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友人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yuan18512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赠别友人阅读答案(共含11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uan18512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赠别友人阅读答案

篇1:赠别友人阅读答案

卢纶【1】

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

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

更送乘轺【2】归上国,应怜贡禹【3】未成名。

注释:

【1】卢纶:唐朝天宝末年举进士,一生坎坷,仕途不达。【2】轺:yáo,古代轻便的马车。【3】贡禹:西汉时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著称,官至御史大夫。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思”一句表明友人远行,诗人孤独地在月下行走,以此排遣心中的思念。

B.颔联通过写暗草重霜、寒山明月,表达出一种不离不弃、缠绵悱恻的情感。

C.颈联指诗人客居他乡多年,数亩田园已经荒芜,只剩多病之躯,生活清苦。

D.“更送”一句写朋友乘车归京,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引发了无限的感慨。

2.本诗中“秋”是“悲戚哀伤之秋”。下列关于秋的诗句中情感不同于“悲戚哀伤”的一项是(3分)

A.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B.老来忧患易凄凉,说到悲秋更断肠。(文天祥《又三绝》)

C.一夕秋风蕙草摧,何当燕婉向泉台。(屈大均《哭华姜》)

D.枕前人去空庭暮,又见芭蕉白露秋。(刘言史《病中客散复言怀》)

3.下面这首诗与卢诗都是送别诗,请比较两首诗情感上的异同。(6分)

送狄宗亨

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注】鸣皋:河南省嵩县东北,朋友要去的地方。

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本诗开篇即写“愁”,但也有很多诗歌是间接表现愁闷之情的,如李清照《声声慢》:“ , 、晚来风急”。

②卢纶在诗中写了自己客居多病的经历,杜甫在《登高》中也有类似经历的两句是:“ , ”。

篇2:赠别友人阅读答案

1.B(3分)

2.A(3分)

3.(6分)

相同: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2分)

不同:王诗感情单一,卢诗感情复杂。(1分)卢诗还有朋友离去时引发对自己处境的忧虑,表达了对自己生活清苦和怀才不遇的感慨(3分)。(“生活清苦”1分;“怀才不遇”2分)

4.(4分,每空1分)

①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溪水阅读答案

2.提亲的阅读答案

3.帆阅读答案

4.信任阅读答案

5.《海燕》阅读答案

6.选择阅读答案

7.月夜阅读答案

8.亲情阅读答案

9.《伞》阅读答案

10.放学阅读及答案

篇3:赠别 (其一) 阅读答案及赏析

赠别二首 (其一) 阅读答案及赏析

赠别二首 (其一)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阅读训练

8.本诗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被人赞为“无理而情深” ,结合诗句诗谈谈你的理解。 (5 分)

9.请说明本诗最后两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其使用的妙处。 (6 分)

答案:

8.答案:明明多情,却说“总无情”,视为无理。诗人实际表达的是因爱的太深,无论怎样,都难以表现内心的多情,是为情深。相关诗句“唯觉樽前笑不成”。诗人想在对情人举樽道别时能强颜欢笑,宽慰情人,却始终挤不出笑容。送别时明明内心感伤,却说到“笑”且“笑不成”表面,表面好像“无情”,实际是因为“情至深”。(答出理解,给三分;结合诗句分析,给两分。)

9.答案:最后两句把蜡烛拟人化,妙处一:是将蜡烛的“烛芯”巧妙说成“蜡烛有心”;妙处二,是进一步把“蜡烛有心”解读成替人“惜别”之心;妙处三,是把蜡烛彻夜流淌的烛泪,说成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漫漫长夜的忧伤惜别也彻夜伤心落泪,妙处四,是借此巧妙而动人的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长夜不寐洒泪伤别。(答拟人一分,解读四分,4点说出3点就可得满分。)

赏析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篇4:杜牧《赠别》阅读答案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

