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客夜》阅读答案(共含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谁都找不到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注]①著同“着”,睡着。
⑴这句即《古诗十九首》“愁多知夜长”意。仿佛老天爷故意和人过不去似的,所以说“不肯”。黄生云:“起句用俗语而下俗,笔健故尔。接句不肯字,索性以俗语作对,声口隐出纸上。”
⑵这两句是写不寐时所见所闻。残月,将要落的月亮。因夜深,故见月残。高枕句,仇氏引洪仲注云:“高枕对人帘,谓江声高于枕上,此以实字作活字用。”按洪注据上句“入”字,将形容词“高”也看作动饲,甚是。高字属江声,不属枕,不能理解为“高枕无忧”的高枕。但说是“江声高于枕上”,却仍费解。萧涤非以为:江声本来自远方,但枕上卧而听之,一似高高出于头上,故日“高枕”。因夜静,故闻远江之声亦高。
⑶这两句是不寐的'心事。仗友生,靠朋友。
⑷杜甫本很愁苦,妻子又来信催归,所以益发睡不着了。应悉未归情,是说应当了解我迟迟未归的苦衷。即五、六二句所说的。仇注:“书乃寄妻之书。”非。
(1)有人认为“卷帘残月影”的“残”字用得精妙传神,请分析其妙处。(3分)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形象。(4分)
(1)(3分)
①残,残缺。卷起窗帘,夜深时分看到一轮残月,感觉自己就像这残月一样形单影只。②这个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深夜独自客居他乡不能入睡的孤寂相思之情。(结合句子赏析该字1分,情感1分,情感分析1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2)(4分)
本诗刻画了一个漂泊在外的穷苦(1分)和孤寂(1分)的主人公形象:从颈联诗人无衣无食,要靠朋友救济才能度日,可以看出他生活窘迫;(1分)从尾联诗人妻子常年不在身边,只能靠书信互诉衷肠可以看出他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孤寂(1分)(两个形象特征各1分,结合诗句分析各1分,结合首联,颔联分析孤寂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的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问题】
16.诗的'1~3节,从听觉、视觉的角度,突出夏日夜晚的什么特点?(4分)
答:
17.第4节中有三句诗都与第2节一样,诗人运用反复手法,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8.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4节与前三节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6.突出夏日夜晚静谧、美丽的特点。
17.诗人以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进一步强调夜的静谧、美丽。
18.从内容上看,前三节是具体描写夜的景色,河流、小溪和青草的寂静无声,显示了一片祥和的景象,最后一节总写大自然的夜色非常美好。从结构上看,前三节是分写,第4节是总写,前后是总分关系。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1.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早春 B.暮春 C.夏季 D.秋季
2.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第三句点题,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1、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4、本题研究课文语言,让学生从比较中体会特点,并了解由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而决定的不同语言风格,同时增强语感。学生答题举例只要举一两个例子即可,不要求如“课文研讨”里那样一一列举。
5、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杜甫《客夜》真题阅读答案及简析
客夜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注]①著同“着”,睡着。
⑴这句即《古诗十九首》“愁多知夜长”意。仿佛老天爷故意和人过不去似的,所以说“不肯”。黄生云:“起句用俗语而下俗,笔健故尔。接句不肯字,索性以俗语作对,声口隐出纸上。”
⑵这两句是写不寐时所见所闻。残月,将要落的月亮。因夜深,故见月残。高枕句,仇氏引洪仲注云:“高枕对人帘,谓江声高于枕上,此以实字作活字用。”按洪注据上句“入”字,将形容词“高”也看作动饲,甚是。高字属江声,不属枕,不能理解为“高枕无忧”的高枕。但说是“江声高于枕上”,却仍费解。萧涤非以为:江声本来自远方,但枕上卧而听之,一似高高出于头上,故日“高枕”。因夜静,故闻远江之声亦高。
⑶这两句是不寐的心事。仗友生,靠朋友。
⑷杜甫本很愁苦,妻子又来信催归,所以益发睡不着了。应悉未归情,是说应当了解我迟迟未归的苦衷。即五、六二句所说的。仇注:“书乃寄妻之书。”非。
(1)有人认为“卷帘残月影”的'“残”字用得精妙传神,请分析其妙处。(3分)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3分)
①残,残缺。卷起窗帘,夜深时分看到一轮残月,感觉自己就像这残月一样形单影只。②这个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深夜独自客居他乡不能入睡的孤寂相思之情。(结合句子赏析该字1分,情感1分,情感分析1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2)(4分)
本诗刻画了一个漂泊在外的穷苦(1分)和孤寂(1分)的主人公形象:从颈联诗人无衣无食,要靠朋友救济才能度日,可以看出他生活窘迫;(1分)从尾联诗人妻子常年不在身边,只能靠书信互诉衷肠可以看出他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孤寂(1分)(两个形象特征各1分,结合诗句分析各1分,结合首联,颔联分析孤寂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简析:
这是杜甫于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秋,流落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时所作。这年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送到绵州奉济驿,正要回头,适徐知道在成都作乱,只好避往梓州。这时他的家仍住在成都草堂。
全诗描述的是诗人杜甫客居在外、夜不能寐愁苦辗转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7.(3分)(1)山白鸟忽鸣(1分)
(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2分)
附赏析
这首小诗,必须反复吟味,才会觉得意趣深长。
