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四年级的奥数类试题(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风走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四年级的奥数类试题
【试题】计算(2+4+6+…+996+998+1000)--(1+3+5+…+995+997+999)
【答案】:题目要求的是从2到1000的偶数之和减去从1到999的奇数之和的`差,如果按照常规的运算法则去求解,需要计算两个等差数列之和,比较麻烦。但是观察两个扩号内的对应项,可以发现2-1=4-3=6-5=…1000-999=1,因此可以对算式进行分组运算。
解:解法一、分组法
(2+4+6+…+996+998+1000)-(1+3+5+…+995+997+999)
=(2-1)+(4-3)+(6-5)+…+(996-995)+(998-997)+(1000-999)
=1+1+1+…+1+1+1(500个1)
=500
解法二、等差数列求和
(2+4+6+…+996+998+1000)-(1+3+5+…+995+997+999)
=(2+1000)×500÷2-(1+999)×500÷2
=1002×250-1000×250
=(1002-1000)×250
=500
四年级的奥数题类试题
1.科技活动小组有55人.在一次制作飞机模型和制作舰艇模型的定时科技活动比赛中,老师到时清点发现:制作好一架飞机模型的同学有40人,制作好一艘舰艇的同学有32人.每个同学都至少完成了一项制作.问两项制作都完成的同学有多少人?
2.芳在一个由30人组成的合唱团中,每个人都爱喝红茶、绿茶、花茶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有10人爱喝红茶,12人不爱喝红茶却爱喝绿茶.请问:只爱喝花 茶的有几人?草地小学四年级有58人学钢琴,43 人学画画, 37人既学钢琴又学画画,问只学钢琴和只学画画的'分别有多少人?
1.解答:因为40+32=72 ,72>55 ,所以必有人两项制作都完成了.由于每个同学都至少完成了一项制作,根据包含排除法可知:全组人数=40+32- 完成了两项制作的人数,即55=72- 完成了两项制作的人数.所以,完成了两项制作的人数为:72-55 (人)。
奥数类试题
一、判断(每题2分,共8分)
1、94200这个数字中的9所站的数位是万。 ( )
2、四万零三百写作40000300。 ( )
3、整数的'计划单位只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 ( )
4、100000-1 < 99999+1 ( )
二、比较大小(12分)
72108 ○ 1357900 617000 ○ 62万 10110 ○ 9999
4762504 ○ 4762513 四千万 ○ 九百九十万
89001 ○ 89101
三、判断(每题2分,共8分)
1、94200这个数字中的9所站的数位是万。 ( )
2、四万零三百写作40000300。 ( )
3、整数的计划单位只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 ( )
4、100000-1 < 99999+1 ( )
四、比较大小(12分)
72108 ○ 1357900 617000 ○ 62万 10110 ○ 9999
4762504 ○ 4762513 四千万 ○ 九百九十万
89001 ○ 89101
五、读出下面各数。(12分)
708500 读作: 70000508 读作:
100090009 读作: 5060032 读作:
六、写出下面各数。(12分)
五十六万零五十六 写作:
七亿七千零一万零八百 写作:
四百七十八万九千零六 写作:
一亿零二万零三 写作:
708500 读作: 70000508 读作:
100090009 读作: 5060032 读作:
七、写出下面各数。(12分)
五十六万零五十六 写作:
七亿七千零一万零八百 写作:
四百七十八万九千零六 写作:
一亿零二万零三 写作:
四年级奥数训练试题
一、填空题
1.将一个数做如下运算:乘以4,再加上112,减去20,最后除以4,这时得100.那么这个数是_____.
2.李白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壶中原有_____斗酒。
3.甲、乙两个车站共停135辆汽车,如果从甲站开36辆到乙站,从乙站开45辆到甲站,这时乙站车是甲站的1.5倍。乙原来停_____辆车。
4.农业站有一批化肥,第一天卖出一半又多15吨,第二次卖出余下的一半多8吨,第三次卖出180吨,正好卖完,这批化肥原来有_____吨。
5.四个袋子共有168粒棋子,小红过来一看,把棋子作如下的调整,把丁袋调3粒到丙袋,丙调6粒到乙袋,乙又调6粒到甲袋,甲袋调2粒到丁袋,这时,四个袋子的棋子一样多,乙袋原来有_____粒棋子。
6.一筐桔子,把它四等分后多一个,取走3份又一个,剩下的四等分后又剩一个,再取走3份又一个,剩下的四等分又剩一个,那么原来至少有_____个桔子。
7.袋子里有若干个球,小华每次拿出其中的一半再放回一个球,这样共操作了5次,袋中还有3个球,那么,袋中原来共有_____个球。
8.3÷7的小数点后面第位上的数是_____。
9.已知A,B,C,D四数之和为45,且A+2=B-2=C×2=D÷2,那么,这四个数依次是_____。
10.两个小于1000的质数之积是一个偶数,这个偶数最大可能是_____。
二、解答题
11.池塘的水面上生长着浮萍,浮萍所占面积每天增加一倍,经过15天把池溏占满了,求它几天占池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一条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一倍,40天长到20厘米,问第36天长多少厘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人去银行取款,第一次取了存款的一半多5元,第二次取了余下的一半多10元,最后剩下125元,求他原来有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王大爷把他所有西瓜的一半又半个卖给第一个顾客,把余下的一半又半个卖给第二个顾客,……这样一直到他卖给第六个人以后,他一个西瓜也没有,求他原来有西瓜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四年级奥数试题
有老师和甲、乙、丙3个学生,现在老师的年龄恰为3个学生的年龄之和;9年后,老师年龄为甲、乙两个学生年龄之和;又3年后,老师年龄为甲、丙两学生年龄之和;再3年后,老师年龄为乙、丙两学生年龄之和。问:现在各人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答案与解析:
老师=甲+乙+丙,老师+9=甲+9+乙+9,丙的年龄是9岁;
老师+12=甲+12+丙+12,乙的年龄是12岁;
老师+15=乙+15+丙+15,丙的年龄是15岁;
所以,老师是9+12+15=36岁。
三年级的奥数类试题精选
1.直接写得数。
(1)8600÷2=
(2)1600+700=
(3)850-400=
(4)152÷4=
(5)6400÷8=
(6)400×8=
(7)73-64=
(8)32×5=
(9)72+27=
(10)7×6+42=
(11)53+8×7=
(12)(40+40)÷4=
(13)25×(17-13)=
(14)130-80=
(15)125×8×4=
(16)8000÷4=
(17)48÷8-6=
(18)125×8÷5=
(19)0×19+25=
(20)42÷(2+4)=
小学三年级的奥数类试题
一、填空 20%
1、493÷4商是( )位数。329÷8商的最高位在( )上。
2、估算74×59的得数比( )大、比( )小。
3、教师节在第( )季度,这个季度有( )天。
4、的`二月份有( )天。这年的第一季度有( )天。
5 5吨=( )千克 3000克=( )千克
2时=( )分 40米=( )分米
6 添上合适的单位
一张课桌宽约7( ) 1袋面粉重45( )
一本数学书约重200( )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5( )
7、□÷☆ = 94 …… 6的算式中,☆最小时为( ),这时□是( )。
8、□36÷6,要使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填( ),要使商是两位数,□最大填( )
二、判断 5%
1、凡是单数的月份都是大月………………………………( )
2、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积一定是四位数……………………( )
3、小华10分钟能跑100千米…………………………… ( )
4、小明身高142厘米………………………………………( )
5、升国旗是平移运动,开锁是旋转运动…………………( )
小学四年级奥数试题讲解
专题简析:
数学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一种题型。由于客观世界复杂多变,数学问题也必然复杂多变,往往不可能得到唯一答案。
一般而言,数学开放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条件不足或多余;
2,没有确定的结论或结论不唯一;
3,解题的策略、思路多种多样。
解答数学开放题,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紧密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问题为指向,对现有条件进行筛选、补充和组合,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
2,根据知识之间的不同联系途径对给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用不同的方法求解;
3,避免“答案唯一”的僵化思维模式,联系实际考虑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得出不同的答案。
例1:A、B都是自然数,且A+B=10,那么A×B的.积可能是多少?其中最大的值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由条件“A、B都是自然数,且A+B=10”,可知A的取值范围是0~10,B的取值范围的10~0。不妨将符合题意的情形一一列举出来:
0×10=01×9=92×8=163×7=214×6=245×5=25
A×B的积可能是0、9、16、21、24、25。当A=B=5时,A×B的积的最大值是25。
从以上过程发现,当两个数的和一定时,两个数的差越小,积越大。
练习一
1.甲、乙两数都是自然数,且甲+乙=32,那么,甲×乙的积的最大值是多少?
2.A、B两个自然数的积是24,当A和B各等于多少时,它们的和最小?
3.A、B、C三个数都是自然数,且A+B+C=18,那么A×B×C的积的最大值是多少?
例2:把1~5五个数分别填图中的五个圆圈内,使每条直线上三个圆圈内各数的和是9。
分析与解答:每条直线上三个圆圈内各数的和是9,两条直线上数的和等于9×2=18(其中中间圈内的数重复加了一次)。而1、2、3、4、5的和为15,18-15=3。所以,中间圈内应填3。这样,两条直线上的圆圈中可以分别填1、3、5与2、3、4。
这个解我们也叫做基本解,由这个基本解很容易得出其余的七个解。
四年级的奥数试题及答案
在1949,1950,1951,…1997,1998这五十个自然数中,所有偶数之和比所有奇数之和多多少?
分析:这是一个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数列中每一对相邻的奇偶数的差都是1,共有25对奇偶数,所以所有偶数之和比所有奇数之和多25.我们可以偶数数列的和与奇数数列的和相减计算即可.
解答:解:(1950+1952+1954+…+1998)-(1949+1951+1953+…+1997),
=(1950+1998)×25÷2-(1949+1997)×25÷2,
=(1950+1998-1949-1997)×25÷2,
=2×25÷2,
=25.
答:所有偶数之和比所有奇数之和多25.
点评:本题是一个较难的典型等差数列的问题,需要把偶奇数列的和分别总加后相减,灵活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可以简便计算.
分析:这是一个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数列中每一对相邻的奇偶数的`差都是1,共有25对奇偶数,所以所有偶数之和比所有奇数之和多25.我们可以偶数数列的和与奇数数列的和相减计算即可.
解答:解:(1950+1952+1954+…+1998)-(1949+1951+1953+…+1997),
=(1950+1998)×25÷2-(1949+1997)×25÷2,
=(1950+1998-1949-1997)×25÷2,
=2×25÷2,
=25.
答:所有偶数之和比所有奇数之和多25.
点评:本题是一个较难的典型等差数列的问题,需要把偶奇数列的和分别总加后相减,灵活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可以简便计算.
★ 奥数试题
★ 小学奥数试题