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zhendaonnn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感事》阅读题答案及赏析(共含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hendaonn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感事》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篇1:《感事》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感事》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感事

袁宏道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注释】

①露布:古代亦称“露版”,好比后世公诸于众的文告,此指军中报捷的文书。

②垂衣:指天下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

1.晚明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把“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本诗中作者因何而发?为何而感?(4分)

2.请简要分析“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 明代后期,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西北和东北边境处于多事之秋,而朝中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袁宏道深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前途而忧虑。(4分)(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内容的'把握。解题时应抓住诗歌当中四句,了解边关还没有打胜仗,社会还动荡不安。)

2. 将时事之感,融入景物之中。(2分)黄昏秋风、乱草萧瑟,白鸟避人远飞,这既是实景,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写照,政治黑暗,社会混乱,民不聊生。(2分)(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解题时要抓住关键词“乱”字,联系诗歌的整体内容赏析。)

赏析:

袁宏道进士及第后告假还乡,此诗即作于家居时。明代万历后期,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西北和东北边境处于多事之秋,而朝中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袁宏道深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前途而忧虑。《感事》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首联以景起兴,湘山景色与江头独醉恰成对比,隐含着诗人为国家命运担忧的痛苦与无奈。中间两联直述时事而措辞委婉,在貌似客观的笔触下,深寓不满之情。尾联则将时事之感,融入景物之中。黄昏秋风、乱草萧瑟的秋景,加上一双本无机心的白鸟避人远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写照。

篇2:《金桥感事》阅读答案及赏析

《金桥感事》阅读答案及赏析

金桥感事

吴融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注:①此诗写于公元891年。公元890年,唐昭宗讨伐北方沙陀族藩镇节度使李克用,三战皆败。li军长驱直入山西地带。

②“饮马”:公元前579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得。

③周平王迁都洛阳,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戎人在野外祭祀,据此预言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居住地。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晋国大夫魏绛认为用“和戎”方式解决汉、戎民族矛盾有“五利”,晋悼公采用此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赏析该诗尾联中的景情关系,并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引用典故的手法。作者借用伊川之叹来表达自己对唐朝国家命运的担忧,借对魏绛的“五利”之策的肯定,表达了自己寄希望于朝廷能采取“和戎”的方式解决民族矛盾,也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次对李克用的用兵行为。

2.诗歌的尾联融情于景。描写了夕阳西下,诗人于长亭处似乎听到了在战火烽烟中传来哀笳一曲,在凄凉的环境中诗人充满忧愁。尾联以景结情,在充满凄凉的战乱之景中表达了诗人对王朝发动讨伐李克用这场战争的忧愁:战争势必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给国家带来创伤。

赏析

《金桥感事》是晚唐诗人吴融写的一首七律。这是一篇政治抒情诗。《唐诗鼓吹评注》谓:此诗“指孙揆败于沙陀之事”。沙陀,以族名代称藩镇李克用。公元890年,李克用进据邢、洛、磁三州。昭宗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采纳了宰相张浚等人发兵讨李的主张。由于对形势估计不足,结果三战三败。张浚的副手孙揆,就在这年九月李克用破潞州时被杀。李克用的军队乘胜纵兵焚掠晋、绛、河中一带。百姓家破人亡,赤地千里。公元891年春正月,昭宗被迫罢了张浚等人的官,二月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诗人吴融时在潞州金桥,有感于此,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头就把太行山的景色写得雄伟壮美: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红日、白雪、蓝天,色彩鲜明,宛若浮雕。时令已是早春二月,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狂舞,寒意料峭。一个“尚”字,用得极妙,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和感触。目之所见,体之所感,丝毫没有春意。景色之美,气候之寒,更衬出诗人心中的悲凉。两句为下面的“感事”,渲染了气氛。

