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客游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共含8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困在坚果壳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客游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C E (对一个2分,全对5分)
( C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E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2.【解析】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4分)
《晒客》阅读练习及答案
晒客
杨暄
晒客,源自英文“Share(分享)”,无疑是网络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8月份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里,就包括了“晒客”。现在,这个群体正异常活跃于晒客专业网站和各种各样的BBS之中。
最初的晒客是那群将自己的工资条拿出来展示的网友,他们往往会在网上公开自己的工资有多少、奖金是多少、年贴是多少,福利有多少等信息,引来众多应和者。
一份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上海的一位热能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单,一长串的数字详实地罗列出了他8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况。其中最有名的“晒工资”,当属北京大学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自己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学老师收入的争论。
除了工资,晒客还热衷于“晒”衣服、“晒”孩子、“晒”感情、“晒”美食,甚至“晒”基金、“晒”股票……
才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晒客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顺利地从一小群人的词汇变成公认的新群体?一些网民认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晒”隐私不仅让自己压抑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和宣泄,有时候还能得到许多网友的真诚安慰,这种方式很好。专家认为,这就是“晒”的魅力。现代社会中,网络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一个平台,其自由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表达渠道,晒客说出了现实中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将个人的情感、经历统统拿出来分享,“晒”出来的真实故事更容易引起旁观者共鸣,实现了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最近,晒客中的“晒黑”族异军突起,成为目前晒客中发展最快的`人群之一。“晒黑”族的一个口号就是:“只有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记者在一些“晒黑”论坛上发现,“晒黑”的内容各式各样。比如,一名叫“微笑女王”的网友“晒”出了某饭店后厨的一组照片,照片中,这家饭店的露天后厨西边是一个垃圾堆,东边是一个停车场,厨师们就在尘土飞场中洗菜、切菜。此外。哪家超市服务态度不好,哪家商场不给发票,哪家银行办事效率低等,“晒黑”族都会将它们拎出来“晒晒太阳”。
针对“晒黑”,有人热烈支持,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就应该拿出来晒晒,揭露丑恶,促进社会进步。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担心网络言论缺乏监督,“晒黑”言辞会有偏颇,夸大事实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不利于社会和谐。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晒黑”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分析,网络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另一条有效的渠道,有利于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起来,形成更大的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不过,也有一些专家对“晒黑”族的做法表示担扰,认为“晒黑”最后容易演变成一场愤怒情绪的集体宣泄,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
1.从原文看,下列对“晒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工资到股票,参“晒”内容繁多,说明互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单一的网民群体开始分化,出现了新“网客”。
B.“晒客” 最初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
C.“晒”可以成为网民之间传递情感的渠道,许多在生活中不便与同事朋友交流的话题可以贴到网上和陌生人交流。
D.晒客中的“晒黑”族,就是将社会中的“黑色现象”详细披露在网络上,以警醒网民或政府部门,推动问题的解决。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晒客借助网络“晒”出来的隐私内容和真实故事,容易引起网友共鸣,实现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B.“晒客”晒出的内容丰富多彩,但要坚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同时,告诫网民就事论事,不意气用事。
C.“晒黑”族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成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这反映了“晒黑”族团结的力量。
D.人们对“晒黑”族褒贬不一。这说明“晒客”作为新兴的网络群体,应具备最基本的自律意识。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晒客晒“私”,只要自己愿意、不去伤害别人,并且不违背法律,要“晒”什么,当然自己可以做主。
B.晒客晒“公”,只要自担责任,也可以依法包容;但“晒”过头了,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法律纠纷。
C.晒客晒“黑”,须慎重对待,因为这既涉及法律责任,也涉及隐私、机构形象和社会和谐等问题。
D.晒客不能什么都“晒”,须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网民们应理智地对所“晒”信息进行客观分析。
参考答案:
1.A A项“说明……出现了新‘网客’”在文中无依据。B项是对“晒客”的定义;C项是对第五段内容的正确理解;D项是对“晒黑”的正确概括。
2.D A项“隐私内容”和原文中的“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不相符;B项“同时,告诫网民就事论事,不意气用事”无中生有;C项应该是“反映了群众维权意识的提高”。
3.B “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法律纠纷”是对晒“黑”后果的推断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赏析“皆”字。
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体味作者的`情感。
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3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
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4.尾联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长安客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长安客感
雍陶
日过千万家,一家非所依。
不及行尘影,犹随马蹄归。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
(1)诗歌前两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诗人旅程漫长,每天经过很多人家,但没有一户人家可以依靠。诗句塑造了诗人行色匆匆、劳碌奔波、孤独无依的旅人形象。
(2)诗人自感尚不如途中扬起的尘埃,尘埃还能随着马蹄回家,而自己羁旅在外,有家难归。表达了诗人对家深深的思念之情。
作者
