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夜泊贺铸赏析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造物主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秦淮夜泊贺铸赏析阅读答案(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造物主”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秦淮夜泊贺铸赏析阅读答案

篇1:秦淮夜泊贺铸赏析阅读答案

,这是北宋诗人贺铸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清丽优美,可以在诗中感受到一股温馨的气息,一种优美的清调。

原文:

秦淮夜泊

贺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

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秦淮夜泊字词解释:无

秦淮夜泊翻译:无

篇2:秦淮夜泊贺铸赏析阅读真题答案

原文:

秦淮夜泊

贺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

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秦淮夜泊字词解释:无

秦淮夜泊翻译:无

篇3:秦淮夜泊贺铸赏析阅读真题答案

试题: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极妙,请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案:

1.(3分)独泊孤舟,表现了作者一股淡淡的乡愁。(答到思乡,乡愁、思念故张、思念亲人均可得分)

2.(5分)“开”和“弄”。“开”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和美感,能使人想象到佳人绰约的身影、优雅和体态。“弄”与出了吹箫女优美的姿势,让人感到箫声在风中的婉转悠扬。(指出“朱”“紫”并分析合理,减半给分。指出一处1分,说明好在哪里各2分)

秦淮夜泊创作背景:无

篇4:秦淮夜泊贺铸赏析阅读真题答案

六朝以来,金陵(今江苏南京)的秦淮河管弦画舫,灯火楼台,是诗人吟咏的.好题材。贺铸的这首《秦淮夜泊》写得清丽优美,正是佳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就有六句是写景。开头两句,写诗人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泊舟秦淮,春风拂柳,暮潮生岸,富于诗情画意,中间四句,正面写泊舟秦淮的所见所闻,是全诗的重心所在,也是全诗的精彩之处。新月楼台,双桥灯火,本为静景。着以“见”字、“上”即字,则化静为动。五六两句,“朱箔”、“紫箫”,备极华丽;“隔岸”、“临风”,更见飘渺之致;恍若蓬莱仙境。从景物描写角度看,这几句诗很有特点。首先,是位置经营之妙。诗人的视线从河岸楼台转到天空新月,接着又转到横跨秦淮河的小桥,转到河对岸的朱帘绣户。有近有远,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其次,造语十分讲究。如“隔岸”、“临风”,“开朱箔”、“弄紫箫”,佳人绰约的身影、优雅的体态历历如绘。诗的整个画面清丽秀俊,鲜明地表现了秦淮河的特点,所以纪晓岚评此诗说:“自然秀丽,雅称秦淮。”(《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十九)诗的末二句以抒情作结:眼前的景物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外乡,加上正是暮夜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还独泊孤舟,于是一股乡愁油然而生。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强烈的乡愁,而是那么一种淡淡的怅惘之情。这种情感是十分自然地产生的,同时又是比较微妙的,“摇摇”二字正十分生动贴切地传达出这种感受。只有这样理解,结尾两句才和全诗的情调和谐一致。

秦淮河是秦楼楚馆、歌人舞女集中之处。贺铸这首诗色调明丽,不像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那样迷蒙清冷,因为它和杜牧诗感叹兴亡、讽喻现实的着眼点不同。人们从“春条”、‘新月”、“灯火”、“朱箔”等意象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温馨的气息,一种优美的清调。贺铸以词著名,但他其实是“诗文俱高,不独工长短句”(陆游《老学庵笔记》),他曾经自负地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宋史·贺铸传》)这首诗当得起“清词丽句”之评,又比李商隐、温庭筠诗歌的语言来得疏淡自然。从这里可翔看到唐、宋诗差别的一个侧面。

个人资料: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汉族,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出生于卫州(今河南卫辉市)。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篇5:《秦淮夜泊》阅读答案及赏析

《秦淮夜泊》阅读答案及赏析

秦淮夜泊

贺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

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注:①朱箔:红色窗帘。②旆:旌旗。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极妙,请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1、独泊孤舟,表现了作者一股淡淡的乡愁。(答到思乡,乡愁、思念故张、思念亲人均可得分)

