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丁都护歌》的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炸鸡侦探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丁都护歌》的阅读答案(共含11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炸鸡侦探”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丁都护歌》的阅读答案

篇1:丁都护歌阅读答案

丁都护歌阅读答案

丁督护歌

李白

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 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 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 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 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千古。

注释:

⑴丁督护歌:一名“阿督护”。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宋书·乐志》说:“《督护歌》者,彭城内史徐逵之为鲁车丸杀,宋高祖使府内直督护丁日午收敛殡埋之。逵之妻,商祖长她,呼日午至阁下,自问殡送之事,每问,辄叹息曰:‘丁督护!’其声哀切,后人因其声广其曲焉。”

⑵云阳:今江苏丹阳。上征:指往北行舟。

⑶绕:多。

⑷吴牛:江淮间水牛。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刘孝标注:“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土多暑,而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

⑸一何:多么之意。

1.《丁都护歌》中前八句塑造了怎样的纤夫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的前八句是刻画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苦可怜形象。次句”两岸饶商贾“两岸有很多商贾大户,他们不用劳动,却有万贯家财,且可以驱使艰苦劳动却得不到几个钱的纤夫们为他劳动,实际上是用对比显露出纤夫的无奈和可怜。第三、四句用”吴牛喘月“的典故来形容江南的天气热(云阳就是现在的丹阳),而在江南如此炎热的气候下纤夫要不断的工作,这是用客观环境的描写突出纤夫的可怜。五、六两句写水被泥沙所混杂,也和上面一样带到了客观环境,所不同的是由于承接上面的意思二来且把画面对准纤夫且写到了口含泥沙的痛苦感觉(有点通感的意思),实际上更进一步刻划纤夫的艰苦可怜形象(但是要注意这句可能含有夸张的成分,因为老是这样就真的没法喝了,要喝也得把泥沙洗干净了再喝,虽然可能有个别时候如此但很可能不会总是这样的。夸张也是李白的诗的最常用的手法)。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受,诗人听见纤夫们的呼号声,泪滴如雨(也是夸张),这是从用诗人的感受主观衬托出纤夫的可怜痛苦。

2、下列各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两句对纤夫的苦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B、“一唱都护歌 心摧泪如雨”主要通过神态描写刻画了纤夫的痛苦神态。

C、这首诗歌充分的体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诗风特点。

D、“云阳上征去” “上征”指顺水行船。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是指纤夫们唱起哀伤的歌,悲痛得泪如雨下。

答:这是从具体地动作描写,深入一步地表现纤夫内心的痛苦,直接地表达了他们的悲愤的心情。

3、“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与哪句相呼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与“云阳上征去”照应这样写再次加深了对拖船民夫之苦的描写。

【赏析】

《丁都护歌》大约作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诗人漫游江南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一带时,描绘了船工们在运河上逆水拖船,长途运石的悲苦之情,暴露了统治者为了享乐而不惜驱役船工远道搬运纹石的罪恶,倾注着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李白以曲调凄切的《丁都护歌》抒写纤夫悲苦之情,异常贴切。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开笔明快,点名地点,渲染了气氛,从云阳拖船逆水而上,运河两岸商贾云集,店铺栉比,一派繁荣景象。如此情景,不仅为下文作了铺垫,而且与拖船的悲苦生涯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从“吴牛喘月时”至“心催泪如雨”六句具体描写船工拖船的艰难悲苦的情景。他们于炎夏之时,酷热难当,汗流不止,口干舌燥而水浊如泥,渴不可饮;肩负纤绳,牵拽装载沉重石料的船只,喘着气,赤着脚,步履蹒跚,艰难向前,江水滔滔,前路茫茫,吟唱凄切哀怨的都护之歌,催人心肝,伤痛落泪,苦不堪言。诗人在《丁都护歌》中描绘得这般情景,使我们想起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画家列宾的名作《伏尔加纤夫》。列宾在画面中,以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日光和黄褐色沙滩为背景,将十一个饱经风霜、于酷暑相搏、肩负纤绳奋力向前的纤夫的不同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列宾想通过伏尔加河纤夫的形象来揭示既贫穷又富饶、既强大又软弱的俄罗斯形象。李白的《丁都护歌》何尝不蕴含着一种奋力拼搏、负重前行的民族精神。

诗的最后四句是作者发出的感慨。《通鉴》载,开元四年(公元7)唐玄宗曾派宦官到江南征集水鸟供其玩赏,玄宗后期愈为腐化,役使人民搬运太湖盛产之纹石以供其作园林点缀之用,亦为可能。故此诗可补史料之不足。因此,这诗的现实性很强。千万人都在搬运着坚固的大块石料,历经千难万险才能达到江边,看着那有花纹的石料,回想纤夫的悲苦生活,怎能不叫人掩面哭泣,仰天长叹!这是诗人由衷而发的对纤夫苦难生活的至诚至切的关照之情,一唱三叹,何其悲切!

