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鱼头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共含10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鱼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 劝学》)

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2)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子曰:“道不同, 。”(《论语?卫灵公》)

(4)闾阎扑地,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高山仰止, 。(《诗经?车舝》)

【参考答案】

14.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解析】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以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

(2)【答案】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因此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做以分析说明。

15.【答案】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不尽长江滚滚来

(2)寄蜉蝣于天地 齐彭殇为妄作

(3)如今有谁堪摘 不相为谋

(4)钟鸣鼎食之家 景行行止

篇2:山寺夜起阅读答案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⑴颔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⑴颔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2分)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分)

⑵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2分)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2分)

赏析:

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附:

(1)色彩角度写其白色,状态角度写其流动。

第三句运用比喻,从色彩角度写烟像云一样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那么洁白;第四句运用比拟手法,写烟如流水一样漂流到山寺之前,写其动态。营造了一个幽静、凄清的氛围。

(2)一是“惜夜景”,表面上是写爱怜那么美好的月色夜景。

二是叹“无家客”,慨叹自己思家难返,无家可依,故夜中难眠。

三、审题思路:

1、注意题干的提示确定答题方向:“三四两句”明确答题区间,在此范围内寻求答案;“烟有哪些特点”告诉我们答题对像。

2、“如何描写”指向了写作手法、角度。

3、诗人不眠的原因,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问原因,一般从文本本身寻找关键词。所以要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诗歌后两联。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结合全诗,告诉我们从整体把握。

四一点思考

对于无眠的原因,答案给出了两个要点:惜夜景,无家客。

参考答案还需再斟酌。

首先,从思路看,诗人难以入眠→开门出门→矫首看霜天→俯首看溪烟。所以,“惜夜景”不是“无眠”的原因,它只是诗人无眠走出家门之后的所见所感。

其次,怜爱美好的“月色夜景”与慨叹“思家难返”也很难融为一体,同时占据诗人的情感世界。换言之,诗人如果在慨叹思家难返,无家可依,就不会对眼前的美景喜爱有加,流连忘返;诗人如果对眼前的美景喜爱有加,流连忘返,就不会产生思家难返,无家可依的慨叹。

第三,诗中的月色夜景,乍看上去挺美好的;仔细品味并不是多么美好。其一,烟如白云,漂泊不定,和诗人漂泊颇为相似;其二,石巅上的明月,明月下的烟雾,静谧之中蒙着莫名的凄清,空旷之中显着几分冷清。由此,“惜夜景”中的“惜”也许还带有“痛惜、哀伤”意味。

篇3:《山寺夜起》阅读答案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6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8.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2分)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2分)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风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分)

9.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1分)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夜惜景”, “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2分)二是思家,(1分)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1分)

篇4:山寺夜起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山寺夜起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⑴颔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⑴颔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2分)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分)

⑵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2分)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2分)

赏析:

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篇5:黄遵宪《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黄遵宪《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黄遵宪①(清)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②。

(理解)晚上风雨交加,檐铁和风铃在风雨中激烈撞击、晃动,令人难寝。夜起之时风雨终于暂时停止了。我期盼早点天亮,又担忧俄国侵占国土,以致坐卧不安。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理解)天色阴沉的日子太多,月光虽然明亮,却是残月,天空虽有星星,却只寥寥数颗。狭小的房间里只有我一个人,天下之人都在沉睡不醒,置风雨飘摇而不觉。

【注】①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曾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后归家闲居,此诗写于闲居期间。②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檐铁和风铃在风雨中撞击、晃动,发出了“千”“百”声。诗人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夜晚的宁静。

【解析】“以声衬静,表现夜晚的宁静”错。檐铁和风铃发出的“千”“百”声写出了雨之大风之狂,照应下句“雨横风狂”。

B、颔联写出了诗人长夜无眠,盼望天亮的心情,“又惊”句揭示了诗人无眠夜起的原因。

C、颈联感慨天色阴沉的日子太多,月光虽然明亮,却是残月,天空虽有星星,却只寥寥数颗。

D、尾联“吾独立”照应诗题“夜起“,与下文的“万家酣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鲜有同道的孤独处境。

