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贮疏》习题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xidebuliao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论积贮疏》习题答案(共含10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idebulia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积贮疏》习题答案

篇1:《论积贮疏》习题答案

贾谊

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②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③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9.下列加点字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至孅至悉也 悉:熟悉

B.世之有饥穰 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偏义词,指荒年

C.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蹶:尽,用尽

D.国胡以相恤 恤:救济

10.下列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不足而可治者 吾尝跂而望矣

B.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若属皆且为所虏

C.禹、汤被之矣 填然鼓之

D.何为而不成 为击破沛公军

11.下列属于从反面论述统治者要“重视积贮”的一组是

①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②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③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④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⑤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⑥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A.①②⑥B.②③⑤C.②⑤⑥ D.①③④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要重视积贮”的'重要论文。

B.文章第二段,通过古今对比及相关理论和形势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C.第三段,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正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

D.第四段,阐明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本文“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中心论点。

1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8分)

(1)残贼公行,莫之或止。(2分)

(2)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3分)

(3)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3分)

参考答案

9.A(解析:A.悉:周全完备)

10.B(A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副词,将要。C代词;助词,凑足音节,不译D动词,做;介词,替。)

11. C (①是在前面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中心论点。③阐明积贮之利是关系国家富强的根本大计,是正面阐释。④首先引用管子之言,提出古之治天下是“重积贮”的,是正面阐释。)

12.A(解析:B.文章第二段没有“古今对比”和理论分析;C.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13.(1)这两种灾害(或译作:“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和“淫侈之俗,日日以长”两种祸患,也算正确)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它。(“残贼”1分,宾语前置的句式翻译出来1分)

(2)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如此地步了,可是皇上还不惊恐的呢?(“为”“阽危”各1分,反问句式1分)

(3)(有了雄厚的物质储备)使敌人(或:敌对的人)降服,使远方的人归附,招谁谁会不来呢?(怀、附使动用法各1分,句意通顺1分)

篇2:《论贵粟疏》阅读习题及答案

《论贵粟疏》阅读习题及答案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通。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养孤长幼在其中 长:成年人

B. 尚复被水旱之灾 被:遭受

C. 有者半贾而卖 贾:通“价”,价格

D. 三曰劝农功。 劝:鼓励

3、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 )(3分)

①薄赋敛,广畜积 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⑥朝令而暮当具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来源:ZXXK]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

B. 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

C. 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D. 文中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

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3分)

⑵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3分)

参考答案:

2. A(长:养育)(3分)3.B (3分)4.D(减轻贫民赋税不是“贵粟”的方式)

5、(1)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关键词:人情、再)(3分)

(2) 提高粮食地位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关键词:贵、道)(3分)

参考译文: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参加劳作的不少于二人,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不超过百石。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

篇3:论积贮疏

两汉贾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自《汉书·食货志》

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

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注释

管子:即管仲。后人把他的学说和依托他的著作,编辑成《管子》一书,共二十四卷。

仓:贮藏谷物的建筑物。《吕氏春秋·仲秋》:“修囷(qūn)仓。”高诱注:“圆曰囷,方曰仓。”

廪:米仓。

实:充实,满。

而:同“则”,就,连词。

礼节:礼仪法度。

不足:指衣食不足,缺吃少穿。

治:治理,管理。

及:到。

未之尝闻:即“未尝闻之”,没有听说过这回事。未尝,不曾。副词。之,指“民不足而可治”,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古之人:亦指管子,以下四句引自《管子·轻重甲》,与原文略有出入。

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或:有的人,代词。

生之有时:生产有时间的限制。之,指物资财富,代词。

亡:同“无”。

度:限制,节制。

则:那么,连词。

物力:指财物,财富。

屈:竭,穷尽。

至:极,副词。

孅(xiān):通“纤”,细致。

悉:详尽,周密。

畜:同“蓄”,积聚,储藏。

恃:依赖,依靠。

背本趋末:放弃根本的事,去做不重要的事,此处是指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古代以农桑为本业,工商为末业。背,背离,背弃。