这首诗感情品格质朴悲壮,深沉凝重,节奏韵律滞缓有力、匀称,恰如重船溯水,艰难行进。这些,都在这首歌曲的音乐中生动地表达出来了。听那豪放、悲壮的音调,深沉、凝重的节奏,不也有“伏尔加船夫曲”的气势么?曲作者特意在歌中两出加了“嗨哟,海哟”的拖船号子声,唱出了船夫们逆水拖船之艰苦,铿锵有力,振人心弦。

篇2:《丁都护歌》诗歌赏析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鉴赏: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如杜甫多,此诗写纤夫之苦,却是很突出的篇章。 《丁都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传刘宋高祖(裕)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刘裕之长女)向丁询问殓送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见《宋书。乐志》)李白以此题写悲苦时事,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县)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故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篇3:李白-《丁都护歌》欣赏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丁都护歌:一作“丁督护歌”,乐府《吴声歌曲》名。《宋书乐志》载:南朝宋武帝的女婿徐逵被杀,府内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逵之妻向丁询问送殓情况时,每发问一句辄叹一声“丁督护”,至为哀切。后人即制为《丁督护曲》。李白以此为题写民伕之悲苦,诚为“未成曲调先有情”。云阳:今江苏丹阳县。吴牛喘月: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看到月亮也疑为太阳而喘大气。一何苦:多么辛苦。一:语助词,以加强语气。芒砀:芒山和砀山的合称,在今安徽的最北端。

【赏析】: 诗人游江淮间正值酷暑,见民伕为统治者长途运送巨石不胜辛劳悲苦,深表同情之余,遂命笔为之一呼。字里行间,可以洞见诗人以统治者何其怨恨,何其愤怒!

篇4:李白《丁都护歌》赏析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篇5:李白《丁都护歌》赏析

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

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

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篇6:李白《丁都护歌》鉴赏

李白《丁都护歌》鉴赏

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 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 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 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 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千古。

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如杜甫多,此诗写纤夫之苦,却是很突出的篇章。

《丁都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传刘宋高祖(裕)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向丁询问殓送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见《宋书·乐志》)李白以此题写悲苦时事,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县)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故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篇7:《丁都护歌》李白的唐诗鉴赏

丁都护歌

李白

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

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

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

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

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千古!

篇8:《丁都护歌》李白的唐诗鉴赏

《丁都护歌》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旧题,音调凄切动人。

这首诗是天宝六年(747)李白游江苏丹阳横山时所作,真实地再现了拖船民工的繁重劳役。

开头二句“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点出拖船运石的地点、去向和环境。云阳,今江苏丹阳县。

古时江苏太湖出产太湖石,官府征调大量民工拖运太湖石溯江北上,运至京城。“上”,指出溯江北上,逆水行船。“征”,表明拖船运石的劳役的路途遥远。

“两岸饶商贾”,指船行运河两岸多是繁华的商业城镇,以逆水拖船的苦役与周围环境的繁华热闹,两相对比,更突出了拖船劳役的繁重艰辛,也渲染了环境气氛。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盛夏时节吴牛喘月。《世说新语·言语》载:“满奋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刘孝标注:“今之水牛,唯人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土多暑,而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这里以吴牛的典故表现气候的'炎热,连吴地的水牛看见了月亮都误以为是太阳而喘息,写得极形象极生动。“拖船一何苦”,说“一何苦”,直接道出拖船拉纤的艰苦,在酷热难当的天气下,拖船该有多辛苦。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暴戾,表达了诗人对拉纤民伕的同情。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二句具体地细致地表现拖船民伕的痛苦,骄阳,重役,干渴,诗人抓住“水”这周围环境的典型事物,突出地表现了拖船民伕所受的煎熬和痛苦。因为天旱水浅,河中的水混浊得不能饮用,而壶中仅剩的一点点水也都成了混浆泥水,头顶上烈日炎炎,空气也象着了火,拖船纤伕连汗也淌光了,急需要水,却不能得到,“不可饮”,“半成土”,都渲染了纤伕的不堪忍受的痛苦。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是指纤伕们唱起哀伤的歌,悲痛得泪如雨下。这是从具体地动作描写,深入一步地表现纤伕内心的痛苦,直接地表达了他们的悲愤的心情。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这里由拖船转向“凿石”,由写人转入写景,由眼前的拖船运石宕开一笔写到万人凿石,从更为广泛的范围来揭示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人民群众的苦役重负。“万人”,“无由”,都突出表现了诗人极大的义愤。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结尾以提醒句式,不写纤悲,反写石悲,以石之悲来衬托纤伕的悲,在进一层的描写中表现出拖船纤伕的极深切的悲痛。你看那巨大的太湖石,正在为千古以来拖船纤伕的痛苦命运而悲泣。借太湖石的悲慨,深刻地表现了纤伕的悲痛,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芒砀,属迭韵连绵词语,即莽撞、茫荡,形容太湖石的巨大粗重。

