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新时期汉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共含16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北贞”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新时期汉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在新时期,汉语教学应当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的发展战略,系统化整合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部分,提高整体性的汉语教学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对此,从汉语词汇教学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新时期背景下汉语词汇教学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词汇教学的传统教学法
中国的汉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时期的变革中同样适用,包括直观释义法、语境学习法、归类学习法等。汉语词汇丰富,规模和数量都给汉语的词汇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对此教师要坚持还原词汇的真实意义,用直观释义的教学方法给学习者留下基础的、牢靠的词汇印象。在网络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多媒体技术、视频资料、图文资料等都能够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形象生动的表现方式将汉语词汇有效转化为学习者的母语意义或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让学生喜欢上这种词汇教学方法。在一些抽象的词汇或其他词性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境的还原来加深学习者对词汇的理解,并通过逻辑思维将已学过的词汇进行分类整理和合理关联,比如同义词、近义词、褒义词、贬义词等,逐步形成以常用词汇为核心的词汇集合,更好地拓展学习者的词汇掌握数量和质量。
二、词汇教学的偏误分析法
在汉语教学中,因为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互影响,正迁移和负迁移的现象都是很常见的,其中负迁移所带来的词汇教学偏误对学习者的汉语词汇学习有着不良的影响,应当及时发现、有效纠正、举一反三,避免再次出现同类错误。要想更好地改善学习者对词汇学习的掌握情况和使用情况,教师还应当从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偏误总结分析和教学互动等多个方面积极创新和优化。尤其是对学习者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所发生的偏误情况,教师和学生应当积极从自身的语言基础出发,及时记录偏误的词汇和类型,分析偏误的原因,从词汇的语义、情感色彩、文化内涵、语用情境方面着手全面归纳和总结偏误的类型,从而避免在类似的词汇学习中继续犯错。
三、词汇教学的文化教学法
语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汉语词汇教学中,词汇背后的文化含义既是学习者不能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习者更有效掌握词汇意义的重要方式。文化教学法是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被放大的.一个有效教学路径,它强调了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的重要价值,通过词汇中的文化解读、文化惯用词汇的学习,以及文化资料中的词汇学习等方式来实现语言词汇和文化认知的同步提升。在新时期背景下,语言词汇教学的文化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渠道,也是外国学习者认识中国文化的有效学习方法,也就是说,词汇的学习最终也是服务于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主体中搭建一个相互理解和交流的桥梁。因此,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促进学生在词汇交际应用中的训练和实践,在训练中学习词汇,在交流中学习词汇,在文化互动中学习词汇,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来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以上就是笔者仔细研读《汉语词汇教学》之后对新时期汉语词汇教学策略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新时期的到来,使汉语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词汇教学来说,教师要以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核心,充分认识学习者的语言基础、语言学习偏误情况和语言学习需求,借助新科技、新工具和新教学手段来综合提高汉语词汇教学的科学性、文化性和实践性,从而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汉语语言和文化教学的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变革服务。
b
半规则 quasi-regular
半视野 half visual field
被式自定步调的阅读方法 subject-paced reading
本义 etymon
本字 original character
表达失语症 expressive aphasia
表面信息 surface information
表意符阶段 logographic stage
表意文字 ideographical writing system
表征,表达 representation
笔画 stroke
笔顺 stroke order
宾语关系从句 object relative clause
部件 radical
不透明 opaque
不一致字 inconsistent phonogram(s)
c
操作单词广度测验 operation-word-span test
策略—方法模型 strategy-tactics model
层次译码阶段 hierarchical decoding stage
查找到的语音直呼语音 addressed phonology
长时工作记忆理论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theory
成份 component
程序性 program
重复测量 repeated measure(s)
重复启动效应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重复语境 duplicate context
抽象词 abstract word
垂直相似映射 vertical similar mapping
词 word
词长效应 word length effect
词—词激活模型 lexical-lexical activation models
词干启动 stem priming
词跟语 amorphous language
词汇分解 lexical decomposition
词汇判断 lexical decision
词汇判断的计算模型 computational lexical decision model (cldm)
词汇判断法 lexical decision task
词汇判断任务 lexical decision task
词汇判断作业 lexical decision task
词汇通路 lexical route
词频效应 word frequency efect (wfe)
词素结构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词素,语素 morpheme
词素通达模型 morpheme access model (ma model)
词体 body
词通达模型 word access model (wa model)
词相似效应 word similarity effect
词序 word order
词优效应 word superiority effect (wse)
词缀剥除 affixes stripping
词—语义 bm 神经网络 word-semantics bm neural network
刺激启动不同步 stimulus onset asymmetry (soa)
刺激群 stimulus constellation
储存,存储 storage
错觉结合 illusory conjunction
错觉结合的词 illusory word
错误的结合 illusory conjunction
d
大脑比喻 brain metaphor
带标识 marker
单词产生器模型 logogen model
单词识别的双加工模型 dual route processing model of word recognition
单词识别与命名的分布发展模型 distributed, developmental model of word recognition and naming
单一合体字 unique compound
单元频率 unit frequency
单音词 monosyllabic word
岛盖部 pars perculairs
递交 commitment
调值 pitch of tones
定量分块 chunking
定位 localization
动物性 animacy
动物性名词 animate noun
短时储存 short-term storage/store (sts)
短时语音记忆 short-term phonological memory
对证 confrontation
对证命名 confrontation naming
多层次分析模型 multilevel analysis model (mlam)
多层次交互激活模型 multileve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mia)
多义关系,多义性 equivocality
多元方差分析 manova
f
发展性失读症 developmental dyslexia
反传算法 back propagation algorithm
反应时 response time
范式 paradigm
非词重复测验 nonword repetition test
非动物性 inanimacy
非动物性名词 inanimate noun
分布连结网络 distributed connectionist network
分布式发展模型 distributed developmental model
分散的策略 diffused strategy
封闭性 encapsulation
辅音释放时间 voice onset time (vot)
复合词素词 polymorphemic
g
概括化 generalization
概念驱动加工 concept-driven processing
概念依存模型 conceptual dependency model
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
功能词 function word
功能磁共振成像术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构词法意识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构架 structure
关系 relations
规则不一致字 regular inconsistent
规则一致字 regular consistent
规则化,规则性 regularity
规则性效应 regularity effect
过程,历程 process
过度学习到的 overlearned
h
汉字 chinese character(s), kanji
汉字复杂性 complex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汉字识别与命名的连结主义模型 connectionist model of naming and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汉语 chinese language
毫秒 millisecond, ms
合成词 compound word
合成语音 assembled phonology
合成语境 composite context
合法性 legitimacy
核证模型 verification model
后词汇加工 post-lexical access
后续的解释过程 post-interpretive processes
后掩蔽 backward masking
后正复合体 late positive complex (lpc)
回波平面成像 echo planar image (epi)
回视 regression
会合处 joint
会意字 associative compounds
混合模型 hybrid model
混合失语症 mixed aphasia
获得性失读症,获得性阅读障碍 acquired dyslexia
j
基底神经节孙损伤 basal ganglia lesions
基本词汇 basic word
激活扩散网络 spread activation model
激活整合模型 activation-synthesis model
即时即地 moment-to-moment
集中的策略 focus strategy
几何离子 geometrical icons (geon)
计算机比喻 computer metaphor
计算机模拟 computer simulation (cs)
记忆广度 memory span
记忆扫描任务 memory scanning task
加工,处理 processing
加工时序 time course
加工效率 processing efficiency
假词迭词 pseudo-affixation
假借字 loan character
假否定句 false negative (fn)
假肯定句 false affirmative (fa)
尖端 cusp(s)
建构—整合模型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建构正义理论 constructivist theory
结点 node
结构 structure, architecture
结构理论 structure theory(-ies)
结合 binding
结合过程 cohesive process(es)
结合模型 combination model
金文 bell-cauldron inscription, bronze inscription
近似等级 order of approximation
经成分识别模型 recognition-by-component model (rbc model)
竞争和聚合 compete and converge
竞争模式 competition model
局部连贯性 local coherence
局部连结网络 local connectionist network
局部语境 local context
距状皮层 calcarine
句法分析 syntactic analysis
句法意识 syntactic awareness
句子—图画验证 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k
可懂度 intelligibility
可读音性 pronounceability
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
可逆性 reversability
课文启动 text priming
肯定并例句 active conjoined sentence
口头阅读双通路模型 two route model of oral reading
口语字词识别 recognition of spoken word
跨通道启动技术 cross modal technique (paradigm[?])
跨通道语义启动 cross modal semantic priming
快速系列视觉呈现技术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
快速眼跳动程序模型 rapid saccade programming model
宽松规则混合模型 relaxed procedure hybrid model (rphm)
扩充的词素寻址模型 augmented addressed morpheme model (aam model)
l
类比策略 analogy strategies
类比错误 analogy error
离散性 discreteness
例外字 exception(s)
连合部切开术 commissurotomy
连结主义 connectionism
连绵词 binding word
连续变调 tone sandhi
连续译码阶段 sequential decoding stage
联合式合成词 coordinative compound word
联结主义 connectionism
联想学习 associative learning
裂脑人 commissurotomy
邻近词频率效果 neighborhood frequency effect
m
明显的句法线索 explicit syntactic cue
命名 naming
命名作业,命名法 naming task
模块化 modularity
模块化理论 modularity theory(-ies)
目标匹配作业 target matching task
n
脑成像技术 brain imaging technique
脑岛 insula
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脑功能特化 specialization of brain function
内源 source
凝集 agglutination
凝集的 agglutinative
p
配价 valence
皮层下失语症 subcortical aphasia
偏正式合成词 modified compound word
胼胝体 corpus callosum
拼音阶段 alphabetic stage
平均诱发电位 average evoked potentials
平行眼跳动程序模型 parallel saccade programming model
普遍理论 universal hypothesis (theory?)
