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烈妇传的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Yokki梨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烈妇传的阅读答案(共含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okki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杨烈妇传的阅读答案

篇1:《杨烈妇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2分)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洲。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李翱《杨烈妇传》

注:爨:cuàn 烧饭

12、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将掠其玉帛 掠:抢劫。

B.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C.不如亟去 亟:赶快。

D.则人谁肯固矣 固:坚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君如逃,则谁守 虽然,岁满则罢去

B.府库皆其财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重赏以令死士 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D.与之千钱 失其所与,不知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 )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参考答案:

12、固:坚持,固守。13、b项两个“其”都是代词。14、③和(6)不能表现“深明大义”。15、“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误。

篇2:《杨烈妇传》阅读答案

文言文,回答9~12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节选自《杨烈妇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

盗:侵袭

B.众皆泣,许之。乃徇曰

徇:发誓

C.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固:坚持

D.侃遂忍之,复登陴

陴:城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B.①众皆泣,许之

②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C.①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②图穷而匕首见

D.①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②吾其还也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集来的项城吏人与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拼死而战,不做叛军的俘虏。

C.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D.李侃带领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宁愿战死决不投降。

第 II 卷(主观题,共114分)

四、古诗文阅读二(3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2)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9、B (徇:向大家宣布)

10、D (D其:①表推断,译为“看来”,②表商量,译为“还是”。A焉:兼词,“于之。B之:代词。“许之”代拼死守城之事,“为之”代张良所说之事。 C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11、A(③和(6)不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

12、C (“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于文无据)

13、(1)译为:县令当然是一城之主,虽然这样,任职的年限满了就要免去职务离开;不像当地的官吏百姓那样。(采点给分。诚:诚然、当然;虽然:即使这样;罢去:免去职务离开;若……然:像……那样。每点1分,句意1分,共5分)

(2)杨氏召集了几百人,李侃率领他们登城防守;杨氏亲自为他们烧饭来给他们吃,不论年长年轻,全部都有份,并且分得很公平。(采点给分。得:召集,招募;乘城:登城防守;爨以食之:烧饭来给他们吃;周而均:全部有份且公平。每点1分,句意1分,共5分)

篇3:《杨烈妇传》阅读答案

(20xx·学军中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杨烈妇传

唐·李 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①陷忭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②、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①李希烈:唐代宗时为蔡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淮西节度留后,唐德宗时为淮宁节度史。建中三年,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建中四年叛唐。十二月,攻陷汴州(今河南开封)。兵败后,被部将毒死。②高愍女:指作者所作的《高愍女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俘累其男女 累:抓捕 B.侃率之以乘城 乘:凭借

C.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超:越过 D.与古人不殊也 殊: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力不足,死焉,职也 贼气吞焉

B.仓廪皆其积也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C.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 物过盛而当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又兵临项城,县令李侃先是“不知所为”,继而又“伤而归”,在妻子杨氏的鼓励下,终于坚定了抗敌之志。

B.在叛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杨氏挺身而出,帮助县令丈夫谋划抗敌对策,激励差吏和百姓抗敌守城,终于取得了项城自卫战的胜利。

C.杨氏向丈夫和差吏、百姓细陈守与不守的利害得失,又让丈夫登城喊话瓦解敌军,关键时刻充分展示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D.作者鞭挞了那些平时占城聚财、武装驰骋,关键时刻却“弃其城而走”的守御之臣们,借孔子“仁者必有勇”的名言热情赞扬了杨氏。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妇 人 女子之德奉父 母 舅 姑 尽 恭 顺 和 于 娣 姒 于 卑 幼 有 慈爱 而 能 不 失 其 贞 者 则 贤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⑵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答案:

1. 【解析】选B。乘,登上。

2. 【解析】选C。表目的连词。焉,于之;之。其,他们的;自己的。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承接。

3. 【解析】选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有误。

4. 【答案】选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

5. 【答案】⑴用重赏的办法来使百姓成为敢于拼死的勇士,事情一定能够成功。或:用优厚的奖赏来激励敢于牺牲的勇士,事情一定能够成功。令:使,让。

⑵虽然这样,但是任期满后就要离职而去,不像县衙差吏和百姓那样。非若……然:不像……那样。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抓捕这里的男女百姓,到陈州去会合。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令,叛军到了,就应当守卫,虽然力量不足,但你即使死在这件事上,也是尽了你应尽的职责。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如果不能守住项城,县城就会被叛军占领,粮仓里的粮食都成了叛军的储蓄,府库里的财物都成了他们的财物,百姓都成了他们的战士了,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叛军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用重赏的办法来使百姓成为敢于拼死的勇士,事情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把县衙差吏和百姓召集到县府庭院里。杨氏说:“县令,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这样,但是任期满后就要离职而去,不像县衙差吏和百姓那样。差吏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军的俘虏呢?”大家都流泪答了,答应一起死守县城。于是杨氏巡行说:“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敌人的,奖给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给他万钱。”募集到数百人,李侃率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杨氏亲自煮饭给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分配公平。杨氏让李侃对敌人喊话说:“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会全力守城战死。即使得到了我们的城池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威风,不如赶快离开,否则白白地失利,没有任何好处!”叛军都笑了。这时有飞箭射中李侃的手臂,李侃因受伤而回家。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肯固守阵地呢!与他们一起死在城头上,不是要胜过死在家里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个小县城,没有长戟劲弩这样的精良武器,也没有高城深沟这样的坚固城防。叛军气焰嚣张,企图一举吞灭项城,于是那些首领们率领着他们的士兵企图越墙而下。这时,守城的差吏和百姓中有人用普通的弓箭射击敌人,还射中了叛军统帅,使他坠马而死。——这个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叛军失势,于是都逃散了。项城的人没有一个伤亡的。