诗从远到近,由景及人,由概括到具体,情景交融,远近交织,感情深切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精炼。《唐宋诗醇》评曰:“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

篇9:都护歌作文

有关都护歌作文

这首诗是天宝六年(747)李白游江苏丹阳横山时所作,真实地再现了拖船民工的繁重劳役。

开头二句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点出拖船运石的地点、去向和环境。云阳,今江苏丹阳县。

古时江苏太湖出产太湖石,官府征调大量民工拖运太湖石溯江北上,运至京城。上,指出溯江北上,逆水行船。征,表明拖船运石的劳役的路途遥远。

两岸饶商贾,指船行运河两岸多是繁华的商业城镇,以逆水拖船的苦役与周围环境的繁华热闹,两相对比,更突出了拖船劳役的繁重艰辛,也渲染了环境气氛。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盛夏时节吴牛喘月。《世说新语・言语》载:满奋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刘孝标注:今之水牛,唯人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土多暑,而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这里以吴牛的典故表现气候的炎热,连吴地的'水牛看见了月亮都误以为是太阳而喘息,写得极形象极生动。拖船一何苦,说一何苦,直接道出拖船拉纤的艰苦,在酷热难当的天气下,拖船该有多辛苦。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暴戾,表达了诗人对拉纤民傅耐情。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二句具体地细致地表现拖船民傅耐纯啵骄阳,重役,干渴,诗人抓住水这周围环境的典型事物,突出地表现了拖船民杆受的煎熬和痛苦。因为天旱水浅,河中的水混浊得不能饮用,而壶中仅剩的一点点水也都成了混浆泥水,头顶上烈日炎炎,空气也象着了火,拖船纤噶汗也淌光了,急需要水,却不能得到,不可饮,半成土,都渲染了纤傅牟豢叭淌艿耐纯唷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是指纤该浅起哀伤的歌,悲痛得泪如雨下。这是从具体地动作描写,深入一步地表现纤改谛牡耐纯啵直接地表达了他们的悲愤的心情。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这里由拖船转向凿石,由写人转入写景,由眼前的拖船运石宕开一笔写到万人凿石,从更为广泛的范围来揭示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人民群众的苦役重负。万人,无由,都突出表现了诗人极大的义愤。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结尾以提醒句式,不写纤悲,反写石悲,以石之悲来衬托纤傅谋,在进一层的描写中表现出拖船纤傅募深切的悲痛。你看那巨大的太湖石,正在为千古以来拖船纤傅耐纯嗝运而悲泣。借太湖石的悲慨,深刻地表现了纤傅谋痛,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芒砀,属迭韵连绵词语,即莽撞、茫荡,形容太湖石的巨大粗重。

诗从远到近,由景及人,由概括到具体,情景交融,远近交织,感情深切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精炼。《唐宋诗醇》评曰: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

篇10:李白诗词《丁都护歌》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丁都护歌》的诗意赏析

《丁督护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描绘了劳动人民在炎热的季节里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是一首风格沉郁的现实主义诗篇。全诗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突出描写民夫拖船的'痛苦,然后在描写的基础上抒发议论,揭示劳动人民的痛苦没有终结,不仅深化了前面的描写,而且扩展提高了诗的主题意义。诗中的描写和议论,都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不加修饰,没有夸张,言近旨远,意蕴深厚,与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歌相比,别是一种风格。

《丁都护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赏析】:

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如杜甫多,此诗写纤夫之苦,却是很突出的篇章。

《丁都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传刘宋高祖(裕)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刘裕之长女)向丁询问殓送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见《宋书。乐志》)李白以此题写悲苦时事,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县)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故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 “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篇11:李白唐诗《丁都护歌》全诗鉴赏

诗人:李白 朝代:唐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杜甫《高都护骢马行》

毕业歌阅读答案

《每个人都幸福》阅读答案

《高都护骢马行》杜甫唐诗鉴赏

《小溪流的歌》的阅读答案

铸镜歌,铸镜歌龙护老人,铸镜歌的意思,铸镜歌赏析

掏狼窝 李芳丁阅读加答案

《高都护骢马行》译文、注释及鉴赏

丁小点 语录

武丁简介

关于《丁都护歌》的阅读答案(合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关于《丁都护歌》的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