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蔡孝子传》阅读答案(共含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Vtokyooooooo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宋] 范浚
蔡定,字元应,越之会稽人。家世微贫,父革,依郡狱吏佣书以生,力使定学,身劳苦资之,以故定处黌校①,稍稍有称。
郡狱吏一日坐舞文法被系,革以诖误,例在劾中。革年七十余矣,法当免系,鞫胥任泽削其籍年而入之罪,罪且与狱吏等。案具,府奏上之,方待命于朝,故俱久囚,而革不得独决。定窃痛念父当耆年,以非辜圄狴,誓将身赎。数诣府号诉,请代坐狱,弗许;请効命于戎行,弗许;请隶伍符为兵人,弗许。定知父终不可赎也,仰而呼曰:“天乎!将使定坐视父缠徽纆②乎?父耄耋,不应连系;佣书罪,不应与狱吏等。理明矣,而无所云诉。父老而刑,定之生其何益乎?定图死矣,庶有司哀怜,幸而释父,则虽委身重泉,于登天为不殊。”于是预自志铭其墓,又为状若诣府者,结置袂间,皆叙陈致死之由,冀其父之必免也。以建炎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自没河死。府帅闻之,惊曰:“真孝子也。”立命出革,厚为定具棺敛事,而抚周其家。
兰溪范浚曰:呜呼大孝!吾不得而见也,孝若定者,亦今世之所鲜闻也。世之人视亲,若视其妻子之心切焉者,无也。彼惟庸爱在妻子,而斯须之爱在亲。亲有劳苦,不宵一勤其手足代之,其肯杀身以出父于囚牢中乎?今之为人子者,有觞酒豆肉,持羞其亲,则已色然自得,谓为难能之孝,况若定之捐躯活父,其为孝又可究乎?予得定所为志铭与状,感其言情哀至,至为泣下。念定孝若是,是宜见旌于时,而事不上闻,定将无以自见,故为定作传。冀他日万一获私於良史,氏云。
[注]①黌校:学校。②木工所用的绳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劳苦资之 资:资助,给予
B.案具,府奏上之 案:案件
C.庶有司哀怜,幸而释父 庶:希望
D.厚为定具棺敛事,而抚周其家 周:接济,周济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罪且与狱吏等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定知父终不可赎也,仰而呼曰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C.冀其父之必免也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D.况若定之捐躯活父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理明矣,而无所云诉。父老而刑,定之生其何益乎?(3分)
(2)念定孝若是,是宜见旌于时,而事不上闻,定将无以自见,故为定作传。(5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蔡定为了使其父亲免罪,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解析】
8.B [解析]案:官府的文书。
9.B [解析]A副词,将;//连词,尚且;B. 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 C. 主谓之间表停顿//代词,他;D.如同,像//如果。
四、(31分)
10.(1)道理是明白了啊,却没有申述的地方。父亲年老却要受刑罚,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关键词 “刑”“其……乎”各1分,大意1分)
(2)我想到蔡定是这样孝顺,这在当时是应该被表彰的,但是这样的事情没有被上面知道,蔡定也没有办法让自己被世人所了解,所以就为他写了这篇传。(5分,关键词:“旌”、“闻”、“无以”各1分,大意2分。)
11.(1)到官府哭诉,请求代父做牢;(2)自请到军队效命;(到战场杀敌)(3)情愿当小兵;(当杂役)(4)临死前写状书,陈述死因,希望父亲能被免罪;(5)投河自尽。(5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蔡定,字元应,越地会稽人。出身低微贫困,父亲蔡革,靠着给郡里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抄书为生,竭力能使蔡定入学,自己劳累而辛苦地资助他,因为这样蔡定在当地游学,渐渐被人们称道。
