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魏书》阅读题及答案(共含9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onbaov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魏书》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少好文学,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时人莫及。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太祖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不为穷通改节,皆此类也。
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太宗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因命浩参观天文,考定疑惑。
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劝太宗迁都。浩与周澹言于太宗曰:“今国家迁都于邺,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之策也。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至春草生,乳酪将出,兼有菜果,足接来秋。若得中熟,事则济矣。”太宗深然之。复使中贵人问浩、澹曰:“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浩等对曰:“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但不可迁都。”太宗从之,于是分民诣山东三州食,出仓谷以禀之。来年遂大熟。
刘裕死,太宗欲取洛阳。浩曰:“陛下不以刘裕欻起,纳其使贡,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乘丧伐之,虽得之不令。春秋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感孝子,义足以动诸侯,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不从浩言。
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
初,浩始弱冠,太原郭逸以女妻之。浩晚成,不曜华采,故时人未知。逸妻王氏,每奇浩才能,自以为得婿。俄而女亡,王深以伤恨,复以少女继婚。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读诵。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①谶书:预言吉凶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 简:挑选 B.若得中熟,事则济矣。 济:成功
C.秋谷不登 登:成熟 D.虽得之不令 令:命令
答案D(D项“令”解释为“美好”。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可知)
6、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 出仓谷以禀之
B.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 因命浩参观天文
C.今国家迁都于邺 送于城南
D.浩怒,取而焚之 而妻郭氏敬好释典
答案C( A项:介词,因为;连词,来。B项:介词,通过;副词,于是。C项:介词,到。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7、下面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3分)
例句: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
A.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 B.非长久之策也
C.王深以伤恨 D.自宰司之被戮辱
答案B(例句为判断句,A项为一般陈述句;B项为判断句;C项为省略句,王深以(之)伤恨;D项为被动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浩年少时就非常喜爱文学,天文历法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无不涉猎,自认为当时的人没有能和他相比的。太祖也因为他字写得好,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
B.崔浩因为精通易经和五行学说,被太宗委以重任,加官进爵。在是否迁都一事上,他从实际出发,深谋远虑,提出合理建议,深得太宗信任。
C.崔浩坚决反对太宗趁刘裕之死攻打洛阳,因为刘裕对太宗可谓忠心耿耿。同时崔浩引经据典,指出此时出兵实为不义之举,但是终未能说服太宗。
D.崔浩深得岳母赏识,但他不能知恩图报,妻子喜欢解释佛典,他就将佛典烧毁丢于厕所之中,结果囚禁后遭人溺尿。文中流露的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答案C(A项“自认为”错,无中生有。B项“加官进爵”是在“委以重任”之前,时序错乱。D项“他不能知恩图报”在文中无确凿依据;“释典”应指“佛典”,表述为“解释佛典”是曲解词义。)
《魏书列传四十四》阅读题及答案
