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教育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hammy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论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教育论文(共含20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hamm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教育论文

篇1:论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教育论文

论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教育论文

语言学者对语言词汇的研究已经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这足以显示语言词汇的重要性。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如果不了解词汇的特定文化内涵,就不可能正确的认识、理解和使用词汇,就更谈不上如何使用语言。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汉英语言的词汇空缺、汉英词汇的不等值现象、由对词汇的体验不同所引起的不同的联想及随英语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而变化的词汇等四个方面对词汇研究进行简单介绍,以期让初学者对语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词汇教学词汇空缺词汇不等值词汇联想词汇发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而词汇又是语言信息的载体,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民族特性,语言的民族特性自然会由词汇反映表达出来,这就使得词汇具有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如果不了解词汇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和使用词汇,也就更谈不上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很多语言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因为缺乏对所学语言的文化的.了解,或是受本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的影响,所以不能完全正确地理解所学语言的词汇,影响了阅读效果。由此及彼,语言学习者在写作和交际中所发生的词汇错用现象、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也可以归为这一原因。

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作为语言教授的教师,在讲解所学语的词汇时,除了要讲解词的意义和用法外,更加要介绍词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篇小论文里,本文作者将就如何在词汇教学中挖掘、讲授词的文化内涵发表一点个人的拙见,希望能给语言词汇教学和词汇习得者些许帮助。

一、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空缺介绍

由于历史、地理、语言、文化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差异,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一种语言中所具有的某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不存在。比如在汉语中,我们有“干部”一词,然而在英语中从不用“cadre”表示“干部”。我们只能用“officialadministrator”或“functionary”来代替“干部”。又如汉语中的“红娘”,“望子成龙”等会让外国人感觉吃惊而不知所云。再如英语中的“motel”、“brunch”、“Hippy”、“cowboy”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单看其字面意义,是很难把握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如汉语中的“饺子”、“麻将”、“太极”、“叩头”、“阴阳”,英语中的“egghead”,“ice

box”,“decadents”,“Punk”等。英语老师只有解释清楚这些词语才能确保学生的正确理解。

二、汉语和英语词汇的不等值现象介绍

产生词汇不等值现象的原因是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某一词在一种文化中具有多个意向,而当转移到另外一种文化中去时,就未必如此。比如英语中的“uncle”可以指代汉语中的“姑父”、“姨夫”、“叔叔”、“舅舅”等。又如英语中的“board”不仅仅表示汉语中的“板子”,还可以指“船舷”、“海岸”、“伙食”、“委员会”、“部门”、“舞台”等,甚至可用来做动词。这类词汇不等值现象是因为词义大小不等所致,还有因褒贬色彩相反或相左而导致的词汇不等值现象。如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格外值得推崇的精神,可以说其中蕴涵着“个性的价值地位超过一切”的美国文化核心,它包含独立、奋斗、创新的意向。而在汉语中,“个人主义”却具有贬义色彩,人们把它与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相联系。再如“ambition”一词,具有褒贬两种色彩。我们习惯上把它译为“野心”。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根据语境还可以译为“抱负”、“理想”和“雄心壮志”。

三、由对词汇的体验性不同所引起的不同的联想介绍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同一所指的特点与表象的感觉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汉语中的“南瓜”与英语中的“pumpkin”具有相同的概念意义,然而在不同的文化中,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联想却是不同的。中国人尤其是老一辈的人,看到南瓜可能会想起苦日子,南瓜与艰苦的岁月联系在一起。而英美人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受。他们会想到感恩节,想到万圣节,南瓜是与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再如“蝙蝠”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指代邪恶,而“蝙蝠”在汉语中因为谐音的关系而指代“福”,象征着幸福。又如“竹”代表清新脱俗,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一种高风亮节的人格,而在西方人看来,只不过是一种生长极快的植物而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如果不了解竹的象征意义,所学者是无法理解此句的含义的。

四、随英语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而变化的词汇介绍

语言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缓慢的发展过程中,某些词汇逐渐有了新的含义。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生词和旧词新义现象层出不穷。如“hard-ware” 旧的词义表示金属器具,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普遍应用,它被用来表示计算机的硬件,并同时衍生出了它的反义词“soft-ware”(软件)。又如“ath”原本只是用来指实实在在的小路,现在还可以用做计算机术语,表示“路径”。再如“game industry”,在美国实质上是指行业。尽管由来已久,但将之称为行业, 恐怕还是受了经济学的影响。类似这样的词还有“ nuclear family, single mother, Sunday father, loneliness industry, suburban inhabitants”等,不一而尽。在词汇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语言词汇乃至语言本身的习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文化的习得。

英语教师教授英语实质上就是深层的文化转换或“视界转换”。诚然,掌握了英语语言知识,学生就能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用所学语进行成功的交际。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词汇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分析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中英文中的差异,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乃至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以上是笔者对词汇学习的管窥一斑,肯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广大语言研究者共同继续探讨。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itchison, J.《语言变化: 进步还是倒退》北京: 语文出版社.

[2]刘鸿莫《时髦语》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

[3]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4]汪榕培、王之江等《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读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尤金・奈达《语言和文化: 语篇翻译》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2:论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论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语言是文化的诸要素之一,是其它文化要素赖以存在的基础。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掌握语言。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这种不同会不可避免地表现在语言的不同层次上,如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文化差异会极大地体现在词汇中。如爱斯基摩人对雪作了十分细致的分类,在他们的语言中有许多与雪有关的词汇,从一定意义上说,爱斯基摩文化就是雪文化。因为他们常年在冰天雪地,生活劳动环境需要他们区别各种各样的雪……

作 者:杨希珍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330027 刊 名:江西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G04 关键词: 

篇3:词汇教学论文

词汇教学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农村高中的艺体特长生数量在逐渐增多,由于专业课学习占据了他们相当多的时间,致使他们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其中,英语成绩差尤为明显。通过十三年的艺体生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艺体生英语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其英语词汇量太小,直接影响了听、说、读、写方面的进步。艺体生教学应该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应用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手段提高其学习单词和短语的效率,从而使艺体特长生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取得突破。

关键词:艺体生直观呈现法趣味联想法语境记忆法游戏活动法,词汇教学论文

1.目标

教会学生使用1200个常用单词、记忆2000左右生词,掌握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以达到高中阶段英语听、说、读、写和考试的基本需要。

2.高效课堂词汇教学

针对不同类型的特长生,应努力找到最适合他们的课堂词汇教学方法。比如,音乐生,可以考虑听觉型教学方法;美术生对于视觉型的内容更敏感;而舞蹈生、体育生更偏爱行动型的内容。总之,对特长生的课堂教学要考虑到他们的自身特点,要在45分钟的课堂内,让他们不厌倦,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单词,学会组句子,让他们感到下课时有“意犹未尽”,不再认为学单词枯燥,学英语无趣,而是产生非常想学、有信心学会、有决心坚持的感觉。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首先我们就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艺体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影响,帮他们建立起学会英语的信心,端正态度,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情感。其次我们还需要摒弃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引起并保持住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尝试下面这些方法。2.1直观呈现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图片、简笔画、短视频等一系列辅助教学方式以及手势、动作、表情等开展新词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活动,可实现单词的音、形、义三位一体,既可营造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加之有效的设计,定会收到喜人的效果。2.2趣味联想法教师在讲单词时要善于联想,把单词讲得妙趣横生,学生就能轻松地记住所学的单词。如讲pest(害虫),联想到害虫是一定要“拍死它”,谐音记忆,非常好记。趣味联想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同义、近义、反义联想、词形相近、读音相近联想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加强了同学对单词的记忆,还有效扩大了学生词汇量,同时还能避免同学在使用同义、近义、词形相近、读音相近的词时所犯的错误。2.3语境记忆法/故事讲解法学生喜欢听幽默故事或者时事新闻,我们用极其简单的英语讲他们感兴趣的故事时,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听,从而对涉及到的和语境密切相关的词汇产生深刻印象。通过上下文语境学习、理解、记忆生词、短语也是高考一个重要考查项目,高考完形填空试题(30分)大部分的.试题设计都是与上下文语境密切相关,英语高考考试大纲和说明中对阅读理解试题的考查也都有明确规定,其中之一就是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含义的能力。2.4游戏活动法:设计趣味游戏活动,复习学过的单词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学习单词之后,一定要反复通过听、说、读、写、译多种练习形式,使学生及时复习,避免遗忘。词汇复习中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包括抢答题,单词游戏等,艺体班的学生参与意识极强,在轻松愉快中就能有效巩固学过的单词。

3.艺体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们要运用我们尝试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开展各项英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自身的英语学习方法有新的认识,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地记忆、理解和应用词汇,从而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词汇学习策略主要有①充分利用词典、网络等;②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和掌握词汇;③利用上下文判断词性、词义;④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词汇;⑤及时复习,循环往复巩固学习成果等等。学生正确掌握高效的词汇学习策略,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达到或接近新课程标准对词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向红.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综述[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8).