普遍性假设 universal hypothesis
q
棋盘图形掩蔽 patterned checkboard mask
启动技术 priming technique
启动作业 priming task
前部皮层下损伤 anterior subcortical lesions
前词典语音加工 prelexical phonology
前词汇加工 pre-lexical access
前词汇阶段 pre-lexical stage
前词汇语音加工 pre-lexical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前掩蔽 forward masking
浅层正字法,浅层文字 shallow orthography
切分信息 segmental information
轻度非词 minimal nonword
情境模型 situational model
丘脑损伤 thalamic lesions
区分网猜测阶段 discrimination net guessing stage
全局语境 global context
权衡 trade-off
权重 weight
r
人工概念 artificial concept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认知神经心里学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容量 capacity
s
深层失读症,深层阅读障碍 deep dyslexia
深层正字法,深层文字 deep orthography
深度非词 maximal nonword
神经网络 neurological/neural network(s)
声旁错误 phonological error
声调 tone
声调并行假设 simultaneous tone hypothesis
声调的调值 pitch of tones
声调轮廓 tone contour
声调语言 tone language
失读症 alexia
失语症 aphasia
实词 content word
实时 on-line, real time
实时技术 on-line technique
实时加工 on-line processing
时间进程,时序 time course
事件相关电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视别和命名的联结主义模型 connectionist model of recognition and pronunciation (cmrp)
视觉加工技巧 visual processing skill
视空间系统 visuo-spatial sketchpad
首次注视时间 first fixation duration
首尾音 onset and rime
首音 onset
数据驱动加工 data-driven processing
双层分离 double dissociation
双耳分听,双耳分析 dichotic listening
双通道模型 dual-route model
双音节 bisyllable
stroop 效应的并行分布加工模型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model for the stroop effect
t
探测词 probe word
探测字 probe (character)
特化 specialization
特征联合 characteristic binding
梯度回波 gradiant echo
条件多余性 conditional redundancy
通达,接触 access
通过事后 off-line
通用的工作记忆理论 general working memory hypothesis/theory(-ies)
通用性 universality
同型性 isomorphism
同一性判断作业,同一性判断法 identity judgement task
同音假词效应 pseudo-homophone effects
透明 transparent
透明程度 transparency
图形掩蔽 patterned checkboard mask
推理 inference
w
外侧裂周区 perisylvian
尾音 rhyme, rime
文言 classic language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 physical symbolic system hypothesis
误入歧途效应,公园小径效应 garden path effect
x
吸引子网络 attractor network
先提速参与者优势现象 advantage of first mention
心理词典 mental lexicon
心理模块性 modularity of mind
相关多余性 correlational redundancy
相加混合模型 additive hybrid model
相加性的 additive
象形字 pictograph, hieroglyph
小结 wrap-up
小篆 lesser seal [small seal]
心理模块性 modularity of mind
信息的封闭性 informational encapsulation
形声字 phonogram,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形—音的对应规则 grapheme-phoneme correspondence rules (gpc rules)
y
亚词规则 sub-word regularity
亚词汇单元 sublexical units
亚符号模型 subsymbolic model
亚音节单位 sub-syllabic unit
延时 off-line
延时的分析 off-line, post-interpretive processes
延时技术 off-line technique
掩蔽技术 masking technique
掩蔽启动范式 masked priming paradigm
眼电图 electrooculograph (eog)
眼动 eye movement
眼动记录 eye movement recording
眼动技术 eye movement technique
眼动随动显示 eye movement contingent display
眼跳动 saccade
扬抑格 trochaic
一侧化 lateralization
一致性 consistency
一致性效应 consistency effect
一致字 consistent phonogram(s)
移动 migration
移动窗口技术 moving-window technique
抑扬格 iambic
抑制发音 articulatory suppression
音节 syllable
音素 phoneme
音素监控技术 phoneme monitoring task
引申义 derived meaning
隐喻 metaphor
映射过程 mapping process
右分枝关系从句 right branching relative clauses
诱发电位 evoked potentials (ep)
语境 context
语境效应 context effect
语境效应的相互作用激活模型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of context effect (iam)
语境依赖性 context dependency
语言产生 production of speech
语言能力 verbal ability
语言能力测验 verb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 (vsat)
语言学猜测阶段 linguistic guessing stage
语言障碍儿童 language disordered children (group, ldg)
语义分类 semantic categorization
语义分类作业(方法) semantic categorization task
语义分析 semantic analysis
语义记忆损伤的计算机模型 computational model of semantic memory impairment
语义空间 semantic space
语义启动的分布式记忆模型 distributed memory model of semantic priming
语义粘着假设 semantic glue hypothesis
语音工作记忆 phonological working memory
语音回路 phonological loop
语音通达技巧 phonological access skill
语音技巧 phonological skill
语音失语症 phonetic aphasia
语音意识 phonetic awareness
语音转绿 phonological recoding
语音转绿假设 phonological decoding hypothesis
预期推理 predictive inference
元音失读 vowel devoicing
元语言能力 metalinguistic ability
元语言学意识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阅读 reading
阅读广度 reading span
阅读广度测验 reading span test
阅读时间 viewing time
阅读障碍,失读症 dyslexia
z
昝时储存 temporary storage
早老性痴呆型痴呆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s type (dat)
真否定句 true negative (tn)
真肯定句 true affirmative (ta)
正电子发射断层照相术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正慢波 positive slow wave (psw)
正字法规则 orthographic rule
正字法阶段 orthographic stage
正字法空间 orthographic space
正字法模式 orthographic pattern
知觉解体 perceptual separability
指派 assignment
指事字 self-explanatory characters
中枢执行系统 central executive
中心埋置关系从句 center-embedded relative clauses
主体,施事 agent
主语关系从句 pronounceability
注视概率 probability of fixation
驻留时间 gaze duration
准规则性匹配 quasi-regular mapping
自发电位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自上而下的加工 top-down processing
自下而上的加工 bottom-up processing
自由漂移的状态 free-floating state
字词识别的相互作用激活模型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of word recognition
字根合体字 stem compound
字汇判断任务 character decision task
字母顺序概率 probability of letter sequences
字内多余性 redundancy within character(s)
字判断序概率 character decision task
字素 grapheme
纵停留时间,凝视时间 gaze duration
组块 chunk
最低限度理论 minimalist theory
作用理论 intreractive theory(-ies)
大学新生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的、创新的学习,根据这一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实践中,应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英语词汇知识,有效地扩大词汇量.
作 者:江丽 王晓丽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44) 分类号:H3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大学新生 词汇教学策略摘 要:作为教师不可以放弃所谓的差生,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应正确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努力做好转化工作,让他们将来学有所成,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转化;提高;激发;兴趣
一、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应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针对后进生不同的情况,让后进生与学习好的同学相搭配,采取集体、小组或双人等合作学习形式互帮互学,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潜移默化地感染后进生。例如,在计算遗传病概率时,我先布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仔细审题,获取信息,特别是一些关键的字词,接着布置学生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在小黑板上进行计算,但要求至少写出两种解题方法,并比较哪种方法相对简便。这时我总会发现每个小组成员,当然包括后进生在内,竞争力十足,都集中精力在思考和讨论,想尽一切方法,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自己的小组所采用的方法成为最好的。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习气氛,还用担心学生不参与学习吗?
二、适时表扬,树立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每个人都需要真诚的赞美。有位教育家说得好:“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经常对后进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要比批评和责备来得更有效果,用心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表扬,始终相信学生能行。在课堂中给后进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逐渐使他们树立自信。例如,有一个同学,学习主动性差,成绩不理想,经常因为违反学校和班级的纪律而受到批评。久而久之,这位同学对一切事物不在意,我行我素。我在课堂上特别关注他,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听了他的回答,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为他喝彩,由此慢慢改变了他的学习态度,成绩很快有了提高。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始终相信他们是会进步的。
三、巧用生活实例,吸引学生注意
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尤其是后进生,那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喜好、兴趣,这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进行“生殖隔离”的教学内容时,我刚提到马和驴交配得到骡时,有一位同学马上就脱口说出狮虎兽和虎狮兽。我一看,原来是班上最爱调皮捣蛋的同学说的,我及时表扬他课外知识丰富,同时问他是否知道来源。他积极地站起来回答,说得非常好,其他同学很认真地听他讲。通过这位同学的介绍,全班同学对生殖隔离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又如,在学习呼吸作用时,我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剧烈运动后,小腿有什么感觉?”这时,学生会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经历。有的说上体育课时,老师让跑1000米,第二天小腿特酸,有的说爬山后第二天全身又酸又痛,也有的说跳绳、打球后的第二天也会酸痛等等。等学生讲完后,我接着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酸痛吗?”学生开始动脑思考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既有趣又有效。
四、了解学生,找准转化方向
有人曾经说过,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对待后进生,决不能把他们当作包袱,不要歧视他们,更不可放纵他们,而应该有耐心地帮助和教育他们。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一位爱说谎的,说谎对他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简单。记得有一次早读他迟到了,我问他为什么迟到,他回答说:“我没迟到啊,我是去办公室拿作业到班上分发,但是门还没开,我就回班级了。”听了他的回答,我信以为真,就对他说以后不要那么早去拿,可以等到早读下课后再去,省得白跑一趟。没想到后来又被我碰到了一次,他还是用原来的理由解释。其实这次我看得很清楚,知道他根本没去办公室,而是真的迟到,只是他想躲避批评采用的借口而已。此时我并没有严厉地批评他,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要说谎骗我。我对他说:“老师想听真话,我相信你是个诚实的孩子,你现在再告诉我一次,你是迟到了,还是去拿作业了?”他小声回答说是迟到了。我接着问他为什么说谎,刚开始他只是摇摇头,什么也不说。我看他这样,猜想肯定另有隐情,所以我对他动之以情,让他知道我是关心他,真心要帮他。他看到我的诚意后才怯怯地对我说:“老师,我说谎是我不对,你不要对我爸说可以吗?”我说可以啊,但你要说实话。他点点头说:“我长这么大了,只要犯错误,我爸就会打我,所以我不敢说实话。”接着他用充满希望的眼神看着我说:“老师,我能拜托你一件事吗?”我说,你先说是什么事,我才能决定答不答应。他接着说:“你能和我爸说一下,以后不要动不动就打我吗?”我答应他,但同时也希望他以后不要迟到,更不要说谎,他也答应了。后来,我和他家长取得了联系,才知道他爸爸一发现他犯错了,从没让他说明原因,就开始打骂他,所以造成他爱说谎的坏习惯。经过沟通后,家长明白了教育孩子不是一味打骂就行的,还需要适当倾听和沟通。后来我观察该生,发现他变得阳光了,自信了,学习也积极了。
总之,转化后进生除了有效的方法之外,还需要正确对待,耐心等待,不断地寻找可行的方法教育他们,抓反复,反复抓。转化后进生是一门艺术,也是爱的教育,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爱心、耐心和信心。只有找到那把打开他们心灵之锁的钥匙,才能使后进生得以顺利转化,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2]王伟.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浅谈后进生的转化[J].成才之路,(03).