郡里里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一天因为犯了玩弄文字,曲解法律的罪被关押,蔡定因为失误被牵连,按照规定应该被审理。蔡革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按照法律应当免除关押。负责审问的官吏任泽削除了他的户籍让他坐牢,而且罪行与狱吏相同。官府审理的文书准备好,府衙上奏到刑部,正等待着朝廷的批复,所以一起长期关押,蔡革也不能单独判决。蔡定心痛地想到父亲已经年老,因为冤枉而无辜坐牢,发誓用自己来赎回父亲。多次到府衙号哭陈诉,请求替父亲坐牢,不允许;请求到军队中效命,不允许;请求发配为奴兵,又不允许。蔡定终于知道,父亲最终是赎不回来了,仰面大呼:“天啊,你要让我看着父亲被绳子缠绕(指坐牢)吗?父亲已经老了,不应当受牵连拘捕,被人雇佣写文书,罪名不应当与监狱的官员等同。这个道理很清楚,但我却没有地方伸冤,父亲老了却要受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只想去死,希望有关部门能同情我并释放我的父亲,那么我就是身处九泉之下,西天之上也没有遗憾了。”于是预先在自己的墓上写好墓志铭,又写了状子到府衙里负责断案的人,放在自己的衣袖之间,都写了自己自杀的原因,希望父亲能一定豁免。在建炎元年十二月甲申,自己到河里自杀。府帅(地方军政长官如都督府都督﹑节度使﹑经使等的一种称谓)听说这件事,惊叹地说“蔡定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啊!”立刻命令释放蔡革,隆重的为蔡定准备棺椁后事,抚慰周济他的家人。
兰溪范浚感叹道:“唉,这真是大孝啊!我没有能够见到,像蔡定这样孝顺的,在今天也是很少听到了。世上人们对待亲父母,像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儿女那样真心的.已经没有了。那些人只爱自己的妻子和儿女,而只把一点点的爱给予父母。父母劳累困苦的时候,不愿意动动自己的手足来帮助他们,哪里还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把父亲从监牢救出来呢?现在作为儿子的,买酒买肉,拿着饭菜给父母的,脸色就会露出得意的神情,人们会说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孝心,更何况像蔡定那样献出自己的生命让父亲活下来的,这样的孝道现在又到哪里去能找到呢?我得到了蔡定所写墓志铭和申诉状,被他至情至哀的言辞所感动,以至于泣下。我想到像蔡定这样孝顺的人,这在当时是应该被表彰的,但是这样的事情没有被上面知道,蔡定也没有办法让自己被世人所了解,所以为他就写了这篇传。希望有一天万一能被好的史官获得,范氏手书。
李孝子传阅读答案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①,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养亲,儿取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遂弃书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已甘食淡焉。母病喉,勺饮,喀喀②不下者三昼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觉,一汗而愈。雍正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273300 李传鹏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③亦亡。及其莽也,时届严寒,体故赢,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数人,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年五十五卒。卒时抱母大恸,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盖其天性然也。乾隆三十年,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论曰:《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率性④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使彼所读何书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七》,有删节)
【注】①旨畜:贮藏的美好食品。②喀喀(kā):呕吐声。③大父:祖父。④率性:遵循本性。
14.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母病喉,勺饮( )
(2)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