颔、颈两联,一连串用了四个历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

“饮马”,是用《左传》故事。公元前579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这里比喻李克用有“饮马于河”的军事野心。因为李克用的军队,早在公元883年(中和三年)与黄巢作战时,就已打进过帝都长安,故说“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得。这里用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实力强大的李克用将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这句是说li军正蓄谋打过太行山。

颈联笔锋一转,由述古喻今进而抒感言怀。诗人没有直抒胸臆,仍然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百年”句用了周朝辛有的故事。周平王迁都洛阳时,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人在野外祭祀。披发是戎族的风俗习惯,辛有据此预言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居住。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诗人在藩镇割据的混战中,预感到唐王朝必将灭亡。他不可能直陈其事,但又不能不说,所以用辛有的典故,巧妙地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辛有的预言生前无人理睬,死后却备受赞叹,这根本没有作用。肺腑之言,泻于毫端。尽管个人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诗人仍希望皇上采用古时魏绛的方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的大夫。晋国所在地的山西,是个汉、戎杂居的地方,民族间经常发生战争。魏绛曾建议用“和戎”方式解决矛盾,他认为“和戎”有“五利”,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主张,因此收到“修民事,田以时”的政治效果。这句,通过肯定魏绛,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次对李克用的用兵。

用典,是古典诗中常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手法。一首诗中过多地用典,往往会弄得诗意晦涩难明。《金桥感事》虽连用数典,却不觉难懂。诗人正是在曲折变化中,贴切地表达了难以直言之隐旨,把抽象的感情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了,题旨亦因之更为突出、鲜明。

尾联:“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以情景交融之笔结束全诗。夕阳西沉,长亭遥对,哀笳一曲,戍烟四起,在这般战乱凄凉的环境中,一位“惊时感事俱无奈”(见其《重阳日荆州作》)的诗人,独自忧愁、感伤。胡笳,是一种乐器,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这里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戍烟”,戍楼的烽烟,与在太平时节的缭绕炊烟全然不同,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二句十四字,把情、景、事,声、色、形,熔铸于一炉,真是极尽精炼概括之能事。

篇3:《寓穿山感事》阅读题及答案

徐渭

荒城临海一山围,何事东方滞衮衣。

晓日每看牙将集,秋风自送远人归。

霜寒戍草嘶征马,潮落江门露钓矶。

欲请长缨何处是,且寻酒伴扣荆扉。

【注释】

①穿山:距长江二十里的归庄镇穿山,原本是一个海岛,岛上有小山,高十七丈,宽三百五十步。 ②衮衣:带文采的衣服,指官服。

1. 徐渭的七律长于炼句,用词精警,试以“霜寒戍草嘶征马,潮落江门露钓矶”为例作简要分析?(4分)

2.“欲请长缨何处是,且寻酒伴扣荆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秋临穿山,草木凋零,征马嘶鸣,江水减少,江石裸露 。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了穿山秋天的景象,惟妙惟肖。(2分)其中“寒”“嘶”“落”“露”四个词非常精当。草经霜打自会衰败,马依秋风自然嘶鸣,秋来雨稀江水减少,水位降低水落石出。既合乎情理,又非常形象。(2分)(本题考查对诗歌词句的赏析。解题时应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 诗人空有满腹才华和报国之志,却得不到当权者的'重用,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的愤慨和无奈。(2分)(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内容的把握。解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请长缨” “寻酒伴”等关键词,稍作对比,答案不言自明。)

篇4:古诗鉴赏《感事》阅读答案附赏析

古诗鉴赏《感事》阅读答案附赏析

感事

【元】张昱

雨过湖楼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

杞人唯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

鸿雁信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

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江浙行省左丞相杨完者从张士诚手中夺得杭州,聘张昱入幕,官右司员外郎。十八年(1358),张士诚重陷杭州,杨完者被杀,张昱从此不仕,流寓城中。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雨过湖楼作晚寒中哪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简要分析。(3分)

(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4分)

(3)诗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参考答案

(1)寒字用得好。(1分)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1分),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1分)。