15、这首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请你结合相关的诗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A

15、

(1)首联写以檐铁千声写出了夜晚风雨大作的情景,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2)颔联上句写诗人盼望天明,实则一语双关,渴盼时局好转。下句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了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震惊与愤慨之情。

(3)颈联感慨阴沉的天气太多,夜空只有残月和疏星,以此象征清政府的统治腐败黑暗,民族前途微茫,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4)尾联“我”独立于斗室,联想(想象)到此时民众都在酣睡,以此隐喻国民的愚昧麻木,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一点2分,答对3点可得满分)(从比喻或景情角度作答亦可得分)

(古诗答题注重诗歌特点,此题之关键在于两个词“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而“含蓄蕴藉”为重点。含蓄表达多为典故、借代、双关、象征、寓情于景。)

篇6:《山寺夜起》诗词鉴赏题及参考答案

《山寺夜起》诗词鉴赏题及参考答案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试题】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参考答案】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篇7:《山市》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市》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市》阅读练习及答案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用原文句子填空:

(1)山市景观美丽而又奇特,说明山市独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2)指出山市见之不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引出“孙公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山市变化的'各阶段的景况。

(1)初起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潮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束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1)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词语均表示时间的一项是( )

A、近中 无何 未几

B、无何 未几 既而

C、近中 既而 乌有

D、未几 既而 乌有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悟/为/山市

B、中有/楼/若者

C、念/近中/无此禅院

D、又闻/有/早行者

7、诗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描绘的是与“山市”相似的自然奇景是(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参考答案:

1、(1)“邑八景之一也”;(2)“然数年恒不一见”。

2、一为转入正题;二为强调所记山市的真实性。

3、(1)初起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结局阶段:危楼消失,一切化为乌有。

4、(1)高高低低的城墙,绵延六七里,竟然变成了一座城市了。

(2)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尘土飞扬,迷茫无际,城市的影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5、B

6、B

7、海市蜃楼

篇8:《山魂》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魂》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魂

刘向东

①从小在山里长大,自然和山有着别样的情愫。于是我常常会去亲近大山,把自己当作一棵草、一棵树、一块岩石去观山色、听山泉、沐山风。

②盛夏,四川成都的青城山云霭缭绕清凉宜人。尽管满眼是苍润叠翠、钟灵毓秀的景色,而我却心绪纷乱,怎么也抹不去那个背脊有点佝偻的影子。

③那天中午,我在一岔道处为选择景点路线而犹豫不决,正想找人询问时只见一位手拄木棍的壮汉目视着台阶吃力地朝我走来。可能背上的东西太重吧,他的步履沉重又缓慢。等走近了,我才看清他背的是大半袋水泥。沾满泥灰的背心早已被汗水浸透,裸露的肩膀泛着通红的印痕,仿佛山巅坡脊上一片赤红的岩壁。莫非他要等我问路,便停下脚步背靠身边的大树,再将手中胳膊粗的木棍移向后背顶着水泥袋底部的木条横档,以支撑背上的重量。看他稳当了,我便向他问路,他也十分详细地给我作了指点。

④出于好奇,我问他为何要背水泥上山呢?他说,都江堰地震时山上的台阶有损坏,需要水泥、黄沙等材料修补。除了这些,山上的食物和用品都是靠人背上去的。我问他背一次有多少报酬时,他却微微一笑伸出三个指头。我说是300吧?他淡然地说30元。或许他见我有点愕然,便接着说:“钱多少不要紧,要紧的是修好路,走上去就安全。”在攀谈中我还了解到他是山上的背夫,两个孩子读书和赡养患病母亲的开销就靠每天的来回背货。

⑤凝视着他满脸的汗珠和憨厚的面容,我随手掏出100元钱递给他,可他连忙挥手说:“谢谢你,我决不会收的。我们山里人走惯了山路,靠力气吃饭还是可以的。”说完,他握住背后的木棍挺了下背脊,拄着棍子继续拾级而上……

