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郑风·风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空置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诗经·郑风·风雨》阅读答案及赏析(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空置”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经·郑风·风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1:《诗经·郑风·风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巩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②。云胡不夷③?

风雨潇潇,鸡鸣胶肢④。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⑤?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喈鸡叫的声音。②君子:丈夫。③夷:通“怡”,喜悦。④胶胶:鸡叫声。 ⑤瘦(ch6u):病愈。

1、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6分)

2、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诗歌描绘了风雨大作、天色阴沉、伴随着鸡鸣的暗淡、悲凉的景象,运用起兴,对“风雨”“鸡鸣”的描写引出了后面人物的活动;渲染了风雨凄迷、阴冷沉郁的氛围,从而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女子等到丈夫后的喜悦之情。

2、特点:重章叠唱。

作用:在对风雨的反复描摹中,深化诗歌中暗淡、凄凉的'意境,渲染气氛,强化喜悦的感情,突出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译文

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

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

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

赏析

第一章从感觉寒意写风雨,第二章从听觉来写风雨。风雨急骤之貌从何而来,这对于独处于“小屋静“之下的盼归人而言,听到风雨声就可明了。风雨潇潇,加之鸡鸣声声不息,扰乱着夜的清静,扰乱着女人的心境。最后终于在疾风暴雨中的看到丈夫回到了她的身旁,她那积思之病顿时痊愈了。百般相思,千般怅痛,万般怨恨,刹那间化作轻风流云而逝。第三章,应该是黎明时分了。因为鸡叫三遍即天明。全诗三章可以看作鸡叫三遍。按古代计时制度,一夜分五更,鸡从半夜起叫头遍,那时是三更时分,鸡叫三遍应该是五更时分了。“风雨如晦”,其意即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因此这当然是天明的时候了。天明时分,丈夫回来了。这一章视觉、听觉一齐感受风雨之苦,渴盼之苦。虽然带进了一身寒气,但妻子仍然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跃上眉稍。

篇2:诗经国风郑风风雨全文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全文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全文

全诗三章,每章十二字。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风雨

题解:一位女子风雨之中怀念情人。

【原文】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廖④!

风雨如晦⑤,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

①喈喈(jie):鸡叫的声音。

②云:语气助词,无实义。胡:怎么。夷:平。

③胶胶:鸡叫的声音。

④瘳(chou):病好,病痊愈。

⑤晦:昏暗。

【译文】

风吹雨打多凄凄,雄鸡啼叫声不停。既已见到意中人,心中怎能不宁静!

风吹雨打多潇潇,雄鸡啼叫声不停。既已见到意中人,心病怎能不治好!

风吹雨打天地昏,雄鸡啼叫声不停。既已见到意中人,心中怎能不欢喜!

【赏析】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炼词申意,循序有进。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诗人的易词写景却是讲究的,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易词写景的这种微妙性,姚际恒《诗经通论》曾有精到的分析:“‘如晦’正写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诗篇在易词申意的同时,对时态的运动和情态的发展,又有循序渐进的微妙表现。关于时态的渐进,姚氏说,“‘喈喈’为众声和,初鸣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膠膠’,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民间尚有“鸡鸣三遍天将明”之说;《风雨》的三章相叠,或许正是以此习惯规律为基础的。随着时态的发展,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也渐次有进。“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以至大声疾呼了。天气由夜晦而至晨晦,鸡鸣由声微而至声高,情感的变化则由乍见惊疑而至确信高呼。方玉润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诗经原始》)实当此之谓。

象征意象,一诗多解。《风雨》的诗旨,今人或主“夫妻重逢”,或主“喜见情人”;联系诗境,前说更合情理。然而,汉代经生的“乱世思君”说,却在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毛诗序》曰:“《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郑笺申发之曰:“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这样,“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君子”则由“夫君”之君变成为德高节贞之君子了。这虽属附会,却也有其文本依据。因为,“君子”,在《诗经》时代,可施诸可敬、可爱、可亲之人,含义不定。因此,把赋体的白描意象理解为比体的象征意象,就可能生发“乱世思君”的联想;而把“风雨如晦”的自然之景,理解为险恶的'人生处境或动荡的社会环境,也符合审美规律。故后世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自励。南朝梁简文帝《幽絷题壁自序》云:“梁正士兰陵萧纲,立身行己,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郭沫若创作于五四运动退潮期的《星空·归来》中也写道:“游子归来了,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从现代接受美学看,这种立足本文的审美再创造是无可非议的;而《毛序》的这一“附会”,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