郑羲,字幼麟,荥阳开封人,魏将作大匠①浑之八世孙也。弱冠举秀才,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高宗末,拜中书博士。天安初,刘彧司州刺史常珍奇据汝南来降。显祖诏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赴之,并招慰淮汝,遣羲参石军事。到上蔡,珍奇率文武三百人来迎。既相见,议欲顿军于汝北,未即入城。羲谓石曰:“机事尚速。今珍奇虽来,意未可量,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龠②,据有府库。虽出其非意,要以全制为胜。”石从羲言,遂策马径入其城。城中尚有珍奇亲兵数百人,在珍奇宅内。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羲谓石曰:“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以待非常。”其夜,珍奇果使人烧府厢屋,欲因救火作难,以石有备,乃止。明旦,羲赍白虎幡慰郭邑,众心乃定。
明年春,又引军东讨汝阴。刘彧汝阴太守张超城守不下,石率精锐攻之,不克,遂退至陈项,议欲还军长社,待秋击之。诸将心乐早还,咸称善计。羲曰:“今张超驱市人,负担石,蚁聚穷城,命不延月,宜安心守之。超食已尽,不降当走,可翘足而待,成擒物也。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恐难图矣。”石不纳,遂旋师长社。至冬,复往攻超,超果设备,无功而还。历年,超死,杨文长代戍,食尽城溃,乃克之。竟如羲策。
延兴初,阳武人田智度,年十五,妖惑动众,扰乱京索。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所信,遣羲乘传慰谕。羲到,宣示祸福,重加募赏。旬日之间,众皆归散。智度奔颍川,寻见擒斩。
李冲贵宠,与羲姻好。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酸枣令郑伯孙、鄄城令董腾、别驾贾德、治中申灵度,并在任廉贞,勤恤百姓,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
太和十六年卒,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
《魏书列传四十四》,有删节)
注:①将作大匠:古代官名,掌管宫室修建之官。②管龠:锁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 做……妻子
B.羲赍白虎幡慰郭邑把东西送给别人
C.智度奔颍川,寻见擒斩被
D.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怨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魏将作大匠浑之八世孙也 B.要以全制为胜
石率精锐攻之 为州郡所信
C.可严兵设备,以待非常 D.众心乃定
以石有备,乃止 食尽城溃,乃克之
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郑羲明智的一组是( )(3分)
①遣羲参石军事 ②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龠,据有府库
③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 ④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所信,遣羲乘传慰谕
⑤羲皆申表称荐 ⑥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大家商议要把军队驻扎在汝水以北,不马上入城。郑羲告诉元石,军机之事,贵在神速。现在常珍奇虽然来了,但意图不明,我们不如直接进入他的城中,夺其锁匙,占有其府库,以便全面控制局势。元石接受了郑羲的意见。
B.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郑羲还告诉元石,常珍奇虽然投降,但面有不平之色,应该严兵设防,以防意外。这天夜里,常珍奇果然派人焚烧府邸厢屋,想在救火时发难。幸亏元石有防备, 常珍奇只好作罢。
C.刘彧的汝阴太守张超据守的城池攻克不下,元石于是退军至陈、项,本打算退军长社,到秋天再行攻打,众将都乐意于此。郑羲则认为张超坚持不了多久,应该安心地守在这里。元石不听,还师长社。到了冬天,再来攻打张超,结果无功而还。
D.十五岁的阳武人田智度妖言惑众,扰乱京索。朝廷因为郑羲深得河南老百姓的信任,被州郡长官信任,便派他前去安抚。郑羲到该地以后,宣示祸福缘由,重加悬赏。十天内,聚集的民众纷纷归去,智度当即被擒拿斩杀。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1)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3分)
(2)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3分)
(3)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恐难图矣。(4分)
参考答案
1、D D( 多:赞颂。)
2、D D (译为“才”,均为副词。A “的”,助词/代指“张超据守的城池”,代词;B.“作为”,动词/“为……所”表被动,介词;C.“用来”,表目的,连词/“因为”,连词。)
3、A A ( ①④表现了皇帝对他的信任,⑥表现了皇帝对他的肯定。)
4、D D ( 智度不是当即被擒拿斩杀,而是逃往颍川后不久被擒拿斩杀。)
5、①元石已经攻克城池,意气更加骄横怠惰,只管喝酒嬉戏,毫无警戒防备之忧虑。
②郑羲接受过很多贿赂,因为他是李冲的亲家,执法官员也不弹劾他。
③但是我们如果放弃包围返回长社,路途遥远,张超听说后必定修整城墙深挖堑壕,多积柴粮,将来恐怕难以攻打了。
【参考译文】
