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沉醉东风对酒阅读答案及赏析(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步驿勒虎Venic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卢挚
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炼成腹内丹①,泼煞心头火②。葫芦提③醉中闲过。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
【注释】
①腹内丹:即“内丹”。宋元之际的道教主张以体内的“精”“气”为药物,以“神”去炼,认为这样人就会忘却人间是非和私心杂念。这里借指修养性情。
②泼煞:扑灭。
③葫芦提:当时的俗语,指稀里糊涂。
1、与曹操的《短歌行》相比,虽然都有“人生几何”的提问,本曲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这首散曲的最后两句“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对全曲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1.这首散曲第一句借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与曹操积极进取的时不我待、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感不同,表达的是对人寿易尽、生命短促的深沉感叹。(3分)接下来的一句就是对这一提问的补充,给人以人生易老的惆怅之感,从而为后面由对现实不满而谋求摆脱做铺垫。(2分)
2.这两句,写作者幻想唱着浩歌。进入万里云山,以彻底脱离现实,忘却世事;虽然这种做法会引起旁人的讪笑,但作者置之不顾,依然故我。表达了他强烈的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3分)最后二句,表现的形象是放诞不羁的,这样将前文忧郁怅惘转化为潇洒洒脱,从而深化了主旨。(3分)
【简析】
散曲第一句借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达对人寿易尽、生命短促的深沉感叹。 “消磨”句是进一步的`补充,给人以惆怅的感觉。二句指皈依道家炼丹修道,以扑灭心头之火。道家丹鼎派主认为,内丹炼成即成仙,就能扑灭心头火。依此可以推想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似有许多愤慨和不平,又只能强自压抑,这里不过是借助道教语言表达内心的痛苦罢了。“葫芦提”句转回醉洒,要在稀里糊涂中“闲过”——这仍可理解为是对现实的不满和谋求摆脱的方法。最后二句,幻想唱着浩歌进入万里云山,置旁人讪笑于不顾。说明他超脱的愿望是何等强烈。
全曲字面表现得旷放通脱,但读者可以感悟到作者的感情是压抑的。由于使用了一些衬字,曲子显得通俗和流畅。
这首曲写诗人借酒浇愁,透露出自己虽然官居高位,但有无数的烦恼,希望有一天能远离官场,修养自己的品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语言浅白,自然,流畅,表现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
“对酒问 人生几何,被无情 日月消磨。”我一边饮酒一边苦苦地思索,其实象这样以酒浇愁的日子,在人的一生中也是很难得的。岁月无情,时时刻刻,都在消磨着短暂的人生。“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只希望有一天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修心养性,跳出尘世,扑灭郁积在心中的火气,才能告别烦恼。“葫芦提醉中闲过。”提着装满美酒的葫芦,自由自在地过着散淡的酒中生活。“万里云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我渴望着有朝一日,纵情高歌,进入万里云山,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去,任凭你怎样的嘲讽讥刺或不能理解,我也是听之任之,由它去吧!