词汇教学策略探讨与应用论文
一、词汇的选择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在授课前把需要教授的词汇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梳理,对新授词汇的处理要有详略,以达到课堂词汇教学的最大有效性。以下是几点词汇选择的原则。
1.使用频率。所选词汇必须是出现和使用频率高的词汇。这类词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反复出现,并且频繁使用,重要却易于掌握。教师需在适当的时候给以适当的归纳,就可以让学生掌握该词的使用。
2.难易程度。所选词汇会造成学习中的某种困难。这类词汇出现频率同样地相对较高,且可能在意义、应用或记忆方面造成学习困难。
3.典型性。所选词汇应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类词汇具备其他词汇同样的特点,通过该词汇的学习可以令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其他同类词汇的学习上觉得轻松。
4.实际应用。所选词汇应能够用于学习活动中。在课堂、课外的各类活动中,比如阅读、听力、对话等活动,有些词汇往往会被频繁使用;或者在某个特定主题的活动中,某些特定词汇可能会被使用。
二、词汇教学课堂模式
1.PPT模式。PPT模式中课堂教学由三步组成,即展示、训练与测试。首先把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展示给学生,然后通过训练加以巩固,最后以测试来评估学生一堂课的掌握程度。这一模式能够系统全面地教授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应用最为广泛。在教授过程中可以适当把展示和训练两部分结合起来,学生对于词汇的掌握比起单纯的“展示—训练”模式来得更为牢固。
2.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课堂上情境的创设不应拘泥于一般的形式,比如图文或是动画;也不必固定模式,教师创设情境,学生体会用法。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已近成熟,鉴于这一特点,情境的创设也应多样化。
3.任务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过程的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交际性的、目的性的交互活动而掌握语言的意义和使用。它并不重视结果,其结果往往是多样性的、非标准性的。任务型教学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根据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词汇教学不应当只重视词汇的意义与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词汇来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教师也可以把词汇的练习设置在任务中,并以此来引导学生掌握词汇学习的策略。
三、词汇的学习策略
1.词汇的记忆策略。词汇的记忆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已经告诉我们学习中的记忆和遗忘是有规律的,根据规律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有助于提高对于词汇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目的、有策略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词汇记忆的有效性。
(1)感官记忆。学生在记忆词汇的时候,除了用眼睛看英文单词和更加直观的图像外,也要求朗读单词,借助听觉来帮助记忆。甚至如果有可能,也可借助身体动作的表达来帮助记忆。
(2)语境记忆。语言中的词汇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必须依托于语篇。语篇及其意义所携带的信息则是这些词汇所处的语境。可见,语境对于词汇学习十分重要,词汇学习必须以语境为基础。在语境中的词汇记忆是自发自然的,就如我们的母语词汇的习得。而且,在语境中,通过语意的连接,学生对词汇的记忆不是独立的,而是整体的记忆。
(3)联想记忆。词汇的联想可以有多种方法。分类:根据词汇的语意、用途、结构、读音等方式可以将词汇进行分类记忆;派生:利用词根、词缀、构词法等学习记忆词汇有助于词汇量的扩充;类比:对于近似词、谐音词、近义词、反义词等的类比有利于词汇的巩固;游戏:以固定的游戏模式加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无限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宽词汇的接触面,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2.词汇的应用策略。对于词汇的应用策略,这里将分两个层次来分析:词汇的理解层次,即相关听、读层面的词汇应用;词汇的运用层次,即相关说、写层面的词汇应用。
(1)理解。词汇的理解存在于学生的听、读活动中,也就是通过所学的词汇理解语篇。这一层次的应用普遍存在于各类的英语学习活动中。词汇与语篇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词汇应用的理解层次,明白这一点,对于词汇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
(2)运用。词汇的运用存在于学生的说、写活动中,即将所学词汇用于意思和情感的表达中。这一层次的应用相对高于理解层次。现在的词汇教学中往往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忽视这一层次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倡导实践合作的学习方式,来鼓励促进学生从理解层次走向更高的运用层次,并通过这一应用层次的训练来巩固扩展词汇的学习。
四、综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一种模式的选择和应用,都必须把学生放在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忽视了这一点,就根本无从谈及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不仅要恰当地选择词汇作为教学内容,还要选择适用的一种模式或者综合多种模式以用于教学,更要引导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和模式必须从学生出发,由教师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并应用。
汉语史专书词汇研究的一部力作论文
周祖谟先生曾指出:“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要研究词汇发展,避免纷乱,宜从断代开始,而又要以研究专书作为出发点。又如清人研究古韵那样,先以《诗经》一书为起点,得其部类,然后旁及《楚辞》以相佐证,以确定韵部的分合,而后之人又从而逐渐加详加密,以臻完善。”[1]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时期的语言是汉语语言研究的基点,这个时期的语言研究充分了,既可以上探远古汉语,又可以下衔中古汉语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汉语史的研究。两汉汉语是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是汉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就汉语史词汇研究而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系统的两汉汉语词汇研究成果问世。《〈论衡〉词汇研究》一书(徐正考、王冰、李振东著,吉林大学出版社版)便是以《论衡》词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词汇学相关理论,试图探讨当时词汇发展总体面貌的力作。综观此书,胜义迭出,特点良多,今仅就此书发其菁华。
一、以《论衡》为点,以点窥面
蒋礼鸿先生在《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序言中说:“研究古代语言,我认为应该从横纵两方面做起,所谓横的方面是研究一代的语言,如元代。其中可以包括一种文学作品方面的,如元剧;也可以综合这一时代的各种材料,如元剧之外可以加上那时的小说、笔记、诏令等。当然后者的做法更能看出一个时代语言的全貌。”[2]王锳先生在《唐宋笔记语辞汇释》的前言中就此谈了他的看法,他说:“纵横结合,熔各类体裁于一炉,这个意见无疑是中肯的。不过这应该是一个总体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个别的研究者尽可能侧重于某些方面,然后集腋成裘,汇溪流为江海。另外,在横的也即共时研究的具体做法上,似乎还应强调点和面的结合。这里所谓‘点’,指的是专书词汇研究。如能选择若干部时代确切而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其中的词汇现象进行全面的穷尽式的分析排比,整理归纳,这无疑会给词汇史的研究与大型辞书的编纂打下基础。所谓‘面’,则是从一代或一个历史阶段的某一类或几类体裁的作品中去博观约取,作为专书研究的一种补充,以利于克服专人专著在词汇面上存在的局限。这样经过许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汉语史词汇研究的这一段空白是完全能够较快地填补起来的。这一历史阶段新的语法词汇现象被挖掘出来之后,必将大大丰富传统训诂学的内容,并为发展普通语言学、词汇学的理论做出贡献。”[3]
以上两位学者无疑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点”着手,即专书词汇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面”着手,即从一个历史阶段的几类体裁作品中博观约取,作为专书研究的一种补充。笔者认为做任何研究都应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积累扩散的过程,词汇史研究更是如此,只有将某个时代的某部专书研究好了,才能以此为点、为基础辐射到同体裁的或不同体裁的其他作品中。进而对那个时代词汇存在和发展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论述。诚如董志翘先生所说:“以汉语史为例,我认为个人的研究必须从基础工作入手,从专书词汇研究逐渐扩展到专人词汇研究,再渐渐扩展到断代词汇研究,然后才谈得上整个汉语史的研究。”[4](P421)徐正考等先生捃拾历史、文学和哲学价值为一炉的东汉王充《论衡》一书,并以此作为基础,对其中词汇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力图以此为点窥视汉代词汇存在和发展的一个侧面,是一个极好的尝试。
二、以《论衡》为体,具有较高语料价值
《论衡》作者王充,东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理论家。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于和帝永元中(公元89-1)。王充所处时代,图谶符命、天人感应之说盛行,王充秉持天道自然的思想,以“疾虚妄”三字为思想线索,对当时的虚妄之说展开了猛烈的抨击,耗时三十年写出了这部哲学、文学和史学力作。
论著所选用的语料犹如其底色与体制,选用语料是否合适决定了研究结果是否有价值。一般认为有语料价值的专书应具备成书年代确定、能够反映或至少接近当时通行的口语,有较大词汇量且内容涉及面广等方面特点。而我们认为汉代以后的作品能够反映或者至少接近当时通行的口语这一特点尤为重要。先秦时代言文还是一致的,但从汉代开始,书面语便有了脱离口语的倾向。因此,汉代以后(包括汉代)的专书选取工作要充分考虑其反映口语的程度。王充所处的时代,很多文人作品“深覆典雅、指意难睹”,王充旗帜鲜明地反对“华而不实,伪而失真”的文风,主张文学贵在独创,力主使用口语、俗语。这种主张在《自纪篇》中表述得很清晰,这里不再赘述。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论衡》是能够反映当时口语的。
日本学者太田辰夫在他的专著《中国语历史文法》 “跋”《尽信书不如无书》中,将中国古典文献分为同时资料与后时资料两大类。并说到中国古典文献大多为后时资料,经过转写转刊,这对我们进行汉语史的研究是不利的。这也就是说《论衡》一书如果在辗转流传中被人们做了大量改动,那么其语料价值便会大大降低。作者注意到了这点,依据是民国时期黄晖在《论衡校释》的“自序”中考定该书“未经后人改编”,“流传到现在一千多年,还没有人加以整理或注释”。这样便保证了所用语料的价值。从中我们可看出作者在词汇研究中对所选语料的高度重视以及其严谨的治学风格。在如何处理《论衡》引文这一问题上,作者对于哪部分应算作《论衡》语言,哪部分应剔除更是做了非常细致的甄别,可见作者是在广泛收集、认真鉴别、准确识读语料的前提下分析、利用这些语料,若没有相当的训诂功力,恐怕很难完成上述工作。《论衡》作为一本集哲学、史学、文学价值为一身的巨著,其涵盖较大词汇容量并且内容涉及面广更是毋庸置疑的。
三、科学的研究方法
《〈论衡〉词汇研究》一书便是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佳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全面立体的描述方式
以此书同义词研究为例,其一方面研究其全部的同义词组,另一方面还展示全部同义词组,并且举出典型例证,在这样一个全方位立体式描述的铺垫下,揭示其类型、特点以及规律便变得顺理成章,令人信服,也有利于人们对所归纳的同义词组可靠性做出判断。虽然诸如向熹先生《诗经语言研究》以及张双棣先生《吕氏春秋词汇研究》等著作中以点代面、举一反三的方法也颇值得借鉴,但笔者认为此书所采用的方法更具有可靠性和明晰性。
2穷尽式的语料梳理
我们认为研究专书词汇理想的状态应是“穷尽”。以同义词为例,刘叔新先生认为:“互有同义关系的词语,在语言一定时期内,是确定的,而且数量上有定,是有限的.若干个。换言之,同义词组总是包含着确定的、数量有限的成员,在共时的平面上是一个完整的、稳定的、封闭的结构组织。”[5](P288)虽说理论上如此,但实际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准确说出现代汉语中到底有多少个同义词组,因此在客观上很难说同义词语是一个完整的、稳定的、封闭的结构组织。同义词组如此,反义词组、复音词等更是如此。加之操作方法各异、专书字数有别等因素,做到“穷尽”的难度是很大的。但另一方面《论衡》一书的语料判定,决定了作者对《论衡》一书做穷尽式史料梳理的可能性。《论衡》词汇在共时的平面上是一个完整的、稳定的、封闭的结构组织,这就为作者所采用的穷尽式的语料统计提供了可能。作者尽力做到“穷尽”,穷尽式地归纳出《论衡》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复音词以及相关的新词新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的。今后我们在研究中应大力提倡穷尽式的全面分析,防止片面性。这也是目前汉语词汇研究较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3从宽的归纳标准
以本书同义词研究为例,此书在研究《论衡》同义词时遵循的是从宽原则。具体做法是,只要两个或某几个词在《论衡》中在某个义项上具有同义关系,就将它们归纳为一个同义词组。至于其间的同义关系在王充时代是否普遍存在则需要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比较方能看出。这不是从事专书研究所能完成的任务。采取从宽的归纳标准既能保证保留有价值的部分,又与全面研究相辅相成。这种思路对专书词汇研究是有益的。
4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古今通观的研究方法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即在于强调语言系统是一个自足的表意功能系统,强调语言是在共时的平面才是有意义的,这对于认识语言的本质确实是很有意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这等于说,语言只有在语言符号的组合中才能表现出它的意义,单个的符号是不严谨呈现出它的意义的。或者说,语言符号的所有意义只有在语言的组合链条中才能呈现出来。这样,就催生了描写语言学。描写语言学的特点即在于特别强调语言的共时描写,而对于语言的历时发展却不屑顾及,认为历时因素在语言的共时表达系统中是没有位置的。
语言研究表明,仅仅强调语言的共时表达系统,不顾及语言的历时研究,对于科学地、全面地研究一种语言是不行的,因为语言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语言的表达系统是各种语言单位以及语言表义格式经过历时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如果要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一种语言现象,就要既能全面地描写一种语言现象,还要能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明这种语言现象的形成与发展,对这些语言现象做出合理阐释。共时平面的语言现象不是单纯的,其中既有历时语言因素的积累,在共时平面上起作用,又有在作者所要研究的当代共时平面中新生的语言现象。只有在历时演变与共时描写相结合的研究中,才可能反映当时语言现象的全貌。本书作者很好地在书中体现了这一点,如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完全是一种共时平面的描写研究,在第四章中专门论说《论衡》中的新词新义,这种共时平面和历时演变相结合的研究是有着对语言研究的科学理论认识作为支撑的。再如此书的反义词研究,作者不满足于对《论衡》中的单音节反义词做孤立的、静态的描写,还将其与《左传》《颜氏家训》中的单音节反义词做定量统计并分析比较,得到三部文献都使用的单音节反义词并对常用反义词演变趋势做了简要说明,把专书反义词研究纳入词汇史和语言史范畴,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一个理想的专书词汇研究,也不应固守于静态描写,应具有系统观念和史的观念,将专书词汇研究纳入到整个词汇系统和词汇史研究的轨迹中去,此书作者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并付诸实践。
四、周密、严整的理论框架