郑羲,字幼麟,荥阳开封人,是魏国将作大臣郑浑的八世孙。刚成年就考中秀才,尚书李孝伯把女儿嫁给他。高宗末年,朝廷任命他为中书博士。天安初年, 刘彧(南朝刘宋明帝)的司州刺史常珍奇依仗汝阳来投降朝廷。显祖下诏,让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前去迎降,并招慰淮水、汝水,派郑羲参预元石军事。到了上蔡之后,常珍奇率领文武官员三百人前来迎接。相见后,大家商议要把军队驻扎在汝水以北,并不马上入城。郑羲对元石说:“军机之事,贵在神速。而今珍奇虽然来了,但意图不明,我们不如直接进入他的城中,夺其锁匙,占有其府库。虽然这样做并非出自我们的初衷,但我们是要把全面控制局势作为胜利。”元石接受了郑羲的意见,于是策马径自进入常珍奇的'城池。城中还有珍奇亲信兵马数百人,驻扎在常珍奇宅第里面。元石已经攻克城池,意气更加骄横怠惰,只管喝酒嬉戏,毫无警戒防备之忧虑。郑羲对元石说:“看常珍奇很有不平之色,应该严兵设防,以备突如其来的变化。”这天夜里,常珍奇果然派人焚烧府邸厢屋,想趁机在救火时发难,因为元石有防备,只好作罢。第二天,郑羲送来白虎幡旗安慰城中百姓,大家的心情才安定下来。
第二年春天,他们又率领军队向东讨伐汝阴。刘彧的汝阴太守张超据守的城池攻克不下,元石率领精锐兵马攻打,不能攻克,于是退军至陈、项,商量打算退军到长社,等到秋天再行攻打。众将都乐于早点回去,全都说这是好计策。郑羲说:“现在张超驱使市民,挑着石头,像蚂蚁一样聚集在这穷困的城池,其坚持的最大限度不会超过一个月,我们应该安心地守在这里。张超粮食一完,不投降也会弃城而逃,我们可以翘足以待,他自然会成擒拿之物了。但是我们如果放弃包围返回长社,路途遥远,张超听说后必定修整城墙深挖堑壕,多积柴粮,将来恐怕难以攻打了。”元石不听,于是还师长社。到了冬天,又来攻打张超,张超果然有防备,他们只好无功而还。几年以后,张超死了,杨文长代其戍守城池,粮食用尽,城中人心溃散,这才攻下城池。竟然与郑羲所预计的相同。
延兴初年,阳武人田智度,十五岁,妖言迷惑众人,扰乱京索。朝廷因为郑羲在河南百姓之间很有名望,被州郡长官信任,便派他前去安抚。郑羲到该地以后,宣示祸福缘由,重加悬赏。十天内,聚集的民众纷纷归去散开。智度奔逃颍川,不久就被擒拿斩杀。
李冲受宠,与郑羲结为姻亲。郑羲接受过很多贿赂,因为他是李冲的亲家,执法官员也不弹劾他。酸枣令郑伯孙、鄄城令董腾、别驾贾德、治中申灵度,都为官廉洁贞正,勤恤百姓,郑羲都上表称赞推荐他们,时论也称赞他的行为。
太和十六年去世,朝廷赠帛五百匹,加谥文灵。
《魏书·九十三》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王睿,字洛诚,自云太原晋阳人也。父桥,字法生,解天文卜筮。凉州平,入京,家贫,以术自给。历仕终于侍御中散。睿少传父业,而姿貌伟丽。恭宗之在东宫,见而奇之。兴安初,擢为太卜中散,稍迁为令,领太史。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临朝,睿因缘见幸,超迁给事中。俄而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于是内参机密,外豫政事,爱宠日隆,朝士慑惮焉。太和二年,孝文及文明太后率百僚与诸方客临兽圈,有猛兽逸,登门阁道,几至御座。左右侍御皆惊靡,睿独执戟御之,猛兽乃退。故亲任转重。三年春,诏睿与东阳王丕同入八议,永受复除。四年,迁尚书令,封爵中山王,加镇东大将军。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多所牵引。睿曰:“与杀不辜,宁赦有罪。宜枭斩首恶,余从原赦,不亦善乎?”高祖从之,得免者千余人。
睿出入帷幄,太后密赐珍玩缯彩,人莫能知。率常以夜帷载,阉官防致,前后巨万,不可胜数。加以田园、奴婢、牛马、杂畜,并尽良美。大臣及左右因是以受赍赐外示不私所费又以万计及疾病高祖太后每亲视疾侍官省问相望于道及疾笃,上疏曰:“濯缨清朝,垂周三纪,受先帝非分之眷,叨陛下殊常之宠。仰恃皇造宿眷之隆,敢陈愚昧管窥之见。臣闻为治之要,其略有五:一者慎刑罚,二者任贤能,三者亲忠信,四者远谗佞,五者行黜陟。”
寻薨,时年四十八。高祖、文明太后亲临哀恸,赐温明秘器,宕昌公王遇监护丧事。赠卫大将军、太宰、并州牧,谥曰宣王。内侍长董丑奴营坟墓,将葬于城东,高祖登城楼以望之。京都文士为作哀诗及诔者百余人。京都士女谄称睿美,造新声而弦歌之,名曰《中山王乐》。诏班乐府,合乐奏之。
《魏书·九十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及左右/因是以受赍赐外示/不私所费/又以万计/及疾病/高祖/太后每亲视/疾侍官省问/相望于道/
B.大臣及左右因是以受赍赐/外示不私所费/又以万计/及疾病/高祖/太后每亲视/疾侍官/省问/相望于道/
C.大臣及左右/因是以受赍赐/外示不私所费/又以万计/及疾病/高祖/太后每亲视疾/侍官省问/相望于道/
D.大臣及左右因是以受赍赐/外示不私/所费又以万计/及疾病/高祖/太后每亲视疾/侍官省问/相望于道/
5.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B.“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称悬壶、法师、师父。
C.“赠卫大将军”中“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D.“诏班乐府”中“乐府”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睿受到了多位实权人物的赏识。恭宗为太子时见到他就很赏识,文明太后提拔他做给事中,高祖加封他为侍御中散。
B.王睿在危难之时表现勇敢。高祖及太后率领百官与客人观看野兽,猛兽突然出现,唯独王睿执戟抵御。
C.王睿在临终前仍关心国事。在病重的时候,他上疏陈述了慎刑罚、任贤能、亲忠信等想要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五要素。
D.王睿生前受器重死后哀荣备至。高祖、文明太后亲临丧事,朝廷赠给太宰、并州牧等职位,京城男女创作新曲来赞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内参机密,外豫政事,爱宠日隆,朝士慑惮焉。
(2)与杀不辜,宁赦有罪。宜枭斩首恶,余从原赦,不亦善乎?