赠别二首 (其一)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阅读训练

8.本诗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被人赞为“无理而情深” ,结合诗句诗谈谈你的`理解。 (5 分)

9.请说明本诗最后两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其使用的妙处。 (6 分)

答案:

8.答案:明明多情,却说“总无情”,视为无理。诗人实际表达的是因爱的太深,无论怎样,都难以表现内心的多情,是为情深。相关诗句“唯觉樽前笑不成”。诗人想在对情人举樽道别时能强颜欢笑,宽慰情人,却始终挤不出笑容。送别时明明内心感伤,却说到“笑”且“笑不成”表面,表面好像“无情”,实际是因为“情至深”。(答出理解,给三分;结合诗句分析,给两分。)

9.答案:最后两句把蜡烛拟人化,妙处一:是将蜡烛的“烛芯”巧妙说成“蜡烛有心”;妙处二,是进一步把“蜡烛有心”解读成替人“惜别”之心;妙处三,是把蜡烛彻夜流淌的烛泪,说成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漫漫长夜的忧伤惜别也彻夜伤心落泪,妙处四,是借此巧妙而动人的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长夜不寐洒泪伤别。(答拟人一分,解读四分,4点说出3点就可得满分。)

杜牧文学成就

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篇5:杜牧赠别其一阅读答案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赠别二首 (其一)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8.本诗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被人赞为“无理而情深” ,结合诗句诗谈谈你的`理解。 (5 分)

9.请说明本诗最后两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其使用的妙处。 (6 分)

答案:

8.答案:明明多情,却说“总无情”,视为无理。诗人实际表达的是因爱的太深,无论怎样,都难以表现内心的多情,是为情深。相关诗句“唯觉樽前笑不成”。诗人想在对情人举樽道别时能强颜欢笑,宽慰情人,却始终挤不出笑容。送别时明明内心感伤,却说到“笑”且“笑不成”表面,表面好像“无情”,实际是因为“情至深”。(答出理解,给三分;结合诗句分析,给两分。)

9.答案:最后两句把蜡烛拟人化,妙处一:是将蜡烛的“烛芯”巧妙说成“蜡烛有心”;妙处二,是进一步把“蜡烛有心”解读成替人“惜别”之心;妙处三,是把蜡烛彻夜流淌的烛泪,说成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漫漫长夜的忧伤惜别也彻夜伤心落泪,妙处四,是借此巧妙而动人的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长夜不寐洒泪伤别。(答拟人一分,解读四分,4点说出3点就可得满分。)

篇6:杜牧《赠别其一》阅读答案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诗中着重写惜别,描绘与歌妓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赠别二首 (其一)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1.本诗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被人赞为“无理而情深” ,结合诗句诗谈谈你的理解。 (5 分)

2.请说明本诗最后两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其使用的妙处。 (6 分)

参考答案

1.明明多情,却说“总无情”,视为无理。诗人实际表达的是因爱的太深,无论怎样,都难以表现内心的多情,是为情深。相关诗句“唯觉樽前笑不成”。诗人想在对情人举樽道别时能强颜欢笑,宽慰情人,却始终挤不出笑容。送别时明明内心感伤,却说到“笑”且“笑不成”表面,表面好像“无情”,实际是因为“情至深”。(答出理解,给三分;结合诗句分析,给两分。)

2.最后两句把蜡烛拟人化,妙处一:是将蜡烛的“烛芯”巧妙说成“蜡烛有心”;妙处二,是进一步把“蜡烛有心”解读成替人“惜别”之心;妙处三,是把蜡烛彻夜流淌的烛泪,说成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漫漫长夜的忧伤惜别也彻夜伤心落泪,妙处四,是借此巧妙而动人的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长夜不寐洒泪伤别。(答拟人一分,解读四分,4点说出3点就可得满分。)