我们注意到,此书一个最大的也是贯彻始终的特点便是在对《论衡》各专题词语进行研究时,并没有急于对词语进行描绘与论述,而是首先进行理论方法上的探索,主要是对已有理论的反思,相关判定标准的确立以及有关词汇现象的产生机制进行探讨。如在进行复音词研究时首先关注的是复音词确定的标准,在综合各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提出针对专书词汇研究复音词判定应以意义为主的标准,进而指出:“几个成分组合后,组合体的意义不是几个成分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单一的意义,这个组合就是复音词。”[6](P20)但应该指出,这种判定标准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并不能无一例外地将复音词科学地鉴定出来。究其根源是同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密切关联的。汉语词汇从上古向中古演进,复音化速度加快且是基本规律。从历时的角度看,利用词素组合的复音词从两个词素合成词组再凝固成一个复音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有时在书面文献中是找不到任何痕迹的。因此,“对每一个具体的词来说,这个渐进的过程何时完成不太好判断”[7](P229)。不过,这恰恰体现了作者治学的精神和态度。除了借助相关理论、总结梳理前人的观点,更多的是进一步加强理论的思考。在参考借鉴前人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等不同因素,提出相对科学的符合研究实情的理论框架。这也正与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相契合。
再如作者在旧著《〈论衡〉同义词研究》的基础上做了更为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在第一章中专门设立了《论衡》字序对换的同义词等章节。这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独具特色。虽然对这些语言现象人们可能有不同看法,但作者将这些语言现象归纳整理,重新做出解释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一般人们认为,先秦汉语词汇发展到汉代,都有一个同义词连用,逐渐凝固成词,从而有一个由短语凝固成一个词的过程。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上册中说:“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固成一个整体、一个单词。”[8](P89)“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8](P89)这似乎是说,如果两个语素可以颠倒,就还没有凝固成一个词。但接着又说:“今天我们读古书的时候,应该把这些词当作复音词来解释,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8](P89)本书作者认为这些词语是词,理由很充分。首先,从历史上看,“同素异序词在西周时期已经产生,先秦诸子中也存在一批同素异序词”[9](P34-35)。这是从语言发展的历时角度来进行说明。其次,作者认为:“考察同素异序词现象应从专书或断代开始。”[9](P35)作者在考察《论衡》一些异序同义词之后说:“上述同素异序复合词,我们认为都是词,是因为它们在同一篇文章中甚至一句话中可自由运用,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9](P37)“这些词的出现是语用因素起关键作用,字序对换以适应不同的语境,表达不同的意味和情感。”[9](P37)这是从语言的共时角度考察所得出的结论。最后,作者又能贯穿汉语词汇的古今发展来说明问题。“我们对《论衡》的研究表明,凡是保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在历史上曾高频出现过的,《论衡》同素异序同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得发展演变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9](P39)。这种对汉语专书词汇贯穿古今、纵横交错的研究方法,使作者的结论建立在科学的理论框架内。虽然探讨的是一个具体的同素异序词的判定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作者注重理论的挖掘和探讨。作者在相对周密、严整的理论框架下对《论衡》词汇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阐释,自然可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五、结语
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如何做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我们并无成熟的想法。但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论衡〉词汇研究》是做得比较好的,在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可称佳作。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的优秀著作问世。
[参考文献]
[1]周祖谟,等吕氏春秋词典·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2]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王锳唐宋笔记语辞汇释·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
[4]董志翘漫谈汉语史论文写作[C]//马景仑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5]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华振红《洛阳伽蓝记》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8]王力古代汉语: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
[9]徐正考,等《论衡》词汇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摘要:从汉语发展的脉络过程来看, 非汉语词汇对汉语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仅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总量, 也促使了词汇音节的发展, 同样对词语的功能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是中国语言发展中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非汉语词汇; 少数民族语言; 性质; 文化交流; 汉语;
近年来, 语言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趋势, 其中一项就是由单一的语言研究转变为多方法多角度的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少数民族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少数民族分布状况来看, 大杂居小聚居是基本特征, 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 因而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也决定了研究古代汉语就必须要重视其中的非汉语词汇。
1 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的词源
1.1 上古时期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果追溯有文字可记载的历史大约有四千年。如果要对语言文字出现的确切年代做一个界定,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尚无法定性。但从远古时期汉语的记载来看, 仍旧可以发现非汉语词汇的一些踪迹。汉族自古就与周边地区有着交流往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行人”是专门负责接待外宾的官职, 《礼记》里也记载周代时期有专门记录不同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的官员。由此可以看出, 上古时期的统治者们已经十分重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因而非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在汉语之中。例如“剑”这一词汇, 中原地区本没有这种武器, 而根据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 “剑”是西北地区的武器, 因而属于外来词汇的一种, 不是汉语中本来就有的词汇, 相关的记载在《史记》、《正义》等古籍中也能找到。除了这些词汇外, 上古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汇有很多来自匈奴。汉代时期, 中原政权与匈奴之间交往密切, 既有战争, 也有文化往来, 最终匈奴一部分与汉族融合, 一部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不知踪迹。来自匈奴的非汉语词汇有很多, 例如“胡”字, 胡是匈奴人的自称, 意思大致和“人”差不多;“单于”则是匈奴王的称号, “阏氏”是匈奴的王后, 也是单于的正妻, 有时也写作“烟支”, 造成表述不同的原因尚未有定论。
1.2 中古时期
中古时期, 非汉语词汇受到佛教的影响比较大, 大多来自佛经翻译所带来的词语, 以及与古印度交往中所带来的外来词汇。在这一时期, 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大量增多, 涉及到的内容也更加多方面、多层次, 由此也可以说明民族之间的交往上升到多个角度, 不再是单一的表层文化, 更多的已经涉及到文化的各个方面。
首先是佛教的.影响。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佛教虽然不是本土宗教, 但佛教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在传入中国后, 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 成为世俗化宗教的典范。长久的发展, 佛教文化已经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 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可以像佛教文化那样与中国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佛教文化博大精深, 涉及到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而佛教用语同样引人瞩目, 对汉语语言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轨迹来看, 早在东汉时期佛教词语已经传入, 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真正兴盛。佛教词汇传入中国主要有三个阶段, 一是东汉时期通过西域翻译佛教经典;二是从印度等地的僧人到中国来传教, 将佛教词汇传入;三是玄奘取经后的传入。从总体上看, 这一时期非汉语词汇的传入与佛经的翻译以及僧人们的传教有着密切联系, 佛经中的故事也丰富了汉语词汇、语言表述等方面的内容。常见的如“六度”、“三毒”、“刹那”等等, 这些都属于佛教词汇, 可以说古代汉语中的佛教词汇数不胜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 随着佛教与中国社会的不断融合, 很多佛教词汇也逐渐有了更多层含义, 不仅仅局限在宗教意义层面, 乃至后人把很多词汇都看做了常规的汉语词汇, 例如“世界”“境界”“烦恼”等等。从东汉开始, 中国对佛经的翻译工作一直持续到宋元时期才逐步消减下来, 从事佛经翻译的古代学者有很多, 如安世高、鸠摩罗什等等, 他们不仅为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更是对古代汉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今天看到的佛经有些易懂, 有些仍旧深奥, 其实在翻译之处, 佛经的翻译难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许多。作为一种外来文化, 佛经中的很多词语、语句等都无法用汉语词汇来直接翻译, 只能通过音译转换成汉语, 如“般若”“菩提”等等。虽然这些词汇在通用汉语中一般很少使用, 但仍然可视为汉语语言中的重要成分。
其次, 中古时期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独有物品, 在战乱、民族融合之中, 这些物品逐步传入汉地, 也有了自己的汉语名称。例如“苏幕遮”, 这一词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词牌名, 殊不知其实苏幕遮最早由唐代传入中国, 是一种帽子饰物, 见于西域少数民族舞蹈时所佩戴。
1.3近古时期
近古时期, 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少数民族掌握了统一政权, 或是统治一些地区, 因而这一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既有战争, 也有和谐交流的一面。契丹、女真、蒙古、满族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少数民族, 分别建立了辽、金、元、清。在少数民族统治时期, 政治上的优势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原地区深入的传播开来, 少数民族词汇自然会融入到汉语语言之中。但是由于汉语语言的主导性, 不少少数民族都自觉的选择了汉化。很多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更好的巩固政权, 不得不任用大量汉族官员, 并且主动地去学习汉语, 因而虽然有很多少数民族语言出现, 但最终仍然是汉语为主导, 少数民族则为汉语语言增添了更多的词汇容量。
契丹语, 契丹族建立了辽国政权, 契丹贵族崇尚汉族文化, 在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 也将一些契丹词语带入了汉语语言之中。例如“可汗”, 是契丹族的首领;“猛安”, 指的是契丹的部落。女真语, 女真与满族有着很深的联系, 学界不少人认为女真族是满族的源头之一。女真族政权全盛时期建立了金国政权, 但女真族的文化影响到汉族文化的并不多, 因而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不是很大。蒙语, 蒙古族是草原游牧部落, 是游牧文化的代表,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族部落, 建立了蒙古帝国。蒙语属于东胡后裔语言的分支, 到元朝政权正式建立后, 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 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维护政权, 不得不任命汉族官员、学习汉族文化, 很多蒙语词汇也随之融入到汉语之中。例如“那达慕”, 指的是蒙古族运动会, 十分盛大;“敖包”, 指的是路标, 也有借指山神居住的地方;“安答”, 意思是兄弟、朋友。这些词有些虽然并不经常使用, 但是也成为了汉语中的专有词汇, 是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的典型例子。满族, 满族建立了清朝政权, 虽然满语是满族的母语, 但是出于统治需要, 清朝统治者不得不使用汉语, 以至满语逐渐衰落, 到最后几乎湮没在历史之中。清王朝统治了近三百年时间, 但由于几乎没有使用过满语, 导致满语进入汉语的词汇并不是很多, 而随着清王朝灭亡后, 这些词语更是很难见到, 只有很少的专有词汇进入了汉语词库之中。例如“牛录”, 是一种军事组织的名称;“阿玛”, 是满语中父亲的意思;“额娘”, 满语中指母亲;“萨其马”, 一种糕点的名称。但这些词如今很少使用, 只是作为一些专有名词存在于汉语之中。
2 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中的文化融合
语言的交互影响所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的融合, 当一种语言吸收另一种语言时, 往往会用自己的语言习惯来改变被吸收的语言习惯。古代中国各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 汉语在吸收非汉语词汇的同时, 也在用汉语的习惯来改变这些少数民族词汇, 以此让非汉语词汇更好的融入到汉语语言之中, 使其成为汉语的一部分。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语义、语法, 同样对语音乃至汉字的表述形式上都有影响。
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是文化融合的表现, 这种融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在内容方面, 民族交往是不同文化的交往, 不同的文化交往也是不同事物的碰撞过程, 古代汉语中的很多非汉语词汇实际上都是吸收了来自于少数民族的概念, 如“般若”“萨其马”等等。从语义的层面来说, 汉语中本来是没有这些词汇所相对应的事物的, 但是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 来自异域的事物出现后, 自然也就有了相对应的词汇产生, 这些词汇大多是直接音译, 加上汉语的语言习惯融合而形成的。
其次在形式上, 最直接的改变来自于语音的变化。来自少数民族的词语受到不同语系背景的影响, 很多词汇在发音上并不能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因而古代汉语在吸收这些词汇时, 虽然很多是音译, 但并不是直接的音译, 而是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而进行深层次的改造。这种改造会使得非汉语词汇更好的与汉语语言融合, 汉语语音的一大特色是音调的变化, 而一些少数民族词汇在原有的发音中并没有鲜明的音调变化, 因而与汉语的融合首先就需要确定不同的声调, 再根据含义来确定相对应的字词, 以完成转化。
3 结语