刺史把李侃守项城的.功劳上报给了朝廷,朝 廷下诏提升李侃为绛州太平县县令。杨氏现在还在人世。

妇人女子的美德,在于侍奉父母公婆,竭尽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弱小的孩子有慈爱之心,并且能不失贞节,这样的人就是贤女了。懂得行军布阵的战术,明白进攻防守、勇武刚烈的道理,这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的。自从国家兵祸产生以来,朝廷就注重表彰那些守御之臣。他们凭借着坚城深池的险要,储蓄的东西堆积如山,物资财富像原来一样丰足充裕,戴盔披甲背着弓箭来回奔驰的人,不知有多少。他们自称勇士却不能打仗,自称有才智却不能守城,自称忠心却不能效死,弃城逃跑的人,有啊。那是些什么人啊!像杨氏,只是个妇女啊,孔子说:“仁者必有勇。”杨氏当得起这句话了。

评论说:人们的通常观点,都认为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贤能的人从古代就很少,更何况后代!等到出现了,和古人也没有什么差别。像高愍女、杨烈妇等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又比她们强多少?我担心她们的事迹被湮灭而得不到流传,所以叙述下来,并打算告诉给写史书的官员。

篇4:杨烈妇传阅读答案

李翱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之虏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下列句中红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掠其玉帛 掠:抢劫。 B、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C、不如亟去 亟:赶快。 D、则人谁肯固矣 固:坚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如逃,则谁守 虽然,岁满则罢去

B、府库皆其财也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C、重赏以令死士 有以弱弓射贼者

D、与之千钱 使侃与贼言曰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岁满则罢去 B、(杨氏)使侃与贼言曰

C、(你们)徒失利,无益也 D、中其帅,(帅)坠马死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县令,寇至当守——您是县令,敌人来到应该守卫

B、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

C、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项城的父老乡亲,坚持正义不被叛贼吓倒

D、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如果死在城上,不还是比死在家中好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力不足,死焉,职也 职:职业

B.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济:成,有益

C.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

D.贼失势,遂散走 走:逃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最接近的一组是( )

A.①贼气吞焉 ②项城之人无伤焉。

B.①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 ②高城深沟之固。

C.①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②非若吏人、百姓然。

D.①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②项城之人无伤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城县令李侃面对叛军的凌厉攻势束手无策,打算弃城逃跑,所幸其妻杨氏深明大义,及时劝阻。

B.杨氏认为项城虽兵力单薄,但是若发动民众与敌人誓死一搏,项城保卫战一定能取得胜利。

C.杨氏对项城的官员和百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地作了战前动员,并以身作则,临阵督战。

D.由于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再加上叛军首领中箭身亡,项城军民奇迹般地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

8.翻译下面语句

①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

②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项 城 小 邑 也 无 长 戟 劲 弩 高 城 深 沟 之 固 贼 气 吞

焉 将 超 城 而 下 有 以 弱 弓 射 贼 者 中 其帅 坠 马 死

【答案】

1、D(固:坚持,固守)

2、B(B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们的”。A项第一个“则”是表假设的连词“那么”,第二个“则”是表承接的连词“就”。C项第一个“以”是表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是介词“用”。D项第一个“与”是动词“给”,第二个“与”是介词“跟”)

3、A(A句省略的是“县令”)

4、C(“不为贼”是“不做叛贼”之意)

5、【文言实词】(3分)【参考答案】:A【解析】A职:职责。

6、【文言虚词】(3分)【参考答案】:D【解析】A①代词,代“项城”;②语气词,表陈述语气。B①动词,固守;②形容词,险固;C①动词,对付,处置;②动词,像;D①②中的“之”均为助词,译为“的”。

7、【分析概括】(3分)【参考答案】:C【解析】C项中“以身作则,临阵督战”原文中无此信息。率军登城抵抗的是李侃。

8、【翻译】(6分)【参考答案】:①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为……所”被动,“其”各1分,句意一分)

②②县令的确是一县之主,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诚”“虽然”“罢去”各1分。 “虽”译成“虽然”亦可。)

9、【参考答案】:断句(3分):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说明:每错3处扣1分,多段漏段错段都算错。)

篇5:杨烈妇传阅读题及译文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①陷忭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②、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①李希烈:唐代宗时为蔡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淮西节度留后,唐德宗时为淮宁节度史。建中三年,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建中四年叛唐。十二月,攻陷汴州(今河南开封)。兵败后,被部将毒死。②高愍女:指作者所作的《高愍女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俘累其男女 累:抓捕

B.侃率之以乘城 乘:凭借

C.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超:越过

D.与古人不殊也 殊: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力不足,死焉,职也 贼气吞焉

B.仓廪皆其积也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C.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 物过盛而当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又兵临项城,县令李侃先是“不知所为”,继而又“伤而归”,在妻子杨氏的鼓励下,终于坚定了抗敌之志。