[2]章柏成.英语词汇自主学习及其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10).

[3]丁建新.现代英语词汇学教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10).

[4]崔羽杭,李文,田丹.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6).

[5]张霞.情景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38).

[6]饶丽霞.新课标下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下),2014,(5).

篇4:浅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浅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生活的工具.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结构.

作 者:尹春兰 YIN Chun-lan  作者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四川,遂宁,629000 刊 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5 11(5) 分类号:G04 关键词:传送   信息   内涵   语言学  

篇5: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比较

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比较

动物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其文化内涵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动物习语,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本文将通过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文化差异.

作 者:曹容 Cao Rong  作者单位:康定师专英语系,四川康定,626001 刊 名: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KANGDING NATIONALITY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4(5) 分类号:G04 关键词:动物词汇   习语   内涵   文化差异  

篇6:文化、个人、语境与词汇的内涵意义

文化、个人、语境与词汇的内涵意义

词汇的'内涵意义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语言学习者要获得词汇内涵意义的正确理解,必须充分理解影响词汇内涵意义的文化、个人和语境三个要素,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经历,充分结合语境,加强对词汇内涵意义的理解和运用.

作 者:匡曼丽 罗晓语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刊 名: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TAX COLLEGE 年,卷(期): 21(2) 分类号:H313.9 关键词:词汇内涵意义   文化   个人   语境  

篇7:提高词汇教学效率教育论文

提高词汇教学效率教育论文

目前,新课标下的英语教材相对于以前的英语教材,单词量明显增大,几乎每个单元单词量都会达到75—100个,有的单词还很长,读音也很拗口。很多学生对如此多的单词感觉无所适从,旧的单词还没记住,新的单词又大量出现。新课标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适应新课标,快速记忆英语单词呢?

传统的教学法以教师讲解单词,学生记背单词为主。很多学生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死记硬背单词。结果是,记的单词不是丢掉字母就是颠倒了字母。好不容易记住的单词第二天又会忘掉。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这里我针对学生记单词难的问题,简介一下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学好音标是关键

(1)首先提醒学生注意音标和汉语拼音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准确拼读48个音标

给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了解单词中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然后再提出明确要求:在预习中读准新单词,根据每个音节的发音记忆单词,并记住单词的意思。

(2)各种器官同时并用

有的同学记单词的`时候,只是拿着书本看,或者只是读。这样很快就会跑神,更别提记忆效果了。好的方法是:各种器官同时并用,边读边根据发音规则写记单词,很快正确的单词印象就会刻在脑海里。这样记住的单词就不容易出错,也不会很快忘掉。

(3)在语境中深化活用

学生强行记住单词之后,一般还需要反复接触这些单词,才能牢固记住他们。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广泛阅读,应学会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随着对这个单词意思的理解不断加深,这个单词也就在头脑中生根了。

二、灵活有趣的教法

(1)多媒体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多媒体已经走进课堂,多媒体教学色彩鲜明,画面活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在单词教学中创设情境,学生会在愉快兴奋的气氛中记住单词。例如,我在牛津英语8AUnit4VocabularyDifferentAnimals有关动物的单词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风景如画的森林里,动物们要为Monkey举办生日party,紧接着我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动物的声音,让学生们听一听是哪种动物的声音,学生们会猜出各种动物,然后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同时,出示新授单词“monkey”“elephantdeng”等,这样学生在听故事中,一方面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一方面又急于想知道这些动物的英语表达方法,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记得快,记得牢。

(2)利用实物、图片教学单词

对于一些容易找到实物、图片的单词,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教学单词。这样,既形象生动,又可节约时间,同时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就地取材,联想记忆

多媒体教学效果好,但具有地区局限性;实物教学虽然教学效果很好,但不容易取材。我们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让学生联想记忆单词。

如:拿起黄粉笔说“carrot”,拿起小纸团说“dumplings”,拿起碎纸条说“noodles”。然后拿着这些物品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就可在新鲜好玩的气氛中记住较难记的单词。(4)恰当运用体态语、表情活跃课堂气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态则是联系心灵的纽带”,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恰当的运用姿势、表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收到直观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师可以做各种动作,如指着女同学的衬衫说“blouse”“blouse”男同学的衬衫说“shirt”“shirt”两手揪着自己的短裙下摆说“skirt”“skirt”指着裤子说“trousers”“trousers”学生跟着老师快速的指引,先记住这些单词的发音,然后再根据发音规则,记住单词的写法,这样就容易多了。例如,用粉笔砸向黑板说“hit,hit,hit”抛出说“catch,catch”等。因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表情动作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眼耳等器官,从而能引起大脑的神经兴奋,激发起学习兴趣。

(5)在游戏中记单词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游戏向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无论简单还是复杂,他们都愿意参加。游戏的类型很多,对于一些学生不宜听懂的单词或句子,教师可边说边做动作。这样,学生会在愉快的游戏中快速记忆所学的单词。

(6)通过歌曲、谜语等方法教学单词

经常用一种方法教学单词,会使学生厌倦英语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变化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新鲜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平时多留心一些有趣的句子,多反思一些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多动脑筋,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7)鼓励学生背诵短篇课文,在语境中学习词汇

“语感是语言学习的金钥匙”,而良好语感的形成必须依靠大量的阅读,扩大词汇量,使学生在语境中记忆单词。首先可以让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跟录音读,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听完录音,老师再领读两遍,最后带领大家试着背。这样,成绩好点的学生会很快就能背诵,单词也会在背诵过程中熟记在心。成绩差点的学生也会通过反复跟读而熟读课文,从而达到加快记忆的效果。

(8)竞争比赛

英语单词遗忘快,为了与遗忘做斗争,我们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的复习时间来增加单词的复现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课堂上组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例如,我把全班学生成绩相近的分成两两一组,在课前五分钟抢答单词。答对的学生会受到适当奖励。试用下来感觉效果非常好,就连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会因为打败了对手而兴奋的积极记单词。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单一的教学方法经常使用,会失去它的魅力。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一些竞赛形式,如限时阅读比赛、限时朗读比赛、口头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语中、义中学习词汇。

总之,科学有趣的单词学习方法,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牛津英语的词汇教学。在词汇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发音的标准规范,还要注意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记忆单词的兴趣。学生要想把单词掌握好,并能灵活运用,就必须加强实践,用科学的方法多读、多记、多练。单词在短时间内记住后,必须要经过重复,才能长时间储存在记忆中。

篇8:中英植物词汇与文化浅析

中英植物词汇与文化浅析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没有语言作为工具,人们将无法交流和相互理解;与此相对应,文化也通过语言来体现,各种不同的语言体现着不同的文化.透过中英植物类词语,可看到不同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同的语言对其文化的能动作用.