参考答案
4.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如本句中的“侍官”等专有名词、“及”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5. B【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言常识的能力。“悬壶”,即悬壶济世,人们对医生行医的尊称。
6. 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高祖加封他为侍御中散”为无中生有,文中提及侍御中散是他的父亲王桥。
7. (1)于是在内他参与机密事务,在外参与政治事务,受到的宠爱日益深厚,朝中大臣都害怕他。
(2)与其杀害无辜的人,还不如赦免有罪的人。应该只斩杀首恶,其余从犯宽恕赦免,不是很好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内”意为“宫内”,“豫”意为“参与”,“隆”意为“加重”,“慑惮”意为“害怕”。(2)“宁”意为“不如”,“宜”意为“应该”,“余”意为“其余”,“善”意为“好”。
【参考译文】
王睿,字洛城,自称是太原晋阳人。父亲王桥,字法生,懂得天文卜筮。家中贫穷,依靠天文卜筮的技术来维持生计。做官做到侍御中散。王睿年少时继承父业,但身姿像貌伟岸俊美。恭宗还是太子的时候,看到他就认为他很不一般。兴安初年,王睿被提拔为太卜中散,不久又升迁为太卜令,兼任太史。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临朝听政,王睿因为机缘被太后宠幸,越级提拔为给事中。不久又担任了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被赐予太原公的爵位。于是在内他参与机密事务,在外参与政治事务,受到的宠爱日益深厚,朝中大臣都害怕他。太和二年,孝文和文明太后率百官与四方来宾去观赏猛兽,有猛兽逃出,登上楼阁之间的通道,几乎窜到了御座之上。当时左右侍御都惊恐无策,只有王睿一人拿着武器抵御以保护高祖和太后,猛兽才退去,因为这件事,高祖和太后更加亲近和信任他了。太和三年,皇上下诏让王睿与东阳王元丕一起成为享有特权的八类大员,并永远免除他们的徭役。太和四年,王睿升迁为尚书令,封中山王的爵位,另加封镇东大将军。后来,和尚法秀图谋造反,事情被揭发出来,受到牵连的人很多。王睿向皇帝进言说:“与其杀害无辜的人,还不如赦免有罪的人。应该只斩杀首恶,其余从犯宽恕赦免,不是很好吗?”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因此得以免受处罚的有一千多人。
王睿经常出入内宫,太后私下里赐给他的珍宝绸缎不计其数,别人都不知道,很多都是在夜晚用有帷幕的车载着,由宦官护送到他家,前后被赏赐的`钱财极多,不可胜数,加上赐予的还有田园、奴婢、牛马、杂畜,都是最好的。朝中大臣和左右因为王睿也受到赏赐,太后对外显示没有私心,所费去的钱财又以万计。王睿患病的时候,高祖、太后每次都亲自去探视他,侍官们也前来看望慰问,来往之人络绎不绝。王睿病重的时候,向皇帝上疏说:“我有幸任职在这个治理朝政的时代,流传延续了三纪,受到先帝过分的恩顾,蒙受陛下超出寻常的宠爱。依仗着皇上旧日给予的深厚眷爱,大胆陈述自己愚昧的管窥之见。我听说治理朝政的关键,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慎用刑罚,二是任用贤能,三是亲近忠信,四是远离谗佞,五是行使官员升降。”
王睿不久去世了,时年四十八岁。高祖、文明太后亲临丧事表达哀恸,赐给棺木葬器,令宕昌公王遇监理丧事。封赠王睿为卫大将军、太宰、并州牧,赐予他宣王的谥号。内侍长董丑奴为他营造坟墓,准备安葬在城东,高祖登上城楼来观望他的坟墓。京城里文士作诗和诔文来哀悼他的有一百多人。京城的男女都称赞王睿的美貌,为他创作了新的歌曲并弹琴歌唱。曲名为《中山王乐》。朝廷下诏给乐府,诏令他们用各种乐器合奏这支曲子。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①行奋武将军。
二月,卓②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荧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太祖兵四千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余人,进屯河内。
注:
①太祖:即曹操。
②卓:即董卓。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徙天子都长安 都:定都
B、举义兵以诛** 举:发动
C、太祖责让之 让:责备
D、邈等不能用 用:任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B.行:háng,“行列”的意思,古代军队编制中,二十五人为一行。这里是指曹操在军队行列中。
C.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D.三辅:又称“三秦”,本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称“辅”。
6.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荧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
B.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荧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
C.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荧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