2、“开”和“弄”。“开”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和美感,能使人想象到佳人绰约的身影、优雅和体态。“弄”与出了吹箫女优美的姿势,让人感到箫声在风中的婉转悠扬。(指出“朱”“紫”并分析合理,减半给分。指出一处1分,说明好在哪里各2分)

(1)本诗的颔联景物描写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2)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诗人的视线从河岸楼台到天空新月,由下到上,由低到高,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立体感。(2分)

②新月楼台,双桥灯火,本是静景,著以“见”“上”字,则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灯火登上了双桥的情景,极富动态美。(2分)

(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①尾联以直接抒情作结。眼前的景物虽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加上正是暮色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独泊孤舟,抒发了淡淡的'乡愁。(2分)②同时用典,“心旆正摇摇” 出自《史记·苏秦列传》“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诗人借此典故抒发了自己终无所托、没有着落的怅惘之情。(2分)(答“惆怅”“迷惘”“伤感”“茫然”也可得分)(每点2分。手法1分,感情1分)

(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赏析

《秦淮夜泊》宋代贺铸所做的五言律诗。贺铸这首诗色调明丽,人们从“春条”、‘新月”、“灯火”、“朱箔”等意象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温馨的气息,一种优美的清调。与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那样迷蒙清冷,因为它和杜牧诗感叹兴亡、讽喻现实的着眼点不同。

六朝以来,金陵(今江苏南京)的秦淮河管弦画舫,灯火楼台,是诗人吟咏的好题材。贺铸的这首《秦淮夜泊》写得清丽优美,正是佳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就有六句是写景。开头两句,写诗人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泊舟秦淮,春风拂柳,暮潮生岸,富于诗情画意,中间四句,正面写泊舟秦淮的所见所闻,是全诗的重心所在,也是全诗的精彩之处。新月楼台,双桥灯火,本为静景。着以“见”字、“上”即字,则化静为动。五六两句,“朱箔”、“紫箫”,备极华丽;“隔岸”、“临风”,更见飘渺之致;恍若蓬莱仙境。从景物描写角度看,这几句诗很有特点。首先,是位置经营之妙。诗人的视线从河岸楼台转到天空新月,接着又转到横跨秦淮河的小桥,转到河对岸的朱帘绣户。有近有远,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其次,造语十分讲究。如“隔岸”、“临风”,“开朱箔”、“弄紫箫”,佳人绰约的身影、优雅的体态历历如绘。诗的整个画面清丽秀俊,鲜明地表现了秦淮河的特点,所以纪晓岚评此诗说:“自然秀丽,雅称秦淮。”(《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十九)诗的末二句以抒情作结:眼前的景物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外乡,加上正是暮夜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还独泊孤舟,于是一股乡愁油然而生。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强烈的乡愁,而是那么一种淡淡的怅惘之情。这种情感是十分自然地产生的,同时又是比较微妙的,“摇摇”二字正十分生动贴切地传达出这种感受。只有这样理解,结尾两句才和全诗的情调和谐一致。

秦淮河是秦楼楚馆、歌人舞女集中之处。贺铸这首诗色调明丽,不像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那样迷蒙清冷,因为它和杜牧诗感叹兴亡、讽喻现实的着眼点不同。人们从“春条”、‘新月”、“灯火”、“朱箔”等意象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温馨的气息,一种优美的清调。贺铸以词著名,但他其实是“诗文俱高,不独工长短句”(陆游《老学庵笔记》),他曾经自负地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宋史·贺铸传》)这首诗当得起“清词丽句”之评,又比李商隐、温庭筠诗歌的语言来得疏淡自然。从这里可翔看到唐、宋诗差别的一个侧面。

篇6:《鹧鸪天》贺铸阅读答案及赏析

《鹧鸪天》贺铸阅读答案及赏析

鹧鸪天

贺铸①

紫府②东风放夜③时,步莲秾李④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香冉冉,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注①作者在青年以后,长期辗转在偏僻之地任一些微小官职,本词作于此间。②紫府:紫色象征华贵,此处代指北宋都城东京。③放夜:解除夜禁。古代,正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夜禁,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④秾李:形容女子容貌美如浓艳的桃李。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结合相关诗句作简要赏析。(5分)