作 者:曾琪 雷卿 ZENG Qi LEI Qing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刊 名: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0(1) 分类号:H319 关键词:植物词汇   文化内涵   植物   文化  

篇9:高职高专词汇教学论文

高职高专词汇教学论文

一、高职高专词汇教学现状

教学环节薄弱。在词汇教学上,传统的方法一般是领读单词,讲解单词的用法。学生对常用词汇的基本含义掌握不好,也就无法做到融会贯通,因此词汇误用、滥用现象很严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主要将精力集中在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培养,用于词汇教学的时间越来越少。

二、改进词汇教学的对策

1.利用语音巩固词汇教学。词汇习得无非是熟练掌握其音、形、义。语音是单词呈现给学生的第一印象,能帮助学生记住词的形,即拼写。大部分英语单词的读音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在词汇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讲解发音规则,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英语单词中的“音形对应关系”,促进学生英语语音标准、英语单词解码、朗读与拼写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构词规律。任何语言都有其特有的构词规律。学生掌握规律,词汇习得自然是事半功倍。英语单词是由词素构成。词素是最小的语法和语义单位。词素中表达单词主要意义的部分叫词根。据统计,85%的英语单词可通过词根来分解记忆。词素中只有语法意义而没词汇意义,或只在词中表达次要意义的部分叫词缀。词缀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类,能决定单词的词性。了解和掌握词缀、词根,词缀与词性、词义的规律,能很大程度帮助学生习得单词的形和义,积累和巩固了单词,词汇量大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树立语境意识

研究已证明,词汇学习的最佳方法是将词汇习得融入语境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并增强语境意识,训练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线索和猜测词义的能力。这样,对词义的`理解更深入。

1.比较词汇的文化差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能反映不同的民族文化信息。由于学生缺乏对说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这无疑是英语学习中严重影响学生交际、阅读理解的一大障碍。因此,词汇习得中渗入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并掌握其在不同语言中的深层含义,能使学生透彻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还能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2.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巩固词汇。学得快,忘得快,词汇学习更是如此。复习才能克服遗忘。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他描绘出了一条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及时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教师鼓励学生掌握记忆规律,及时巩固,以达到最佳记忆效果,成为长时记忆。英语词汇习得是个长期的过程,在高职高专的词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总结与尝试,引导学生快速有效的记忆单词;学生也应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提高自己的词汇水平和各项语言应用能力。总之,探索多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是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必由之路。

篇10:初级词汇教学论文

初级词汇教学论文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学生解释词义,而是带领学生进行操练。

教材上对每个生词都会注上英文释义,学生都能够看懂,所以教师所要做的是教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生词,掌握词语的用法。在进行操练时,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情境后,让学生自主地说出正确的句子,即使说出的是错误的句子也不要紧,教师的纠错行为可以让学生更加牢记例句,学会使用这一生词。要想熟练掌握生词,必须做到反复操练,让学生对于生词的用法烂熟于心。如何向学生展示生词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安排,大致方法有四种:按词类排列,按相关意义排列,按词汇等级排列,串联排列。这四种方法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对于本文所选取的课文,可以采取按词类排列和相关意义排列结合的方式,下面就选取课文当中的一些生词浅谈初级词汇教学的方法。生词表中的生词可以按照名词、动词及其他词类的分类方式讲解。

生词表中的名词根据需要也要分成几类,如“书法、太极拳、咖啡、绿茶、红茶”这几个词可以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

“咖啡”这样的词不需要过多解释,学生看到图片就可以理解词语的意义,形成图片与生词的相互对应。“书法、太极拳、绿茶、红茶”这四个词都是反映中国特有的事物,留学生很难理解和翻译,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图片。在展示图片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文化介绍,文化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有吸引力,这样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同时,也能学到一些课外的知识。学习汉语不能只是会说,也要了解一些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文化知识是更为重要的,不了解文化就不能更流畅地与中国人交流。同样的“,踢、打、骑”这三个词可以分别和“足球、篮球、自行车”三个词组合,利用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让学生看图说话,“他们在踢足球”“,他们在打篮球”“,她在骑自行车”。

在讲解“运动”和“跑步”这两个生词时,也可以使用这些图片,“她在跑步”,“他们都在做运动”。教师还可以拿出其他一些学生熟悉的运动的图片,如跳绳、打羽毛球、打网球等,让学生自主地想要学习课外的知识。图片、实物展示是课堂上词汇教学最简洁明了的方式,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解释,学生看到图片就会知道生词所代表的含义。学会了生词,自然就要通过操练加以巩固。对于用图片展示的生词的操练,可以采用出示图片让学生说生词或者老师说生词学生指图片的方式,这样的方式直观并且快速,在练习生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的内容,要做到适当扩展才会让学生觉得课堂学习是有用的。在词汇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针对教材给出的生词进行讲解,要对生词进行适当地扩展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初级班的学生水平较低,对于词汇学习,教师要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做适当扩展学习。扩展词汇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在学习“学期”、“课”、这两个生词时,可以和 “下”这个生词结合,在解释了这三个词的意义之后,可以组合成“下学期”、“下课”两个新词,同时还可以扩展出“上学期”、“新学期”“、上课”“综合课”等词语,通过替换的方式对生词进行扩展,即增加了词汇量,也达到了练习的目的。学习“兴趣”这个生词时可以扩展出“有兴趣”、“没兴趣”,从而引出“感兴趣”这个生词。而在学习课文三中的“爱好”一词时,可以出示图片,利用之前学过的运动词语图片,让学生说“他们的爱好是……”,这样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课文中还有三个量词“门”“、杯”“、位”。量词作为汉语中特有的'一类虚词,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个难点,量词有很多,每个量词都有其使用规律,不能随便乱用。“门”这一量词使用范围较小,只有固定的几个词语,如“一门课”“、一门学问”等。“杯”这个量词对应的名词一般都是盛在杯中的液体,如“一杯水”、“一杯茶”、“两杯咖啡”等,这个时候都可以使用图片来展示,让学生说“这是一杯水”,“这是一杯茶”“,桌子上是两杯咖啡”。这样使用环境较少的量词只需要让学生记住,做到不用错即可。而“位”这个量词用在表示人的短语中,有些时候可以与量词“个”替换,如“一个老师”可以说“一位老师”,“一个明星”可以说“一位明星”,但是必须要让学生知道这个替换仅限于“个”后的名词是人。有些特定的时候只能用“位”而不能用“个”,如我们去饭店吃饭,服务员都会说“先生/小姐,几位用餐?”,这个时候就不能说“几个?”

对于量词的学习,不能要求学生完全掌握量词的使用方法及环境,只需能记住有普遍规律的量词即可。

对于生词的练习,除了提供情境让学生说句子,进行词语替换练习外,在学习完课文后,把课文写在黑板上,去掉所学的生词,让学生复述课文,这也是一个复习词语的好方式。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留学生的汉语课堂更是需要细细钻研,教师要能够使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对于初级词汇教学,大部分都是水平较低的学生,方法不当容易造成学生流失,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讲课,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汉语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样的教学才是事半功倍的。

篇11: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作者/ 李海艳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词汇与人类文明密不可分,它们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一方面,由于人类有着相似的思维能力和共同的认知规律,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动物词汇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有些动物词汇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有所差异。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充分考虑这些动物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异同,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下面,本人将从三个方面对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进行分析。

一、所指动物相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

无论中西,人类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相似性,人们认识动物的角度都是基于动物的基本属性,因此导致对动物产生的联想大致相同或相似,自然就会赋予动物词汇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例如狼(wolf)对待猎物凶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来形容人残忍、贪婪,如“as cruel as a wolf”(像狼一样凶残)。狐狸(fox)用来形容人奸诈、狡猾,英汉语言中都有“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鸽子(dove)在中西文化中都常常被视为和平的象征,在一些大型活动中,经常能够看到放飞鸽子的情形,代表着人类企盼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英语也有“dove of peace”之说。另外,“天鹅”(swan)都象征“高贵”和“圣洁”“蜜蜂”(bee) 使人都联想到“辛勤、忙碌”(as busy as a bee)。

二、所指动物相同,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

在中西两种文化中,由于受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影响,导致有些动物词语所反映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西方对狗和龙的态度。

西方人把狗视为人类的忠实朋友,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也可当做人的伴侣和宠物。英语中许多带有dog 的词语都含有明显的褒义。(范文网 )例如“a top dog”(优胜者,头头),“a lucky dog”(幸运儿),“a jolly dog”(快活的人) 等,还有很多带有dog的谚语都含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中国人虽然也养狗,但在汉语中带有狗的词语几乎都是贬义甚至是侮辱性的,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的人,如“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鸡鸣狗盗”“走狗”等。