是:这,代词,作主语。

残:害,危害,祸害。

淫侈(chǐ)之俗:奢侈的风气。淫,过分,副词。

以:连词。

长(zhǎng):增长。

贼:害,危害,祸害。

公行;公然盛行。

即“莫或止之”,没有人去稍微制止它一下。莫,没有人,代词。之,代词,指“残贼公行”之事。是“止”的宾语,前置。或,副词,有“稍微”、“稍稍”之意。

大命:国家的命运。

将:将要,副词。泛:通“覂”,翻覆,覆灭。

振救,拯救,挽救。

生之者:生产粮食、财物的人。

靡:耗费。

汉之为汉:意谓汉朝自从建立政权以来。这是个主谓短语,“之”是用于短语主、谓之间的助词。为,成为,动词

几:将近,副词。

公私:国家和个人。

犹:还,仍然,副词。

可哀痛:指积蓄少得使人痛心。

失时:错过季节。

雨:下雨,动词。

且:将,副词。

狼顾:狼性多疑,行走时常回头看,以防袭击,比喻人有后顾之忧。此处形容人们看到天不下雨的忧虑不安。

岁恶:年景不好。恶,坏。

不入:指纳不了税。“入”是“纳”的意思。

请卖爵(jué)子:即请爵卖子。指富者向国家缴粮买爵位,贫者卖儿女为生。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

既:已经,副词。

闻耳:闻于耳,指上述严重情况传到了皇帝的耳中。

安:哪里,副词。

为:治理。

阽危:危险。阽,临近。若

是:如此,象这个样子。

上:皇上,皇帝。

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为偏义复词,只指荒年。饥,灾荒,《墨子·七患》:“五谷不收谓之饥。”穰,庄稼丰熟。

天之行也:是自然界的固有现象。天,大自然。行,常道,规律。

禹、汤被之: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水有功,舜死后继其位。汤,商朝的开国君主。被:遭,受。之:代词,指“饥穰”。传说禹时有九年的水灾,汤时有七年的旱灾。

即:如果,假如,连词。

方二三千里:纵横各二三千里。

胡以:何以,用什么。胡,代词。以,介词。

相:副词,兼有指代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此处指“方二三千里”的灾区。

恤:周济,救济。

卒然:突然。卒,通“猝”。

急:紧急情况,指突然爆发的战争。

馈:进食于人,此处指发放粮饷,供养军队。

兵:兵灾,战祸,战争。

乘:因,趁。

大:非常,十分,副词。

屈:缺乏。

徒:同伙。

衡击:横行劫掠攻击。衡,通“横”。

罢(pí):通“疲”。

羸(léi):瘦弱。

易:交换。

毕:完全,副词。

通:达。

能:是衍文。疑者:指对朝廷反抗的人。

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

并:一同,副词。

举:举兵。

争起:争先起来闹事。

乃:才,副词。

骇:受惊,害怕。

图:谋划,想办法对付。

岂:难道,副词。

夫:助词,用在全句之前,表示一种要阐发议论的语气。

大命:大命脉,犹言“头等大事”。

苟:如果,假如,连词。

粟:此处泛指粮食。

何为:做什么事。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为,动词。

以:凭,靠,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

则:就,连词。

怀敌:使敌对者来归顺。怀,归向,使动用法。

附远:使远方的人顺附。附,使动用法。

招:招抚。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殴:通“驱”,驱使。

归之农:使动双宾语,使之归农。

著:“着”的本字,附着。

食其力:靠自己的劳力吃饭。

末技: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此处指与“本业”相对的“末业”,即工商业。

游食之民: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游食,坐食,不劳而食。《荀子·成相》:“臣下职,莫游食。”杨倞注:“游食谓不勤于事,素餐游手也。”