拓展阅读:杜牧《赠别二首(其一)》赏析

【原文】

赠别

其一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篇7:友人的阅读答案

【宋】魏野

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

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

【注】达人:指通达知命之人,这里指友人俞太中。

21.颔联中有两字用得生动传神,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篇8:友人的阅读答案

21.颔联中“吞”和“避”字用得生动传神。友人到流泉洗砚,招得鱼儿争先恐后地吞咽墨水;点火煎茶,熏得炉边的鹤来不及避开。这两个动词极富画面感,即写了友人生活的闲散自由,又表现了心境的闲逸安宁。

22、尾联从对面落笔,替友人设想,将自己引入了诗中。表达了自己不好名利,心境偏远,脱离尘俗的'志趣,更借此传达了和友人一致的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若答和首联“达人轻禄位”相呼应也可。)《书友人屋壁

篇9:《淮上与友人别》和《赠别》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和《赠别》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赠别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4分)

(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惜别——愁闷——伤感——寂寞(4分)(答出三种情感就可满分,两种3分,一种2分)

(2)郑诗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君”“我”对举,“向”字重迭,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2分)杜诗结句“卷上珠帘总不如”用十里扬州的女子与友人对比,突出了友人的美丽。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2分)

对比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是晚唐时期郑谷的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将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的表达。

《赠别》

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篇10:远看友人阅读理解及答案

远看友人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日:“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日:“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日:“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件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胡贼攻郡 值:适逢。

B.不忍委之委:抛弃。

C.子可去 去:到某地。

D.子令吾去令:叫,让。

2.比较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的意义或用法,选出相同的一项( )

A.远来相视

贼相谓曰

B.道渴而死

而敢独止

C.败义以求生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D.我辈无义之人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郡并获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一句描写友情的名言和事例。

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1)毁坏情义,求取生命(这)怎么是我苟巨伯的行为呢?

(2)整座城获得了保全。(意对即可)

4.名言示例: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李白

事例示例:如钟子期与俞伯牙,李白与杜甫,刘禹锡与白居易等。(答案不唯一)

篇11:在京与友人阅读答案

屠隆

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人马屎,和沙土,雨过淖泞没鞍膝,百姓竞策蹇驴,与官人肩相摩。大官传呼来,则疾窜避委巷不及,狂奔尽气,流汗至踵,此中况味如此。遥想江村夕阳,渔舟投浦,返照入林,沙明如雪;花下晒网罟,酒家白板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

(1)文中描写了“风沙”和“泥泞”,手法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没有直接写风沙大作,而是通过写人的狼狈不堪间接地来表现。

(2)这篇短文,妙在对比。两幅画面,前后对照,一面是帝都生活的污浊、艰辛、惶恐,一面是村居生活的自由、恬淡、幽雅,对照鲜明。通过比照,令人自然而然地厌恶前者而向往后者。

(3)表现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乡村渔歌生活的向往。

译文

在京城街市上带着面衣(古代遮面的一种服饰),骑着黄马,风吹尘土满街飞扬。回来下马,两个鼻孔像烟囱一样黑。人马粪和沙土混合在一起,下雨之后泥淖淹没膝盖和马鞍,百姓争着挥鞭赶驴,与做官的人肩膀相互摩擦。大官传令带来,就飞速逃到小巷唯恐不及,用尽力气狂奔,汗水一直流到脚后跟。其中的境况滋味就是这样。回想夕阳下的江边小村,捕鱼的船回到水边,夕阳返照进树林,沙滩像雪一样洁白;在花丛下晒着渔网,酒家有白白的米饭和青青的幌帘,垂柳相互掩映,老人提着鱼和酒瓮走出柴门。这时与三五个朋友相伴,在沙滩上随意走走,大大的胜过在都城骑着马在泥中行进了。

在京与友人阅读答案

杜牧《赠别》鉴赏

《赠别》杜牧内容

赠别杜牧赏析

王维的赠别诗

杜甫的赠别诗

祝福友人名句

早晨友人问候语

唐诗之杜牧:赠别?其二

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

赠别友人阅读答案(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赠别友人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