语言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见证,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对于语言研究自然也应当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记录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 是延续历史的桥梁。研究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对于整个汉语语言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的面对这些词汇, 规范的使用词汇, 才能真正让汉语语言不断延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慧颖.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代汉语教学[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98-99.
[2]王仲轲.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的多视角研究综论[J].焦作大学学报, 2017 (2) :34-36.
[3]牟青.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以《论语》为例[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 (2) :86-89.
[4]李春玲, 王静.古代汉语兼词之定位研究述略[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17 (6) :128-133.
[5]康振栋, 王健.古代汉语“可以”的历时演变略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 :110-114.
中小学声乐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声乐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特质,培育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声乐教学要紧扣《音乐课程标准》,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及创造能力,并借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综合素质。声乐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研习新课程标准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革除传统声乐教学在理念和模式上的弊端,进而探索出契合新课程要求的中小学声乐教学路径。为此,本文从声乐教学的相关概述入手,对新课程赋予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予以分析,着重就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声乐教学策略予以探究,以期为优化中小学声乐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可行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中小学;声乐教学新课程
提出:“要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在愈加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下,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日臻突出,声乐教学业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作为音乐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声乐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起到洗涤身心,净化心灵,升华智慧的作用,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意义不言而喻。
一、中小学声乐教学概述
1.声乐的概念
所谓声乐,其又被称之为艺术歌唱,是指将艺术化的语言和科学化的歌喉相结合,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以此来表现出语意高度凝练的歌词以及典型化、情感化的旋律音调,借以抒发思想情感并进行二度创作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声乐作为一门语言化和情感化的艺术,能够有效激发人的内在情感,并激起内心共鸣。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开设不仅给予了学生基本的声乐知识,还起到了培育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2.中小学声乐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完整的声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的发声技巧,还涵盖了对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通过这一完整的教学系列,能够强化学生对于气息和共鸣的控制,加强对音色的锤炼,并精准把握艺术表现力。同时,声乐教学还能训练和强化学生对于歌曲的艺术感知力、想象力以及理解力,促使学生以自身良好的艺术审美观为尺度来实现与音乐的情感交融,以最好状态展现音乐形象。(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一首歌曲是否成功演唱的评判,不仅仅是音乐技巧的良好发挥,更需要演唱者内心情感的发挥,真正做到用心演唱。如果缺乏了对音乐的心理感受,将很难表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无法唤起听者的审美共鸣。因而,艺术修养是歌曲演唱的成功所在。声乐教学理论传输和技能教授,对学生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渗透,逐步树立起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3)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审美观念声乐教育全面而具体地概括了声乐审美教育的系统结构,并充分解析了施教者与受教者学习、研究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声乐审美教育基本方向的规范,引导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辨别美丑,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二、新课程标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
1.中小学声乐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中小学声乐教学模式以书本为中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填鸭式的理论传输和机械式的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对于声乐的领悟和感受。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要求中小学声乐教育要坚持学生本位思想,立足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学习方式的养成。同时,新课程还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强化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以亲身行为体验音乐过程,以达到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旨在关注学生的实际收获和心理体验,其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体系
传统的声乐教育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需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以能够胜任常规的教学工作。但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日臻深入,传统教学模式的滞后性不断凸显,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被置于了教学中心。与此同时,新课程强调声乐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注重对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而这就要求音乐教师适时更新和拓展知识体系,在自身知识不断丰满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多领域、宽范围地汲取与声乐相关的学科知识,通过对诸如历史、文学、民俗等学科知识的涉猎,形成开放性的知识架构,实现思维和想象力的拓展,以更好地理解声乐的内涵。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抓住一切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我知识体系,以适应新课程下的声乐教育,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秉持创新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被置于了重要位置,而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声乐教育氛围成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题中之意。作为求知欲强,价值观念正在树立的群体,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关乎中小学生的接受和吸收程度,进而影响到其身心发展。因而,新课程背景下的声乐教育要着力体现内容的丰富多彩性和形式的生动多样性,通过有效的互动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满足中小学生对于声乐内容的探索和求知欲望,进而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投入声乐学习中。在这种全新且活络的声乐教育活动下,音乐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秉持创新思维和理念,及时发现和探索教学中可调动学生兴趣的细微之处,在创新的驱动下实现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进步。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新课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关注下,中小学声乐教育就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师的知识体系,促使教师以开拓创新的思维来对传统的声乐教学实践予以改革,以使声乐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能契合新课程的要求。
1.重视声乐理论教学
新课程要求锻造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对这些教师而言,理论知识处于基础和核心位置,是实现一切素质拓展的前提。因而,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更需具有基础的声乐理论讲授能力以及相应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得声乐知识能够顺利传输给学生。但实践中,中小学声乐教学对于科学理论部分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是以经验为主导。尤其是在个别的声乐课程中,只强调了技能的机械式训练,忽略了一些基础性理论知识的讲授,从而导致声乐教育缺失了理论依托,系统性严重不足。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还将导致教师理论知识的`弱化,只能够唱,而无法说出唱的理论。事实上,完整的声乐教育并非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叠加,它必须以理论知识为依托,在理论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形成感性与理性认知并存的学习体系,实现声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而,声乐教师要摒弃对声乐理论教育不甚重视的现状,将声乐教学置于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之上,根据声乐学习的完整性和实用性特征来展开理论课程,从音响学、生理学等诸多角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剖析、讲解,对发声的原理,歌唱的姿势以及声乐的发展历程等予以梳理认知,使得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声乐理论知识,进而提升演唱技能和音乐素养,为适应不断提高的声乐教育要求奠定基础,培养既熟知理论,又深谙技的新时代学生。
2.突出声乐实践教学
艺术实践作为声乐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对声乐教学而言是极为必要的补充和促进,缺失了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将难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声乐艺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基础,而艺术实践则是声乐理论的最佳表现与检验。因而,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竭力拓展课堂教学,尽可能延伸至课外的声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广阔的艺术实践空间,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创编活动,充分挖掘学生对于声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声乐艺术潜质,锻造其组织和自行编排声乐节目的能力。在学生编排声乐节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引导作用,协同和指导学生广泛开展音乐剧、歌伴舞等形式多样的声乐活动,借此艺术实践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声乐技能,实现中小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3.尝试集体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主导,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旨在根据学生个人的嗓音条件和综合素养来进行培养,进而制定适宜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案,并因材施教地展开具体课程。毋庸置疑,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声乐教学的高度针对性,效果明显,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质,凸显学生的艺术个性,是促使学生掌握基本发声技巧,提升声乐能力的良好途径。但不容忽视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声乐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学,而非针对个别学生,其讲求团队和整体性,致力于对每一个中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开发和培训。因而,为契合新课程教育理念,中小学声乐教学就需尝试集体性教学,通过声乐理论知识、发声的基本方法、呼吸的正确方式以及科学的共鸣训练等共性问题来发挥其对于教学的正面引导作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的声乐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对唱、二重唱、小组唱等形式进行集体声乐训练,将集体学习与一对一教学有机结合,通过组合灵活,形式活泼的教学方式实现个性化与集体化的互补,打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并在集体声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结语
声乐作为一门兼备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对于培育广大中小学生学生的音乐素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和审美观念有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过度依靠教师的经验,忽略了科学理论和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削弱了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声乐教育流于形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声乐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日臻突出,其对于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深远意义也愈加得到关注和重视。因而,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紧随《音乐课程标准》,摒除滞后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全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多样化、生动化、情趣化的教学手段来燃起学生对于声乐教学的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声乐教学中模拟情境教学的研究[J].音乐生活,(5).