缘南亩:走向田间,从事农业。缘,因,循,此处有趋向之意。南亩,泛指农田。

乐其所:以其所为乐,即乐于从事自己的本业(农业)。乐,以……为乐,意动用法。所,名词。

可以:助动词。

为:做到。

富安天下:使天下富足安定。富安,使动用法。富,指食用充足;安,指政治安定。

而:但,却,连词。

直:竟然,副词。

为:造成,动词。

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

窃:私下,副词,表示自谦。

为:替,介词。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鉴赏

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它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表现出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他提出的主张,对于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育一定的贡献,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同时,他的重视发展农业,提倡积贮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有借鉴的价值。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观点,既而引用古人有关不耕不织、用之无度给人民带来的危害性的言论,对照当时社会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现象,提醒当权者必须慎重正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接着文章论及灾害的必然性,谈到禹、汤受此之苦,并在此基础上接连设问:如果我们也遇到灾害,“国胡以相恤”?如果边境有敌人入侵,“国胡以馈之”?不仅如此,文章更具体揭示了旱荒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一勇者行劫,老弱者易子而食,政治未毕通等。

最后从正面归结到“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指出“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的大利。同时,进一步提出了“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的具体办法。

贾谊在文章中还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本文理论结合实际,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从正反两面逐层深入地来论证中心论点。文章第一段,首先引用管子之言和古人深知民足致治的事实,对古之治天下,重积贮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了总结,阐明积贮与国计民生的关系,从正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接着由古及今,联系实际,针对当前生产少,消费多,淫侈之风滋长,不重视积贮,国家有覆亡可能的危险形势,说明不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这样通过古今对比,理论和形势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第二段,则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攸关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积贮的重要。至第三段,则在前面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中心论点,并与第二段及第一段的有关部分进行对比论证,阐明积贮之利是关系国家富强的根本大计,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正面更深入一层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文章这样围绕中心论点,引古证今,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正反对照,并以确凿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层层深入进行论证,把道理说得清楚透彻,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创作背景

《论积贮疏》选自《汉书·食货志》。文题为后人所加。是贾谊23岁时(前178)给汉文帝刘恒的一篇奏章。他从太平盛世的背后看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这在他向文帝上的《论积贮疏》中做了大胆的揭露,并提出了他的改革政治的主张。

篇4:论积贮疏原文翻译

贾谊

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②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③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参考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实了,老百姓就懂得礼节了。”老百姓生活不富足而能使国家安定,从古代到现在,还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古代的人说过:“只要一个男子不耕种,就会有人挨饿;只要一个妇女不纺织,就会有人受冻。”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人治理天下,(对于重视积贮、足民致治的道理,对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了解得十分细致,考虑得十分周备,所以他们的粮食贮备能够拿来作为依靠。

现在许多人背弃农业去从事工商,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灾,淫*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又是天下的大害。这两种灾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它;国家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拯救它。生产的人很少,浪费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不用光呢?自从成立汉朝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公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误了时令不下雨,老百姓就会产生疑虑;年成不好交不了税,朝廷卖官爵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儿郎来度过日子。这些事情已经传到皇上您的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如此地步了,可是皇上还不惊恐的呢?

年成有好坏,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禹、汤那样的治世年代就曾遭受过。如果不幸再有方圆二三千里土地发生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呢?如果边境突然告急,几千几万的部队,国家用什么去发放粮饷给他们呢?战乱、旱灾交加,社会财富非常缺乏,胆壮力大的人会聚集起来横行抢掠,年老体弱的交换孩子啃他们的骨头。政治没上轨道,离朝廷远的地方怀有二心的人会合并起来争相闹事。皇上您这才惊慌起来图谋对付他们,怎么还来得及呢?

积贮粮食,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的命脉所在。如果粮食充足财力有余,做什么事情会不成功呢?用它来攻城,就能打得下;用它来防守,就能守得牢;用它来作战,就能够取胜。使敌人降服,使远方的人归附,招谁谁会不来呢?现在驱使百姓回到农业上去,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使全国老百姓各人依靠自己的劳力养活自己,工商业者和无业游民也都回去走向田间,那么积蓄充足,人们也就乐意在那里定居下来了。本来可以用来致富使天下安定,现在却竟然形成使人心惊胆战的情景,我内心替皇上痛惜啊!

