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留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qazwsxedcewq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山中留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共含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qazwsxedcewq”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山中留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篇1:《山中留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山中留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

2.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弄”字对于表达“留客”这一主题最有意义,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诗人用一“弄”字,不仅赋予山光物态以人性,而且显示了其蓬勃生机和充沛活力;而“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奇斗艳,足见其景色的诱人和迷人,此句诗意在于使来客回心转意,与诗人同享山水之乐。

二:

①谈谈你对首句的理解:

答:首句属于正面描写,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山,春天的万物,生机无限,惹人向往,引人入胜。

②谈谈三四句诗人是怎样挽留客人的:

答:纵然是晴和天气,没有那“留客之雨”,但那山之深处“空翠湿人衣”的游赏之乐,那云之深处的赏玩之愉,又有谁割舍得了?又有谁能毅然离去?诗人就是用这样委婉这样深挚地情意挽留住想要离去的朋友的!

三:

(1)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诗人是怎样描绘春景的?

(4)分析诗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

(1)“弄”本意是“卖弄”,而在此却有“起舞弄清影”中的“弄”之意,一个“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2)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3)诗人人描绘了一幅“山光”、“物态”交

相辉映,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然后创设了一种天气晴朗,云烟缥缈,水气蒙蒙的意境。

(4)生活中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退缩或止步不前,而应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3分)

A.第一句写山中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B.第二句劝客人不要因山中出现薄云便准备离开。

C.第三句告诉客人山中很快就要转晴,不会下雨。

D.第四句说春山深处雨雾很重,难免会沾湿衣裳。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3分)

A.诗中用一“弄”字,拟人化地表现了春山景物的生动情态。

B.诗中用“纵使......亦......”句式,强调春山多云雾的特点。

C.诗中深切表达了诗人的留客之意,却没出现一个“留”字。

D.诗中句句写景,以动写静,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水的`情致。

翻译:

春光灿烂,天地万物竞相展现出自己的绝妙之处,是如此的令人沉醉。客人啊,切莫因天色微暗便有了回去的打算。因为即使是在毫无雨意的晴朗天气里步入云雾深处,那水气也一定会打湿你的衣衫。

赏析

《山中留客》,唐代张旭(675年—约750年)诗作。诗云:“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山中留客》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真切的为我们描绘了山光物态,展示了山中的美好景象:这里春光明媚,山石草木沐浴在春晖之中,自由自在地展示着各自的风采,一个“弄”字显示出山光物态的美妙可爱,把山光物态写活了;这里云雾缭绕,如同虚无缥缈的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那么,不管谁来到了这里,听了主人的如此的挽留,又怎么会舍得离开呢?故此诗虽题为“留客”,实则不仅仅是“留客”,而是在对客人的一番挽留之中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清妙自然而又恬淡秀润,耐人寻味,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重点是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客人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诗人以退为进,天晴又怎样呢?“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 “入云深处”四字,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篇2:王勃《山中》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勃《山中》阅读答案附赏析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注:

滞:留滞。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

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请简要分析该诗中的情景关系。(4分)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情景交融,(1分)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表达悲伤之情,三、四句用深秋景色,(具体分析2分)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1分) (4分)

(2)本诗抒发的是诗人的旅愁归思。(1分)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1分)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2分) (4分)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这首诗的主题: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方法,通过深秋时节特有的“高风晚、黄叶飞”,来烘托表现自己浓郁的羁旅乡愁。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篇3:《梅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梅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崔道融《梅花》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注】①容易:轻易的意思。

(1)结合首联、颔联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中梅花意象的内涵。(4分)

(2)结合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简要分析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寂寞(数萼),孤傲、美丽(孤标画本难),风韵(香中别有韵),清雅(清极不知寒)。(评分标准:答到一点内涵,且联系的诗句内容正确给1分,答到4点即可给满分。用原文语句作答不给分,答梅花的自然属性,如耐寒、清香,不给分。)

(2)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2分)

情感要点:对梅花高洁素雅的品质的赞美之情;对梅花被吹落的惜花惆怅之情;借梅花抒发自己的身世感伤之情。(表达技巧,2分。感情每点1分,答满3点给4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应得分。)

【诗意】

梅花初放,花萼中还含着白雪;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得传神。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得都不知道冬的'寒冷。梅花的枝干横斜错落,似愁似病,北风如果能够理解道梅花的心意,就请不要再摧残她了。

赏析:

崔道融《梅花》诗中的梅花却非“眩耀”的梅花。此诗寂寞,此人亦寂寞。张九龄《感遇》云:“草木有本心”。“寂寞”与否,终究在人。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只是“数萼”,方显冷清。诗人家中必无高朋满座。无朋无友,遗我一人,隐隐花开,淡淡看来。齐已《早梅》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林逋《山园小梅》云:“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二者皆是“暖”景,不似崔诗“冷”清。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先写花形,复写花香。齐诗林诗亦然。齐诗云:“风递幽香出,禽窃素艳来。”林诗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三者意境则各不相同。崔诗“清”。香为“清”香,以“清”替“寒”。齐诗虽有一“幽”字,其境不觉其“幽”,唯觉流畅而已。林诗着一“趣”字,所谓文人雅事此般趣“味”则是。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此句“愁”。于花香之后,写花事。李益《从军北征》云:“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律然《落梅》云:”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横笛”是特指,故“和愁听”。齐诗无此写人之句。林诗云:“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不离其雅“趣”。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此句“苦”。“苦”苦哀求之意。唯此相慰,不忍见其凋残。此写花“愿”。齐诗云:“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就花写花,不似崔诗化人入花,其情深切。林诗至上句已毕。

崔道融四句诗,“冷”、“清”、“愁”、“苦”,皆出寂寞。人无伴,心亦无寄。偶见之“数萼”梅花,恋恋不已,却无“大地春回”的欢乐。只因心间的孤寒”不因人间的“寒暑”而迁移。律然《落梅》全诗云:“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意境与崔诗较近。然此为“落梅”,正当有”叹惋”之意。崔道融写初发之梅,清寒远甚于此,可想见其人之“寂寞”何等之深。

篇4:《山中月夕》阅读题答案及翻译赏析

《山中月夕》阅读题答案及翻译赏析

山中月夕

刘因

满怀幽思自萧萧,况对空山夜正遥。

四壁晴秋霜著色,一天明水月生潮。

歌传岩谷声豪宕,酒泛星河影动摇。

醉里似闻猿鹤语,百年人境有今朝。

【注】刘因,宋末元初诗人,被元世祖称为“不召之臣”(不肯受召的臣子)

(1)诗人在山中有哪些具体的活动?请结合全诗概括回答。(4分)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静思、赏月、放歌、饮酒。(每点1分。)

(2)亡国的悲痛之情,独处的寂寞之情,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借酒行乐的豁达之情。(每点1分,4分)

译文

独自一人在萧瑟的秋风中幽思满怀,何况漫漫长夜有面对空山。皎洁的月光洒满四周,周围的树木已生起了白白的寒霜,白白的'寒霜就像月下涨起的潮水,漫天都充满了白白的水珠。山谷中传来豪迈的歌声,星光下树木摇摆,我独自一人喝着酒。朦胧的好像感觉到猿鹤传来的鸣叫,人生百年能有今朝这如此境界也就足够啦。

赏析

前两句通过“自萧萧、空山、夜正遥”写出了自己孤独寂寞之感。刘因,宋末元初,被元世祖成为“不召之臣”。因此,满怀幽思又充满了亡国的悲痛之情。三四句通过清冷的月光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一天明水月生潮”采用比喻和烘托的手法,使氛围更加凄清。五六句山谷的歌声和星光下泛酒,作者故作旷达。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一种自我满足。

篇5:《秋夜曲》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秋夜曲》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翻译】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

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题一: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3、一、二两句各从什么角度写秋夜?(2分)

4、赏析“秋逼暗虫通夕响”中“逼”字的妙处。(2分)

答案

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 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3、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秋夜漫漫,难以入眠。(2分)

4、秋夜又长又寒,“逼”得暗虫鸣了一个通宵,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的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2分)

题二:

阅读练习及答案:

1.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

2.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3.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4.“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5、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4分)

6、“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

2.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3.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4.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5)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2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6)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1分)。

题三:

(1)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诗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因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她对丈夫的关心、思念之情。(1分)

从“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夜正长”、“通夕”表现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人的孤寂;而“莫飞霜”则表现她对“征人”的关心和惦念。(2分)

(2)借助动景,以动衬静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凄清;“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4分)。

【赏析】:

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篇6:竞渡诗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竞渡诗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竞渡诗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释

①发机:开始行动的时机。

②鼙pí:古代军中所用的一种小鼓,汉以后亦名骑鼓。

③譀hàn:吼叫;叫喊。

①卢肇:字子发,江西宜春文标(今新余分宜)人,江西第一个状元。时卢肇和黄颇均为举人,卢住城北,家境贫赛;黄居城西,家境富有。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卢肇与黄颇一同进京赴考,袁州刺史成应元眼浅势利,大摆筵席为黄颇饯行,而把卢肇冷落一旁。卢肇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成应元大摆专席为卢肇接风洗尘,而又把黄颇冷落一旁。此诗乃卢肇在外地为官偶思之作。