B.在叛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杨氏挺身而出,帮助县令丈夫谋划抗敌对策,激励差吏和百姓抗敌守城,终于取得了项城自卫战的胜利。

C.杨氏向丈夫和差吏、百姓细陈守与不守的利害得失,又让丈夫登城喊话瓦解敌军,关键时刻充分展示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D.作者鞭挞了那些平时占城聚财、武装驰骋,关键时刻却“弃其城而走”的守御之臣们,借孔子“仁者必有勇”的名言热情赞扬了杨氏。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 3分)

妇人 女 子 之德 奉 父 母 舅 姑 尽 恭 顺 和 于 娣 姒 于 卑幼有 慈 爱 而 能 不 失 其 贞者 则 贤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3分)

⑵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4分)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抓捕这里的男女百姓,到陈州去会合。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令,叛军到了,就应当守卫,虽然力量不足,但你即使死在这件事上,也是尽了你应尽的职责。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如果不能守住项城,县城就会被叛军占领,粮仓里的粮食都成了叛军的储蓄,府库里的财物都成了他们的财物,百姓都成了他们的战士了,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叛军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用重赏的办法来使百姓成为敢于拼死的勇士,事情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把县衙差吏和百姓召集到县府庭院里。杨氏说:“县令,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这样,但是任期满后就要离职而去,不像县衙差吏和百姓那样。差吏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军的俘虏呢?”大家都流泪答了,答应一起死守县城。于是杨氏巡行说:“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敌人的,奖给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给他万钱。”募集到数百人,李侃率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杨氏亲自煮饭给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分配公平。杨氏让李侃对敌人喊话说:“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会全力守城战死。即使得到了我们的.城池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威风,不如赶快离开,否则白白地失利,没有任何好处!”叛军都笑了。这时有飞箭射中李侃的手臂,李侃因受伤而回家。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肯固守阵地呢!与他们一起死在城头上,不是要胜过死在家里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个小县城,没有长戟劲弩这样的精良武器,也没有高城深沟这样的坚固城防。叛军气焰嚣张,企图一举吞灭项城,于是那些首领们率领着他们的士兵企图越墙而下。这时,守城的差吏和百姓中有人用普通的弓箭射击敌人,还射中了叛军统帅,使他坠马而死。——这个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叛军失势,于是都逃散了。项城的人没有一个伤亡的。

刺史把李侃守项城的功劳上报给了朝廷,朝廷下诏提升李侃为绛州太平县县令。杨氏现在还在人世。

妇人女子的美德,在于侍奉父母公婆,竭尽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弱小的孩子有慈爱之心,并且能不失贞节,这样的人就是贤女了。懂得行军布阵的战术,明白进攻防守、勇武刚烈的道理,这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的。自从国家兵祸产生以来,朝廷就注重表彰那些守御之臣。他们凭借着坚城深池的险要,储蓄的东西堆积如山,物资财富像原来一样丰足充裕,戴盔披甲背着弓箭来回奔驰的人,不知有多少。他们自称勇士却不能打仗,自称有才智却不能守城,自称忠心却不能效死,弃城逃跑的人,有啊。那是些什么人啊!像杨氏,只是个妇女啊,孔子说:“仁者必有勇。”杨氏当得起这句话了。

评论说:人们的通常观点,都认为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贤能的人从古代就很少,更何况后代!等到出现了,和古人也没有什么差别。像高愍女、杨烈妇等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又比她们强多少?我担心她们的事迹被湮灭而得不到流传,所以叙述下来,并打算告诉给写史书的官员。

篇6:《杨烈妇传》原文和翻译

《杨烈妇传》原文和翻译

杨烈妇传 作者: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1]汴州;既又将盗[2]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3]其男女,以会[4]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5]!”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6]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7]城。杨氏亲为之爨[8]以食[9]之;无[10]长少,必周而均[11]。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12]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13]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侃遂忍之,复登陴[14]。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15]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释

1.陷:攻陷。

2.盗:侵略。

3.累:捆绑。

4.会:会师。

5.济:成功。

6.致死:冒死。

7.乘:登上。

8.爨:烧饭。

9.食(音同‘四’):给……吃。

10.无:无论。

11:周而均:周全并且公平。

12.蜚:同”飞“。

13.固:固守,坚守。

14.淠(音同”皮”):城墙。

15.超:越过。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叛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翻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篇7:《杨烈妇传》原文及翻译

《杨烈妇传》原文及翻译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族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渭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

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判贼都笑了。

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判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下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

项城的人没有伤亡。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报了,上级下命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

篇8:杨烈妇传翻译及原文

杨烈妇传翻译及原文

杨烈妇传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族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渭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释

1.陷:攻陷。

2.盗:侵略。

3.累:捆绑。

4.会:会师。

5.济:成功。

6.致死:冒死。

7.乘:登上。

8.爨:烧饭。

9.食(音同‘四’):给……吃。

10.无:无论。

11:周而均:周全并且公平。

12.蜚:同”飞“。

13.固:固守,坚守。

14.淠(音同”皮”):城墙。

15.超:越过。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叛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翻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报了,上级下命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杨氏至今还健在。