“龙”(dragon) 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位置,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有关龙的成语非常多,且含有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而西方的龙是长着一对巨大的蝙蝠翅膀,身体粗壮,而且有巨爪,会喷火焰的怪物;是喜欢收集财宝和美女,是邪恶、黑暗、残暴的'象征,也用来形容凶狠、跋扈形象的妇女。如the great dragon(指恶魔撒旦),the old dragon(魔鬼),a dragon of a woman(剽悍的女人)。这就是为什么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small dragons of Asia”。

三、所指动物不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

由于受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中西方在用动物词汇描述某一事物和现象时有各自的倾向,因此,在中西两种文化中就会出现用不同的动物词汇来表达相同意思的情况。

汉语说“吹牛”,而英语中却用talk horse;汉语说“身壮如牛”,英语说“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中用老黄牛形容人工作勤奋,英语中则是“work hard as a horse”;汉语中有“牛饮”,喻指吃喝很多,英语中则有eat like a horse;汉语说“蠢得像猪”,英语说“as stupid as a goose”;汉语说“害群之马”,英语说“black sheep”;汉语说“如鱼得水”,英语说“like a duck to water”。

综上所述,本人对英汉动物词汇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其不同的民族性,这些民族性是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审美取向、风俗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动物词汇在英汉语言中运用的异同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其语义上的异同,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理解和翻译时,我们要注意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妥善处理动物词汇所表达的意义,避免生搬硬套造成原则性错误或闹出笑话。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在掌握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应了解外国文化,多积累,这样不仅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好处,更有利于英语教学。

(黑龙江大庆体育运动学校)

篇12:感恩节文化介绍及教学常用词汇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194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感恩节假期一般会从星期四持续到星期天。

1879 年加拿大议会宣称11月6日是感恩节和全国性的假日。在随后的年代,感恩节的日期改变了多次,直到在1957 年1月31日,加拿大议会宣布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为感恩节。

也有学者倡议设立“中华感恩节”,以弘扬传统文化。

节日由来:

美国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在英国本土时被称为清教徒,因为他们对英国教会的宗教改革不彻底感到不满,以及英王及英国教会对他们的政治镇压和宗教迫害,所以这些清教徒脱离英国教会,远走荷兰,后来决定迁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自由地生活。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猎、捕捉火鸡,女人们则在家里用玉米、南瓜、红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这样,白人和印第安人围着篝火,边吃边聊,还载歌载舞,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将猎获的火鸡制成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一直流传。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194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感恩节假期一般会从星期四持续到星期天。

通常美国感恩节的典故总是离不开清教徒和著名领袖布雷德福、102名同伴、重180吨长90英尺的木制帆船五月花号、科德角湾、普利茅斯港、印度安人和酋长马萨索德。这些是美洲新英格兰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的历史见证。

加拿大感恩节的由来

加拿大和美国的感恩节不在同一天,加拿大议会将感恩节列为法定假日稍晚于美国。但加拿大的第一个感恩节要比美国早40年。

加拿大感恩节的庆祝活动是在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人缅怀清教徒先辈定居新大陆的传统不同,加拿大人主要感谢上天给予的成功的收获。加拿大的感恩节早于美国的感恩节,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加拿大的收获季节相对于美国早一些,因为加拿大更靠近北部。加拿大的感恩节通常被认为受三个传统习惯的影响。

其一是来自欧洲传统的影响。从大约以前最早的一次收获开始,人们就已经庆祝丰收,感谢富饶的大自然给予他们的恩施和好运。当欧洲人来到加拿大后,也将这一传统带入加拿大,并对后来加拿大感恩节的传统产生影响。

其二是英国探险家庆祝生存的影响。在清教徒登陆美国马萨诸塞的40年之前,加拿大就举行了第一个正式的感恩节。在1578年,一位英国探险家命名马钉法贝瑟(Martin Frobisher)试图发现一个连接东方的通道,不过他没有成功。但是他在现今的加拿大纽芬兰省建立了定居点,并举行了一个庆祝生存和收获的宴餐。其它后来的移居者继续这些“感恩”仪式。这一次被认为是加拿大的第一个感恩节。

其三的影响来自于后来的美国。1621年的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新大陆的英国移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在美国革命其间,美国一批忠于英皇室的保皇党迁移到加拿大,也将美国感恩节的习惯和方式带到了加拿大。1750年庆祝丰收的活动被来自美国南部的移居者带到了新四科舍(Nova Scotia),同时,法国移居者到达,并且举行“感恩”宴餐。这些均对加拿大的感恩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79 年加拿大议会宣称11月6日是感恩节和全国性的假日。在随后的年代,感恩节的日期改变了多次,直到在1957 年1月31日,加拿大议会宣布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为感恩节,在这一天感谢万能的上帝保佑加拿大并给予丰富的收获。

风俗习惯:

在风俗习惯上,美国和加拿大基本一致,食俗有:吃烤火鸡、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甜山芋、玉蜀黍;活动有:玩蔓越桔竞赛、玉米游戏、南瓜赛跑;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集体活动,并有相应的假期2天,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家与亲人团聚。现在还形成了豁免火鸡、黑色星期五购物等习惯。

美国和加拿大的感恩节之间有许多相似性,譬如装满花果谷物象征丰饶的山羊角(cornucopia)和南瓜饼(pumpkinpie)。加拿大感恩大餐的餐桌上的食物通常也与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而不同,有些是鹿肉和水鸟,有些是野鸭野鹅,但目前主要是火鸡和火腿。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人们会按照传统习俗到教堂做祈祷,不论城乡市镇到处都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休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旅居在外的人也会回家与家人团聚。

篇13:语境与词汇教学

语境与词汇教学

本文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做了初步探讨,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和学习词汇,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 者:韩向华 HAN Xiang-hua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外语教学部,山东,潍坊,261042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境   词义   词汇教学  

篇14:论词汇教学法与大学英语教学

论词汇教学法与大学英语教学

词汇教学法是近年来英语界推崇以交际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法、词汇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兴起的`.词汇教学法强调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许多“词块”的集合.因此,英语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词汇的能力,而且这种方法会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作 者:吕方源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7 “”(9) 分类号:H3 关键词:词汇教学法   “词块”   词汇  

篇15:词汇教学策略探讨与应用论文

词汇教学策略探讨与应用论文

一、词汇的选择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在授课前把需要教授的词汇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梳理,对新授词汇的处理要有详略,以达到课堂词汇教学的最大有效性。以下是几点词汇选择的原则。

1.使用频率。所选词汇必须是出现和使用频率高的词汇。这类词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反复出现,并且频繁使用,重要却易于掌握。教师需在适当的时候给以适当的归纳,就可以让学生掌握该词的使用。

2.难易程度。所选词汇会造成学习中的某种困难。这类词汇出现频率同样地相对较高,且可能在意义、应用或记忆方面造成学习困难。

3.典型性。所选词汇应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类词汇具备其他词汇同样的特点,通过该词汇的学习可以令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其他同类词汇的学习上觉得轻松。

4.实际应用。所选词汇应能够用于学习活动中。在课堂、课外的各类活动中,比如阅读、听力、对话等活动,有些词汇往往会被频繁使用;或者在某个特定主题的活动中,某些特定词汇可能会被使用。

二、词汇教学课堂模式

1.PPT模式。PPT模式中课堂教学由三步组成,即展示、训练与测试。首先把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展示给学生,然后通过训练加以巩固,最后以测试来评估学生一堂课的掌握程度。这一模式能够系统全面地教授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应用最为广泛。在教授过程中可以适当把展示和训练两部分结合起来,学生对于词汇的掌握比起单纯的“展示—训练”模式来得更为牢固。

2.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课堂上情境的创设不应拘泥于一般的形式,比如图文或是动画;也不必固定模式,教师创设情境,学生体会用法。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已近成熟,鉴于这一特点,情境的创设也应多样化。

3.任务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过程的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交际性的、目的性的交互活动而掌握语言的意义和使用。它并不重视结果,其结果往往是多样性的、非标准性的。任务型教学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根据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词汇教学不应当只重视词汇的意义与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词汇来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教师也可以把词汇的练习设置在任务中,并以此来引导学生掌握词汇学习的策略。