D.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荧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
7.翻译下面语句(8分)
(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3分)
(2)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5分)
参考答案
4. D 用:采用、采纳。
5. B.行:代理官职。
6. C (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荧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
7. (1)保持清白而为正道而死,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重)的。(死:动词为动,为……而死;厚:形容词作动词,推重。大意1分)
(2)现在军队凭正义而行动,(你们却)带着疑心而不前进,让天下百姓失望,我私下里都为你们感到羞耻!(以:凭借;而:转折,但,却;窃:私下,私自;耻:意动用法,以……为耻,认为……是耻辱。大意1分)
参考译文
东汉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各有几万人军队,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代理奋武将军。
二月,董卓听说袁绍等人起兵,就把天子迁到长安去住,留驻洛阳,于是烧毁了宫殿。董卓兵力强大,袁绍等人谁也不敢率先进击。曹操说:“发动义兵,讨伐**,已经会合,还迟疑什么呢?假使董卓听说山东发动义兵,他就凭借王室的威势,依赖二周的`险要之地,向东控制天下,虽然他是倒行逆施,也足以值得忧虑。现在他烧毁宫室强制迁徙天子,天下震动,不知道该投向何人,这是老天要他灭亡的时刻,一仗下来天下就安定了,机会不可放过啊。”于是领兵西进,打算去占领成皋。张邈派将军卫兹分领一些军队跟随曹操到荥阳汴水,遇到董卓的将军徐荣,徐荣交战失利,士兵死伤很多。曹操被流矢射中,曹洪把马给了曹操,曹操才得以趁夜逃开。徐荣见曹操带兵虽然不多,却仍能拼命坚持一整天战斗,估计酸枣不易攻取,就带兵回去了。曹操到酸枣,见到各路军马十多万人,天天酒席聚会,不考虑出兵进取。曹操批评他们,并给他们出主意说:“你们诸位接受我的建议,让海南省太守袁绍领河内兵据守孟津,酸枣的各位将军守住成皋,占有敖仓,堵住轘辕、太谷通道,全面控制住险要地势,让袁术将军率领南阳军队驻扎丹、淅,攻进武关,三辅。然后各军都高筑壁垒,不出战,多设疑兵,向天下表明讨伐董卓的强大优势,以正义之师,讨伐叛逆,胜利立即可得。现在为伸张正义而发动了军队,却又迟疑不进,让天下失望,我暗暗为诸位感到羞耻。”张邈等人没有采纳曹操建议。
曹操兵少,于是和夏侯惇等到扬州去募兵,刺史陈温、丹扬太守周昕拨给他四千多兵,返回的途中到龙亢时,许多士兵叛逃了。到铚、建平等县,又招募了一千多兵,进驻河内郡。
《三国志·魏书》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及践阼,封安国亭侯。帝幸广陵,行中领军,从。征东大将军曹休表得降贼辞,“孙权已在濡须口”。臻曰:“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毌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俭行军遂不利。
臻迁为司空,徙司徒。正始中,进爵长垣侯,邑千户,封一子列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诣兹议大事 诣:拜访。
B.及践阼 践阼:即位,登基。
C.臻数切深 数:数落,责备。
D.而犹案甲养士 案:通“按”,压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因其父卫兹随曹操战死而受到曹操器重。曹丕继任魏王后任命卫臻为散骑常侍,称帝后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
B.征东大将军曹休给曹丕送来表章,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认为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
C.卫臻将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这件事上奏明帝,明帝认为当初卫臻反对建造宫殿,自己已经收心,卫臻不应再管殿中监这件事。
D.毌丘俭上疏明帝说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认为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应该寻找机会平定东吴而不是克定辽东。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4分)
(2)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4分)
4.文中哪几件事能体现卫臻的深谋远虑?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 C解析 数:多次。
2.答案 D解析 卫臻没有平定东吴的意思。
3.解析 (1)涉:经过。祠:祭拜。焉:代词,他。(2)恶:厌恶。诚:确实。
(1)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经过,总是派遣使者前去祭拜(卫兹)。
(2)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
4.答案 ①识破吴国降将的谎言。②建议派兵断绝诸葛亮粮道。③反对出兵攻克辽东。