雍陶(约公元八四四年前后在世)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少贫,遭蜀中乱后,播越羁旅,有诗云: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大和八年陈宽榜进士及第,一时名辈,咸伟其作。然恃才傲睨,薄于亲党。其舅云安刘钦之下第,归三峡,却寄陶诗云:山近衡阳虽少雁,水连巴蜀岂无鱼得诗颇愧赧,遂通向不绝。大中六年,授国子毛诗博士。与贾岛、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友善,以琴樽诗翰相娱,留长安中。大中末,出刺简州,时名益重,自比谢宣城、柳吴兴,国初诸人书奴耳。宾至,必佯佯挫辱。投贽者少得通。秀才冯道明,时称机捷,因罢举请谒,给阍者曰:与太守有故。陶倒屣,及见,呵责曰:与足下素昧平生,何故之有冯曰:诵公诗文,室迩人远,何隔平生吟陶诗数联,如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又闭门客到常如病,满院花开未是贫。又江声秋入峡,雨色夜侵楼等句。陶多其慕己,厚赠遣之。自负如此。后为雅州刺史,郭外有情尽桥,乃分衿祖别之所。因送客,陶怪之,遂于上立候馆,改名折柳桥,取古乐府《折杨柳》之义。题诗曰従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呼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甚脍炙当时。竟辞荣,闲居庐岳,养疴傲世,与尘事日冥矣。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后游》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后游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8.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作者将寺、桥、花、柳拟人化,用忆怜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山寺仿佛忆起我以前的游览,溪桥对我的再度到来感到高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2分)生动形象,别具情味,表达作者再次游览此地的喜悦之情。(2分)
运用了反衬(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作者以此美景来衬托自己的客愁,以喜写悲,益增其哀。(2分)
(两种手法任选其一即可)
9.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
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
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赏析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忆着诗人,等待着诗人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诗人再度登临。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细细品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杜诗镜诠》引张上若评语)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意思是: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诗句感人更深。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然九水发,巴江之水亦发。九水方奔腾浩森,以趋浔阳;而巴江之水卷雪轰雷,自天上来。竭九水方张之势,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九水始若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争。九水愈退,巴江愈进,向之坎窦,隘不能受,始漫衍为青草,为亦沙,为云梦。澄鲜宇宙,摇乾坤者,八九百里。而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墓,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
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炉,排水当面,林木可数。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得水最多,故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此楼得水稍诎,前见北岸,政须君山妖×以文其陋;况江湖于此会,而无一山以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复何致?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诗人李白之“×”、张碧之“碍”,如怜小儿者,呼美为丑,非贬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墓,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谍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已,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屏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已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阅读袁中道《游岳阳楼记》选段,完成11-14题。(12分)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墓,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谍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已,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屏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已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予时四望惨淡( ) (2)泫然不能自己也( )
1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数谏故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屠惧,投以骨
13、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的语段概括作者的心情。
(1)风渐劲时: (2)猛风大起时:
文中第二段所说的人物滕子京是范公在初中课文 (题目)中提到的,在文中作者指出古仁人面对不同景物产生的心情是“ ,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
参考答案:
11、(2分)(1)我 (2)停止
12、(3分)B
13、(5分)(1)亦甚雄快(愉快) (2)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悲伤,泪流不止)
(3)《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4、(2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所作为而发的感慨。
【参考译文】
我们游览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熨烫过一样平坦。不时有小船来来往往,如蝇头小字写在白色溪水的绢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很多船只排阵而来,很是快捷。傍晚如炮车般的黑云升腾,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宁。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
游终南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唐]孟 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21.请赏析开头两句“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中所运用的“塞”和“生”两字。(3分)
2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什么在结尾流露出了“悔读书”的`想法。(4分)
参考答案:
21.①“塞”字,极尽夸张之能事。写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全被千岩万峰所遮挡,表现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礴气势。②“生”字,选词新奇独特,形象地描绘了朝日和夕月从终南山的山巅初露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的景象,生动传神,别有情趣。
评分标准:答对意思即可,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满分。
22.①终南山无比优美的景象,自成天地,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②山中人“正”而不邪,置身其中的诗人也感到人正心平,连险峻的山路都变得平坦了,使他能够远离污浊的世俗红尘,超然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