三、词汇的学习策略

1.词汇的记忆策略。词汇的记忆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已经告诉我们学习中的记忆和遗忘是有规律的,根据规律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有助于提高对于词汇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目的、有策略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词汇记忆的有效性。

(1)感官记忆。学生在记忆词汇的时候,除了用眼睛看英文单词和更加直观的图像外,也要求朗读单词,借助听觉来帮助记忆。甚至如果有可能,也可借助身体动作的表达来帮助记忆。

(2)语境记忆。语言中的词汇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必须依托于语篇。语篇及其意义所携带的信息则是这些词汇所处的语境。可见,语境对于词汇学习十分重要,词汇学习必须以语境为基础。在语境中的词汇记忆是自发自然的,就如我们的母语词汇的习得。而且,在语境中,通过语意的连接,学生对词汇的记忆不是独立的,而是整体的记忆。

(3)联想记忆。词汇的联想可以有多种方法。分类:根据词汇的语意、用途、结构、读音等方式可以将词汇进行分类记忆;派生:利用词根、词缀、构词法等学习记忆词汇有助于词汇量的扩充;类比:对于近似词、谐音词、近义词、反义词等的类比有利于词汇的巩固;游戏:以固定的游戏模式加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无限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宽词汇的接触面,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2.词汇的应用策略。对于词汇的应用策略,这里将分两个层次来分析:词汇的理解层次,即相关听、读层面的词汇应用;词汇的运用层次,即相关说、写层面的词汇应用。

(1)理解。词汇的理解存在于学生的听、读活动中,也就是通过所学的词汇理解语篇。这一层次的应用普遍存在于各类的英语学习活动中。词汇与语篇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词汇应用的理解层次,明白这一点,对于词汇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

(2)运用。词汇的运用存在于学生的说、写活动中,即将所学词汇用于意思和情感的表达中。这一层次的应用相对高于理解层次。现在的词汇教学中往往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忽视这一层次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倡导实践合作的学习方式,来鼓励促进学生从理解层次走向更高的运用层次,并通过这一应用层次的训练来巩固扩展词汇的学习。

四、综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一种模式的选择和应用,都必须把学生放在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忽视了这一点,就根本无从谈及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不仅要恰当地选择词汇作为教学内容,还要选择适用的一种模式或者综合多种模式以用于教学,更要引导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和模式必须从学生出发,由教师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并应用。

篇16:论高中词汇教学的语境输入论文

论高中词汇教学的语境输入论文

新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词汇加大了难度,学生在学习词汇时常感到枯燥和厌倦,缺乏兴趣去快乐主动地学习。为了使词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词汇真正被学生理解运用,我在教学上进行了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的尝试,探索了在语境中进行教学要遵循的一些规律:

一、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

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而不是将所有词汇安排在同一个时机讲解,也不是随意的将词汇安排在不同的时机讲解。应当首先挑选出适合在文中教学的词汇。这样就要求教师首先了解单元的整体目标,把握它的中心脉络,分析课文,在设计阅读教学和其他部分的教学时,找出生词出现的语境,对生词的教学时机做出判断。如果课文为生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然语境,是可以被用来作为猜测词义的语境,并且该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该词的重要教学内容,那么可以考虑在文中教学。

二、输入情境知识,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和语境策略

高中学生对语境已经产生了朦胧的认识,程度高的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根据语境猜测词义的能力,并在运用词汇时考虑语境。但是我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在口语表达中,特别是英语交际中,各种程度的学生经常不能够得体的使用词汇。这种词汇使用不得体的现象同学生欠缺语境方面的`知识和语境意识相关。交际环节可以被用来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留心观察学生语言使用不得体的错误,选择恰当的时机指出来,引起学生对词汇运用的得体性的重视,同时向学生介绍语境、语用的相关理论并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语言不得体的错误进行适时纠正。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语境。给语言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语境,创设紧密围绕本单元的话题的语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学以致用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三、拓展词汇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词汇所蕴藏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赋予了词汇存在的意义,是词汇教学中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上,很多教师割离了语言知识同社会文化知识,将重要的词语搭配视为词汇教学的重点,将一些同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词汇列为非重点词汇,讲授时多是领读、蜻蜓点水,因此学生也忽略这方面的词汇。针对这些词汇,教师可以有选择的进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介绍,或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搜集这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同时帮助学生借助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更好的记忆词汇,理解词义。比如出现在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单词ivory(象牙),是课文中罗列的一些制作艺术品的材料,教师如果在单元开始时讲授这个单词,可以补充和它相关的文化知识——英语中常见的说法ivorytower(象牙塔),直译过来的“象牙塔”也频繁出现在汉语文章中,一些学生熟悉它的意义,因此可以提问学生“Whatisivorytower?”或者“Whatisusuallycomparedtoivorytower?”如果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Whyiscollegecomparedtoivorytower?Dotheyhavesomethingincommon?”,刚刚讲授过的单词表中这个单词之前的一些形容词如“rare”和“valuable”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此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运用巩固生词的机会。教师可以提示学生“Usetheadjectiveswejustlearned。”(可以用我们刚学过的形容词)。通过思考ivory和college的特征,学生对单词ivory进行了较高程度的加工,有助于记忆,同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

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课堂词汇教学中

词汇教学中很多教师一直处于中心地位,而学生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学生一直赶着教学的节奏,却没有真正的融入到教学中。部分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只停留在浅表面上,读、拼写,抄写例句并思考。没有或很少有机会创设语境来运用词汇,使得学生对词汇的思维加工程度较低,不利于学生记忆掌握词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课堂上的词汇教学中来,提供学生更多的运用词汇的机会,如造句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叙述故事或表演对话。在文中进行词汇教学时,对可猜测的词汇,不要直接讲解其意义和用法,而是要引导学生找出猜测词义的线索,如上下文,社会文化背景、情境、构词特点、近反义词等的提示。这样既帮助学生对词汇进行了更深程度的加工,有利于学生记忆掌握词汇。

五、引导学生成为扩充词汇的主人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针对教材上的词汇的教学已经占用了英语教学的大量时间,同时教材上的词汇量已经给学习程度较低的学生带来了较重的学习负担,因此课堂上教师不宜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来扩充大量的课外词汇。考虑到很多程度较高的学生的需要和多数学生对英语课外阅读或英语视听材料的兴趣,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难度适宜、题材宽泛的材料如体育英语、旅游英语、商业英语等或引导学生主动利用这些渠道例如英文报纸、杂志、网络和电影等来积累词汇,根据个人爱好和学习的程度学习总结词汇或其他知识用法,教师可以安排课下时间或课上少量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将自己的收获与其他学生分享,并定期对其检查。在积累词汇的过程中,学生既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又扩展了视野,增加了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英语词汇学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中准确地运用词汇,所以给学生创造语境,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是提高词汇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变灌输式教学为自主式学习的切入点之一,学生在这种方式中,会发现原来英语可以这样学!

篇17: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把词汇的教学看成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词汇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误区,即重视词汇的量,而忽视词汇的质.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

作 者:李贞慧 刘国斌  作者单位:河北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2)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18:初中英语老师词汇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老师词汇教学论文

摘要:词汇学习是初中英语学习的关键。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使其具备词汇运用能力是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根本目的。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开展,夯实英语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误区;对策

一、引言

词汇是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没有词汇,也就无所谓句子,更无所谓语言。正如语言学家Watkins 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中所说的:“没有语法,人们几乎不能表达事情,然而,没有词汇,人们不能表达任何事情。”由此可见词汇学习在英语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掌握一定的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 词汇量多少和正确运用词汇的熟练程度是衡量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准。近年来,英语教学界对于词汇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词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丰富。然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词汇教学仍存在着许多误区和不足。

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误区一:在词汇教学的时机选择上:词汇教学大多集中在课前准备阶段

纵观我们的英语课堂,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在教学课文前集中教授本课所需的所有新单词,有些教师甚至在课文学习前就要求学生默写新词汇。由于新教材的课程容量大、课堂时间有限,许多教师认为词汇教学不能在课堂上占太多时间,只要教会学生读单词,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背就行了。因此,教师通常在新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对生词的教学匆匆一扫而过,顶多只是领读几遍;在课文的教学中又偏重于听说读写的训练,对语言知识的训练力度不够,学生对许多常用词汇处于模糊的领会状态。虽然在课堂上学生大多能开口,显得气氛活跃,看起来似乎达到了语言交际的目标。可要求学生动手写作时,就会错误百出,语篇语法错误且不提,单词与单词之间的搭配不正确,单词拼写的错误比比皆是,学生缺乏单词运用的基本功。课后教师把学习单词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还是孤立地死记硬背,常常感到英语单词难记易忘,大大影响了整个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