【参考译文】
卫臻,字公振,是陈留郡襄邑县人。父亲卫兹,节操高尚,曾拒绝三公的征召。太祖(曹操)初次到陈留郡,卫兹就说:“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这个人啊。”曹操也觉得卫兹很奇特,好几次去他那里商议大事。(后来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战死在荥阳。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经过,总是派遣使者前去祭拜(卫兹)。
正值(曹操)奉诏为汉献帝到魏地挑选贵人,他借此上表让卫臻留下来担任参丞相军事。为追念其父卫兹旧日的功勋,又赐封卫臻为关内侯,转任户曹掾。曹丕即王位后,任命卫臻为散骑常侍。等到当了皇帝,曹丕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曹丕亲临广陵,让卫臻做中领军,陪同前往。征东大将军曹休上表,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说:“孙权虽然有长江作依靠,却也不敢和我军抗衡,这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待详细审问降将后,才知道果然是吴军守将制造的谣言。
明帝曹叡即位,卫臻被晋封为康乡侯,加封为侍中。诸葛亮进犯天水,卫臻向明帝建议说:“应该派一支奇兵急赴散关,断绝蜀军粮道。”明帝就任命卫臻为征蜀将军,授予他符节,让他监督指挥这次军事行动,刚到长安,诸葛亮就退兵了。卫臻回到洛阳后,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又加封为光禄大夫。当时,明帝正热衷于修建宫殿,卫臻多次恳切地规劝。等到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卫臻又把这事报告了明帝。明帝下诏说:“宫殿盖不成,我已经收心了,你怎么又管起这事来了呢?”卫臻上疏说:“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臣每天观察这类事情,大多如此,我担心将来各职司会逐渐越职,以至犯了大罪。”
幽州刺史毌丘俭上疏明帝说:“陛下即位以来,没有做出得以书写记载的业绩。眼下吴、蜀倚仗地势险要,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平定的`,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对明帝说:“毌丘俭所说的都是战国时代使用的琐屑的计谋,并非成就王业者应该做的大事。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而我国仍旧按兵不动,休养将士,没有最终寻找机会讨伐它,实在是因为老百姓疲惫劳累的缘故。况且辽东的头领公孙渊从小生长在海上,对辽东的统治已经延续了三代,他们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整修武备习练战阵,而毌丘俭却想用一部分军队长驱直入,早上到达,晚上就回来,他的想法太狂妄了。”毌丘俭出兵果然失利。
(后来)卫臻升任司空,转任司徒。正始年间,卫臻晋爵为长垣侯,食邑一千户,他的一个儿子被赐封为列侯。
淳于诞,字灵远。其先太山博人,后世居于蜀汉,或家安国之桓陵县。父兴宗,萧赜南安太守。诞年十二,随父向扬州。父于路为群盗所害。诞虽童稚,而哀感奋发,倾资结客,旬朔之内,遂得复仇,由是州里叹异之。赜益州刺史刘悛召为主簿。萧衍除步兵校尉。
景明中,自汉中归国。既达京师,陈代蜀之计,世宗嘉纳之。延昌末,王师大举,除骁骑将军、假冠军将军,都督别部司马,领乡导统军。诞不愿先受荣爵,乃固让实官,止参戎号。及奉辞之日,诏遣主书赵桃弓宣旨劳勉,若克成都,即以益州许之。师次晋寿,蜀人大震。属世宗晏驾不果而还后以客例起家除羽林监萧衍遣将张齐攻围益州诏诞为统军与刺史傅竖眼赴援事宁还朝。
正光中,秦陇反叛,诏诞为西南道军司、假冠军将军、别将,从子午南出斜谷,趣建安,与行台魏子建共参经略。时衍益州刺史萧渊猷遣将樊文炽、萧世澄等率众数万围小剑戍,益州刺史邴虬令子建拒之。因转营,为文炽所掩,统军胡小虎、崔珍宝并见俘执。子建遣诞助讨之。诞勒兵驰赴,相对月余,未能摧殄。文炽军行之谷,东峰名龙须山,置栅其上以防归路。诞以贼众难可角力,乃密募壮士二百余人,令夜登山攻其栅。及时火起,烟焰涨天。贼以还途不守,连营震怖。诞率诸军鸣鼓攻击,文炽大败,俘斩万计,擒世澄等十一人。文炽为元帅,先走获免。
孝昌初,子建以诞行华阳郡,带白马戍。二年,复以诞行巴州刺史。三年,朝议以梁州安康郡阻带江山,要害之所,分置东梁州,仍以诞为镇远将军、梁州刺史。永安二年四月卒,时年六十。赠安西将军、益州刺史,谥曰庄。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衍除步兵校尉 除:授予某项职务
B.师次晋寿,蜀人大震 次:按次序攻击
C.诞以贼众难可角力 角:比试、硬拼
D.诏诞为西南道军司 诏: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属世宗晏驾不果/而还后/以客例起家/除羽林监/萧衍遣将张齐攻围益州/诏诞为统军/与刺史傅竖眼赴援/事宁还朝
B.属世宗晏驾/不果而还后/以客例/起家除羽林监/萧衍遣将/张齐攻围益州/诏诞为统军/与刺史傅竖眼赴援/事宁还朝
C.属世宗晏驾不果/而还后/以客例起家/除羽林监/萧衍遣将/张齐攻围益州/诏诞为统军/与刺史傅竖眼赴援/事宁还朝
D.属世宗晏驾/不果而还/后以客例/起家除羽林监/萧衍遣将张齐攻围益州/诏诞为统军/与刺史傅竖眼赴援/事宁还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淳于诞自小勇毅,敢于决断。家居蜀汉时,其父在路上被贼人杀害,时虽年幼,但果断地拿出全部资产结交侠士,没有多久就报了父仇。