卢 挚
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炼成腹内丹①,泼煞②心头火。葫芦提③醉中闲过。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 (选自《元曲鉴赏辞典》)
【注释】:①腹内丹:即内丹。宋元之际的道教主张以体内的精气为药物,以神去炼,认为这样人就会忘却人间是非和私心杂念。这里借指修养性情。②泼煞:扑灭。③葫芦提:当时的俗语,指稀里糊涂。
1.与曹操的(短歌行)相比,虽然都有人生几何的提问,本曲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散去的最后两句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对全曲的情感抒发又怎样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首散曲第一句借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与曹操积极进取的时不我待、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感不同,表达的是对人寿易尽、生命短促的深沉感叹。(3分) 接下来的一句就是对这一提问的补充,给人以人生易老的惆怅之感,从而为后面由对现实不满而谋求摆脱做铺垫。(2分)
2.这两句,写作者幻想唱着浩歌。进入万里云山,以彻底脱离现实,忘却世事;虽然这种做法会引起旁人的讪笑,但作者置之不顾,依然故我。表达了他强烈的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3分)最后二句,表现的形象是放诞不羁的,这样将前文忧郁怅惘转化为潇洒洒脱,从而深化了主旨。(3分)
【鉴赏】
散曲第一句借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达对人寿易尽、生命短促的深沉感叹。 消磨句是进一步的补充,给人以惆怅的感觉。二句指皈依道家炼丹修道,以扑灭心头之火。道家丹鼎派主认为,内丹炼成即成仙,就能扑灭心头火。依此可以推想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似有许多愤慨和不平,又只能强自压抑,这里不过是借助道教语言表达内心的痛苦罢了。葫芦提句转回醉洒,要在稀里糊涂中闲过这仍可理解为是对现实的不满和谋求摆脱的方法。最后二句,幻想唱着浩歌进入万里云山,置旁人讪笑于不顾。说明他超脱的愿望是何等强烈。
全曲字面表现得旷放通脱,但读者可以感悟到作者的感情是压抑的。由于使用了一些衬字,曲子显得通俗和流畅。
这首曲写诗人借酒浇愁,透露出自己虽然官居高位,但有无数的烦恼,希望有一天能远离官场,修养自己的品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语言浅白,自然,流畅,表现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
对酒问 人生几何,被无情 日月消磨。我一边饮酒一边苦苦地思索,其实象这样以酒浇愁的日子,在人的一生中也是很难得的。岁月无情,时时刻刻,都在消磨着短暂的人生。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只希望有一天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修心养性,跳出尘世,扑灭郁积在心中的火气,才能告别烦恼。葫芦提醉中闲过。提着装满美酒的葫芦,自由自在地过着散淡的酒中生活。万里云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我渴望着有朝一日,纵情高歌,进入万里云山,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去,任凭你怎样的嘲讽讥刺或不能理解,我也是听之任之,由它去吧!
酒,似乎是古代诗人的良伴,无论开心还是不开心,把酒当歌,以宣泄繁杂的心绪,尽显男儿豪迈的本色。此刻的诗人,对酒自问,醉言醉语,饶有兴趣意味深长着。他问酒知不知道人生?呵呵,酒自然不知!所以他告诉酒说,人刚开始时什么都不知道,是没有什么感情的。可是时间久了,就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变成了欲说还休梦已阑的老者。就好像一个原本胸怀大志的青年看尽了世态炎凉儿日渐圆滑,不再那么有棱有角,不再那么坚持,凡事都无所谓了,只要自己的生活能够过得顺心,就不必去理会旁人的眼光。
平心静思,似乎真的感觉到了作者心中那股淡淡的哀愁与无奈,从心底涌出了一种叫做心酸的东西来。仿佛人生没有永远的快乐,能真正拥有快乐的就只有孩提时代了,也许孩提时代的纯真无邪是为了弥补往后人生路上倍尝的悲欢吧。
真闹不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人来与我们交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境遇来让我们经历,进而碰撞摩擦出许许多多不同的火花来,是佛家所谓的砺炼吗?可是为什么要有这些磨砺呢?是智者所说的那种磨平了棱角就能够变得越来越圆滑吗?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圆滑呢?孩童不圆滑,可人人都喜欢和羡慕他们的纯真,难道率性点不好么?
然而世事就是这样辩证的,人性的圆滑,正是为人处事上的一种境界,一种修为,是与人相处的一种智慧。我们既要修身养性,做一个人人亲善的好人,又要压抑自己的率性来自强自律,等到真正做到了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的那一刻,我们就会发现人生好美!于是,哼着小曲儿,心态平和,心境美好,心灵回归到大自然一样的纯净。到那个时候,任凭谁在说三道四,冷嘲热讽,刻薄挖苦,不能理解,我们也能够做到听之任之,爱咋地咋地,随他的便去吧。呵呵!
《沉醉东风》赏析
咫尺的天南地北①,霎时间月缺花飞②。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③。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④,痛煞煞教人舍不得⑤。
“好去者⑥。望前程万里!”