⑥望着他负重的背影,我油然觉得他那山脊般的'肩膀背负的不只是一袋普通的水泥,而是山里人那种坚韧、豁达和担当。

⑦离开四川,走进西藏。在念青唐古拉山的某隘口,我遇上了一位名叫巴桑的藏族同胞。他宽阔雄健的胸膛、蓬松刚劲的乌发和黝黑纵横的皱纹似乎都蕴藏着雪域高原那特有的粗犷浑厚,苍凉遒劲的阳刚之气。

⑧当向导陪着我们走进他那插有五彩经幡和哈达的毛毡帐篷时,让我感喟不已的是帐篷里除了一堆用于燃料的干牛粪、一盆炒熟的青稞粉和一桶清水之外,居然连一根照明的蜡烛也没有。然而,就在这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隘口,他却度过了十多个春秋。

⑨原来,隘口公路有一处十分狭窄的急转弯,经过的车辆如无人指挥就有坠落山谷的危险。有天,巴桑途经此地发现险情后就毅然决定要把全家安扎在这里。一来可以为过路的同胞供应饮水和食品,二来又可以为转弯车辆提供安全警示。于是巴桑和家人在这温差多变、山险荒蛮的路边搭起了帐篷。从此,凡有车辆经过,他都要义务示意,直到车辆平安驶过。凡有牧民或路人经过,他都会把他们视为家人热情相待。

⑩如今他已年近半百,他欣悦地告诉向导说,今后会有儿子继续守护下去。因为念青唐古拉山是神山,我们都是山的儿子。

O是啊,都是山的儿子!这种朴素的表白、执著的博爱不就是永远的大山之魂吗!

1.第③段划线句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这样表达有何好处?(4分)

【小腿2】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微微一笑”“伸出三个指头”很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分)

2.本文写了两个事例,第二个能删去吗?为什么?(3分)

3.第O段划线句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这句运用了比喻修辞(1分),将青城壮汉的背比喻为山巅坡脊,裸露的肩膀比喻为一片赤红的岩壁,表现出壮汉身体的强健(1分)与工作的劳苦艰辛(1分),突出了壮汉的坚韧。

2.“微微一笑”和“伸出三个指头”分别运用了神态与动作描写(1分),表现了青城壮汉对待工作报酬之少的淡然态度(1分)。和壮汉干活的劳累艰辛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壮汉豁达的人生态度(1分。

3.不能删去。青城壮汉的事例虽然表现了山之子的坚韧、豁达和担当,但他的行为本身就是他的工作(1分),这种朴素的表白、执著的博爱还是较浅的;而藏胞巴桑的行为和工作无关,这就升华了那种坚韧、豁达和担当,这是一种无私奉献、坚守信仰的朴素的表白、执著的博爱(1分)。这是内容的深化,主题的升华(1分)。

篇9:《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①,夜深篱落②一灯明。

[注]①促织:蟋蟀。 挑促织:捉蟋蟀。 ②篱落:篱笆。

12.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任选一个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13.这首诗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它的妙处。

12. “送”有“送来”之意,秋风吹动梧桐叶子,送来叶子飒飒作响的声音,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写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动”有“打动”之意,秋风吹来,勾起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之情。借秋风来表达漂泊的孤独凄凉之情。(解词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13.示例一:衬托或对比。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示例二:借景抒情。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答对写法得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得2分)

篇10:夜航船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董宏量

①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然而,我怎么也忘记不了儿时看夜航船所引起的心灵的颤动。如果你的窗口正对着墨汁般流淌的夜江,你就可以想象一个爱沉思的孩子,在关灯后的深夜趴在冰冷的窗台上看夜航船的情景。那熟睡的长江,那一声声甜鼾似的汽笛,那江中闪烁的流动着的灯火,就像一个个美丽的童话,一个个漂浮着的梦,不知给了我多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的向往。

②长大以后,夜航船不再神秘,我已无数次在长江上夜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是天天坐轮渡船上班下班的,常常驰行在破晓的夜色和渐浓的暮色中,借着船上昏黄的灯光看书,夜航的里程,是一页又一页书的里程。我在渡船上读了很多很多的书,直到读到一本书也叫《夜航船》,才又唤起我对夜航船的迷恋和沉思。