(3)盖其天性然也。( )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B.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已甘食淡焉。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C.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D.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孟子·公孙丑下》)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养亲,儿取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
译文:
(2)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4.(1)勺:用勺子。(2)事:侍奉,伺候。(3)然:这样。(3分,每小题1分)
15.C(C乃:副词,于是,这才。A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以:连词,表因果/介词,表凭借)(2分)
16.(1)赡养(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职责。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却要凭借(依靠)母亲养活儿子,儿子怎么能心安!(3分,“职”“乃”“何”各1分)
(2)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2分,定语后置、“俟”各1分)(句意不完整,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范浚《蔡孝子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蔡孝子传
[宋] 范浚
蔡定,字元应,越之会稽人。家世微贫,父革,依郡狱吏佣书以生,力使定学,身劳苦资之,以故定处黌校①,稍稍有称。
郡狱吏一日坐舞文法被系,革以诖误,例在劾中。革年七十余矣,法当免系,鞫胥任泽削其籍年而入之罪,罪且与狱吏等。案具,府奏上之,方待命于朝,故俱久囚,而革不得独决。定窃痛念父当耆年,以非辜圄狴,誓将身赎。数诣府号诉,请代坐狱,弗许;请効命于戎行,弗许;请隶伍符为兵人,弗许。定知父终不可赎也,仰而呼曰:“天乎!将使定坐视父缠徽纆②乎?父耄耋,不应连系;佣书罪,不应与狱吏等。理明矣,而无所云诉。父老而刑,定之生其何益乎?定图死矣,庶有司哀怜,幸而释父,则虽委身重泉,于登天为不殊。”于是预自志铭其墓,又为状若诣府者,结置袂间,皆叙陈致死之由,冀其父之必免也。以建炎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自没河死。府帅闻之,惊曰:“真孝子也。”立命出革,厚为定具棺敛事,而抚周其家。
兰溪范浚曰:呜呼大孝!吾不得而见也,孝若定者,亦今世之所鲜闻也。世之人视亲,若视其妻子之心切焉者,无也。彼惟庸爱在妻子,而斯须之爱在亲。亲有劳苦,不宵一勤其手足代之,其肯杀身以出父于囚牢中乎?今之为人子者,有觞酒豆肉,持羞其亲,则已色然自得,谓为难能之孝,况若定之捐躯活父,其为孝又可究乎?予得定所为志铭与状,感其言情哀至,至为泣下。念定孝若是,是宜见旌于时,而事不上闻,定将无以自见,故为定作传。冀他日万一获私於良史,氏云。
[注]①黌校:学校。②木工所用的绳墨。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劳苦资之 资:资助,给予
B.案具,府奏上之案:案件
C.庶有司哀怜,幸而释父庶:希望
D.厚为定具棺敛事,而抚周其家周:接济,周济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罪且与狱吏等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定知父终不可赎也,仰而呼曰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C.冀其父之必免也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D.况若定之捐躯活父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理明矣,而无所云诉。父老而刑,定之生其何益乎?(3分)
(2)念定孝若是,是宜见旌于时,而事不上闻,定将无以自见,故为定作传。(5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蔡定为了使其父亲免罪,做了哪些事情? 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B [解析]案:官府的文书。
9.B [解析]A副词,将;//连词,尚且;B. 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 C. 主谓之间表停顿//代词,他;D.如同,像//如果。