[2]尹维新.论声乐教学对素质教育的促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9).
[3]巩丽美,高峰.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J].文教资料,2014(1).
[4]胡桂荣.浅议声乐发展的融合性[J].戏文,2015(4).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关键。在历史课堂中,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实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具体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最终能够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是已经发生的人和事,无法重现。但历史又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由其内容决定了不仅是大量历史知识的集合,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年龄在13-15岁左右的青少年,教学的内容涵盖整个中国通史以及大部分世界通史,所以尖锐的矛盾便突兀的呈现出来:学习主体年龄小,理解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而学习内容浩如烟海。农村中学又因为环境较为闭塞,学生的视野狭窄,历史素材积累少,使得初中历史教学显得困难重重。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是历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学的效果。什么是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呢?其内涵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依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有序地制定和实施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以最优化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师与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历史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能够即时显现成效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的',后者是长效的。对此,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简而言之,就是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的,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就要从教学方法、策略上下一番功夫。试想:如果教师的传授方法不得当,学生是否就会感觉枯燥乏味、从而昏昏欲睡呢?答案不言而喻。所以要想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呢?我个人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
所谓和谐的师生情感,即一种亦师亦友的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自古有言:亲其师则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孩子的心是纯洁的,师生之间只要建立起融洽的情感关系,学生就会喜欢这位老师,同时亦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加以肯定。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己被老师尊重、欣赏、接纳时,他就会全心全意地与老师配合,并以百倍的努力回报老师,从而也使自己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此法可谓一举两得,相得益彰。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交心,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课下多和学生聊天谈心,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古人在很早就提出了“教无定法”、“因材施教”的理论,今天的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色,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每个学生的特点而异,使历史课在孩子们心中不再是暮气沉沉的老者,而是神采飞扬的少年;使学生愿意亲之近之,而不是惧之远之。历史内容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激情讲解。在课堂上,教师用眼神、表情和其他肢体语言来吸引、打动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引起共鸣:我们一起为我们古老而灿烂的文明欢呼雀跃,一起为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种种屈辱潸然泪下,一起为在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进程中牺牲的无数先烈肃然起敬……当师生都能全身心地沉浸在课堂中时,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知识的接受,都能达到最佳状态,取得最“嗨”的效果。当然,此非一日之功,而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的一种默契,一种思想上的契合度。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历史故事,改编历史短剧,模拟科举考试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三顾茅庐”时,采用让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请同学们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等角色,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借助表演,展现出刘备如何三次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是观众,学生是演员,观众要对演员的表演给予肯定,要对演员的付出给予鼓励。当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时,就进一步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组织能力,还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历史的热情。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营造活跃的课堂氛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发育,更是心智和知识的累积,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参与,引导学生发现实际生活与历史知识间的联系,使其找到生活中的“历史”。同时,教师也要有选择地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比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民间故事和传说等)服务于历史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学习内容,展示更加直观、鲜活的历史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等地方进行参观。在课余时间,提倡学生研究所能接触到的村志,多与家族中或村子里年长者聊天,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使原本枯燥死板的历史知识形象化,赋予历史教学鲜活的生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虽然农村中学对多媒体的使用层次还比较低,但我们仍要努力借助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再现一些历史情景,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地去感知历史,从而激发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学习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无法把抽象的思维用具象的模式在脑海中形成概念,也就无法更好地去理解。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我们既可以借助多媒体把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又可以把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声音、照片、录像等,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进行放映。这对初中生学习历史知识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如讲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奋斗时,可以用同学们熟悉的歌曲《南泥湾》导入,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从“到处是荒山,没有人烟”到“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变化,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南泥湾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从而组织学生从背景、措施等方面开展小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以《军民大生产》的旋律贯穿其中,让学生感受当时人们身上洋溢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并激发自己积极向上。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反思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门很有研究价值的教学艺术。我只是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从几个角度进行了浅层次的分析,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指正的地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勇于尝试的胆量,有敢于坚持的勇气,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陶行知先生曾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综上所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把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落在实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的信息化条件下,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长流水”。所以,作为农村的一线教师,我们必须更新理念,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勤于实践。我们要积极面对挑战,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提高学习效率。
一、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学前教育当中的主要作用
1.实时促进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在幼儿阶段,孩子们除了学习以外,身体的健康生长发育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游戏活动本身是较为自由的,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有意思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儿童的身体能够普遍呈现出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在进行幼儿游戏活动的时候,教师科学随意选择各种游戏的方式,不断进行创新,使得幼儿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愿意积极地参与进来,进而实时促进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2.改善幼儿的实际认知
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需要与老师及其他孩子进行实时的交流,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语言和行为上的模仿,努力追随大人的脚步去思考一些外界的问题。虽然他们的行为在大人的思想里认为比较幼稚,但是其本质上属于幼儿获得社会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改善幼儿的实际认知。
3.推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在游戏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虽然教师是整个游戏的主导人员,但是儿童在其中彰显着较高的主体性,儿童需要亲自制定游戏规则,并遵守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严格监督身边同伴的各种游戏行为。而整个游戏的过程属于儿童社会性意识的发展过程,有利于儿童健康地生存和发展。
4.培养幼儿的创新思想
通过游戏活动的参与,儿童的想象力能够得到持续的拓展,尤其是在一些抽象的游戏活动当中,需要学生进行自由而大胆地想象。他们往往会把自己想象地无所不能。虽然严重脱离了现实,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在这种思想的长期推动下,幼儿能够形成完善的创新思想,一旦遇到各种问题,也能够通过开阔的思维路线加以解决。
二、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游戏内容开展
1.游戏需要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
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幼儿园的教学要求直接规定着幼儿园教育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分别关注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够有个性地成长起来。在幼儿园学前教育开展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将儿童的实际发展要求作为第一位,接着由幼儿选择相应的游戏内容。同时,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很多游戏内容都不是单个学生所能完成的,因而还需要寻找合作伙伴,这样的状况使得学生还需要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在具体的游戏创设上,可以选择“小羊和大灰狼”“小企鹅建房子”等游戏,使得幼儿具备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并能够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实时地成长。
2.完善游戏的体验性内容
儿童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并且有着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特点。在实际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游戏教学活动当中,为了满足幼儿园的想象力要求,教师往往需要在基础的游戏内容上再进行深层次地完善和创新。比如,在上面的小企鹅建房子活动当中,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儿童对各种建筑物进行科学地参观,并且让儿童努力搜集相关的图片和资料,使得儿童具备深层次的`记忆内容,进而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开展各种趣味的游戏活动,推动整个教学成果的有效提升。
3.拓展游戏的开展范围
在传统的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仅仅局限在校园当中,而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直接限制。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所能得到的娱乐内容变得相当少,各种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收益也较为匮乏。为了帮助儿童在任务的科学驱动下,获得更高的学习认知,只有实时拓展游戏的基础空间内容,才能够全面提高幼儿学习的科学有效性。比如,为了使得幼儿表现出较高的活力,教师可以开展亲子活动,如在学习过马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校园内选择一部分区域,然后画上斑马线,并选择一个学生在马路对面举着红绿灯标示,每次进行相应的变化,而家长需要联同自己的孩子,科学准确地过马路。通过这一活动的科学开展,不仅能够对儿童的情感体验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达到健康游戏的目标。
三、幼儿园游戏实时开展策略
1.引导幼儿实时的参与进来
在开展幼儿园学前教育游戏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一部分学生不容易参与进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他们的内心思想并没有接受这个集体,教师需要在这个时候,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帮助幼儿感受到整个教育的趣味性,然后放下心中的芥蒂,实时地参与到游戏当中来。对于不同的游戏内容开展,教师都需要在活动前给予幼儿最为详细的指导,将相关的规则和活动方式完全地告给幼儿,使得幼儿能够产生不一样的认知,接下来的游戏教育也能够发挥巨大的效果,指导起来不会过于盲目。
2.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
游戏活动指的主要是在幼儿的主体性之上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内容,其本身具有主动性和独立性。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意愿,选择合理的合作伙伴,并决定参与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由幼儿自己决定整个活动的开展方式,由他们自己制定相应的规则。教师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不对幼儿的活动行为进行过度的干涉,否则容易使得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严重下降,不利于健康活动的科学开展。
3.提高游戏活动的趣味性
虽然幼儿对游戏没有太大的抗拒力,但是并不代表幼儿对所有的游戏活动都具有较高的参与兴趣,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长期选择了过于单一乏味的游戏活动,很容易使得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严重下降。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教师需要勇于突破现有的游戏限制,努力提高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开展一些全新的游戏活动类型,比如在开展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游戏过程中,灰太狼每次都在抓小羊,而且永远都抓不到,这样的活动方式在长期地持续以下,幼儿也会感受到较高的无趣性。教师可以对它进行创新,如在灰太狼的阵营当中,增加一定的成员红太狼,然后由它们共同完成抓羊的任务。在这样的游戏改善下,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能够迅速地彰显出来,相应的活动开展也会凸显出更高的趣味性。
四、结语
游戏本身是一种十分愉快的活动内容,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的成长需要,还迎合了幼儿的年龄特征。通过游戏活动的科学开展,能够为孩子们带来相当大的活动趣味性,使得孩子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当中。游戏本身能够体现和肯定幼儿的主动特征,并且给予幼儿创新和想象的空间,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也有着最为直接的教育价值。在有意思的过程中,各种以幼儿活动为核心的学习和教育内容持续发生着相应的作用。因而教师应当将游戏作为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将各种教育内容完全地融合在其中,进而给予幼儿最为深层次的学习和游戏认知,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认识,促使幼儿能够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罗秋彦.幼儿园体育区域自选游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2]孙小小.幼儿园传统体育游戏的开发与应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6.
[3]闫妮文.太原市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开展现状研究[D].山西大学,2015.