(2)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对家乡的思念(无家可归的感概),山河破碎的悲凉(有国难投的悲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

(3)诗中运用了两个典故是【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

(1)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用意。(3分)

(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概括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颔联运用了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两个典故。(1分)诗人先形容自己就像杞国人怕天塌下来一样,担心时局混乱,国事不稳;再反用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之意,抒发心中的无奈之情。(1分)用典抒情,语言委婉含蓄,意蕴丰富而深沉。(1分)

(2)此心既含有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之情,又有无家可归的感慨和有国难投的`悲凉之感,还含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2分)首联寒字语带双关,奠定全诗情感基调,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颔联借典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奈,颈联托天上鸿雁、月中山河等意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山河破碎的悲凉感慨,尾联一句反问,充分展露出诗人的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怅惘之情。(3分)

篇5:半山春晚即事赏析及阅读题答案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

①此诗写于诗人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

②翳翳(yìyì):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

③陂(bēi):池塘。

④交交: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

⑤床敷:安置坐具。

⑥杖屦(jù):扶杖漫步。

赏析

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这里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作者力行新法失败后,晚年退居江宁,并于元丰年间(1078—1085)营建半山园,自号半山。这首诗表现了他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所以三、四句以“清明”为本,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静谧,在葱茏的深处,园屋隐约可见。这两句写静,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风味。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用了“翳翳”、“交交”,显得更有生意。

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两者虽是一静一动,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诗人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前人评价说:“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阅读及答案

⑴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3分)

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3分)

(3)简析此诗尾联的手法。

(4)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此诗云:“寓感愤于冲夷(冲和平易)之中,令人不觉”,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鸟鸣山幽,环境恬静。(3分,每个特点1分)

(2)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答出“以动衬静”给1分,分析恰当2分;答出“寓情于景”亦可,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以动衬静(以动写静/寓情于景);以鸟鸣声烘托环境的宁静,心情的悠闲。

(4)诗人从煊赫一时的相位位置上退下来,心理未免失去平衡,骨子里当会藏有一种罢相后的不满,诗人通过对自身的活动叙述和北山鸟的意象描写,就透露出一种孤寂和无人相知之感。但全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却表达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在平和闲淡中蕴藏着对政局的不满,绵里藏针令人不觉。(应结合具体诗句稍做分析)

二: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4分)

⑴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3分)

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3分

(3)颔来你用了“翳翳”“交交”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情作具体分析。(4分)

(4)有人说王安石这首诗“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结合尾联,谈谈你的理解。(注:“冲夷”即 “冲和平易。”)(4分)

答案:

(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鸟鸣山幽,环境恬静。(3分,每个特点1分)

(2)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3分。答出“以动衬静”给1分,分析恰当2分;答出“寓情于景”亦可,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翳翳”“交交”分别指林木茂盛和枝叶交错,两词写出了树叶的茂密、葱茏,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又充满生意。是诗歌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4)诗歌最后一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半山无人,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我岑寂,由此表达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遭受排挤的痛苦也可)

篇6:王稚登《新春感事》赏析及阅读答案

王稚登《新春感事》赏析及阅读答案

新春感事

(明)王稚登

信有清风不厌贫,吹帘入幌转相亲。

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

服药难辞星入鬓,闭门长与竹为邻。

黄金散尽真堪惜,前日亲知是陌尘。

【注】王稚登少年成名,“奖引寒素,敦笃故旧”,遇人危难,不惜倾身援救,但是人至晚年,黄金散尽,热闹已逝。

1.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所谓亲知的势利嘴脸的愤慨与鄙夷。诗人也曾富有过,也曾周济过亲朋,可是当诗人散尽黄金时,以前那些曾得过救助、受过恩惠的亲人知交都如同路人,让人深感世态的炎凉。