【注释】
①咫(zhǐ)尺:形容距离近,此处借指情人的亲近。
②月缺花飞,比喻情人的分离。
③阁:同“搁”,放置,这里指含着。
④将息:调养身体。
⑤痛煞煞:非常悲痛。
⑥好去者:好好地去吧。
【赏析】
起首两句从时间,地点的两方面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极其本色地表达出不能自持的痛苦情态。整个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刻画出一个声泪俱下,依依不舍的痴情女子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21—22题。(7分)
沉醉东风·秋景
【元】卢挚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周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注】潇湘画:宋代画家宋迪曾画过八幅潇湘山水图,世称潇湘八景。历代题咏者不少。潇湘,湖南境内两条水名。湘水流至零陵县和潇水合流,世称潇湘。
21.这首元曲共有三处明显用典:“挂绝壁枯松倒倚”一句化用了诗人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 ”;“落残霞孤鹜齐飞”句,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名句“___________”;“载我在潇湘画里”一句中,“潇湘画”指宋代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是著名的一组平远山水画。(2分)
22.全曲仅有45字,其所蕴涵的“情”与“景”却是十分丰富。请结合本曲简析。(5分)
试题答案:
21.枯松倒挂倚绝壁 落霞与孤鹜齐飞
22.整首曲通过时空的转换,对景物作动态的描写,使画面有所移动,使黄昏与清夜两个时间范畴同时出现,诗情融于画意而又多于画幅。前五句写黄昏之景,后两句写静夜之景,二者又有机地构成一幅反映时空推移的动态画面,欣赏到了一幅气象阔大、意境飞动的秋光图,传达出诗人悠闲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情思。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元)卢挚
挂绝壁枯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周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1.写出这首小令开篇化用李白《蜀道难》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相关名句。(2分)
2.赏析这首小令描绘秋景的艺术技巧。(5分)
答案
1【答案】(2分)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1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答案】(5分)这首小令描绘秋景运用了多种技巧:①秋景的描绘由远而近,由静而动,由具体而概括,由有形而无形,层次非常丰富:第一句绝壁、枯松是近景,是静态,第二句残霞、孤鹜是远景,孤鹜是动态;多层次的描绘让读者对秋景切实可感。②秋景还按时序描绘,用色彩自然渲染:由落霞孤鹜的黄昏,到云帆月影清丽明静的夜晚,画面感很强,让人如临其境。③秋景的描绘还采用虚实结合的技法:绝壁、枯松、落霞、孤鹜、山水、西风、云帆、月影都是眼前之实景,潇湘八景图画是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使小令更具丰富的意境。(三点,任答出两点即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句写绝壁倒挂枯松,反衬的是山势的险峻,第二句实写落霞与孤齐飞的.长天,暗写的是共长天一色的秋水;如果说第一、二句是具体描绘山水,那么第三、四句就是概括描绘的山水;如果说第一至第四句描绘的是有形的视觉意义上的秋景,那么第五句描绘的就是无形的只可从触觉从内心感受的秋风和秋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元】卢挚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周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注】潇湘画:宋代画家宋迪曾画过八幅潇湘山水图,世称潇湘八景。历代题咏者不少。潇湘,湖南境内两条水名。湘水流至零陵县和潇水合流,世称潇湘。
21.这首元曲共有三处明显用典:“挂绝壁枯松倒倚”一句化用了诗人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 ”;“落残霞孤鹜齐飞”句,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名句“___________”;“载我在潇湘画里”一句中,“潇湘画”指宋代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是著名的一组平远山水画。(2分)
22.全曲仅有45字,其所蕴涵的“情”与“景”却是十分丰富。请结合本曲简析。(5分)
试题答案:
21.枯松倒挂倚绝壁 落霞与孤鹜齐飞
22.整首曲通过时空的转换,对景物作动态的`描写,使画面有所移动,使黄昏与清夜两个时间范畴同时出现,诗情融于画意而又多于画幅。前五句写黄昏之景,后两句写静夜之景,二者又有机地构成一幅反映时空推移的动态画面,欣赏到了一幅气象阔大、意境飞动的秋光图,传达出诗人悠闲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情思。
《沉醉东风·渔父》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那刎颈交,却有几个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白朴一生悠游不仕。
①忘机友:机,机巧、机心。忘机友即相互不设机心、无所顾忌、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
(1)这首元曲抒发哪两种情感,请加以简析。(4分)
(2)“点秋江白鹭沙鸥”意味醇厚,请结合全曲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一是不与达官贵人为伍,二是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作者先借江景之美,“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点秋江白鹭沙鸥”,表达对渔民生活的向往之情;再直抒胸臆“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忘”,表达不愿与达官贵人为伍之情。(情感、分析各2分)