10.(1)道理是明白了啊,却没有申述的地方。父亲年老却要受刑罚,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关键词 “刑”“其……乎”各1分,大意1分)
(2)我想到蔡定是这样孝顺,这在当时是应该被表彰的,但是这样的事情没有被上面知道,蔡定也没有办法让自己被世人所了解,所以就为他写了这篇传。(5分,关键词:“旌”、“闻”、“无以”各1分,大意2分。)
11.(1)到官府哭诉,请求代父做牢;(2)自请到军队效命;(到战场杀敌)(3)情愿当小兵;(当杂役)(4)临死前写状书,陈述死因,希望父亲能被免罪;(5)投河自尽。(5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蔡定,字元应,越地会稽人。出身低微贫困,父亲蔡革,靠着给郡里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抄书为生,竭力能使蔡定入学,自己劳累而辛苦地资助他,因为这样蔡定在当地游学,渐渐被人们称道。
郡里里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一天因为犯了玩弄文字,曲解法律的罪被关押,蔡定因为失误被牵连,按照规定应该被审理。蔡革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按照法律应当免除关押。负责审问的官吏任泽削除了他的户籍让他坐牢,而且罪行与狱吏相同。官府审理的文书准备好,府衙上奏到刑部,正等待着朝廷的批复,所以一起长期关押,蔡革也不能单独判决。蔡定心痛地想到父亲已经年老,因为冤枉而无辜坐牢,发誓用自己来赎回父亲。多次到府衙号哭陈诉,请求替父亲坐牢,不允许;请求到军队中效命,不允许;请求发配为奴兵,又不允许。蔡定终于知道,父亲最终是赎不回来了,仰面大呼:“天啊,你要让我看着父亲被绳子缠绕(指坐牢)吗?父亲已经老了,不应当受牵连拘捕,被人雇佣写文书,罪名不应当与监狱的官员等同。这个道理很清楚,但我却没有地方伸冤,父亲老了却要受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只想去死,希望有关部门能同情我并释放我的父亲,那么我就是身处九泉之下,西天之上也没有遗憾了。”于是预先在自己的墓上写好墓志铭,又写了状子到府衙里负责断案的'人,放在自己的衣袖之间,都写了自己自杀的原因,希望父亲能一定豁免。在建炎元年十二月甲申,自己到河里自杀。府帅(地方军政长官如都督府都督﹑节度使﹑经略使等的一种称谓)听说这件事,惊叹地说“蔡定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啊!”立刻命令释放蔡革,隆重的为蔡定准备棺椁后事,抚慰周济他的家人。
兰溪范浚感叹道:“唉,这真是大孝啊!我没有能够见到,像蔡定这样孝顺的,在今天也是很少听到了。世上人们对待亲父母,像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儿女那样真心的已经没有了。那些人只爱自己的妻子和儿女,而只把一点点的爱给予父母。父母劳累困苦的时候,不愿意动动自己的手足来帮助他们,哪里还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把父亲从监牢救出来呢?现在作为儿子的,买酒买肉,拿着饭菜给父母的,脸色就会露出得意的神情,人们会说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孝心,更何况像蔡定那样献出自己的生命让父亲活下来的,这样的孝道现在又到哪里去能找到呢?我得到了蔡定所写墓志铭和申诉状,被他至情至哀的言辞所感动,以至于泣下。我想到像蔡定这样孝顺的人,这在当时是应该被表彰的,但是这样的事情没有被上面知道,蔡定也没有办法让自己被世人所了解,所以为他就写了这篇传。希望有一天万一能被好的史官获得,范氏手书。
(唐)欧阳詹
贞元九年,某旅行虢州,税于村店,有一党①先止焉:老翁一人,丈夫一人,妇人一人,孩幼两三人。丈夫出绢两疋卖,其囊裹衣服,非称有其绢者。视绢有字,乃故人郑师俭手题其名焉。问所得,曰:“来自襄阳。至临汉之北郊,有闵吾父年老而所乘驴弱者,遗此绢,使与驴博驴。”问:“得姓名乎?”曰:“其人扶护亲丧回上京,不知姓名也。”某既占郑书,又知郑侍君灵榇②自南,当由彼而还也,意其必郑焉,不复问焉,各遵所往。
贞元十一年,获与郑遇,因道所见。郑歔欷为言之曰:“豫章之回,次南阳大泽。见一贫翁乘驴,驴甚瘠;一丈夫肩负杂物,可三十觔③;妻抱半岁婴孩,童稚驱行两人。山路初尽,始行陂泽。属久霖雨,泥水深,老翁瘠驴往往颠踣。丈夫则翁之子也,每见驴倒,掷其负,若泥若水无顾惜,扶抱洗拭,泪辄盈目。倒既数,悲不自胜,遂以所负置诸驴,而负其父。平田积雨,潦淖到胫。不至店舍,竟无憩歇。父在子上,殊自安畅;子在父下,亦尽欢心。父与子笑,子与父笑,如同乘高车,连辔逸骑,怡怡焉,欣欣焉。与之行止者三日,日无易日时。爱其事父母能竭其力也,又痛自欲竭力,已无其所。赠绢一疋,令与驴博驴,代以载父。其人将求驴者三店,知欲分路,却其绢曰:‘无驴可博,愿复本绢。’始嘉其孝,又贵以忠,为度一绢博驴未就,更与一绢,自此东西。足下之见,岂斯人欤?”