2.(4分)①拟人。一二句写出了清风不厌弃贫寒、与人相亲的形与神,第四句以“多情”来写绿酒,第六句赋予竹以邻居的身份,将“清风”“绿酒”“竹”写得可亲可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清正的品格喜好。

②比喻。第三句将自己的大好年华比作逝去的流水,意指虚度;第四句将绿酒比作老朋友,形象地再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

③反衬。一二句写清风“不厌贫”“相亲”反衬出人之厌贫爱富;四句写“绿酒多情似故人”,反衬出旧人的寡情;第六句“竹为邻”反衬出亲朋的疏远冷落;以物衬人,语不言人而意在写人。

作者:

王稚登(1535年~16)字百谷、百榖、伯榖,号半偈长者、青羊君、广长庵主等。先世江阴人,后移居吴门(今苏州)。

(1535年~1612年)字百谷、百榖、伯榖,号半偈长者、青羊君、广长庵主等。先世江阴人,后移居吴门(今苏州)。少有文名,善书法,4岁能属对,6岁善书擘窠大字,10岁能作诗,长而骏发有盛名。嘉靖末年入太学,因写“色借相君袍上紫,香分太极殿中烟”的牡丹诗名扬京师。万历时曾召修国史。万历十四年与屠隆、汪道昆、王世贞等组织“南屏社”,广交朋友,人称“侠士”,曾结交名妓如马湘兰、薛素素等。

篇7:浪淘沙感事阅读答案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8.“鸿雁南归”看似平常,其实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其作用。

9.“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试题答案:

8.①点明高秋季节,营造一种凄凉的意境。(1分)②暗示词人的思归,点出作者避难江湖的处境,反衬词人的失落与无绪。(2分)③思归不一定就是回家,也意味着“梦”的归宿,心灵的安顿,传达出诗人对实现人生抱负的渴望。 (2分)

9.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 (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共6分)

【扩展阅读】

刘基简介

刘基(184年—232年)字敬舆。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汉室宗亲,齐悼惠王刘肥之后,汉末军阀扬州牧刘繇长子,三国时吴国重臣。

容姿美好,深得孙权喜爱,和东吴另一美男滕胤亦有姻亲关系。历骠骑将军东曹掾、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孙权为吴王,迁升为大农(即大司农),后迁任郎中令。孙权称王,改郎中令为光禄勋,使刘基分平尚书事。嘉禾元年(232)卒。

篇8:酒事阅读题及答案

酒事阅读题及答案

酒事

17岁那年,我离开了学校,走上了社会.我父亲是一个古板而严谨的人,他当时是一家报纸的副总编,在人群里总有点面子,特别希望我能去一家好一点的高中重读.我生来就倔,小事还犹豫,大事从来是一去不回头.当时,我外语不好,数学不好,考上大学的希望十分渺茫,所以,我毅然选择离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漂泊.

我曾在一个建筑工地当力工。力工的活苦,没技术,让人瞧不起。不像钢筋工、架子工、木工、电工那么气派,受人尊敬。力工像杂役,什么地方缺人都得顶上。心中就苦闷。苦闷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毕竟上自己的选择。

那年夏天,雨水大,工期被耽误了,大家都很着急。有一天,我被分到李师傅带的混凝土班,跟着大家打立柱。一天的任务是11根立柱,打到下午的时候,云彩就来了。李师傅抬头看看天,凭空叫了一句:“爷儿几个,加把劲,抢雨前干完了,我管酒。”

我知道这个李师傅,他是建筑公司的劳模。他有一个疯老婆,已经疯了三十几年,但三十几年里,李师傅从来没让她磕着、碰着,从来没让他弄脏了衣服,从来没让他走失过。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李师傅有一个女儿,刚刚上大学,李师傅的负担不轻,平日里花钱节省人人尽知。“真管酒?”有人问。“管!”李师傅平时是一个话语极少的人,他这一喊,有一点一诺千金的意思,身边的人陡然增了一股劲,硬是抢在倾盆大雨下来之前,把立柱打完了。酒、肉都有价,酒是9毛钱一斤,肉是8毛钱一盘。