③那是明代大学者张岱的《夜航船》,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古文化的百科全书。他在书中断言: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他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一个和尚的故事,在狭窄的船舱里,和尚曾因书生高谈阔论而畏慑,又因书生的无知而大胆伸脚。他以“夜航船”为书名,其旨意令人深思,也使我对那古老的吴山越水中驰行的夜航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长江上的铁轮相比,那木船桡声当然富有传统的诗意,展示着一种令人品味的文化陈迹。

④有一年秋天,我终于坐上了从杭州到苏州的夜航船。在古老的运河里,在深沉的夜色中,木船就像一个怀旧的老人,缓缓地追寻着发黄的陈迹。虽然这是机动船,哒哒哒的马达声会打破怀古的幽情,但你仍可通过那剪影似的小桥小镇,想起历代江南才子吟咏的诗词和故事。这条河流沉淀着太多的文思,使任何一只船都像一个温柔的手指,抚摸着一行诗、一行典丽的汉字。

⑤然而,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乡的偏爱。在无边的大海上夜行,你会有一种茫然的漂泊感,会产生“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惶惑。在小河中夜行,你又会感到生命的逼仄和拘谨。只有在浩荡的长江上,你才会更美妙地体会到夜航的乐趣,有一种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你知道你是顺水而下或逆流而上,两边的岸离你既近又远,你可穿行在高峡夹峙的一线激流中,也可飘荡在豁然开阔的万顷碧波里。当夜深无人你独自抚栏,看天上的星星与两岸时隐时现的灯火交融在一起,你还会想到,此时是不是有一个孩子趴在窗口,像当年的你一样看夜航船,看他的梦呢?

⑥当然,夜航船的最大好处还是读书。不论是短途还是长途的夜航船,你都会在宁静的漂流中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本书来。在这没有颠簸的旅行中,在水流和夜色把你隔绝成一个岛的时光里,在悠闲的氛围中,你读书会比平时更加投入也更加愉悦。于是,你无形中就到达了某个港口,那不仅是船的到达,还有书带给你的某种感悟的到达。

⑦对于习惯静夜工作的人,“夜航船”是一种美丽的象征。我们在夜色中执著地航行着,写诗的笔、在音乐中起伏的指挥棒、对烈焰挥舞的钢钎,甚至清洁工的扫帚,都会使我们想起桨,划动时光之浪的桨。我们就这样不停地到达,也不停地出发,夜航在生命的河流上。于是夜就充满了创造,充满了活力,充满了遐思和梦想,使每一个看见夜航船灯火的人,都不再寂寞,不再孤独,都想追着那灯火而去,去渐渐明亮起来的远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开篇,欲扬先抑,为下文表达我对夜航船的情感态度做铺垫。

B.三、四两段插入有关张岱《夜航船》和自己坐船经历的叙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表现主题。

C.文章多次写到在夜航船上读书的经历,既前后照应,又与“夜航船”构成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意在表达在夜航船上读书的感悟和启示。

D.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如用“熟睡”写夜晚的长江、把木船比作怀旧的老人等,形象生动,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

8.第五段,作者说“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分)

9.文章以“夜航船”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答案:A(B项“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错,没有对比。C项“构成一明一暗两条 线索”错。D项“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错)

8.答:①能给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的向往;②让人产生怀古的幽情;③对家乡的偏爱;④让人产生掌握自己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⑤在船上读书能带给人某种感悟的到达。(一点1分)

9.答 :①从文章结构看,“夜航船”是贯穿全文的线 索,串起作者由夜航船引发的回忆和遐想。②从主题表现看,抒发对 长江上的夜航船的喜爱之情,并赋予夜航船象征意义,表达生命的河流上不断创造、不断追求的主旨。③从表达效果看,赋 予夜航船 文化内涵,夜航船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带给人审美愉悦。(一点2分)

[夜航船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喜雨》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游虞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画夜诗雨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游龙鸣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宿山寺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宿山寺》赏析

夜宿山寺 古诗

3《夜宿山寺》

李白夜宿山寺

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