2、结合全词,简要赏析作者抒发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①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整个上片为虚写,虚写梦境,着力描绘在东京的往昔场景。下片写实,写眼前天涯沦落的现状。(1分)②对比的手法。(1分)昔日是笙歌阵阵,灯火璀璨,场面热闹,眼前是炉香袅袅,处境孤凄;(如何对比的分析1分)通过今昔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词人现实处境的落魄与悲凉。(情感1分,相近情感即可)

如以下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借景抒情或融情入景给2分;

“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对偶(对仗)给1分;

“香冉冉,梦依依”叠词给1分,“步莲秾李”比喻给1分。

2、①整个上片通过对梦境的描绘,极写东京元宵之夜的良辰美景、舒心惬意,笙歌不断,灯火辉煌,佳人相伴(上片内容或诗句分析1分),表达了词人对东京繁华往昔和过往岁月的追念、珍惜和留恋的感情。(情感概括2分)

②下片写梦醒之后的情和景,笙歌、灯火、佳人全都幻化,眼前独处暮春时节的天涯,远离凤凰城阙,星河寥落,处境孤凄,(内容或诗句分析1分),通过今昔鲜明对比含蓄地表达了有志难展,郁闷孤独,怀才不遇的情感。(2分)

补充:此种回答亦可给分

下片表达了沦落天涯的孤独凄凉、怅惘无助之情。(2分)“天涯寒尽减春衣”写凄凉,“凤凰城阙知何处”写怅惘,“寥落星河一雁飞”写孤独寥落、迷惘无助。(1分)

赏析:

上片写梦境。在梦中,词人仿佛又置身于东京的热闹繁盛的`元宵之夜。“紫府”:紫色象征华贵,皇宫、仙居皆可称紫府,此处指整个东京。“放夜”:解除夜禁。古代都市实行宵禁,闹市绝行人。唐以后,逢正月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宵禁,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首句用词华丽欢快,使整个梦境处于欢乐美妙的氛围之中。

尽情游览之后,词人仿佛和一个女子相伴而归。这女子步态多姿,好像一步一朵莲花;这女子容貌娇美如秾艳的桃李。他们亲密地行走在一起,周围的环境是:“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虽是曲终人散、天色将晓的时光,但节日的痕迹仍处处可见。“五更”暗示笙歌彻夜,喧闹时间之长;“十里”点出东京处处繁华,欢度佳节范围之广。从侧面烘托出东京元宵佳节的欢腾热闹,给人留下了想象余地,收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也符合梦境似断似续、似真似幻的实际情况。

整个上片通过对梦境的描绘,使人对东京元宵之夜产生了良辰美景、舒心惬意的印象,也表达了词人对之追念、珍惜、留恋的感情。

下片写梦醒之后的情和景,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一觉醒来,笙歌、灯火、佳人全都子虚乌有。眼前是炉香袅袅,处境孤凄,脑海中梦境历历,回味无穷。现实与梦境,如今与往昔,孤凄与欢乐,对照分明。梦中京城,如今天涯;梦中佳节,笙歌灯火,激动人心,如今暮春,只有琐碎平凡的减衣换季;梦中的五更,他与佳人相伴,踏月赏灯而归,眼前的拂晓,只有对往昔的思念,更品味出此刻的孤寂。“凤凰城阙”远在天边,当年的生活亦不再来。“知何处”表达了一种怅惘之情。词人把目光望向窗外,梦中的灯月,心中的京城都看不到;稀疏的晨星中,一只孤雁鸣叫着飞过。这许是眼前景的实写,却更具象征和比喻。远离京城,有志难展的词人不正像那只失群的孤雁吗?读者自然会冲破这一凄清画面的本身,而体味出词人抚今追昔、郁闷失意的心绪。