对策:词汇教学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根据词汇和语篇的关系可以将词汇教学方式分为两种:随文识词和集中识词。像我们平时采用的都属于集中识词。这种词汇教学模式能增加学生单位时间内学习、记忆新词的数量,帮助学生预先扫除词汇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续的对话、课文等教学的难度。但是,这种词汇模式往往脱离语境呈现新词,不利于学生对所学新词的运用和记忆。而随文识词即在学习语篇的过程中学习生词。随文识词确保了新词汇是紧密结合语境呈现的,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新词的意义,并在语义场中识记,提高记忆的效果。长期采用随文识词模式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猜词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词汇教学应基于课文教学的平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融入听说读写的各个活动中。

同时,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教学场景,诱发、鼓励学生迁移词汇,表达各种背景下的意思,在大量语言实践中逐渐内化词汇。教师先可以设计一定的语境引导词汇,让学生感知其拼写和发音,再让学生在语境理解词义。在此基础上,放手学生在听或读的活动中自主地识别单词、再现词义,引导他们在说或写地活动中主动使用词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在语言输出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词汇操练,帮助学生强化词汇的记忆和再现。

总之,词汇教学作为课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它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的活动。进行词汇教学要依照人的认知规律实施,切忌急躁,学生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掌握单词的。我们可以通过“集中讲解”(胡洁元提出的)强化学生词汇的识记、理解,但不能在短时间里内化词汇,包括长期记忆、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自如等。通常,一个单词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包括时间和单词的重复。如,教师在词汇呈现时应尽量结合听力材料或阅读材料进行。如果是在听前或读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出话题、语境提示等方法先呈现学习者要掌握的单词。如果是在听后或读后,教师可以借助语篇材料的内容通过提问、填空、举例、解释、问答等来呈现词汇意义、结构和用法。

误区二:在词汇教学的内容上: 侧重所有词汇的音、形、义教学

现行的英语教材几乎都会在书后附上词汇表。每个新单词都会注上音标、词性和词义。于是许多教师在词汇教学时直接让学生看着词汇表教单词,重点强调词的音形义学习。然而,词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到规定数量的单词,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学习词汇和快速有效记忆单词的方法;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或构词法知识推测词义和理解句意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准确地掌握同根词或多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地理解文章的能力等。

另一方面,英语教学大纲对每个单元的单词都作了具体的要求,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作出不同等级的要求,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依据大纲的要求,而是对每个单词都同等对待,都“一股脑儿”地传授给学生,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哪些单词只要求能听懂,哪些单词要求能听、说、读,哪一些是最重要的,要求听、说、读、写都行,这样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样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地给学生讲授每个单词的音形义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对策:有目的、有重点地分层教学

首先,现行教材的词汇量很大。各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词汇量普遍超过《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话题的需要,教材很容易超过课程标准框定的词汇范围。教材的超标准词汇量并不是要求教师不折不扣完成其教学,也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所有词汇。日常教学中的词汇量要求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并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课文的话题,确定一些核心词汇,要求学生能听、能说、能读、能写。其余词汇只作三会(听、说、读)、(听、读)或一会(读)要求,甚至还有一些不常用单词,完全可以不作要求。   其次,词汇包括音、形、义三个结构要素,学习和掌握词的这三个要素,并且能够在交际活动中领会运用词汇,牵涉到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词的声音符号是交际者理解和表达意义的媒介;词义是人类心理活动对某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反映。词汇意义除了概念意义(词典中词条所收录的意义)之外, 还有关联意义(可以看成是词的用法范畴)。关联意义指一个词的文化含义以及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下的意义,其包括内涵意义、语体意义、感情意义和搭配意义。一般来说, 首先要讲授词的概念意义, 然后补充非概念意义, 并揭示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同义关系、一词多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反义关系等), 目的使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词义。但在教学中,教师普遍只讲词的概念意义,不解释其它意义,忽视词与词之间的内在关系,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单词和准确地运用单词。

比如,study一词,概念意义为“学习”,但其关联意义却极其丰富。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表示“学科;研究对象”或者“学习;研究”,也可以名词表示“书房”。作为词音和词义的统一体,词形涉及到拼写、词类、词缀等信息,也是学习者应掌握的内容。在掌握词的结构要素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向学习者呈现词汇的用法,如词汇的搭配、短语、习语、风格、语域等。以语域为例,词的用法有正式、非正式、褒义、贬义、抽象、具体等划分。

其实,词汇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单一的,要求学生所有的单词都要会写会用,而是分层次进行的,有学习词汇、识别词汇和运用词汇等。基于运用的词汇讲解,包括读音、词形、搭配、语法行为和语用等;理解词汇可以猜测词义,运用词汇应该强调体验词汇运用;音标学习目标应该更明确,不是所有词汇都需要学习音标,一般而言,只有口语运用词汇、拼读规则有利于词形记忆的词汇需要学习音标,理解词汇完全不需要学习音标;讲解用法、创设语境、多给例句,这些都很好,但只适合运用词汇,理解词汇不需要这些教学活动;单词造句和词汇填空适合运用词汇,不适合理解词汇,而且对于运用词汇,给情境用所学单词写出语句,更适合培养词汇运用能力。词汇训练与应用是词汇学习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此,教师应根据词汇信息特点,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设计一定量的词汇运用活动。事实上,词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记忆和应用的过程,词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讲解和机械记忆的基础上,而是要向学生提供具体的交际情景,鼓励学生使用所学词汇,继而发展学生的各项语言能力。

误区三:在词汇教学的形式上: 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

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原本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本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理解、思考、猜测、归纳和总结的词汇或规律,都由教师完成了。教师只注意到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新词汇时直接把新词的意义和用法直接告诉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以听和记笔记为主,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具体运用的过程。尽管有些教师也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例句来猜测词义和归纳用法,但都没有创设真实、恰当的语境呈现例句,学生在这一环节缺少主动探究的思维过程,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激发。这种教法让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过多时间,相当于学生则缺少记忆内化的环节,学生学习的知识没有被及时地消化掉。

对策:培养词汇意识,提高词汇能力

传统教学法使师生花费了很多时间教学英语词汇,但学生学习效率很低,而且学了词语不会运用,英语交际能力差,总是没有明显的进步。事实上,词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记忆和应用的过程,词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讲解和机械记忆的基础上,而是要向学生提供具体的交际情景,鼓励学生使用所学词汇,继而发展学生的各项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词汇意识,自觉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词汇能力,如,音形识别、词义辨别、用法归纳、组词造句等,避免死记单词,而要善于盘活词汇量。

Harmer(2007)指出,学生需要在上下文中观察词汇是如何使用的。所以,教师不能贪图方便或为了赶进度而省去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讲授单词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在语境中学习、应用和掌握词汇。教师在一过程中要注意三点:第一,启发和帮助学生发现新词在语境中的不同意义;第二,鼓励学生用英语释义,帮助学生理解词类、词性;第三,指导学生发现新词的用法特征或规律,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只要长期坚持,学生便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定势,逐渐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进而养成良好的英语产出“意识”和“输出”习惯,为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和提高英语词汇运用能力增加动力。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说:“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

此外,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培养查阅词典的能力和词汇联想习惯也很重要。英语词汇巨大,拼写形式纷繁复杂,但有其自身的逻辑系统和构词规律,大量的词是通过常用词根词缀派生而来的。这类词易于辨认,易于记忆,认识其半边,含义也就掌握十之八九。其中词根、前缀、后缀是构成单词的三个元素,在构词法上叫词素,词根是主要元素,前后缀为次要元素。这三者是扩大词汇量的三把钥匙。总之,词汇教学是一个发展学生交际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交流中运用所学词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