妇女的品德,是要奉养父母公婆,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老幼孝敬慈爱,并且能不丧失贞节的,那就是有贤德的`妇女了。懂得行军布阵的行列,明白攻守、勇敢刚烈的道理,这是公卿大臣们难以做到的。自从有战事兴起,朝廷褒宠表扬防守、抵抗敌人的大臣,凭借坚固、深险的城池,储存的东西堆积如山,物资钱财像平常一样,戴头盔,穿上铠甲,背着弓箭在战场上奔驰的人,不知道有几个。那些没有作战的勇气,没有坚守的才智,没有效死的忠心,弃城逃跑的那是些什么人啊?像杨氏这样的妇人,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杨氏合乎这句话了。”

评论说:大概人们的观点,都是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有贤能的人从古代就很少,那后代呢?(如果)真的出现了,和古人没有分别。像高愍女、杨烈妇等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有多少人比她们强?我担心她们的事迹消失不能流传,所以都记叙下来,打算告诉史官。

赏析

本文选自《李文公集》,是作者的精心之作。它记述了一位县令的妻子,在叛军兵临城下,举县不知所措之时,挺身而出,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军,保住了城池。作者曾在《答皇甫湜书》中自信地写到:“仆文虽不足以希左丘明、司马子长,足下视仆叙高愍女、杨烈妇,岂尽出班孟坚、蔡伯喈之下耶?”《新唐书·烈女传》所载杨烈妇之事与本文大抵相同,当以此文为据。

文章选取了人物的典型言行来塑造人物性格。杨氏与夫君李侃的对话,显示其“忠”;对智吏百姓的激厉,显出其“智”;对李侃轻伤下城的责备,显出其“义”。作者最后将杨氏的勇忠智义同文臣武将“弃城而走”的行为对照起来阐发主旨,不仅使杨氏形象更为突出,对现实的批判也更为深刻。

篇9:杨烈妇传原文和译文

杨烈妇传原文和译文

一、原文: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洲。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取材于唐代李翱《杨烈妇传》)

注: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三年称王,公然反唐。

二、译文:

建中四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侵袭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合。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令,叛贼到了,就应当守卫,(虽然)力量不足,但你即使死在这件事上,也是应尽的职分。您如果逃跑了,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队与钱财都没有,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您不守城,县城就会被叛贼得到,粮仓里的粮食都成为他们积聚的了,库房里的财物都成为他们的了,百姓都成为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抢贼寇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用优厚的待遇来奖赏那些不怕牺牲的勇士,就一定会成功。”于是把官府中的差吏和百姓召集到房厅里,杨氏说:“县官当然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职的年限满了就要离开,不像官吏百姓那样。官吏百姓是本地人,祖先坟墓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自己的城邑,怎能忍心丧失忠义而充当贼寇的人呢?”众人都流了泪,答应了她拼死守城。于是杨氏宣布说:“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千钱;用刀箭兵器击中敌人的,奖赏万钱。”于是得到了几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城防守。杨氏亲自烧饭给他们吃,不论年长年轻,一律给他们吃,并且分得很公平。杨氏让李侃对敌人说:“项城父老,守大义而不为贼效力,都将尽力死守,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足以立威,不如赶紧离开,白白地失利,没有好处。”叛贼都(轻蔑的)笑了。这时有飞箭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坚守阵地?和在城上死相比,不是胜过死在家里吗!”于是李侃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等精良的武器,没有高高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来固守。攻城的贼兵有气吞项城的傲慢心理,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越过城墙进城。这时有人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去大势,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刺史把李侃守城的功劳上报朝廷,朝廷下诏升李侃为绛州太平县(今山西襄汾一带)的县令。杨氏到现在还活着。

妇女的品德,是要奉养父母公婆,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老幼孝敬慈爱,并且能不丧失贞节的,那就是有贤德的妇女了。懂得行军布阵的行列,明白攻守,这是勇猛刚烈的道理,是公卿大臣们难以做到的。自从有战事兴起,朝廷褒宠表扬防守、抵抗敌人的大臣,凭借坚固、深险的城池,储存的东西堆积如山,物资钱财像平常一样,戴头盔,穿上铠甲,背着弓箭在战场上奔驰的人,不知道有几个!没有作战的勇气,没有坚守的才智,没有效死的忠心,弃城逃跑的,也不是没有!那些都是什么东西啊!像杨氏这样人,不过是一个妇人!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杨氏是当得起这句话的。

评论说:人们一般都认为,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有贤能的人,其实自古就很少,岂独后代少?(如果)真的出现了,那是和古人没有分别的。像杨烈妇这样的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有多少人比她们强?我担心她们的事迹消失,所以都记叙下来下来,将告诉史官。

篇10:李翱《杨烈妇传》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翱《杨烈妇传》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翱《杨烈妇传》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1]汴州;既又将盗[2]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3]其男女,以会[4]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5]!”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6]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7]城。杨氏亲为之爨[8]以食[9]之;无[10]长少,必周而均[11]。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12]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13]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侃遂忍之,复登陴[14]。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15]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释

1.陷:攻陷。

2.盗:侵略。

3.累:捆绑。

4.会:会师。

5.济:成功。

6.致死:冒死。

7.乘:登上。

8.爨:烧饭。

9.食(音同‘四’):给……吃。

10.无:无论。

11:周而均:周全并且公平。

12.蜚:同”飞“。

13.固:固守,坚守。

14.淠(音同”皮”):城墙。

15.超:越过。

相关试题及答案

《杨烈妇传》习题

1、下列句中红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掠其玉帛  掠:抢劫。 B、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C、不如亟去    亟:赶快。 D、则人谁肯固矣  固:坚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如逃,则谁守 虽然,岁满则罢去