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9.下列加点字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至孅至悉也 悉:熟悉

B.世之有饥穰 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偏义词,指荒年

C.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蹶:尽,用尽

D.国胡以相恤 恤:救济

10.下列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不足而可治者 吾尝跂而望矣

B.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若属皆且为所虏

C.禹、汤被之矣 填然鼓之

D.何为而不成 为击破沛公军

11.下列属于从反面论述统治者要“重视积贮”的一组是

①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②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③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④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⑤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⑥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A.①②⑥B.②③⑤C.②⑤⑥ D.①③④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要重视积贮”的重要论文。

B.文章第二段,通过古今对比及相关理论和形势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C.第三段,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正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

D.第四段,阐明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本文“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中心论点。

1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8分)

(1)残贼公行,莫之或止。(2分)

(2)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3分)

(3)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3分)

参考答案

9.A(解析:A.悉:周全完备)

10.B(A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副词,将要。C代词;助词,凑足音节,不译D动词,做;介词,替。)

11. C (①是在前面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中心论点。③阐明积贮之利是关系国家富强的根本大计,是正面阐释。④首先引用管子之言,提出古之治天下是“重积贮”的,是正面阐释。)

12.A(解析:B.文章第二段没有“古今对比”和理论分析;C.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13.(1)这两种灾害(或译作:“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和“淫侈之俗,日日以长”两种祸患,也算正确)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它。(“残贼”1分,宾语前置的句式翻译出来1分)

(2)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如此地步了,可是皇上还不惊恐的呢?(“为”“阽危”各1分,反问句式1分)

(3)(有了雄厚的物质储备)使敌人(或:敌对的人)降服,使远方的人归附,招谁谁会不来呢?(怀、附使动用法各1分,句意通顺1分)

篇5:论贵粟疏阅读题答案参考

论贵粟疏

晁错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通。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养孤长幼在其中 长:成年人

B. 尚复被水旱之灾 被:遭受

C. 有者半贾而卖 贾:通“价”,价格

D. 三曰劝农功。 劝:鼓励

2、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 )(3分)

①薄赋敛,广畜积 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⑥朝令而暮当具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

B. 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

C. 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D. 文中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3分)

⑵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3分)

答案:

4. A(长:养育)(3分)

2.B (3分)

3.D(减轻贫民赋税不是“贵粟”的方式)

4、(1)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关键词:人情、再)(3分)

(2)提高粮食地位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关键词:贵、道)(3分)

篇6:论失败的阅读习题和答案

论失败的阅读习题和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①纵观悠悠历史,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可能失败。如果

害怕失败,那么只能什么事也不干。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②失败与成功之间往往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有人曾把这个过程比作桥梁。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就是通过这座桥梁,才走向成功的。

③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曾经被吴国打得大败,成了吴王的奴仆。面对这样惨重的失败,他不是从此消沉,而是卧薪尝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积聚力量,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吴国。

④居里夫妇,在提取新元素的实验过程中,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他们却毫不气馁,信心十足,不断总结,坚持试验。他们终于成功了,发现了镭,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⑤在中国近、现代的geming史上,这样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孙中山先生实践了自己的

誓言念挫愈奋,最终推翻了清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不怕失败,前赴后继,由弱至

强,成长壮大。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胜利了。

⑥可见,失败并不可怕,把每一次失败都看作新的.起点,万里关山从头越,坚持不懈,

加倍努力,那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⑦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失败,别灰心,莫丧气,要振作,去奋斗。失败只是暂时的,鼓起勇气。去战胜新的困难,去迎接胜利的明天。笑在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者同样光荣。

1.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⑤段中的愈挫愈奋。

2.不改变原意,把第⑦段中失败者同样光荣。改为反问句。

3.第①段中加点的失败是个动词,从文中找出它的两个反义词。 、。

4.在议论文中,有时说话留有余地能使论述更严密,第②段里失败与成功之间往往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句中,往往就起到了这种作用。从文中再找出起同样作用的两个词 。

5.居里夫妇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艰难曲折的过程是

6.这篇短文的论点是 ;论证方法是 。

7.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与居里夫妇一样,也是从失败最终走向成功的。但是,不宜把居里夫妇的例子换成陈景润的例子,这是因为 。

【答案】:

1.越遭到失败(或挫折),越要振作(或振奋)。

2.难道失败者不同样光荣吗?