六个人,围坐在工棚里,大呼小叫地吃开了。我不会喝酒,自然往后挪挪身子,我感到有点冷。这时,一只粗糙的大手扶住了我的后背,并用力地往回拢了拢。是李师傅。他把发乌的饭盒递到我眼前,说:“啁一口。”

我摇了摇头。“啁一口。”语气是命令似的。我接过饭盒盖,抿了一口里边的白酒,顿时被呛得咳嗽起来。李师傅拍了拍我的后背,鼓励说:“再啁一口。”

我抬头看看他,突然在他的目光里发现了一种异样的东西——那是父亲般的慈爱和让人无法抗拒的关怀。我又喝了一口。是喝,不是抿。一股热浪从喉头一直冲到胃里,又从胃里反到心上。工友们都笑了。

那天,我喝多了,李师傅领着我,站在工棚的门口,冲着如注的大雨说:“喊一声,喊一声就什么都好了。”说着,他“啊——”地大喊了一声,那声音撕心裂肺,神鬼皆惊。“啊——”身后的工友们也纷纷叫了起来,这些声音合在一起,如同悲怆的《命运交响曲》,渗入雨水里,向四周溅落了。“啊——”我也叫了起来。“啊——”随着喊声,我的眼泪流了出来。“啊——”随着眼泪的掉落,我心中的块垒也一点点地坍塌了。

不知过了多久,李师傅在我耳边轻轻地说:“孩子,喝了酒了,是男人了,不哭了。”

随着李师傅的话音儿,雨突然停了。

那一刻,我觉得我长大了。

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品以“酒事”为题,“酒”象征着生活的苦难,只有饮下这碗苦酒,才能面对这坎坷的'人生。这是“我”步入社会上的第一课。

B.作品中写到了两个父亲,李师傅“慈爱和让人无法抗拒的关怀”使“我”倍感温暖,体会到自己父亲身上少有的鼓励之情。

C.作品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性格,“爷儿几个,加把劲”“真管酒?”等语言描写,将人物豪爽、直率的性格表现得生动传神。

D.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相当准确,同样表现饮酒,“啁”的痛快,“抿”的羞涩,“喝”的坦然,这些词既叙写动作,又传达心理。

E.随着李师傅的喊声,“身后的工友们也纷纷叫了起来”,“这些声音合在一起”将劳动的热情和团结的力量抒发得真切感人。

2.倒数第三段中“我心中的块垒”,在作品中具体指什么?(2分)

3.结合作品,简析“雨”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4.结合作品,简析李师傅这一人物的形象。(6分)

酒事阅读答案

1.[A](对作品意象理解有误:“雨”象征着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酒”则是困苦生活中的“强心剂”。)[E](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有误;工友们的叫喊与李师命脉以及后来我的叫喊意味相同,都是对“悲怆”命运的抗争、对“心中块垒”的浇灌。)[评分标准:本题4分,一项1分。]

2.①中途辍学,大学梦破灭的失望;②做力工让人瞧不起的苦闷。[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点1分。]

3.①“那年夏天,雨水大,工期被耽误了”;下午打柱,“云彩就来了”,暴雨将至:“雨”为人物表现和事件生成提供了基础。②“李师命脉领着我,站在工棚的门口,冲着如注的大雨说……”:“雨”催化了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发展,丰富了“酒事”的内容。③“随着李师傅”的话音儿,雨突然停了”:“雨”强化了人物的心声,在塑造形象、体味人生等方面使作品达到高潮。[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点2分。结合原文,1分;分析作用,1分]

4.①勤苦耐劳、带班有方的劳模形象;②勤俭持家、尽职尽责的丈夫、父亲形象;③成熟坚忍、不畏艰难的生活强者形象。[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点2分。不能体现作品内容的无据定性,不给分。