B、府库皆其财也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C、重赏以令死士 有以弱弓射贼者

D、与之千钱 使侃与贼言曰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岁满则罢去    B、(杨氏)使侃与贼言曰

C、(你们)徒失利,无益也    D、中其帅,(帅)坠马死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县令,寇至当守——您是县令,敌人来到应该守卫

B、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

C、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项城的父老乡亲,坚持正义不被叛贼吓倒

D、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如果死在城上,不还是比死在家中好吗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3)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杨烈妇传》答案

1、D(固:坚持,固守)

2、B(B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们的”。A项第一个“则”是表假设的连词“那么”,第二个“则”是表承接的连词“就”。C项第一个“以”是表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是介词“用”。D项第一个“与”是动词“给”,第二个“与”是介词“跟”) 3、A(A句省略的是“县令”) 4、C(“不为贼”是“不做叛贼”之意)

5、C(其中③⑥句不能表现“深明大义”,有③⑥句的项不选) 6、D(“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误)

7.(1)力量不足,战死在这里,这是你的职责。(3分。“力不足”1分,“死焉,职也”2分,应译为判断句。“死焉”也可译为“为此而死”)

(2)应该一起出死力来坚守这个城池,怎能忍心失掉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4分。关键词“相与”“以”“忍”各1分,全句通顺1分)

(3)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论老小一定周到照顾、公平对待。(3分,关键词“爨”“食”“无”各1分,全句通顺1分)

内容概要

本文记述的是: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地方军阀(藩镇)李希烈作乱,“陷汴州”、“盗陈州”、“抵项城县”、“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无恶不作。项城县危在旦夕。其时县令李侃无能,“不知所为”。其妻杨氏力主抵抗,死守县城。她亲自动员胥吏百姓,“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登城防守,杨氏亲自为之烧饭,“无长少皆均匀”。项城系小县,“无长戟劲弓、高城深沟之固”,作乱之人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然而守城者众志成城,决死守之。也许是贼人命中注定有此一败,守城者“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项城县得以保存。事后,刺史上侃(李侃,项城县令,杨氏之夫)之功,得“诏迁”(得到皇上提升)。杨氏“至兹犹存。”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叛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翻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报了,上级下命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杨氏至今还健在。

妇女的品德,是要奉养父母公婆,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老幼孝敬慈爱,并且能不丧失贞节的,那就是有贤德的妇女了。懂得行军布阵的行列,明白攻守、勇敢刚烈的道理,这是公卿大臣们难以做到的。自从有战事兴起,朝廷褒宠表扬防守、抵抗敌人的大臣,凭借坚固、深险的城池,储存的东西堆积如山,物资钱财像平常一样,戴头盔,穿上铠甲,背着弓箭在战场上奔驰的人,不知道有几个。那些没有作战的勇气,没有坚守的才智,没有效死的忠心,弃城逃跑的那是些什么人啊?像杨氏这样的妇人,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杨氏合乎这句话了。”

评论说:大概人们的观点,都是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有贤能的人从古代就很少,那后代呢?(如果)真的出现了,和古人没有分别。像高愍女、杨烈妇等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有多少人比她们强?我担心她们的事迹消失不能流传,所以都记叙下来,打算告诉史官。

赏析:

本文选自《李文公集》,是作者的精心之作。它记述了一位县令的妻子,在叛军兵临城下,举县不知所措之时,挺身而出,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军,保住了城池。作者曾在《答皇甫湜书》中自信地写到:“仆文虽不足以希左丘明、司马子长,足下视仆叙高愍女、杨烈妇,岂尽出班孟坚、蔡伯喈之下耶?”《新唐书·烈女传》所载杨烈妇之事与本文大抵相同,当以此文为据。

文章选取了人物的典型言行来塑造人物性格。杨氏与夫君李侃的对话,显示其“忠”;对智吏百姓的激励,显出其“智”;对李侃轻伤下城的责备,显出其“义”。作者最后将杨氏的勇忠智义同文臣武将“弃城而走”的行为对照起来阐发主旨,不仅使杨氏形象更为突出,对现实的批判也更为深刻。

篇11:杨传原文阅读答案

杨传原文阅读答案

杨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人。偕少从种放学于终南山,举进士,授坊州军事推官,知汧源县,再调汉州军事判官。

在官,数上书论时政,又上所著文论。时郭皇后废,偕与孔道辅、范仲淹力争。道辅、仲淹既出,偕止罚金。乃言愿得与道辅等皆贬,不报。富民陈氏女选入宫,将以为后,偕复上疏谏上。马季良以罪斥置滁州,自言得致仕。偕以谓致仕用优贤者,不当以宠罪人,又数论升降之弊,仁宗嘉纳之。

及元昊入寇,密诏偕选强壮万人,策应麟、府。偕奏:“出师临阵,无纪律则士不用命。今发农卒赴边,虑在路逃逸及临阵退缩。不禀号令,请以军法从事。”诏如所请。并人大惊畏。有中官预军事素横,前帅优遇之。偕至,一绳以法,命率所部兵从副总管赴河外,戒曰:“遇贼将战,一禀副总管节度。”中人不服,捧檄诉。偕叱曰:“汝知违主帅命即斩首乎?”监军怖汗,不觉堕笏,翌日告疾,未几遂卒。于是军政肃然。