某以如其人所行是难能也是亦皇唐纯孝一人焉行既可述遂以郑说为之传其间问其姓氏亦不知何许人实于南阳泽中见之,还以为“南阳孝子”。
论曰:负父信孝矣,而赠绢非孝欤?“唯其有之,是以似之”④。郑与南阳孝子偕孝矣。
【注】①党:本指亲族,此处代指家人。②灵榇(chèn):灵柩。③觔:同“斤”。④“唯其有之,是以似之”:语出《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称有其绢者 称:符合。
B.次南阳大泽 次:停留。
C.倒既数 数:屡次。
D.为度一绢博驴未就 博:赌取。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有一党先止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
丈夫则翁之子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
遂以所负置诸驴,而负其父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令与驴博驴,代以载父
敛赀财以送其行
D.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贞元九年遇见南阳孝子,事隔两年,仍然惦记着向故人求证这个一直存留在他心间的故事,希望能够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B.作者无论写孝子之孝还是写友人赠绢,意在表彰孝行,但为升华主旨,又将这种孝行上升到“忠”的层次,树立了“忠孝”的典范。
C.本文先以作者亲身见闻开篇,埋下伏笔,后以朋友口述完成整个故事情节,构思新颖,结尾“论曰”褒奖孝子并称赞郑君,恰到好处。
D.本文的'第二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将南阳孝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某 以 如 其 人 所 行是 难 能 也 是 亦 皇 唐 纯 孝 一 人焉 行 既 可 述 遂以 郑 说 为之 传 其 间 问 其 姓 氏 亦 不 知 何 许 人 实 于 南 阳 泽 中见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有闵吾父年老而所乘驴弱者,遗此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足下之见,岂斯人欤?
16.D 17.C 18. B
19.某以如其人所行//是难能也/是亦皇唐纯孝一人焉/行既可述/遂以郑说为之传/其间问其姓氏/亦不知何许人/实于南阳泽中见之
20.(1)有个怜悯我父亲年纪大,并且所乘坐的驴子瘦弱的人,送了这些绢。
(2)您所看见的(那个人),难道就是这个人吗?
古文题蔡琰传阅读及答案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连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问题:
20.用斜线/给上面文青文中的面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1.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 ▲ (限填城市名)(1分)
22.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宋史》
23.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案:
20.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2l.洛阳
22.C
23.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唐)欧阳詹
贞元九年,某旅行虢州,税于村店,有一党①先止焉:老翁一人,丈夫一人,妇人一人,孩幼两三人。丈夫出绢两疋卖,其囊裹衣服,非称有其绢者。视绢有字,乃故人郑师俭手题其名焉。问所得,曰:“来自襄阳。至临汉之北郊,有闵吾父年老而所乘驴弱者,遗此绢,使与驴博驴。”问:“得姓名乎?”曰:“其人扶护亲丧回上京,不知姓名也。”某既占郑书,又知郑侍君灵榇②自南,当由彼而还也,意其必郑焉,不复问焉,各遵所往。
贞元十一年,获与郑遇,因道所见。郑歔欷为言之曰:“豫章之回,次南阳大泽。见一贫翁乘驴,驴甚瘠;一丈夫肩负杂物,可三十觔③;妻抱半岁婴孩,童稚驱行两人。山路初尽,始行陂泽。属久霖雨,泥水深,老翁瘠驴往往颠踣。丈夫则翁之子也,每见驴倒,掷其负,若泥若水无顾惜,扶抱洗拭,泪辄盈目。倒既数,悲不自胜,遂以所负置诸驴,而负其父。平田积雨,潦淖到胫。不至店舍,竟无憩歇。父在子上,殊自安畅;子在父下,亦尽欢心。父与子笑,子与父笑,如同乘高车,连辔逸骑,怡怡焉,欣欣焉。与之行止者三日,日无易日时。爱其事父母能竭其力也,又痛自欲竭力,已无其所。赠绢一疋,令与驴博驴,代以载父。其人将求驴者三店,知欲分路,却其绢曰:‘无驴可博,愿复本绢。’始嘉其孝,又贵以忠,为度一绢博驴未就,更与一绢,自此东西。足下之见,岂斯人欤?”