全词构思完整,一气呵成。上下片的环境、氛围、情绪截然不同。一梦一真,一虚一实,一乐一哀,对照鲜明,又侧重后者,强调词人今日的失意。

篇7:夜如年贺铸阅读答案

贺铸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注释:本词作于北宋,北宋政治羸弱,且常被少数民族侵犯,作者也十分关注社会及国运。捣衣:把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棉软以便裁缝。此处为捣寒衣、战衣。破除:唐宋人口语,消除,除去,消磨。

1.诗前面写 万杵千砧捣欲穿 ,后文却说 不为捣衣勤不睡 。既然夜不睡不是因为捣衣,那是为了什么?请简析。(5分)

2.作者在末句说 破除今夜夜如年 ,站在作者角度,试推测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时内心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前文写 万杵千砧捣欲穿 是表明为了远在边疆的亲人准备寒衣,但准备寒衣也不必一夜不睡;(1分)

后句写不为捣衣,表明,女主人公还有一层对远征家人的深切痛苦的思念之情。(2分)

这思念的痛苦无法排谴,只能借这 捣衣 来消磨时光,打发这夜晚难过的时间,减轻心中思念的痛苦。(2分)

2.作者的思想感情有:

(1)表达对夜里捣衣难眠的思妇的同情及借思妇对千万远离家乡在战场上长年征战战士的同情(3)

(2)对因大宋政治的软弱而造成的 思妇难眠 捣声沉重 的一系列社会现状的愤慨。 (2分)

(3)由此景已久而产生对国运的堪忧 (1)

赏析:

此词以浅近自然、通俗流畅的语言和一波三折、寓意深长的笔法,借思妇捣衣的活动,抒写了思妇对征夫的无尽思念和她们内心巨大的孤寂,痛楚。全词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意蕴深长。

词之首句 斜月下 ,交代时间: 北风前 ,交代气候、节令。深秋的夜晚,银白色的月光笼罩着大地,北风送来了阵阵凛冽的寒气。那如水的月光,勾起了思妇对远戍边地亲人的思念,那刺骨的北风,催促着她们尽快赶制寒衣。自然洗练的六个字,勾画出一幅渺远、凄清的画面。这样的背景之中,远远近近传来了此起彼伏的砧杵声,急促沉重,捣之欲穿。

词由从前人诗句代出,前人有诗云 捣衣明月下,静夜秋风飘 (庾信《题画屏风》),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但其重点是落 捣欲穿 三字上,词人突出的是砧杵声的急促沉重。从这撼人心魄的'杵声中,付出思妇对亲人的体贴、关怀和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声传情,不言情而情自见。 不为捣衣 句进一步向深处开掘,勒笔作势,陡起波澜,挥笔句首冠以 不为 二字。明言思妇们不是为了捣衣而彻夜不眠,从而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句通过近乎无理的夸张描写,达到了深刻表现主题的效果。短短的一夜思妇看来有如漫漫长年那样难以消磨,细细品味,言外有多少缠绵执着的思恋和肝肠欲断的痛苦啊!正象绝望的人常常用酒精来麻醉自己那样, 愁多梦不成 的思妇,也试图以不停地捣衣来减轻自己心灵上无法承受的负担,来熬过这令人难以忍受的孤寂的漫漫长夜。虽然作者写的是破除今夜夜如年 ,但思妇心中的痛苦,又何尝能 破除 呢?那 捣欲穿 的砧杵声,正倾吐着这种难以诉说、难以 破除 的痛苦。

这首词继承了乐府诗、民间词的优良传统,语浅情深,诚挚感人,具有撼人心魂的艺术力量。

篇8:《金陵夜泊》阅读答案及赏析

《金陵夜泊》阅读答案及赏析

金陵夜泊

[唐]罗隐

冷烟轻霭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

栖雁远惊沽酒火,乱鸦高避落帆风。

地销王气波声急,山带秋阴树影空。

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

[注]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但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2.宋人《桐江诗话》评价罗隐诗歌“篇篇皆有喜怒哀乐心志去就之语,而终不离乎一身”,请结合作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 (4 分)颔联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夜色初临,河岸上刚点燃的几处酒店夜火,惊起了水边草丛中栖息的征雁,传来阵阵凄唳的鸣叫和鸟翅扑打声。旅船靠岸,风帆下落,盘旋在桅杆四周的昏鸦纷纷惊叫着高飞躲避。昔日歌吹动地,灯火彻夜的秦淮河,如今竟成了征雁寒鸦的世界!