译文:夜晚山中夜鸟突然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凝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了霜。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
赏析:诗题为《夜泉》,主要写的是对月色中的山水景物的感受。“山白”是山在月光沐浴下呈现的色调。一声鸟鸣划破寂静,反而更衬托出寂静,正像王籍所描绘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山白而鸟忽鸣,不管两者有无联系,总让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没写月,但诗人已向我们暗示了月光,下面的景色都由此而生。
“石冷霜欲结”,表现由视觉引起的对触觉的联想。清幽的月色洒在石头上泛起一片冷光,青白青白的像是要凝作霜花。这一句写的非常虚,由月色在石上的`反光产生冷的感觉,同时又由冷和月色幻化出霜的想象,作者在此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人置身于朗月的清辉中,山看上去是白的,石也泛着冷光像要结霜,而石下的泉水呢,被月华映照,银光闪烁,简直像是一片雪。古人写夜泉的诗句很多,因为是在夜里,一般都用听觉来表现它,写它的淙淙流声。而本诗的作者却独从视觉来表现它。不能不说是别出心裁的艺术创作。雪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暗应上文的“冷”、“霜”,承接十分自然,作者的心思绵密由此可见。
(明)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幽静的诗句是 。(1分)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
雁过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②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③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④长。
[注]①央:尽。②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 ③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④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
⑴潇湘:两条水名。《山海经》 潇水,源出九巅山,湘水,源出海阳山。至零陵合流而于洞庭也。 也指潇湘水流域一带。
⑵回文重叠:用苏蕙织《回文璇玑图》的典故。《太平御览》卷五二〇引崔鸿《前秦录》: 秦州刺史窦滔妻,彭城令苏道质之女。有才学,织绵制回文诗以赎夫罪。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雁过秋空夜未央 ,开篇写北雁南归、长夜漫漫,点明具体时间。
B. 隔窗烟月锁莲塘 的 锁 字,既写景致特征又含人物观景心情。
C. 沉水香消金鸭冷 写香不觉间已燃尽,以香消炉冷表现时间推移。
D.末句 候虫声接杵声长 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
(2)全词抒发了主人公长夜难眠之愁,说说引发主人公愁绪的原因有哪些?(4分)
(3)这首词在哪些地方体现了秋的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4)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D(3分)[末句 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 错。末句以声衬静,突出周围的冷寂及人物的长夜难眠,进一步表现了愁苦之深重。]
(2)a美好往事不堪回首(1分);b与故人天涯相隔(2分);c对故人的心意无法传递(1分)[评分标准:本题4分。其中 与故人天涯相隔 为核心。答 寂寞冷清 冷夜无依 青春空度 ,可酌情给1分。
赏析:
《定** 雁过秋空夜未央》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李珣的作品。此词写闺中女子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也有人认为此词寄托了故国之思。
这首词一开始提供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夜,一位女子正倚窗而立,凝望着河汉星空。一队大雁悠然南飞而过,之后,浩瀚的星空又显寂寥。只见荷塘月色蒙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表面上看去,这些似乎是客观的描绘,但仔细吟味,发现词人所描绘的景并非是 无我之景 。一个 锁 字,道出了那女子的心情。她原来有一段往事不堪回首。下面不说 往事 内容如何,只写 故人迢递在潇湘 而使她深感 惆怅 。由此一笔,则所谓 往事 ,虽不写,也已写了,词笔之含蓄如此。 潇湘 不必实指,表明远行之意。南朝梁柳恽《江南曲》: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应是 故人 一句所本。
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描写了女子的心理活动。她本想给远行的 故人 写信寄思念之意,又愁无可托付之人。词用十六国前秦女诗人苏蕙作《回文璇玑图诗》的典故,表明这 故人 就是她的丈夫而非情人。词情至此又进一步明朗化。过片两句写心理曲折层深,文字也婉转多姿。有 意 而以 回文重叠 形容之,说明她情思蕴积之深。武则天《璇玑图序》说苏蕙的织锦回文, 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 。 回文重叠 四字,抵得过许多相思之苦、望归之切的`辞藻刻画。 意 字是相对于 笔 字而言的。前加 纵有 ,后缀 谁寄 , 意 仍是意,终未笔之于书。未写的原因是无人寄。信未写成,百无聊赖,女子只能含泪卸妆就寝。夜深人静,此恨绵绵,自然是不能安睡。床前焚的香早已灭尽了,就是那香炉也变得冰冰的了。夜漫长,耳边不断传来秋虫的悲鸣和远处的捣衣声。 愁水 二字,合主观情绪之自愁与客观事物之令人愁为一体,字平、句短而意丰。 杵声 和 候虫声 反衬周围的寂静,寂静的夜又反衬了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辗转反侧,可谓传神。
整首词始终处在低沉的调子之中。全词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意境塑造方面,都与当时盛行的 花间派 创作手法不同,给人以 清疏 之感。
历史评价
关于这首词,况周颐认为: 盖寓故国故君之思,非寻常之语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安。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9.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9.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4分)
★ 《帐夜》阅读答案
★ 甬江夜泊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