偕在并州日,尝论《八阵图》及进神盾、劈阵刀,其法外环以车,内比以盾。其后王吉果用偕刀盾法败元昊于兔毛川。元昊乞和而不称臣,偕以谓连年出师,国力日蹙,宜权许之,徐图诛灭之计。谏官王素、欧阳修、蔡襄累章劾奏:“偕职为从官,不思为国讨贼,而助元昊不臣之请,罪当诛。陛下未忍加戮,请出之,不宜留处京师。”帝以其章示偕,偕不自安,乃求知越州,道改杭州。时襄谒告过杭而轻游里市,或谓偕合言于朝。对曰:“襄尝缘公事抵我,我岂可以私报耶?”

还,判太常、司农寺,改右谏议大夫。请老,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于其归,特赐宴。尝召问,赐不拜。卒,遗奏《兵论》一篇,帝怜之,特赠兵部侍郎。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偕止罚金 止:仅仅。

B.有中官预军事素横 素:一向。

C.一绳以法 绳:准绳。

D.帝怜之 怜:怜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偕刚正不阿、胸怀磊落的一组是 ( )

①在官,数上书论时政。

②时郭皇后废,偕与孔道辅、范仲淹力争。

③偕叱曰:“汝知违主帅命即斩首乎?”

④偕不自安,乃求知越州。

⑤偕以谓致仕用优贤者,不当以宠罪人。

⑥偕对曰:“襄尝缘公事抵我,我岂可以私报耶?”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偕从小在终南山学习,后中进士,为官多年,针对朝廷用人不当的问题,多次向仁宗上书进谏。

B.杨偕与孔道辅、范仲淹为郭皇后被废,据理力争。而孔、范二人遭贬时,杨偕表现出为人仗义的特点,并且为富民陈氏女入宫选后之事继续上书进谏。

C.杨偕性情刚烈而忠诚质朴,一心为公,敢于为国家和百姓说真话,而对持不同意见的官员不搞小动作,不公报私仇,表现出光明磊落的特点。

D.杨偕具有很强的政治才干和军事修养,平生既有胆量,又有见识,特别是在军事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建树,但对敌人有些心慈手软,以致晚节不保。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偕以谓连年出师,国力日蹙,宜权许之,徐图诛灭之计。(4分)

(2)陛下未忍加戮,请出之,不宜留处京师。(3分)

(3)其法外环以车,内比以质。(3分)

参考答案

10.C (绳:约束。)

11.D (①是一般性介绍杨偕的生平作为,④是说杨偕

在舆论压力下如何自处:均不表明杨偕刚正磊落。)

12.D (并非对敌人心慈手软,也没有晚节不保。)

13.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句。

(参考译文)

杨偕,字次公,是坊州中部人。偕从小跟随种放在终南山学习,中了进士,授予坊州军事推官,担任汧源县知县,又调任汉州军事判官。

在官任上,多次递交文书讨论时事政治,又递交所写的文学理论。当时郭皇后被废,杨偕和孔道辅、范仲淹据理力争。孔道辅、范仲淹被贬至外地,杨偕只是罚款。他就说自己愿意和孔道辅等人一起遭贬,没有获批。富人陈氏之女选入宫中,准备让她作皇后,杨偕又递交奏疏进谏皇上。马季良因罪被贬放置滁州,他自己提出愿意退休。杨偕说,退休只适用于优秀贤良的人,犯罪的人是无权退休的。他又多次论述升降任用中的弊端,仁宗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到了元昊入侵时,皇帝秘密命令杨偕选拔强壮士兵一万人,策应麟、府二州。杨偕奏道:“出兵临战,没有纪律士兵就不效命。现今派遣民兵奔赴边疆,恐怕在路上逃跑以及临阵退缩。对不听号令的人,请让我用军法处置。”皇帝下达命令同意杨偕的请求。并州人知道后大为惊畏。有个宦官一向干预军事,,以前的军帅不敢惹他,总是宽容优待他。杨偕到任后,无论将领还是士兵,一律用军法约束。他命令宦官率领所统领的士兵跟随副总管开赴黄河以外,并警告他说:“遇到敌人要交战,一定要报告副总管并接受副总管的指挥。”宦官不服从副总管,拿着官样文书上告,杨偕严厉地批评他说:“你知道违抗主帅的命令就要杀头吗?”宦官非常惧怕,汗流不止,将笏板坠落地上。第二天就请病假,不久就死了。从此以后,军队的管理上下严明。

杨偕在并州时曾经钻研过《八阵图》并且献上了神盾、劈阵刀,那方法是在外用战车环绕成阵,在阵内并排使用盾牌。后来王吉果使用杨偕的刀盾阵法,在兔毛川将元昊打败。元昊求和但不愿称臣,杨偕认为,朝廷连年征战,国家的实力一天天弱小,应该暂时答应元昊的要求,慢慢谋划消灭他的办法。谏官王素、欧阳修、蔡襄等多次上奏弹劾:“杨偕官职是皇上的侍从官,不想着为国家讨伐敌人,却帮助元昊实现不称臣的无理要求,罪过应当处死,皇上您不忍心杀他,请求您让他到外地做官,不适宜把他留在京城。”皇上将王素、欧阳修等人的奏章拿给杨偕看,杨偕心里很不好受,就要求出任越州知府,中途又改任杭州知府。当时蔡襄探亲路过杭州在街上招摇过市,有人告诉杨偕可以上书告发蔡襄。杨偕回答说:“蔡襄过去为了公事反对过我,但我怎么能用私怨报复人家呢?”