篇9:《酒事》阅读题及答案

酒 事

17岁那年,我离开了学校,走上了社会。我父亲是一个古板而严谨的人,他当时是一家报纸的副总编,在人群里总有点面子,特别希望我能去一家好一点的高中重读。我生来就倔,小事还犹豫,大事从来是一去不回头。当时,我外语不好,数学不好,考上大学的希望十分渺茫,所以,我毅然选择离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漂泊。

我曾在一个建筑工地当力工。力工的活苦,没技术,让人瞧不起。不像钢筋工、架子工、木工、电工那么气派,受人尊敬。力工像杂役,什么地方缺人都得顶上。心中就苦闷。苦闷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毕竟上自己的选择。

那年夏天,雨水大,工期被耽误了,大家都很着急。有一天,我被分到李师傅带的混凝土班,跟着大家打立柱。一天的任务是11根立柱,打到下午的时候,云彩就来了。李师傅抬头看看天,凭空叫了一句:“爷儿几个,加把劲,抢雨前干完了,我管酒。”

我知道这个李师傅,他是建筑公司的劳模。他有一个疯老婆,已经疯了三十几年,但三十几年里,李师傅从来没让她磕着、碰着,从来没让他弄脏了衣服,从来没让他走失过。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李师傅有一个女儿,刚刚上大学,李师傅的负担不轻,平日里花钱节省人人尽知。

“真管酒?”有人问。

“管!”

李师傅平时是一个话语极少的人,他这一喊,有一点一诺千金的意思,身边的人陡然增了一股劲,硬是抢在倾盆大雨下来之前,把立柱打完了。

酒、肉都有价,酒是9毛钱一斤,肉是8毛钱一盘。

六个人,围坐在工棚里,大呼小叫地吃开了。我不会喝酒,自然往后挪挪身子,我感到有点冷。这时,一只粗糙的大手扶住了我的.后背,并用力地往回拢了拢。是李师傅。

他把发乌的饭盒递到我眼前,说:“啁一口。”我摇了摇头。

“啁一口。”语气是命令似的。我接过饭盒盖,抿了一口里边的白酒,顿时被呛得咳嗽起来。李师傅拍了拍我的后背,鼓励说:“再啁一口。”

我抬头看看他,突然在他的目光里发现了一种异样的东西——那是父亲般的慈爱和让人无法抗拒的关怀。我又喝了一口。是喝,不是抿。一股热浪从喉头一直冲到胃里,又从胃里反到心上。

工友们都笑了。那天,我喝多了,李师傅领着我,站在工棚的门口,冲着如注的大雨说:“喊一声,喊一声就什么都好了。”说着,他“啊——”地大喊了一声,那声音撕心裂肺,神鬼皆惊。

“啊——”

身后的工友们也纷纷叫了起来,这些声音合在一起,如同悲怆的《命运交响曲》,渗入雨水里,向四周溅落了。

“啊——”

我也叫了起来。

“啊——”

随着喊声,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啊——”

随着眼泪的掉落,我心中的块垒也一点点地坍塌了。

不知过了多久,李师傅在我耳边轻轻地说:“孩子,喝了酒了,是男人了,不哭了。”

随着李师傅的话音儿,雨突然停了。

那一刻,我觉得我长大了。

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品以“酒事”为题,“酒”象征着生活的苦难,只有饮下这碗苦酒,才能面对这坎坷的人生。这是“我”步入社会上的第一课。

B、作品中写到了两个父亲,李师傅“慈爱和让人无法抗拒的关怀”使“我”倍感温暖,体会到自己父亲身上少有的鼓励之情。

C、作品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性格,“爷儿几个,加把劲”“真管酒?”等语言描写,将人物豪爽、直率的性格表现得生动传神。

D、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相当准确,同样表现饮酒,“啁”的痛快,“抿”的羞涩,“喝”的坦然,这些词既叙写动作,又传达心理。