【读解】

这大概是类似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心中的那种幻觉:当想念某种东西到了极点的时候,幻想似乎成了现实,真假不辨,甚至确信幻觉就是现实。

对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来说,这是幼稚和荒唐的;而对喜欢幻想的浪漫主义者来说,这却是美好和必需的。政治家、实业家一类的人,多半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诗人、艺术家、情人,大多是善于幻想的浪漫主义者。

以浪漫的心情去体察一位苦苦思念和等待的情人的苦衷,最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的神经,触动我们想象的翅膀。

苦苦等待和思念的现实是冷酷的,痛苦的,沉闷的,而幻想则给人以甜蜜的安慰,神秘的魁力。如果没有了幻想,生活也就失去了光彩和希望,失去了灵魂的支撑。过着没有灵魂支撑的生活,就如同随波逐流的稻草。有了幻想,再苦再难的现实都可以去面对,在其中坚持下去。其实,岂止是恋爱,整个生命的历程都是如此。

篇3: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原文: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

1、凄凄:寒凉之意。

2、喈(接jiē):古读如“唧”。“喈喈”犹“唧唧”,鸡鸣声。

3、君子:女子对她的爱人之称,已见《君子于役》篇。

4、云:发语词。已见《卷耳》篇。胡:何。夷:平。云胡不夷:就是说还有什么不平呢?言心境由忧思起伏一变而为平静。

5、潇潇:《广韵》引作“潚潚(音修xiū)”,急骤。

6、胶:古读如“鸠”。胶胶:《广韵·五肴》引作“嘐嘐(交jiāo)”,鸡鸣声。

7、瘳(抽chōu):病愈。言原先抑郁苦闷,像患病似的,现在却霍然而愈。

8、如晦:言昏暗如夜。已:止。

译文:

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风雨之时见到你,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呀雨潇潇,窗外鸡鸣声声绕。风雨之时见到你,心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诗经故事:

丰儿天天都去了东门外的那个小山坡,刘管家给了他一匹白马,早去晚归,没两天就把那片栗树林游遍了,对那个小庄园里的情形也多少知道了一点;坡上有一个送别的草亭,离城有七里地,叫个七里亭,在亭中看不见栗林里的庄院,但可以看见城里。

姬员外一家是知道丰儿的行动的,从他第二次去求亲,到后来每天在栗树林里转悠,姬家的人都知道,大家谁也不敢出去招惹,只是在院中看好了小兰,不让她随随便便的出门,因此那丰儿竟管在小坡上把院落里的情景看的清清楚楚,可一次也没看见小兰的身影。

梅子时节雨,一连五、六天的雨下得屋中的桌椅板凳都长了长毛,小兰已有好多天没看见天了,这天下午好不容易盼着雨停了,就去求娘要出去走走,为娘的总是心疼女儿的,就去对老员外说:“一连几天的大雨,那小子恐怕也没来了,就是今天来了,也早就被大雨浇回去了,就让孩子出去散散心吧!”老员外想想也是,就点头同意了。

小兰一出门就上了山坡,直朝能看见城里的七里亭走去,泡涨了的泥路很滑很陷脚,没走多远,两只鞋就陷进了泥中,裤裙上也沾满了泥,可小兰顾不了那么多了,一个劲的走向那个草亭,老远的她就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胡云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胡云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胡云不喜。

丰儿也是一身的泥的,看见了小兰后,站起身奔出了草亭,两人在烂泥地中,紧紧的抱在了一起。

诗经鉴赏: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炼词申意,循序有进。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诗人的易词写景却是讲究的,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易词写景的这种微妙性,姚际恒《诗经通论》曾有精到的分析:“‘如晦’正写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诗篇在易词申意的同时,对时态的运动和情态的发展,又有循序渐进的微妙表现。关于时态的渐进,姚氏说,“‘喈喈’为众声和,初鸣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胶胶’,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民间尚有“鸡鸣三遍天将明”之说;《风雨》的三章相叠,或许正是以此习惯规律为基础的。随着时态的发展,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也渐次有进。“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以至大声疾呼了。天气由夜晦而至晨晦,鸡鸣由声微而至声高,情感的变化则由乍见惊疑而至确信高呼。方玉润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诗经原始》)实当此之谓。