3.成功;胜利

4.几乎;可能5.不断总结,坚持试验

6.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7.举居理夫妇的例子是从古今中外的外的角度来论证的,若换成陈景润的例子,就缺少了外的例子,论证就不严密了。

篇7:论贵粟疏(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论贵粟疏(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众贵之者,( )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 ……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晁错《论贵粟疏》节选)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贵五谷而贱金玉       贵:以……为贵

B. 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鬻:同“育”,养育

C.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卑:鄙视

D. 粟有所渫          渫:流通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众贵之者,( )上用之故也。

A、且  然而  以     B、夫  于是  其

C、夫  然而  以     D、且  而  乃

7、下列用“/”给文中画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A.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B.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C.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D.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本文告诫统治者要做到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否则人民就不能生活安定,国家也将充满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

B. 作者指出,要鼓励种粮的积极性,必须提高粮价,让老百姓丰收后通过买粮得到封官或赎罪的好处。尖锐地批评了当时重商抑农的错误政策。

C. 作者尖锐地指出,当下的社会实际情况是农民生活极度艰辛困苦,而商人们则牟取大量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国家富强稳定,是不可能的。

D. 文中提出如果能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使用,那么百姓担负的赋税就可减轻 ,这是顺乎民心的好事。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3分)

(2)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3分)

(3)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4分)

参考答案

5.B 鬻:卖

6.C  第一个用发语词,中间有文意的转折,最后表因果,解题时注意句间关系的确认。

7.D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8.B,第二段末“今法律贱商人……”说明当时执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

9、⑴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3分)

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记分点:四个分句,错一个扣1分,扣完3分止)

⑵。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3分)

依仗他们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因;交通;力过)

(3)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4分)

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使;入粟于边;受爵免罪;不过)

参考译文:

百姓,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这是因为君主需要它的缘故。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而那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用特殊手段获取利益。他们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货物的机会,所卖物品的价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非常丰厚的利润。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凭借资产相互倾轧;他们遨游各地,车辆络绎不绝,乘着坚固的车,赶着壮实的马,脚穿丝鞋,身披绸衣。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上下相反,好恶颠倒,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国家富裕,法令实施,那是不可能的。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按现行法令,民间能输送一匹战马的,就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战备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现在让百姓交粮买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一匹战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远了。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篇8:《李生论善学者》习题及答案

《李生论善学者》习题及答案

王生好学而不得发。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何以谓之善学也 京中有善口技者

B.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信义著于四海

C.吾悉能志之 志虑忠纯

D.王生不说 诣太守,说如此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友李生问曰”中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计其长曾不盈存(《核舟记》)

B.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将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

译文: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译文: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译文:

参考答案:

5.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的掌握情况,难度较大。A选项中的“善”均为“擅长”之意;B选项中的“信”分别意为“真、确实”和“诚信”;C选项中的“志”分别意为“通‘记’,记住”和“志向”;D选项中的“说”分别为“能‘悦’,高兴”和“陈述”。

6.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其”的用法,难度中等。“其友李生问曰”中的“其”字为代词,意为“他的”,A、B、D选项中的.“其”均为此意,只有C项中的“其”是语气副词,起加强证据的作用,在本句中可翻译为 “一定” “务必”等。

7.(1)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似的毛病)。

(2)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呆以吗?