2. (4 分)(1)诗人选取“衰丛”“ 断蓬” 、“栖雁” 、“乱鸦” 等意象,勾连了自己的悲凉身世,描绘了一幅兵燹离乱、愁惨萧条的金陵秋暝图,表达了对盛衰兴亡的历史的感慨,对以此致使自身潦倒落魄、漂泊生涯而更觉悲凉。(2 )诗人用冷月寒烟、空山急浪表现故国萧条之境,以王气消散、山树影空感伤人事沧桑之悲,以设问、想象哀泣今昔同悲的亡灵。虚实相生之中,寄寓了国破山河中个人的凄苦之情。(3 )罗隐身当末世 ,所以他有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意识 ;正因为他处于军阀混战, 兵火遍地的乱世,所以他的生命价值感更加激烈;又因为他一生坎坷、感遇辄发,所以他对人生的凄凉体会更深。 (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作者

罗隐

(833—909)唐末文学家。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人,一作余杭(今属浙江)人。少时即负盛名。但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赏析:

金陵,是六朝帝王之都,这里曾演出过一幕幕历史的悲喜剧,穿城流过的秦淮河是目睹这些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历史迈入晚唐,天荒地老,昔日擅六代豪华的秦淮河,在兵火余劫之后,呈现出寒水烟笼,萧瑟冷落的衰败景象。在一个秋色迷离的傍晚,十上不第、传食诸侯、因人成事的诗人罗隐,泊舟秦淮,目击眼前衰景,白云苍狗的尘寰之感涌上心头,他写下这首吊古悲今的伤心之诗。

冷烟、薄霭、衰丛,诗一开始就以愁惨之墨,描绘出一幅惨淡的秦淮秋暝图。在这令人惆怅的伤心之夜,一只旅船缓缓地向河岸靠去。首联在写景叙事中点出“夜泊金陵”诗题。其中“断蓬”二字用得极巧妙,秋蓬根断,随风飘荡,来去无所,正喻诗人身不由己的飘泊生涯 ,而“蓬”音与船篷之“篷”相同, 驻蓬,犹言驻篷,即泊船,故“蓬”字用,在一石二鸟,既叙事,又写情,富于形象。

中间两联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夜色初临,河岸上刚点燃的几处酒店夜火,惊起了水边草丛中栖息的征雁,传来阵阵凄唳的鸣叫和鸟翅扑打声。旅船靠岸,风帆下落,盘旋在桅杆四周的昏鸦纷纷惊叫着高飞躲避。在这阒寂的秋夜中,远处大江的涛声显得格外清楚、格外急促。秋阴遮盖下的山上,那摇落的树干一枝枝孤零零地伸向朦胧的夜空,仿佛正在倾听那急促的涛声挟带着三百年金陵王气,消逝在远方的夜空。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感慨万千:啊,昔日歌吹动地,灯火彻夜的秦淮河,如今竟成了征雁寒鸦的世界!秦淮河啊!秦淮河,自古以来,你伴着这虎踞龙蹯的金陵,审视着人间的沧桑变化,那些曾经在你身边风流一世的六代人物,如今都在哪里?在白日喧嚣的阳光下,人们难以寻找他们的踪迹,想来在这清冷的月光下,他们的精灵正和你一起,静听着寂寞的潮水拍打眼前这座空城,凝视着月色朦朦的大地吧。