(2)“点秋江白鹭沙鸥”一是图画之美(色彩),以江之“青”和天之“蓝”为底,衬托鹭之“白”;二是以静写动,“点”字,由形容词“点点”变为动词“点缀、飞翔”,由静变为动,显现生机,以示喜爱之情;三是意境之美,以无限的秋之天空、江之无际来衬托“点点”之小鸟,境界阔大,营造了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意境;四是以“白鹭、沙鸥”自况,抒发了作者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神往。(任写两点得4分)
二:
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本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渔夫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答案:①用“黄芦”“白蘋”“绿杨”“红蓼”等自然景物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絢丽多姿画面,提供了渔夫远离尘嚣的生活环境,②从而表现了渔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情致;③同时点出此时的时令是秋天,为下文的“秋江”做了伏笔。(每点1分)
2.答案:①诗歌描写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渔夫形象。②诗中渔夫生活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过着像鸥鹭那样的自由自在的生活。③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寄寓了自己厌弃功名、鄙弃官场、流连山水甘心淡泊宁静、追求自由的品格情操。(每点1分)
三:
(1)这首元曲开头两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秋景。(2分)
(2)有人说渔夫的“忘机友”就是下一句中的“白鹭沙鸥”,你认为呢?试做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对偶 明丽
(2)是。白鹭沙鸥点水而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恰可做渔夫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正可衬托出渔夫侣白鹭而友沙鸥,甘心恬淡宁谧生活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尘浊的厌弃和对自由安谧生活的向往。情与景自然的融为一体。(4分)
不是。“忘机友”应是同为渔夫的其他人。“点秋江白鹭沙鸥”与开头两句一样,是在描绘渔夫所处的优美宁静的环境:秋江澄澈、沙鸥点水而飞,以此来衬托渔夫平静、安适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尘浊的厌弃和对自由安谧生活的向往。情与景自然的融为一体。(3分)
四:
①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父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 小令中的'渔父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父,因为渔父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 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父形象。
②与“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所表现的意境相近的两项是(4分)
A.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D.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E.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③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下面“链接材料”中柳宗元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5分)
参考答案
①C(对“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的准确理解应是:渔父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
②A E(题干中两句诗的意境优美恬适,A、E两项的诗句亦然。)
③答案要点: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1分)
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2分)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2分)
评分建议:按要点给分。
注释
⑴黄芦:与绿柳等均为水边生长的植物。白苹(pín):一种在浅水中多年生的植物。
⑵红蓼(liǎo):一种水边生的草本植物,开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
⑶刎颈交:刎,割;颈,脖子。刎颈交即生死朋友的意思。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
⑷忘机友:机,机巧、心机。忘机友即相互不设心机、无所顾忌、毫无算计技巧之心的朋友。
⑸点:点点、数,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用。
⑹傲杀:鄙视。万户侯:本意是汉代具有万户食邑的侯爵,在此泛指高官显贵。
⑺叟:老头。
译文
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浮萍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数那些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赏析:
这支曲子一二两句,对仗工丽,写景如画,点染出一幅清丽无比的秋江图。然而仅仅看出这一层,未免辜负了作者的苦心。作画的颜料是精心选择的,所画的景物是精心选择的,整个环境也是精心选择的。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他精心选择的那四种景物,不仅获得了色彩明艳的效果,而且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看到“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相映成趣,就会想到江南水乡的大好秋光。而秋天,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让“黄芦”“白苹”“绿杨”、“红蓼”摇曳于“岸边”“渡口”“堤上”“滩头”,这又不仅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同时“渔夫”在那些场所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也不难想象了。
在那么优雅的环境里打鱼为生,固然很不错,但如果只是一个人,就未免孤寂,所以还该有朋友。三四两句,便给那位“渔夫”找来了情投意合的朋友。“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也是对偶句,却先让步,后转进,有回环流走之妙。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叫“刎颈交”。“渔夫”与人无争,没有这样的朋友也并不得事。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机友”。对于“渔夫”来说,他最需要这样的朋友,也正好有这样的朋友,令人羡慕。
一二两句写了“岸”、“堤”、“渡口”和“滩头”,意味着那里有江,但毕竟没有正面写江,因而也无法描绘江上景。写“渔夫”应该写出江上景,对此,作者不仅是懂得的,而且懂得什么时候写最适宜。写了“却有忘机友”之后,他便写江上景了。“点秋江白鹭沙鸥”,写景美妙生动。用“秋”字修饰 “江”,点明了季节。一个“点”字,尤其用得好。如果平平淡淡地说,那不过是:江面上有点点鸥鹭。如今变形容词为动词,并且给鸥鹭着色,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情景。仅就写景而言,这已经够高明了。但更高明之处还在于借景写人。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正是指 “点秋江”的“白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古代诗人往往赞扬鸥鹭“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与鸥鹭为友。李白就说:“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黄庚的《渔隐》诗,则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只曲子的注脚。
结尾点题,点出前面写的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杀人间万户侯”的“不识字烟波钓叟”。元代社会中的渔夫不可能那样悠闲自在,也未必敢于傲视统治他的“万户侯”。不难看出,这只曲子所写的“渔夫”是理想化了的。白朴幼年经历了蒙古灭金的变故,家人失散,跟随他父亲的朋友元好问逃出汴京,受到元好问的教养。他对元朝的统治异常反感,终生不仕,却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干净土。因此,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赞赏那样的“渔夫”,羡慕那样的“渔夫”。说“渔夫”“傲杀人间万户侯”,正表明他鄙视那些“万户侯”。说“渔夫”“不识字”,正是后悔他做了读书识字的文人。古话说:“人生忧患识字始。”在任何黑暗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渔夫会遭受更多的精神磨难,更何况在“九儒”仅居“十丐”之上的元代。这句的“傲”字,既有坚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保持高风亮节之意,又有不愿在宦海中“**千丈担惊怕”,希图逃世的思想。虽有其消极避世的一面,却也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的骨气和那个时代投射在他们心灵上的暗影,抒发了他们的不平之慨。
这首小令语言清丽、风格俊逸,又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因而在当时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著名散曲家卢挚的【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乘舟》,就是摹拟这首小令的:“碧波中范蠡乘舟。殢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苹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煞人间,伯子公侯。”其中的好几个句子都来自白曲,思想倾向也完全一致。不过所写不是渔夫。而是退隐江湖的官员。
《沉醉东风·渔父》全曲共七句,可分为四层: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为第一层,交代渔夫活动的环境。这开篇的两句,对仗工整,“黄芦岸”对“绿杨堤”,“白苹渡口”对“红蓼滩头”。这里,作者对景物的选择煞费苦心,黄芦、白苹、绿杨、红蓼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物。同时,作者对这四种意象颜色的选择也是匠心独运;黄、白、绿、红四种颜色相互映衬,不仅色彩鲜艳明丽,而且点出此时的时令是秋天,为下文的“秋江”做了伏笔。短短两句,作者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秋江盛景图:秋江浩淼,江岸上黄色的芦苇在秋风的吹拂下飒飒作响,堤坎上青青的杨树昂首挺立。不远处,渡口旁的白苹长得十分茂密,滩头的红蓼红得艳丽。好美的景色啊!这环境,正是垂钓的好处所,这时节,也正是垂钓的好时候。
第二层“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写渔翁驾一叶扁舟垂钓江上,但并非他一人。他虽没有伍员那样的刎颈之交(渔父)与之为伴,可他有许多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它们率真自然,深契渔翁的心境。可这些“忘机友”是怎样的朋友呢?
