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拉丝磕耳泥客服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共含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拉丝磕耳泥客服”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

篇1:浣溪沙阅读题答案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①。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②戴花君莫笑,六幺③催拍④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⑤前!

【注释】①四垂天:天幕四面垂地,水天相接。②白发:老翁,这里是作者自指。③六幺:唐代有名的歌曲之一。④拍:歌的节拍。⑤尊:通“樽”。

【问题】

13.上片“绿杨楼外出秋千”,一个“出”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这幅画面。(2分)

14.从词的下片,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3.示例:绿杨楼外隐隐约约地传来阵阵笑语,忽然,围墙上方出现了一位少女娇美的身影,一忽儿又不见了,喔,原来是少女在荡秋千。

评分标准:共2分。能描绘出“绿杨楼外出秋千”的画面,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即可得分。

14.示例:⑴我从词人满头白发还插着鲜花,并随着歌曲节拍频频举杯畅饮中,读出了词人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⑵我从词人看到堤上游人众多,热闹非凡,因而欣喜若狂的情形中,读出了词人与民同乐、乐民之所乐的情怀。⑶我从词人“人生何处似尊前”的感慨中,读出了他内心暗藏的失意与苦闷。

评分标准:共3分。建议采用层级赋分。符合第⑴点,答到“快乐”“兴奋”等,得1分;符合第⑵点,答到“与民同乐”等,得2分;符合第⑶点,答到“失意”“苦闷”等,得3分。

篇2:《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

《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

【原文】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问题】

10.(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 】,这从“【 】”一词可以看出。(2分)

(2)这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

10.(1)初到此地

不识(2分,每空1分)

(2)《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对物是人非的无奈以及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2分,意近即可。)

篇3: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

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

【原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就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问题】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就亭台”,起句触景生情。作者目睹小园的一切,触发出对去年类似境界的追忆。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留痕迹,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生活的哲理。

C这首词上片侧重写惜春,下片侧重写怀旧。全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D这首词,写的虽是个人感受,却带有普遍意义――在人生某一特定时间,每个人都会有和词人相同的感受。

9.这首脍炙人口的词,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全词所有的思绪都由“【 】”字而来。(1分)

【参考答案】

8.C

9.独

篇4:苏轼《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

苏轼《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浣溪沙苏轼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9. 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8.(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9.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篇5:《浣溪沙王国维》 阅读题答案

《浣溪沙王国维》 阅读题答案

爱棹扁舟傍岸行,红妆素蓞斗轻盈。脸边舷外晚霞明。

为惜花香停短棹,戏窥鬓影拨流萍。玉钗斜立小蜻蜓。

注:素萏:白荷花。流萍:水面的浮萍。

14.这里的浣溪沙是。(1分)

15.下列对这篇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表现了江南水乡少女荷塘泛舟的美好场面。

B.第二句写浓妆少女因嫉妒美丽的荷花而与之斗艳。

C.第三句写少女脸庞与晚霞构成了一幅恬静的画面。

D.第四句写少女因怜惜清香美丽的荷花而停止划桨。

16.请结合具体词语,对作品的结尾两句所描写的意境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1分)词牌

15.(2分)B(B项这首诗写的是少女泛舟的美好场面,红妆素蓞是女子泛舟时穿着华美,透漏出泛舟时的美好心境,并非出自嫉妒荷花之美。A项诗中的第一句就写出了诗歌要描写的事件是泛舟江岸,后又写了少女的穿着,周边的环境,惜花停留,小蜻蜓立在玉钗上等一派祥和欢愉的'景象。C项晚霞明指的是少女脸上的晚霞,既写出了出游的时间,又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少女脸上印着晚霞时的恬淡意境。D项为惜花香停短棹即是因为怜惜荷花之香而停止划桨前行,写出女子爱花、惜花的美好天性。)

16.(4分)戏窥鬓影拨流萍写的是少女静静地看着自己水中的倩影,一直未动。玉钗斜立小蜻蜓是说少女看水中美好的自己过于入神,小蜻蜓调皮地立在她的钗头。用小蜻蜓的出现,反衬出少女久久未动,凝神专注地盯着自己的水中影看,可见少女形貌之美。同时,小蜻蜓与人的靠近,又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作者借少女泛舟的美好场面,表现出对生活之爱。