在金陵这块土地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怀古之作,刘禹锡的《金陵怀古》、杜牧的《夜泊秦淮》等诗,千古为人咏唱不衰,这些作品将诗人心中那一股故国萧条悲叹之感融入金陵山水,它们与金陵同在。罗隐这首《金陵夜泊》,受前辈诗人风格熏染,但它能够在被白居易称为“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的刘禹锡《石头城》之后,跻身金陵怀古诗精英之列,这不仅得力于为人激赏的“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的'名句,更在“ 罗隐一生身 ”的个性特色,即“篇篇皆有喜怒哀乐心志去就之语,而终不离乎一身”(《桐江诗话》)。正因为罗隐身当末世,所以他有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意识;正因为他处于军阀混战,兵火遍地的乱世,所以他的生命价值感更加激烈;又因为他一生坎坷、感遇辄发,为人忌恨,所以他对人生的凄凉体会更深。这些充满人世忧愁的情感熔铸在诗歌意象中,使全诗意境悲凉凄清。

诗人选择了若干与自己悲凉身世可能建立同构关系的意象,来表现其潦倒落魄之情,在这样一种创作思想支配下,昔日繁华富贵的金陵,在诗中就以冷月寒烟、空山急浪围绕笼盖的面目出现,充斥其中的是枯树衰草,征雁暮鸦,升腾在夜空中的是那些为悲剧命运哀泣的六朝亡灵。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幻想意象交织反射出诗人凄苦的心态。

罗隐诗固多讥刺,但在辛辣尖刻的讽刺和强烈的抨击中,也处处流露出乱世中不得志的伤感和种种忧患,说他是讽刺诗人固然可以,也可以说他是感伤诗人,此诗即可证明。

篇9:《秦淮夜泊辛未正月赋》阅读习题及答案

贺铸

宫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①,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心旆②正摇摇。

注:①朱箔:这里指红色的窗帘。②心旆:旆(pèi),泛指旌旗。这里指“心摇摇然如悬旌之无所终薄”(《史记·苏秦列传》)终薄:安顿,着落。

(1)(原创)本诗的颔联景物描写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2)(原创)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诗人的视线从河岸楼台到天空新月,由下到上,由低到高,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立体感。(2分)

②新月楼台,双桥灯火,本是静景,著以“见”“上”字,则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灯火登上了双桥的情景,极富动态美。(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解答时,可以从写景的角度、运用的表达技巧入手。写景角度:(1)五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2)观察的角度(“视觉”的变化):从空间(上下远近)角度写景仰视、俯视、远视、近视。(3)动景、静景,动静结合,化静为动(4) 色彩烘托渲染的手法写景。

“其他答案,酌情给分”如“灯火上双桥”也可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答“写景角度”题一般步骤:(1)先确定写景角度;(2)再点明相应语句略作分析;(3)最后概括表达效果。

(2)①尾联以直接抒情作结。眼前的景物虽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加上正是暮色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独泊孤舟,抒发了淡淡的乡愁。(2分)

②同时用典,“心旆正摇摇” 出自《史记·苏秦列传》“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诗人借此典故抒发了自己终无所托、没有着落的怅惘之情。(2分)(答“惆怅”“迷惘”“伤感”“茫然”也可得分)(每点2分。手法1分,感情1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分析如何表达感情时要与手法捆绑在一起。 “怜”直抒胸臆,抒发了在外漂泊的游子思乡之情,很好理解。但是下一句“心旆正摇摇”表明前一句不是强烈的.乡愁,而是淡淡的心神不宁的惆怅迷惘之情。这点要从注释 “终薄”的理解中找到答案。手法用典也是从注释中得出。

“其他答案,酌情给分”主要指写作手法,如果分析合理也可给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提醒学生注意,读诗不仅读题目,研读原诗,也要读注释。很多答案就隐藏在注释中。

清平乐贺铸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金陵夜泊》阅读答案及赏析

贺铸《浣溪沙》的赏析

《枫桥夜泊》阅读答案

甬江夜泊阅读答案

贺铸:青玉案

贺铸——《鹧鸪天》

鹧鸪天,鹧鸪天贺铸,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怨三三,怨三三贺铸,怨三三的意思,怨三三赏析

贺铸的绿罗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秦淮夜泊贺铸赏析阅读答案(合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秦淮夜泊贺铸赏析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