E、随着李师傅的喊声,“身后的工友们也纷纷叫了起来”,“这些声音合在一起”将劳动的热情和团结的力量抒发得真切感人。

2、倒数第三段中“我心中的块垒”,在作品中具体指什么?(2分)

3、结合作品,简析“雨”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4、结合作品,简析李师傅这一人物的形象。(6分)

篇10:《酒事》阅读题及答案

1、[A](对作品的意象理解有误:“雨”象征着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酒”则是困苦生活中的“强心剂”。)[E](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有错误;工友们的叫喊和李师命脉以及后来我的叫喊意味相同,全都是对“悲怆”命运的抗争、对“心中块垒”的浇灌。)[评分标准:本题4分,一项1分。]

2、①中途辍学,大学梦破灭的失望;②做力工让人瞧不起的苦闷。[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点1分。]

3、①“那年夏天,雨水大,工期被耽误了”;下午打柱,“云彩就来了”,暴雨将至:“雨”为人物表现和事件生成提供了基础。②“李师命脉领着我,站在工棚的门口,冲着如注的大雨说……”:“雨”催化了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发展,丰富了“酒事”的内容。③“随着李师傅”的话音儿,雨突然停了”:“雨”强化了人物的心声,在塑造形象、体味人生等方面使作品达到高潮。[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点2分。结合原文,1分;分析作用,1分]

4、①勤苦耐劳、带班有方的劳模形象;②勤俭持家、尽职尽责的丈夫、父亲形象;③成熟坚忍、不畏艰难的生活强者形象。[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点2分。不能体现作品内容的无据定性,不给分。

篇11:《春日客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春日客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春日客感

[清]黄景仁

只有乡心落雁前,更无佳兴慰华年。

人间别是消魂事,客里春非望远天。

久病花辰常听雨,独行草路自生烟。

耳边隐隐清江涨,多少归人下水船。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35岁客死他乡。其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的诗歌,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的前两联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表现了诗人怀乡思归之情。首联以“乡心落雁前”表示思归之迫切,以“只有”“更无”强调这种感情的强烈;颔联以离别之销魂及春日他乡不敢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怀乡的愁苦心情。

(2)①借景抒景,融情于景。颈联景中寓情,虽是繁花似锦、芳草萋萋的春日,但诗人听到的却是雨声淅沥,看到的是烟雨迷蒙,烟雨之景中,融入了浓浓的悲情。②反衬。以江水上涨,别的游子乘船回家,反衬诗人有家难归的惆怅,突出了思乡之情。

赏析:

题目“春日客感”提示我们:一、此乃春日之事。二、诗人客居异地。客感,一定是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客居异地的孤独苦闷。

首句“只有乡心落雁前”,“乡心”一词点明了主旨——思乡。“落雁前”是说在大雁到达之前到达故乡。它把乡心比作了和雁一样能够降落的事物,化虚为实,使思乡之情显得具体生动。同时,它还是一个对比,雁飞得慢,思乡之情飞得快,突出了对家乡思念之深切。次句“佳兴”指好的'兴致,“慰”指安慰,“华年”指自己并不老。第二句是说客居异地之时,除了对故乡的思念,其它什么兴趣也没有。“更无”与“只有”相对,突出了“乡心”的惟一性,强化了思乡之情。

颔联“别”的意思是离别,“销魂”形容极其哀愁。“客里春”应客居异乡时遇到的春天。“望远”指表面意思是向远处望,在此其实是指眺望家乡。这两句的意思是,离别是人间最痛苦的事怀,客居异地时,在春天不宜眺望家乡,只要眺望,必然伤感到极点。这两句是议论,直抒胸臆,表现诗人思乡的愁苦心情。