[4]赵争男.扬州市区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D].扬州大学,2014.
[5]任亮.幼儿多元智能发展与幼儿园体育游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快的新型科目,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是笔者教学中的几点教学策略,抛砖引玉。
一、优化教学内容
当下大部分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都着重于强调知识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教学内容繁琐、复杂。再加上部分教师对于教材缺乏精心的.准备,课上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率,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效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需要,适当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强烈需求,对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提高教材本身的吸引力。一方面,教材应紧扣新课标,教学时,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安排,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划分教材的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操作步骤,有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优化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是知识的拥有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内容丰富多彩,应用范围广泛,学生学习计算机应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进行计算机的操作。在此过程中,应鼓励那些采用不同办法操作的学生,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
2.鼓励学生探索学习。要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就必须要引发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不仅仅是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更能够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发展,培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既然要鼓励探索,那么教学答案就应该是开放性的。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为了寻找那所谓的“统一答案”。此外,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需要综合应用知识并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作者:张娟 单位: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第五中学
学前音乐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音乐教育家和学者针对目前音乐教育现状并结合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背景,摸索出了适合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新体系。为了让新体系适应中国的环境,得到顺利发展,本文对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概念以及内容进行阐述,并对音乐教学策略进行总结与研究,希望能够为现代学前音乐教学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音乐教育;新体系;学前音乐;策略
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孩子的音乐审美水平,使其拥有对音乐的感知力,为以后在音乐道路上的发展奠定基础。学习音乐还可以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缓解当前巨大的学习压力。鉴于此,许多音乐教育研究学者不断地做着努力,进一步完善音乐教育体系,深入研究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
一、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概念
,为顺应党的号召,中央音乐学院开始对全国的各阶段音乐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并与江苏省部分地区进行音乐教育新体系的试点合作。培训效果很好,得到各界赞赏与认可。通过培训,这些地区的老师们都对先进的教育方式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也充分掌握了音乐教育理论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反思了原有的音乐教学理念,重新审视了音乐课堂教学,从而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的水平。音乐教育新体系[1]是中外音乐教育结合之后的产物,它不仅紧随时代潮流,没有被时代所遗忘,经过不断地演变和提炼,被赋予中国特色。音乐教育新体系宣扬的教育理念是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摒弃了以往以音乐为主的观点,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感受与表现音乐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基础上去学习音乐、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音乐教育新体系提倡在幼儿性格及人格等各方面仍未完全形成的时期就开始进行音乐教育。提倡将显性的音乐教育逐渐转变成隐性的音乐教育,使被动的灌输式音乐教育逐渐转变成主动的音乐教育,寓教于音乐,寓教于快乐,以此来达到享受式的学前音乐教育。
二、学前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前音乐教育也积极响应这一教育模式,许多学前教育的老师结合西方教育的模式,尝试去改变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个体认识的不同以及学校硬性教学任务的限制,学前音乐教育往往又回归到原有的教学模式,或多或少地沿用着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以提前定格好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传达给孩子,教学目标仍停留在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方式很好的演唱货弹奏歌曲,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感受,更深层次的天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更谈不上音乐教育新体系中多倡导的享受音乐,不能从学习音乐中得以升华。纵观现有的大部分学前音乐教学,往往是老师演唱一句,学生跟着大声唱一句,等每一句学完之后将所学的每一句连贯起来,这样就算是一首曲子的学习。经过这种单一枯燥的课程学习,有的孩子并没有理解歌曲中多表达的意思,只是对音调和歌词的模仿学唱,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阐释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三、学前音乐教学的策略
(一)改变音乐教学模式
为了确保学前音乐教学在新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实施。幼儿园应首先帮助幼儿教师优化自身的教学观念,根据新制度的要求,充分重视幼儿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幼儿的音乐理解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幼儿园的教师需要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以确保其课程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以便及时做出教学调整,并确定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全面提高孩子的音乐意识水平,通过适当指导使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实现提高儿童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开发幼儿天性
现代的教育理念倡导的是减负教育,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化课,都要避免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束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孩子的天性得到保护与解放,使其能独立运用自身的思考能力融入教学中。在新的音乐体系下,幼师也理应顺其自然,让孩子在简单的教学活动中充分的表现自己而不受约束。幼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需要以及幼儿的表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大方向应该是鼓励式教学,让孩子能充分放松,大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然后幼师根据孩子的回答,对其进行相应引导,从而达到使幼儿的表达能力以及音乐感悟力得到提升的目的。比如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节奏感,选择合适的音调复述每个小朋友的名字,还可以加入身体动作,如拍手等,通过身体动作加强孩子的记忆。
四、对当前学前音乐教学的新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的教育观念[2]也逐渐的被幼师接受,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被更新,作为本能需要,音乐教学也在不断改进。在幼儿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幼儿得到感官上的满足,体会到音乐的美。让幼儿成为教学的重心,强调让幼儿主动、自愿歌唱,从感性体验入手,使每个幼儿的感受能在语言上得到充分表达,且每个幼儿的答案都是值得鼓励的',不需要任何标准。
(二)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
学前音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喜爱与感悟能力,使幼儿的情感在音乐中得到释放,进而得到快乐。幼儿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在某一个领域要有一定的研究和建树,发现本专业领域内的发展新动向,能够将教学实践与理论知识紧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努力使自身的教学水平产生质的飞跃。艺术教育是学前儿童启蒙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和审美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老师应该针对每个孩子天资与接受能力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启迪,老师们还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确保实现高质量的音乐教学模式,从而使幼儿的音乐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并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使学前音乐教育多样化
教学模式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调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音乐失去兴趣,甚至厌烦。所以老师应将教学重点转移到教学模式的改变上来。为使幼儿各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应在教学计划中提前设计好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以满足不同音乐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入情景式教学。比如在教孩子唱歌的时候,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告知孩子本首曲子是在什么情境下创作的以及歌词所表达的含义。在引入情境的基础上,老师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带领孩子模拟情景,使孩子能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当时的创作场景以此来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歌曲。这种对情景的模拟,不仅能够加深孩子对歌曲的印象,而且能够很好地开发孩子的其他能力。在模拟情景的时候,加入游戏、舞蹈等内容,促进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判断音感的能力全面发展。
五、结语
学前音乐教育老师和专家应加大音乐教育新体系在教学环节的应用,真正做到使孩子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享受音乐,使孩子和音乐融为一体,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让音乐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从而达到音乐和孩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雅.音乐教育新体系下的学前音乐教学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05).
[2]周晨晖.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理念下的小学课堂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很多人不得不承认,人在智力上上算是趋于平衡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个性上,不同的人则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因此差异也是非常巨大的。面对差异巨大的人类群体,要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就必须要尊重他们的客观差异,依据客观差异的规律,而寻找培养的方法,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就是依据小学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爱上体育的目标和要求。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1.1统一化的教学方式
统一化的教学方式不单是在盐城市有这样的体现,在中国的各大地区应该有这样的体检,原因则是中国地区人口众多,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个体训练和指导。然而统一化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训练,没有依据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以及身体的搭配协调方面考虑,因此鸵鸟化的教学方式和统一化的训练内容,会使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没有办法接受现行的训练,这样的体育教学模式,不仅没有达到锻炼学生体质的作用,严重时还会危及到学生的个体生命。
1.2传统式的体育教学课堂
一些地区的小学体育老师,为了在课堂当中不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就采用了传统式的体育教学方式。还有一些地区的小学体育老师,则是没有现行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因此也采取传统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在课堂当中传授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是非常大的,但是不同的学生的吸收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效果就会引起一些资质比较差的学生没有办法跟住课堂的进度,越落越多,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体育课堂厌恶,因此也缺失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造成身体素质下降。1.3统一化的评分标准现在的体育课堂为了能够达到公平性,大多体育的考核方式是采用标准化的评分方式,这样的评分方式只能够从表面的都肢体分解动作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样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二、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当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保证分层教学,能够在小学体育课堂当中有充分的应用,必须要写小学的体育老师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2.1合理对学生进行分层
因为小学体育课程当中是很多学生的集体活动,但是在集体活动当中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明白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关注他们的身体特质,和身体潜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身体特质和发展潜能,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发展方式和战略。
2.2注重分层教学的过程
对于分层教学模式在各地的应用,有些地方在最后的成绩上表现不是非常突出,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是值得大家去肯定的。所以要在小学地区推广分层教学模式,就要使各个体育老师不要关注分层教学,最后的结果。最为重要的要关注分层教学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分层教学的过程,都能够合理顺利的进行,例如我们在课堂当中所涉及到的立定跳远,我们就要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行去领悟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和动作方式,这样不同的学生会领悟出不同的跳跃动作,然后再通过课堂表现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领悟的动作要领和方式,与其他同学进行比对,然后再由老师来讲述科学的立定跳远内容。这样的过程就会使学生明白,自己在某些方面总在一定的差异,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运动潜能和激情。
2.3改革评分标准
改革评分标准是我们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评分时,我们要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是学生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那么我们就要对学生的努力给予一定的肯定,这样的评分标准,也会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
2.4注重个体指导
一些学生在运动上能够表现出非常大的潜能,一些学生则在运动上表现的毫无热情,那么体育老师应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这样才能够保证个别学生的发展。
三、总结
分层教学的方法要想在小学体育课程当中得到极大的推广和应用,体育老师就必须要关注分层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只有牢牢记住这一个目的。在应用分层教学时,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这样才能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作者:陈顺林 单位:大丰区南阳小学
1激励的概念
通俗地说就是激发鼓励,充分利用手段与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个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体育行为,以及思想上的变化,经过自己的处理与加工,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实施的一种带有激励性信息的举措。
2激励相关的几种理论
