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麦欧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共含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麦欧”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

篇1: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

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

20.黄庭坚论书法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 ②已 ③拙 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_

【译文】

20、《黄庭坚论书法》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可以了,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参考答案】

20、黄庭坚论书法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文章

篇2:黄庭坚论书法文言文阅读答案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可以了,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答案

20、黄庭坚论书法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篇3:黄庭坚论书法文言文阅读答案

黄庭坚论书法文言文阅读答案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 ②已 ③拙 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_

答案: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言实词题

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二.文言虚词题

将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关系,借助语句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三.信息筛选题

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

四.全文把握题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练习上下文。

五.文句翻译题

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细了解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等。一定要直译,忠实于原文。

做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概括文章段意是做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初中生在做阅读题时,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然后大致概括出文章的段落大意。这样能为初中生节省出很多答题时间。初中生要抓住关键词,可以根据问题大致了解考点在哪一段落出现,然后再重点分析那一段,找出问题答案。

分析语文阅读题的题型

初中语文以叙述性散文为主,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举例的常见的阅读题的题型,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型,初中生可以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意思。

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型要看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然后结合表现手法进行作答。一般在文章开头初中生可以参考这几种回答方式: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为下文……做铺垫、渲染……气氛等。在文章中间:承上启下、点名文章某事件、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等等。文章末尾:升华主题、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等。

篇4:文言文黄庭坚论书法阅读练习题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 ②已 ③拙 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参考答案: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篇5:黄庭坚《鹧鸪天》阅读训练答案

1.词中刻画的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3、试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形象和诗歌主题。

【参考答案】

1、答案:这是一个狂放不羁,挑战世俗的谪人形象,也是那个时代不协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形象(2分)。他纵情饮酒,借酒消愁,在风雨中吹笛,醉酒后头簪花朵,反戴帽子,听歌观舞,满头白发却插满黄花,这些举动足见其狂放不羁和对世俗的傲视与挑战。(3分)

2、 答案:(1)抒发了作者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政治迫害的不满、调侃和抗争(2分);(2)运用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放浪不羁的 形象,从而衬托内心的抑郁不平。如“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黄花白发相牵挽”(2分);(3)直抒胸臆,如“人生莫放酒杯干”“ 付与时人冷眼看”等(2分)

3、诗人是一个狂士形象。他在酒中寻乐、在雨中吹笛,酒醉簪花倒带帽,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3分)

诗中着意写诗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抒发了作者在坎坷的仕途中的苦闷和激愤。最后一句“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挽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的反抗。(4分)

译文:

高洁鲜艳的黄色菊花枝头,生发出来一丝微寒,人生短暂别放过杯中美酒,定要把它樽樽喝干。在那狂风斜雨的时候,冒雨迎风吹奏横笛,在醉态朦胧中,头上插着黄花倒戴头冠。

只要健康地活着,就要奋力加餐,还要随着歌舞的节奏,尽情地玩乐寻欢。美丽的黄花和斑白的头发相互牵挽,尽可让当今那些媚世的人侧目而视,冷眼相看。

篇6:黄庭坚《鹧鸪天》阅读训练答案

这首词是黄庭坚与朋友史应之互相唱和应答之作。史应之是黄庭坚的'朋友,词序中的“眉山隐客”指的就是他。他常年隐居在眉山地区,靠开设私塾教书为生,生活贫苦困顿。他与黄庭坚意气相投,二人之间颇有惺惺相惜之意。

首句“黄菊”二字,点明二人相聚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秋季。自古文人雅士都喜好伤春悲秋,在这万物即将凋敝的时节中,词人也不能免俗。再加上他此时身为贬谪之人,心中自然苦闷郁结。看到黄菊盛开,他吟出一个“寒”字,其实,天气未必有多寒冷,寒冷的应是词人此刻的心。至于究竟何事让他如此心寒,下文中词人并没有说明,而是将话锋转到劝朋友饮酒上。

“人生莫放酒杯干”,就如李白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样,劝朋友抛去一切烦恼,更进一杯酒,作者的万丈豪情由此可见。“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二句中“风前”一词,描绘了一位挺身立于狂风之中,任凭风吹雨打而岿然不动的壮士形象。虽承受风雨交加的冲击,但作者的心依然平静,甚至还手握横笛,继续演奏着美妙的乐曲。此刻的词人似乎已经酩酊大醉,全没了平时沉稳严谨的形象,他顺手摘下一朵黄花,插于发中,把发冠随意倒扣在头上,这样的放松状态在平时是绝不会出现的。借着酒醉,词人完全抛下了平日里被压抑的天性,饮酒对酌,与朋友随意畅聊,兴起之处,头发散乱,衣冠不整,于风雨中赋笛一曲。只有在这沉醉之中,作者才真正感到轻松、快乐、无拘无束。

承接上文酒醉之后的癫狂与放纵,词人高呼“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词人本是一名身负远大理想与抱负的政治家,但此时却不想再去理会世俗中的一切,不再看重荣华富贵,不再追逐名利,不想再违心附和,而只想健康快乐地生活。多年在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早让黄庭坚心生厌倦。看到朋友于山村中隐居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却怡然自得,颇为滋润,词人很是羡慕。所以尽情畅饮,酒醉之后吐露出这样的归隐想法。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从词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作者知道自己现在这种轻松自由的状态不会被世人所接受:“醉里簪花倒著冠”的行为会被视为异类,但词人不会顾及那些流言蜚语,他把自己比作“白发”,与高洁傲霜的菊花一起携手归去。此句表达了作者欲与俗世脱离、归隐田园的理想与洒脱不羁的情怀。

词中,“眉山隐客”与词人自身都是以隐士形象出现的,他们愤世嫉俗,厌倦了尘世中的钩心斗角,希望能够到田园中隐居,这正是词人对俗世中令人不满的事物最有力的控诉

篇7:黄庭坚《鹧鸪天》阅读训练答案

《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是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黄庭坚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篇8:黄庭坚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黄庭坚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练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赋税,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①。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③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有删节)

[注]①丁母艰:遭母丧。②骫:wěi,歪曲,枉曲。③灊:qián,古水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辞不行 辞:推辞B.太和独否否:不是这样

C.留守文彦博才之才:才(了解)他D.庐墓下 庐:建造房舍

2.表现黄庭坚淡泊、至孝品格的一组句子是(3分)

A.①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B.①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②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②不以迁谪介意

C.①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D.①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②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②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有一次看到黄庭坚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黄庭坚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人诬陷并盘问。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乘机肆意报复,指使亲信抓住黄庭坚的《荆南承天院记》大做文章,将他除名贬官了。

D.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2)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3)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黄庭坚传》

答案:

1.C(才之:以之为才,认为黄庭坚是有才能的。)

2.D(A①写黄庭坚直率有胆识;②写黄庭坚修养极高,诲人不倦;B①写黄庭坚有仁爱之心,想到民生疾苦;②写黄庭坚对功名、官职看得很淡;C①写黄庭坚仕途坎坷,备受打击;②写黄庭坚特别孝顺。)

3.C(文中无法看出乘机肆意报复,指使亲信抓住黄庭坚的《荆南承天院记》大做文章,实际上是下属陈举拍马,揣摩上司心意,陷害黄庭坚。)

4.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各种税收,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黄庭坚书法

人才论阅读训练及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阅读训练及答案

黄庭坚书法砥柱铭

论桓范陈宫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孔乙己阅读训练及答案

鹧鸪天阅读训练及答案

《老王》阅读训练及答案

《春联》阅读训练及答案

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黄庭坚论书法的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