第三层“点秋江白鹭沙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渔翁是以白鹭沙鸥为伴的,它们才是他的“忘机友”。这里虽然只有一句话,蕴含却很丰厚。“点”字用如动词,非常巧妙,形象地交代了白鹭、沙鸥在江面上飞掠、嬉戏的情形,描绘出的意境很阔大:在一望无际的浩淼的江面上,渔翁驾一叶扁舟,垂钓于此。舟舷两边,白鹭奋飞、沙鸥翔集,这些可爱的小生灵看到渔详、友好的态度,或许还会落在渔翁的船头上,对着渔翁发生几声悦耳鸣叫。这个友白鹭、侣沙鸥的渔翁是那样的恬适、安详。与鸥鹭为伴,过恬淡的生活是许多文人渴望达到的生活境界,李白有“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的话,黄庚在《渔隐》诗中写道:“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鸳盟。”
最后两句是第四层:“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让那些富贵之人空羡慕吧,过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是一个一字不识的烟波钓徒。和渔翁比起来,那些达官贵人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最后的两句,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荣利的蔑视和甘心恬淡安谧生活的情怀。
实际上,像曲中所描写的渔翁在现实中是很难找到的,现实中的渔翁未必敢在万户侯前那么傲岸,曲中的渔翁乃是作者理想的化身。我们知道,白朴自幼经历金元易代的变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金亡后,他怀有“满目山川之叹”,和诸遗老肆情山水、逃避世事。他曾写过一组(中吕·阳春曲〕《知几》,以平实的叙述、议论手法表现他远祸全身、诗酒悠游的处世态度,本曲通过对理想中渔翁友白鹭、侣沙鸥的自由生活的描写,形象地表明作者对远离官场的隐逸生活的赞美和追求。
由于这首小令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由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因此倍受元代受压抑的知识分子的喜爱。卢挚曾模仿这首小令(卢白二家本为至戚,或为唱和之作),作过〔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乘舟。[歹带] 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鹭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杀人间,伯子公侯。”主意与此曲一致,甚至好几个句子都直接来自此曲。
艺术上,这首小曲语言清丽,风格俊逸,精心择词又不露痕迹,描绘的景物鲜艳明丽,意境阔大,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是元散曲中的上品。
一二两句,对仗工丽,写景如画。然而仅仅看出这一层,未免辜负了作者的苦心。作画的`颜料是精心选择的,所画的景物是精心选择的,整个环境也是精心选择的。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他精心选择的那四种景物,不仅获得了色彩明艳的效果,而且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你看到“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相映成趣,难道不会想到江南水乡的大好秋光吗?而秋天,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让“黄芦”、“白苹”、“绿杨”、“红蓼”摇曳于“岸边”、“渡口”、“堤上”、“滩头”,这又不仅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同时“渔夫”在那些场所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也不难想象了。
在那么优雅的环境里打鱼为生,固然很不错,但如果只是一个人,就未免孤寂,所以还该有朋友。三四两句,便给那位“渔夫”找来了情投意合的朋友。“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也是对偶句,却先让步,后转进,有回环流走之妙。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叫“刎颈交”。‘渔夫”与人无争,没有这样的朋友也并不得事。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机友”。对于“渔夫”来说,他最需要这样的朋友,也正好有这样的朋友,真令人羡慕!
一二两句写了“岸”、“堤”、“渡口”和“滩头”,意味着那里有江,但毕竟没有正面写江,因而也无法描绘江上景。写“渔夫”应该写出江上景,对此,作者不仅是懂得的,而且懂得什么时候写最适宜。你看吧,写了”却有忘机友”之后,他便写江上景了。“点秋江白鹭沙鸥”,写景美生动!用“秋”字修饰 “江”,点明了季节。一个“点”字,尤其用得好。如果平平淡淡地说,那不过是:江面上有点点鸥鹭。如今变形容词为动词,并且给鸥鹭着色,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情景。仅就写景而言,这已经够高明了。但更高明之处还在于借景写人。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究竟指什么呢?细玩文意,那正是指 “点秋江”的“白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古代诗人往往赞扬鸥鹭“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与鸥鹭为友。李白就说:“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黄庚的《渔隐》诗,则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只曲子的注脚。
结尾点题,点出前面写的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杀人间万户侯’”的“不识字烟波钓叟”。元代社会中的渔夫不可能那样悠闲自在,也未必敢于傲视统治他的“万户侯”。不难看出,这只曲子所写的“渔夫”是理想化了的。我们知道,白朴幼年经历了蒙古灭金的变故,家人失散,跟随他父亲的朋友元好问逃出汴京,受到元好问的教养。他对元朝的统治异常反感,终生不仕,却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干净土。因此,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赞赏那样的“渔夫”,羡慕那样的“渔夫”。说“渔夫”“傲杀人间万户侯”。正表明他鄙视那些“万户侯”。说“渔夫”“不识字”,正是后悔他做了读书识字的文人。古话说:“人生忧患识字始。”在任何黑暗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渔夫会遭受更多的精神磨难,更何况在“九儒”仅居“十丐”之上的元代!