篇6:《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

赵令畤

水满池塘花满枝。乱香深里语黄鹂。东风轻软弄帘帏。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玉窗红子斗棋时。

1.词上阕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

2.词下阕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公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阕通过描写春水、繁花、啼莺、东风等意象,表现了春光之美好,营造出美好的意境;交代抒情主人公春心萌动的诱因;以乐景衬托主人公的哀愁;写景由远及近,自然引出下阕对室内主人公的描写。

2.下阕通过做春梦、望飞燕、独斗棋三个生活细节,表现了主人公为相思之情所困的形象。主人公相思之情难以排遣,白天做起了春梦,可惜春梦太短,很快醒来;向窗外望去,烟柳低垂处燕子双飞,又加深了内心的思念;百无聊赖,只好借斗棋来排遣相思之愁。

赏析

此词以极其委婉、含蓄的手法抒写闺怨。词中共包含六个画面,其中有四个画面是描摹春景的,另有两个画面是一般闺阁生活的掠影:一为做梦,一为下棋。这六个画面完美、和谐地组合成一个特殊的意境,使此词具有词浅意深、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

上片写女主人公被春光打动,心魂为之摇曳、陶醉。“水满池塘花满枝”,是从视觉上观察到春天的到来的。春水初涨,百花怒放,自然是春天特有的身姿和光彩。“乱香深里语黄鹂”是从听觉和嗅觉上体味到春天的存在的。花香而乱,说明是百花飘香。“乱香深里”,即百花丛中。黄鹂在飘香的百花丛中歌唱,这自然又是春天特有的气息和声音。“东风轻软弄帘帏”,是从触觉上体察到春天的温柔的。轻软的、多情的东风不时拂弄着帘帏,抚掠着女主人公的鬓发,这自然又是春天的温暖和柔情。如此种种,无不撞击着女主人公的心扉,必然会使她产生细微而曲折的心理反应。春天是青年男女播种和耕耘爱情的季节,她却是孤身一人,面对这撩人的'春光,自然会触发对爱情的向往或回忆,会感到怅惘。

词的下片写这个女子沉浸于相思之中。“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意思是说:既然春心已经萌动,那么只有到午梦中去会心上人,以疗爱情的饥渴,可是春梦又偏偏是那么短促,心上人杳无踪影,唯见春燕交飞,烟柳低垂。春燕交飞,使人想到自身的独守空闺,徒添相思;烟柳低垂,使人更生离愁。“垂杨只解惹春风,如何系得行人住”,说明这短短的春梦不仅没有给人以精神的补偿,反而惹得愁恨倍增。最后女主人公不得不采取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来排除这相思的困扰,“玉窗红子斗棋时”。借斗棋以排遣无限相思之情,正如同借酒消愁愁更愁一样,其间蕴含着深重的感伤与幽怨。

此词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极大,具有含蓄蕴藉、意境朦胧的美感,读后使人感觉意犹未尽、余韵深长。

篇7:《浣溪沙》阅读答案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什么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3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夕阳、落花、归雁。

2.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篇8:《浣溪沙》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9―10题。

浣溪沙①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②,牛衣③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公元1078年,徐州春旱,太守苏轼曾率众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此为词人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所作。②缫车:缫丝所用的器具。③牛衣:蓑衣,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9.对诗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全词在构思和用语上颇具匠心,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从所见着笔,次写所闻,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C.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D.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又概括嘈杂的“缫车”声,词人心情定是烦躁郁闷,无法排解。

10.这首小令清新朴实,明白如话,仅“试问”已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请结合末句的内容,分析词人形象。(2分)

参考答案:

9.(2分)D(此处“声响”是词人谢雨途中所闻,是乡间忙碌之音,词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10.(2分) “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篇9:《浣溪沙》阅读答案

浣溪沙① 苏轼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罗裙。②

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③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④

[注]①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往石潭祈雨,得雨,复往石潭谢雨,途经乡村,写下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②`:同茜,绛红色。③络丝娘:纺织娘,此处代指缫丝姑娘。④`:女嫁三日送食曰“`”,此处指馈赠饭食。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笔触始终不离农事和乡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B.《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活动来感谢天降喜雨,祠前乌飞鸢翔,道旁老翁醉卧,人与自然和谐,一片喜庆。

C.《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待熟青麦粒捣成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豆子何时成熟,满是关切。