误区四:在词汇教学的检测和评价上:局限于默写和测试

长期以来,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重心都集中于单词的诵读拼写练习上,对于词汇教学有效性的检测仍停留于听写或默写单词的基础层面,严重影响到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凡是学过英语的人都有过抄单词、背单词、默单词的经历。从小学到初中每天必备的作业就是抄单词,包括抄中文、英文、音标等;或用所给的单词造句或者翻译等。而检查的手段也不外乎拼单词、默单词,口笔头翻译。如果检查就放在词汇教学之后的一、二天,那么可以发觉词汇教学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间隔稍长,就会发现学生学得快,忘得更快。教学活动和练习形式也较少,而且偏重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式,使很多学生产生畏难、厌学情绪,进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策:增强词汇检测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趣味性

其实,评价学生的词汇能力除了在测试中进行,也可以在活动中,在形成中甚至在游戏中进行。通常,课堂上的单词评价一般采用完成句子、完形填空、多项选择、纵横字谜、听写、提问等活动方式进行;同时,为了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应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以体现学习者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例如,下表是学习者对单元词汇学习活动的自我评价,要求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行为,在相应的数字上划勾:1(表示十分不符合实际情况); 2(表示不符合实际情况); 3(表示不能确定); 4(表示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5(表示十分符合实际情况)。

英语单词对我来说很重要 1 2 3 4 5

本单元的单词很有趣 1 2 3 4 5

本单元的单词太难了 1 2 3 4 5

我已掌握本单元的词汇了 1 2 3 4 5

学单词我进展很快越来越有信心了 1 2 3 4 5

要求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行为作出评分,并借以促进学习者对自己的词汇学习表现进行反思和调整;通过游戏也能评价一个学生的词汇能力,教师最常用的游戏有猜谜游戏、词语接龙游戏。如猜谜游戏“What’s this?”某一位学生描述一件东西或一个人,其他学生就可以竞争回答。词汇顶针接龙也是中学生比较喜欢的词汇学习方式。如教师给出beg,学生们接game—enough—help—parents—sit…学生们不仅会兴趣盎然,而且记忆的效果非常好。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词汇教学观,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恰当的方法,避开这些误区,切实做好词汇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词汇习惯,夯实英语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燕.呈现——探索——操练——运用”词汇教学模式例谈[J].中小学外语教学,(4).

[2]徐菊芳.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2010(10).

[3]刘献聪.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思索[J].外语教学,(4).

[4]陈明选,耿杏芬.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巧的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篇19:心理词库词汇教学论文

一、双语心理词汇的理论研究

心理词库组织是指大脑中的词汇是以何种方式储存在大脑中的,研究者普遍认为相关的词汇可能储存在一起。目前较为推崇的储存模式是Collins和Loftus提出的激活扩散模型。这个模型认为词汇在大脑中的表征就像一个网络,网络中遍布相互联系的节点。节点代表词的概念,节点之间不具有层次性,按照概念的相似性进行组织。节点之间的距离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概念的结构特点,如属性关系;一个是概念的典型性或概念之间的连接强度。词汇通过不断扩散的激活来提取:激活发生在一个节点上,然后在整个概念网络平行扩散开来,随着距离的增加,激活水平逐渐降低,离开始激活点越近的节点得到的激活越强,越远就越弱。该模型实际上是词汇的语义组织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频率效应和与语义有关的词汇问题。那么这些储存在词库中的词汇是如何被提取出来的呢?词汇的提取是一个心理词库被激活的过程,不同的词汇有不同激活水平。而激活水平与词汇出现的频率是否具有歧义,受词素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高频词提取普遍快于低频词;具有多个意义的.单词提取时间较长;含有多个词素的单词提取时间也较长。词汇呈现的方式也影响词汇的提取,视觉模式下呈现的单词提取速度明显快于听觉模式。心理词汇的组织具有语言普遍性,一般只针对一语者。那么对于双语者而言,两种语言又是如何组织的呢?针对这个问题,心理语言学家提出了双语心理词库的概念,并对两种语言在心理词库中是如何储存进行探讨,提出了许多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组织的理论模型。最早是Weinreich提出的三种组织结构,分别为并列型、复合型及从属型。并列型指两种语言是各自独立的概念系统;复合型即两种语言共享一个概念系统;从属型即二语词的意义需要通过其一语的翻译对等词来建立。后来董燕萍提出自己的模型,即共享分布非对称模型,她认为两种语言在词名层没有连接,但共享概念表征,一语词名和共享概念的联系强于二语词名层和概念的联系。比如,英文单词“beauty”。和中文单词“美丽”共享一个概念表征,但对学习英文的中国人来说,中文单词“美丽”与概念的连接要强于英文单词“beauty”和概念的连接,所以看到“美丽”比看到“beauty”更快激发概念,提取“美丽”要比提取“beauty”更快。除了研究两大语言体系在大脑中的储存外,也有学者着眼于研究二语单词本身的发展。NanJiang认为,一个二语单词有三个发展阶段:词形发展阶段、一语概念层中介阶段和二语词汇整合阶段。同一个学习者心理词库中的词汇可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些词汇处在第一阶段,有些词汇发展到第二阶段,有些词汇发展到第三阶段,而这三个阶段之间没有具体的分界线,词汇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

二、对教学的启示

心理词库的理论中,有关词汇储存提取和双语词汇之间关系的理论有助于了解词汇习得的内在规律,对二语词汇教学有重要指导作用。第一,按照激活扩散模型理论,词汇是以语义相似性组织起来的概念网络,那么教单词时加强语义相似单词的输入,有助于加强该单词在整个语义网络中节点的激活和提取。目前课堂教词汇一般都以篇章为基础,教师教授篇章中出现的新单词之间并没有系统的语义联系,更不用提相似性了。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单词时,把新单词跟以前学过的近义词相结合进行教学,如教新单词apparent可以跟obvious、evident、distinct等词放在一起,既复习了以前的单词,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心理词库建立有效的语义网络,方便提取。第二,教授单词时避免讲解意思,造例句的传统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联想能力学习和记住单词。根据激活扩散理论,当人们收到外面的刺激,如声音和文字,词库网络中相关的词就会被激活,同时,与其相关的认知领域和有关的词汇也会被激活。词与词之间的联系除了语义相似性还有语义相关性,有关同一个主题的单词在心理词库中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可以相互激活。因此,单词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个单词进行自由联想,充分激活跟该单词有关的心理词库中的节点,比如,教coalmine时,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联想,学生可能会想到black、explosion、danger、death等。每一次联想都是对该词组的一次刺激,学生对这个词组的记忆痕迹就会更深,那么这个词组将来被提取的成功率会大大增加。第三,根据词汇发展理论,心理词汇中的二语单词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先判断学生大部分词汇所处的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帮助学生把词汇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二阶段,从第二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词汇储存状态。第四,根据董燕萍的共享分布非对称模型,第二语言词汇的形式和意义不能独立于一语单独构建,大部分词汇教学都侧重于二语词汇到共享语义方向的联结,教会单词意思,而忽略语言应用,即共享概念到二语词汇的联结。所以,学生经常会提取不出单词形容一个想法或概念,这就说明他们的共享概念到二语词汇之间的联结不够强,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词汇的产出,加强语义与二语词汇的联结。

三、结论

心理词库理论的发展给词汇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心理词汇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对词汇教学将会有更大实际指导价值,使词汇的教与学更合理、更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我国英语教学大环境和学生个体差异,结合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提取和发展特征,帮助学习者建立一个词汇概念网络,使二语学习者能够直接联系语义与概念,有效习得二语词汇,提高二语水平。

篇20:汉字教学与词汇积累

汉字教学在低年级是与阅读教学同步进 行的,但是,识字教学并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庸,它应当有自己的教学系统。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而以识字为主,讲字形需要单独设立汉字 教学的模块,阅读教学应当与它配合。经过第二学段二者并重的过渡,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直到高中,识字量已经逐步增多,可以无需单独设立识字的模 块,直接在语境中识字了,这就转入了以阅读为主的阶段。这一长段时间,识字教学是否就已经结束了呢?当然不是,这时,识字教学转向更深化的阶段,运用汉字 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字理是联系字与词的纽带