颈联“久病”道出客居异乡时愁苦难耐一个重要原因。“花辰”开花的时节。“雨”自然是春雨。“草路”自然是长满了青草的小路,“烟”乃是蒙蒙雾气。开花时节,春雨霏霏,春草萋萋,这些其实是非常优美的,这里却讲“听”雨,显然是因病而不能常常观景。即使观景也只见到烟雨迷蒙,显示出浓浓的客居愁苦之情。

末联的抒情极为巧妙,诗人卧病在床,凭听觉就知道江水在上涨,凭人活动的声音就知道有许多游子下水行船、奔回家乡了。这是典型的反衬手法,诗人越写江水上涨,易于行船回家,越说许多人能够行船回家,就显得他自己无法回家。这就有力地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篇12:《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

赵令畤

水满池塘花满枝。乱香深里语黄鹂。东风轻软弄帘帏。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玉窗红子斗棋时。

1.词上阕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

2.词下阕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公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阕通过描写春水、繁花、啼莺、东风等意象,表现了春光之美好,营造出美好的意境;交代抒情主人公春心萌动的诱因;以乐景衬托主人公的哀愁;写景由远及近,自然引出下阕对室内主人公的描写。

2.下阕通过做春梦、望飞燕、独斗棋三个生活细节,表现了主人公为相思之情所困的形象。主人公相思之情难以排遣,白天做起了春梦,可惜春梦太短,很快醒来;向窗外望去,烟柳低垂处燕子双飞,又加深了内心的思念;百无聊赖,只好借斗棋来排遣相思之愁。

赏析

此词以极其委婉、含蓄的手法抒写闺怨。词中共包含六个画面,其中有四个画面是描摹春景的,另有两个画面是一般闺阁生活的掠影:一为做梦,一为下棋。这六个画面完美、和谐地组合成一个特殊的意境,使此词具有词浅意深、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

上片写女主人公被春光打动,心魂为之摇曳、陶醉。“水满池塘花满枝”,是从视觉上观察到春天的到来的。春水初涨,百花怒放,自然是春天特有的身姿和光彩。“乱香深里语黄鹂”是从听觉和嗅觉上体味到春天的存在的。花香而乱,说明是百花飘香。“乱香深里”,即百花丛中。黄鹂在飘香的百花丛中歌唱,这自然又是春天特有的气息和声音。“东风轻软弄帘帏”,是从触觉上体察到春天的温柔的。轻软的、多情的东风不时拂弄着帘帏,抚掠着女主人公的鬓发,这自然又是春天的温暖和柔情。如此种种,无不撞击着女主人公的心扉,必然会使她产生细微而曲折的心理反应。春天是青年男女播种和耕耘爱情的季节,她却是孤身一人,面对这撩人的'春光,自然会触发对爱情的向往或回忆,会感到怅惘。

词的下片写这个女子沉浸于相思之中。“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意思是说:既然春心已经萌动,那么只有到午梦中去会心上人,以疗爱情的饥渴,可是春梦又偏偏是那么短促,心上人杳无踪影,唯见春燕交飞,烟柳低垂。春燕交飞,使人想到自身的独守空闺,徒添相思;烟柳低垂,使人更生离愁。“垂杨只解惹春风,如何系得行人住”,说明这短短的春梦不仅没有给人以精神的补偿,反而惹得愁恨倍增。最后女主人公不得不采取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来排除这相思的困扰,“玉窗红子斗棋时”。借斗棋以排遣无限相思之情,正如同借酒消愁愁更愁一样,其间蕴含着深重的感伤与幽怨。

此词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极大,具有含蓄蕴藉、意境朦胧的美感,读后使人感觉意犹未尽、余韵深长。

《金桥感事》阅读答案及赏析

《蝶恋花》诗词赏析题及答案

望岳赏析题及答案

《青玉案》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感事》原文及译文

沁园春·丁酉岁感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剪梅》阅读题的答案及赏析

院感试题及答案

阅读题及答案

《山中月夕》阅读题答案及翻译赏析

《感事》阅读题答案及赏析(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感事》阅读题答案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