象征意象,一诗多解。《风雨》的诗旨,今人或主“夫妻重逢”,或主“喜见情人”;联系诗境,前说更合情理。然而,汉代经生的“乱世思君”说,却在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毛诗序》曰:“《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郑笺申发之曰:“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这样,“风雨” 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君子”则由“夫君”之君变成为德高节贞之君子了。这虽属附会,却也有其文本依据。因为,“君子”,在《诗经》时代,可施诸可敬、可爱、可亲之人,含义不定。因此,把赋体的白描意象理解为比体的象征意象,就可能生发“乱世思君”的联想;而把“风雨如晦”的自然之景,理解为险恶的人生处境或动荡的社会环境,也符合审美规律。故后世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自励。南朝梁简文帝《幽絷题壁自序》云:“梁正士兰陵萧纲,立身行己,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郭沫若创作于五四运动退潮期的《星空·归来》中也写道:“游子归来了,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从现代接受美学看,这种立足文本的审美再创造是无可非议的;而《毛序》的这一“附会”,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

篇4:诗经《国风·郑风·风雨》原文赏析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原文赏析

【作品简介】

《风雨》,《诗经·郑风》篇名。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十二句。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作品原文】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风雨之时见到你,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呀雨潇潇,窗外鸡鸣声声绕。风雨之时见到你,心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注释

①喈(jiē 皆)喈:鸡鸣声。

②云:语助词。胡:何。夷:平,指心中平静。

③胶胶:或作“嘐嘐”,鸡鸣声。

④瘳(chōu 抽):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⑤晦:昏暗。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炼词申意,循序有进。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诗人的易词写景却是讲究的,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易词写景的这种微妙性,姚际恒《诗经通论》曾有精到的分析:“‘如晦’正写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诗篇在易词申意的同时,对时态的运动和情态的发展,又有循序渐进的微妙表现。关于时态的渐进,姚氏说,“‘喈喈’为众声和,初鸣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胶胶’,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民间尚有“鸡鸣三遍天将明”之说;《风雨》的三章相叠,或许正是以此习惯规律为基础的。随着时态的发展,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也渐次有进。“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以至大声疾呼了。天气由夜晦而至晨晦,鸡鸣由声微而至声高,情感的变化则由乍见惊疑而至确信高呼。方玉润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诗经原始》)实当此之谓。

象征意象,一诗多解。《风雨》的诗旨,今人或主“夫妻重逢”,或主“喜见情人”;联系诗境,前说更合情理。然而,汉代经生的“乱世思君”说,却在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毛诗序》曰:“《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郑笺申发之曰:“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这样,“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君子”则由“夫君”之君变成为德高节贞之君子了。这虽属附会,却也有其文本依据。因为,“君子”,在《诗经》时代,可施诸可敬、可爱、可亲之人,含义不定。因此,把赋体的白描意象理解为比体的象征意象,就可能生发“乱世思君”的联想;而把“风雨如晦”的自然之景,理解为险恶的人生处境或动荡的社会环境,也符合审美规律。故后世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自励。南朝梁简文帝《幽絷题壁自序》云:“梁正士兰陵萧纲,立身行己,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郭沫若创作于五四运动退潮期的《星空·归来》中也写道:“游子归来了,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从现代接受美学看,这种立足文本的审美再创造是无可非议的;而《毛序》的这一“附会”,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

篇5:诗经名句——《国风·郑风·风雨》

《国风·郑风·风雨》原文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国风·郑风·风雨》译文

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风雨之时见到你,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呀雨潇潇,窗外鸡鸣声声绕。风雨之时见到你,心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国风·郑风·风雨》鉴赏

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炼词申意,循序有进。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诗人的易词写景却是讲究的,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易词写景的这种微妙性,姚际恒《诗经通论》曾有精到的分析:“‘如晦’正写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诗篇在易词申意的同时,对时态的运动和情态的发展,又有循序渐进的微妙表现。关于时态的渐进,姚氏说,“‘喈喈’为众声和,初鸣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胶胶’,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民间尚有“鸡鸣三遍天将明”之说;《风雨》的三章相叠,或许正是以此习惯规律为基础的。随着时态的发展,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也渐次有进。“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以至大声疾呼了。天气由夜晦而至晨晦,鸡鸣由声微而至声高,情感的变化则由乍见惊疑而至确信高呼。方玉润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诗经原始》)实当此之谓。