在说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时,应当首先明确汉字的构意与汉语的词义虽有密切的关系却是实质不同的概念。构意是从字形中分析出的汉字结构的设计意图,它 是某一个词的一个义项的映射,但它不是词义,只有在言语里使用过的意义才是词义。词义的讲解是在阅读的课文中进行的。这就决定了,讲字与讲课文能结合起 来,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说明字理是联系字与词的纽带,这里需要再次提醒“构意”与“本义”这两个相互联系但有区别的概念。“构意”又称“造意”, “本义”又称“实义”。“本义”是词进入语境以后用来表达思想的意义,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词义中的一个义项。“造意”则是汉字形体构造中体现出来的造字 意图,“造意”是“实义”的可视化。造意是字意,实义才是语义。造意和实义在有一些字与词里是统一的。比如:“江、河、湖、海”从“水”,它们都是水流或 水域。“梅、柳、橘、棠”“栋、梁、楣、椽”都从“木”,前一组属于木本植物,后一种属于土木结构建筑物的木质构件。“忧、愁、思、想、憎、恶、愤、怒” 都从“心”,它们都是心理活动。这些字的造字理据与它们的词义完全一致,可以凭着字的形体理解和记忆它们的词义。教字也就同时教了词,汉字教育与阅读中的 词汇积累同步完成,一举两得。但是另一种情况就不同了。有一些造意与词义--特别是现代汉语的词义只有一种折射作用, 如果不从分析字理入手转向词义,是难以通过字来理解词义的。例如:“理”字从“玉”,但解释这个词的词义并不能够很快与玉联系上。通过它的造意分析,才能 明白它取象于玉的原因--因为将玉雕刻成玉饰或玉器要顺着玉的纹理从事,治理、整理、理顺等意义都是一种条理化的行为,治玉是这些意义所选择的相似的典型 形象。“解”字“刀”,从“牛”,从“角”,它所具有的解开、解脱、解散、分解、化解、溶解、融解……等意义与“刀、牛、角”并不能直接联系到一起。分析 它的造意,从用刀来解剖一头牛的取象中,可以得到将结合的事物分解开来的意义,解牛是它的造意,分解的词义由造意中可以体现出来。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词义(实义)具有广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而 字意(造意)是词义的具体化,是从词的广义中选择一个单一的、可视化的典型形象来完成对广泛词义的表现。经过字理的分析,将具体的造意与广泛的实义沟通, 也就是把字与词联系在一起,可以达到既能了解表意的汉字,又能理解语言的词义的双重目的。这正是阅读与识字“双赢”的做法。

二、本义是词义积累的关键

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分析字理的目的是得到构意,通过构意找到语境中的本义,汉字形和汉语词义的关系,是通过本义这个概念来沟通的。可以用下面图示说明汉字与汉语的词的关系: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的音来源于语言的词音,它的构形与构意是互相印证的,都与词的本义有关,是本义的映射,而汉字的构意又决定了在一个词的 诸多义项中,哪一个是它的本义,这种相互的关系是通过字理分析实现的,因此,构意和本义又是相互证实和相互解释的。在构意与词的本义链接后,还有一点也必 须注意,那就是:形使汉字成为语言第二性的视觉符号,形才是汉字的本体。本义之所以成为词义系统积累的关键,是因 为本义能够带动引申义的系联。引申是词汇意义发展的一种与人类认知有关的规律,是因为联想而产生的词义发展的途径。单音词的引申义多半产生在古代,现代也 有少量的发展。以“发”字为例。“发”的繁体字作“發”,从“弓”,“癹”声。从字形看,构意是“射箭”,从它的异体字“彂”又从“弓”,又从“矢”更可 以印证它的构意。先以中学课本里有的文言文来考察这个字记录的词的义项:

①《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射箭)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

③《 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散发)

④《促织》:“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打开)

⑤《三峡》:“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出发)

⑥《陈涉世家》:“二世元年十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发配)

以上6个句子中,①是“射箭”,说明这个字的构意与词在语境中的本义是一致的。其余6 个义项都与射箭这个本义有关。箭从弓上发出去是它射程的开始,人的出生、事业的兴起、行路的出发,也都是开始,这是一组。射箭的状态是箭离开弓而出去。打 开(盆)是盖子离开器皿,散发(香气)是香味离开花蕊,这是第二组。出发叫“发”,使别人出发,也就是派遣、发配当然也可以叫“发”。把握了本义,其他义 项是怎样联想出来的,也就一目了然了。再来看现代汉语里“发”还能引申出什么意义。

箭是古代战争的武器,现代已经不用。但是因为射一箭称作“一发”,现代枪弹打一次也叫“一发”,“发”成为量词。行路出发叫“发”,开口说话也叫“发(言)”;气味散发叫“发”,一件东西派送也叫发,发工资、发文凭的“发”也就容易理解了。

从现代汉语双音词,更可以看到“发”作为开始、扩散、离开这些特点引申出的义项:“发端”“发生”“发现”“发明”“发起”“发行““发难”“出发“都有首次的意思,也就是开始,属于第一组;“发车”“发货”又是第一组再引申。“发展”“发散”“发达”都有扩充的意思,属于第二组;加上“发射”不再是射箭,关系到其他武器,更是本义的直接引申。

我们把这些引申出的义项整理一下,可以得到以下的系列:

用本义为起点系联的引申义列,可以贯穿古今,体现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可分割的精神,也体现词汇意义之间的关联。

三、变无序的语料为有序的积累

在语文阅读时,词语的出现是无序的,是随着课文和课外阅读的思想内容而呈现在我们面前,阅读者依靠注释阅读文言文,只能一个词语一个义项地死记硬 背,或者较好的可以连同句子也就是语境一起把握那些不同的义项。而在阅读白话文时,由于很多词都是常用词,课文不必有注,很难发现多义词的义项之间的关 系,更难体会到古今语言是连续发展的,并非隔着万里长城。只有用字的构意指向本义,将字与词沟通,才能从彼此的关联中对词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具体的做法就 是在讲到同一个词的义项时,注意通过本义去关联其他的义项,建立引申的概念。到积累渐多,做一次全面的引申义列的系联。这既是词汇教学,又是对汉字教育的 深化。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字词沟通后,把意义放到引申义列里,把握词义会更精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信陵君窃符救赵》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是 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某教材的注释说:“不敢加兵谋魏,不敢用兵侵略魏国。谋,作侵略的打算。”注解两次提到“侵略”,却没有 说明这个意思应当落实到哪个词上。而对其中的“加”字,因为作为“增加”之义太常见了,也没有刻意去解释。其实,“侵略”的意思恰恰是“加”的引申义。 “加”字是会意合成字,从“力”从“口”,构意是以力强加于人,所以《说文解字》把它放在《力部》,而《言部》“诬”字用“加”来解释,可见“加”有强人 所难的意思。在古代汉语里,“加”时常有欺凌的意思:《左传襄公十三年》:“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杜预注:“加,陵也。”《左传隐公三年》:“小加 大。”杜预注:“小国加兵于大国。”孔颖达疏:“加亦加陵。”

《论语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亦欲无加诸人。”馬融注:“加,陵也。”袁宏说: “加,不得理之谓也。”这已经把“加”的贬义说得够清楚了。这就使我们更加理解著名的《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一文中所说的:“牺牲玉帛,弗敢 加也,必以信。”其中的“加”指的是赞礼者用不实的报单来欺骗神灵。也就更能理解现代还说的“强加于人”的“加”语义是很重的。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的意思,也就更为彰显。其实,这个成语的出处正是《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略微改变而成的。

在上述解释中,“加”的构形从“力”,是理解它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继续进行汉字教育不可忽视。所以,“汉字是汉语教学的要素之一”这个提法,是 有道理的。“汉字学习是终身的”这个说法,符合不断求进、不断阅读人的事实,中小学识字教学要为这个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就要时时注意把汉字教学与阅读教学 结合起来。

[汉字教学与词汇积累]

口译 - 教育词汇

韩国语词汇教学

从文化延伸的视角看英汉词汇的内涵差异

英语六级词汇

诗词汇

车辆词汇

工程技术词汇

外语教学词汇

英语课堂词汇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雅思分类词汇:教育常用词汇

论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教育论文(合集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论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教育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