某以如其人所行是难能也是亦皇唐纯孝一人焉行既可述遂以郑说为之传其间问其姓氏亦不知何许人实于南阳泽中见之,还以为“南阳孝子”。
论曰:负父信孝矣,而赠绢非孝欤?“唯其有之,是以似之”④。郑与南阳孝子偕孝矣。
【注】①党:本指亲族,此处代指家人。②灵榇(chèn):灵柩。③觔:同“斤”。④“唯其有之,是以似之”:语出《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称有其绢者 称:符合。
B.次南阳大泽 次:停留。
C.倒既数数:屡次。
D.为度一绢博驴未就博:赌取。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有一党先止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丈夫则翁之子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遂以所负置诸驴,而负其父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
令与驴博驴,代以载父
敛赀财以送其行
19.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贞元九年遇见南阳孝子,事隔两年,仍然惦记着向故人求证这个一直存留在他心间的故事,希望能够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B.作者无论写孝子之孝还是写友人赠绢,意在表彰孝行,但为升华主旨,又将这种孝行上升到“忠”的层次,树立了“忠孝”的典范。
C.本文先以作者亲身见闻开篇,埋下伏笔,后以朋友口述完成整个故事情节,构思新颖,结尾“论曰”褒奖孝子并称赞郑君,恰到好处。
D.本文的第二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将南阳孝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某 以 如 其 人 所 行 是 难 能 也 是 亦 皇 唐 纯 孝一 人 焉 行 既 可 述 遂 以 郑 说 为 之 传 其 间 问 其 姓 氏 亦 不 知 何 许 人 实 于 南 阳 泽 中 见之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有闵吾父年老而所乘驴弱者,遗此绢。(4分)
(2)足下之见,岂斯人欤?(3分)
参考答案
17.D博—换取
18.CA焉—于此 B则—判断,就是
C而,负其父,而,承接。战胜而得者,而,修饰,不译。
D以---连词,来、用来
19. B 上升到“忠”的说法,这是拔高。
20.(3分)
某以如其人所行//是难能也/是亦皇唐纯孝一人焉/行既可述 /遂以郑说为之传/其间问其姓氏/亦不知何许人/实于南阳泽中见之
错两处扣1分(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扣完为止。“//”处断或不断均不计分。
21.(7分)
(1)(4分)
有个怜悯我父亲年纪大,并且所乘坐的驴子瘦弱的人,送了这些绢。
译出“闵”“遗”各给1分,译出“有……者”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
(2)(3分)
您所看见的(那个人),难道就是这个人吗?
译出“足下”给1分,译出“岂……欤”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
《史记·蔡泽传》的阅读答案和译文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俱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 (2)及见之,又倨()
(3)三子致功而不见德()( 4)卒事始皇帝()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1)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2)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
1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延入坐,为上客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君,非也其皆出于此乎
C。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此物固非西产
D。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0。蔡泽向范雎说起商鞅、吴起、大夫种三人的遭遇,其用意在于。(2分)
21。联系全文,概括蔡泽之所以能够“垂功于天下”的原因。(3分)
答案:
17、【参考答案】:求取;傲慢;获得恩惠、有回报;最后
18、【参考答案】:(1)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公开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真有这回事吗?”
(2)韩非子认为(辨士们)“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是真的啊!
19、【参考答案】:C
20、【参考答案】:阐明了“人之立功,身与名俱全乃为上”的道理,要让范雎认清盛极则衰的道理,以此三人功成身死为鉴,从而主动让出相位。
21、【参考答案】: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把握机遇,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而获取相位;在困厄中激励自奋。
译文:蔡泽,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本来早就(惹得)范雎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所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么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过后几天,范雎上朝,把蔡泽的情况向秦昭王作了禀报。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范雎于是托言有病情昭王允话他归还相印。秦召王新宠蔡泽,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位,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蔡泽做秦相几个月后,有人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蔡泽害怕被杀,于是就托言有病归还相印,秦昭王封他为纲成君。在秦国十多年,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蔡泽作为秦国使者出使燕国,在燕国三年,就让太子丹被送入秦国当了人质。
太史公评论说: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说的真对啊。蔡泽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入仕的机会。这并非他们的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等到入秦作客,取得卿相之位,功垂天下的原因,是(游说力度)强弱形势本来就不一样,凭藉不同罢了。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象蔡泽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然而,蔡泽如果不被厄境所困,又哪能激励自奋呢!