篇6:《诗经 郑风》浅析

《诗经 郑风》浅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郑风》的爱情诗独具特色,本文介绍了郑风的成因,以及其独特的写作手法。

(一) 诗经《郑风》简介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 多年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十五国风内容丰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从数量上看,《郑风》以二十一篇居国风之首, 朱熹《诗集传》考订其为情诗的有16首,占其诗歌76%,这在国风中是极其罕见的。

而“郑风”之诗风的形成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

“郑风”的第一个特点,即数量很多,可以看出爱情在郑人的生活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爱情是人类高于物质的一种精神需求,马克思的理论说,人们只有当解了吃的问题以后,才能去从事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文艺的等问题。也就是说,只有生活相对富裕安定的候,人们才可以有更好的精神上的追求。而郑国当时国力富足,《国语・郑语》中记载,郑是东周初经郑桓公以太子身份励精图治,到武公夺取了当时居天下之中心的咽喉要地,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郑国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郑风”的爱情诗之多,正是社会发展,生活相对安定平和的象征。

而另一个“郑风”中爱情诗较多的原因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郑国是较早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因此隆祭祀、重占卜、爱好歌舞等殷商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尽管后期存在周文化的入侵,但是古老的商文化依旧在郑等古老的地区保留着。“郑风”的情诗的奔放爽朗就与原始民风有很大的关系。古老文化放荡不羁充斥着最原始的野性特点,同时祭祀、歌舞和男女相会的风俗为情歌的广泛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诗歌的豪放有其形成的特点所以所谓的“淫诗”评价是不公平的。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对女子的.条条框框无数,在朱熹看恚“男悦女”尚可原谅,“女惑男”却是有违天理的。可是朱熹并没有考虑到在当时社会下保留的许多古老的社会习俗,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同时朱熹眼中的“女悦男”也存在着对封建社会女性的歧视。从人性的观点看来,爱情是人人平等的,并无男女之分。郑风中的女性遵从自己的内心,热情奔放,怀有一颗赤诚的心,让人为之动容。

(二)《郑风》表现手法的特点介绍

(1)呼告手法

在诗经中经常运用呼告的手法,“产生于诗人情感剧烈时,不知不觉对不在眼前的意象,当作有生命的东西,以呼号告语的口气和他讲话,往往将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的形式”①。

在《郑风》爱情诗中,也多运用呼告的手法,最常见的是通过女性的口吻来表达恋爱双方真挚的感情,大胆炽烈,感情饱满。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将爱情的期期艾艾,你侬我侬,恩恩怨怨表达的酣畅淋漓,使人亲切。

《郑风》中,采用呼告手法的代表爱情诗,一首是《狡童》,另一首是《丰》。在这两首诗中,女子在恋爱中所处的情况不同,对男子的爱的表达也各不相同。

《狡童》塑造了一个热恋中女子的形象,描绘了她面临失恋时的内心活动。她与男子在生活中产生了一些矛盾,男子对女子不理不睬,导致女子坐卧难安,心神不宁,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爱怨交织、难舍难离的心情。从语言上来看,诗歌主体一直都是女子在倾诉,表面上哀怨责怪,而从另一面也看出了女子队男子缠绵的感情。虽然两人的感情存在了矛盾,却也是生活中的小摩擦,从“不与我言兮”到“不与我食兮”,可以推测出两人之前感情甚笃,而如今女子内心不安,在埋怨中又有着撒娇的感觉,充满爱恋。

而《丰》则描写了一位姑娘拒绝了漂亮小伙子的追求,然而却十分后悔,希望他可以回到自己身边,迎娶自己。全诗的感情基调随着女子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开篇通过“丰”、“昌”两个字描绘了一个帅气小伙的模样,表达了女子暗藏内心的爱慕之情。只因内心矛盾,女子做出了令其后悔的决定。一个“悔”字,表达出了女子内心的真情实感;呼告手法的贯穿始终,女子的呐喊越来越强烈。到了三、四两张,女子干脆抛开了羞涩、怯懦敞开心扉,说出了真心话,沉浸在幸福之中。 “衣锦衣,裳锦裳”除表现精心梳妆打扮的场景之外,也生动地表现了姑娘“女为悦己者容”的心态。 “叔兮伯兮”的呼唤表现出姑娘殷殷期盼情人来到自己的身旁。