(1)诗中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怎样一种动人场景?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4分)

(2)这首诗尾联有什么讽刺意味?(4分)

答案:

(1)①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②颔联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答到动静结合也可给同等分)(4分)

(2)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万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言之有理即可)(4分)

翻译:

在石溪住久了开始思念端午时节的场景,在驿馆楼前观看开始行动的时机。鼙鼓初击时似雷声,兽头吐威,万人冲破齐声呼喊,跳跃着的浪花与飞鸟争先恐后。多条船像龙一样的向前冲去,果然获得了锦标归来。

赏析:

《竞渡诗》是唐代诗人卢肇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颔联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

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万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

篇7:《题君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题君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题君山①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②镜中心。

[注] ①君山:又名湘山,处于洞庭湖畔。②青黛:女子青黑色发丝。

1.首二句句对君山的描写十分精妙,有人称之为“起笔别致”。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诗人起笔不是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1分。或:开篇描摹了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第一句“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沉沉”,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的凝重。第二句写不见碧绿的湖水,只能看见那对比鲜明的深翠山影(4分)。(注意第一处解答,可能有的学生容易忽视,所以给了“或”的答法,应给分。)

2.“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作者分别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作者把君山想象成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而后又将水中君山的倒影,比喻成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2分)。形象地写出了洞庭君山的秀美,表现了作者对君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2分)。(该题可能有的学生只答比喻,而不回答想象虚写,这样扣掉手法分数;对后面的分析要细看,如果赏析到想象的内容,应予以赋分。)

翻译

八百里洞庭风平浪静,君山的侧影深深地映在水中, 彷佛看不见那碧绿的湖水,只有青翠的山色显得更加鲜明, 我忽然想起住在君山的湘君姐妹,这里莫非是她们梳洗的地方?你看那一螺画眉的青黛,正放在明亮的镜中央。

赏析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

这首描绘洞庭君山的诗,起笔就很别致。诗人不是先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诗人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诗人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它的秀美,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遥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来生发联想,显得更为轻灵秀润。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继而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这种“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构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篇8:李白《入清溪行山中》阅读答案附赏析

李白《入清溪行山中》阅读答案附赏析

入清溪①行山中

〔唐〕李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②向余景。

【注】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②桡(ráo):桨。

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县北。

②云林境:白云悠游、山林苍翠的境地。

③合:应,和。

④弥:更加。

⑤桡(ráo):桨。停桡:停船。景:同“影”。余景:夕阳的.余辉。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4分)

2. 请赏析颔联“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的写景技巧。(4分)

参考答案:

1.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意思对即可)

2.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②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它技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李白漫游清溪时作。此诗生动地描绘了清溪四周的优美景色,宛如一幅精致的山水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篇9:李白古诗《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李白古诗《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案:“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

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

答案: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3分)

(1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案: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1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3、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14、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6、尾句“斑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送友人 李白

【韵译】: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这是一首情深意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送别诗,描写了李白和朋友策马辞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告别地点。诗人将朋友送至城外,两人并肩缓辔,不忍分别。遥望远处,外城的北面横亘着翠绿的山峦,波光荡漾的流水环绕城东。在这两句诗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就写出了对仗工整的对偶句。“青”、“白”相间,色彩鲜明。一个“横”字将青山的静姿勾勒得极其生动,而一个“绕”字则描绘出了白水的动态。诗人的笔墨潇洒自如,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寥廓清晰的秀美图画。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朋友就像那蓬草一样随风飘远,不知飘到何处!这两句诗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打动人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四处漂泊的关怀之情。

尾联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情意更加深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手”,只是一个分别时的动作,至于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情景。诗人化用古典诗句,用了一个“班”字,写出了新意,将缱绻情谊表达出来,可以说是笔法精湛。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诗中翠绿的山峦,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互相映衬,色彩绚丽。班马长鸣,形象新鲜生动。自然美和人情美完美统一起来,可以说是气韵灵动。本诗节奏明快,虽是离别诗,却没有一味表达伤感,而是在乐观中让读者体味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这也是李白送别诗历来为人称道之处。

山中访友阅读理解附答案

《山中》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中月夕》阅读题答案及翻译赏析

《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李白古诗《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杜甫《日暮》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山中避雨》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

请君入瓮阅读答案附翻译

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少年游》阅读答案附赏析

《山中留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整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山中留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