D.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经乡村路途所见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也交织着词人的欣悦和同情。

15.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C解析:C.据《其三》下阕“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有“饥肠”语,应是青黄不接时农人挨饿;又有“`”语,特指馈赠饭食。故知白发老人见太守来访,情急之下只好从田中捋些将熟的青麦粒捣成粉状,聊充招待。说“情不自禁地”不合词境,“尝新”也无从谈起。

15.①《其二》上阕,捕捉乡村女子的群像,动态地再现她们稍事打扮争相围观太守热闹欢快的场景;匆促抹红的外貌描写、挤破红裙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农家女充沛的活力。(3分)②《其三》上阕,描写雨后麻叶滋润光泽,设问谁家煮茧香,以此铺垫,引出娇语缫丝的农家女,顺序从视觉、嗅觉、听觉中来,着力表现了农家蚕妇的勤劳。(3分)(围绕一主要手法作答)

篇10:《浣溪沙》阅读答案

浣溪沙

无名氏

剪碎香罗浥①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

整整斜斜杨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

[注]香罗,即香罗帕,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浥,沾湿

1.“剪碎香罗浥泪痕”一句中的细节描写表意丰富,请简要分析。(5分)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描写,结合诗人的

思想感情进行全面理解。

【参考答案】将定情信物剪碎反应出女主人公不忍分别又不得不诀别的强烈

情感;(3分)泪水浸湿了剪碎的香罗,可谓悲痛之极。(2分)

1.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对词的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6分)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能力。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上下阙情与景关系的不同。

【参考答案】上阕以哀景衬哀情(正衬),鹧鸪的哀鸣,马的嘶叫,在黄昏的暮霭中,进一步衬托别离的痛苦。(3分)下阕乐景衬哀情(反衬),杨柳陌,杏花村景色优美,却更触发对恋人的无限思念、留恋,倍增其哀。(3分)

【鉴赏】

这首词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铺的青泥壁上的。

词的上片是追忆与爱人别离时的情景。香罗帕一般是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现在将它剪碎来揩拭离人的眼泪,真是悲痛之极。接下来两句用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和渲染别离的悲痛。就在这剪碎香罗,泪眼相看,痛苦诀别之际,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哀鸣,和着催人远行的声声马嘶,又在黄昏的沉沉暮霭中断续相和,更使得这一对多情的离人肝肠寸断。

下片写与爱人别离后的愁思。跟上片不同,没有从正面着笔,而只是写旅途风光,妙处就在从这一路风光中不难体味这可怜朋友的愁思。他一路行来,走过种着或成行或斜出的杨柳树的道路,穿过傍着或疏或密杏花林的村庄,这些景色不可谓不清美宜人,可是在离开了心上人的男主人公眼中,它们只能更加勾起对已诀别的爱人梦幻般的思恋。待到结束一天的旅途劳顿,投宿到乡间一所小旅店歇息下来,虽有清风明明,却丢失了花前月下的愉悦生活,真是感触万千。

篇11:《浣溪沙》阅读答案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时元丰五年也。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注]苏:苏醒(一说指苏轼自己)。镊:拔去。

12、下列关于本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内容上看,本词写于酒醒之后。

B、从词牌体式来看,本词属于小令。

C、从押韵看,押平声韵,中途换韵。

D、从时间顺序看,本词采用了倒叙。

13、下列对本词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记”二字以幽默风趣的笔法表现了词人醉意朦胧的状态。

B、“雪晴”一句转入虚写,表现了词人由雪景引发的美好愿望。

C、“翠袖”一句运用比拟,写出了酒席上女子婀娜柔美的姿态。

D、这首词上片明快,下片深婉,相反相成,艺术表达富于变化。

14、联系整首词,赏析画线句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4分)

阅读答案:

12、(2分)C

13、(2分)C

14、(4分)画线句通过酒宴中呵手拔去白须的细节(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既衰老忧愁,又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与酒席上明艳美丽的年轻女子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了词人“但愿人饱我愁无”的忧民情怀和对人生老迈的感慨。

浣溪沙晏殊鉴赏及答案

浣溪沙阅读答案

阅读题及答案

《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

浣溪沙辛弃疾阅读答案

智力脑筋急转弯题及答案

近乡情更怯阅读题及答案

西游记阅读题及答案

《独立宣言》阅读题及答案

菠萝蜜阅读题及答案

《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