元代: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译文
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蘋花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数那些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赏析
这支曲子一二两句,对仗工丽,写景如画,点染出一幅清丽无比的秋江图。然而这仅仅是表层,作者还另有深意。作画的颜料是精心选择的,所画的`景物是精心选择的,整个环境也是精心选择的。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他精心选择的那四种景物,不仅获得了色彩明艳的效果,而且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看到“黄芦”“白蘋”“绿杨”“红蓼”相映成趣,就容易联想到江南水乡的大好秋光。而秋天,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让“黄芦”“白蘋”“绿杨”“红蓼”摇曳于“岸边”“渡口”“堤上”“滩头”,这又不仅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同时“渔夫”在那些场所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也不难想象了。
在那么优雅的环境里打鱼为生,固然很不错,但如果只是一个人,就未免孤寂,所以还该有朋友。三四两句,便给那位“渔夫”找来了情投意合的朋友。“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也是对偶句,却先让步,后转进,有回环流走之妙。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叫“刎颈交”。“渔夫”与人无争,没有这样的朋友也并不得事。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机友”。对于“渔夫”来说,他最需要这样的朋友,也正好有这样的朋友,令人羡慕。
一二两句写了“岸”、“堤”、“渡口”和“滩头”,意味着那里有江,但毕竟没有正面写江,因而也无法描绘江上景。写“渔夫”应该写出江上景,对此,作者不仅是懂得的,而且懂得什么时候写最适宜。写了“却有忘机友”之后,他便写江上景了。“点秋江白鹭沙鸥”,写景美妙生动。用“秋”字修饰 “江”,点明了季节。一个“点”字,尤其用得好。如果平平淡淡地说,那不过是:江面上有点点鸥鹭。如今变形容词为动词,并且给鸥鹭着色,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情景。仅就写景而言,这已经够高明了。但更高明之处还在于借景写人。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正是指 “点秋江”的“白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古代诗人往往赞扬鸥鹭“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与鸥鹭为友。李白就说:“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黄庚的《渔隐》诗,则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只曲子的注脚。
结尾点题,点出前面写的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杀人间万户侯”的“不识字烟波钓叟”。元代社会中的渔夫不可能那样悠闲自在,也未必敢于傲视统治他的“万户侯”。不难看出,这只曲子所写的“渔夫”是理想化了的。白朴幼年经历了蒙古灭金的变故,家人失散,跟随他父亲的朋友元好问逃出汴京,受到元好问的教养。他对元朝的统治异常反感,终生不仕,却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干净土。因此,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赞赏那样的“渔夫”,羡慕那样的“渔夫”。说“渔夫”“傲杀人间万户侯”,正表明他鄙视那些“万户侯”。说“渔夫”“不识字”,正是后悔他做了读书识字的文人。古话说:“人生忧患识字始。”在任何黑暗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渔夫会遭受更多的精神磨难,更何况在“九儒”仅居“十丐”之上的元代。这句的“傲”字,既有坚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保持高风亮节之意,又有不愿在宦海中“**千丈担惊怕”,希图逃世的思想。虽有其消极避世的一面,却也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的骨气和那个时代投射在他们心灵上的暗影,抒发了他们的不平之慨。
这首小令语言清丽、风格俊逸,又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因而在当时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著名散曲家卢挚的【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乘舟》,就是摹拟这首小令的:“碧波中范蠡乘舟。殢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苹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煞人间,伯子公侯。”其中的好几个句子都来自白曲,思想倾向也完全一致。不过所写不是渔夫。而是退隐江湖的官员。
★ 沉醉东风·有所感
★ 对酒原文及赏析
★ 《在酒楼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