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甘州遍诗词阅读题及答案(共含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all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甘州遍诗词阅读题及答案
甘州遍
(五代)毛文锡
秋风紧,平碛雁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①。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②。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奚: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匈奴别种。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上阕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么样的气氛?(3分)
(2)下阙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秋风肃杀,沙雁低飞,云层重叠,号角声四起,战鼓隆隆(写足三个意象,得1分)的.苍凉悲壮的临战场面。(1分)渲染了战地紧张、战事一触即发的气氛。(或者烘托了临战时的紧张气氛)(1分)
(2)答案一: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1分)青冢北,黑山西说明作战地点偏远,沙飞路人迷和铁衣冷烘托出艰苦的战争环境(1分),歌颂了守边将士在艰苦环境中奋勇杀敌的精神。(1分)
答案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1分)。以战马血沾蹄侧面描写战事的惨烈(1分),借此歌颂了边塞将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破敌报国的功绩),表达了词人的赞美之情。(1分)
答案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实写临战前的环境,残酷的战事,虚写战争胜利后将士得到朝廷的下诏升赏。(1分)抒写了战争胜利的欣喜。(1分)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1.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2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答案】上阕叙述了:①李广罢官闲居时同友人在田间饮酒后回归,被势利的醉酒霸陵校尉呵止,只好在亭下止宿;②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③李广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这样的表达效果:①表现了作者对势利小人的愤慨以及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②表现李广胆气之壮和武功之强;③表现了朝政的昏暗。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霸陵尉势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史记》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史记》又载::“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
2.【答案】下阕先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这从反面立意,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的心情。“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一语隐喻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八声甘州》阅读答案
试题内容: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答案】
10.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11.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八声甘州》阅读原文
辛卯岁,沈尧道①同余北归②,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束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③踏雪事请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洲。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抬束,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注]①沈尧道:张炎之友,下面的“赵学舟”也是张炎之友。②北归: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张炎与沈尧道、赵学舟等人赴元都为元政府书写金字《藏经》,1291年从北方回归南方。③玉关:玉门关。此处泛指北方。
《八声甘州》阅读题目
14. 简要概括词人赴北途中的景与情。(2分)
15. 选出对这首词分析不确切的一项。(2分)
A.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是说,自己虽身处北方,但却无限思念江南故乡。
B.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意为自己并非不想借红叶题诗赠友,实在是提不起任何兴致。
C. 作者以“芦花”自喻,表现自己“零落一身秋”的凄况,又饱寓着“生不逢时”、“家破国亡”的痛感。
D. “却怕登楼”表现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既期望登楼望远,排遣愁情,但又不堪再见伤心景色。
16. 这首词表达的感情与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有什么不同?(4分)
《八声甘州》阅读答案
14. 2分。赴北途中冰天雪地,寂寥无人,两三“南人”艰难行进(1分);词人心情忧思无限(1分)
15. 2分。A
16. 4分。柳永的《八声甘州》主要表现的是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是羁旅之苦(2分);而这首词既表达了对故人(友人)的思念之情,又表现了愁怀故国的亡国之痛(2分)。
《天平山中》诗词阅读题及答案
天平山中
【明】杨 基
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1.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3分)
答:
1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 “妙”在何处。(3分)
答案:
11.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3分)
12.“送”字是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1分)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1分)
《望天门山》诗词阅读题及答案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诗人用 、 两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用 、 两字写出了江流回旋激荡之态。(2分)
12.请借助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想象,用简明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图景。(2分)
参考答案:
11.考查意图:考察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析:本题难易适中。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答此类题,最主要的是要能把握诗句含义。
答案: 断,开;流,回。
12.考查意图: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解析:本题难易适中。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答案: 须扣住“青”、“绿”、“日”、“帆”四字,描绘出佳木葱茏,澄江如练,红日、白帆相映成辉的图景。(意近即可)
《西江月》的诗词阅读题及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透露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境?(1分)
(2)请你展开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夏夜景象。(2分)
参考答案:
(1)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惊喜),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1分,紧扣欢欣(惊喜)入迷,意对即可)
(2)示例:半夜里,明月爬上山头,皎洁的月光掠过树梢,惊飞了树枝上栖息的山鹊,它们惶惶地在林子上空盘旋;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幽静的田野里传来清脆悦耳的蝉鸣声。(2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表达正确流畅 1分)。
古诗十九首诗词的阅读题答案
古诗十九首(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试分析诗歌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注意月这一意象的常用意义借明月寄相思。另外,女主人公的愁泪等也证明了这一含义。
【答案】 古诗中常借明月寄相思,诗歌中的女主人公看见一轮无声明月,独悬空荡天地间,顿生孤独凄凉之感。同时,浓浓的情思,也借助圆圆的明月,随着皎洁的`月光流照着远方的亲人。
2.这首诗歌在抒情方面使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因为诗中提到了月亮,所以分析手法时主要应从景和情的关系入手。
【答案】 即景生情。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月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皎洁的月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 阅读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