B.淳于诞为人实诚,无功不受禄。自汉归魏时,他上表进献攻打蜀国的计策,世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又给他各种封赏,但他只领了虚衔。
C.淳于诞有勇有谋,善于征战。不管是攻打蜀国,还是平定秦陇叛乱,他都执掌兵权,既能凭军威震慑敌人,也能用巧妙的计策打败敌人。
D.淳于诞能武功,懂文治。在蜀国时即当过文吏,又做过武夫;投诚魏国后,担任过各种军中职务,也担任过太守、刺史等地方职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转营,为文炽所掩,统军胡小虎、崔珍宝并见俘执。(5分)
(2)及时火起,烟焰涨天。贼以还途不守,连营震怖。(5分)
参考答案
4.(3分)B(驻扎)
5.(3分)D(属世宗晏驾,不果而还。后以客例,起家除羽林监。萧衍遣将张齐攻围益州,诏诞为统军,与刺史傅竖眼赴援。事宁还朝。)
6.(3分)C(“不管是攻打蜀国,还是平定秦陇叛乱,他都执掌兵权”错,据原文第二段,伐蜀时,淳于诞没有领实职,只领了虚衔,不可能“身居要职”)
7.(10分)
⑴(5分)因转迁兵营,被文炽偷袭,统军胡小虎、崔珍宝一起被敌军俘获。(“转”“为”“掩”“并”“见”各1分。意思相同即可)
⑵(5分)大火准时烧起,烟焰熊熊,遮天蔽日。贼军因为归路失守,诸营将士一片惊慌和恐惧。(“及时”“涨天”“以”“不守”“边营”各1分。意思相同即可)
【参考译文】
淳于诞,字灵远。祖籍是泰山博县人,后世居住在蜀汉,家居安固的桓陵县。父亲兴宗,是萧赜的南安太守。淳于诞十二岁那年,随父亲到扬州。父亲在路上被群盗杀害。淳于诞虽然是童幼之年,却能够悲哀奋发,立志报杀父之仇。他拿出全部资财结交侠士,十天半月之内,就复仇成功,因此州郡里的人士很惊异和叹服。萧赜的益州刺史刘悛召用他为主簿。萧衍授予他步兵校尉职务。
景明年间,他从汉中投诚到魏国。到京师之后,上表陈述伐蜀之计,世宗嘉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延昌末年,王师大举进军蜀地,任命他为骁骑将军、代理冠军将军,都督别部兵马,领向导统军。淳于诞不愿意未功就先接受荣誉和爵位,于是坚决请求不当实职,只挂将军的衔号。到大军启程辞京的.那天,皇帝下诏派遣主书赵桃弓宣旨对他加以勉励和犒劳,并宣称如果攻克了成都,就任命他为益州刺史。大军驻扎在晋寿,蜀人极度震恐。碰上世宗皇帝驾崩,这次军事行动只好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还朝。后来以投诚的条例,一开始就任羽林监。萧衍派遣大将张齐进军包围益州,诏令淳于诞为统军,与刺史傅竖眼开赴益州增援。事情平定之后回朝。
正光年间,秦陇地区发生叛乱,诏令淳于诞为西南道军司、代理冠军将军、别将,率军从子午道南出斜谷向建安进发与行台魏子建共同负责此次征讨行动。这时,萧衍的益州刺史萧渊猷派将领樊文炽、萧世澄等率兵数万包围小剑戍,益州刺史邴虬命令儿子邴达领兵迎战。因转迁兵营,被文炽偷袭,统军胡小虎、崔珍宝一起被敌军俘获。子建命令淳于诞协助讨伐。淳于诞带着一批人马赶到前线,与敌军对峙一个多月,未能摧毁消灭他们。文炽的军队行进在山谷,谷东边是龙须山,他们在山上设置营栅以防敌退路。淳于诞见贼军兵力强大,难以与之硬拼,就秘密招募壮士二百余人,令他们乘夜登山袭击敌营。大火准时烧起,烟焰熊熊,遮天蔽日。贼军见归路失守,诸营之士一片惊慌和恐惧。淳于诞率众将士击鼓进军,大军勇猛向前奔杀,文炽大败,被俘被斩达万人,并生擒世澄等十一人。文炽是元帅,先行逃走,因而没有被活捉。
孝昌初年,子建作用淳于涎为华阳郡代理太守,兼领白马戍防务。孝昌二年,又任淳于诞为巴州刺史。孝昌三年,进行认为梁州的安康郡,临山带江,是军事要害之地,应分置东梁州,任命淳于诞为镇远将军、梁州刺史。永安二年四月去世,终年六十岁。追赠安西将军、益州刺史,谥号为庄。
《三国志·魏书六》阅读答案
田丰字元皓,钜鹿人。丰天姿瑰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矧①。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侍御史。阉宦擅朝,英贤被害,丰乃弃官归家。袁绍起义,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劝绍迎天子,绍不纳。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太祖至,击破备,备奔绍。逢纪②惮丰亮直,数谗之于绍,绍遂忌丰。绍军之败也,土崩奔北,师徒略尽,军皆拊膺而泣曰:“向令田丰在此,不至于是也。”绍谓逢纪曰:“冀州人闻吾军败,皆当念吾,惟田别驾前谏止吾,与众不同,吾亦惭见之。”纪复曰:“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绍于是有害丰之意。初,太祖闻丰不从戎,喜曰:“绍必败矣。”及绍奔遁,复曰:“向使绍用田别驾计,尚未可知也。”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孙盛③曰:观田丰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④则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六》,有删改)
【注】①翮(shěn),齿龈。②逢纪,东汉末年河北霸主袁绍的谋臣。③孙盛,晋代历史学家。④后,君主,诸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辟太尉府,举茂才 辟:征召
B.绍辞以子疾,不许 辞:告诉
C.外结英雄,内修农战 修:修整
D.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克:攻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惟田别驾前谏止吾,与众不同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不如以久持之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