杨偕调回朝廷后,兼任太常、司农寺,改任右谏议大夫。后来请求告老还乡,在尚书工部侍郎任上退休。在他回家时,皇帝特地设宴欢送。退休后皇上还曾经召见过他,并恩赐他不行跪拜之礼的待遇。杨偕去世后,留下一篇《兵论》的奏折,皇帝很爱怜他,特地追封他为兵部侍郎。

篇12:现代文《 杨政传》阅读答案

现代文《 杨政传》阅读答案

杨政,字直夫,原州临泾人。崇宁三年,夏人举国大入,父忠战殁,政甫七岁,哀号如成人。母奇之,曰:“孝于亲者必忠于君,此儿其大吾门乎?”宣和末,应募为弓箭手。靖康初,因拒夏人,稍知名。建炎间,从吴玠击金人,九战九捷。累功至武显郎。绍兴元年春,金人趋和尚原,政引兵大破之,斩千户一、酋长二。十月,金兵大集,号十万,自宝鸡列栅至原下。吴玠与相持累日,以政统领将兵迎敌,日数十合,士卒无不一当百。复出奇兵断其粮道,敌少却,遮击之,获万户及首领三百余人、甲士八百六十人。拜恭州刺史。时有嫉政者,以母妻尚留北境,不宜属以兵权,玠不听,政益感奋。五年,金人攻淮,玠命政帅师乘机牵制,至秦州,一战而拔,抚定居民,秋毫无犯。改经略安抚泾原兼帅环庆、利路。三镇事丛集,剖决无滞。母留敌境,间遣人省视之,母惟勉以忠义。九年春,和议成,始得迎母及兄弟归。乞祠以便养,不许,诏封其母感义郡夫人。会金人渝盟,政建迎敌之策,偕统制杨从义劫金人于凤翔府城南砦,败之,获战马数百。母卒,起复,遂帅师趣宝鸡渭水上,以拒敌冲,凡大战七,斩获甚多。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奏:“凤翔之捷,政奋不顾身,功效显着。”帝召政还,军民诣部使者借留。条奏详明,帝善之。十三年,还镇,加检校少保,赐田五十顷。久之,拜太尉。二十七年,卒,年六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襄毅。政守汉中十八年,六堰久坏,失灌溉之利,政为修复。汉江水决为害,政筑长堤扞之。凡利于民者不敢以军旅废。休兵十余年,未尝升迁将士,上下安之。政故为吴璘裨将,及与璘分道建帅,执门下之礼益恭,世颇贤之。 (节选自《宋史·杨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此儿其大吾门乎 大:长大成人

B. 乞祠以便养 祠:辞官回乡

C. 会金人渝盟 渝:违反背叛

D. 以拒敌冲 冲:战略要地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杨政一家忠于君的一组是 (3分)

①夏人举国大入,父忠战殁 ②孝于亲者必忠于君

③母惟勉以忠义 ④军民诣部使者借留

⑤未尝升迁将士,上下安之 ⑥执门下之礼益恭

A. ②④⑤ B. ①③⑤ C.①④⑥ D. 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杨政的父亲杨忠阵亡时,刚刚七岁的杨政竟像大人一般号啕痛哭,他母亲认为儿子对父亲出奇地孝顺,将来一定忠君爱国。

B. 杨政在靖康初年因与入侵的夏人英勇作战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来跟随吴玠抗击金兵,屡立战功,被朝廷升为武显郎。

C. 杨政与金兵作战时,其家人还留在被金人占领的北方,嫉恨杨政的人借此散布流言,企图削掉他的兵权,但阴谋未能得逞。

D. 杨政不仅奋勇抗击金兵,而且关心百姓疾苦,利用战争的间隙为汉中百姓修复六处损坏多年的蓄水大坝,治理汉江水害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三镇事丛集,剖决无滞。母留敌境,间遣人省视之。

译文: 。

(2)汉江水决为害,政筑长堤扞之。凡利于民者不敢以军旅废。

译文: 。

(载陕西科技出版社《2014高考超重点冲刺训练》)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A项的“大”,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发扬光大”“使……振兴”等。解题时,要遵循字不离篇的原则,“大吾门”,即使我家发扬光大之意;如果把“大”理解为长大成人,句意无法贯通。D是重要的'干扰项,“冲”,冲要之地,即战略要地,容易误解为动词冲击。这样解释,虽然句子能讲得通,但很牵强。把“以拒敌冲”与前后句联系起来,大意是:杨政率兵疾奔宝鸡渭水边,以防止金兵抢占战略要地,双方在渭水边总共大战七次。这样理解最为妥帖。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按照题目要求筛选信息等能力。紧扣题目要求,筛选符合“杨政一家忠于君”的信息,不要局限于杨政本人。①③⑤依次表明其父、其母、其本人忠于君。⑤是理解的难点:休战十余年,杨政军中的将士无人得到升迁,但全军上下和睦,军心稳定。这说明杨政及其将士无怨无悔,忠于朝廷,是典型的“忠于君”。其它三项与“杨政一家忠于君”无关,不能入选。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归纳要点、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D项“利用战争的间隙”因遗漏信息而曲解文意。该项表述的内容来自文章最后的部分。原文在杨政为汉中百姓谋福利之后,有一个总括性的句子“凡利于民者不敢以军旅废”,意思是:凡是对百姓有利的事情,杨政从来不敢因为战争的缘故而荒废。由此看来,杨政为百姓做好事,不仅仅是“利用战争的间隙”,在战时也照样做。