2.1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就是指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最大程度地激起人们的动机。主要内容有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阿尔得夫的生存、关系、成长论、以及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等等。“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主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七个层次。”一个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阿尔德弗尔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三个层次。“阿尔德弗尔认为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越少,则这种需要越为人们渴望与追求;较低层次的需要越是获得满足,对高层次的渴望与追求越大;较高层需要越是不能满足或者缺乏则对低层次需要的追求越多。”
2.2过程型激励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研究由需要引起的动机,然后是动机引起的行为,并且最终由行为导向目标的理论过程。主要代表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
2.3行为改造型理论
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人的行为是怎样调节和改造,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与行为使人的消极心理与行为变得积极乐观起来。主要内容有自我效能理论、归因理论、以及主观能力理论等。
3当前体育教学与激励理论运用的现状与问题
3.1基本没有运用激励理论
由于受到地域或其他原因的限制,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资源短缺,在中国很多小学,缺乏大量的体育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教师缺乏,导致一师多职,很常见的就是体育课由其他老师代理,这表面上没有多大影响,实则不然,因为体育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他专业的教师几乎没有接触过运动心理学等体育专业课程,对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出现了所谓的“一个老师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课堂的现象。
3.2体育差生缺乏激励的现象
体育差生是体育课上比较特殊的一类人群,他们恰恰与体育特长生相反,因为体育差生对自己往往不自信,缺乏常人应有的自信乐观的心态。而这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体育老师如果对此类现象不够重视,任其自由发展,必定会影响学生的人格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日常的体育课上,此类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体育差生得不到老师的鼓励与赞扬,最终导致不喜欢体育课的结果。
3.3教师运用激励手段单一
激励手段单一,会导致学生将老师的激励语言或是其他行为视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失去了激励的本意。对于体育课堂来说,不同的体育项目或不同的体育课堂应有不同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以此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等。这些都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正的现象。
4激励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全面了解学生,全面把握学生的需要,根据其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可以得知,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有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教师要注意在满足学生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继续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参与体育运动,不仅仅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还能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对于小学生来说,只需要让他明白,体育运动能让他跑的更快,或是跳的更远等。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例如,排球运动,以及田径中的接力赛跑等。课堂上运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制定相应的体育目标,将激励理论在体育课堂上的作用,发挥到极限。第二,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同学,因为不同原因的限制,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失败对于相对的弱者是不可避免的。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每个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欲望,和避免失败的动机。”这就需要体育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不能只注意那些体育方面表现好的学生,相反,老师在关心体育技能较好的同学时,更应该关心那些技能掌握不好的学生。为这类学生制定相对容易完成的目标,并鼓励他们,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既定的目标,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重新树立信心,这不仅仅是对体育的信心,甚至是对人生观的形成都有巨大的影响。第三,从体育心理学上讲,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对自己的运动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归因理论认为:先前结果的归因部分地决定着个体对未来的期望、情绪反应和成就行为。把成功归于能力和努力会产生自豪,增强将来的信心;把失败归于没有能力或不努力,则会感到缺乏信心或惭愧与内疚,成绩优良的学生常把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对这类学生来说,失败不会降低自信心和对成功的期待,反而能促使他们加倍努力,争取好成绩。在学习中经常失败的学生,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低。这类学生由于看不到自己的潜力,常对学习丧失信心,放弃努力。甚至造成“习得性无助”。”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表明,正确的归因方法的运用是体育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运动的重要因素。
5激励理论在体育课堂上的作用
5.1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学校体育课堂上,学生是激励的主要对象,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平等,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变得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与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老师则是给出认可或赞同,良好的关系下,课堂气氛很容易就融洽了,在和谐的环境中,体育课的开展变得更加有意义,体育课堂变为体育运动的享受课堂,学生会爱上体育课,而不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尴尬现象。
5.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简单地讲,动机就是驱动一个人采取某种行为的动力。激励理论可以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在激励理论的驱动下,会引起学生潜能的爆发。人的潜能是取得运动好成绩的重要因素,同学间相互的对比,会引起巨大的赶超现象,这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说是良性循环,对体育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6体育课堂上激励理论的实施措施
6.1对体育弱势群体要优先重点激励
体育差生往往表现出,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慢,反应慢等现象。对于这类体育方面的弱势群体,体育教师应该重点且优先激励,为他们制定相对容易的目标,要求降低,一旦达到既定的目标,要给予鼓励,使他们逐步增强自信心。
6.2激励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激励手段的运用,体育老师要把握好时机,既不能运用太多,也不能运用太少,这样一来,可以把握住学生的期盼心理,使其对自己施加一定的压力,自我监督,努力朝着自己期待的结果努力。老师运用激励的时机要把握好,过少会导致学生失去耐心,运用次数太多会使学生失去期盼,失去了运用激励理论的理想效果。
6.3激励理论要因人而定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组成课堂的主要对象,因为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老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个体差异性是体育老师绝对不能忽略的关键点。如果教师所运用的激励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或是不能让学生感兴趣,那就不会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所以,激励理论的运用不能一概而论,把握好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运用激励理论,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想要上好体育课,对激励理论的了解是必须的,激励理论作为一个理论,同时又是在教学中的一门艺术,能否运用好这门艺术,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细心的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把握课堂的动态,清楚地掌握学生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作者:谷进朝 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游戏是启迪心智,发展兴趣的有效途径,有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价值,是小学阶段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法宝。在小学篮球教学中,我投学生所好,以游戏设计教学内容,开展训练,让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认识篮球,爱上篮球。儿童天生爱嬉戏,游戏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好玩伴。在教学过程中,游戏则摇身一变,成了我们开展各项教学的好帮手,它不仅能启迪学生心智,发展学生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能为我们的教学加分,成为助力课堂的发动机。篮球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道靓景,对学生而言,它比起跑步、跳远、跳高、体操等运动项目,可有趣多了。在实际篮球教学中,我尝试投学生所好,将“趣”放大,以游戏设计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多彩的训练活动,让学生边玩边学,在玩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尽情欢乐,在戏的过程中,认识篮球,爱上篮球。
一、注入喜剧色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快乐、欢喜是学生们在做游戏中最真实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趣”是我们设计教学游戏的精髓,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游戏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我在设计篮球游戏时,总把“趣味性”与“知识性”摆在首位,并尝试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插入一些喜剧色彩,如在五年级小学体育“篮球—运球”教学中,我在导入环节中,尝试将原本一本正经的动作示范,转变成有着滑稽色彩的花样展示,并以互动游戏的形式,通过传球邀请学生上台一同参与游戏,模范运球,由此点燃课堂,让学生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走进课堂,了解本课的教学主题。或者,设计篮球操,如以运球为主的运球操,并将其以时下流行的《小苹果》等动感十足的音乐相结合,设计以互动为主的运球游戏。当充满喜感“你是我的小苹果呀小苹果”响起时,学生们在笑声中一呼百应,充满了能量,原本有些懒散的运球练习,一下子整齐有力。通过这些“搞笑”的互动小游戏,篮球闪亮登场,学生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有效地提高了篮球教学效率,为接下来的篮球活动开了一个“响炮”。
二、淡化竞技意识,注重游戏的过程性
小学生天真烂漫,你争我抢是他们在游戏中的常态。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不少教师片面地强调游戏的竞争性,以游戏引发学生们之间的PK,忽略了“在玩中学”的游戏过程,导致学生的游戏参与带有浓重的功利味道。我认为,在设计教学游戏时,应突出游戏的参与性,让更多学生们有机会体验到篮球的乐趣,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接触篮球,学习技能。在游戏中,我们应放慢速度,讲明游戏规则,做好游戏示范。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淡化“第一、第二名”这样的竞争概念,把鼓励的重心放在小组协作或者后进学生的进步上,突出过程,让“玩游戏”不再压力重重。如在五年级“障碍运球游戏”中,这个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个小组需通过接力的方式,通过各个障碍物,将篮球顺利运送到指定地,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为胜。在课前预设中,我对这个游戏稍加改良,首先,我创设游戏情境,以“篮球宝贝快回家!”的故事情境,鼓励学生们把手中的“篮球宝贝”安全运送回“家”(精心装饰的竹筐)。同时,在游戏中,对爱护“篮球宝贝”(即遵守游戏规则、没有使球落地)、互帮互助、组织秩序良好的小组进行加分,做出表扬,以评价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尊重游戏,淡化竞争,享受过程。通过改良游戏的方式,赋予我们传统篮球游戏新的活力,同时,以评价的平衡木,削弱游戏尖锐的竞争性,在适当的激励竞争中,培养学生们正确的游戏观。
三、鼓励角色互换,发挥团队的协作性
当游戏与教学合二为一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撇开教学只谈游戏,关注学生是否玩得开心,却忽略了游戏的教学价值了。在日常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游戏的探究性,尝试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学生们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达到先学后教,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开展探究游戏时,应给予学生们一些指导,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鼓励他们通过角色互换,如“一带一”“组长轮流制”“小组自查”等形式,让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当“小老师”,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玩游戏,学技能,同欢乐。教学五年级的“小篮球活动课”中,我在传球技能的教学中,设计了“传传乐”的小组探究游戏。这个游戏以儿歌《大家打球真愉快》为背景,各个小组成员围成一团,边唱儿歌边传球,当音乐停下来的时候,球在哪个学生手中,哪个学生就得上台表演。在游戏开始前,小组成员不仅要学传球,还要学唱歌,任务可不少。我给学生们指定时间,要求他们开展“传帮带”探究活动,唱歌在行的学生负责教唱歌,传球高超的学生则负责当“小老师”。在这样的游戏准备中,各个小组全员参与,在角色互换的过程,互帮互助,忙得不亦乐乎。总之,游戏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之一,在以活动为主的篮球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游戏在激趣、导学、促创中的积极作用,潜心思考,敢于实践,为学生们创设更加富有趣味性、挑战性与实践性的篮球游戏。同时,营造“在玩中学”的篮球学习氛围,掀起“少年篮球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阚建芳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观音山小学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一、通过模仿训练,增强学生的律动感
在教学小学生音乐时,“唱游”非常重要,主张让学生参与其中,非常符合奥尔夫教学理念。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固定的律动和动作模仿训练,教师可以按照教材中的画面动作,在课前编制一套简单舞蹈或律动,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以便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精神,而并非局限于简单的唱歌学习。比如,在教学歌曲《过新年》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教师手握彩绸载歌载舞的示范,然后教师逐句进行动作讲解,再由学生模仿训练,也可以用小鼓进行伴奏,营造热闹的新年气氛。又比如,在进行课文《小红帽》的教学时,因为这个故事大家早就耳熟能详,借助欢快的音乐律动更有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掌握。
二、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游戏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只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设计游戏方案,一样可以发挥游戏教学的优势。例如,在教学歌曲“小雨沙沙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所蕴含的春的气息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活动:以“春”为主题,以歌曲《小雨沙沙沙》为背景创作一幅画或者朗诵一首诗词,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品质量给予认真的评价,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成果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赞赏,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享受音乐乐趣的过程中,更深地理解音乐,喜欢音乐,从而促进音乐教学深入开展。(本文来自于《教学研究》杂志。《教学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三、创编歌词动作,加强思维训练
音乐的魅力只有融入音乐中才能有所体会,也只有融入音乐中,才能对音乐的'感悟更加深刻和透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创编歌词动作,利用创编教学这一环节的优势,鼓励学生自由抒发情感、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激发潜能。例如,在教学“百灵鸟的歌”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大胆创新,将创编动作的任务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发挥想象力,以“杜鹃”或“百灵鸟”为对象为音乐创编舞蹈动作,用舞蹈展现歌曲的灵魂和内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利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既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爱上音乐,在音乐的天空中翱翔。
★ 英语教学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