B.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
C.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
D.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丰相貌出众,足智多谋,且为人十分孝顺,亲人去世后,他在守丧期间很是哀伤。平时博览群书,在乡里很有名望。
B.袁绍起义后,任命田丰担任别驾一职。对田丰提出的建议,袁绍因各种原因均不予采纳,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C.田丰的悲惨结局,与逢纪的屡进谗言有极大的关系。田丰对自己的结局也看得非常清楚,对别人说的一定会被重用的话有清醒的认识。
D.孙盛认为田丰智谋过人,张良、陈平也超不过他;他冒着危险,劝谏袁绍,不考虑保存自身,做了有气节的人所做的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6分)
(2)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4分)
参考答案
9.B(推托)
10.A(连词,表示转折。B.介词,跟/连词,和;C.代词,他/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D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
11.C(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 这句意思:国君贵在了解人才,大臣贵在审度君主;君王重用良臣,那么霸王之业就会兴隆,大臣侍奉昏庸的君主,那么灭亡的灾祸就来临了
12.B(“对田丰提出的建议,袁绍均以各种理由推脱,不予采纳”有误,袁绍曾采用田丰的计谋,平定了公孙赞。) 四、(24分)
13.(1)袁绍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来收罗田丰,田丰因为王室多难,存有匡救之志,就答应了袁绍的'任命。 注:“卑辞”(谦恭的言辞)、“厚币”(丰厚的礼物)、“招致”(招引,收罗)、“以”(因为)、“匡”(匡救)),译对一个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
(2)田丰恳切劝谏,袁绍非常愤怒,认为他使士气沮丧,就给他戴上镣铐,拘禁起来。 注:“以为”(认为)、“沮”(使沮丧)、“械”(用枷锁、镣铐或拘系)、“系”(拘囚)译对一个得1分。
参考译文:
田丰字元皓,河北巨鹿人。田丰容貌俊秀奇伟,谋略多出人意料。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守丧哀伤到了极点。虽然守丧的日期已过,笑时不露出齿龈。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在州里乡间很有名气。开始被太尉府征召,推举为秀才,又升迁为侍御史。宦官专权,英雄和有才德之人被害,田丰就弃官回家。袁绍起义,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来收罗田丰,田丰因为王室多难,存有匡救之志,就答应了袁绍的任命,担任别驾一职。田丰规劝袁绍迎接天子,袁绍没有采纳。袁绍后来采用田丰的计谋,平定了公孙瓒。建安五年,太祖从东边征讨刘备。田丰劝说袁绍在后方袭击太祖,袁绍拿孩子生病来推脱,没有答应,田丰举着手杖敲击地面说:“遇到难得的机会,却因孩子生病失去这样的机会,痛惜啊!”太祖到,攻打刘备,刘备投奔袁绍。逢纪害怕田丰诚实正直,屡次向袁绍进谗言,袁绍于是忌恨田丰。袁绍兵败的时候,像土崩塌那样,跑向北方,步兵几乎覆灭殆尽。全军都拍着胸膛流着眼泪说:“假使田丰在这里,就不会到这种地步了。”袁绍对逢纪说:“冀州人听说我的军队战败,都会想起我,只有田别驾先前劝我阻止我,与众人不一样,我也很惭愧见他。”逢纪又说:“田丰听说将军您败退,拍手大笑,高兴他言中了。”于是袁绍就产生了害田丰的想法。当初,太祖听说田丰没有从军,高兴地说:“袁绍必败。”等到袁绍逃跑,又说:“假使袁绍采用田别驾的计策,结果还不可以预知。”当初,袁绍到南方去,田丰劝他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军队虽少,但不可轻视,不如用长时间与之对峙。将军占据险固的山河,拥有四周的百姓,对外结交英雄,对内修整农业和作战器械,然后精简军队,组成精锐部队,分成奇兵,趁敌人空虚轮流出战,来搅扰黄河以南;他救右翼就攻其左翼,救左翼就攻其右翼,使敌人疲于奔命,使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我还没有疲劳而敌人已经困乏,不到两年,就会不战而胜。现在放弃朝廷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以一次战斗决出成败,如果不能如愿,后悔都来不及啊。”袁绍不听。田丰恳切劝谏,袁绍非常愤怒,认为他使士气沮丧,就给他戴上镣铐,拘禁起来。袁绍的军队战败后,有人对田丰说:“您一定会被重用。”田丰说:“如果军队获胜,我一定会得到保全,现在军队战败,我恐怕要死了。”袁绍回来,对左右说:“我不采用田丰的计策,果然为他嘲笑。”于是就杀了田丰。
孙盛说:“看田丰的计谋,就算是张良、陈平怎么能超过他?所以,国君贵在了解人才,大臣贵在审度君主;君王重用良臣,那么霸王之业就会兴隆,大臣侍奉昏庸的君主,那么灭亡的灾祸就来临了:存亡荣辱,常由这点产生。田丰知道袁绍将要战败,战败则自己必死,甘愿冒着入虎口之险来全力忠心谋划,有节气有壮志的人对于所做之事,不考虑保存自身。再说诸侯的大臣,按道义也有去留,何况田丰与袁绍并非纯粹的君臣关系呢!
★ 阅读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