飘。鲜”等六个字。学写“北”“家“等5个字。并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说话。
能力目标: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诗歌,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地图
小朋友你知道咱们国家的名字叫什么吗?(中国)那么你知道有关于祖国的一些资料吗?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我们的祖国真大》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诗歌,随文识字
1自读诗歌
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你认为难得字就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做记号。
2小组合作读
合作读的过程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字音。
选一小组汇报读。其他同学做小评委,评议朗读诗歌的同学的优点与不足。
3检查字音和认字情况
“开火车”形式读生字,后用生字卡片反复读组词,选词说话
4再读诗歌加深理解
边读边想我们的祖国有多大。
三、教师小结
四、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祖国各地的图片资料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
1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卡片认读。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比赛看谁读得好。
二、交流收集的图片
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祖国的什么地方。
2全班交流
小组内推荐一名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汇报。
3编写练习
4汇报
学生汇报编写的一段话,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及时纠正语病。
三、写字练习
1在黑板上田字格中,教师范写“北”让学生观察笔顺书空后在练习本上写。
2仔细观察课本田字格中范写的字后,讨论其余4个字应该怎样书写。
3指名学生说说这几个字怎样书写,书空笔顺。说说写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四、课外作业
把诗歌读给爸爸妈妈听,把自己编写的一段文字整理好,保留下来
板书设计
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有冬爷爷的家,
南方,有春姑娘的家,
有的……有的……有的…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升国旗吗?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见过请你把见到的现象描述给同学们听,好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韵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读,相互评价
3、文中有几句话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涵
1、指名读,边听边思考,通过读文,你想到了什么?
2、自由读,想一想,你在哪里见过国旗?
3、引导讨论,小组之间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国旗是什么样子的?
你喜欢国旗吗,应该怎样尊重和爱护国旗?
4、指导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
四、实践活动:
1、把你收集到的带有国旗的图案拿出来,大家互相交流。
2、创建展示台,把你收集到的有关国旗的故事读给大家听。
五、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读8个字。
能力目标
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武松打虎的情景。
思品目标
感受武松打虎的精神,产生喜爱这个英雄形象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武松打虎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绘声绘色地讲述武松打虎的情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阅读兴趣。
1.谁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今天我们要读读武松打虎故事的原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原文比看电视、听人说的收获大多了。现在请你们打开书91页,自己读一遍课文。
二、自学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我们读课文前,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
①自学认读字表中的字。
②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自学带注音的字。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准备与同学交流。
③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集体交流。
①谁能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读三声) 景阳冈读一声 一双箸 少刻读三声
綽了哨棒 将哨棒绾在肋下 毡笠掀在脊梁上 袒开 踉踉跄跄 光挞挞 撺将下来 一步步捱下冈子来
②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按照提取中心段法给课文分段。提问:课文从哪自然段至哪自然段写的是武松打虎的经过。结果怎样呢?
第一段(1——4)一天晌午时分,武松来到一家酒店喝酒。
第二段(5——9)傍晚的时候,武松走上景阳岗,知道山上真的有老虎,但他仍旧向山上走去。_
第三段(10——13)太阳落山后,老虎真的来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
③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最精彩的是那部分?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
④比赛讲述武松打虎的情景。
自己先练习讲——然后俩人一组讲评出一人——组内比赛——最后展示
在学生讲述时给提示
大虫 武松
蹿、扑 —— 只一闪
用腰胯掀 —— 只一闪
用尾巴剪 —— 又一闪
哨棒断了
又扑过来 —— 只一跳
前爪搭在 —— 揪住顶花皮,摁、踢
没了气力 —— 用拳头打 用棒撅打
死了
⑤揣摩这段文字的准确性,学习写法,感受读书的魅力。
三、再读课文,读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四、推荐《水浒传》。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