(2)叠章层递结合

叠章与层递手法的结合,是《郑风》爱情诗的结构特征。通过对景物层层递进的描写以及主人公心情步步紧逼的描绘,增加了诗歌本身的韵律美,有一唱三叹之妙。在营造出生动活泼气氛的同时,也更为充分地表达出女子曲折多变的思想感情。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将仲子》。从叠章的角度说,三章中每一章的句子形式和内容都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地方换字。从层递的角度说,每一章所表现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是递进的。首先,在仲子一方,“里”、“墙”、“园”,以及“折杞”、“折桑”、“折檀”的层层递进,勾勒出一位为了追求爱情,不顾一切地爬墙u园、攀树折枝的有些鲁莽的小伙子形象。正是因为他内心充满着对女子的浓浓爱意,他才冒着巨大风险,“不择手段”地由远及近,一步一步接近女子。而在描写女主人公的畏心理时,作者同样巧妙采用了层递的手法,先说“畏我父母”,后说“畏我诸兄”,最后是“畏人之多言”,按照亲疏关系的不同由近及远地吐露自己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3)反诘句收束

《郑风》爱情诗常常使用反诘句收束,充满了戏谑调皮之感,同时有质朴真诚,饱含了女主人公细腻,曲折的情感。

其中代表作品《风雨》的每一章都是用反诘句来收束,韵味十足。即使“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可是女子最终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情人,难掩喜悦之情。作者十分巧妙地化实为虚,用反诘句来表达,将女子纠结内心的情感化为一句简单的反诘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给人一种轻快之感,戏谑又质朴。同时又有空间留白,给人无限想象,语言含蓄委婉,情感表达到位。全诗一唱三叹,回环反覆,主人公的心情随着外在环境而有“不夷”、“不瘳”、“不喜”等不同层次的转变,反诘的语气中更加深化了思想感情,渲染力强。

篇7:诗经郑风全文

【概要】描写与美女同车出游的快乐。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注释】

01、舜:木槿,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互生卵形,花钟形,单生,通常有白、红、紫等颜色,茎的韧皮纤维可造纸,花和种子入药解热。

02、华、英:花

03、将翱将翔:形容体态轻盈

04、孟姜:姜家大闺女

05、洵:诚然,实在

06、都:文雅贤淑

07、将将:锵锵,象声词

08、德音:人品音容

第一〇篇 山有扶苏

【概要】女子打情骂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注释】

01、扶苏:小树

02、隰:低洼的湿地

03、子都、子充:古时著名的美男子,代指美男,此指情郎。

04、狂:狂鲁的人

05、且:语气助词;或说通狙,猕猴

06、乔:高

07、游龙:漂动的水荭。龙通茏,即水荭

08、狡童:小坏蛋

篇8:诗经郑风全文

【概要】描写男女唱和的快乐。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注释】

01、萚(Tuo):从草木上脱落下来的枯皮黄叶

02、叔兮伯兮:余冠英《选择》“女子呼爱人为伯或叔或叔伯,……'叔兮,伯兮’语气象对两人实际上是对一人说话”

03、漂:飘

04、倡:倡导、唱和

05、予:我

06、女:汝

07、要:《传》:“成也”。陈奂《传疏》:“成,亦和也。……凡乐节一终,谓之一成,故要为成也”

篇9:诗经郑风全文

【概要】后悔没有答应和情郎一起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注释】

01、丰:丰满,容光焕发

02、昌:健壮

03、俟:等待

04、送:奉赠,此指答应婚事,一说从行

05、将:顺从

06、衣:第一个衣作动词穿

07、裳:第一个裳作动词穿,第二个指裙

08、褧(Jiong):罩在外面的单衣

09、归:回去,或指出嫁

《诗经 郑风》浅析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原文及赏析

诗经郑风将仲子赏析

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赏析

诗经终风原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郑风·褰裳

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诗经邶风·式微赏析

诗经魏风伐檀赏析

《诗经·郑风·风雨》阅读答案及赏析(锦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诗经·郑风·风雨》阅读答案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