《题蔡琰传》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连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20.用斜线“/”给上面文青文中的'面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1.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 ▲ (限填城市名)(1分)
22.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宋史》
23.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参考答案】
20.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2l.洛阳
22..C
23.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贞元九年,某旅行虢州,税于村店,有一党①先止焉:老翁一人,丈夫一人,妇人一人,孩幼两三人。丈夫出绢两疋卖,其囊裹衣服,非称有其绢者。视绢有字,乃故人郑师俭手题其名焉。问所得,曰:“来自襄阳。至临汉之北郊,有闵吾父年老而所乘驴弱者,遗此绢,使与驴博驴。”问:“得姓名乎?”曰:“其人扶护亲丧回上京,不知姓名也。”某既占郑书,又知郑侍君灵榇②自南,当由彼而还也,意其必郑焉,不复问焉,各遵所往。
贞元十一年,获与郑遇,因道所见。郑歔欷为言之曰:“豫章之回,次南阳大泽。见一贫翁乘驴,驴甚瘠;一丈夫肩负杂物,可三十觔③;妻抱半岁婴孩,童稚驱行两人。山路初尽,始行陂泽。属久霖雨,泥水深,老翁瘠驴往往颠踣。丈夫则翁之子也,每见驴倒,掷其负,若泥若水无顾惜,扶抱洗拭,泪辄盈目。倒既数,悲不自胜,遂以所负置诸驴,而负其父。平田积雨,潦淖到胫。不至店舍,竟无憩歇。父在子上,殊自安畅;子在父下,亦尽欢心。父与子笑,子与父笑,如同乘高车,连辔逸骑,怡怡焉,欣欣焉。与之行止者三日,日无易日时。爱其事父母能竭其力也,又痛自欲竭力,已无其所。赠绢一疋,令与驴博驴,代以载父。其人将求驴者三店,知欲分路,却其绢曰:‘无驴可博,愿复本绢。’始嘉其孝,又贵以忠,为度一绢博驴未就,更与一绢,自此东西。足下之见,岂斯人欤?”
某以如其人所行是难能也是亦皇唐纯孝一人焉行既可述遂以郑说为之传其间问其姓氏亦不知何许人实于南阳泽中见之,还以为“南阳孝子”。
论曰:负父信孝矣,而赠绢非孝欤?“唯其有之,是以似之”④。郑与南阳孝子偕孝矣。
【注】①党:本指亲族,此处代指家人。②灵榇(chèn):灵柩。③觔:同“斤”。④“唯其有之,是以似之”:语出《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称有其绢者 称:符合。
B.次南阳大泽 次:停留。
C.倒既数 数:屡次。
D.为度一绢博驴未就 博:赌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贞元九年遇见南阳孝子,事隔两年,仍然惦记着向故人求证这个一直存留在他心间的故事,希望能够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B.作者无论写孝子之孝还是写友人赠绢,意在表彰孝行,但为升华主旨,又将这种孝行上升到“忠”的层次,树立了“忠孝”的典范。
C.本文先以作者亲身见闻开篇,埋下伏笔,后以朋友口述完成整个故事情节,构思新颖,结尾“论曰”褒奖孝子并称赞郑君,恰到好处。
D.本文的第二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将南阳孝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某 以 如 其 人 所 行 是 难 能 也 是 亦 皇 唐 纯 孝 一 人 焉 行 既 可 述 遂 以 郑 说 为 之 传 其 间 问 其 姓 氏 亦 不 知 何 许 人 实 于 南 阳 泽 中 见 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有闵吾父年老而所乘驴弱者,遗此绢。(4分)
(2)足下之见,岂斯人欤?(3分)
答案:
1.D 2.C 3. B
4.(3分)
某以如其人所行//是难能也/是亦皇唐纯孝一人焉/行既可述/遂以郑说为之传/其间问其姓氏/亦不知何许人/实于南阳泽中见之
5.(7分)
(1)(4分)
有个怜悯我父亲年纪大,并且所乘坐的驴子瘦弱的人,送了这些绢。
(2)(3分)
您所看见的(那个人),难道就是这个人吗?
★ 农村孝子答谢词
★ 孝子答谢词精简版
★ 孟浩然传阅读答案
★ 蔡牵简介
★ 蔡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