(3)(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篇9:信息论习题一二答案参考

1.一个随即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P(x)= x /2,0≤x≤2V,则信源的相对熵为( )。

A. 1.44bit/符号

B. 1bit/符号 正确

C. 0.5bit/符号

D. 0.72bit/符号

2.下列不属于消息的是( )

A. 文字

B. 图像

C. 语言

D. 信号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最简单的通信系统模型( )

A. 信宿

B. 加密

C. 信道

D. 信源

4.下列离散信源,熵最大的是( )。

A. H(1/2,1/2)

B. H(1/2,1/4,1/8,1/8)

C. H(1/3,1/3,1/3)

D. H(0.9,0.1)

5.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熵的性质( )

A. 对称性

B. 确定性

C. 完备性

D. 非负性

6.同时扔两个正常的骰子,即各面呈现的概率都是1/6,若点数之和为12,则得到的自信息为( )。

A. -log36bit

B. log36bit

C. -log (11/36)bit

D. log (11/36)bit

7.对连续信源的'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连续信源的熵和离散集的熵形式一致,只是用概率密度代替概率,用积分代替求和

B. 连续信源的熵由相对熵和无穷大项构成

C. 连续信源的熵值无限大

D. 连续信源的熵可以是任意整数

9.相对熵。

A. 总非负

B. 总为正

C. 总为负

D. 都不对

9.英文字母有26个,加上空格共27个符号,由此H0(X)=4.76bit/符号,根据有关研究H∞(X)=1.4 bit/符号,则冗余度为() 。

A. 0.71

B. 0.51

C. 0.11

D. 0.31

10.设信源S,若P(s1)=1/2、P(s2)=1/4、P(s3)=1/4,则其信源剩余度为 ( )。

A. 3/4

B. 0

C. 1/4

D. 1/2

11.设有一个无记忆信源发出符号A和B,已知p(A)=1/4,p(B)=3/4,发出二重符号序列消息的信源,则二次扩展信源熵 为( )。

A. 0.81bit/二重符号

B. 1.86 bit/二重符号

C. 0.93 bit/二重符号

D. 1.62bit/二重符号

12.H(X/X)=0。(对)

13.一维高斯信源的熵只与其均值和方差有关;(错)

14.一维高斯信源的相对熵只与其方差有关;(对)

15.互信息量可正、可负亦可为零。(对)

16.信息就是一种消息。(错)

17.信源符号的概率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接受者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错)

18.冗余度是表征信源信息率多余程度的物理量,它描述的是信源的剩余。(错)

19.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熵不会增加。(对)

20.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处理的次数越多得到的信息量也就越大。(错)

21.对平稳离散有记忆信源有:H0(X)≥H1(X)≥H2(X)……≥H∞(X)。(对)

22.平均互信息I(X;Y)与信息熵H(Y)的关系为:I(X;Y)≤H(Y)。(对)

23.平稳信源发出的符号序列的概率分布与时间起点无关。(对)

24.当随机变量X和Y是确定的一一对应关系时,I(X;Y)=0。(错)

25.相对熵为零的连续信源的平均不确定性为零(错)

26.确定性信源的信源熵为零。(对)

27.离散平稳有记忆信源符号序列的平均符号熵随着序列长度L的增大而增大。(错)

28.离散无记忆信源的N 次扩展源的熵是原信源熵的N 倍;(对)

29.符号出现的概率与信息量是单调递减关系。(对)

30.若某符号出现的概率为1,则该符号的自信息量为∞。(错)

31.运用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理论来研究信息是香农信息论的基本点。(对)

32.连续信源的平均不确定性为零;(错)

33.连续信源的相对熵非负;(错)

篇10:《论语》习题及答案

《论语》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⑦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 故:____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___

(4)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不少句子已经演变为成语,请写出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说一悦,愉快、高兴。

(2)旧(知识)

(3)有害

(4)刚强、勇毅

2.(1)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2)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他人。(意对即可)

3.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写出四个即可)

4.“略”。抄写句子无错误,言之有理即可。

黄帝内经白话文:疏五过论

补充习题答案

《论贵粟疏》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隆中对》习题及答案

席慕容《乡愁》习题答案

李清照如梦令习题答案

《惊弓之鸟》习题及答案

《越王勾践》习题及答案

《将进酒》赏析及习题答案

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及

《论积贮疏》习题答案(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论积贮疏》习题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