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wwexol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wexo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1:《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4.你能看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吗?(2 分)

时间: 地点:

25.这首诗通过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

参考答案:

24、时间:春天 地点:扬子江边的渡口

25、通过“杨花”“风笛”“离亭”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白话译文:

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篇2:《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3.(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4.(2分)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答:

参考答案:

23.D(是握别诗)(2分)

24.“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 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一点1分,共2分)

篇3:淮上与友人别 阅读答案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你能看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吗?(2 分)

时间: 地点:

2.这首诗通过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

答案

1、时间:春天 地点:扬子江边的渡口

2、通过“杨花”“风笛”“离亭”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篇4:《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苗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依依杨柳表达依恋、挽留之意。“渡江人即将乘船远行的作者和“友人”。“离亭”,驿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故称离亭。

B.在美好的春天时节,诗人却要在扬子江头渡口与友人分手作别,更添离别之苦。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京城长安。

C.风轻气爽的春天,出门远行的渡口,青青缠绕的柳丝,随风飘荡的杨花,盛情设宴的离亭,远处传来的凄怨笛声,阵阵吹过的晚风,在诗中都有特殊的意蕴,烘托出二人之间浓重的离情别意。

D.诗中的“愁”是两人的离情,是好友分离的`不舍,是南北远隔的思念,是漫漫旅程的孤寂,是漂泊天涯的忧虑。同是朋友离别,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情怀,则显得乐观而豁达。

答案:

(1)C

译文:

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篇5:《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第一问解释诗句的字面意义,第二问的答题思路是:①为了抒发感情,②为了突出主旨,③为了渲染气氛……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答题模式】写法+效果 写法,这里指的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些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说明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②这种写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朋友分手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2、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篇6: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试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④(是握别诗)

2.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注释】

①淮(hu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参考译文】

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

这首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篇7:《淮上与友人别》和《赠别》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和《赠别》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赠别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4分)

(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惜别——愁闷——伤感——寂寞(4分)(答出三种情感就可满分,两种3分,一种2分)

(2)郑诗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君”“我”对举,“向”字重迭,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2分)杜诗结句“卷上珠帘总不如”用十里扬州的女子与友人对比,突出了友人的美丽。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2分)

对比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是晚唐时期郑谷的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将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的表达。

《赠别》

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篇8:《淮上与友人别》鉴赏试题及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鉴赏试题及答案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淮上与友人别 唐 郑谷 宋 志南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⑴ 赏读不同时代两位作者的两首绝句,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2分)

⑵ 郑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请从用词和情韵两方面赏析它的结尾。(4分)

⑶ 志南绝句的后两句是传世佳句,他传神地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神韵,请圈定关键词重点赏析。(3分)

试题答案:

14.(9分)

⑴相同点:景物、季节。都写了以杨柳为代表的江南春景;(1分)不同点:情感、情趣。一个是乐景写哀情,一个是春日美景中充盈着惬意的春游乐趣。(1分)

⑵“向”字重叠,“君”“我”对举,(1分)增添了画面的张力和诗句咏叹的情味。(1分)作者用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突然而止,(1分)让读者的自然流淌的感情遭遇制动的猛冲(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一瞬间充盈到读者心中。)作者言尽而读者意无穷。(1分)

⑶ “欲湿”、“不寒”。“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神韵,(1分)“不寒”二字,点出春风拂面感受,(1分)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江南春雨的娇妍红晕,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表现的春风妩媚宜人。(1分)

篇9: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古诗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篇10:《淮上与友人别》的古诗词鉴赏

《淮上与友人别》的古诗词鉴赏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便恰如抔土之障黄流,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迭,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

别友人,别友人杨凝,别友人的意思,别友人赏析

《淮上渔者》阅读答案

在京与友人阅读答案

别滁原文及赏析

淮上即事 韦应物

赠别友人阅读答案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唐诗《春夜别友人其一》陈子昂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原文及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