4. (1)这三个镇政事繁杂,(他)果断而妥善地处理,没有积压。他母亲留在敌境,他暗中派人去探视。

(2)汉江决口造成水害,杨政筑长堤保护百姓。凡是对百姓有利的事,他不敢因为战争的缘故而荒废。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组合语句的能力。(1)第一和第四个分句主语省略,要补上。关键词:丛集(繁杂、很多),剖决(果断而妥善地处置、办理等),无滞(没有积压),间(暗中、秘密地)。(2)关键词:扞(保护、阻挡。该分句亦可译为“杨政筑长堤挡住洪水”),以(因为),军旅(代指战争、打仗)。该句要注意组合语言,译成“凡是……的事,他不敢因为……而荒废”。

【译文】杨政,字直夫,原州临泾人。崇宁三年,夏人发动全国兵力大举入侵,杨政的父亲杨忠战死,杨政刚满七岁,哀痛地号啕大哭,像成人一般。母亲认为他表现奇异,说:“对父母亲孝顺的人一定对国君忠诚,此孩子(将来)莫非会使我家的门庭发扬光大吗?”宣和末年,杨政响应军队招募当了一名弓箭手。靖康初年,因抵御夏人(的进攻),杨政渐渐地有了知名度。建炎年间,跟随吴玠抗击金人,九战九捷。屡立战功,官职升为武显郎。绍兴元年春,金人直奔和尚原,杨政率兵把金兵打得大败,斩杀一个千户、两个酋长。十月,金兵集结大军,号称有十万之众,从宝鸡建起栅栏一直排列到原下。吴玠与金兵对峙了好多天,让杨政统领将兵迎敌,每天与敌交战数十回合,士卒们个个以一当百。(杨政)又出奇兵断掉金兵的粮道,敌兵渐渐败退,(杨政)乘胜对敌军进行拦截追击,擒获万户以及首领三百余人、士兵八百六十人。(朝廷)授予杨政恭州刺史的官职。当时有人嫉恨杨政,扬言说杨政的母亲和妻子还留在北方边境,不应该把兵权交给他,吴玠不听(这种话),杨政更加激动奋勇。建炎五年,金兵攻打淮水流域一带,吴玠命令杨政统帅军队乘机牵制(金兵),(杨政率兵)到达秦州,只打了一仗就大获全胜,(于是)安抚百姓稳定民心,丝毫没有侵害百姓的利益。(后来杨政)改任经略安抚史,统领泾原兼环庆、利路三镇。这三镇政事繁杂,(但他)很快就妥善地全部处理了,没有积压。杨政的母亲留在敌境,他暗中派人去探视,母亲用忠义的道理勉励他。建炎九年春,(宋朝与金人)达成和议,(杨政)这才有机会把母亲和兄弟等亲人接回来。他请求辞职回乡以便供养母亲,(朝廷)没有批准,下诏封他母亲为感义郡夫人。适逢金人背叛盟约,杨政向朝廷提出迎敌之策,与统制杨从义一起在凤翔府城南砦劫杀金兵,打败了他们,缴获战马数百匹。母亲去世后,(服丧期满)朝廷重新起用杨政,于是杨政率兵疾奔宝鸡渭水边,(抢占有利地势),来防止金兵占领战略要地,双方在渭水边总共大战七次,宋军斩获非常多。四川、陕西宣抚副使胡世将向朝廷上奏:“凤翔府的大捷,杨政奋不顾身,功效卓著。”皇帝召杨政回京,军民到部使者那里请求让杨政暂时留下来。军民的条奏详细明确,皇帝认为这样很好。建炎十三年,杨政回京,朝廷加封他为检校少保,赐田五十顷。过了好久,朝廷授予他太尉之职。建炎二十七年,杨政去世,享年六十岁。朝廷赠予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封号,谥号襄毅。杨政镇守汉中十八年,六处蓄水大坝坏了很久,无法灌溉农田,杨政替百姓把水坝修好。汉江决口造成水害,杨政筑长堤保护百姓。凡是对百姓有利的事情,杨政从来不敢因为战争的缘故而荒废。停战十多年,(杨政军中的)将士无人得到升迁,但全军上下人心安定。杨政原先是吴璘手下的副将,等到与吴璘一起分别担任统帅,(他仍然像原先那样对吴璘)更加恭敬地行部下的礼节,世人都认为他很贤德。

杨绛传读书笔记

《杨素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义士杨景和埙传》阅读及答案

《宋史·杨昭俭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杨时传原文及翻译

孟浩然传阅读答案

《宋史杨业传》原文和翻译

刘禹锡《杨柳枝》比较阅读答案

杨布打狗阅读答案

《明史杨维桢传》原文及翻译

杨烈妇传的阅读答案(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杨烈妇传的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